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创世记第三十三章例证与灵感集锦

 

【创三十三4「以扫跑来迎接他,将他抱住,又搂着他的颈项与他亲嘴,两个人就哭了。」

         当雅各从前离开哥哥遇见拉结的时候,他哭;现在回来看见以扫的时候,又哭了。有的人是天性好哭,但是雅各本来是充满了办法的人,是不哭的人,现在看见他的哥哥就哭了,这是难得的事。这一个说明了毘努伊勒的经历已经使雅各变成一个柔软的人了。――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创三十三6~8他在这里还是说他昨天所豫备好的话。昨天他豫备不称以扫为哥哥,而称他为「我主」,现在他还是照着原定的计谋称他为「我主」。所以,一个人的天然生命受对付,他的能力可能被神一次对付掉,但是外面的行为,也许需要经过几个礼拜、几个月纔能逐渐脱去。――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创三十三10「雅各说:不然,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因为我见了你的面,如同见了神的面,并且你容纳了我。」

         「我见了你的面,如同见了神的面。」雅各说这句令人惊奇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在毗努伊勒曾面对面的看见神,现在他形容他与以扫的会面,正如再次的看见了神的面!这也许是出于谄媚,显明雅各仍然保留着一些他早年那诡诈多谋的性格,这也可能是一种自由,承认将家人和产业分队行进的精心安排,都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当以扫在欢迎他的时候,他就认识拯救已经临到了他,但不是借着他自己的聪明和谋略,乃是凭着神管治一切的权能。然而还有一个可能的意义,这意义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属灵事实,那就是说:我们所得罪的人,他们对于我们,必会常常在代表着神。当我们看见他们的时候,就好像是看见了神,并能叫我们有受审判和被定罪的感觉。感谢神,如果有这种情形出现,那就显明我们的心在神面前是实实在在的谦卑下来了。这也可能导至蒙怜恤并彼此和好。经上说:「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太524――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这话不是雅各在那里装作谦卑。这句话等于说,我看见你的面,就如同看见毘努伊勒;意思就是:看见我所得罪的人的面,看见我所亏欠的人的面,就好像看见神的面。你如果亏欠一个人,苦待一个人,使一个人受过你的伤害,这件事如果没有解决,你每一次看见他,就如同看见神,就好像遇见神一样的可怕。你每一次看见他的脸,你就想到神;你每一次碰着他的时候,就碰着神的审判。――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创卅三14「我要量着在我面前群畜和孩子的力量慢慢的前行。」

         前面的路程,我们向来没有走过,可是主耶稣曾走过。祂在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使祂成为最好的牧者。「祂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一百零三14)。祂每时每刻体恤我们,不让我们走一步过于我们力量的路。前面一程即或有些难行,但是尽可放心,因为祂若不加力量使我们得以安然过去,定是吩咐我们立刻止步。─《荒漠甘泉》海弗格尔

 

【创卅三14「我要……慢慢的前行,直走到西珥我主那里。」】

这个人昨晚还看见神的面,有得胜的经历。现在竟然疑惑他亲近得着的祝福,实在不值得钦佩。他不知道这威胁他的困难会使他刚强,他还不会学习怎样善用每一个紧急的危机。对经历困苦的人,是一项严肃的功课。

蒙福之后常有试炼——陶器先涂上很美的色彩,然后才放在火炉内烧。

试炼常会在寻常生活——我们不一定被引到旷野受试炼。往往在接触我们的以扫时,就要经炼我们所有的价值。

不依靠神必遭失败——雅各看着以扫四百个武装人士,比较之下就失望了。彼得看着风浪,也十分气馁。如果我们没有依靠神,只仗赖计划与打算,一定失败。只有在依赖神的时候,平安才如江河涌流。

总要凭着信心行事——如果雅各不用诡计,只单纯而果敢地向以扫说,他一定不致为难受害。天使已经帮助他,造就了他,做成了善工。神已经更改了他的目的,他就没有什么顾虑与惧怕(参阅三十二章二节)。

──迈尔《珍贵的片刻》

 

【创三十三20「在那里筑了一座坛,起名叫伊利伊罗伊以色列。」

         「伊利」是神,「伊罗伊」也是神。「伊利伊罗伊以色列」意思就是「神,以色列的神。」也就是说,以色列的神真是神,神真是以色列的神。――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创三十三20在雅各给这坛所命的名字里,神的名题了三次,全句意思就是「神是以色列的神」,也可以翻成「神是那蒙神管治者的神」。司可福说,雅各如此命名,乃是认识了自己新名以后一个信心的行动。他称神为以色列的神,意指惟有借着祂,他纔能照着所给他的新名活在神面前。

         真实属灵生活的基本功课,乃是被神管治。惟独照着神的管治和在神的能力中,我们纔能行走。降服于神的行动,常是对神呼召和管治的一种反应;惟有一个完全脱离自信的人,纔能一直维持他降服的态度。―― 摩根《话中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