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第十四章拾穗
【民十四1】「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
〔暫編註解〕在探子不忠實的報導陰影下,百姓的背逆達到高潮,把過去神的恩典與大能的作為忘得一乾二淨。他們喧嚷哭號,說是寧可死在曠野也不去迦南。
當探子向各自支派的首領述說他們的懷疑時,壞消息傳遍了全營。
1-4 回埃及的念頭:百姓從西乃山起行後,發出了連串的埋怨,並在這次達到頂點,所以神的懲罰也特別嚴厲。他們以前曾表示懷戀埃及的享受(11:5), 而這次竟打算折回埃及,完全與神的拯救計畫背道而馳。他們害怕即將倒在刀下。情願老早死在埃及或曠野中;這種邪惡的咒語結果真的應驗,成為他們所得的懲罰(29)。
1-45
選民抱怨神和摩西的代求:本章記載探子的惡信所帶來的惡果;以色列人竟然想另立領袖回埃及去(1-4), 雖然約書亞向以色列民苦苦哀求(5-9),但他們仍冥頑不靈,終於激發了神的憤怒
(10-12)。 神本欲消滅以色列人,但經過摩西懇切的代求 (13-19)
, 到底寬容了他們。神應許的約仍然不變,要成就在他們兒女的一代,至於他們那一代(二十歲以上),則要死在曠野中 (20-35)
。 當百姓看到可怕的懲罰臨到報惡信的探子身上時,再不敢有回埃及的念頭,甚至在一時衝動下立即要上應許之地,但因行動違反神的指示,沒有神的同在,這一仗落得慘敗收場(36-45)。
【民十四1】在探子不忠實的報導陰影下,百姓的背逆達到高潮,把過去神的恩典與大能的作為忘得一乾二淨。他們喧嚷哭號,說是寧可死在曠野也不去迦南。──《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2】「以色列眾人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
〔暫編註解〕我們可以想像人們對摩西和亞倫發出的各種無理指控,以及有人煽動選舉別的領袖領他們回埃及(第4節)。
【民十四3】「耶和華為什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
」
〔暫編註解〕3∼4百姓放棄了與神盟誓旦旦所立的約,正式提出重返埃及,還主張另立領袖,率領全民。
【民十四3∼4】百姓放棄了與神盟誓旦旦所立的約,正式提出重返埃及,還主張另立領袖,率領全民。──《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4】「眾人彼此說:“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
〔暫編註解〕他們竟要立一個首領來代替摩西(尼9:17)。
【民十四5】「摩西、亞倫就俯伏在以色列全會眾面前。」
〔暫編註解〕摩西和亞倫看見會眾褻瀆神到此地步,知道大難臨頭,神的刑罰時刻可以見到,驚駭得俯伏在地,戰慄不已(參創十七3;民十六4 22,45;二十6)。
摩西和亞倫在絕望中俯伏在全會眾的腳前。他們所想到的卻是神。
5-9 約書亞的哀求:面對會眾的埋怨,摩西和亞倫緘點不語,因為在人看來探子實地探測後的建議應該是最可靠的。雖然從信心的角度,摩西和亞倫知道探子的意見是錯的,但會眾不會相信他們,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俯伏在地求神的憐憫。最佳的發言人還是探子中的成員。迦勒和約書亞知道摩西和亞倫進退兩難的處境,冒生命危險憑信心說話。
【民十四5】摩西和亞倫看見會眾褻瀆神到此地步,知道大難臨頭,神的刑罰時刻可以見到,驚駭得俯伏在地,戰慄不已(參創十七3;民十六4
22,45;二十6)。
──《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6】「窺探地的人中,嫩的兒子約書亞和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撕裂衣服,」
〔暫編註解〕神沒有立即行動,祂要給自己的子民一個最後的機會。約書亞和迦勒一同發言,見證那地極美;並且向全民呼籲恢復對神的信心,因為有神同在,無人能阻擋他們(9節)。約書亞在此時發言,勇敢堅定又高瞻遠囑,是率領新一代進入迦南的新領袖。
“撕裂衣服”,作為哀悼的記號(比較利一○6)。
「撕裂衣服」:悲哀的表示(參創37:34)。
撕裂衣服是古時表示極度悲傷的做法(創37:29
34;伯1:20;參珥2:13)。
【民十四6】神沒有立即行動,祂要給自己的子民一個最後的機會。約書亞和迦勒一同發言,見證那地極美;並且向全民呼籲恢復對神的信心,因為有神同在,無人能阻擋他們(9節)。約書亞在此時發言,勇敢堅定又高瞻遠囑,是率領新一代進入迦南的新領袖。──《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6 撕裂衣服】撕裂衣服和髮上蒙灰一樣,是古代近東常見的示哀方式。*
烏加列史詩《* 阿赫特》(主前約1600年)是個經外的例證:故事主人翁的姊妹預言旱災來臨時,撕裂父親的衣服。此舉往往是為親人、朋友、要人之死(撒下三31)致哀。但亦可以表示恥辱(如本節),或者失去名譽或地位(撒下十三19)。──《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民十四7】「對以色列全會眾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
【民十四8】「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
〔暫編註解〕喜悅我們。指神的眷愛。在撒下22:20中表示對大衛的眷愛;在王上10:9中表示對所羅門的眷愛;在賽62:4中表示對教會的眷愛。
【民十四8 流奶與蜜之地】請參看十三章23節的註釋。──《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民十四9】「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
〔暫編註解〕“他們是我們的食物”。即他們將要作我們的戰利品。
他們是我們的食物。就是很容易被征服(見民13:32;24:8;申7:16;詩14:4;耶10:25)。這種說法表達了對神能夠並且樂意實現其應許的極大信心。
蔭庇他們的。直譯為“他們的蔭”。約書亞和迦勒可能想到神停在以色列營上方引領和保護他們的雲彩,暗示外邦的神無力保護。
【民十四10】「但全會眾說:“拿石頭打死他們二人。”忽然,耶和華的榮光在會幕中向以色列眾人顯現。」
〔暫編註解〕百姓那聽得進約書亞與迦勒說的話,他們不承認背叛神,反說二人作假見證,犯了罪,應用石頭打死。這時神的榮光突然顯現。
耶和華的榮光。就是顯現在西乃山(出24:16 17),並在帳幕被獻時充滿其中的榮光(出40:34 35)。神榮光的顯現無疑使百姓不敢拿石頭打這兩位探子。
10-12 神的憤怒:拿石頭打死別人是執行死刑方式之一,而會眾參與行刑即表明此罪行是公認嚴重的和可憎惡的。在摩西和亞倫孤立無援的危險時刻,惟有神及時的顯現才能拯救 的僕人。百姓不尊重神所立的領袖就是藐視神,而且目睹眾多神跡後仍懷疑神的應許乃是不信的表現,這兩件都是大罪,理應全體被神擊殺。但神為了保全與以色列人先祖的約,繼金牛事件中的提議
(見出32:10) , 再次表示要興起摩西的後裔成為大國。神這樣做並不違反 對列祖的揀選和應許,這也是摩西尊榮的福分,但摩西沒有接納這個建議,因為他已經與百姓連結為一,不分彼此了。他接著下去的代求,表明他關心神的名聲和百姓的利益過於自己的好處。
【民十四10】百姓那聽得進約書亞與迦勒說的話,他們不承認背叛神,反說二人作假見證,犯了罪,應用石頭打死。這時神的榮光突然顯現。──《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11】「耶和華對摩西說:“這百姓藐視我要到幾時呢?我在他們中間行了這一切神跡,他們還不信我要到幾時呢?」
〔暫編註解〕信神便須接受祂的話,依祂的吩咐去行;要信才能在神面前稱義(創十五6);不信的結果是死亡(參民二十12)。神要用瘟疫擊殺百姓,正是因為他們不信,並且藐視神。
在埃及所行之“神蹟”的目的是鼓勵百姓對神要有信心(參看出四5)。
他們還不信我。在猶太人的整個歷史中,他們一直強調自己的亞伯拉罕血統,但那令他得到神尊重的信心,他們卻沒有表現。(創15:6;加3:7
9)。這種信心的缺乏使他們不能進入神的安息(來3:19;4:11)。
這一切神跡。雖然現代世界缺乏信心,“神跡”仍是證明神話語的證據(見出14:31;約12:37)。
【民十四11】信神便須接受祂的話,依祂的吩咐去行;要信才能在神面前稱義(創十五6);不信的結果是死亡(參民二十12)。神要用瘟疫擊殺百姓,正是因為他們不信,並且藐視神。──《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12】「我要用瘟疫擊殺他們,使他們不得承受那地,叫你的後裔成為大國,比他們強勝。”」
〔暫編註解〕神第二次告訴摩西,要另外從他的後裔著手,建立一個忠於神的大國,承受迦南美地(看出三十二10)。
神第二次向摩西建議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代替當前的以色列人(參看出三二10)。
瘟疫。指降在人畜身上的瘟疫。
大國。摩西(見出32:10)將成為第二個亞伯拉罕,實現神向先祖所發的一切應許(創12:2;18:18;申26:5;賽51:2)。
【民十四12】神第二次告訴摩西,要另外從他的後裔著手,建立一個忠於神的大國,承受迦南美地(看出三十二10)。──《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13】「摩西對耶和華說:“埃及人必聽見這事;因為你曾施展大能,將這百姓從他們中間領上來。」
〔暫編註解〕摩西也象上次拜金牛犢事件之後一樣,為他們代求,理由是:列邦若聽見神殺了百姓,必以為是神無力領他們進迦南,所以在曠野把他們殺了(參出三十二10∼14)。
摩西用這些話在耶和華面前為以色列人祈求(見出32:12;申9:28;書7:9;賽48:9 11等)。
13-19 摩西的代求:摩西的禱告蒙神悅納,因為他摸到神的心意及抓緊神的屬性。神的心意是叫 的名得榮耀,若以色列全會眾滅亡,只剩摩西一家,外邦列國會恥笑耶和華的無能,這是神不能容許的。摩西回憶上次百姓拜金牛犢的罪蒙赦免時,神宣告了 慈愛和公義並存的屬性(出34:6-7),這時他照樣抓緊神的屬性,因他知道這是百姓一直以來獲赦的基礎(19)。
【民十四13】摩西也象上次拜金牛犢事件之後一樣,為他們代求,理由是:列邦若聽見神殺了百姓,必以為是神無力領他們進迦南,所以在曠野把他們殺了(參出三十二10∼14)。──《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13∼16 神的保薦及其意義】神明提供守護是古代近東普遍接受的信念。每個城市各有自己的守護神(例如
* 巴比倫的守護神是 * 瑪爾杜克),很多行業亦都有可以前往求助的神明。然而這種關係,表示當城市或團體之間發生爭鬥時,他們的神祇亦參與戰事。負方的神明名譽掃地,往往遭其崇拜者所摒棄。因此,摩西對耶和華的祈求,是基於他對神是以色列人的保薦者,以及關乎土地和子孫之應許的認識。耶和華若因他們的悖逆而在曠野殺滅他們,難免會被人認為這是祂無法成就應許的結果。──《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民十四14】「埃及人要將這事傳給迦南地的居民;那民已經聽見你耶和華是在這百姓中間;因為你面對面被人看見,有你的雲彩停在他們以上。你日間在雲柱中,夜間在火柱中,在他們前面行。」
〔暫編註解〕迦南地。英文KJV版為“這地”。
面對面。直譯為“眼對眼”。參民12:8;出33:11;賽52:8的類似說法。
【民十四15】「如今你若把這百姓殺了,如殺一人,那些聽見你名聲的列邦必議論說:」
〔暫編註解〕如殺一人。喻指完全消滅,一次打死一人(士6:16)。
你名聲。希伯來原文指或好或壞的“消息”。
【民十四16】「‘耶和華因為不能把這百姓領進他向他們起誓應許之地,所以在曠野把他們殺了。’」
【民十四17】「現在求主大顯能力,照你所說過的話說:」
〔暫編註解〕摩西求神別讓祂的名聲受損,同時也求神彰顯祂的慈愛,象以往一樣赦免百姓的罪(19節;參出三十四6∼9)。
本節的“主”和第16和18節的“耶和華”不是同一個詞(見出6:3;15:2注釋)。摩西這裡所用的理由是神在西乃山所表顯的本性(出34:6
7)。
【民十四17】摩西求神別讓祂的名聲受損,同時也求神彰顯祂的慈愛,象以往一樣赦免百姓的罪(19節;參出三十四6∼9)。──《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18】「‘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暫編註解〕“ 豐盛的慈愛” 。希伯來文是hesed,指神堅定而忠實的愛。參看何西阿書二章19節的腳註。
“罪孽”意為“墮落”,“歪曲”;“過犯”意為“背叛”,“挑戰”,“反抗”。
【民十四19】「求你照你的大慈愛赦免這百姓的罪孽,好象你從埃及到如今常赦免他們一樣。”
」
【民十四20】「耶和華說:“我照著你的話赦免了他們。」
〔暫編註解〕神聽了摩西的祈求,沒有把百姓全部消滅,但仍須懲處他們的罪。百姓次日必須回轉頭,朝紅海的路走去(25節);很可能是從加低斯朝東南經西奈半島去到阿卡巴灣。迦南美地本已在望,因為不信,功虧一簣。一條只須十一天的路程(申一2),現在要繞足足38年(34節;申二14)。等到發怨言的那一代二十歲以上的人都死了(只有約書亞和迦勒除外),以色列民才得進入迦南。
百姓仍將在曠野中滅亡(出32:34)。但摩西的祈禱防止了他們整個民族的滅絕。摩西作為代求者,成為基督的預表(詩106:23;耶15:1)。
20-25 神的赦免:赦免是神單方面平息了怒氣,以慈愛憐憫待以色列民,但他們仍要為他們的罪惡受懲罰(32-33)。
【民十四20】神聽了摩西的祈求,沒有把百姓全部消滅,但仍須懲處他們的罪。百姓次日必須回轉頭,朝紅海的路走去(25節);很可能是從加低斯朝東南經西奈半島去到阿卡巴灣。迦南美地本已在望,因為不信,功虧一簣。一條只須十一天的路程(申一2),現在要繞足足38年(34節;申二14)。等到發怨言的那一代二十歲以上的人都死了(只有約書亞和迦勒除外),以色列民才得進入迦南。──《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21】「然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遍地要被我的榮耀充滿。」
〔暫編註解〕指著我的永生起誓。這種說法又見於賽49:18;耶22:24;46:18;番2:9。用來確認最莊嚴的論述。
【民十四22】「這些人雖看見我的榮耀和我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跡,仍然試探我這十次,不聽從我的話,」
〔暫編註解〕“十次”指多次。若根據實際情況解釋,也可舉出以色列人十次試探與埋怨神的記錄:1.在紅海(出十四11∼12);2.在瑪拉(出十五23∼24);3.在汛的曠野(出十六2);4.第一次在嗎哪神蹟中(出十六20);5.第二次在嗎哪神蹟中(出十六27);6.在利非訂(出十七1∼3);7.在西奈山下(出三十二7);8.在他備拉(民十一1∼3);9.閒雜人引起的怨言(民十一4∼6);10,在加低斯巴尼亞(本章)。
“十次”:(1)在紅海(出一四11
12);(2)在瑪拉(出一五23
24);(3)在尋的曠野(出一六2);(4)和(5)與嗎哪有關(出一六20
27);(6)在利非訂(出一七1∼3);(7)在何烈山(出三二7);(8)在他被拉(民一一1);(9)閒雜人的怨言(一一4);和(10)在加低斯巴尼亞(民一四)。
「十次試探神」:包括:1 六次為水和食物埋怨神(出15:23; 16:3
20; 17:2;
民11:3-4);2 兩次不順服領袖(利10:1; 民12:1);3 兩次最嚴重的罪惡是拜金牛(出32:7)和探子報惡信。(民13:32)
試探。原文指“考驗”,“證實”,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誘惑”。參該動詞在以下經文中的譯法:出15:25;20:20;但1:12
14;瑪3:10。
【民十四22】“十次”指多次。若根據實際情況解釋,也可舉出以色列人十次試探與埋怨神的記錄:1.在紅海(出十四11∼12);2.在瑪拉(出十五23∼24);3.在汛的曠野(出十六2);4.第一次在嗎哪神蹟中(出十六20);5.第二次在嗎哪神蹟中(出十六27);6.在利非訂(出十七1∼3);7.在西奈山下(出三十二7);8.在他備拉(民十一1∼3);9.閒雜人引起的怨言(民十一4∼6);10,在加低斯巴尼亞(本章)。──《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23】「他們斷不得看見我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凡藐視我的,一個也不得看見;」
【民十四24】「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
〔暫編註解〕看《約書亞記》十四6∼15,知道迦勒的後裔的確得著他們的先祖作探子時所看見的希伯侖地,也就是亞衲族人居住的地方。
這應許的應驗記載於約書亞記十四章6至15節。
我的僕人迦勒。這個應許的應驗記在書14:6-15;士1:20。
另有一個心志。就是聖靈對迦勒個人心靈的感動(見士3:10;6:34;賽59:19;61:1)。
【民十四24】看《約書亞記》十四6∼15,知道迦勒的後裔的確得著他們的先祖作探子時所看見的希伯侖地,也就是亞衲族人居住的地方。──《啟導本聖經註釋》
專一跟從我。這句話重複了七次(見書14:8;民32:11;申1:36)。
【民十四25】「亞瑪力人和迦南人住在谷中,明天你們要轉回,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
〔暫編註解〕雖然以色列人已經來到應許地的邊緣,神卻命令他們返回曠野,他們二十歲以上的人全都死在曠野(除了約書亞和迦勒之外;比較29
30節),而且他們要在曠野再飄流四十年(比較33節)。
除了迦勒、約書亞和二十歲以下的一代,其他的人都要為這連串罪惡受罰,要死在曠野,不得進入應許之地。為成就此事,神指示他們轉頭,由原路回到曠野去(25)。
在谷中。如果他們想穿過山谷進入聖地,將會被亞瑪力人和迦南人打敗。
你們要轉回。神吩咐百姓朝東南方向從紅海的路返回。
【民十四25「亞瑪力人和迦南人住在谷中」】
{命題17}亞碼力人是住在山中或住在谷中?
〔難題〕這節經文提到亞瑪力人與迦南人住在谷中。但是民數記十四章45節提到他們是住在山上。
【解答】
這裡有兩個可能:第一就是這兩句經文所提到的是不同的種族,有些住在山上,有些住在谷中;或者這是同一種人,這些人住在谷中或高原(plateau) , 對低地而言,這都是屬於山上,因此他們「都下來擊打他們」(民十四45)。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民十四25 地理小註】本節的指示是要求懼怕直接北上進入迦南的以色列人,從位於巴蘭曠野的加低斯南下到亞喀巴灣旁的以拉他。因此本節的蘆葦海所指的不是紅海,而是與民數記二十一4和申命記一40,二1一樣,是指西乃半島東岸的亞喀巴灣。──《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民十四26】「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
【民十四27】「“這惡會眾向我發怨言,我忍耐他們要到幾時呢?以色列人向我所發的怨言,我都聽見了。」
〔暫編註解〕較暢順的意思應為:「這惡會眾向我發怨言要到幾時呢?」神並不容忍罪惡,所以向摩西、亞倫發出這問題。結果神照百姓埋怨之言待他們:既然他們情願死在曠野(2), 神就讓他們的屍首真的倒在曠野(此句在本段複述四次,29
32-33
35);但他們擔心會被迦南人擄掠他們的兒女,神卻要領他們進應許之地(31)。
【民十四28】「你們告訴他們,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要照你們達到我耳中的話待你們。
【民十四29】「你們的屍首必倒在這曠野,並且你們中間凡被數點、從二十歲以外、向我發怨言的,」
〔暫編註解〕你們的屍首。指人(摩8:3)和動物(創15:11)的死屍,含貶義(見利26:30;結6:5)。
從二十歲以外。一般認為利未人不包括在這一預言之內,因為他們不是從二十歲算起,而是從一個月(民3:15)或三十歲(民4:3)算起的。他們在探子中也沒有代表。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後來還活著的事實證實了這一點。他當祭司時顯然已超過三十歲(書17:4;24:33)。
【民十四29「你們的屍首必倒在這曠野,並且你們中間凡被數點,從二十歲以外……」】
{命題18}若是所有二十歲以上的人在曠野死去,為何沒有發現他們的墳墓?
〔難題〕根據本節經文記載二十歲以上的人必倒在這曠野,總共約有六十萬人。如果他們都在曠野倒下,他們的墳墓將遍滿曠野。
【解答】
因為百姓被註定在曠野漂泊,然而在曠野的情況使他們所建造的墳墓無法經得起當時氣候的狀況或甚至野獸的破壞。而且他們的墳墓也可能是在沙土或石堆下淺淺的埋葬地。因此埋葬的墳地或屍首無法維持一段長時間。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民十四30】「必不得進我起誓應許叫你們住的那地;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才能進去。」
〔暫編註解〕我起誓應許。直譯為“我舉起我手的”(見創14:22;申32:40;結20:5
6
15
23)。
【民十四31】「但你們的婦人孩子,就是你們所說、要被擄掠的,我必把他們領進去,他們就得知你們所厭棄的那地。」
〔暫編註解〕孩子。指20歲以下的(見第3節;申1:39)。
【民十四32】「至於你們,你們的屍首必倒在這曠野;」
【民十四33】「你們的兒女必在曠野飄流四十年,擔當你們淫行的罪,直到你們的屍首在曠野消滅。」
〔暫編註解〕“擔當你們淫行的罪”。即為了你們對耶和華的不忠而受苦。
飄流。直譯是“為牧人”。該詞原文還出現在創13:7;47:3;出2:17;賽31:4;耶6:3等。百姓要在曠野飄流,照看羊群。
消滅。原文是意思不是“爛掉”,而是“結束”。所以是指被判死罪的人全部死亡人為止。在以下的經文中,該詞譯為“花盡了”(創47:18),“受完了”(書5:8),“說完了”(伯31:40)和“已謝”(賽18:5)。
【民十四34】「按你們窺探那地的四十日,一年頂一日,你們要擔當罪孽四十年,就知道我與你們疏遠了,」
〔暫編註解〕“四十年”是約數,實際上是三十八年零十個月(比較十11;申一3∼5;二14)。
“一年頂一日”。在曠野的一年頂替探子執行任命的一天。“就知道我與你們疏遠了”。即你們會知道我的譴責或對抗。
「一年頂一日」:強調神對罪惡的嚴厲,正如成語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日。譯自yom。該詞分別被譯成“一天”(創26:8),“一些日子”(創40:4),“年紀”(創18:11),“何時”(利14:57),“現在”(申31:21),“且”(撒上9:27),“整”(撒下13:23),“永遠”(王下17:37),“長壽”(詩91:16),“在世的日子”(伯27:6),“(冷)天”(箴25:20),“年”(出13:10)。Yom的含義顯然要比“日”靈活得多。其複數形式yamin常用來指“年”(見出13:10;利25:29;民9:22;書13:1;士11:40;17:10;21:19;撒上1:3
21;2:19;20:6;27:7;撒下14:26;王上1:1;代下21:19;摩4:4)。
yom是chom(“熱”,源於詞根yacham,“暖和”)的弱化形式(見創9:2注釋)。每一天都是由“晚上”——一天的黑暗或“寒冷”部分(創1:4
5;3:8),和“早上”——一天的光明或“暖和”部分(創1:4
5;18:1)組成的。同樣,一年中也有寒冷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季(見創8:22)。在氣溫的迴圈方面,兩者有共同之處,天和年十分相似。在創8:22中,“稼穡”、“寒暑”、“冬夏”、“晝夜”的概念都是相對應的。前兩對是後兩對的結果。前兩對是先冷後熱;後兩對是先熱後冷(原文是“夏冬”)。請特別注意後兩對嚴謹的並列:一年的寒暑和一天的冷熱是平行的。
這裡(民14:34)第一次把“日”和“年”在預言中聯繫起來。探子花了四十日偵察迦南,並帶來了不利於佔領該地的報告。他們因此表明自己不相信神的應許和祂實現這些應許的能力。百姓卻相信了他們的話(見第4節注釋)。由於這樣的選擇,他們被判處在曠野受苦四十年。按照預言,四十天頂四十年。在曠野中飄流磨練的每一年,都代表了在偵察應許之地時所度過的每一個不信的日子。這不是預言中運用一日頂一年原則的唯一實例。結4:6再次運用了這條原則。神特別指示以西結:“我給你定規側臥四十日,一日頂一年”,從而確認了民14:34所立下的原則。
我與你們疏遠了。譯自一個表示“阻礙”,“挫敗”“抑制”的動詞。該詞又譯成“不應承”(民30:5
8
11);“使……灰心喪膽”(民32:7
9);“使……無有功效”(詩33:10)。他們使自己與神對立起來,同祂疏遠。為了使他們學會與祂合作,祂要讓他們體驗一下祂的疏遠,和祂對他們計畫的挫敗。
【民十四34】“四十年”是約數,實際上是三十八年零十個月(比較十11;申一3∼5;二14)。──《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34、35假如出生埃及的以色列人,差不多全部在漂流期間內去世,為什麼曠野卻沒有築滿以色列人的墳墓?】
在曠野漂流期間,以色列人所過著的,是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經常遷徙,所以有人去世時,他們沒法建築一個堅固的墳墓。只把屍首埋在淺淺的沙土或墳墓之下,即使這些屍首能逃過食屍鳥獸的侵擊,也不能長期地保存屍骨(而且,死屍是否能逃過被鳥獸吞吃的厄運,也是疑問)。綜觀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不曾在乾旱地方掘出可以辨認的墳墓;假若找到的話,那才令人奇怪呢!根據聖經記載,所有參與加低斯巴尼亞背叛事件的以色列人,都會在過約但河之前死去(當然除卻約書亞及迦勒)。然而,在曠野發掘不到於淺土埋葬且未經覆蓋的穴墓,不足以成為反對的證據,攻擊上述經文的真確性。──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民十四35】「我耶和華說過,我總要這樣待這一切聚集敵我的惡會眾;他們必在這曠野消滅,在這裡死亡。’”
」
【民十四36】「摩西所打發、窺探那地的人回來,報那地的惡信,叫全會眾向摩西發怨言,」
〔暫編註解〕參十三32注。十個報惡信的探子即時受到作假見證的刑罰,死在神面前。
36-45 慘敗收場:十個探子遭瘟疫死亡而約書亞和迦勒得以存活,印證了耶和華向摩西和亞倫所說的話。百姓這時雖有悔意(39),但並沒有以信心順服神的指示,反而出兵攻打亞瑪力人和迦南人。既沒有神的同在(約櫃沒有出營),他們第一仗便潰敗,須退到何珥瑪。
【民十四36】參十三32注。十個報惡信的探子即時受到作假見證的刑罰,死在神面前。──《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36∼38 探子的遭遇】以色列人的怨言起初令神憤怒得判處他們全體死於瘟疫(12節)。摩西求神開恩後,從輕發落為所有不信之人死在曠野,不得看見應許之地。立時死於瘟疫的只有那些帶回報告,質疑神能力的探子。譯作「瘟疫」的字眼十分模糊,不足以確定所指的是何種疾病;雖然部分學者認為這是形容鼠疫。舊約通常視瘟疫為神對嚴重瀆聖或褻瀆罪行的刑罰。──《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民十四37】「這些報惡信的人都遭瘟疫,死在耶和華面前。」
〔暫編註解〕遭瘟疫。直譯為“打擊”。該詞也用來指埃及的十大災(出9:14),可拉、大坍和亞比蘭叛亂後的瘟疫(民16:48
49),以及被刀殺(撒上4:17;撒下17:9;18:7)。這裡沒有說百姓遭到什麼瘟疫。
在耶和華面前。說明“瘟疫”是神的懲罰。
【民十四38】「其中惟有嫩的兒子約書亞和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仍然存活。」
【民十四39】「摩西將這些話告訴以色列眾人,他們就甚悲哀。」
【民十四40】「清早起來,上山頂去,說:“我們在這裡,我們有罪了;情願上耶和華所應許的地方去。”」
〔暫編註解〕百姓以為只要能認罪,便不致死在曠野。他們不要摩西,也不要約櫃同行(44節)。自己上去作戰,在迦南的南疆何珥瑪附近戰敗(參書十五30)。
聖經要人記住這個歷史的教訓(民三十二章;申一20∼40;詩九十五10;一〇六24;摩二10;五25;林前十章;來三7∼四13),人必須堅守對神的信心,才能在基督裡有分。
山。指“亞摩利人的山地”(申1:19
20),或加低斯巴尼亞北面尼革的山地(見民13:17注釋)。
我們在這裡。承認他們已準備按迦勒和約書亞所懇勸的去做(民13:30;14:9)。
【民十四40】百姓以為只要能認罪,便不致死在曠野。他們不要摩西,也不要約櫃同行(44節)。自己上去作戰,在迦南的南疆何珥瑪附近戰敗(參書十五30)。
聖經要人記住這個歷史的教訓(民三十二章;申一20∼40;詩九十五10;一〇六24;摩二10;五25;林前十章;來三7∼四13),人必須堅守對神的信心,才能在基督裡有分。──《啟導本聖經註釋》
【民十四41】「摩西說:“你們為何違背耶和華的命令呢?這事不能順利了。」
〔暫編註解〕神曾吩咐他們掉轉腳步(第25節),不要前進。
【民十四42】「不要上去;因為耶和華不在你們中間,恐怕你們被仇敵殺敗了。」
〔暫編註解〕約櫃不會伴隨他們(民14:44;參書6:8
9),雲彩也不會行在他們前面。
【民十四43】「亞瑪力人和迦南人都在你們面前,你們必倒在刀下;因你們退回不跟從耶和華,所以他必不與你們同在。”」
【民十四44】「他們卻擅敢上山頂去,然而耶和華的約櫃和摩西沒有出營。」
〔暫編註解〕他們卻擅敢。違背神旨意的愚蠢傲慢之舉。
約櫃。雲彩歇在帳幕之上;摩西沒有離開營地,利未人也沒有在百姓前面抬約櫃(民9:21
22;10:33)。除了利未人以外,其他支派顯然都去了。
【民十四45】「於是亞瑪力人和住在那山上的迦南人都下來擊打他們,把他們殺退了,直到何珥瑪。」
〔暫編註解〕「何珥瑪」:意思是「完全毀滅」,位於別是巴東面六點三公裡(十英里)。
何珥瑪。意思是“註定毀滅”。何珥瑪後來分給了猶大或西緬支派,在聖經中多次提到(民21:3;士1:17;撒上30:30)。申1:44講述了追殺的路線。路線之長表明傷亡人數不少。
【民十四45 何珥瑪】本節的「何珥瑪」是個雙關語。它在希伯來語的意思是「毀滅」,這正是入侵之以色列人所遭的厄運。這字同時也是一個地理用語,指別是巴以東七哩半的地點,暫時考證為馬索斯遺址(Tell
Masos,即梅沙什廢墟〔Khirbet
el-Meshash〕)。──《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思想問題(第14章)】
1 約書亞和迦勒堅持要攻取迦南地,他們的信念以什麽為依歸呢?當你的意見與別人不同時,你所持守的是個人的利益,抑或更高層次的理由呢?
2 新約有什麽教訓是從以色列民在加低斯曠野這事(13-14)引申出來的?參林前10章; 來3章。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