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士师记第一章拾穗

 

【士一1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

   〔暂编注解〕“求问耶和华”:可能由祭司使用方在决断胸牌利的乌陵和土明来寻求神谕(参出二十八30;书七14;十四6;士二十18)。求问的圣所可能在约书亚设有总部的吉甲或中心圣所之所在地示罗,但吉甲的可能性较大(书十四6)。

         约书亚的死,标志另一个时期的结束,正如先前摩西之死一样(书一1)。“求问耶和华”。也许借乌陵和土明。参看出埃及记二十八章30节的脚注。“迦南人”。包括迦南地的各个种族。

         学者对这上半节(「约书亚死后」)与下文的关系有不同见解:1 与下文(1:1-2:5)衔接,表明各支派在约书亚死后攻取自己先前抽签所得的地业。2 与下文不衔接,只是整本书的导言,指出本书记载约书亚死后以民在迦南的情况。

         约书亚的死亡,是约书亚记最后一章的内容重点 24:29-31 ,士师记一开始就由约书亚的死亡接续写起。

         「约书亚死后」:这句话有两派不同的见解,一则认为这句话与 ( 1:1-2:5 )衔接,表明各支派在约书亚死后攻取先前抽签所得的地业;另一派认为这句话与与下文并不衔接,只是作为整本士师记的导言,指出士师记是在记载约书亚死后以色列民在迦南的情况。

         以色列人求问谁该带头上去攻打迦南人,求问神谕的方式我们不知道,可能透过乌陵和土明向耶和华求问( 27:21 ),乌陵和土明应该是小而平、上面刻了字的宝石,就像现代的骰子。这个方式在远古近东地带相当流行。就连新约时代,五旬节神的灵降临众人以前的信徒也采用类似的方法求问神 1:24-26 。参 16:33 「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

         「上去」:「上升」、「上去」。可能指「往高地去」也用来指「上战场」。

         1-8  犹大与西缅二支派合力在比色赢得第一仗:前者跟着夺得耶路撒冷,可能他们没有移居那里,于是稍后耶布斯人迁入居住(参21)。

         本书承接《约书亚记》二十四2933的记叙。约书亚虽然带领以色列人征服了迦南地,但没有消灭全部迦南人,剩下来的又逐渐强大起来。新一代的以色列人因此须设法征服当日未完全取得的土地。

         本章载有极富历史价值的资料,有不少为他处所无者。17节讲犹大与西缅二支派连手向南发展,去取得仍由迦南人居住的南部土地。他们先后占领了耶路撒冷(8节)、希伯仑(10节),又由俄陀聂取得底璧(基列西弗1115节),再深入西南部(1617节)。这时,“约瑟家”(以法莲与玛拿西支派)也夺得伯特利(2226节)。

         本章2134节忠实记述便雅悯等七个支派并未完全取得抽签分配到的土地,与约书亚记》十五63;十六10及十七1113所记一致。二一1115与《约书亚记》十五1519几乎完全相同。

         本章所记大约为发生在主前14001100年间的事,恰在中国周室初兴时期。士师、时代究有多长,因不少士师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工作,216章的年代必多重复,故只能约略推算。

         士师记第一章主要在说明解释士师记这段期间出现混乱情势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不顺服,并未将敌人赶走还拜偶像与外邦人通婚,以致于不能全然获取得地的祝福。

         1:1-2:5  攻取迦南地:约书亚生前带领以民攻打迦南,只是攻打顽强的迦南人,各支派抽签而得之地,仍须各自去占领。

 

【士一1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

与下文(一1-5)衔接,表明各支派在约书亚死后攻取自己先前抽签所得的地业。——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1 <syncBible ref=1:1>约书亚去世,对以色列人有哪些影响?】

约书亚死后不久,以色列人就开始失去对迦南地的控制权。约书亚虽然是伟大的军事家,但他的属灵领导对百姓的重要性更甚于军事技巧;他曾使百姓专心一意地仰望神和祂的旨意,而不是高举自己。在新旧领导人青黄不接的时候,以色列人理应明白,不管领导人是谁,真正的领导者乃是神。我们常常把盼望与信心放在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身上,却不知道实际上乃是神在发号施令。要承认神是你的总司令,免得受试探,过分倚靠领袖,不管他们有怎样的属灵智慧,都无法跟神相比。──《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1 <syncBible ref=1:1>迦南人是些甚么人?他们有些甚么特点?】

    迦南人是住在迦南地(应许之地)的所有民族。他们皆住在以城为邦之地,各城有自己的政府、军队与法律。迦南地不易征服的原因之一,就是必须逐个将各个城市攻下,没有一个王能够一下子将所有城镇交在以色列人手中。迦南对以色列人最大的威胁,并不是他们的军队,而是宗教。迦南人的宗教显明许多罪性,包括残酷的战争、不道德的性生活、自私贪婪和注重物质。那是凡事“以我为首,其他皆为次”的社会。显然,以色列人的宗教不能与之共存。──《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一1-2战胜迦南人的秘诀:这两节经文应经将士师记的问题引出来了。这里的问题是:以色列人要与迦南人争战。前者代表神的百姓,后者代表异教极其一切生活的精神。现在以色列人的领袖约书亚死了,争战还没有完结,他们于是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危机中。但他们将自己服在神的下面,让神做他们的领袖,“求问”神当由哪个支派首先上去攻击敌人。以色列人意识到,他们与迦南人争战的胜负完全他们是否服从神的吩咐。神响应以色列人指定犹大应当先上去与迦南人争战,并且说,神已经将那地交在犹大人手中了,问题只是在以色列人与神的关系是否够维持正常。──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

 

【士一2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

   〔暂编注解〕士师记一开始就提到犹大支派,让人不由得想起以色列王国初期就是犹大支派统治,因此士师记更可能是以色列王国初期写成的。

 

【士一2耶和华说:“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

与下文不衔接,只是整本书的导言,指出本书记载约书亚死后以民在迦南的情况。——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一3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

   〔暂编注解〕西缅支派的土地在划给犹大支派的土地内(书十九19),都在南部。“拈阄所得之地”参《约书亚记》十四2;十五112.

         “犹大对……西缅说”。各支派以其祖先为称号。犹大已经分得一片大的土地(参看书一五112的脚注),西缅事实上已合并在犹大里面(参看书一九19的脚注)。

         犹大与西缅均为利亚所出(参创29:33-35),关系密切;而且西缅支派分配得的地是在犹大支派境内(参串四),因此,两支派合作不无理由。

         「西缅」:与犹大同是「利亚」所生 29:33-35 ,地业位于犹大地业之间 19:1-9

 

【士一3犹大对他哥哥西缅说:“请你同我到拈阄所得之地去,好与迦南人争战;以后我也同你到你拈阄所得之地去。”于是西缅与他同去。

犹大与西缅均为利亚所出(参创廿九33-35),关系密切;而且西缅支派分配得的地是在犹大支派境内(参串四),因此,两支派合作不无理由。——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一3-21犹大失败的原因:犹大在山地的争战是非常成功的。攻取希伯伦象征了犹大的胜利是彻底的和决定性的。虽然如此,第九节以后的战事却有走下坡路的趋势。犹大的失败是有原因的,第十和第二十节告诉我们,犹大的走下坡路的问题似乎在他们最成功的希伯伦开始了。第十节说希伯伦是犹大攻取的,第二十节却说希伯伦是迦勒攻取的,前者强调犹大支派是攻取希伯伦的英雄,后者则强调迦勒个人是攻取希伯伦的英雄。这中谁是英雄的争论往往是人失败的开始。又根据十六节,基尼人与犹大人是“一同”去住在亚玛力人中的。我们从后面的经文中可以看到,以色列人与迦南人同住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

 

【士一4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

   〔暂编注解〕“比利洗人”:以色列人未入迦南前已住在那里的七个民族之一(书三1011;参创十五20),比色所在地不详,圣经中只有《撒母耳记上》十一8提到此名;扫罗王曾在此集结军队,解救基列雅比之围。

         “比利洗人”也许是一个跟迦南人不同的种族。

         「比色」:可能在基色附近,是耶路撒冷西北偏西的地方。

         「比色」:字义是「闪电」的意思,后来扫罗在那里召集以色列人撒上 11:8 。扫罗召集百姓的地点在示剑东北,不过犹大的地业应该是在耶路撒冷以南,所以是不是有另一个比色?就无法确定了。

         「迦南人」:指迦南地的原有居民,有时也特指「占据山谷和海岸平原」的迦南地原有居民。「亚摩利人」则指着「占据山地」的人迦南地原有居民。

         「比利洗人」:字义是「村庄的居住者」,此民族的身份不详。在此跟迦南人相提并论,表示他们也是此地的居民。

 

【士一4犹大就上去。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在比色击杀了一万人。

「比色」可能在基色附近,是耶路撒冷西北偏西的地方。——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一4 比色这是犹大和西缅与迦南人和比利洗人打仗,击败其领袖亚多尼比色的战场。这地虽然没有地理资料在士师记出现,扫罗王的史事(撒上十一811)却提到过这个地名。这段经文显示比色是个宜于集结军队的平原,位于约但河的东畔,距离基列雅比(玛克卢布〔El Maklub〕)西南不超过十二至十五哩。勘测示剑和约但河谷的结果显示,(发现在铁器时代文物的)萨珥哈布废墟(Khirbet Salhab)很可能就是比色的遗址。──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一47第一次胜利攻克在比色的外邦居民。杀了一万人后,他们砍断王手脚的大拇指,正如他对待敌人一样。他必须被治死,正如主吩咐的(申七24),但反而他只被弄致残废,然后他被带到耶路撒冷,后来死在那里。这预示以色列人在他们的地上对待外邦人时的不服从。以色列人只是使他们残废,而不是消灭他们。部分的服从是不服从而已,这使犹太人在往后的日子付出高昂的代价。——马唐纳《士师记》

 

【士一5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与他争战,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

   〔暂编注解〕「亚多尼比色」:字义是「比色是我的主」,很可能是「比色的君王」。

 

【士一5又在那里遇见亚多尼比色,与他争战,杀败迦南人和比利洗人。

亚多尼比色意为“比色之主”,即比色的统治者。

 

【士一6亚多尼比色逃跑,他们追赶,拿住他,砍断他手脚的大拇指。

   〔暂编注解〕砍断战俘手脚上的大拇指是古代近东一种残忍的刑罚,不只侮辱,也使之失去作战能力。这种刑罚用在亚多尼比色身上,可能还寓有废除其王的神圣地位之意。从前亚伦承接祭司圣职,须把血抹在右耳垂和右手与右脚大拇指上。

         「砍断他手脚的大姆指」:可能是「使其无法有效的使用武器」,不过由于迦南王同时也有祭司的身份 14:18 因此砍断大姆指就使得他无法进行祭司的职分,废弃其祭司的身份。当时的诸王用来刑罚仇敌,奉为复仇法则之圭臬。

         6~7 许多迦南细小城邦的“七十个王”。砍断“手脚的大拇指”有两个目的:以示贬黜,及失去使用兵器的能力。

 

【士一7亚多尼比色说:“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 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

   〔暂编注解〕迦南地由许多小城邦组成,每城都设有王。“七十”是个概数,有“众多”之意(参九5耶路巴力的七十个儿子;王下十7王的七十个儿子)。

         “桌子底下拾取”:把人当狗,极尽侮辱能事。

         「七十」:很可能不是实数,只是比喻众多之意。亚多尼比色对待敌人异常残酷(这本是古代近东的习俗),最后也受到同样报应。

         犹大人将他带返耶路撒冷处决,以杀一警百之效。

         「七十个王」:夸饰法,表示数目极多。

         「在我的桌子底下」:指出亚多尼比色对于这些战败的王对狗一样的对待。( 15:27 )

         「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这个「神」虽然是阳性复数,但还是无法确认到底是不是「耶和华」。

         「耶路撒冷」:别名「耶布斯」 19:10-11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存在了。 18:28  耶路撒泠在后约书亚时期被分配给便雅悯支派。

         犹大人将亚多尼比色带回耶路撒冷有杀一儆百的效果。

 

【士一7亚多尼比色说:“从前有七十个王,手脚的大拇指都被我砍断,在我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现在 神按着我所行的报应我了。”于是他们将亚多尼比色带到耶路撒冷,他就死在那里。

「七十」很可能不是实数,只是比喻众多之意。亚多尼比色对待敌人异常残酷(这本是古代近东的习俗),最后也受到同样报应。犹大人将他带返耶路撒冷处决,以杀一警百之效。——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一8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将城攻取,用刀杀了城内的人,并且放火烧城。

   〔暂编注解〕耶路撒冷在犹大与便雅悯边界上,位于便雅悯支派属地境内(书十八28)。犹大帮助便雅悯攻打耶路撒冷,并未完全取得此城(21节;十九1012);要到大卫时代,才完全占领(撒下五610)。

         耶路撒冷只是暂时和部分被攻取(比较21节和书一五63的脚注)。

         1:21  15:63 似乎有所矛盾,但这有可能是犹大人协助便雅悯支派夺取耶路撒冷后,没有对耶布斯人「灭绝净尽」(有杀,但没有杀光)。

 

【士一8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将城攻取,用刀杀了城内的人,并且放火烧城。

犹大人攻打耶路撒冷取得有限的成功,只破坏了城邑。但是无论是犹大或是便雅悯都不能把耶布斯人逐离城外(参看书一五2163的注释),直到大卫时代才能成功(撒下五67)。——马唐纳《士师记》

 

【士一9后来犹大人下去,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

   〔暂编注解〕“山地”为希伯仑以北属犹大支派土地,海拔逾一千公尺。“南地”又叫尼革,为南部干燥草原。“高原”应译为“低原”,指犹大西南山坡地带。

         “山地”。犹大的山脉,包括耶路撒冷(高2 500英尺或762米)和希伯仑(高3 040英尺或926米)。“南地”(Negev)。从希伯仑以南开始的半沙漠地带。“高原”(Shephelah)。位于沿海平原与犹大山脉中间的丘陵地带,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的多场战役都在这里进行。

         「山地」:在耶路撒冷和希伯仑之间。

         「南地」:为半干旱地带,在希伯仑与加低斯中间。

         「高原」:应作丘陵(示非拉),巴勒斯坦中央山脉与沿海平原之间较低之山麓地带。

         「山地、南地、高原」:指迦南地南部的三个地理区域。

         「山地」:指巴勒斯坦中央山脉位处水平线以上至少900公尺的城邑,耶路撒冷和希伯仑之间。

         「南地」:为半干旱地带,在希伯仑与加低斯巴尼西中间,就是指希伯仑以南干燥的地带,包括别是巴以及加低斯巴尼西。

         「高原」:应作「丘陵」,指示非拉(或作萨非拉),泛指沿海平原与中央山脊之间的较低的山麓地区。

 

【士一9后来犹大人下去,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争战。

「山地」在耶路撒冷和希伯仑之间。

   「南地」为半干旱地带,在希伯仑与加低斯中间。

   「高原」应作丘陵(示非拉),巴勒斯坦中央山脉与沿海平原之间较低之山麓地带。——无名《士师记简介》

 

【一915占领希伯伦,犹大应记一功,约书亚记第十四和十五章告诉我们迦勒主帅这次征战。这并没有不一致,因为迦勒来自犹大支派。这些经文(910)基本上是指迦勒的攻城(20节),并且不是指在约书亚死后接续的征伐,就如俄陀聂占据基列西弗的事迹重复记载在1115节。尽管这事从前已出现过(书一五1619)。——马唐纳《士师记》

 

【士一10犹大人去攻击住希伯仑的迦南人,杀了示筛、亚希幔、挞买。希伯仑从前名叫基列亚巴。

   〔暂编注解〕「示筛、亚希幔、挞买」:这是迦勒在希伯仑赶出的三个亚纳族族长 1:20  13:22  15:14 ,迦勒应该是犹大人的领袖。

         「希伯仑」:字义是「联合」、「同盟」,位于耶路撒冷南方30公里左右。亚伯拉罕曾在此筑坛 13:18 ,大卫作王的前七年以该城为犹大国首都 撒下 5:5

         「基列亚巴」:意思就是「亚巴的城」,「亚巴」是亚纳族人的始祖,字义是「第四」的意思。 13:33  14:15  15:13

         1015看《约书亚记》十五1319注。

 

【士一10 希伯仑希伯仑是在别是巴东北二十三哩,耶路撒冷东南十九哩的鲁梅达山(Jebel Rumeidah)上,通往萨非拉、尼革西部、耶路撒冷的大道交会之处。经文中提及的旧名基列亚巴(见:创二十三2;尼十一25),可能表示它是亚衲族部落的集中地(士十四15,十五13)。有关此地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约书亚记十35的注释。──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11他们从那里去攻击底璧的居民。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

   〔暂编注解〕「底壁」:犹大山地的一座城,位于希伯仑的西南方十一公里左右。底璧即今日的「特比美心废丘」(Tell Beit Mirsim),是考古重镇,也是坚固城。公元前1220年左右毁于火灾。后来不断有人居住,不过住民的建筑与文化水平均大不如前。可能是一座十分坚固的城池,足以让迦勒承诺将自己的女儿押撒赐给那夺取这城的人。

         「基列西弗」:「书本之城」或「纪录之城」的意思,可能是当地的行政文化中心。也可能跟当时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城市一样拥有大量图书资料。

 

【士一11 底璧位于犹大山地的最南部,希伯仑西南面的底璧,在铁器时代初期可能是入侵之海上民族所建立的边城(士十一21的亚衲族如果不是迦南人的话)。其遗址最可能是在拉布德废墟。请参看:约书亚记十33839,十一21的注释。──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12迦勒说:“谁能攻打基列西弗,将城夺取,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暂编注解〕迦勒的事可看《民数记》十四69及《约书亚记》十四615。古时女儿为父亲的财产,可以赐给有战功的人(参出二十一7;撒上十八27)。

         「迦勒」: 32:12 中被称为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儿子,基尼洗族字义是是「基纳斯的后裔」,在 36:11 中「基纳斯」是以东人的宗族(以扫的后裔)。值得注意的是,迦勒和俄陀聂出身以东族,却分别是窥探迦南地的首领和攻城略地的勇士,表示当时的社会不分阶层贵贱。

         12~13 关于“俄陀聂”的胜利,参看约书亚记十五章1319节的脚注。

 

【士一12 以女儿为赏赐这种事虽不常发生,对于野心大的男子来说,有机会「高攀」平常不可能得到的亲事,藉以提升社会地位,应当很有吸引力。例如大卫所以能够藉婚姻成为扫罗王室的一分子,是因为扫罗提出以女儿为赏赐,而大卫亦打败了歌利亚(撒上十七25)。本段和歌利亚事件,都被视作又艰难、又危险的功绩。故此这种特殊赏赐的目的,是要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俄陀聂因为是迦勒的亲人,已经颇有地位,但依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威望。──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13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暂编注解〕「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原文中俄陀聂可能是加勒的侄子或幼弟。

         对于一个女子的爱情尚且能使人如此舍生忘死,奋勇向前,对神的爱将如何更加激励人不畏艰险呢?

 

【士一14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押撒一下驴,迦勒问她说:“你要什么?”

   〔暂编注解〕押撒过门的时候。押撒和其他妇女儿童显然远离战区,留在安全的地方。但现在父亲要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嫁给俄陀聂,以表彰他的勇气,为部队树立榜样。当时都是由父母来安排女儿的婚事。但是只要不滥用这个习俗,父母还是不会强迫女儿嫁给自己所不喜欢的人的(创2457)。

         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15节则说她自己向她父亲求一块田。七十士译本的译文似乎更自然一些:“丈夫劝她向父亲求一块田”。但本节的意思是他要求丈夫准许她向父亲求一块田,或权丈夫向父亲要。

         押撒一下驴。押撒尊敬她的父亲,所以下驴同他说话。在今日贝督因人的习俗依然要求晋见族长的人必须下马步行前往。

 

【士一14 求一块田俄陀聂因为攻取基列西弗得到了妻子后,妻子押撒劝他求一块田来养家。这田可以当作是妆奁,因为前面经文并没有记述。然而女儿通常是不会得到土地作为妆奁或遗产的(但见:民三十六\cs16113)。故此索要土地的请求必须由男性亲属提出。此外,俄陀聂也是身负战功的重臣,有资格获取土地作为赏赐(类似案例可见于马里文献)。同时代的一个巴比伦界石描述父亲把土地的产权授给女儿。──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15她说:“求你赐福给我。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给我水泉。”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

   〔暂编注解〕押撒要求父亲给她水泉作为嫁妆,因为南地气候干旱。

         为何押撒会跟父亲要求水泉乃是因为水泉对于南部干燥之地(此处是押撒已经从父亲那里接受的田土范围)极为重要。这里的水泉可以是指位于希伯仑西南的斯尔得底比(Sel ed-Dilbe)之储水池或水库,或者这些水泉是指在特毕美森废丘(Tell Beit Mirsim)用来灌通地面的坑道水。

         这里显出押撒的能力,一面透过丈夫取得田地,又透过自己取得水源。

 

【士一15她说:“求你赐福给我。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给我水泉。”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

押撒要求父亲给她水泉作为嫁妆,因为南地气候干旱。——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一16摩西的内兄(或作“岳父”)是基尼人,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就住在民中。

   〔暂编注解〕基尼人是摩西岳父(一作内兄)何巴的后裔(出二16;士四11),与以色列人一同进入迦南(民十2931),住在南地的旷野中。希伯来传统说他们的远祖为土八该隐,因为基尼人以打造各样铜铁利器为业(创四22),此时在希伯仑东南的亚拉得开矿冶铜。他们熟悉旷野情况,又能制造利器,为以色列人在新土上作战,建立国家所不可少的帮手。

         以色列人的历史上常提到这个民族(四11;五24;撒上十五6;二十七10;三十29)。杀死夏琐将军西西拉之妇人雅亿就是基尼人希百的妻子(四11 17)。

         “棕树城”为耶利哥城的别称,看《申命记》三十四3;《约书亚记》二1注。

         “基尼人”。叶忒罗。参看民数记十章2932节的脚注。“棕树城”。耶利哥。参看约书亚记六章26节的脚注。

         「亚拉得」:位于希伯仑以南廿四公里(十五英里)。

         「基尼人」:是游牧民族,这名称意指「金工工人」,与亚玛力人关系密切 撒上 15:6 。这里提及他们是因为他们曾经联同以色列共求应许之地  10:29-34

         「棕树城」:可能是指「耶利哥城」或指死海南端的一座城。

         「亚拉得」:位于希伯仑的南方约26公里处。是一处军事要点。现今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务农地区,这地牢靠在一个小山之上,且这小山处于一个阔大而又稍微陡斜的平原之中,其强健的土堆能够抵御人为和天然环境故意的破坏。

 

【士一16摩西的内兄(或作“岳父”)是基尼人,他的子孙与犹大人一同离了棕树城,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就住在民中。

「亚拉得」位于希伯仑以南廿四公里(十五英里)。——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一16 基尼人基尼人是住在西乃半岛的沙漠,以及尼革东部和南部直到亚喀巴湾为止之地区的几个部落或宗族之一(创十五19;撒上二十七10,三十29;代上二55)。基于士师记四11中希百帐棚的位置,基尼人的活动范围可能北达耶斯列谷。这民族与摩西和叶忒罗(何巴)的关系,可以上溯到出埃及记三1。他们被描述为牧人(士五2427)、商队组织者、游行的金属匠人。上述最后一样技能,是从他们名字的字源推测出来的,「基尼」可以是「锻炼」金属之义。请参看:民数记二十四2122的注释。──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16 棕树城按照本节的描述和其他经文(士三13)的左证,此地最有可能是死海西北不出八哩外的绿洲古城耶利哥(苏丹遗址)。这城的存在和富庶(无数的棕树和肥田)完全是有赖于苏丹、杜克('Ain Duq)二泉不住的供应。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 Age)有人首先在此定居(约主前9000\cs168700年)。随着人口的增长这城也越加重要,以致在初铜器时代第三期(约主前2700年)建筑了完整的泥砖城墙系统。由于侵略和征服,这城亦间或无人居住(如初铜器时代第三期末,以及晚铜器时代第二 B 期开始,主前1350年左右的时候)。此地在士师时代人口稀少,可能只有边城或商队落脚处的功用。它要等到主前九世纪才得以重建为城市(见:王上十六34)。──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16 亚拉得这个位于别是巴谷,希伯仑以南二十哩的亚拉得遗址,首先在铜石器时代有人定居。到了初铜器时代,因为与埃及有广泛经济上的接触,下城(围绕某个天然洼地建筑,有储水池和水井的双重功用)大为扩张。铁器时代的上丘建筑了一个无城墙的乡村。这村落除房屋以外尚有祭仪场所或院子的遗迹,可能是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上二十七10所描述,基尼人在此定居的证据。亚拉得上丘共有七个铁器时代的文化层,其中包括主前十世纪的堡垒和庙宇的复合建筑。──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17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将城尽行毁灭,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

   〔暂编注解〕何珥玛在《民数记》二十一13说是亚拉得的别称,义为“毁灭”,因亚拉得王和北上的以色列人在旷野战争失败,后者将亚拉得城尽毁而得名。本节所记洗法被毁亦取名何珥玛,则洗法可能就是亚拉得。事实上,洗法为“瞭望台”之意,本属通用名词。

         「洗法」:位于希伯仑之西南卅二公里(二十英里)。

         「洗法」:这城正确的位置仍未得到具体的证实,应位于别是巴境内。这城曾致力参与外邦人偶像的崇拜并与以色列为敌,原属西缅所获分之地( 19:4 ),所以犹大联合西缅一起攻击这城,并在将这城完全破坏后( 1:17 ) 将这城称为「何珥玛」。

         「尽行毁灭」:特指「圣战式的毁灭」。一切的人口和牲口都要杀灭,可燃烧的货物都要烧毁,不可烧的金属器物要全部奉献给神。 7:2  20:16-18 中要求以色列人要将迦南人「灭绝净尽」,但以色列人仅有在此处与 21:11 中实行这样的政策。此字的原文音译就是「何珥玛」。结果一个应该普遍实行的政策,却因很少实施,所以被「灭绝净尽」的洗法反而可以被改名「何珥玛」。

 

【士一17犹大和他哥哥西缅同去,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将城尽行毁灭,那城的名便叫何珥玛。

「洗法」位于希伯仑之西南卅二公里(二十英里)。——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17 <syncBible ref=1:17>神为甚么吩咐将迦南人逐出他们的土地?】

神的命令似乎残忍,不过以色列人只是奉神之命,对这些恶人执行惩罚而已。神要惩罚外族人的罪,正如祂曾惩罚以色列人之罪,叫他们在旷野飘流四十年后才准进入应许之地一样。早在七百多年以前,神就告诉亚伯拉罕,迦南地的居民恶贯满盈,必受刑罚,以色列人要进入那应许之地(参创十五16)。不过神并不偏袒以色列人,当他们也堕落,变得跟他们所要赶出之民一样邪恶时,他们也受到严厉的处罚(参王下十七二十五;耶1819;结)。神并不偏待人,世上万族都领受祂的赦免,正如也受祂公义的审判一样。──《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一18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

   〔暂编注解〕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是非利士人在地中海东岸的大城。迦萨在南,靠近埃及。犹大人所取得的只是山地,沿海平原土地仍在非利士人手中(19节)。到参孙时代,非利士人开始强大(十四19;十六1;比较撒上五10),成为大患。

         “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非利士人主要的沿岸城市。

         「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在沿海平原,属非利士人所有(见2:3注)。

         「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这是非利士五大城中的三大城,位于沿海平原上。不过当时非利士人可能还没迁移到此处。

         18~36从本节至36节,为各支派攻取分得的土地的综合记述。

 

【士一18犹大又取了迦萨和迦萨的四境,亚实基伦和亚实基伦的四境,以革伦和以革伦的四境。

「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在沿海平原,属非利士人所有(见二3注)。——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一18 迦萨位于迦南沿海平原西南部,重要的国际大道(「非利士地的道路」,出十三17;或称「沿海的路」〔Via Maris〕,赛九1)旁边的迦萨(哈鲁伯遗址〔Tell Harube〕),在主前一五五○年至一一五○年间,是埃及统治迦南的省会。法老杜得模斯三世的年表和亚马拿文献都曾提及这城。海上民族入侵之后,它成为非利士人五大城市之中最重要的一个,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之间好几次的冲突,都和它有关(六34,十六14)。描述犹大攻取这城的经文有点疑难。七十士译本说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并没有被他们所攻取,似乎与一章19节相符。该处经文指出以色列人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19耶和华与犹大同在,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因为他们有铁车。

   〔暂编注解〕迦南人在物质文明发展上可能比以色列人还进步,作战而用上“铁车”(可能是一种用铁作轴和用铁皮包轮的木制战车),便是一个证明。遇到这种强敌,而又在信仰上一再退让,例如与迦南人缔约,容许其拜偶像的风俗存在(二12),而本身又不能持守所信,反在道德上败坏(二17),便给了四周的异族坐大的机会,无力把他们赶走(21 27 2931节)。而亚摩利人且逼得但人后来要向北迁徙(十八章)。

         “铁车”(有铁器装配如车轴的木车)是以色列人败仗的军事原因,但不遵从神的命令是属灵方面的原因(二13)。

         以色列人在山地的战役是成功的;但在平原上却遇上不少困难,因为迦南人已踏入铁器时期,拥有铸铁的技术,能制成坚硬的铁车,而以色列人仍活在铜器时期。铁车的架构用铁装配,车身则用木和皮革制成。不过,以色列人不能战胜的原因主要不是武器问题,而是信心问题(参串14)。

         「铁车」:就是指「战车」,这最初是由「海民」引进巴勒斯坦,非利士人就是拥有战车的海民之一。当时刚进入铁器时代,铁可能只用在战车的某一部份,而非全车都是铁。迦南人、非利士人很早就从赫人身上晓得铸铁的秘密,而且很谨慎保持他们的优势( 撒上 13:19-22 )。以色列人则是一直到了大卫时才脱离青铜器时代晚期。

         1:19 是一个很重要的记载,阐述耶和华为犹大支派带来胜利,帮助他们占据山区;但犹太人始终没能将平原的迦南人赶出乃因为敌人拥有铁车。尽管如此,神仍应许他们获胜( 20:3-4 ),所以犹大人的失败可被理解为以色列人缺乏信心的表现。

         犹大的军事行动大致上是胜利的,不过似乎还是败在军事武器远超过他们的平原居民手中。

 

【士一19以色列人在山地的战役是成功的;但在平原上却遇上不少困难,因为迦南人已踏入铁器时期,拥有铸铁的技术,能制成坚硬的铁车,而以色列人仍活在铜器时期。铁车的架构用铁装配,车身则用木和皮革制成。不过,以色列人不能战胜的原因主要不是武器问题,而是信心问题(参串14)。——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一20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将希伯仑给了迦勒,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

   〔暂编注解〕关于“亚衲族”,参看民数记十三章33节的脚注。

         1:20 承接 1:19 ,相同的事绩记在约书亚记中  15:13-14

 

【士一21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直到今日。

   〔暂编注解〕耶路撒冷城属于便雅悯支派(参书18:16),与犹大支派领土仅一谷之隔,故此与犹大支派占地的战争并提。

         「耶布斯人」:这是迦南人的一支,由约书亚到大卫时期,这一族人一直占据耶路撒冷 15:63  撒下 5:6-10  24:16

         这里与 1:8 看似矛盾,不过很可能耶路撒冷、非利士的三大城都曾经被以色列人攻打下来,但是后来又被夺回去。尤其非利士人也大约公元前1200年才进入巴勒斯坦,可能以色列人先夺取沿海的城市后来又被非利士人夺去。

         「直到今日」:不见得是大卫攻陷耶路撒冷( 撒下 5 ,约公元前九九三年)以前的日子,因为大卫攻陷耶路撒冷以后,仍允准他们住在那里 ( 撒下 24:16 )

 

【士一21便雅悯人没有赶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耶布斯人仍在耶路撒冷与便雅悯人同住,直到今日。

耶路撒冷城属于便雅悯支派(参书十八16),与犹大支派领土仅一谷之隔,故此与犹大支派占地的战争并提。——无名《士师记简介》

 

【士21~36 <syncBible ref=1:21-36>胜利在望时要一鼓作气去夺取。以色列人的教训有哪些?】

    以色列中好几个支派都未能把邪恶的迦南人从所得之地赶走。他们为甚么没有贯彻执行神的命令呢?(1)战事已久,心中厌战。胜利虽已在望,但他们缺少纪律与活力,故未能达成目标。(2)惧怕强敌,看铁车是令人生畏的无敌武器。(3)约书亚死后,权力由中央分散到各支派的首领身上,各支派不再紧密团结,同心同德。(4)灵命衰退,从内部腐蚀他们。他们以为自己能应付试探诱惑,再者与迦南人通商可以致富。

我们也是一样,常常未能将生命中的罪除掉。知道当做的事,却未能做彻底,结果使我们与神的关系逐渐疏远。我们面对争战常感精疲力尽,想休战,此时我们需要从神支取力量,一鼓作气取得胜利。祂对我们各人的一生都有个计划,只要照着祂的旨意生活,就能得胜。──《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一22约瑟家也上去攻打伯特利,耶和华与他们同在。

   〔暂编注解〕“约瑟家”指以法莲和河西玛拿西两个支派。

         “约瑟家”。即以法莲和玛拿西支派。如今行动集中在巴勒斯坦中部。关于“伯特利”,参看创世记二十八章19节。

         「约瑟家」:指以法莲和玛拿西。

         「伯特利」:位置与「艾城」相当接近。 8:9 12 这城座落于便雅悯与以法莲的边界,虽属于便雅悯人获分之地,但因为伯特利强行进入以法莲的领土,于是以法莲便攻击这城。

         对以色列来说,攻占伯特利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此地是神向雅各显现之地,雅各并立即将这地的原名称「路斯」改为「伯特利(神之家)」( 28:10-19 )。

 

【士一22-36约瑟家与其他支派的失败:我们或许会认为以色列人的失败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他们有很大的限制。但经文并不如此认为。除了犹大是“不能”以外,其他各支派都是“没有”。换言之,北部各支派所缺乏的不是能力,乃是决心。他们的问题主要不是政治或军事的,而是宗教的。这一切都似乎由“伯特利”开始。其实,伯特利并不缺少神的祝福,究竟他的问题出在哪呢?就是以色列人清除伯特利“异教因素”的决心不足。表面看来,约瑟家夺取了伯特利,但他们却与一个人立约。立约这是神要求以色列人对待与他们立约之神的态度。但神不喜欢以色列人用同样的态度去与迦南人立约。──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

 

【士一23约瑟家打发人去窥探伯特利。那城起先名叫路斯。

   〔暂编注解〕伯特利在以法莲和便雅悯二支派地业的分界处(书十六2;十八13)。伯特利原名路斯(创二十八19),但《约书亚记》十六2有“从伯特利到路斯”一语,说明并非同一地方的名字。路斯或为伯特利城的一个敬拜所在。考古学家发现此城有主前十三被毁遗迹,或为此次战事的结果。

         “窥探”即侦察。

         他们在攻城以前先进行充分的侦察,以寻找克敌制胜的最佳途径。本节还说明那城起先名叫路斯。希伯来人占领该城以后,又重新将之命名为伯特利,以纪念雅各在这里的经历(创2810-22)。新城显然不建在旧城的地点上。因为在《约书亚书》中,这两个城市是分开描述,但又是毗连的(住162)。该城原属便雅悯支派,但靠近以法莲的边界(书18132122)。

 

【士一24窥探的人看见一个人从城里出来,就对他说:“求你将进城的路指示我们,我们必恩待你。”

 

【士一25那人将进城的路指示他们,他们就用刀击杀了城中的居民,但将那人和他全家放去。

   〔暂编注解〕1:25 是根据  20:16-17  向这地执行清洗的工作,目的是要确保以色列人不会习染迦南人不道德习俗所带来的腐败  7:1-5

 

【士一26那人往赫人之地去,筑了一座城,起名叫路斯。那城到如今还叫这名。

   〔暂编注解〕“赫人之地”在亚述人记录中,包括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比较书一4),范围甚广,此处所说“路斯”的位置无法确定。

         “赫人之地”。北方的叙利亚(比较书一4)。

         「赫人」:是印欧民族的一支,公元前1800-1200年在小亚细亚及叙利亚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考古学家发现,以色列先祖与摩西时期的律法与风俗与赫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赫人宗主国与藩属国所立的盟约,使我们更了解以色列早期的历史。

 

【士一27玛拿西没有赶出伯善和属伯善乡村的居民,他纳和属他纳乡村的居民,多珥和属多珥乡村的居民,以伯莲和属以伯莲乡村的居民,米吉多和属米吉多乡村的居民。迦南人却执意住在那些地方。

   〔暂编注解〕这些城邑都在耶斯列平原,五城形成迦南地北边从东到西保卫中央平原的防御据点,此时或像当年亚摩利人五王联盟(书十章)一样,共抗以军。

         这些城市从东至西沿艾斯杜伦平原形成迦南人的防御要塞。

         1:27 提及玛拿西未能将城邑夺取实在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些迦南的城邑位于山区通往中央平原的通道控制处,这些通道由南至北位于贸易往来的主要路线,迦南人仍留在这些山谷之中虽然是因为他们使用铁车,但他们所占据的城邑可使他们与以色列分隔。

         「伯善」:控制约但河谷和耶斯列谷之间的要塞。直至兰塞三世(公元前一一七五至一一四四年)以前,这里都是埃及的驻军之处。

         「以伯莲」:控制以斯德伦谷南部通往示剑及伯特利的出口。

         「他纳」:位于米吉多东南8公里处。是从沙仑平原进入山区的主要路线,控制向海大道(Via Maris,由「耶斯列谷」通往「沙仑平原」)沿线。

         「米吉多」:与「他纳」共同控制以斯德伦平原西南通往多珥的道路(向海大道)。

         「多珥」:位于地中海沿岸,迦密山以南。

         「执意」:「下决心」。

         27-36  以民并没有将迦南人完全赶出:从民34:3-5看来, 神为其选民所定迦南地之边界,这时除了南部稳握在手外,其余东、西部和北部之地以民仍未夺得。不过,后来到以民巩固了自己的领土后,就控制了先前未能占领的外族城邑,又强迫居民进贡,甚至要他们服徭役。

 

【士一27 伯善伯善按考证是胡斯恩遗址,位于迦南北部耶斯列谷的东端。它和耶斯列谷西端的米吉多,一同把守至为重要的商道 (和合本:「沿海的路」)。由铜石时代开始直至今日,此地几乎不断有人居住。现时遗址底部旁边还有另一个城市的遗址,这城建于希腊时代,是低加波利十城之一,并且在罗马/拜占庭时代大加扩建,名为西古提坡里斯。挖掘出来的证据似乎显示伯善和很多其他晚铜器时代的遗址不同,并非毁于海上民族之手。兰塞三世到了主前十二世纪初期,依然统治这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圣经表示这城并没有被扫罗所攻取(撒上三十一1012),到了所罗门时代,它才成为以色列领土的一部分(王上四12)。──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一27 以伯莲这个遗址位于耶斯列谷东端之伯珥阿梅废墟(Khirbet Bel'ameh)的堡垒,是把守这个运输要道的一组城市之一。它被列为玛拿西支派无法攻取的城市之一(士十七1112),但在分裂王国时代成为以色列边城之一,颇为重要(王下九27)。它名列杜得模斯三世(约主前15041450年)征服土地的名单中,足见它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一2736 余下经文里,七个中部和北部的支派被点名,因为没有赶出那些迦南人离开他们的境内:便推悯(21节),玛拿西(2728节)、以法莲(29节)、西布伦(30节)、亚设(3l32节)、拿弗他利(33节)和但(3436节)。——马唐纳《士师记》

 

【士一28及至以色列强盛了,就使迦南人作苦工,没有把他们全然赶出。

   〔暂编注解〕“作苦工”亦作“强迫劳动”,是一种征调轮流服苦役的制度,既说“及至以色列强盛了”,当指后来发生的事。这一带的迦南人到大卫时代才出现有组织的服苦役,故本节或为编者所加注脚。

         “使迦南人作苦工”。另参看第3033节。

         1:28 显出责备的意思,因为神命令以色列人要将迦南人灭绝尽净,而以色列人军力不行时当然不能怎样,但军力足够时他们却贪图迦南人的劳力,只要他们服苦役,没有将之「全然赶出」。事实上迦南人已经全然败坏了,以致神要透过以色列人审判迦南人。 9:3-6  20:16-18 。结果以色列人没有遵行这个命令,下场就是国破家亡。

 

【士一29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于是迦南人仍住在基色,在以法莲中间。

   〔暂编注解〕基色在近海平原上,位于从海港约帕到耶路撒冷的大道中间,是个重要的城邑,属以法莲支派。后来所罗门藉埃及法老的兵力才完全控制其地(王上九1519)。

         本节说“迦南人仍住在基色”,证明本书写于所罗门王以前。

         1:29 进一步说明以色列人除了不能将居住在其中的迦南人赶出之外,甚至与迦南人混合的趋势已经蔓延到全地。

         「基色」:位于耶路撒冷以西29公里处。埃及碑文数度提到此地,显见该城为重要城邑。以色列人之所以能有此城,是因为埃及法老攻陷此城,杀光其中的百姓,作为女儿嫁给所罗门的嫁妆。 王上 9:15-17

 

【士一30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和拿哈拉的居民。于是迦南人仍住在西布伦中间,成了服苦的人。

   〔暂编注解〕「服苦的人」:被强制付出劳力的奴隶。这个用语曾被用作描绘以色列人昔日伏在埃及人欺压的捆锁中。 1:11

         作者开始叙述分配在巴勒斯坦北部,位于埃斯德赖隆平原以北的支派。没有提到以萨迦支派,尽管在《底波拉之歌》(士5章)中,以萨迦是一个比较强大的支派。每一个支派的情况都是差不多的。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攻占自己领土中的要塞。在山区,他们无法相南方的支派那样实施有效的控制。他们只是夺取一些小块的土地,聚居在迦南人原有的定居点之间。

 

【士一31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亚黑拉和亚革悉的居民,黑巴、亚弗革与利合的居民。

   〔暂编注解〕这几座城位于迦密山以北海旁平原,后来成为腓尼基的重要海港(比较撒下五11;王上五112),这七城也可能结成联盟,以色列的亚设支派只得局居加利利山地。

         “亚柯”。新约的多利买城(徒二一7),或今天的亚格(Acre)。

         亚设支派和西布伦支派一样窝囊。划给它的是沿海的平原和迦密北部的丘陵。这原是腓尼基人的土地。腓尼基当时还没有成为海上贸易的强国。亚设支派散居在迦南人中间,在文化和宗教上比其他支派更易受迦南人的影响。他们很快就丧失了自己的许多宗教特色。后来当底波拉呼吁各支派联合起来对付迦南人时,她说“亚设人在海口静坐,在港口安居”(士517)。

         1930说,这个地区有22座城镇分给亚设支派。本章则告诉我们其中至少有七座城市还没有被攻占,包括著名的亚柯和西顿。显然亚设支派在征服自己领地的工作中收效甚小。

         「西顿」:是腓尼基中最古老的城邑,在 1:19 早已被提及。

         「亚柯、西顿、亚黑拉、亚革悉」:位于迦密山北边,未来发展成腓尼基王国,日后,大卫和所罗门都分别与他们结盟 撒下 5:11  王上 5:1-12 。也是耶洗别的祖国 王上 16:31

         亚设、拿弗他利和但支派不如其他支派多少能赶出所分配之地的迦南人,亚设、拿弗他利和但支派完全无法赶出迦南人,于是住在迦南人中间。有些支派攻占未果,转而侵占邻近支派的边境。可见地业的分配并无法像约书亚当初所规划的那么理想化。

 

【士一32于是,亚设因为没有赶出那地的迦南人,就住在他们中间。

   〔暂编注解〕1:32 在专门用语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改变,先前叙述只是表达「迦南人继续住在以色列中间」,但到了这一节却改指「以色列民住在迦南人中间」!

         2930节说迦南人住在希伯来人中间,说明希伯来人更强大一些。但作者在本节却说亚设人住在迦南人中间,这似乎暗示迦南人在当地占支配地位。

 

【士一33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于是拿弗他利就住在那地的迦南人中间,然而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成了服苦的人。

   〔暂编注解〕「伯示麦」:位于加利利北部,不是亚雅伦附近的伯示麦意思是「太阳之家」,可能是为了拜太阳神而盖的庙。 撒上 6:9

         「伯亚纳」:地点不详,字义是「亚纳之家」,「亚纳」则是迦南人的生育女神,也是巴力神的妻子。

         这是同样不幸的局面。拿弗他利支派未能征服的地方是古老的城邑,名字取自女神亚纳和太阳神示麦的著名庙宇。但希伯来人十分强大,使这些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服劳役。拿弗他利地区后来叫加利利。那里异教的成分十分活跃,以致被称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赛91),意为“外邦地区”。

 

【士一34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们下到平原。

   〔暂编注解〕但人终于被迫要往北方寻找新的领土(一八131)。

         但支派因不能将亚摩利人从他们分得之地驱逐出去,结果要另觅居所(参18)。

         1:34 描述以色列民所受的对抗到了极致,竟被外邦人强迫住在山上!亚摩利人强迫但人住在山地并且不容许他们在平原上占领所获分的城邑 19:41-46 ,到最后但支派被强迫迁移到极北的地方 18:1-31

         亚摩利人坚持在住在这里的三个城镇市因为这些城镇控制耶路撒冷及高地一直到沿海平原的蝎子山路(Scorpion Pass,从死海的西南角通往别是巴)主要路线。

         3435约书亚曾击败亚摩利人(书十511)。新一代的但人来攻取分得之地,亚摩利人不但可以力抗,且逼得但人北迁(十八章;书十九47)。

         从但人参孙与非利士人间的冲突看,压迫以色列人的当为非利士人。等到但人向北迁徙,才遭遇亚摩利人的阻挡。

 

【士一35亚摩利人却执意住在希烈山和亚雅伦并沙宾。然而约瑟家胜了他们,使他们成了服苦的人。

   〔暂编注解〕希烈山义为“太阳之山”,可能为约书亚死前所住的亭拿西拉附近的山丘。

         「希烈山」:「太阳山」的意思,位于耶路撒冷以西24公里左右的地方。

         「亚雅伦」:位于耶路撒冷西北18公里处。

         「希烈山和亚雅伦并沙宾」:掌控从耶路撒冷和中央山地通往沿海平原的要道,构成以色列边境的一大天然屏障,凸显了南国犹大的孤立无援。

 

【士一36亚摩利人的境界,是从亚克拉滨坡,从西拉而上。

   〔暂编注解〕此处的西拉不是以东的首邑,而是死海西南通往亚拉伯的一个关口,铜矿藏量甚丰(王下十四7)。“亚克拉滨”义为“蝎子”,为以色列所得迦南地南边的土地(参民三十四35)。亚摩利人的境界包括从亚拉伯沙漠到别是巴东南草原(看书十五3)。

         「亚克拉滨坡」:「蝎子坡」的意思。

         以色列人虽有神的应许,也进入迦南地,但是却未完全得到神所应许的所有地方。犹大支派只差没有把最艰难的部份--在平地的有强大铁车的迦南人赶出去;而便雅悯等支派都只能与迦南人同住,没有赶出当地的迦南人;但支派更糟,被亚摩利人强迫只能留在山地。这些艰辛的过程与结果彷佛就像是映像当今基督徒在世界上的表现:常常因种种因素而软弱失去信心,以致没有办法完全得到神所应许的平安与喜乐。盼望我们都能像犹大支派一样,凭信心得着大部份的应许!

 

【第一章结构】

   一、争战前的求问(一1-2

         分段理由:这两节经文作为全书士师记的开始,一方面使士师及与前面的约书亚记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开启了士师记的序幕。约书亚的死是约书亚记记载的最后一件事,士师记拿来做开始,自然有接续约书亚记的意思。士师记原为的第一个字也有连续以往的意思。同时以色列人攻击迦南人一事,也是约书亚临终前吩咐他们要这样行的。另外士师记所记载的也正是以色列人呢在外邦人的困扰之下如何争战和生活的历史。因此这两节经文实在是全书引论中的引言。

   二、犹大家的胜利(一3-21

         分段理由:士师记第一章记载了以色列人与迦南人争夺巴勒斯坦土地的情况,战事基本上可以分为南部和北部。第三至第二十一节和起来看是因为这段经文与犹大夺取应许地南部有关。另外,第三至二十一节在文艺上也需要合起来看:一方面神在第二节应许,他必将那地交给犹大手中,第四节到第十九节即两次提到神应许的成就;另一方面提到犹大西面同意合作,一同去夺取应许之地,四十七节又提到他们一起去攻击洗法的迦南人。这两节经文一呼一应将犹大的战事总括起来。第十九至二十一节可以看做本段经文的结论,他一方面总结了犹大的战事,一方面也带出了战事成功与失败的问题。最后地二十一节没有提到犹大,只提到便雅悯支派的事情,然而便雅悯在以色列往后的发展中是与犹大结合在一起的,而且耶路撒冷的得失与犹大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将这段经文合起来看比较合宜。

   三、约瑟家及其他支派的失败(一22-36

         分段理由:显然这是一个新的段落的开始因为十九至二十一节总结了犹大家的战事以后,以色列人与江南人的争战又开始了,不过这一回是以约瑟家为主正如犹大家代表以色列南部各支派一样,约瑟家也代表北部各支派,故此,本文应当做一个单元来看。这段经文与犹大家为主的南部战事互相平行。──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

 

【思想问题(第1章)】

 1 以色列人向神求问什么?这表明当时以色列人对神仍存什么态度?当你求问神时你是抱什么态度呢?

 2 旧约甚至新约(徒1:26)都记载以抽签寻求神旨意的方法,今天我们应否用类似的形式寻求神旨意呢?在你一生各事上你如何知道神的心意呢?

 3 犹大与西缅支派合力杀灭迦南人并夺取各城。为何他们不采取和平解决之法?参申20:1-18

 4 亚多尼比色因过去对人残酷以致自己也受到同样的遭遇,最终明白「神按着人所行的报应人」。你以为这句话与事实相符吗?这对你有什么影响?

 5 以色列人有否完全依照神的吩咐对付敌人?为什么?他们这样行招致什么后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否遵神的话而行?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串珠圣经注释》蔡哲民等《士师记查经资料》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