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創世記第三十三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創三十三4「以掃跑來迎接他,將他抱住,又摟著他的頸項與他親嘴,兩個人就哭了。」

         當雅各從前離開哥哥遇見拉結的時候,他哭;現在回來看見以掃的時候,又哭了。有的人是天性好哭,但是雅各本來是充滿了辦法的人,是不哭的人,現在看見他的哥哥就哭了,這是難得的事。這一個說明了毘努伊勒的經歷已經使雅各變成一個柔軟的人了。―― 倪柝聲《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創三十三6~8他在這裏還是說他昨天所豫備好的話。昨天他豫備不稱以掃為哥哥,而稱他為「我主」,現在他還是照著原定的計謀稱他為「我主」。所以,一個人的天然生命受對付,他的能力可能被神一次對付掉,但是外面的行為,也許需要經過幾個禮拜、幾個月纔能逐漸脫去。―― 倪柝聲《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創三十三10「雅各說:不然,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從我手裏收下這禮物,因為我見了你的面,如同見了神的面,並且你容納了我。」

         「我見了你的面,如同見了神的面。」雅各說這句令人驚奇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他在毗努伊勒曾面對面的看見神,現在他形容他與以掃的會面,正如再次的看見了神的面!這也許是出於諂媚,顯明雅各仍然保留著一些他早年那詭詐多謀的性格,這也可能是一種自由,承認將家人和產業分隊行進的精心安排,都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當以掃在歡迎他的時候,他就認識拯救已經臨到了他,但不是借著他自己的聰明和謀略,乃是憑著神管治一切的權能。然而還有一個可能的意義,這意義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屬靈事實,那就是說:我們所得罪的人,他們對於我們,必會常常在代表著神。當我們看見他們的時候,就好像是看見了神,並能叫我們有受審判和被定罪的感覺。感謝神,如果有這種情形出現,那就顯明我們的心在神面前是實實在在的謙卑下來了。這也可能導至蒙憐恤並彼此和好。經上說:「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4――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這話不是雅各在那裏裝作謙卑。這句話等於說,我看見你的面,就如同看見毘努伊勒;意思就是:看見我所得罪的人的面,看見我所虧欠的人的面,就好像看見神的面。你如果虧欠一個人,苦待一個人,使一個人受過你的傷害,這件事如果沒有解決,你每一次看見他,就如同看見神,就好像遇見神一樣的可怕。你每一次看見他的臉,你就想到神;你每一次碰著他的時候,就碰著神的審判。―― 倪柝聲《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倪柝聲《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創卅三14「我要量著在我面前群畜和孩子的力量慢慢的前行。」

         前面的路程,我們向來沒有走過,可是主耶穌曾走過。祂在路上所經歷的苦難,使祂成為最好的牧者。「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一百零三14)。祂每時每刻體恤我們,不讓我們走一步過於我們力量的路。前面一程即或有些難行,但是儘可放心,因為祂若不加力量使我們得以安然過去,定是吩咐我們立刻止步。─《荒漠甘泉》海弗格爾

 

【創卅三14「我要……慢慢的前行,直走到西珥我主那裡。」】

這個人昨晚還看見神的面,有得勝的經歷。現在竟然疑惑他親近得著的祝福,實在不值得欽佩。他不知道這威脅他的困難會使他剛強,他還不會學習怎樣善用每一個緊急的危機。對經歷困苦的人,是一項嚴肅的功課。

蒙福之後常有試煉——陶器先塗上很美的色彩,然後才放在火爐內燒。

試煉常會在尋常生活——我們不一定被引到曠野受試煉。往往在接觸我們的以掃時,就要經煉我們所有的價值。

不依靠神必遭失敗——雅各看著以掃四百個武裝人士,比較之下就失望了。彼得看著風浪,也十分氣餒。如果我們沒有依靠神,只仗賴計畫與打算,一定失敗。只有在依賴神的時候,平安才如江河湧流。

總要憑著信心行事——如果雅各不用詭計,只單純而果敢地向以掃說,他一定不致為難受害。天使已經幫助他,造就了他,做成了善工。神已經更改了他的目的,他就沒有什麼顧慮與懼怕(參閱三十二章二節)。

──邁爾《珍貴的片刻》

 

【創三十三20「在那裏築了一座壇,起名叫伊利伊羅伊以色列。」

         「伊利」是神,「伊羅伊」也是神。「伊利伊羅伊以色列」意思就是「神,以色列的神。」也就是說,以色列的神真是神,神真是以色列的神。―― 倪柝聲《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創三十三20在雅各給這壇所命的名字裏,神的名題了三次,全句意思就是「神是以色列的神」,也可以繙成「神是那蒙神管治者的神」。司可福說,雅各如此命名,乃是認識了自己新名以後一個信心的行動。他稱神為以色列的神,意指惟有藉著祂,他纔能照著所給他的新名活在神面前。

         真實屬靈生活的基本功課,乃是被神管治。惟獨照著神的管治和在神的能力中,我們纔能行走。降服於神的行動,常是對神呼召和管治的一種反應;惟有一個完全脫離自信的人,纔能一直維持他降服的態度。―― 摩根《話中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