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十八章拾穗
【創十八1 天正熱時坐在帳棚門口】 遊牧民族的山羊皮帳棚在晚上可以放下簾子保溫,白天則拉起讓涼風吹進來。日間正熱時坐在帳棚門口,一方面可以遮蔭、享受涼風,另一方面也能看守棚內的財物。──《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1~10亞伯拉罕在帳棚門口看見那三個人是天使麼?】
答:天使就是耶和華的使者,有時候就是神的自顯,有時候乃是藉著人的形像和人交談(參上冊27題);此處提到亞伯拉罕在帳棚門口看見三個人在對面站著,就謙卑俯伏在地,稱說我主,並且殷勤接待他們,預備飲食,加添心力。這樣看來,他們都是人了(16)。雖然說是人,但從十八17,20,22-23節中,可知其中一位是耶和華自己,其他二位是天使(22,十九1,10,12,13,15,16)。亞伯拉罕起初並不認得那三位是誰,但用愛心接待他們,視同客旅,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十三2)。這裡的記載,一開始,就指明那顯現的是耶和華(1),且有力地顯示那天使,為三位一體真神之第二位聖子耶穌基督的預表。――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創十八2∼5 款待(筵席)】 當時待客的風俗,是對於任何到訪的陌生人,都要提供憩息機會,使他們能夠恢復精神,用一頓膳。這作法能將可能會成為敵人的人,起碼暫時轉化為朋友。禮節要求主人供應的食物,比原先所說的豐盛。亞伯拉罕不過是說要請他們用膳,但做出來的卻是新鮮烘出來的麵包、牛犢,以及牛奶和酸乳的混合品。新鮮肉食最顯出他的慷慨,因為這不是他們日常所吃的食物。這個筵宴與烏加列史詩《阿赫特》中,神祇代表卡撒瓦哈西斯(Katharwa-Hasis)遊經該城時,丹尼珥供應給他的食物相仿。──《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4 洗腳】 古代近東大多數地方都是乾燥多塵的氣候,所以給客人洗腳是基本的待客行為。皮革的涼鞋和軟靴都很普遍,但兩種都無法隔絕塵沙。──《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6∼8 麵粉和烘焙】 做麵包的細麵粉有三細亞之多(約20夸脫),再次顯出亞伯拉罕待客是何等慷慨。遊牧民族沒有烤爐,所以是將麵團放在鍋子或燉鍋的邊上加熱。用這方法烘出來的,是圓形稍微發酵的麵包。同吃的奶油(酸乳)和奶是慣常的佐膳料,也是畜牧正常的副產品。撒拉留在帳棚裡面,可能反映女子習慣上不與男子同吃。──《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 20所多瑪,蛾摩拉二城在何處?】
答:所多瑪Sodom─—意思是焚燒,蛾摩拉Gomorah意思是淹沒或一片廢墟。這二城的位置,有人說是在死海的南端或北端。但究竟何處是其確定的位置,甚難考證。古時的作家們多認為今日之死海,為其埋葬之遺址。是因其罪惡深重而受神降下天火燒滅。城中連十個義人也沒有,真是惡貫滿盈,罪無可逭。幸有羅得一家之得救,實因他的伯父亞伯拉罕之蒙神紀念而得脫險也。(創十八20—十九 29)。這一次的毀滅,乃是末世將臨用火滅世災難的預兆,為我們最好的鑒戒。(彼後二5 6,三7 10—13)。──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創十八20∼21 審判官收集罪證】 本段和巴別塔的這段敘述(第十一章)都有一定程度的擬人化(以人性的特點來描述神)和神義論(解釋神的行為)。神兩次都是在採取行動之前,親自「降臨」調查實況,以表明祂的正義和公平。──《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22∼33 亞伯拉罕的談判】 討價還價是近東交易的一部分。然而在這個案例中,亞伯拉罕指定足以使所多瑪、蛾摩拉得免滅亡的義人數目,卻一再顯明了神作為的公義。公義的神不會未經警告或調查,便毀滅義人。在這早期,即使是不義的人也能因義人的緣故免禍。但另一方面,姑息邪惡也不能使正義得以伸張。討論義人數目的意思,可能不是他們能否抵消其他人所作的惡,而是給予足夠的時間,看他們能否產生歸正的影響力。──《舊約背景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