创世记第十三章拾穗
【创十三1∼4 亚伯拉罕的行程】 这家人是游牧民族,因此途中必须定期停站,寻找水草来放牧牛羊。主前第二千年纪初期尼革地区(Negev,和合本:「南地」)的人口比现今稠密,或许能为这行程提供具体的驿站(参:出十七1)。亚伯拉罕回到伯特利一带,显示经文回到了盟 * 约的叙述,并且为与罗得分离作好准备。从埃及边界到伯特利和艾,大约是二百哩的行程。──《旧约背景注释》
【创十三5∼7 牧人的需要和生活方式】 水草是游牧民族成功的必备条件。四月至九月炎热干旱,他们必须将牛羊赶到较高的地区,才能找到牧草以及溪涧水泉。十月至三月较冷较湿,这时牲口必须回到平原放牧。因为这种季节性的迁徙,牧人若不想长期离开本村,就一定要接受无根的半游牧生涯,全家随牛羊移居。他们最主要的学问,是有关放牧沿途自然资源的知识。关于水草使用权的争执,是导致牧人不和最常见的因素。──《旧约背景注释》
【创十三7 迦南人和比利洗人】 请参看:出埃及记三7∼10的注释。──《旧约背景注释》
【创十三8】亚伯兰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
此处有小字『原文作弟兄』。亚伯拉罕与罗得的关系是叔侄(创十二5),所以意译作骨肉。在原文弟兄二字含义较广,可指一切的男性亲属kinsman和朋友。创廿九15拉班对雅各说:『你虽是我的骨肉,岂可白白的服事我?』跟着也有同样的小字,中文其他本有译为骨肉之亲,词书解骨肉乃喻至亲『虽异处而相通,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李启荣《圣经小字解》
【创十三10 约但河平原】 从伯特利附近的山地,应该可以俯瞰约但河谷和死海北部的地区。虽然今日死海周围不是什么宜人的地带,本节却明言在遭受耶和华审判之前,情况截然不同。值得指出的一点,是约但河沿岸高原还有大片足以放牧的土地,可能也包括在本节的记载之内。──《旧约背景注释》
【创十三12 迦南的界限】 圣经每处地方,都视约但河为迦南的东界(民三十四1∼12尤然,并参其注释)。故此罗得迁到平原的城邑,就很清楚是离开了迦南地,把它完全让给亚伯兰。──《旧约背景注释》
【创十三18希伯仑是什么地方?状况如何?】
答:希伯仑--友谊之意,是世界最古的一座城,原名基列亚巴,距耶路撒冷南方约六十五里,距幔利的橡树不远(十三18,廿三2,19,卅五27,民十三22,书廿7),附近有以实各谷(民十三23)。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常在这里支搭帐棚,后来都以这地方为坟地(创廿三全,廿五9,四九29-31)。此地里面有回教人建立清真寺,将坟墓围在院内。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的时候,取了这城(书十36,十一21,十二10),原分配在犹大支派所得的分内,归于迦勒和他的儿子;后来分地给利未人的时候,把这地立为逃城(书十五54,廿7,廿一11,十一10)。押尼珥的坟在这地,伊施波设的首级,亦葬于这坟地的旁边(撒下三32,四1,8,12)。大卫卅岁的时候,以色列的长老们都到这地膏立他为王(撒下五5)。押沙龙也在这地自立为王(撒下十五7-10)。罗波安曾修筑这城为保障(代下十一10)。由巴比伦返国的人,都有分在这城居住(尼十一25)。现代希伯仑城人口甚多,商业发达,果园茂盛。此外,希伯仑亦为人名,为利未支派哥辖之子(出六18,民三19,27,代上六2),又是犹大后裔的一人(代上二42,43)。――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创十三18 希伯仑】 希伯仑城位于犹大山地(海拔约3
300呎),耶路撒冷西南约十九哩,别是巴东北二十三哩。它是通往东面之拉吉和北面的耶路撒冷两条古道会集之处,地位重要,自古一直有人居住。当地的泉水和井水,足以种植橄榄、葡萄,以及应付创世记二十三章所形容的那种半农牧经济的需要。圣经说希伯仑「比埃及的锁安城(即亚华里斯〔Avaris〕)早七年」被建造,据考证是主前十七世纪(参:民十三22注释)。和在伯特利一样,在此筑坛之举将本城变为后世的宗教中心。族长后来在此埋葬,更加强了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可见于大卫的史事:撒下二1∼7,十五7∼12)──《旧约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