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第三十四章拾穗
【出三十四1】「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要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你摔碎的那版一樣;其上的字我要寫在這版上。」
〔暫編註解〕你要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你摔碎的那版一樣 先前摔碎的那兩塊石版,不論是石版,或是字,都是出於神的工作(參看廿四12,卅一18,卅二15~16)。但這重造的法版,卻是要摩西去鑿出兩塊石版來(參看申十3~4和本章4節)。
其上的字,我要寫在版上 這裏和本章28,以及申十2、4都說是神將字寫在版上,而本章27節卻說是摩西寫的。
1~4
複造石版:上次是神自己預備石版,今次卻是摩西鑿出石版,但今次也是由神親手將十誡寫在石版上(38)。這表示神已赦免以色列,並與他們恢復關係。
1~35本書20章所記為適用於全人類的“倫理十誡”,本章所記為“敬拜十守則”,著重敬拜神的律例。參二十1注。內容雖超過十條,但歸納後可以得出以下十個敬拜的原則:1.不可拜別的神(14節);2.不可為自己鑄造神像(17節);3。凡頭生的都是我的(19節);4.不可空手朝見我(20節);5.六日要工作,第七日要安息(21節);6.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除酵節、七七節和收藏節;23節);7.不可將祭物的血和有酵的餅一同獻上(25節);8.逾越節的祭物不可留到早晨(25節);9.地裡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華你神的殿(26節);10.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26節)。這些原則都是百姓在敬拜神的事上應遵守的例。
1~35
約的重訂:在前約中 (19-24章),
摩西擔任約的中保,在神與百姓面前將約確立。但在今次約的重立,神只在摩西面前宣告和百姓立約,他們未有參與任何儀式。
【出三十四2】「明日早晨,你要預備好了,上西乃山,在山頂上站在我面前。」
〔暫編註解〕這給摩西留下了預備新石版的時間。
2~3這兩節的話,是要摩西在第二日早晨就上西乃山見主神,並吩咐遍山都不可有人或牲畜,像在十九12~13的限制相類。有關西乃山,請參看三1「神的山」的註釋。
【出三十四3】「誰也不可和你一同上去,遍山都不可有人,在山根也不可叫羊群牛群吃草。”」
〔暫編註解〕連約書亞也不得陪同摩西(參出24:13;32:15-17)。這次的指示要比以前的更加嚴格(見出19:12
13)。
【出三十四3】「誰也不可和你一同上去,遍山都不可有人,在山根也不可叫羊群牛群吃草。”」
「也不可叫羊群牛群吃草」全座山在神降臨於其上之時稱聖的規矩,顯然和上次一樣(出十九12、13)。——《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4】「摩西就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的一樣。清晨起來,照耶和華所吩咐的上西乃山去,手裡拿著兩塊石版。」
〔暫編註解〕摩西就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一樣 請參看第1節的註釋。
【出三十四5】「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和摩西一同站在那裡,宣告耶和華的名。」
〔暫編註解〕宣告耶和華的名 如果從上文讀下來的話,這句話給人的印象乃是,主神和摩西一同宣告耶和華的名。現代中文譯本繙成「宣告他的聖名──耶和華」,則給人的印象是主神在宣告祂自己的聖名。其實,這句話的原文,和創十二8末句的原文完全相同。在那邊的和合本譯文是「求告耶和華的名」,何以這裏又不照譯?按原文直譯的話,乃是「他就呼叫主神的名」。這是摩西在呼叫!
一直停留在會幕門口的“雲柱”(出33:10)升到了山上。當摩西到達山頂時,雲柱也在那裡。
5~10
神榮耀的顯現:神這次顯現與19章所記載的顯現相似,同樣是摩西獨上西乃山頂,與神會面,百姓同樣不可接近那聖山。神這次在雲中降臨,與上次在火中降臨,亦是大同小異。
【出三十四5】「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和摩西一同站在那裡,宣告耶和華的名。」
「宣告耶和華的名」耶和華的名表達了祂一切的所是、所為,這話的意思就是宣告神拯救的作為。這亦是新約時代 ke{rygma「報信者之信息」一字的意義(和合本一般譯作「所傳的」)。神在此自我啟示,向摩西宣告祂的自我(與二十2之「十言」引言,和三十三19相同)。認為宣告不過是指摩西公佈關乎神的信息,而非神向摩西作出宣言的看法,甚不可信,耶和華用第三身向人啟示雖然罕見,卻並非絕不可能。然而海厄特則認為這句話應當譯作「摩西求告耶和華的名」,而將神的自我宣言留待第6節開始。——《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6】「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
〔暫編註解〕神宣告祂是有憐憫的神,而祂的恩慈憐憫已在祂赦免百姓拜金牛一事上證明出來。舊約常用類似本節的字眼描寫神的屬性(參串),這表明一個事實:神的本性就是愛。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 和合本將原文的動作,完全拋棄了。現代中文譯本則能極為活現的表達出來。該譯本是:「於是主神從摩西面前經過,宣告說:」
正如出33:22
23所應許的。耶和華的名代表祂的品格,這裡描述了它的三個特徵──憐憫,公義、誠實。特別強調的是憐憫,因為這是神與我們關係的基礎(約壹4:7-12)。這在目前失去神的恩惠,若沒有祂的憐憫就不能恢復的時刻尤其重要。耶和華有六種不同的方式顯示祂對祂子民的慈愛。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這是祂對罪人關懷和慈愛的最完整的宣告。當耶和華在燒著的荊棘中向摩西顯現時,祂宣告自己是“自有永有的”,借此強調祂與一切別神的顯著區別。
6~7耶和華,耶和華……直到三四代 這兩節宣告的話,是將主神的聖名、特質、本性及其與人的關係和關注,表顯無遺了。請參看三14~15的註釋。
6~7 神簡潔的自我啟示。祂是耶和華,那自存者,那主動者,是我在任何境況裏所需要的一切。參看創世記二章4節的腳註。祂是伊利(El),那無限的強者。參看創世記一章1節的腳註。祂是慈愛的(希伯來文是chen),屈尊降貴來保護我們。參看創世記六章8節的腳註。祂對子民有堅定不移的慈愛(另一表達恩慈的舊約重要字眼)。參看何西阿書二章19節的腳註。祂是溫柔、誠實和寬大的,但祂必懲罰那些犯罪得罪祂的人。
【出三十四6~7 神的屬性和祂有意懲罰三、四代】摩西想要認識「神的道」(三十三13),在此所列的十三樣神的屬性(數目是按猶太傳統),就是給他的答案。列舉神祇屬性的目錄古時並不罕見。憐憫和正義雖是其中犖犖大者,大部分清單所注重的都是有關權能的屬性,然而本段的焦點卻在乎神的仁慈恩惠。聖經多次引用本段的清單(民十四18;尼九17;詩八十六15,一○三8,一四五8;珥二13;拿四4;鴻一3),以致形成某種信仰宣言。宣讀神的特徵可能在被擄之前已經是聖殿崇拜固有的一部分,猶太教禮儀沿用至今。本段雖然強調憐憫、不變,和祂愛的可靠性,卻仍一清二楚地說明不順從神的命令,足以禍延子孫(見:申五9)。懲罰三四代所表達的事實,是背 * 約能使全家擔罪。換言之「三四代」是指全家在世的人。在金牛犢事件之後(三十二19~35),這是有關集體性罪咎的鮮明警告。──《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7】「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暫編註解〕帶出神另一本性,就是 的公義,故神也會追討罪。
「直到三四代」:是當時慣用的語句,有延續之意。
神的慈愛決定了祂對祂兒女的態度。所以在描述神品格的時候,較多地闡述祂的慈愛;在講公義的品性之前先講憐憫的品性。神不僅是慈愛的;“神就是愛”(約壹4:16)。愛是祂本性中實質性的部分;沒有愛,祂就不是“神”了。當耶和華因我們的罪而不得不懲罰我們的時候,祂的出於愛心並為了我們的益處,而不是因為生氣。就象外科醫生一樣,神可能會使用悲傷的手術刀來醫治心靈因罪而來的疾病或傷口(來12:5-11;啟3:19)。
【出三十四7】「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啟示的要點主要說祂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這兩個特點可參看三十三19,本段又加上了「慈愛」和「守信」兩個描寫盟約關係的典型字眼;「守信」和合本作「誠實」)。這裡和二十章5節一樣,同時又提到了神本性的另一面:祂在赦罪之外,亦會懲罰罪人。神的自我啟示,在盟約更新的背景中有更深的意義;以色列得蒙赦罪反映出神恩典的奇妙。直到三四代,是個表示延續的典型閃族用語(參二十5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8】「摩西急忙伏地下拜,」
〔暫編註解〕8~9摩西急忙伏地下拜 在主神宣告祂的聖名、特質、本性及其與人的關係和關注後,摩西惟一而且是正當合宜的動作,就是急忙伏地下拜了。此外,他也很適切的作了以下三個祈求:(一)求你在我們中間同行;(二)求你赦免我們的罪孽和罪惡;(三)求你以我們為你的產業。
【出三十四9】「說:“主啊,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在我們中間同行,因為這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又求你赦免我們的罪孽和罪惡,以我們為你的產業。”」
〔暫編註解〕摩西背後指的,其實就是拜金牛之罪;這節所用的字彙都複述上兩章所有重要的主題:「在你眼前蒙恩」,「在我們中間同行」,「硬著頸項的百姓」,「罪孽和罪惡」,和「你的產業」。
摩西的信心和勇氣因神品格的宣告而大得鼓舞。他堅信神的恩典,懇求耶和華憑著祂的恩典,“赦免我們的罪孽”,並恢復所毀之約。摩西的屬靈眼光模糊,未能察覺神在前一天已經應許這一切了(出33:17)。
【出三十四10】「耶和華說:“我要立約,要在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是在遍地萬國中所未曾行的。在你四圍的外邦人就要看見耶和華的作為,因我向你所行的是可畏懼的事。」
〔暫編註解〕“可畏懼的事”。更可作使人敬畏的事。
未有提及神的同行,即摩西在9節所求的,但卻提到神要與他們再立約,使外邦人知道神將他們分別出來(參33:16),而湧出頌辭讚美神奇妙的作為。
我要立約 原文所用的動詞是分詞,表明即將進行而尚未做的。因此,這約就並不單指把西乃所立的約更新,乃是申明主神決定要為祂的百姓所要做的。
要在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是在遍地萬國中未曾行的 這是類似出埃及前向摩西所宣告的(三20)。但那時是指要向埃及行奇妙的事,而這裏卻是指即將在曠野和在迦南行的。有關奇妙的事,請參看三20的註釋。未曾行的,原文行的字根是「創造」,其主格惟用神或主神。因此是表明神在遍地萬國和外邦人中,要創造新事的含義。
【出三十四11】「“我今天所吩咐你的,你要謹守。我要從你面前攆出亞摩利人、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暫編註解〕參三8.以色列人不可和任何迦南地的人立約,准他們居留;要毀滅一切的偶像,免得去拜其他神祇。
我今天所吩咐你的 原文吩咐是用「誡命」的字根,而你是單數,並且由這裏一直到26節的你都是單數。因此,一般學者都把這節直至26節,認作是主神對以色列每個個別的人所頒的誡命。
亞摩利人,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請參看三8的註釋。撒瑪利亞抄本和七十士譯本,均在此名單上加了「革迦撒人」,以湊足通常所稱的迦南地七族的人。
11~16以色列人須與當地居民分別出來,這是因為神「忌邪」的本性,祂不能容忍百姓向別神敬拜(14)。以色列人也不許與當地居民立約、通婚,免得他們墮入拜偶像及行邪淫的試探中。這幾節亦提醒他們絕不可重複拜金牛的罪行。
【出三十四11】「“我今天所吩咐你的,你要謹守。我要從你面前攆出亞摩利人、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我要從你面前攆出」本節將驅逐迦南人和將地賜給以色列,解釋為上面「奇妙的事」之含義。詳舉迦南人種的用意,不只是要列出民族的清單,更是藉著成事之難,反映神蹟之大(申四38)。然而勝利是有條件的,以色列必須遵守神的命令:這通常也是盟約導言下半部的主題。這些條件或條款就在下面列出,有時亦(可能是不當地)稱為「禮儀十誡」(參出二十三)。——《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12】「你要謹慎,不可與你所去那地的居民立約,恐怕成為你們中間的網羅;」
〔暫編註解〕你要謹慎,不可與你所去那地的居民立約 請參看廿三32~33的註釋。從這13節的話來看,可能也正如廿三32所說的,包含不可和他們的神立約在內。
12~17 神警告以色列民不要與迦南人立約,不要參與他們敬拜偶像,並且不要與他們通婚。“木偶”(亞舍拉的柱像;13節)。亞舍拉的木製偶像;亞舍拉是迦南人最重要的神,是巴力的母親。
【出三十四12~13 毀滅異教的崇拜物】這個重申順服誡命是何等重要的段落,特別提到要毀滅各種各樣的異教崇拜,*
祭儀聖物和偶像尤然。這也可能是針對金牛犢事件(三十二19~35)作出的回應。應許之地的居民很明顯有不同的神祇和不同的崇拜方式。以色列人絕不可受慫恿與這些人結盟,或崇拜他們的神。因此之故,一切外邦崇拜的跡象都必須剷除。執行這命令是極強信心的表現,因為當時人相信毀壞聖物大大冒犯神明,能夠導致最嚴厲的懲罰。以色列人若是順命,就證明了他們確實相信神能夠保護他們不致受到報應。──《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13】「卻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砍下他們的木偶。」
〔暫編註解〕“木偶”指迦南女神亞舍拉的像。亞舍拉為迦南主神伊爾之妻,也是“賜子觀音”。她的雕像為迦南人所膜拜,敬拜的儀式且涉淫亂。
祭壇 指迦南人敬拜巴力的所在地(參看士六25)。
柱像 參看廿三24的註釋。
木偶 這木偶,是指迦南人的生殖女神亞舍拉。通常是用木柱豎立作為敬拜的對像,但也有栽種的樹木(見申十六21)作為敬拜的對象的。因此,在先知書上常見的「各高崗各青翠樹下」的字句,是表明敬拜巴力和亞舍拉的含義。現代中文譯本就把這木偶譯為「亞舍拉女神像」。
【出三十四13】「卻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砍下他們的木偶。」
「砍下他們的木偶」木偶是通常立於巴力祭壇旁邊(士六25)的聖樹或木柱(後者可能代表樹木)。這種彷彿「五月柱」(maypole,歐洲傳統五朔節 May Day 中繞著跳舞的花柱)的柱子,代表拉斯珊拉(Ras Shamra)文獻中的海之亞舍拉(Asherah-of-the-Sea)。她是迦南人的「幸運女神」。——《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13 亞舍拉柱】以不同但相關名字出現的女神 * 亞舍拉(和合本:「木偶」),似乎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巴勒斯坦好幾個不同諸神系統中男性元首的伴偶。這些神祇計有
* 巴比倫風暴之神阿穆魯(Amurru)、* 烏加列神明
* 伊勒,可能迦南神祇 * 巴力亦包括在內。聖經經常將亞舍拉描繪為立於祭壇不遠處的聖柱(和合本:「木偶」)。仍受多神世界觀影響的以色列人對她的歡迎程度,從西乃半島西北部之孔蒂拉特阿吉魯的一個碑文,就可見一斑:「耶和華與祂的亞舍拉」。
砍下這些祭柱的命令,是外邦影響必須從國中除淨的表徵。這話亦接續了本段的主題:必須順服「嫉妒之神」(和合本:「忌邪的神」)的誡命,祂不能容忍象徵敵對神祇的事物,也不能容忍針對他們的崇拜(二十4~5)。──《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14】「不可敬拜別神;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神,名為忌邪者。」
〔暫編註解〕參二十4
5注。
不可敬拜別神 請參看二十3的註釋。
因為耶和華走忌邪的神,名為忌邪者 原文忌邪又可譯為「嫉妒」(請參看二十5的註釋)。主神既名為忌邪者,則不單對敬拜別神的人,會發出極端嫉恨的怒氣,也對一切與敬拜事奉別神有關的事物,會不予寬恕,人要盡量的避開。
【出三十四14】「不可敬拜別神;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上帝,名為忌邪者。」
「耶和華……名為忌邪者」納皮爾說得好,這法典獨特之處不是在其內容,而是在其安排結構。譬如這句藉著神專一關係的要求來闡明祂本性的話,就是二十章5節生動的註釋和解說。——《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15】「只怕你與那地的居民立約,百姓隨從他們的神,就行邪淫,祭祀他們的神,有人叫你,你便吃他的祭物,」
〔暫編註解〕異教人請以色列人吃飯,桌上擺有祭過偶像的肉,決不可以吃。保羅在《林前》8章也切切禁戒此事。
「有人叫你(即邀請你),你便吃他的祭物」:涉及吃祭偶像之物的問題,保羅在林前8章也需處理同樣問題。
只怕你與那地的居民立約…… 若與那地的居民立約,以下就是那危險、網羅或陷阱的所在:
隨他們的神行邪淫 這邪淫,不單指屬靈的敗壞,去祭祀他們的神,惹動忌邪的神之怒氣,也是屬身體的敗壞。因為他們在敬拜這些生殖之神的時候,也行淫亂的事,並且會因之而產生許多身體上,社會上和倫理上的病症和病態。
有人叫你,你便喫他的祭物 論到這祭偶像之物,新約基督徒的原則和以色列人的堅拒原則有異(請參看林前八1~13及徒十五29的勸告)。
【出三十四16】「又為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為妻,他們的女兒隨從他們的神,就行邪淫,使你的兒子也隨從他們的神行邪淫。」
〔暫編註解〕又為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為妻 娶外邦女子為媳的本身,本來不是主要問題,但因兒子會隨媳婦敬拜外邦神,才是大問題。
【出三十四16】「又為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為妻,他們的女兒隨從他們的神,就行邪淫,使你的兒子也隨從他們的神行邪淫。」
「行邪淫」一般英譯 play the harlot,「為妓女」。然而譯作「犯姦淫」30可能更佳,因為本節意思是以色列不忠於「丈夫」耶和華。這喻象用得甚是貼切,因為本節的背景是禁止和迦南人通婚,加以巴力崇拜甚不道德,牽涉很多淫蕩行為。——《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16 聖妓】這裡可分好幾個類別。「聖」妓所得的入息歸廟宇所有。「祭儀」妓的宗旨,是透過性交的
* 禮儀來保證 * 豐饒。此外聖妓和祭儀娼妓,還有業餘(如:創三十八)和職業妓女(如:王下二十三7)之分。祭儀娼妓在古以色列和近東其他地方,並沒有確實的證據。迦南文獻將娼妓算為廟宇人員,*
亞喀得文獻亦證實有人獻身終生在廟宇如此事奉。
但本節所用的希伯來字眼雖然和亞喀得語「妓女」一詞有關,卻不能證明其中牽涉到宗教禮儀或祭儀的執行。這些娼妓其實頗有可能是廟宇聘請作籌款之用,但不給予女祭司的正式身分的。再者由於女子往往沒有私人財產,當娼有時似乎是賺錢還願的惟一方法。禁止將娼妓的入息帶進聖殿的命令,可能正是針對新巴比倫(Neo-Babylonian)時代,僱用社區平民女子當娼之 * 伊施他爾神廟廟役的反應。這些女子的入息將會歸為廟產。
上述各點都是以色列和古代近東,有業餘和職業聖妓存在的證據;但業餘和職業祭儀娼妓的存在,則較難得到肯定。除非將一年一度的聖婚禮儀包括在內,否則美索不達米亞是否有祭儀娼妓,是不容易證實的。然而在伊施他爾(司性慾之女神)廟中事奉的娼妓,若說在豐饒祭儀中不扮演什麼角色,卻也是難以想像的。──《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17】「“不可為自己鑄造神像。」
〔暫編註解〕此處特別禁止鑄造偶像。也許因為當日以色列人鑄造過金牛犢,針對此情況特別立下戒條。
不可為自己鑄造神像 請參看二十4~5的註釋。
17~26
約的條款:雖然本處所記的沒有以前那麽詳盡,這些條款的內容大致上與前約條款相同。這裡的條款沒有跟一定的規格編排而成,但絕大部分都涉及守節,包括安息日。
【出三十四17】「“不可為自己鑄造神像。」
「鑄造神像」指用金屬燒鑄而成的神像。這禁令最是適切,因為鑄造金牛犢剛發生不久,而且聖經也是用這個輕蔑性的字眼形容那牛犢(出三十二4)。這些金屬神像究竟是耶和華的像(拜祭金牛犢的人是如此宣稱,出三十二5)還是代表其他神祇,卻沒有定論。然而,至終來說這也不成問題,即使是拜祭稱為耶和華的偶像,也不能算是敬拜耶和華。——《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17 鑄造神像】考古資料證實,用鑄模來大量生產神像是頗為尋常的作法,古代近東不少神祇的偶像都如此鑄造。用各種金屬或黏土造成的神像,可以售給私人,給他們在家中自設神壇(見:士十七4~5)。本節的禁令是進一步澄清二十章4節含義的具體例證,並且是針對三十二章2~4節金牛犢之鑄造作出的。──《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18】「“你要守除酵節,照我所吩咐你的,在亞筆月內所定的日期吃無酵餅七天,因為你是這亞筆月內出了埃及。」
〔暫編註解〕“除酵節”。參看第十二章15節的腳註。
你要守除酵節 請參看十二15~20的註釋。
亞筆月 請參看十三4的註釋。
18~26這裡的經文與十三12~13,及二十三12
15~19幾乎完全一樣,故可參已有各節的註解。
【出三十四18】「“你要守除酵節,照我所吩咐你的,在亞筆月內所定的日期吃無酵餅七天,因為你是這亞筆月內出了埃及。」
除酵節,本節不用「逾越節」的名稱(參25節)。理由可見於出埃及記十二章:逾越節嚴格來說不是「節期」,而是家庭式的禮筵。因為你是這亞筆月內出了埃及。不論是本章還是約書(出二十三15),除酵節都和出埃及的史蹟息息相關,和農家時節殊無關係。因此代贖頭生人畜加插在這個背景之中(20節)是十分合宜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18 除酵節】本節重申二十三章15節的誡命。本節把它包括在禮儀的十誡內,更增添其權柄(見三十四28)。──《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19】「 凡頭生的都是我的;一切牲畜頭生的,無論是牛是羊,公的都是我的。」
〔暫編註解〕凡頭生的都是我的 請參看十三2的註釋。
【出三十四19~20 頭生人畜的奉獻】這條包括在禮儀的十誡之內的誡命,重複出埃及記載中贖回頭生兒子和牲口的命令(十三11~13)。──《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0】「 頭生的驢要用羊羔代贖,若不代贖就要打折它的頸項。凡頭生的兒子都要贖出來。誰也不可空手朝見我。”」
〔暫編註解〕“驢”是一種不潔的動物,不能奉獻給神。參看第十三章13節的腳註。
頭生的驢,要用羊羔代贖…… 這節的頭一部分,與十三13完全相同(請參看十三13的註釋)。
誰也不可空手朝見我 請參看 廿三15的註釋。
【出卅四20「頭生的驢,要用羊羔代贖,若不代贖,就要打折他的頭項。凡頭生的兒子都要贖出來。」】
{命題36}不潔的動物是用銀子贖出,或是殺掉?
〔難題〕民數記十八章15-16節提到不潔的牲畜要用銀子贖出來。但是在出埃及卻要將牠們殺掉。這兩節經文為何矛盾?
【解答】
神很明顯的指示摩西修改先前的律法以利聖所的收入。銀錢必定比牲畜有用。因此由於情況所需, 先前的律法以另一方式來執行。事實上,他們的先前律法的遵行導致後來律法的需求。可能有太多的牲畜奉獻到帳幕的事奉中,因而其它事物仍需由銀錢購得。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出三十四21】「“你六日要做工,第七日要安息,雖在耕種收割的時候也要安息。」
〔暫編註解〕本節下半節為二十三12所無。人們急於耕種收割,容易忽略安息,所以特別指出即令在農忙的日子也當守安息日。
“耕種收割的時候”。這是給予農業社會一個影響深遠的命令。
與23:12 有別 , 這裡提醒他們甚至在收割時,就是很有理由不守安息日的時刻,也需要安息。
你六日要作工,第七日要安息 有關安息日,請參看十六23,二十8~11及廿三12的註釋。
雖在耕種收割的時候,也要安息 從這句話,可知這已在農耕生活下的迦南所講的,而不是仍在曠野時所頒布的。
耕種和收割的時候是最容易干犯安息日的季節,所以在這裡重複這條命令。
【出三十四21】「“你六日要做工,第七日要安息,雖在耕種收割的時候也要安息。」
「雖在耕種收割的時候,也要安息」這要求在農業社會中影響深遠。即使從人的角度而言,成敗可能在於一日的工作,農夫也要在年中最忙的時候守日休息。「先求祂的國」是從舊約到新約的不變屬靈原則(太六33)。守安息所考驗的是以色列對神供給的信心(出十六29)。本節只是將同一原則延伸到後果較為嚴重,以致信靠更是艱難的處境而已。——《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21 安息日】這個在安息日停工的命令,是重複二十章9節(見該節的註釋)。──《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2】「在收割初熟麥子的時候要守七七節;又在年底要守收藏節。」
〔暫編註解〕“七七節”在 16叫做“收割節”,慶祝暮春小麥的收穫,時在逾越節後七周。這就是後來在逾越節後第五十天慶祝的“五旬節”。
上句宜作「要守七七節,獻上收成的初熟物。」(參23:16注)。
在收割初熟麥子的時候,要守七七節 請參看廿三14~17的註釋。
又在年底要守收藏節 請參看廿三14~17的註釋。
見利23:15-17;民28:26。這兩個節期都是“約書”所吩咐的(出23:16)。
【出三十四22 七七節】這個節日和二十三章16節中,收成小麥的收割節相同。它是全年三個主要的農業節日其中的一個。包括在禮儀的十誡內,更增加其權柄。──《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2 收藏節】這節就是二十三章17節所形容的秋收節日。申命記十六9~17亦曾論及這些主要的農業節期。本段附帶應許保護收割者不受鄰邦攻打,進一步鼓勵百姓遵從誡命,一年三次為收穫奉獻。──《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3】「你們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暫編註解〕這規則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約民的彼此合一。參看第二十三章14節的腳註。
你們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請參看廿三14~17的註釋。
見出23:14-17注釋。
【出三十四23~24 朝聖】本節與二十三章17節和申命記十六11、14一樣,命令他們把收成的奉獻帶來。每個男丁都必須一年三次攜同勞力的果子,來到主的面前,以求保證今後土地豐饒,同時表明他們已經遵行了盟
* 約的要求。──《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4】「我要從你面前趕出外邦人,擴張你的境界。你一年三次上去朝見耶和華你神的時候,必沒有人貪慕你的地土。”」
〔暫編註解〕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建都耶路撒冷之後,男丁都須在此三大節日去耶路撒冷聖殿朝見神。耶和華神對一切上耶路撒冷朝拜的人,必保障他們的地土,不受貪婪者侵害。
「必沒有人貪慕你的地土」:這應許鼓勵他們安心守節。
趕出外邦人,擴張你的境界……必沒有人貪慕你的地土 這節話,和申命記的數處經文相類(參看申十二20,十九8等),是加強23節之一年三次,以色列的一切男丁要去朝見主神的吩咐的。貪慕,是圖謀的意思。
第一個承諾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擁有土地的應許記載在創12:5-7中。這個應許後來擴大到“埃及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整個領域(創15:18;王上4:21;代下9:26)。
許多人看到以色列人比其他民族優越得多,就自願與神的選民聯合。這樣,以色列人的領土就會擴大。最後“他們的國度將包括全世界”。耶路撒冷將永遠堅立,並成為整個地球的中心城市。
【出三十四24】「我要從你面前趕出外邦人,擴張你的境界。你一年三次上去朝見耶和華你上帝的時候,必沒有人貪慕你的地土。”」
「必沒有人貪慕你的地土」順命守節的人需要這個保證。敬畏神的農夫如果擔心自己外出朝聖時,被較不敬虔的鄰舍移動界石偷取土地(申十九14),也算不上是杞人憂天。中古時期的十字軍也得面對同樣的危險(英國名君獅心王理查一世的經歷就是證明)。貪慕,基本上等於「拿取」,關於這論點以及所涉及的原始直接心態,可參看二十章17節註釋第十誡的討論。——《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25】「“你不可將我祭物的血和有酵的餅一同獻上。逾越節的祭物也不可留到早晨。」
〔暫編註解〕逾越節的祭物,包括全羊和油脂,必須吃盡不可留到早晨。
與23:18 稍為不同 , 現在指明那不可留到早晨的祭物,是屬於逾越節的。
不可將我祭物的血,和有酵的餅一同獻上 請參看廿三18的註釋。雖然北國對此要求似乎並未遵守,南國卻極為重視。
25~26 “酵”。參看第二十三章18、19節的腳註。
【出三十四25 血和酵不可同獻】這個禮儀十誡的命令,重複了二十三章18節的律法。酵象徵食物腐化或變壞,所以不可與象徵生命的血相混。──《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5 逾越節的殘羹】十二章8~10節首先提出有關逾越節筵席的命令,二十三章18節再重複一次。這命令依照主要農業節期的既定次序在此出現,強調這一組律法和出埃及事件之間的關聯。禁止保留殘羹是筵席稱聖的表徵。──《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6】「地裡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華你神的殿。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
〔暫編註解〕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看二十三19注。禁以民沾染異教拜偶像風俗。
地裏首先初熟之物,要送到耶和華你神的殿 請參看廿三19的註釋。
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 請參看廿三19的註釋。
【出三十四26 初熟果子】這命令重複二十三章19節的律法。頭生兒子如何藉祭禮贖回,將首先收取的五穀和果子獻給神為祭,亦同樣要贖回,使它可以給人食用。──《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6 用母乳煮山羊羔】二十三章19節的律法在此重複。煮食或獻祭時禁止混合奶和肉,是以本節為根據。它亦有可能是針對迦南宗教崇拜方式所作的反應。──《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7】「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要將這些話寫上,因為我是按這話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
〔暫編註解〕我是按這話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 這裏是明說立約,但沒有像廿四章一樣有儀式或在神面前喫喝的記述。因此,這立約只是對摩西的口頭吩咐,而後要他去教導以色列人照凓主神的吩咐而行的。
27~28
摩西寫下神各樣的律例:(11-26
) , 神也將十誡刻在石版上;所寫下的都被稱為「約的話」,兩者都是以色列在這重訂約中所須守的條件。
【出三十四27】「耶和華吩咐摩西說:“你要將這些話寫上,因為我是按這話與你和以色列人立約。”
按這話,這是盟約慣用的結語。更新的盟約依照以上條款(無疑還有其他類似律法)的訂立。和首次的「約書」一樣(出二十四4、7),這裡也提到條款付諸筆墨。——《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28】「摩西在耶和華那裡四十晝夜,也不吃飯,也不喝水。耶和華將這約的話,就是十條誡,寫在兩塊版上。」
〔暫編註解〕參二十1注。
摩西在耶和華那裏四十晝夜,也不喫飯,也不喝水 這是申命記所常用的詞語(參看申九9、11,十10等)。何以不喫也不喝?原因是他四十晝夜俯伏在主神面前,祈求主神赦免以色列人的罪孽和罪惡的緣故(見申九18、25等)。
耶和華將這約的話,就是十條誡,寫在兩塊版上 這裏的十條誡,原文是十句話。這約的話,並不指二十1~17的道德誡命,也不是指二十23~廿三19的約書。乃是指前面11(或14)~26節的話。
【出三十四28 禮儀的十誡】神寫在兩塊石版上的第一套十誡,已經在金牛犢事件時,毀於因百姓不忠而滿腔憤慨的摩西手下(三十二19)。故此三十四章28節記載第二套的石版,然而所刻的律法與出埃及記二十章和申命記五章稍有不同。第二套律法比較強調出埃及事件,並且比第一套更注重正確的崇拜方式(幾乎逐字抄錄第二十三章的某些部分)。──《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29】「摩西手裡拿著兩塊法版下西乃山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
〔暫編註解〕“發了光”的希伯來原文為karam,與另一字keren通,義為“角”;意思是說,摩西臉上的光象角一樣迸發。拉丁文《武加大譯本》誤將此字譯為cornuta est(生出了角),以致有些中古時代摩西的畫像頭上居然有角!
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 這是「近朱者赤」的含義。摩西因為與神同在這麼長久,所以面容有了神的榮光。這裏發了光的動詞,原文是和「角」這名詞的字根為同一個字。這就是有些雕塑家或畫家在形容這節的經文時,將摩西雕塑成或畫成生了兩個牛角般的形狀的原因。至於他面皮會發光的原因,經文所給的答案,乃是因耶和華和他說話。這是聖靈藉作者要表明主神之話語的改變人和這話語的能力。這說話,就是在28節是被繙成「誡命」的。
29~30 “不知道自己的面皮??發了光”。摩西的面反映出神同在的榮光,這光使百姓不敢看他。
29~35 摩西面容發光:摩西與神在山上長時期對話,使他的面發光。百姓懼怕接近他,他便要主動的召他們來,然後將神的誡命一一讀給他們聽。當摩西讀完神的誡命時,就用帕子蒙上臉。
【出三十四29 摩西的「角」】摩西把法版帶回來時面皮發光,反映神的光輝。他自己起先雖然沒有留意到這個現象,後來卻與百姓一同了解到這是他直接與神接觸的證明。此後他要蒙起面來,使百姓看不見他面皮上的光輝。耶柔米(Jerome)翻譯武加大譯本時(約主後400年),將希伯來語的 qaran光輝,譯作拉丁語的角(cornuta),因為這個希伯來字眼經常可指「角」。故此傳統的說法,是摩西的經歷令他長了角。這個錯誤觀念導致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在十六世紀,雕刻了有角的摩西像。
古代近東圖像用神明冠冕上的光芒或角,來象徵其權能,這是角與光輝之間關係的例證。這些光芒是神明──特別是其頭上或冠冕──所發的榮光(亞喀得語稱之為梅嵐穆)。例如一首
* 蘇美詩歌對女神因南娜(Inanna)的描繪,就是其可怕面容發出光輝,使周遭盡皆懾服。此外,又有一個更加近似的對應之處:*
漢摩拉比之子桑綏盧納(Samsuiluna)接待了恩里勒的使者,他們面上也是發出光輝。一篇文獻又描述恩里勒神「其角閃爍如日光」。──《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出三十四30】「亞倫和以色列眾人看見摩西的面皮發光就怕挨近他。」
〔暫編註解〕看見摩西的面皮發光,就怕挨近他 這裏的怕,是一種敬畏的含意。因為摩西的面容,發出有如牛角形的榮光,亞倫和以色列眾人就看他如神似的,對他生出敬畏的心,因此就不敢挨近他了。
【出三十四31】「摩西叫他們來;於是亞倫和會眾的官長都到他那裡去,摩西就與他們說話。」
〔暫編註解〕摩西叫他們來 因為眾人遠離摩西,怕挨近他,可能有的轉身退去,所以摩西要叫他們來。原文所用的叫,是大聲呼喚的含意。
【出三十四32】「隨後以色列眾人都近前來,他就把耶和華在西乃山與他所說的一切話都吩咐他們。」
〔暫編註解〕耶和華在西乃山與他所說的一切話 這一切的話所包含的,乃是兩塊法版和廿五至卅一章中,製作會幕用為崇拜和設立祭司制度以領導崇拜的吩咐。但是,按凓猶太人的傳統,這一切的話卻包含了很多沒有記在聖經的口傳,以及日後要藉凓先知所作的啟示。
【出三十四33】「摩西與他們說完了話就用帕子蒙上臉。」
〔暫編註解〕摩西蒙上帕子有兩種作用:一是不讓以色列人看見他臉上的光,因那光極其耀目(他進入會幕時則把帕子除下);一是不讓以色列人看見那榮光逐漸消失(林後三7)。
“帕子”。保羅使用這帕子的象徵,參看哥林多後書三章13節的腳註。
摩西與他們說完了話,就用帕子蒙上臉 這裏所說的帕子,原文是 masweh,不但名詞只在這裏出現一次,連字根 SWH 也沒有在全部舊約中出現過。很可能,這裏的 masweh 就是面具的遺俗。因為摩西所事奉的主神,是無形無像可以描述的,因此這「面具」也是沒有任何形像的。也為這原因,按猶太人傳統的解釋,就用帕子代替(參看林後三7~18;不過這裏保羅是把這帕子說為摩西藉此不使以色列人看到律法將為福音廢去的結局,而不是當作事奉主神的象徵)。
【出三十四33】「摩西與他們說完了話就用帕子蒙上臉。」
「用帕子蒙上臉」譯作帕子的字(masweh)只在本段出現,但其意思卻因經文的內容和猶太傳統的解釋,變得十分清楚。部分現代學者將它譯作「祭司的面具」(古代世界有這種面具的例子),是沒有什麼理由的;尤其摩西在本段經文是以先知而非祭司的姿態出現。所記的前因後來顯出這是臨時權宜之計,不是某種宗教儀式。——《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卅四 33~35摩西為何用帕子蒙臉?】
答:1 摩西在西乃山上接受神所頒佈的十戒,四十晝夜蒙神光照。下山的時候,以色列人看見他面皮發光,怕挨近他。當摩西與神說話,交通,和對百姓說話傳信息時,是揭去帕子,敞著臉的,(參林後三 18),等到說話完了,平時與百姓接近來往時,就用帕子蒙上臉,(出廿四 29—35)。為免得他臉上的光,耀著他們的眼,除去害怕的心理(參出三 6,啟一 17)。或者是因摩西不讓他臉上的榮光逐漸消失,被以色列人所看見,(參林後三 7),以維持他們對摩西保有良好的印象和尊嚴。
2 使徒保羅曾以「怕子蒙臉」的涵意來作解釋,認為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將廢者,原文是在消失中,或逐漸消失)。意思是指律法的消失,而為基督的恩典所代替。以色列人將來幾時歸主,他們心裡的帕子就除去了。正如摩西揭去帕子一樣,得以看見主的榮光。我們現今信徒乃在恩典裡,心中沒有帕子,得以自由的在主面前敞著臉,看見主的榮耀和祂直接交通了。──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出三十四34】「但摩西進到耶和華面前與他說話就揭去帕子,及至出來的時候便將耶和華所吩咐的告訴以色列人。」
〔暫編註解〕但摩西進到耶和華面前與他說話,就揭去帕子…… 熟悉原文的人,都會認出這兩節的經文,其動詞的使用法和前面五節的,完全不同。前面的動詞是一次過的動作,這兩節的動詞卻是經常性的動作。前面是述說摩西從西乃山下來的情況,以及百姓看到他的情狀的反應和摩西對以色列人講述神的吩咐的事情,然後因見百姓畏懼,就戴上面具或以帕子蒙臉。這些都是一次過就完成了的動作。但是,摩西並不是從此再上山去與主神說話,而是進到主神面前與祂說話。說話後便出來將主神所吩咐的告訴以色列眾人。這進到和出來的是甚麼地方?答案就是卅三7~11所講的會幕──是繁複和多采多姿而卻尚未建成之前的簡單的帳幕。
就是進入“會幕”(出33:7-10)。當他再次出來向百姓傳達神的話時,他的臉是沒有遮住的,直到他傳達完信息。聖潔的光輝為他的信息加添了神的權威,並不斷地證明他是作為神的代表向他們說話的。它象月亮一樣為不在場的太陽做見證。
34~35
並非描述摩西下山後的情景,而是描繪以後重複發生的情形。這兩節所用的動詞都有屢次發生的含意,所以34節首句可譯作「每當摩西進到耶和華 ...... 」。每當摩西領受或傳遞神的話時,都不會蒙上臉;其他的時候才會蒙上。
【出三十四34】「但摩西進到耶和華面前與他說話就揭去帕子,及至出來的時候便將耶和華所吩咐的告訴以色列人。」
「揭去帕子」摩西覲見神榮光之時,臉上並無帕子(林後三18)。他在出埃及記三十三章18節的禱告(「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終於得到了應允。——《丁道爾聖經注釋》
【出三十四35】「以色列人看見摩西的面皮發光。摩西又用帕子蒙上臉,等到他進去與耶和華說話就揭去帕子。」
〔暫編註解〕每一次傳達完信息,摩西都要蒙上臉,直到他再次進入“會幕”。
在林後3:7-18中,使徒保羅用摩西蒙面來象徵舊約被遮蔽的榮耀,與新約無遮蔽的持久榮耀相對照。在整個舊約時代,可以看到神的榮耀,儘管這榮耀經常因神藉以完成其計畫之人的不完美而被遮蔽。保羅也提到了當時猶太人“心上”的一個“帕子”,象徵他們屬靈的盲目,因為他們沒有認出拿撒勒人耶穌就是預言中的彌賽亞(見太15:24;23:16;約9:39-41)。我們的主發現甚至很難消除祂自己的門徒身上的這種盲目(路24:25)。
摩西揭去帕子,象徵著基督徒“敞著臉”來“看……主的榮光”,預示他將“榮上加榮”,“變成主的形狀”(林後3:18)。“那反照在摩西臉上的榮耀,說明神守誡命的子民,藉著基督中保的工作所能領受的福分”。
【思想問題(第34章)】
1在以色列人造金牛犢事件後至約的重建期間,6-7節的宣告如何體現出來?
2留意9節的代名詞(我、你、我們)這對摩西與神、與百姓的關系有何提示?給你什麽榜樣?
3本章的律例大部分在23章已有提及,為什麽要在此複述呢?重複出現的經文是否比別的經文更為重要?祂16
21下
24下這些話,於上次立約時有否提示?這些話給你什麽提醒和安慰?
4神的立約包含了約的條文和遵守條文所帶來的祝福。你是否與神同工,一起實現神賜給人的恩典呢?
5摩西因與耶和華親近而面容發光。今日你是否發出聖潔的光輝?新約的福音使者比起摩西在舊約中的身分有何異同?參林後3:5-18。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中文聖經註釋》․
《SDA聖經註釋》․《丁良才出埃及記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