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十章拾穗
【书十1】「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听见约书亚夺了艾城,尽行毁灭,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又听见基遍的居民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住在他们中间,」
〔暂编注解〕基遍城在南方,以色列人和基遍立约媾和,在南方山地取得了军事上的立足点。南方诸王大起恐慌。耶路撒冷最近基遍,以色列人南下,该城首当其冲;因此与四王连手,一则讨伐基遍降敌,惩其不忠;同时可以抗以军自保。
「亚多尼洗德」:意即洗德是主。
亚多尼洗德。直译是“我主是公义”。
耶路撒冷。这是《旧约》中第一次提到耶路撒冷。关于这个名字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一般认为该词后半部分的意思是“和平”(见来7:2)。前半部分可能来源一个表示“继承”的词,或一个表示“定居”的词。其基本概念是相近的。约书亚时代的耶路撒冷就是现在的耶路撒冷,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公元前19和18世纪的埃及文献中曾提到这个城市。考古学证实了耶路撒冷在当时就已存在。
源于公元前14世纪,也就是约在以色列人征服迦南时代的阿玛纳版片,曾提到巴勒斯坦的一座城市叫乌路撒林(Urusalim),意为“和平之城”。后来亚述的文献中用的也是这个名字。犹太拉比文献称这个名字起源于亚伯拉罕为献他儿子的摩利亚山所起的名字,,加上创14:18中的“撒冷”。摩利亚山后来成为所罗门圣殿的所在地(撒下24:18-25;代下3:1)。根据创22章的记载,在亚伯拉罕的时代,摩利亚山上并没有城市,只是在附近的山上有。亚伯拉罕称那地为耶和华以勒(创22:14),即“耶和华必预备”。有人认为,“摩利亚”起源于同一个词根,意为“耶和华的异像”。根据拉比文献的解释,“耶路撒冷”是“以勒”和“撒冷”的合成词。
古时耶路撒冷还有一个名字叫耶布斯(书18:16
28;士19:10
11)。在士师时代,那里住着耶布斯人。直到大卫的时候他们才被赶走。
住在他们中间。七十士译本为 “转变立场”。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结盟,惹来了他们以前朋友的刻骨仇恨。基遍人作出决定以后,似乎一直效忠以色列人和真神神。这个事实说明,虽然他们与以色列人结交的手段并不光明,但他们确实是忠实于已有的亮光。
1∼6 基遍人跟以色列人立和约的消息促使亚摩利人的五个王联合起来攻击基遍人,于是基遍人寻求约书亚的帮助。
1-43 于基遍附近战胜五王:这五王联盟是由耶路撒冷王发起,他们来自南巴勒斯坦五个重要的城,这次联合攻击基遍,是要惩罚该城居民与以色列人立和约一事。基遍遂请求以色列人来帮忙抵挡五王的攻击。以色列人亦乐于乘机争取对中央山地及通往海边大路的控制权。
【书十1】亚多尼洗德听见的消息,是以色列人不但胜过了艾城和耶利哥,并且将其尽行毁灭(h]rm)。359这里的焦点是在这位盟军的领袖,文中提到他的名字,也提到每一个城首领的名字。亚多尼洗德不仅财产受到了威胁,连性命也可能不保。而以色列人对基遍的态度,则与对耶利哥和艾城截然不同。360基遍人立了和平之约,这个词汇与后面亚多尼洗德传达给盟友的信息相同,同时也暗示他们得享平安,与另外两个城市尽行毁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此可见,亚多尼洗德所听见的报告,将以色列人的威胁表达得十分清楚,这种威胁让人必须作出决定。亚多尼洗德若抗拒,就是抗拒神所定规以色列人的进展,如此则必然和耶利哥与艾城一样,落入神的审判之下;他若向以色列人求和,与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之神站在同一边,就能在以色列人当中存活,只不过必须成为奴隶。──《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2】「就甚惧怕,因为基遍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比艾城更大,并且城内的人都是勇士。」
〔暂编注解〕就甚惧怕。他们所害怕的不仅是以色列人和他们神的强大,正如来自耶利哥和艾城的消息所证明的,而且还害怕基遍各城的军事力量。他们觉得必须立即制止与以色列人结盟的行为。
如都城一般。请注意“如”字。因为它证明作者记述的严谨。如前所述,基遍是没有国王的,只是由长老来治理(见书9:3)。这里又间接暗示基遍没有国王,所以说它“像”都城一般。基遍后来成了以色列第一个国王扫罗的城(代上8:29
30
33)。
【书十2】以色列人控制了便雅悯高地,就是山地到犹大旷野的必经之地。由此再通过伯和仑隘口,可达沿海的平原和西边的低地。南方诸王深恐失去这个险要的中心,因此一同商议,要攻打基遍。耶路撒冷与基遍相邻,因此等于以色列人已经威胁到亚多尼洗德的边界。基遍人之地十分具策略性,而伯特利与艾的失败,使以色列人完全掌控了北方与中央一带,因为他们获得了具关键性的便雅悯高地。现在只剩下南方还属于耶路撒冷王。──《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2 基遍的战略性地位】山地和平原之间的主要通道之一,是伯和仑和亚雅仑谷之间的山隘,这是基遍所控制的地区。加上已经击败耶利哥、艾城、伯特利,以色列如今控制了横贯巴勒斯坦(从约但裂谷前往海岸)的主要道路。——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所以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打发人去见希伯仑王何咸、耶末王毗兰、拉吉王雅非亚和伊矶伦王底璧,说:」
〔暂编注解〕「希伯仑」:在耶路撒冷西南以南三十一公里(十九英里)。
「耶末」:在耶路撒冷以西廿六公里(十六英里),可眺望沿海地区,占有军事优势。
「拉吉」:为一要塞,位于希伯仑以西廿三公里(十五英里)。
「伊矶伦」:接近拉吉,确实地点不详。
希伯仑。意为“联合”,“同盟”。这是巴勒斯坦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位于耶路撒冷西南30公里处。希伯仑的建造比埃及的锁安(泰尼斯)早七年(民13:22),后者是古喜克索斯人在阿瓦里斯的中心。很多先祖时代的事件都与希伯仑有关。亚伯拉罕曾在希伯仑的幔利平原居住(创13:18;18:1)。撒拉在这里逝世。亚伯拉罕从赫人以弗伦手中买下了麦比拉洞将她安葬(创23:7-16)。后来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利百加和利亚都埋葬在这里。
耶末王毗兰。毗兰意为“野驴”。耶末(含义不明)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偏西25.5公里,就是现在的基尔比特.耶尔穆克(Khirbet
Yarmûk )。这里发掘出一些古城墙和水池的遗迹。在约书亚时代其面积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一定被列为巴勒斯坦南部较大的都城之一。
拉吉王雅非亚。雅非亚意为“可见的”,“发光的一位”,可能指神明的化身。拉吉,就是现在杜威尔(Tell
ed-Duweir )大废丘,是古巴勒斯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位于耶路撒冷西南44公里处,就是现在的谢非拉即犹大丘陵地区,占据着从巴勒斯坦中部前往埃及的交通要道。这是拉吉在《圣经》中第一次提到,但这个地名以后经常出现在以色列的历史中。
伊矶伦王底壁。底壁意为“神谕”。伊矶伦可能意为“滚动”。它暂时被确人为现在的海西丘(Tell el-Hesī),过去认为它包括拉吉的废墟。
【书十3】这里用四个相似的子句,讲到亚多尼洗德邀请的四位首领和他们的军队。这些王的名字和亚多尼洗德一样,都可以在约主前一五五○∼一一○○年巴勒斯坦一带的文字记录和人名中找到,就是约书亚记自称各样事迹所发生的时期。──《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4】「“求你们上来帮助我,我们好攻打基遍,因为他们与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立了和约。”」
〔暂编注解〕上去。这个说法在地理上是正确的。其他的王住在低地和丘陵,耶路撒冷则位于较高的位置。耶路撒冷是离目前共同的敌人最近的重要城市,所以处在最大的危险中。这也许是它在这次危机中担任领导的原因。
攻打基遍。而不是攻打约书亚。在迦南战争中,我们没有看见约书亚和他军队受到直接的攻击。以色列方面是处于攻势。属灵的战争和属世的战争一样,最好的防御往往就是对敌人发起主动的进攻。
【书十4】整本约书亚记只有在这里提到,有一位迦南王派人到其他王那里去。在主前十四世纪,耶路撒冷王至少曾写五封信给法老,谈及他的城和其安全。这些信包括在现今所称的亚马拿书信中,与当代其他巴勒斯坦诸王的书信比较,其内容较长,文笔也较优美。372大部分书信的末尾,都有一句向法老的文士所说的话,这位文士负责读信,并向首领传话。耶路撒冷王要求文士善用动听之词。这些信十分讲究修辞,所有的要点都以三个重复语来加强。──《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5】「于是五个亚摩利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大家聚集,率领他们的众军上去,对着基遍安营,攻打基遍。」
〔暂编注解〕亚摩利往往泛指如何迦南民族,可能是因为亚摩利人是迦南最强大的民族。耶路撒冷的居民被称为耶布斯人(书15:63)。希伯仑的居民被称为赫人(创23:2
3;25:9
10)。基遍人有时被称为希未人(书9:7),偶尔被称为亚摩利人。
5-8 坏事也能变好事,五王集结进攻,反而……迦南地南方诸王的联盟,实际上是帮了约书亚和以色列军的忙。因为他们合力攻打基遍,使约书亚前往施援,反而不需要将这些王所属的坚固城逐一击破,而可以将他们一举歼灭。他满有把握地与联军对抗,只一仗便打败了他们,因为他信靠神已经使以色列人得胜有余了。
【书十6】「基遍人就打发人往吉甲的营中去见约书亚,说:“你不要袖手不顾你的仆人,求你速速上来拯救我们,帮助我们,因为住山地亚摩利人的诸王都聚集攻击我们。”」
〔暂编注解〕打发人去见约书亚。基遍人处在危难之中。他们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如此强大的联盟。他们前来请求约书亚,希望他不记前嫌能出手相助。基遍人在危难时怎样向盟友求助,我们在遭遇属灵的仇敌追逼的时候也要向神求助。我们虽然因自己的罪而觉得不配得到神的帮助,,但我们也应该确知,没有出于真诚寻求帮助的祈祷是不蒙垂听的。
山地。指上述五座城中有一部分所在的中部“山地”(书21:11)。其它几座在谢弗拉。但基遍人在慌乱之中就没有细分了。就基遍人而言,五王的军队是从耶路撒冷的山区向他们逼近的(3
4节)。表面上的矛盾证明了记录的真实性。尽管地理上也许全错了,作者还是忠实地记录了基遍使者对约书亚所说的话。
6-7 受骗后能否不计前嫌?约书亚对基遍人的回复,显出他的正直。他和首领受他们欺骗以后,本可以慢慢地前往援救,但是他们仍立刻赶去施援。如果你受到欺骗,对于欺骗你的人你会乐意去帮助他吗?我们应当像约书亚一样信守诺言
6∼9基遍人向驻在吉甲以军总部求援,约书亚依约有保护属地的责任, 驰援。趁黑突袭五王联军,大败敌人。
【书十7】「于是约书亚和他一切兵丁,并大能的勇士,都从吉甲上去。」
〔暂编注解〕上去。这里和第九节中的“上去”在地理上都是正确的,因为从吉甲到基遍的进军是上行的。这两个地方相隔26.7公里。以色列人整夜行军经过凯尔特干河和苏威尼特干河(Wadi Suweinit),在亚摩利人发觉他们离开吉甲的营地之前,就在拂晓到达了基遍附近。约书亚在援助基遍人的同时推进了以色列人的计划。这座城市为于巴勒斯坦中部和南部的要冲,所以应当占领。
并大能的勇士。七十士译本和拉丁文武加大译本没有 “并”字。“并”的原文还能译成“甚至”,似乎更能达意。本句暗示约书亚带领一批特选的战士上去,都是强壮勇敢,精于战事的人。叙利亚译本也有这样的意思。
【书十7】南方诸王回应了亚多尼洗德的呼求,都上去了,同样,约书亚也回应了基遍人的请求。虽然动词「上去」(希伯来:`lh)可以指出现在现场中,但基遍和附近的拿比山韦(Nebi Samwel)是该区山地的最高点,因此对峙的双方可能都需要登山。这里对响应者的描述与第5节一样,首先是一般的称呼(五个亚摩利王),接着则是细述盟军的每一个成员,第7节也相仿,先是概称响应者为约书亚,接着便说明参与的人,即,约书亚和他的军兵。约书亚代表以色列的军队。──《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8】「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怕他们,因为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他们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
〔暂编注解〕或“因为耶和华说”。约书亚如果没有先求问神的旨意,是不敢前去征战的。他似乎终于学到了这个教训。
【书十9】「约书亚就终夜从吉甲上去,猛然临到他们那里。」
〔暂编注解〕上去。只是说明约书亚如何“猛然临到他们”。他靠的是“终夜”行军。
猛然。约书亚是一个办事利落的人。眼前的任务需要立即行动。许多事业的失败都是因为缺乏行动或行动拖沓。约书亚连夜行军,到了黎明就可以发起进攻了,使敌人没有时间准备。
9∼11 约书亚连夜走了二十五英里(40公里)的山路,终于把五王的联盟打败;耶和华降下“冰雹”,打死更多的人。奇妙地,那些冰雹并没有伤害以色列人。
【书十9∼10】整个晚上行军的策略,一方面响应了基遍人所要求的尽速支持,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神的意旨,因为他们在清晨薄雾中骤见以色列人,必然阵脚大乱。旧约另外还有地方记载神使仇敌混乱,所用的动词亦相同(希伯来:hmm)。379古代近东的战争记录中常用到这个字,描述敌军陷于惊恐、害怕当中。这里则成为本段的结语,并预告了11节,就是第二个「画面」的开始。大大的杀败他们总结了约书亚出兵的结果。在第三个「画面」也用同一个词汇开头,描绘仇敌的失败(20节;NIV:destroyed
them completly)。赢得这场大胜利的是约书亚,第20节和第10节的下一句都这么说。因此,这场战役的得胜,神和约书亚都有份。──《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10】「耶和华使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溃乱。约书亚在基遍大大地杀败他们,追赶他们在伯和仑的上坡路,击杀他们直到亚西加和玛基大。」
〔暂编注解〕“玛基大”:在耶末城(5节)附近。玛基大不属南方联盟五城中;约书亚既擒了五王(16节),乘胜攻袭此城,杀尽城中人口(28节)。
「伯和仑」:有上下两个地点(16:3
5),它们之间为一山路。上伯和仑地势较高,距耶路撒冷之西北十八公里(十一英里),下伯和仑地势较低,距上伯和仑西北约三公里(二英里)。
「亚西加」:在伯和仑西南之南约廿七公里(十七英里)。
使他们溃乱。在出23:27中神应许以色列人要使那里的众民在他们面前惊骇、扰乱,又要使他们一切仇敌转背逃跑。迦南五王的溃败就是应验了这个应许,也告诉我们,如果以色列人一直愿意顺从神的计划,祂在整个征服迦南的过程将如何运作。
伯和伦。直译是“和伦(神)的殿”。伯和伦分为上城和下城,就是今天的上拜特欧尔(Beit `Ur el
Fōqā)和下拜特欧尔(Beit `Ur et-Tahtā)。这两座城扼守着山口。约书亚和他的部队朝西北方向追赶亚摩利人到这里。从伯和伦上城通往下城的路险峻陡峭,崎岖难行,每一个台阶步都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神就是在这里降冰雹在敌人身上。敌人也从这里转而向南逃往都城耶末和拉吉。
亚西加。拉吉东北17公里处一座防守坚固的城,就是今天的泰勒扎卡利亚(Tell ez-Zakarîyeh),在《旧约》后来的历史中经常提到。
玛基大。玛基大的位置不详。有人认为是在泰勒沙非(Tell es-Safi )开凿的要塞,有人认为那是立拿,也有人认为是泰勒马克敦(Tell Maqdûm),位于拜特贾夫林(Beit Jibrin,Eleutheropolis)东南10.8公里,希伯仑以西偏北13公里处。
【书十10~11】那战事是以色列人的大事。他们整夜前往,然后打历史上最长一日的仗。他们用尽自己的力量,超越平常的限度;但胜利仍属耶和华的。——马唐纳《约书亚记》
【书十11】「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正在伯和仑下坡的时候,耶和华从天上降大冰雹在他们身上(“冰雹”原文作“石头”),直降到亚西加,打死他们。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
〔暂编注解〕大石头。在本节中就是“冰雹”。不要以为它们是陨石或一般的石头。神以前曾用过冰雹作为毁灭的工具(出9:18-26)。现在还保存了东方几次风暴的记录,说那时冰雹的重量从半英磅到四分之三英磅不等。中国北方曾有过重达数磅的冰雹,会砸死牲畜。神备有“雹仓”(伯38:22
23),要在最后的战争中(启16:21)使用。
11∼12从基遍到亚雅仑平原,为一条很长的谷道,称伯和仑上坡。扫罗和约拿单在密抹打胜仗追赶非利士人,也是走此谷道。记在《雅煞珥书》上的约书亚的祷告,表达着以色列人切望天亮前赶到敌营的心情,让对方措手不及。所以有“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的话。
《雅煞珥书》为以色列人歌颂英雄和战迹的史诗集,现已散佚(参撒下一18)。
【书十11】在伯和仑下坡,神帮助以色列人作战,从天降下大冰雹在敌人身上。主前二千年左右的赫人文献,和主前一千年左右的亚述人文献中,都曾提及神祇用「天上的石头」来与敌军作战。384敌军阵脚大乱,也常以此为解释的理由。冰雹可能出现在春天。385而冰雹也预示了后来用来封住盟军首领洞口的大石头(18节,希伯来文为同一个字)。──《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12】「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
〔暂编注解〕祷告耶和华。叙利亚译本为“在耶和华面前”。希伯来语的介词le分别有“关于”,“由于”,“涉及”等意思。这说明约书亚的话是“因为耶和华”,“关于耶和华”,即受神的指引或至少得到神的认可,绝不是谮越之举。
你要停住。动词“停住”通常译为“沉默”。也有“不动”之意。这是让无声的太阳和月亮停住。受到灵感的作者用当时的语言描述科学的事实。实际上昼夜的交替不是因为太阳在天空的运行,而是因为地球绕地轴自转。但即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我们依然说太阳东升西落。一些认为神没有能力干预自然规律的观念狭隘的人,认为地球停止自转会对其本身,对整个太阳系,甚至对宇宙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不管这种现像是出于上述的方式,或是阳光的折射,或是其它的原因,奇迹确实发生了。如果我们相信一位全能的神,相信祂是创造者和维持者,能控制祂所造的万物,那就没有问题了。
白昼的延长不仅提供了完全消灭敌人的充足时间,也证明了以色列神的大能。它说明外邦人所崇拜的神在真神面前是何等的无能。迦南人崇拜巴力和女神亚斯他录。他们所崇拜的太阳和月亮都得接受约书亚的指令,也就是服从以色列的耶和华神。
一些不认真研读的人认为这个奇迹发生在快要日落之时,也就是太阳刚好停留在地平在线。但第13节说“日头停在空中”。约书亚和他的部队追击敌人到伯和伦。战斗是从凌晨开始的。他们完全可以在中午之前到达这里。当约书亚站在伯和伦隘口的山顶上,往下看到这么多的敌人逃往西南的要塞时,他担心日子太短,没有足够的时间取得完全的胜利。他知道敌人在四处逃窜时最容易击杀他们。任何耽搁都会让他们重新组织反抗。当约书亚回头观望东面基遍的时候,看见太阳还在那里。在西面雅伦谷的上空,下弦月仍依稀可见。如果这时将近日落了,他就会看到太阳西沉大海,而不是东边的基遍上空。
关于太阳停顿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一整天,但原文没有说清楚。直译是“日头没有像平时那样急于落下”。但也可以译为“大约一整天”。这就提供了时间完成28节所描述的事件,因为该节的话语暗示的玛基大也是那一天攻取的。
12∼14 有关这现象的观点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观点假设地球的正常转动缓慢或停顿下来,以至那天有更长的时间(多了12或24小时)。神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以色列人的仇敌有机会在晚上休息和重组之前,让约书亚的军队把他们彻底打败。“停留”(13节)在希伯来文是一个表示动作的动词,显示地球减慢或停止它的自转(那并不会影响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运转)。第14节指出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日子。第二类观点包括了认为地球没有不规则地转动的各种看法。其中一种看法指出当时阳光因某种不寻常的折射而使白天延长了。这样,那天的白天是延长了,但整日的时间却没有增加。另一个看法认为昏暗的时间延长了,好让约书亚的军队免受炽烈阳光的暴晒,而这现像是由于神不寻常地在夏天降下冰雹。这看法认为第13节的“停留”是“静止”或“停止”的意思,指太阳是被暴风雨笼罩,而当天并没有时间的增加。第12至15节是引述“雅煞珥书”,那是歌颂以色列英雄的歌集(另参看撒下一18)。
12-14约书亚祷告求神使日头停在东边的基遍,月亮停在西边的亚雅仑谷。这祷告可有二解释:祈求日间时间延长,或是夜间时间延长。和合本的翻译属前者;其实13节之「下落」原文也可解作「上升」,「不急速下落」即指太阳迟迟不升起。
12-14 基遍之战
太阳真的停住了吗?是不是夸张的文学手法?太阳怎能停住不动?就地球而论,太阳当然是不动的──乃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不过我们不要因为这卷书的遣词用字,就怀疑这个神迹,因为大家都习惯说太阳升起和落下,我们总不至于对地球和太阳的运行混淆不清。这段的重点不在于神使用甚么特别的方法,把时间延长,而是在这一天白天的时间确实延长了。
对这件事有两种解释:(1)照希伯来文原文,似乎指地球不按正常的情形转动而缓慢下来,使约书亚有更多的时间作战。(2)太阳光线有一种不寻常的屈折,使以色列人多了争战的时间。不管神用了甚么方法,圣经明确地说明,神用神迹使这一日延长;而祂的介入,也使战争变得对百姓有利。
【书十12】第12a与14节构成框架,中间是这段的重心,就是日月停住的神迹。这两处都提到神为以色列争战的特殊之日,伯和仑下坡向西进入亚雅仑谷。在此战争激烈地进行,约书亚要日头在东边的基遍停住(希伯来:do^m),要月亮在西边的亚雅仑谷停住。386由这些天上光体的位置看来,当时正是一清早,太阳和月亮同时可以看得见。──《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12~14 基遍之战
太阳真的停住了吗?是不是夸张的文学手法?】
太阳怎能停住不动?就地球而论,太阳当然是不动的──乃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不过我们不要因为这卷书的遣词用字,就怀疑这个神迹,因为大家都习惯说太阳升起和落下,我们总不至于对地球和太阳的运行混淆不清。这段的重点不在于神使用甚么特别的方法,把时间延长,而是在这一天白天的时间确实延长了。
对这件事有两种解释:(1)照希伯来文原文,似乎指地球不按正常的情形转动而缓慢下来,使约书亚有更多的时间作战。(2)太阳光线有一种不寻常的屈折,使以色列人多了争战的时间。不管神用了甚么方法,圣经明确地说明,神用神迹使这一日延长;而祂的介入,也使战争变得对百姓有利。──《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12~14 日月如何能在天当中停止?】
答:当亚摩利五王合攻基遍的时候,因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立了和约,要求约书亚起来援救。约书亚向神祷告呼求,日头要停在基遍,月亮要止在亚雅山谷。于是蒙神垂听,使日月停留止住,「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因此日子延长,以致约书亚杀败敌人,大获全胜。这样的神迹,是写在已丧失的犹太史记雅煞珥书上。(书十13,有人以为这是诗歌书,参撒下一18)。类乎埃及的三天黑暗(出十21—23)。日影为希西家王后退十度,(王下廿8 11,实卅八4—8,代下卅二24)。明星引导博士拜主(太二2 9—11)。并主耶稣钉十架,遍地黑暗之事,(太廿七45)。这些都是神自己所行的奇妙作为,因神创造日月星辰,就能行出大能止住天体的运行。(创一14—18,哈三11)。据科学家李梅博士Harry Rimmer证明,犹太历四月十一日(公历七月廿二日),如果照人的肉眼看来,日头停在基遍,(北纬31度51分——距耶路撒冷西北约十英哩,是一座大城),月亮止在亚雅山谷内,(距耶路撒冷西北39里之一钻),非常正确。美国耶鲁大学脱劳德教授C.A Trotter
在1890年曾着一本专书证明。以精密的天文计算,地球按照规律的进行来说,相差24小时。并且他与一些天文学家,因辩论神的话「约有一日之久」,核算在约书亚的时代,只有23小时又20分钟,不是十足的一天。所以再读圣经,得知犹太王希西家病得要死的时候,神听了他的祷告,曾应许为他延长寿数十五年。神给他看一个兆晷上,向前进的日影,往后倒退十度,(王下廿1—11,赛卅八4—8),这里十度恰是40分钟。于此前后所说,计算便是一天的时间,令人相信圣经记载真确无比。──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书十12~14 根据约书亚记十12-14的记载,「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这事怎样解释呢?(D*)】
约书亚记记载了多个神迹,其中最值得讨论及最引人争议的就是在基遍之役中,白昼的时间延长了二十四小时(书十12-14)。有人题出反对意见,认为若地球突然停止自转二十四小时,整个地球及其表面的各物均会遭受难以想象的灾害。至于那些相信神无所不能的人,便会坚称神有能力防止这些灾害,使自然律暂时失效。然而,根据圣经希伯来原文,我们似乎没有绝对必要去认定地球突然停止自转。第十三节指出日头「不急速下落,约有一天之久」。其中「不急速」的字眼,似乎是指地球的自转速度减慢,以四十八小时作一次自转,而非平常二十四小时。
埃及、中国及印度都记载有一次「长日」,这可支持上述推论。根据严夏利(Harry Rimmer)的报告,有某些天文学家已作出结论,认为在我们的天文历中少算了一整天。严夏利指出,哈佛天文台的白加荣(Pickering)将这少算的一天追溯至约书亚时代,而耶鲁的托顿(Totten,C.A.)亦持相同意见(参看芮百纳Bernard Ramm,The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rure[Grand Rapids: Eerdmans,1954],P.159)。芮氏于其著作指出,他不能使这份报告存入档案,可能是因为大学的有关部门不希望把这类记录存入他们的档案中。
此外,解释约书亚记十12-14尚有另一可能性,是对dom作出略为不同的解释(dom这个字在KJV中翻译成「你站住」)。这个字通常解释作静默、停止或止住。因此,格兰威治的莫达斯(E.W.Maunders)及普林斯顿的威罗拔(Robert Dick
Wilson)提出以下解释:约书亚的祈祷是恳求不要让太阳所散发的热力照射在战场作战的士兵身上,使他们在有利的情况下作战。紧接着战争的一场大冰雹,使上述观点获得一些凭据,受到那些向来不提出问题的人士所支持。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第十三节似乎更支持「长日」的说法——「……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奇里及德里兹(Keil and Delitzsch,Joshua
Judges
Ruth
p.110)则认为,以色列人及约书亚能在「长日」中完成两天的工作,假如对他们来说,是神以超自然的方式令白昼延长,那么,经文所指的就是一个以神奇的方式而导至的「长日」。假如地球自转仍保存其计算时间的功能,那么,奇里及德里兹就难以解释地球是否以一般的速度来自转。他们又题出另一个解释:神以折射的方法使地面保持光亮,当正常的日头下落的时间来临了,神便特别利用光线的反射,使人们仍能看见周围的事物。
白晓则提出另一个解释(Hugh J.Blair,"Joshua
"in Guthrie New Bible
COmmentary
p
244),他认为约书亚祈祷时,仍是早上,因为月亮还在西边,而太阳亦在东方。冰雹下降时,地面上有一段长时间是黑暗的,使以色列人可以趁此机会来突袭敌人。乘着这个机会,以色列人将敌人完全击溃;那么就应该说约书亚记记载了一个「长夜」,而非「长日」。上述解释,完全是威罗拔及莫底斯的观点。若采纳了这项解释,则地球毋须停止转动。然而,参看约书亚记十13,就可知道上述解释无多大真确性。──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书十13】「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暂编注解〕关于“日头在天当中停注”约有一日之久,解经家有好几种解释:1,这段经文(12∼15节)是引用《雅煞珥书》上的诗句,只应当作比喻看;2,是一件历史事实,地球停止正常转动,给以色列人充足时间追赶敌人,使无喘息机会;“停注”在原文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地球在轴心上的转动减慢,并不影响饶日而行的运动;3,太阳光线的不寻常的反射,使白天的时间增长,但一天的时间仍旧;4,用云彩等遮挡酷热的太阳光线,整日天气降凉,可以一直追杀敌人到下午。天且降冰雹,打死敌人比用刀杀的还多。
耶和华神当然有行此神迹的能力,因宇宙在祂的管理中。此事如何发生虽不容易了解,但依圣经所记,明显有神大能的手作用其上(14节)。
「雅煞珥书」:为歌颂以色列古代英雄的诗歌。
雅煞珥书没编入圣经中,其权威性如何?雅煞珥书(在撒下1:18也提到这卷书)可能是以诗体记载的历史文集。圣经有许多地方引用以前的经卷,也引过诗歌、口述和笔录的资料。因为神引导作者选用这些资料,其信息就具有神的权威性。
雅煞珥书。直译是“正直的书”。叙利亚译本称之为“颂赞之书”或“赞美诗”。该书在《旧约》中只直接出现过两次。即本节和撒下1:18-27。七十士译本的王上8:53所提到的一本“诗歌”,可能也是指《雅煞珥书》。这似乎是一本叙事诗集,诗前面加上散文体的序言。里面所叙述的是历史的英雄,就是义人,说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并有哪些功绩。这本书的内容显然是随着这些义人丰功伟绩的建立而逐步积累的。撒下1:19-27的诗歌由大卫所写并收录在《雅煞珥书》上,并不能证明书中有些部分不会出现在更早的时候,如约书亚的年代。日头停留,月亮止住
这样的大事很可能在发生以后就马上记录了下来。如果是这样,那么当约书亚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可能是在他死前不久),引用了《雅煞珥书》中的这首诗歌及其序言,作为他记录这个异常事件的一部分。第15节暗示它是引言的一部分,至少是诗歌内容评述的一部分。作为序言的第12节和作为结语的第15节,可能是第14节的作者加上去的。但更可能的是,除了“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之外都是引来的。
【书十13】「 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雅煞珥书可指“正直的书”。圣经在撒下一18节也提到这卷书,可能是以诗体记载的历史文集。圣经有许多地方引用以前的经卷,也引过诗歌、口述和笔录的资料。现今没有以这为名的书,肯定这不是默示的书卷。——马唐纳《约书亚记》
【书十14】「在这日以前、这日以后,耶和华听人的祷告,没有像这日的,是因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书十15】「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书十16】「那五王逃跑,藏在玛基大洞里。」
〔暂编注解〕玛基大的地址不详(见第10节注释)。显然这是附近的一个山洞。
【书十16∼17】这里的「画面」和前一幅一样,一开始便用动词「逃跑」(希伯来:nu^s)。此处不是讲所有的军队,而是指他们的五个首领。玛基大让人想到第10节,就是三个主要战场之一。其中两个出现在11∼15节的「画面」。如今第16节出现了所余最后一处的地名。同一句话,藏在玛基大洞里,出现了两次。动词「藏」(希伯来:hb~)在本段落的最后一节中再度出现,将整个故事框住。第16、17节也重复提到五个王。这件事预告了28∼40节的事──每征服一个城,便将其中的王处死。这些本来领先全军的王,如今躲了起来。以色列的军队有神的能力帮助,便能如此。──《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17】「有人告诉约书亚说:“那五王已经找到了,都藏在玛基大洞里。”」
【书十18】「约书亚说:“你们把几块大石头滚到洞口,派人看守,」
【书十18】「 约书亚说:“你们把几块大石头滚到洞口,派人看守,」
大石头,请参第11节的注释。在约书亚的指挥之下,以色列人仿效神的作为,也用到圆形大石。而洞口的大石头,在第27节又再度提及。以大石封住的洞,先成了这些首领的监牢,后来又成了他们的坟墓。──《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19】「你们却不可耽延,要追赶你们的仇敌,击杀他们尽后边的人,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因为耶和华你们的 神已经把他们交在你们手里。”」
〔暂编注解〕你们却不可迟延。直译是“你不可停住”。约书亚的迅速调遣显示了他的领导才能。现在是打击敌军主力的良机。任何迟延的行动,例如处置五个迦南人的王,都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击杀他们尽后面的人。即清剿后面的残余势力。“击杀”的原文只在这里和申25:18出现。
【书十19】这一段话有三个目的。第一,它与11∼15节描述的行动类似,是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看。约书亚命令以色列人,不可「耽延」(或译「停住」;希伯来:`md),所用的动词与神在第8节给约书亚的应许相同,无一人能在以色列人面前站立得住。这个字也与日头和月亮在空中「停住」有关(13节)。描述日头不急速下落的同一个动词(希伯来:labo~),在此则指以色列人不容仇敌进自己的城邑。天上的星体、地上的军队,都听从了约书亚的命令。这两者的背后乃是神的应许,祂已经将仇敌交在以色列的手中(8、19节)。而以色列人相信了神的应许,便得到了胜利。以色列人大大的杀败他们(10节),这句话在20节又重复了一次。──《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20】「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大大杀败他们,直到将他们灭尽,其中剩下的人都进了坚固的城。」
【书十21】「众百姓就安然回玛基大营中,到约书亚那里。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饶舌。」
〔暂编注解〕众百姓。意味着在战斗中没有一个以色列人被杀,受伤或失踪。原文强调说,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饶舌。这是一场完全而光荣的胜利。
【书十22】「约书亚说:“打开洞口,将那五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我面前。”」
【书十23】「众人就这样行,将那五王,就是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矶伦王,从洞里带出来,领到约书亚面前。」
【书十24】「带出那五王到约书亚面前的时候,约书亚就召了以色列众人来,对那些和他同去的军长说:“你们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他们就近前来,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
〔暂编注解〕“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指已将敌人完全降伏。考古学在埃及、亚述发现很多古代浮雕,证明古时确有此风俗。
“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是完全把他们征服的表示。
「把脚踏在 ...... 颈项上」:象征把这些王完全制服。
脚踏在王的颈项上是甚么意思?把脚踏在仇敌的颈项上,是古代近东的军事惯例,表示得胜者制伏了俘虏。这些骄傲的王曾经夸耀武力,现在全以色列人都看出,神远超乎世上一切的军队。
以色列众人。指所有“和他同去的”的人。约书亚知道如何保持他战士的斗志。他信任他们。他们与他共同参战,应当看到劳苦的功效,分享胜利的最后果实。真正的领袖会与他的部下同甘共苦,不但参与辛劳,也分享劳动的果实。他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工作的一份子,而不只是成功轮子上的嵌齿。,约书亚信任他的战士,他的战士也信任他。作为领袖来说,这种分享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加强他的地位。因为信任能产生信任。
踏在颈项上。这是东方的一种习俗,可以从一些亚述和埃及的石碑上看出来。它是完全胜利的标志。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证明只要他们完全顺服,就会战胜一切敌人(见创49:8;撒下22:41)。
【书十25】「约书亚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应当刚强壮胆。因为耶和华必这样待你们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敌。”」
〔暂编注解〕昔日,神助以色列人争战,今日,神为所有基督徒争战──以色列人靠神的帮助,胜过亚摩利人的五王。这样的胜利是神大能的彰显,祂要借着百姓得胜。约书亚吩咐以色列人切勿惧怕,因为神要使他们胜过所有的仇敌。祂常常保护我们,为我们争战得胜。过去领导我们的神,必然会帮助我们,供给我们现在与未来的需要。我们要切记,祂过去的帮助,对我们在未来的奋斗,会带来大盼望。
【书十26】「随后约书亚将这五王杀死,挂在五棵树上。他们就在树上直挂到晚上。」
〔暂编注解〕在旧约时代,希伯来人不将活人挂在树上。犯人先被杀死再挂在树上作为鉴戒,警告别不要犯同样的罪。但根据申21:23的律法,尸体不得挂在树上过夜,否则地就受污秽了。
【书十26 曝尸】列王首先被杀,然后才挂在树上。可见本节与处死无关,而是对待尸首的方法(见:撒下二十一12与撒上三十一10的比较)。很多学者相信它所指的是将尸体插在刑架上,类似后世亚述和波斯的作法。埃及偶尔亦有曝尸的作法。曝尸代表最后一次的侮辱和亵渎(见:赛十四19∼20;耶七33,八1∼3),因为古代大部分民族都认为埋葬得体及时,能够影响死者来生的幸福(见八29的注释)。——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27】「日头要落的时候,约书亚一吩咐,人就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他们藏过的洞里,把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直存到今日。」
〔暂编注解〕由于白天延长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本节的“日头要落”是指这异常一天的傍晚。
【书十28】「当日约书亚夺了玛基大,用刀击杀城中的人和王,将其中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玛基大王,像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暂编注解〕当日。显然指伯和伦战役的那一天。攻占玛基大为这值得纪念的日子一系列的战事划上了句号,暂时消除了以色列人的后顾之忧。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取得了许多战绩。
28∼39约书亚继续向南方诸城进攻,先取玛基大,尽灭其人口。接上十立拿、拉吉和基色王及随从他来助拉吉的人。(基色是南部诸城中最强大的城邑,后由埃及人攻取,当作所罗门王的婚礼(王上九16)。接上攻陷希伯仑,再转西南,攻打底璧,夺取其地。
28∼40 约书亚这时使用闪电似的突袭来攻击死海以西、迦南南部的重要城市。“玛基大”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面约二十英里(32公里)以外(28节)。
28-43约书亚控制了具有战略价值的伯和仑和亚雅伦谷后,继续挥军攻取镇守南部和海滨低地的要塞 : 玛基大(29)、立拿(29
在亚西加以西约六公里──四英里)、拉吉(31),伊矶伦(34)、希伯仑(37)及所属诸城邑、底璧(38
在希伯仑西南十九公里 ── 十二英里)及所属城邑。至于耶路撒冷及基色(33
在亚雅仑谷口)则没有被克服。
【书十29】「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玛基大往立拿去,攻打立拿。」
〔吕振中译〕「约书亚同以色列众人从玛基大进到立拿,攻打立拿。」
〔暂编注解〕攻打立拿标志着下一阶段战役的开始。立拿是拉吉北面的一个要塞。对其遗址的挖掘表明它曾是坚固的堡垒,大约在那个时候毁于大火。
【书十29 立拿】玛基大前往拉吉路上的小镇立拿,通常被考证为位于泽塔干河(Wadi Zeita)畔的博纳特遗址(Tell Bornat),其位置是把守希伯仑前往海岸最佳路线的战略性地点。这遗址虽未有挖掘,勘测却发现了一些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物。此外亦有其他学者认为东面五哩,拉吉东北九哩外的贝达丘废墟(Khirbet Tell
el~Beida),才是立拿的遗址。——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0】「耶和华将立拿和立拿的王也交在以色列人手里。约书亚攻打这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没有留下一个。他待立拿王像从前待耶利哥王一样。」
【书十31】「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立拿往拉吉去,对着拉吉安营,攻打这城。」
〔暂编注解〕拉吉是这个地区的主要防城,在后来以色列人的历史中依然是一个堡垒。该城已经发掘,就是今天的杜威丘(Tell
ed-Duweir)。这里发现了著名的耶利米时代的拉吉信函。拉吉的遗址在耶路撒冷西南约44公里处,离海边31公里。拉吉在《旧约》里经常提到,是一个重要的堡垒,抵御着南面的来敌,防止他们入侵耶路撒冷(见王下18:14
17;19:8)。
【书十32】「耶和华将拉吉交在以色列人的手里。第二天约书亚就夺了拉吉,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是照他向立拿一切所行的。」
〔暂编注解〕当荣耀来临时,是居功邀赏,还是赞美感谢神?请留意圣经的记载,人所有的胜利,都是耶和华所赐的。胜利都是出于神。在成功的时候,会有一种试探,叫我们将一切的功劳与光荣归于自己,好似一切全靠自己的力量而得。其实是祂使我们得胜,独有祂拯救我们脱离仇敌;因祂的良善,我们应当归荣耀与祂并赞美祂。
【书十33】「那时基色王荷兰上来帮助拉吉,约书亚就把他和他的民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
〔暂编注解〕基色。就是现在的杰色丘(Tell Jezer) ,在耶路撒冷西北偏西31公里处。在这里发掘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它本不在约书亚的进军的路线上,但它的王荷兰前来帮助拉吉,所以约书亚就消灭了他和他的军队,但没有攻占他的城市(书16:10)。荷兰显然与拉吉王订有互助协定。当一方受到攻击时,另一方要来协助。后来基色分给了利未支派(书21:21)。
【书十33 基色】基色的遗址是哲色遗址(Tell Jezer),这遗址占地三十三英亩,位于亚雅仑谷西端,距离本段的军队集结地二十五至三十哩。其军队虽失败,城却未被攻取(参看十六10)。法老梅雷他攻取诸城的名单中包括了基色。它也是亚马拿书函中最重要的迦南城市之一,文献中有十封信件,是君王雅帕胡写给法老的。这遗址曾经进行大规模挖掘。其中铜器时代的城墙十分厚重,在该时代末期毁于大火(大概是主前十五世纪于杜得模斯三世手下)。晚铜器时代绕城的墙壁厚十二至十四呎,高度超过十五呎。——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4】「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拉吉往伊矶伦去,对着伊矶伦安营,攻打这城。」
〔暂编注解〕伊矶伦。见第3节注释。
【书十35】「当日就夺了城,用刀击杀了城中的人。那日约书亚将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是照他向拉吉一切所行的。」
【书十36】「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从伊矶伦上希伯仑去,攻打这城,」
〔暂编注解〕希伯仑。见第3节注释。显然希伯仑的居民又推举了一个国王来接替先前被杀的那一个(书24-26)。“属希伯仑的诸城邑”说明希伯仑是首都和中心城市,周围有很多城市依附它并归它管辖,就像书9:17所提到的基遍那样。
【书十36 希伯仑被毁】有关希伯仑的一般讨论,可参看十章3节的注释。由于晚铜器时代的文化层尚未在希伯仑发现,考古学不能提供什么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灭城的资料。由于现代希伯仑市是建于古城原址之上,很多地方都不能进行挖掘。——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7】「就夺了希伯仑和属希伯仑的诸城邑,用刀将城中的人与王,并那些城邑中的人口,都击杀了,没有留下一个,是照他向伊矶伦所行的,把城中的一切人口尽行杀灭。」
〔暂编注解〕“王”指希伯仑城的王。十23及26节说约书亚杀了希伯仑王(在五王之内),此处的希伯仑王是新登位的王储。
【书十38】「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底璧,攻打这城,」
〔暂编注解〕底壁。迦南名字叫基列西弗(Kirjath-sannah),意为“书城”。在书15:49中称它为基列萨拿——棕树之城。它位于犹大山地,在希伯仑西南19公里,拉吉东南约13公里处,就是现在的墨辛丘(Tell Beit Mirsim )。后来迦南人重新占领了这座城市,但迦勒的侄子俄陀聂又为以色列人将它夺了回来。因为他的勇敢,迦勒就将自己的女儿押撒给他为妻(书15:17)。这座城后来分给了祭司(书21:15)。
【书十38 底璧】底璧是现代的拉布德废墟(Khirbet Rabud),占地十五英亩,位于希伯仑西南约八哩之处。这个晚铜器时代迦南人的设防城,居高临下于希伯仑和别是巴之间的希伯仑干河(Wadi Hebron)之上。当地挖掘只限于两壕,因此不能提供什么约书亚灭城的资料。——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39】「就夺了底璧和属底璧的城邑,又擒获底璧的王,用刀将这些城中的人口尽行杀灭,没有留下一个。他待底璧和底璧王像从前待希伯仑和立拿与立拿王一样。」
〔暂编注解〕“尽行杀灭”为笼统讲法,只在某些城市实行,比较十一16∼20;二十一44∼45.《士师记》一27∼33载有不少未曾攻陷的城邑。约书亚在中部与南部的战役中已取得军事上的控制,但未完全消灭迦南人。
【书十40】「这样,约书亚击杀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诸王,没有留下一个。将凡有气息的尽行杀灭,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所吩咐的。」
〔暂编注解〕「高原」:应作「低地」,即山地与沿海之间的山麓。
「山坡」:指向东对着死海的山坡或向西对着沿海一带的山坡。
山地。指耶路撒冷南面的山区。
南地(negeb) 。这是一片半干旱的石灰岩地区,有少量的泉眼,但没有树,只能在雨季见到一点绿色。这里勤劳的农夫不仅耕种每一块平地,而且让贫瘠的岩地长出庄稼和葡萄。
山谷。舍非拉低地是犹大和非利士之间的丘陵地带。
水泉。可能是舍非拉山脚一片起伏的土地,位于舍非拉和腓尼基之间。这个地区的溪流沟壑纵横密布,土地非常肥沃。
40∼41加低斯巴尼亚在寻的旷野(距别是巴83公里),迦萨在埃及边界上为西南近大海的港口。歌珊不同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人居住过的歌珊地,而是南地东域的统称。自加低斯巴尼亚朝北至迦萨为新土的西疆。歌珊全地朝北到基遍为新土的东疆,本节是说,这一大片南方的山地、平原和高原已尽入以色列人掌握。“一时杀败”为在一次战役中完成此举之意。
40-43 对敌人要一鼓作气地消灭,对罪也是如此──神吩咐约书亚领导百姓,除灭迦南地的罪恶,好让祂的子民占领那地。约书亚尽他的本分贯彻使命──率领全军,打击当地人。在神吩咐我们不要犯罪的时候,我们不可停下来争辩,看有无妥协的可能,或者找理由来解释一番。当像约书亚一样,迅速而彻底地响应神。一切能使我们犯罪的人际关系与活动,都要不讲情面地避开。
【书十40 征服的地区和范围】本段所述的全部都是山地南部和萨非拉南部的城市。经文没说他们攻打基色、耶路撒冷等城。本节的描述包含了整个地区。控制这地区的诸王既被击败,全区就归以色列所有。在征服的叙述中用夸张的字眼形容毁灭的彻底,是很平常的事。在约书亚记十五13∼16的经文中提到希伯仑和底璧仍有居民,充分显出本节具有夸饰成分。法老梅雷他的碑文宣称以色列的后裔没有一人存留,米沙碑文形容以色列彻底永远灭亡,用的也是这种渲染手法。赫人、埃及、亚述的战役记述中,也有这种形容军事胜利的修辞手法。这并不表示记述有失准、欺骗、误导的意思,因为这种形容战迹的手腕是人所共知的,任何读者都能看出。——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41】「约书亚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又攻击歌珊全地,直到基遍。」
〔暂编注解〕这次进一步向南面和西面进攻。“歌珊”。不是埃及的歌珊,而是迦南南部的一个地区。
这是南部战役攻取之地的大概范围。
「加低斯巴尼亚」:在别是巴以南约八十九公里(五十五英里)。
「迦萨」:在希伯仑以西约五十公里(卅七英里)。
「歌珊」:大概指南巴斯坦地。
「基遍」:为北部的界限。
歌珊。不是以前希伯来人在埃及所居住的歌珊,而是在犹大南部(书11:16;15:51)。
【书十41】「约书亚从加低斯巴尼亚攻击到迦萨,又攻击歌珊全地,直到基遍。」
南方一带正符合约书亚记一4所记的南方边界。加低斯巴尼亚是和西乃旷野交界之处。它是以色列人最初想进入迦南的地点,但他们却在那里遭逐回(民十四)。迦萨代表和埃及在西边的交界。在历史上,一离开埃及之后,头一个碰到的迦南人之城,就是迦萨。404歌珊并不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前所住的那片地,而是约书亚记十一16的歌珊,和十五51相关。如果这城是指边界,可能是指东南方朝向死海和南地的界线。最后一座城,基遍,是指山地一带,就是战争开始之处。──《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41 加低斯巴尼亚到迦萨】加低斯巴尼亚代表应许地尼革地区和西乃旷野的边界。迦萨(正北面约六十哩外)则代表地中海沿岸,巴勒斯坦和西乃半岛埃及属地之间的边界。这两个地点形成应许之地西南方的强界。——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41 歌珊直到基遍】如十一章16节和十五章51节所示,「歌珊」不是指埃及三角洲同名的地区,而是犹大山地的一个区域,山地尽南面的遗址都位于此。基遍是南部战役所攻占的地方中,位置最北的一个。这两点合起来,代表了这场战役中征服之地的东界。——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42】「约书亚一时杀败了这些王,并夺了他们的地,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为以色列争战。」
【书十42】「 约书亚一时杀败了这些王,并夺了他们的地,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为以色列争战。」
约书亚杀败(希伯来:la{kad[,这动词出现在约书亚记十1,指艾城的夺取)一语,成为第十章事件的结尾语,把它与前一次的胜仗连接起来。这节前半的语法和其结构,很像对约书亚征服玛基大的描写(28节)。在那里是当日征服,这里则是一次战役就全胜。这便强调出该场战争结束得很快,因为神为以色列人争战。──《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十43】「于是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暂编注解〕本节结束了以色列人南部战役的记录,节节胜利,势如破竹。下一章报导约书亚所率大军北上,在北方的胜利。
吉甲。见书9:6;10:7注释。
【书十43】「 于是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回到吉甲的营中。」
最后一个「画面」用到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一语,这个词组曾出现在15节,暗示一个画面的结束。以色列人是从吉甲出发的(6节),因此,现在他们返回圣所所在之地。南方之役既已全面胜利,便在此划上句点,全国和其领袖都回到了圣所,来到神的面前。──《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0章)】
1 约书亚面对五王联军,心情如何?什么使他胆壮,参8节。当你遇到拦阻属灵生命成长的「劲敌」时,神对约书亚说的话可否成为你的激励?
2 11节记载敌人如何败亡?对以色列人与五王之役作了什么评注?另参14节。
3 约书亚为什么求神干预大自然的规律(12)呢?你对他的信心有何感受?
4 今日仍有人认为星宿的位置操纵人的命运,你对此有什么意见?参13
14节。
5 约书亚谨守神的嘱咐(申7:2),将敌人杀得一个不留。今日,罪既然是信的劲敌,约书亚灭绝敌人的做法可否成为信徒对付罪的榜样?
6 约书亚对军长的鼓励(25)曾在本书那处出现?「一句鼓励的话比消极的批评更能产生良好的果效」,你同意吗?参弗4:29。
7 约书亚胜了五王后,是否心满意足?他跟着采取了什么行动?信徒要过得胜的生活是否也该如此?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串珠圣经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