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书亚记第八章拾穗

 

【书八1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你起来,率领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经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里。

   〔暂编注解〕失败后吸取教训,不应影响再次的行动,约书亚的做法是……亚干事件处理完毕后,约书亚便准备再攻艾城。这次一定要获胜。他从这事学到功课,那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1)在神显明你所犯之罪的时候,要认罪(7:19-21);(2)失败时,要重新注目于神,对付问题,勇往直前(7:22-258:1)。神叫人在犯罪以后悔改,得祂赦免,好得到力量,重新开始。从失败中学到的功课,会叫我们在下次遇到同样的局面时能较好地应付。因为神渴望洁净我们、赦免我们、加力量给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放弃,才会失去这福分。

         惊慌。亚干的罪及其后果一定使约书亚非常灰心。但现在既然他已经执行了神的旨意,除去了营中的罪恶,神就赐给他新的勇气继续征战。

         率领一切兵丁。探子曾向约书亚建议不必派所有的人去进攻艾城(7:1节),结果他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人的智慧,指导了这一步计划,因过份自信,结果失败了。现在神似乎用间接的方法责备他们只是部分参与的计划。祂指示所有的人都要参与攻城,并分得一份掠物。今日神的圣工也是这样。所有的人都要参加福音的工作,并领取奖赏。

         1-2神鼓励约书亚再次攻城,而这次进攻有特别策略。

 

【书八2你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当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只是城内所夺的财物和牲畜,你们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你要在城后设下伏兵。”

   〔暂编注解〕这次以色列人可以自己保存战利品。亚干怎么不多忍耐一点呢!

         上一次的战利品要销毁,这次的却可保留,难道神改变了?神为甚么准许人从这次战役之中,为自己保留战利品与牲畜?以色列人对处理战利品的条例,是分两种情况执行的:(1)像耶利哥这样的城市,是在神的咒诅之下(因敬拜偶像而受神刑罚),因此不可夺取其中之物(参申20:16-18)。神的子民必须保持圣洁,与一切拜偶像的风气隔绝。(2)不在神禁令之下的城市,以色列人可分取夺获的战利品,这是战争中的常事,使军队和百姓得到所需的粮食、牛羊,以及补给的武器;而艾城就属于这类城市。得胜的军队需要粮食和装备,由于那时兵士皆无工资,因此战利品是激励他们出发作战的部分因素,也等于是犒赏。

         神亲自指示了战略的细节。约书亚本来应该在上一次攻城之前等待神这样的指示。我们常常跑到神前面去,走在我们自己点燃的火把中(见赛50:11),还以为自己是在执行神的旨意。在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应恳切求问:这是神的旨意吗?

 

【书八3于是,约书亚和一切兵丁都起来,要上艾城去。约书亚选了三万大能的勇士,夜间打发他们前往,

   〔暂编注解〕约书亚第二次进攻艾城,不但先求问耶和华,也未轻敌,且运用诱故之法,令对方大军中伏尽歼。他派出军队两批,一批三万人(或为三千人之误),夜间行军,埋伏城后,介乎伯特利与艾城之间;另一批五千人也在城后,作第一批部队的掩护或增援,(若三万人数字无误,此五千人或为自三万人中派出,为伺隙攻城的主力,其余为增援之需)。他自己率军自东面掩至,在城北扎营。次日清晨攻城北面,敌人应战,即佯作不敌向东方退却,引艾城和伯特利的精壮军队出城追赶。埋伏的部队乘机攻入城内,火光烛天。约书亚的军队也回戈反击,与城中杀出的以军两面夹攻,杀得敌军片甲不留,并活擒艾城的王,悬尸树上示众。

         “三万”。若是进行埋伏,这人数似乎太多了。有人认为“三十千”应作“三十个首领”。若是这样,约书亚就是差遣了三十个首领进行一种突击埋伏。

         艾城为甚么这样重要,非攻下不可?占领艾城对他们非常重要。它距离耶利哥只有十八多公里,是迦南人的坚城,也是伯特利的屏障(8:12)。迦南地的诸王,若听见以色列人在艾城被打败的消息,就会连手上来攻击,他们不知道神已经重振约书亚的军力,施行保护。我们当完全顺服神、倚靠祂,确信祂的应许能带来胜利。

         3节与12节记载的伏兵数目大有出入,学者对此有两种解释:1 这是文士手抄之误,三万(3)这数字太大 伏兵的数目应是五千(12)。2 这是指两队兵士,分别在艾城之西南 2「城后」) 及西面(9)埋伏。后者帮助拦截从伯特利而来的救兵。

         本章的确切人数很难确定,因为叙述十分简单。13节的“一切兵丁”似乎暗示神命令所有的战士都参加这场战斗。本节提到三万人“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第9节)。而12节则提到他挑了约有五千人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艾城的西边”。后一批人可能是专门安排的另一支伏兵。若是这样,这两支伏兵和约书亚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就构成了参战的全部兵力。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三万人等待约书亚的信号放火烧城。另外五千人,圣经没有记载他们得到什么指示。有人推测他们的任务可能是要防备伯特利的敌人来增援艾城(见第12节注释)。

 

【书八3约书亚顺服了第1节的命令。他和一切兵丁都起来,要上艾城去。他选了三十个三千(意即:三十队人马:参七3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60 Name=i. 在艾城的失敗(七15})……夜间打发他们前往。下面则是说明这些事的细节。在古代近东很少有晚上作战的,夜间可以伪装、突击,在以寡敌众的时候,是最佳的办法。以色列的军队常常少于敌军,所以圣经中便有几次夜间争战的例子。──《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八4吩咐他们说:“你们要在城后埋伏,不可离城太远,都要各自准备。

   〔暂编注解〕“在城后”。即在城的西面(9节)。

 

【书八5我与我所带领的众民要向城前往。城里的人像初次出来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他们面前逃跑。

 

【书八6他们必出来追赶我们,直到我们引诱他们离开城,因为他们必说:‘这些人像初次在我们面前逃跑。’所以我们要在他们面前逃跑,

 

【书八7你们就从埋伏的地方起来,夺取那城,因为耶和华你们的 神必把城交在你们手里。

 

【书八7 你们就从埋伏的地方起来,夺取那城,因为耶和华你们的 神必把城交在你们手里。

         一旦计策奏效,军队被诱离开要塞,伏兵就可以出来,占据该城。第八章只有这里用到动词「夺取」(希伯来:yrs%)。这个字代表前面神圣约应许的一部分(参一11),即,以色列人要得迦南地为业。在向埋伏的部队讲的一番话中,这个字可以提醒他们,此一冒险将实现上天的旨意,使以色列能拥有这地。在第1节中,神应许要将艾城交在约书亚的中,或「权」下。──《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八8你们夺了城以后,就放火烧城,要照耶和华的话行。这是我吩咐你们的。”

 

【书八9 约书亚打发他们前往,他们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这夜约书亚却在民中住宿。

   〔暂编注解〕在民中。就是在主力部队所驻扎的吉甲。

 

【书八913 战阵伏兵在黑夜掩蔽之下行军十哩,然后在城的另一面巩固阵地(西面;耶利哥和吉甲在艾城的东面)。军队的主力于翌日向西沿阿萨斯干河(Wadi el~Asas)行进,到达艾城北面山谷或山坡的营地。艾城士兵出来时,以色列兵团按照伏击计划,向东面的大本营退却。——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八10约书亚清早起来,点齐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长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

   〔暂编注解〕“点齐”指召集。

         百姓。按第11节的解释,当然是指战士。七十士译本为“掩护百姓”。也许约书亚暗暗地下达最后的指令,叫他们出发隐蔽,等待时机。他们那天晚上在城北安营。七十士译本为“在东边”。在艾城遗址泰勒(et-Tell)的北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峡谷。他们可能就是在这条峡谷的北面驻扎的。

 

【书八11众民,就是他所带领的兵丁都上去,向前直往,来到城前,在艾城北边安营。在约书亚和艾城中间有一山谷。

 

【书八12他挑了约有五千人,使他们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

   〔暂编注解〕这第二支由五千人组成的军队被派去预防伯特利人的攻击。约书亚在北部的军队(11节)主要负责诱骗艾城的人离开他们的城。

         五千人。见第3节注释。以下的话解释了这些人的任务。有两条山谷在艾城(现在的泰勒et-Tell)和伯特利(现在的拜廷Beitîn)之间汇合。放火攻城的三万人驻扎在靠近艾城的山谷中。当他们前去攻城时,必须有人在后面掩护,并阻击从伯特利出发增援艾城的部队。因此这五千人安排在另一条山谷,监视西面伯特利的动向。他们可能要对付来自伯特利的军队,防止他们从后面袭击约书亚的部队。第17节中提到伯特利人果然出来追赶以色列人,证明这五千人可能卷入了又一场战斗。

 

【书八13于是安置了百姓,就是城北的全军和城西的伏兵。这夜约书亚进入山谷之中。

   〔暂编注解〕山谷。源于emeq ,一块宽阔的低地。这似乎不是第11节所提到的山谷(原文是gai)。圣灵没有告诉我们约书亚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山谷。我们推测在战斗临近的时候,约书亚进入谷中祷告,以确认不会有什么东西阻碍神的祝福和最后的胜利(参撒上17:3)。

 

【书八14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来,按所定的时候,出到亚拉巴前,要与以色列人交战,王却不知道在城后有伏兵。

   〔暂编注解〕“亚拉巴”指约但河谷。

         「亚拉巴」:指约但河谷,可能是15节所指之旷野。

         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直译是“根据国王所看见的。”他立即采取行动。可能艾城的哨兵发现了约书亚和他的部队,立即报告了国王。国王就下达命令,召集官兵出去迎击以色列人,希望再一次轻松取胜。

         按所定的时候lammo`ed )。七十士译本为 “直接地”,叙利亚译本为“在谷中”。把mo`ed改为mored,就成了“下去。”

         亚拉巴前。原文`arabah 意思是“荒场”。加上冠词就特指约旦的山谷或平原。以色列人的逃跑可能把他们诱往吉甲。

 

【书八15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在他们面前装败,往那通旷野的路逃跑。

 

【书八16城内的众民都被招聚,追赶他们。艾城人追赶的时候,就被引诱离开城。

   〔暂编注解〕城里的百姓可能被传令官召集在一块。以色列军队的突然逃跑似乎使他们大为吃惊,因为艾城的居民没有料到这一点。艾城人自卫的勇气至少要超过他们的邻居耶利哥。他们敢于主动出击。上一次的胜利使他们对这次的成功满怀信心。但他们的热心被误用于敌挡神了。所有违抗神的人都是这样。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在为谁发热心?如果我站在错误的一边,唯一理智的选择就是投降。如果我站在神一边,我就是在用自己的全副精力“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前6:12)。

 

【书八17艾城和伯特利城没有一人不出来追赶以色列人的,撇了敞开的城门,去追赶以色列人。

   〔暂编注解〕此处提到艾城和伯特利二城连手作战。十二16记有伯特利为以军攻陷的城邑之一。本书除了此处外未再提过伯特利城为以军攻取的事。可能艾城为伯特利的前线基地。二城距离甚近;约书亚攻克艾城后不久也取得伯特利(参士一2226)。从考古资料获知,伯特利在主前14世纪末和13世纪初被毁,适在以军进攻迦南的时期。

         伯特利城因和艾城很接近,也卷入战事,居民过来帮忙追赶以色列人。

         伯特利城。它和艾城只有数里之遥。两城之间可能有一套报警系统。当一方受到攻击时,马上通知另一方前来援助。另外五千人的任务也许就是阻击伯特利的援军。伯特利城要到后来才完全攻取(见士1:22)。进攻艾城时所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伯特利人的征服,推迟了该城的攻克。

 

【书八18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你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因为我要将城交在你手里。”约书亚就向城伸出手里的短枪。

   〔暂编注解〕约书亚伸出的短枪或为装有矛头的标枪,可以投掷,是一种攻击性武器。他用矛头反射日光通知埋伏城后的以军攻城。26节说约书亚一直伸出手中的短枪到杀尽艾城居民为止,令人想起摩西当日战败亚玛力人所举起的手(出十八811)。

         18~19 约书亚的短枪用来反射太阳的光,给埋伏的人发信号。

         18-19  同一件事,求不求问神结果大相径庭,这于我有何鉴戒?耶和华将这城交给约书亚了。昨日的失败变成今日的胜利。人一旦对付了罪以后,接着就蒙神赦免而得胜。靠神的恩典,我们不再灰心丧胆,或深感罪疚。罪使我们受挫败,但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应当重新振作,遵行神的旨意。

 

【书八18 短枪约书亚时代的短枪是金属的枪头,安装在短木杆子上。后世的标枪用绳环辅助,使之螺旋飞行,可以抛掷得更远更准;但在这时代并没有这种记录。很多学者提出本段经文所指的武器并非短枪,而是著名的弯刀(见六21注释的描述)。——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八19他一伸手,伏兵就从埋伏的地方急忙起来,夺了城,跑进城去,放火焚烧。

   〔暂编注解〕希伯来文的“放火”有“点火”的意思。这个词与第28节的“焚烧”不一样。他们点火烧城,但没有烧毁。第28节则有烧毁的意思。这两处的记录并无矛盾之处。

 

【书八19艾城的人曾急忙起来14节),抓住眼前的机会,而埋伏的以色列一看到约书亚的信号,也急忙19节,用了两次)行动。331描述他们动作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与约书亚在第78a节所给他们的命令中,第一行与最后一行互相对应:伏兵就从埋伏的地方急忙起来,并且放火焚烧。这里所用的动词,显出行动的急迫。这里的希伯来经文当中有一个短语:他一这样作,也就是,当他一伸出他的手。──《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八20艾城的人回头一看,不料,城中烟气冲天,他们就无力向左向右逃跑。那往旷野逃跑的百姓,便转身攻击追赶他们的人。

 

【书八21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见伏兵已经夺了城,城中烟气飞腾,就转身回去,击杀艾城的人。

 

【书八22伏兵也出城迎击艾城的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间,前后都是以色列人。于是以色列人击杀他们,没有留下一个,也没有一个逃脱的。

 

【书八23生擒了艾城的王,将他解到约书亚那里。

 

【书八24以色列人在田间和旷野,杀尽所追赶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灭尽,以色列众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杀了城中的人。

 

【书八25当日杀毙的人,连男带女共有一万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书八26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来的短枪,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尽行杀灭。

   〔暂编注解〕有人认为约书亚举起的短枪上应该有旗帜或徽章之类的东西。他举起来枪就像四十年前他与亚玛力人交战时摩西举起手来一样。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他决不收回战斗中伸出来的短枪,直至完成神所命定的工作。但也可能约书亚想起了在利非订亲自与亚玛力人(出17:8-13)交战时的情景。只要摩西手中高举神的杖,他就能取得胜利。

 

【书八27 惟独城中的牲畜和财物,以色列人都取为自己的掠物,是照耶和华所吩咐约书亚的话。

         以色列人将掠物据为己有。为什么这里可以,而耶利哥不行?或许因为耶利哥是在迦南地所攻下的第一座城,具有代表性,所以要将一切都献给神,一旦完成了这个动作,便可以取掠物了。第二个理由,可由亚干的罪推想。第一座城的毁灭,以及其中的掠物,成了神给以色列的测验,看他们是否顺服神。攻击艾城的人通过了这项测验,因此便不需要禁止他们得战利品。另一方面,这里提到牲畜,让人留意以色列人当时危急的景况。神已经不再像在旷野时一样,供应他们吗哪,现在以色列人要自己找食物了。然而神在这里还是供应他们:将牲畜赐给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八28约书亚将艾城焚烧,使城永为高堆、荒场,直到今日。

   〔暂编注解〕指艾城永远成为荒场。希伯来文的“丘”是tel ,尤其指废墟。阿拉伯语的“丘”是tell ,常放在一些地名前面。

 

【书八28约书亚记描绘艾城的毁灭是永为高堆。这个词只在申命记十三16(希伯来圣经17)出现过。艾城的刑罚像耶利哥一样,完全摧毁(参:书六26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56 Name=iii. 征服耶利哥對約書亞的影響(六2627}),因它不要敬拜以色列的神。直到今日的格式,是向作者当代的人传讲艾城故事的警告──包括以色列人最初的失败,和艾城人对以色列信仰的拒绝。(参增注:来历语{\LinkToBook:TopicID=143 Name= 增註:來歷語(aetiology})。──《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八29又将艾城王挂在树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时候,约书亚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城门口,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

   〔暂编注解〕摩西律法规定,悬挂的尸体在日落时须除下(申二十一2223)。

         “挂在树上”。参看申命记二十一章2223节。

         将艾城王的尸首挂在树上,是要进一步的羞辱他,并象征神的咒诅;日落时取下尸首,是要避免玷污地, 见申21:22-23。在尸首上堆石头,好作纪念(参7:26)。

         挂在树上。可能先用刀杀死,像对待五个亚摩利王一样(书10:26)。希伯来文“挂在树上”可能指一棵特别的树。耶利哥王和艾城的王可能先后被挂在同一棵树上示众,受神的咒诅。耶利哥的王很有可能被挂在树上,因为约书亚“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书10:1;参书8:2)。凡犯了该死的罪并被挂在树上就是“被神咒诅”(见申21:22 23)。但基督并没有犯罪,却因我们而受咒诅,被挂在木头上(加3:13)。

         城门口。城门口是实施审判和商议其它重要公共事务的地方。艾城王过去也许经常坐在这里主持审判。现在轮到他自己受审了。城门口是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对国王的审判就这样当众举行。

 

【书八29将艾城的王挂在树上,与约书亚记十2627所记亚摩利人的五王类似。杨格指出,约书亚记第十章记载,他们是将那些王的尸首挂在树上(26节),这与古代近东其他的征服记录很接近。这并不是一种来历语,或将记录改写,以证明约书亚作到了申命记式的规定,即申命记二十一2223的命令。

这里提到将战败者的尸首悬挂示众,也可以视为在描述战争行为,和一种宣传伎俩,并不是直接根据申命记第二十一章,因为那里乃是指对犯罪者的刑罚。不过,展示尸首不过夜的原则,对罪犯(申二十一23)和以色列的战争行为都适用。──《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八29 在尸首上堆石主前二○○○年左右在尸首上堆石埋葬是巴勒斯坦常见的作法,南部尼革和西乃的干燥多石地区尤然。这个时代迦南的惯例是埋葬于可多次使用的坟墓。全家人都可同葬在井洞底部的石室中。所有日常用品,墓穴中都一应俱全。——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八30那时,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为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筑一座坛,

   〔暂编注解〕这个守卫以巴路山与基利心山中间之山谷的示剑坚固城(参看申一一29的脚注),此时可能已经投降,或被攻取,或表示友善。

         「以巴路山」:位于示剑谷以北,与基利心山相对。

         那时,约书亚为神筑一座坛。“那时”。该词原文不是一般译为“那时”的连词。它在这里强调时间概念,标志着鉴于上述的局势,从那时起开始为神筑坛。以色列已经取得了胜利,得到了神与他们同在,驱逐面前迦南各族的凭据。现在他们该暂停军事行动,与神重新立约了。神曾两次指示以色列人在进入迦南以后,马上就要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召集各支派举行庄严的集会(申11:26-3027:2-8)。要向以色列人要重申律法,把其中的规定写在石头上,放置在全国的中心,让以色列人和其他民族阅读。神用这种方法邀请所有的民族了解祂仁慈的旨意,并与祂的子民联合。

         从地理上来说,该处位迦南的中心和交通的要冲。一些历史学家不相信当时能够在敌人的领土上进行这样的行军。约瑟弗斯认为这个宗教仪式是在五年以后举行的。七十士译本把这段话放在书9:1 2之后。但所有这些改动时间的做法都是不必要的。以色列人在尚未征服的敌人领土上行军并不会受到伤害,因为神使周围的城市产生恐惧,就像从前雅各经过这里前往伯特利时一样(创35:5)。还有人认为,没有提到这个地区中在伯特利以北有什么要塞,以及其他经文的旁证(见书17:18),似乎表明这里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居住人的林区。南方各王联盟的中心远在南方。示剑和北方的要塞相距甚远。参撒上9:4注释。

         以巴路山。以巴路山离艾城只有20英里。所有的以色列人离开了吉甲的营地,也许在安排了警戒以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前往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参加这个神圣的礼节,并与神重新立约。虽然以色列人急于想定居下来,但长途行军中得有一个停顿,参加这次圣礼,再回到吉甲。这样,他们就明白了,要兴旺,就得把神放在第一位。耶稣后来重述了这条伟大的原则:“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太6:33)。以巴路山在北边,基利心山在南边,它们之间的山谷大约有三分之一英里,东西走向。两座山的山顶相距约两英里。在两山相距的最近点,有一块500码宽的绿谷。两边山坡上石灰岩层形成了天然的阶梯形露天剧场。这是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筑起第一座祭坛的地方。百姓在这里聚集,两边各六个支派。每宣布一条福气,基利心山上的六个支派就说“阿门!”每宣布一条咒诅,则由以巴路山上的另外六个支派回应。山坡上突出的岩石成为天然的讲台,使宣讲者的声音可以传遍整个山谷。根据神的指示,要在宣布咒诅的以巴路山建一座坛(申27:4 5)。但为什么要建在咒诅的山上呢?这正合适。因为在宣读律法对罪人之咒诅的地方,必须有恩典和宽恕的标志。祭坛上的祭牲预表基督。

         30-31  他们要用未经凿过的石头造祭坛,使他们不至于亵渎神(参出20:25)。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百姓把祭坛当作偶像来敬拜,也避免人崇拜造祭坛的巧匠,而不敬拜行大事的神。

         3033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在示剑城的南边与北边。示剑为迦南中部大城,乃以色列人古代宗教圣地(创十二67;三十三1819)。摩西死前曾吩咐众民过约但河进迦南地后,须在示剑立坛献祭,并重申前约(申十一2630;二十七18及注)。

         30-35约书亚遵行昔日摩西的嘱咐(申27),于以巴路山(30)立石为神筑坛,并将律法刻于石上和公开宣读。

 

【书八30 坛的作用这坛似乎是特别为这一次的庆典筑造,不是作为永久性建筑(这是使用未加工粗石的另一个理由)。在此所献的祭只有燔祭和平安祭(见:利三的注释),没有赎罪祭、赎愆祭。——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八3033摩西的律法(希伯来:to^ra^)源自于耶和华神,透过耶和华的仆人摩西之手,传给以色列人。约书亚记八3032应验了申命记二十七48,那就是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书八33)。因此,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了一座坛,献上燔祭,和平安祭约书亚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八30~35约书亚于以巴路山上筑坛(书八3O),但后来神裁定于「高处」拜偶像者的罪;约书亚此举是否与神的命令互相冲突?】

     拜偶像者设坛祭祠假神的地方称为「高处」(bamot)。另一方面,在所罗门建立耶路冷圣殿(约主前九六O年)之前,以色列人设坛来敬拜耶和华神。神定「高处」拜偶像者的罪,这项命令显然不能追溯至包括所罗门王以前对于耶和华神的敬拜行动。对于「高处」的责难,乃向耶罗波安第一(约主前九三O年))所设立的邪恶反叛的祭坛而发。耶罗波安另设祭坛,使他所统治的北国人民不会在每年数次的节期中往耶路撒冷圣殿敬拜神;他这样做,明显是违背了记载于申命记十二2-14神的命令。根据这段经文可知,神命令以色列人完全清除那些用以敬拜假神的祭坛,还有他们的柱像(massebot)和木偶('aserim),并把敬拜的事情集中在唯一的全国性圣所之内(2-6节)。(依照迦南居民的迷信,柱像及偶像分别代表男性神只及它们的女性配偶。)经文没有指出这所中央的圣所应设立于那个地点。事实上,在攻占迦南至所罗门圣殿建成期间,圣所的位置曾由吉甲迁移至示罗,后来又搬到基遍。然而,会幕及其献祭的坛搬迁到那里,圣所就在那里设立。所罗门的圣殿终于建成了,且在一个全国性的集会中举行圣殿奉献礼(王上八章)。虽然圣经没有明言,但我们亦理解到一切献祭事宜都在这所伟大的圣殿举行,亦只应在这里举行。

    但到了后来,所罗门王受到他那些拜偶像的外族妃嫔影响,允许兴建bamah(或「山顶的祭坛」),给予摩押人的神基抹和亚扪人的神米勒公(王上十一5),当然还包括其他神氏,而内中必定有所罗门最喜爱的妻子——当时埃及法老的女儿——所敬奉的假神。所罗门这个败坏的例子使以色列人更忽略申命记十二2-14的禁令,在各处异教中心设立bamot,包括北国(北国人民效法耶罗波安)及南国的境界。后来,南国的邱坛、柱像及木偶等曾一度在亚撒宗教改革期间被拆毁(代下十四3;虽然他的改革不彻底,其果效亦不可长期维持;参王上十五12-14)。此外,亚撒的儿子约沙法(代下十七6),还有希西家(王下十八14)及约西亚(王下二十三4-8)均曾清除敬拜假神的地方。

    在南国境内的bamott,其中有些显然是为敬拜耶和华神而设的,目的是方便国内不同省份的居民。无论如何,这些祭坛与申命记十二章的禁令有抵触,因而也受到真正属神的先知所痛斥。列王纪下二十三8指出其中一些祭坛是利未人祭司所供奉的,但这些祭司未被处死(依照申命记十三章,犯拜偶像之罪者必被治死),有力地显示他们是在地方性的祭坛敬拜耶和华神。在约西亚进行宗教改革期间,王容许他们仍然存活,且可享用奉献予供养亚伦系祭司的食物。然而,这些在地方性祭坛敬拜神的祭司,不得进入圣殿事奉。

    约书亚在以巴路山筑坛,为要使全体以色列人参与庄严的重申与神立约的仪式(书八30-35)。较早时,出埃及记颁布筑坛的律法,而约书亚于以巴路山筑坛事情与出埃及记的律法完全吻合:「凡记下我名的地方,我必到那里赐福给你。」(出二十24)纵然在所罗门建成圣殿以后,北国却设立祭坛,但当以色列人面临国家性的危机时,祭坛仍会被神祝福。例子之一是以利亚于迦密山顶筑祭坛来抗拒亚哈王及其军兵,神从天降下神奇的火烧尽燔祭,从而显出以利亚所敬拜的是独一的真神,而巴力只是王后耶洗别的先知幻想出来的假像而已(参王上十八30-39)。──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书八31是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的,照着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正如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众人在这坛上给耶和华奉献燔祭和平安祭。

   〔暂编注解〕“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参《出埃及记》二十2426.

         “坛”。参看出埃及记二十章2426节的脚注。

         「没有 ...... 筑的」:见出20:24-26注。

         「燔祭和平安祭」:献祭的条例和意义,见利1; 3章及注。

         这符合神的命令(申27:5 6)。用“整石头”的原因是担心一动斧凿,以色列人就可能在坛上为自己雕刻图像,从而遭受拜偶像的诱惑(见出20:25)。

 

【书八32约书亚在那里,当着以色列人面前,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暂编注解〕抄写在石头上的当为律法的精髓。写的方法是先在石头上油石灰,再刻字(申二十七23)。由于时间有限,在这次仪式中宣读的律法不会太长,当年摩西在西奈山所宣读的律法,很可能只是载于《出埃及记》二十一∼二十三章的那一部分(看出二十四7)。

         “石头”。不是坛的石头,而是一根大柱子的石头。

         约书亚何等重视神的律法!十诫在我心中的地位……约书亚吩咐人抄写在石头上的,极可能是十诫,是神全部律法的中心,对现代仍然适用。(参出20章)

         据申27:2-8,要在祭坛旁边立一块石碑,涂上石灰,刻上十诫和摩西的律法。这些文字,连同顺从的福气和悖逆的咒诅都要读给以色列全会众听。石碑在那里能经受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作为以色列人与神立约的见证,也作为给周围民族的见证。

 

【书八32 律法刻于纪念碑刻着汉摩拉比法典的石碑,是用闪长岩造成,高达八呎,公开展示以便查阅。王室的碑文通常都是安放在显眼之处。时至今日,纪念碑文也可见于墓碑、建筑物基石,和历史性遗址上。这些碑文的用意是要给人看见、留意、纪念。反之古代近东的条约则经常安置在圣处,一般人无法得见。其用意是将协议付诸笔墨,安放在奉其名立约的神明面前。有关石块用作界石和地契的资料,可参看:撒母耳记上七12的注释。——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八33以色列众人,无论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长老、官长,并审判官,都站在约柜两旁,在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华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暂编注解〕「一半对着 ...... 以巴路山」:根据摩西的吩咐(申27:12-13),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迦、约瑟、便雅悯这六个支派的人要站在基利心山上(面对以巴路山),为百姓祝福,而流便、迦得、亚设、西布伦、但、拿弗他利六个支派,则要在以巴路山上(面对基利心)宣布咒诅。

 

【书八3335这里提到以色列众人,并且列出各式各样的人,清楚说明了参与者是谁。带领的人中有长老、官长并审判官,还有祭司和利未人。338本地人寄居的,是摩西五经中常出现的词汇,指所有住在以色列当中的人。33935节最后,提到了最无力保护自己权益的妇女、孩子,并寄居的外人。摩西的律法论及所有人的权利与责任,包括各个民间、宗教、社会团体,和他们所关注的事。──《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八34随后约书亚将律法上祝福咒诅的话,照着律法书上一切所写的,都宣读了一遍。

 

【书八34 公开宣读在大部分人都是文盲,(除了基本的家庭记录之外)几乎没有人家中有片纸只字的文化中,公开宣读有宗教、文化、政治意义的文件,是很重要的。好几个赫人的条约都包括定期公开宣读文约的条款──一个说每年三次,其他的则较有弹性,只说「时常而不断」。——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八35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在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子,并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面前,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暂编注解〕妇女,儿童和喇合及其全家那样的外族人都在那里。所有的人,包括男女老少都要敬听神的话语。获得知识是基督徒成长的第一步。人处在无知中是不能与神和好的。真正的基督徒不会是愚昧的。所以神非常强调基督徒的教育。不能让任何事物干扰来我们按神的要求教育孩子。尽管前往以巴路山的旅途是艰难的,古时以色列的儿童还是要与父母一起去。

 

【思想问题(第8章)】

 1 约书亚用巧计将艾城攻破,你认为神在这战役中有否与以色列民同在?

 2 约书亚领导以色列人与艾城居民争战,大获全胜。由此看来,教会领袖在信徒过得胜生活上扮演什么角色?

 3 艾城一役后,约书亚将摩西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并向百姓宣读,这给我们什么榜样?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串珠圣经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