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第三十三章拾穗
【出三十三1】「耶和華吩咐摩西說:“我曾起誓應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說:‘要將迦南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你和你從埃及地所領出來的百姓,要從這裡往那地去。」
〔暫編註解〕參三8
17;六8;三十二13.
我曾起誓應許 神起誓應許以色列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主要有兩項:子孫眾多和得迦南地為業(參看創十三14~17,十五5~7,十七2~8等)。出埃及記一開頭,就給我們看到以色列人子孫眾多的景象。這眾多的子孫在寄居別人之地四百多年後(創十五13;出十二40),神將他們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出第一至十四章),到曠野領受訓練與立約為神的子民(十五至廿四章)。現在,他們已經受了裝備,可以去承受神起誓應許的第二項,就是得迦南地為業了。因此,主神對摩西的吩咐乃是:現在你和你從埃及地所領出來的百姓,要從這裏往那地去。從這些話看來,這章一開端就從耶典取來的資料,根本就不談時間的問題,乃是討論論題的問題。這論題,就是以色列人與神立約後,可以進迦南去承受那應許之地為業了。
1~3神不欲與子民同去,因他們是「硬著頸項」的,他們傾向邪惡。如果神與他們同去, 的忿怒定會將他們滅絕,所以 表示會另差使者領路。雖然神已赦免他們,這安排顯然是要以色列人承擔犯罪的後果。
【出三十三2】「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攆出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暫編註解〕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 這裏的使者,就是主神自己。是主神自己要為以色列人攆出迦南地七族的人。
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撒瑪利亞抄本和七十士譯本,都加上了革迦撒人,而湊足通常所稱的迦南地七族的人(參看三8的註釋)。
【出三十三3】「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
〔暫編註解〕參三8注。以色列人犯了罪,神暫時不與他們同行;百姓為此哀慟,不佩戴表示歡樂和喜悅的妝飾。參《以西結書》二十六16~17.
領你到流奶與蜜之地 主神的使者會領百姓去迦南這流奶與蜜之地(請參看三8的註釋)。這不但說明迦南地上的出產,也形容她的文明和文化。迦南和西乃曠野相比較的話,無論在土地的出產,人文與文化,都可稱為流奶與蜜之地。
這裡繼續第1節的主題。第2節是插入語。神憑著愛心對以色列人說,祂最好不和他們同行。如果他們再次違犯祂的約,祂的在場就意味著他們的毀滅。神有時會出於憐憫而離開我們。祂從來不將自己強加於我們(太13:53-58)。
【出三十三3 流奶與蜜之地及其上的人】有關當地居民的討論,請參看三章8節的註釋。有關迦南為「流奶與蜜之地」的討論,則請看三章7~10節的註釋。──《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卅三3「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
{命題35}對以色列人上迦南地,神是否改變了祂的心意?
〔難題〕在此神宣稱:『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然而, 後來神竟與他們浩蕩凱旋在約書亞的領導下進入迦南應許地(書一—十一章〕。
【解答】
這兩節經文是在不同的時候說的。出埃及記卅三 章3節是針對第一代叛逆頑強的以色列人說的;後來是對第二代相信神的百姓,跟隨約書亞進入應許地的以色列人說的。並非所有神所警誡的(或應許)是無條件的。這一個應許是有條件的,如果他們相信順服祂,祂就要與他們進入應許之地(第二代的百姓);
但是如果他們不順服(第一代的百姓)祂就不與他們進入應許地。神祂要帶他們進入應許地這不可改變的目標,導致一些暫時可改變的情況發生,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出三十三4】「百姓聽見這兇信就悲哀,也沒有人佩戴妝飾。」
〔暫編註解〕“這兇信”。即有一位天使,而不是神自己,會帶領他們進入應許地。摩西在第12至17節成功地訴請神取消這決定。
以色列人開始認識到與耶和華隔絕意味著什麼。“使者”似乎無法給予神所賜的保證。他們為自己的罪深感悲哀。悔改是恢復神悅納不可缺少的條件,因為沒有悔改就沒有得救(路13:5;徒3:19;啟2:5
16)。百姓痛悔謙卑地“摘下”他們的“妝飾”。摘除妝飾意味著哀傷痛悔(創35:4;結26:16)。他們所戴的可能是臂鐲,手鐲和腳鐲。在埃及,腳鐲是男人戴的。
4~6 百姓對凶訊的回應:他們除掉所佩戴的妝飾,表示悲痛。
【出三十三4】「百姓聽見這兇信就悲哀,也沒有人佩戴妝飾。」
「就悲哀,沒有人配帶妝飾」以色列摘除了身上所有的飾物,為失去神的臨在示哀(6節)。這原是暫時服哀的風俗,在以色列卻成了永久性的規例。請看三十二章\cs163節的註釋:飾物招至他們犯罪,無疑是另一個將之除淨的理由。——《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三5】「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告訴以色列人說:‘耶和華說: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我若一霎時臨到你們中間,必滅絕你們。現在你們要把身上的妝飾摘下來,使我可以知道怎樣待你們。’”」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身上佩戴的妝飾,有些很可能與敬奉外邦神只有關,耶和華神要他們摘下來,徹底去除與偶像的關連。看《創世記》三十五2~4,便知道除下耳環,換下衣服,和棄絕外邦神有密切關係。
「使我可以知道怎樣待你們」:這話暗示神暫時尚未決定要如何對待他們,讓摩西可再為百姓祈求。
現在你們要把身上的妝飾摘下來,使我可以知道怎樣待你們 4節的不佩戴妝飾品,是百姓心中悲戚而自動不戴的;5節下的不佩戴妝飾,卻是為免以色列人再將他們的飾物交給亞倫製金牛犢般犯罪,是被吩咐摘下來,使神知道怎樣處置他們的。
【出三十三6】「以色列人從住何烈山以後,就把身上的妝飾摘得乾淨。」
〔暫編註解〕“把身上的妝飾摘得幹淨”。一種哀悼和悔改的表現。後來這些用來製造金牛犢的飾物得以在會幕裏被使用(三五22)。
以色列人悔過的表現,有助摩西懇求神徹底赦免百姓。
以色列人從住何烈山以後,就把身上的妝飾摘得乾淨 他們既在這裏犯罪,將飾品交亞倫鑄造金牛犢,現在神又要摩西將他們的妝飾品摘下處置,當然就在住這神的山以後,身上的妝飾都摘得一乾二淨了。
暗示以色列人至少在一段時期內停止了妝飾品的使用,以表示他們真心願意順從神。
【出三十三7】「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裡去。」
〔暫編註解〕“帳棚”為臨時會幕,是建在西奈山下的暫時敬拜之所,和二十五1至三十一11所說的會幕不同。後者到四十33才記有建成的事。臨時會幕在“營外”,只有摩西的助手以法蓮人約書亞在其中工作,沒有利未人。這是摩西替百姓求問神的地方。
“會幕”。更可作:帳棚,因為會幕仍未建好。
「會幕」: 指臨時會見神的地方, 與25-31章所描述的會幕不同。這會幕設在營外,表示百姓不配有神住在他們中間,然而神卻離他們不遠。它是由約書亞(11)而不是由利未人管理。這會幕鼓勵個人操練敬虔,因為凡願意求問神的,可直接往那裡去。百姓現今的轉變,可從這會幕生活反映出來。
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他稱這帳棚為會幕 這裏所講的,是一個簡單支搭在營外的帳棚,而不是那繁複而設於營中央的帳幕(參看民二1~31),雖然後者在後來也稱為會幕。這支搭在營外的帳棚,摩西稱之為會幕的原因,是摩西常到那裏去,主神在那裏與他相會(參看廿五22,廿九42,三十6等)。不單與摩西相會,也與以色列人相會(見下句,並參看廿九43)。
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 這是會幕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民間有甚麼難解決的問題,就來求問摩西,摩西便求問神藉獲神諭,以解決其問題(見民廿七1~5),並常會將這解決的辦法,當為先例,而令其後類似事件便依例辦理(參看民廿七6~11,卅六5~9)。摩西在這裏,就成了神和以色列人之間,另一形式的中保(中介人)。
本節至11節講述帳棚的作用,不是百姓聚會之所,而是神在雲柱中與摩西會面的地方。摩西與神的關係密切且特別。百姓到帳棚會幕那裡求問,神通過摩西把祂的旨意告訴人。
7~11 會幕的生活:此段似乎將有連貫性的上文(4-6)與下文(12-17)分隔開,其實它是補充百姓的改過。他們不單悲哀(4), 對神的態度也改善了,這可從他們恭敬下拜看出來(10)。
【出三十三7】「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裡去。」
「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神不願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但也不願完全撤回祂的臨在,在營外一段距離支搭「會幕」就象徵了這一點。古代世界的廟宇通常都在城外不遠,作為有神同住國度之稱的以色列,這時便失去了她獨特之處。至於會幕的整個問題,可以參看海厄特:動詞使用未完成時態,必然表示這是曠野時代慣常的做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尋求神(或求引導、或為祈禱、或為讚美,但都以獻祭表達)的人必須將自己從同胞中分別出來(來十三13)。出到營外才有可能和神發生親密而獨特的交通(11節對摩西的形容)。——《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三7~10 營外之會幕】律法規定的制度(二十五~三十章)是要建築神可以住在他們中間的聖所。但這時主已不肯在他們中間居住,反要另設會幕於營外,使摩西能夠得到引導。沒有事務要在這帳幕裡面進行,但耶和華會在雲柱降下時,在會幕門前與摩西會面。此地是為先知而非祭司事工而設的,這裡沒有獻祭,也無祭壇。後來立於營之中央的聖幕(二十五章及下所述,安放約櫃的帳幕)建成之後,也有了會幕的功用。──《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三8】「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著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
〔暫編註解〕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凓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 這節經文雖然沒有使用懼怕和敬畏(兩者在原文為同一個字)那字,而百姓對神和摩西之敬畏的心,已躍然紙上──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凓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這不是好奇的起來望凓。如果是好奇,一次兩次之後,就不會再起來望凓了。這節經文所敘述的,乃是經常的含義,因此是出於一種敬畏的心。
以色列人膽戰心驚地注視著會幕,要知道神會不會接受他們的代表,並賜給他們重新悅納的憑據。百姓如此在意神的離開,說明他們的悔改是真心的。
【出三十三9】「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
〔暫編註解〕“雲柱”表示神的同在,不是經常在會幕上,只有當摩西進會幕時才降在那裡。
表示雲柱(象徵神的同在)不會永遠立在會幕中,而只在摩西進會幕時才降下來。
雲柱降下……便與摩西說話 這雲柱是象徵主神的臨在。當這雲柱降下立在會幕門前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這是另一項使我們看到百姓之敬畏的心。而這兩節的話,也是經常的情況,而不是偶然的現象。
百姓所熟悉的這個記號,對於他們來說,這是耶和華繼續引導和保護他們的證據(出13:21
22)。
【出三十三9】「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
「雲柱降下來」這條雲「柱」(直譯「站立之物」)無論性質怎樣,都象徵了耶和華的臨在。摩西每次進入會幕,這個神臨在的象徵也要出現。——《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三10】「眾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
【出三十三11】「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象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裡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
〔暫編註解〕參《民數記》十二8。神和摩西說話,不是藉異象或異夢,而是“面對面”。這不是說摩西可用肉眼見到神,因為看見神的人必死。
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約書亞是北國以法蓮支派的人(見民十三8、16),是摩西忠心耿耿的幫手。這兩句話的目的,不單表達約書亞與摩西的關係,也描繪這北國的英雄人物,對神是如何的忠信。
【出三十三11】「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象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裡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
「面對面」民數記十二章8節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神「口對口」和摩西說話(民數記原文,和合本作「面對面」)。換言之,不用異象異夢,而是清楚直接的溝通。清明的屬靈洞悉力是摩西所得的恩賜;神將自己的心意與他分享。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三11 面對面說話】面對面說話是慣用語,表示雙方關係誠懇而坦率,與三十三章20~23節並無牴觸。民數記十二8的「口對口說話」意思相同(和合本:「面對面說話」)。──《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三11,23這兩段經文如何能和諧一致?(D*)】
聖經清楚地劃分眼見神于顯露的榮光中,及個人與神的會面或相遇中所看見用以代表或反映神的事物。約翰福音一章十八節宣告:「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使徒保羅則于林後四章六節指出:「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藉著信心,我們仰望基督時,就可看見神的面,耶穌曾說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十四9)。因此,神藉著他的兒子而顯露自己的面,並宣告他的榮耀;神的兒子是道成肉身的神。然而,若回復到舊約時代,神透過天使顯露他的面(正如在火燒荊棘當中與摩西見面的天使[參出三2-6]),又或是藉著神榮耀的雲柱,神的子民離開埃及後,這雲柱引領他們走曠野的那一段旅程。
奉獻會幕時,榮耀的雲柱(kabod)停在約櫃的施恩座上。每星期都要將陳設餅擺在桌子上,呈獻耶和華。擺放陳設餅的桌子,希伯來文是sulhan welehem panim,譯成中文是「臨在(譯按:中文和合本作「陳設」)餅的桌子」。有內層的幔子(paro-ke-t)將約櫃與公眾的視線分隔開,而陳設餅的桌子則擺放在幔子前面。神臨在於施恩座(kapporet)之上,而施恩座放在約櫃上面。
我們從上文的解釋得知,神以某些代表他榮耀的象徵與摩西相遇及與他說話,而不是完全顯露他的面。在這個意義下,他與摩西 面對面地說話,類似傳真電話螢光幕裡的講者與觀眾所謂面對面溝通。
然而,出埃及記三十三章十八節所記載的摩西的要求,卻不只是有某一程度掩藏著的顯現,他要求神重新將榮耀顯現予他及以色列民;摩西要求看見神真正的面。但神警告摩西,當他看見神的面,必立刻死亡(參看提前六16,該段經文指出神乃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然而,神答應將自己的背顯露給摩西看,而不顯出他的面(出三十三23);神這樣做,是特別向摩西肯定他的喜悅。神就是採取這方式在「他(摩西)面前」經過,闡述他自己的恩典和那榮耀的名(參出三十四6、7)。──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出三十三12】「摩西對耶和華說:“你吩咐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叫我知道你要打發誰與我同去,只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
〔暫編註解〕“按你的名認識你”是說神特別揀選了摩西作百姓的代求者。
「按你的名認識你」:就是「揀選你」。
只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 七十士譯本把按你的名繙為「起於一切」(Para pantas),含意是在一切之外我揀選了你,或我認識你超於一切,我知道(知道是認識的原文)你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因為你已在我眼前蒙恩。
12~13摩西在本章第一次懇求,他發出兩個平衡的問題:「你要打發誰與我同去」,及「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表示他熱切期望神親自同去。
本節至17節講摩西懇求神同行,或者差遣一個人與他們一同從西奈山啟程。神答允了他。
【出三十三13】「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
〔暫編註解〕神的本體人不能見(23節),摩西藉著認識神的道和祂對人的要求來認識神。
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 原文這裏所用的道,並不是「話」,乃道路、方法、計畫、方向、目的、原則、意念等方面的意義。因此,這認識,也就應按原文直譯為知道較佳。因為摩西所求的,是想知道神的意願或計畫,以致他能更好的事奉祂。這大概就是現代中文譯本將之繙為「求你把你的計畫指示我,使我能事奉你」的原因。但是,七十士譯本卻有完全不同的譯法:「求將你自己顯示予我,使我可以看得你更清楚。」這種譯法,若不是依據另一抄本的,就是為要與17節以下的事件相符合的緣故。
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 為中保的摩西,正如保羅所說的,「不是為一面作的」(加三20):他一方面是想更認識主,或清楚知道祂的旨意,以致能更好的事奉祂,另一方面也常常為百姓凓想。我們更要注意的,是原文所用的民字。這裏兩個民字,原文並不是用一個字:這民是用一般的用字 go^y,而你的民卻用立約和被揀選了的子民之 `am。這是提醒主神,這民眾不是普通的人民,乃是你曾與他們立約的百姓,是你所揀選的子民(請參看十九5~6的註釋)。
【出三十三14】「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暫編註解〕「安息」:與承受應許地很有關連(參串),所以神實在是重申 以前所應許的,但似乎這應許現在只落在摩西身上。
我必親自和你同去 和合本的和你同字旁邊有點,表示原文無此三字。但原文直譯卻不是我必親自去,乃是「他們會在我前面走」。這「他們」是誰?就是神的使者。本書卷常常用神的使者來表達神自己(參看十四19上,廿三20,卅二34等處及其註釋)。因此,和合本的這繙譯法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七十士譯本也是「我自己會在你前面走」,而現代中文譯本則作「我要跟你一道去」。
使你得安息 原文是「我必使你得安息」。這乃是主神安慰摩西不必擔心掛慮的含義。現代中文譯本的「我要使你得勝」之譯法,可能是過強了一點。
【出三十三14】「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我的臨在必和你同去,直譯「我的面……」(和合本作「我必親自」)。有了這應許,以色列就保證能在迦南得到至終的「安息」。換言之,現在和他們同去的「天使」將會是「祂面前的使者」(賽六十三9),和出埃及記二十三章20節一樣,指神全面性的顯現。——《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三15】「摩西說:“你若不親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裡領上去。」
〔暫編註解〕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 這是摩西在懇求主神同往迦南的祈禱中,最後而最有力的理由。神已告訴他:「他們會在我前面走」(14節)。摩西可能當時仍不明白神在此的含義,所以跟凓的辯駁禱告乃是:你若不親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裏領上去。因為神若不親自同去,摩西和他所領導的百姓,是否真的在神眼前蒙恩,都無法肯定。使摩西與這百姓與地上萬民有分別的證據,就是神親自的同在和同去!
15~16 摩西第二次懇求,他不滿足於神的應許只落在己身。他希望神的百姓能同受盟約原有的應許。
本節至23節記載神答應會向摩西顯現,等於說祂將與百姓在曠野中同行。三十四5~7所記是這應許的實現。
【出三十三16】「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
〔暫編註解〕就是與所有其他的民族都不同。神與他們同在。他們是祂的子民(出19:5
6)。
【出三十三16】「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
「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神一再呼籲以色列,要他們和萬國有別。摩西正確地看出神住在他們中間,就是以色列獨特之處。其他一切不過是這一點的註腳,亦源於這個事實。——《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三17】「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
〔暫編註解〕神應允摩西一切所求的,因著摩西在神面前的懇求,神恢復以色列人的地位,約可以重訂。
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神答應了摩西的請求。摩西“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他沒有“灰心”,他的請求得到了應允(路18:1)。恒切的祈禱,特別是為別人而獻的祈禱乃是信心的表示。例如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創18:23-33),但以理為他的同胞(但9:4-19)和基督為祂的門徒(約17)所獻的禱告。
我按你的名認識你。摩西是神私人的朋友。個人關係能打開其他情況下關閉的門戶,這一點在東方國家勝過在西方。
【出三十三18】「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
〔暫編註解〕「榮耀」:指神至高威嚴的具體呈現。
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 前段摩西最後的請求(16節),已蒙主神應允了(17節)。可是,在這領百姓進迦南地的重大事業上,摩西覺得須有確實的證據(正如日後基甸受召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手時,一再的要試驗神的同在一樣;見士六7~40)。所以他大膽地祈求神將祂自己顯現出來給他看。你的榮耀的實意,是一種尊稱的「你自己」。故此,七十士譯本的這節,是譯為「求你將你自己顯給我看」。
18~23 神滿足摩西要親眼看見祂的要求,但摩西並沒有完全看見,而且是在高度預防下看祂。摩西的禱告在多個世紀之後,在登山變象的事件裏得到徹底的應允(路九32)。比較約翰福音一章18節的腳註。
18~23神在摩西面前啟示自己,作為祂與子民同去的證據。
【出三十三18】「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
「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神應允繼續和以色列同在之後,摩西接著祈求得見耶和華的 ka{b[o^d[,即祂榮耀的彰顯(直譯是「重量」)。祈禱的意思是要看見神的本體,然而這是不可能達到的條件。親眼見神是凡人所不能忍受的(20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三18~23 神的榮耀、背、面】摩西想要見神的榮耀,並不是要求神做祂從未做過的事。第十六章7節告訴百姓他們將會看見神的榮耀(又見:利九23)。摩西亦曾說服神與百姓同行(其實是行在他們前面)。摩西的請求,是看見神的臨在/榮耀來到帶領的位置。神同意這請求,但警告摩西祂的面是不可見的。神明有可懼而難以接近的面容,並不是以色列神學獨有的概念。美索不達米亞的神祇也是以神聖榮光梅嵐穆來彰顯其能力。──《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三19】「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暫編註解〕神的恩慈表現在祂對百姓的寬容上,為了拯救他們脫離奴役,親自領他們出來(參三十四6)。
「我要 ...... 恩慈」:直譯可作「我要使我一切的美善在你面前經過」,表明神讓摩西一瞥的榮耀與祂憐憫人的屬性不能分割。
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 當摩西要求主神將祂自己顯給他看時,摩西也像我們一樣,想了解神的樣貌怎樣。但神所允許的,卻不是樣貌,而是我一切的恩慈。這恩慈,並非樣貌,而是特性。神所要顯現的特性,就是公義、仁愛、憐憫、慈悲、正直……。另一個神所允許的,就是將祂的聖名宣告出來。祂的名,也表達祂的特性(請參看三13~15的註釋)。
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這話是顯明神有祂的主權。祂固然為萬事萬物定了定律,如有需要,祂有主權暫廢這定律或使某人或某事物不受其定律的轄制。故此,人本來不可以看神樣貌的,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但是,為恩待摩西和憐憫其忠誠的要求,因此神稍予改變(有關人不能見神的面一事,請參看下列經節:創卅二30;申四33,五24、26;士六22~23等)。
【出三十三19】「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在你面前……宣告我的名」神的啟示就是祂的「名字」(即本性),透過祂為人所作的行動描述。本節宣稱神本性為「善」(t]u^b[,和合本作「恩慈」),又進一步以「恩待」、「憐憫」形容。德萊維正確地指出神恩待憐憫的對象就是犯罪的以色列;神基本屬性中沒有了這種「慈愛」的特質,以色列便要完全失落。至於聖經中 t]u^b[ 字的各種含義,可參看海厄特。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羅馬書九章15節用這話引證神的主權。——《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三20】「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
〔暫編註解〕一位天使的顯現尚且使把守復活基督之墳的羅馬兵丁“和死人一樣”(太28:4),有罪的人被帶到神的面前時又會怎樣呢?雅各很奇怪自己“面對面”得見神而仍能活著(創32:30)。
【出三十三21】「耶和華說:“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
〔暫編註解〕「站在磐石上」:應作「在磐石上準備好」(「站」字在34:2譯作「預備」)。
關於這個地方準確位置的傳說都是沒有價值的。這件事一定發生在山的上半部分。
【出三十三22】「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
〔暫編註解〕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 神恩待摩西,憐憫他的工作負擔,想要有神實質的臨在證據,所以准許他看見──不是看見樣貌,乃是看見祂的榮耀。這榮耀的含意,亦有尊榮(創四五13),榮光(伯十九9)或豐富(中文繙成財寶,見賽十3)等的含義。這一切都非常實質,乃是神的特性。
這裡所提到的各種措施都是為了保護摩西。從來沒有人見過主的面(約1:18;6:46;提前1:17;約壹4:12)。這些說沒有人見過神之面的經文,和神借著耶穌基督與人同行並被眾人看見的許多經文(見約壹1:1-3;提前3:16等)並不矛盾。在前一組經文中,聖經作者所指的是處在無限榮耀中的神;在後一組經文中,聖經作者所指的是“在肉身顯現”,從而把榮耀隱藏起來的神。第33章開始時是人因疏遠神而灰心沮喪;結束時是人被吸引到神面前而獲得保證和力量。
【出三十三23】「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暫編註解〕得見神的“背”是一種擬人的說法,就和說得見神的面或者神將手收回一樣。我們雖然可以藉著神所要求於人的道,多少認識到神(13節),但神的奧秘和本體仍不是人能完全明白的,就象只能見到祂的背一樣。
「得見我的背」:表明摩西所見的只是神榮耀的餘輝。(參約1:18;
提前6:16)
這可能暗示:人現在雖然略知神對待人的方法,卻永不能完全認識神的奧秘本性。
【思想問題(第33章)】
1 摩西為何把稱為會幕的帳棚搭在營外呢?從此點看,你可以看到神那兩方面的屬性呢?
2 試撮述百姓犯罪後摩西與神「談判」過程。你求神指示前路時有沒有摩西那樣懇切祈求呢?你是否完全倚靠神,以祂為路燈?
3 本章19節是否表示神不按公平對待百姓呢?這句話應如何解釋?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