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第二十四章例证与灵感集锦
【出二十四6-8 立约时为何要洒血?代表甚么?】
要明白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不寻常礼仪,先要了解圣经中对于罪恶与赦罪的看法。神是宇宙的“审判者”,也是绝对圣洁的。祂既是普世圣洁的审判者,就谴责一切的罪,判定罪的代价就是死。在旧约时代,祂悦纳牲畜的死以代替罪人。牲畜流出的血,证明牠的生命为另一个生命舍出。献祭的血一方面表明祭牲之死,同时,也象征因这牲畜的代死,罪人就免死而得生。旧约中以牲畜的代死赦免人的罪,只是神暂时的安排,使人仰望耶稣基督为罪人受死,永远除罪(参来9:9-10:24)。摩西在这次的立约仪式中,将祭牲的血一半洒在祭坛上,告诉罪人可以再一次来到神面前,因为那献上的祭牲已经代替他们死了。他将祭牲血的另外一半洒在百姓身上,用以表明他们的罪债已经付清,可以与神和好。借着这象征的行动,神重申对以色列人种种应许,也教导我们关于耶稣基督舍己受死(赎罪)的功课。──《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是神所特别拣选的,作祂立约的子民。我们信主耶稣,借着祂的血进到神面前的人,也是有同样的位分。
他们是神从埃及救赎出来的。神将埃及人头生的男丁,都杀灭了,惟独各家门上涂羔羊血的,灭命的天使才越过他们,让他们存活。神又将那些分别属祂的人,引出埃及。
他们是蒙神所教导的人。“摩西下山,将耶和华的命令,典章,都述说与百姓听…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又将约书念给百姓听。”(出二四:3-4
7)百姓当知道他们所信的是谁,所当守的是甚么。神从来不将愚昧当作属灵。愚昧只能使人灭亡,绝没有因愚昧而得救蒙恩的事。
他们是蒙主血所洒的人。“摩西将〔祭牲的〕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将血洒在百姓身上。”(出二四:6
8)这血成为神与祂子民立约的凭据(来九:13-14
18-25)。在新约的教会,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借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的人。”(彼前一:2)所以我们凡信主的人,在神眼中,各人身上都带着祂儿子基督耶稣的血,就是立约的血,是属祂的印记(提后二:19),就是永不灭亡的保证。所以我们总要离开不义。
以色列人接受了神的约,他们齐声回答说:“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出二四:3
7)这真是很勇敢的承诺,而且没有犹豫,没有考虑,看自己能不能遵行,或试着遵行。无论如何,可以相信他们是诚意,是真心,只以后才发现自己“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罗八:3-4)这是说,在律法下的人,总难免经验了“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七:19)的苦境,而相信必须仰赖主的恩典,才得称义。
不过,在此之先,那“善”与“恶”的知识,“愿”与“不愿”的意志,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是由于律法的教导!所以保罗称律法的功能,是“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三:24),真是神启示的真理。
愿我们惟独仰赖耶稣基督立约的宝血,而亲近神。── 于中旻《圣经研究》
【出二十四11】「他的手不加害在以色列的尊者身上。他们观看上帝;他们又吃又喝。」
「他们观看神,又吃又喝。」以色列长老中的七十位,和摩西、亚伦等人聚集在神显现出来的同在跟前,又吃又喝。以人的肉眼而论,从来没有人看见过神(参出卅三20)。这里的「观看」,希伯来字含有「知道」或「分辨」的意义;说明了这些人是在实际的交通中,摸着神的荣耀,因而对神产生了属灵的异象和看见。这诚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经历。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一个时刻中,他们又吃又喝,说出他们天然的生命,也臻于丰满。―― 摩根《话中之光》
【出二十四11「他们观看神,他们又吃又喝。」】
这两件事都应该连在一起。
有人吃喝,却不看神——他们只着重食欲口福,与一般世人所呼求的: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呢?但是神赐他们生命气息以及一切恩惠,他们却不荣耀神。他们正如使徒所说的,肚腹就是他们的神。我们务要谨慎。
有人看神,却不吃喝——他们看神,存敬畏的心,却完全脱离生活中日常的本分。他们将圣俗二者很严格的划分,将主日与周日,神的事与人的事加以区别。他们把信仰与生活完全分开,却不知道生活的常情于对神的事奉应该连结起来,才是真正的虔诚。
有人看神,又吃又喝——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仰望神的面。他们不但在心灵方面,也在身体方面荣耀神。他们记得使徒的教训:你们或吃或喝,总要为荣耀神而作。在一切寻常的事上,都会看见神——在父神的面前,作儿女的尽管尽情的欢乐!
「无有一试探,我主不辅帮;无有一重担,我主不但当;无有一忧虑,我主不与分;时也而刻也,我蒙主鸿恩」。
──迈尔《珍贵的片刻》
【出二十四11】「他们又吃又喝」对于基督徒,这圣约乃是主的晚餐的预表,这晚餐是我们有特权参加的新约象征。有人有这种印象,就是今天在某些圈子里,他们过分强调饼与酒这两方面的性质,以致团契餐的本质却被忽视了。──《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