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第十二章拾穗
【士十二1】「以法蓮人聚集,到了北方,對耶弗他說:“你去與亞捫人爭戰,為什麼沒有招我們同去呢?我們必用火燒你和你的房屋。”」
〔暫編註解〕以法蓮人在基甸時代(約一百年前),曾有過一次類似的抗議,但給士師基甸用智慧的言詞消解(八1~3)。這次,結果卻大大不同。耶弗他手段強硬,造成流血內亂。以法蓮經此巨變,一蹶不振。後來以色列選立君王,以地理位置及勢力,應出自以法蓮,但只能選出支派中位分最小的便雅憫的掃羅。
「北方」:應譯作「洗分」,這小鎮在河東疏割與利但中間。以法蓮支派到約但河東跟耶弗他爭論,問他出兵攻打亞捫人時為何沒有邀請以法蓮人參加。(有關以法蓮人愛出鋒頭一事,見8:1-3)。他們須在約但河渡口過河。
到了北方。“北方”的希伯來單詞為saphonah.就是撒分,基列在以法蓮的東部和東北部,因此,大多數聖經翻譯者將撒分作為此地的專有名詞。它是位於約旦河穀基列這邊的一個小鎮,離疏割不遠(書13:27)。
你去與……。是指耶弗他行軍攻打亞捫人。
沒有招我們。此處和士8:1-3中以法蓮支派都表現得極為不快,他們在遭受外來欺壓的時候,總是漫不經心,當其它支派主動發起進攻並贏得勝利時,他們又表現出傲慢自大。基甸曾安撫他們並忽視了他們的粗野,但耶弗他沒有用這樣的溫和脾氣來遷就他們。以法蓮人以以色列各支派的領導者自居,因此他們對此憤憤不平。驕傲之心促使他們充滿了怨恨,因他們在得勝的榮耀上無份。而且,他們還否認基列人單獨行動的正確性,更不用說選擇一個管理者了。
1~3 以法蓮人再次埋怨(比較八1)他們沒有被徵召去攻打亞捫人,但耶弗他否認這指控。
【士十二1】「以法蓮人聚集,到了北方,對耶弗他說:“你去與亞捫人爭戰,為什麼沒有招我們同去呢?我們必用火燒你和你的房屋。”」
「北方」應譯作「洗分」,這小鎮在河東疏割與利但中間。以法蓮支派到約但河東跟耶弗他爭論,問他出兵攻打亞捫人時為何沒有邀請以法蓮人參加。(有關以法蓮人愛出鋒頭一事,見八1-3)。他們須在約但河渡口過河。——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十二2】「耶弗他對他們說:“我和我的民與亞捫人大大爭戰;我招你們來,你們竟沒有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
〔暫編註解〕我招你們來。在前面的記載中,沒有提到在西部迦南呼求各支派幫助趕逐壓迫者,講述者僅在這裡提及。
【士十二3】「我見你們不來救我,我就拼命前去攻擊亞捫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手中。你們今日為什麼上我這裡來攻打我呢?”」
〔暫編註解〕今日為什麼?。以法蓮人有可能比亞捫人還有罪惡感。很難評價耶弗他的回答是否是安撫的語氣,但至少以法蓮人似乎對他的理由並不滿意,所以接著內戰爆發了。
【士十二4】「於是耶弗他招聚基列人,與以法蓮人爭戰。基列人擊殺以法蓮人,是因他們說:“你們基列人在以法蓮、瑪拿西中間,不過是以法蓮逃亡的人。”」
〔暫編註解〕本節下半的一段奚落話,暗指約但河以東的支派是從河西的以法蓮和瑪拿西這裏逃亡出來的。
以法蓮人除了事後發難外,更惡意詆毀基列人。
招聚基列人。可能包括約旦河東所有的以色列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烽火和軍號向約旦河東所有的村莊傳出集結的號令。
是因他們說。以法蓮人不顧耶弗他有理有節的回答,他們似乎因難以忍受的奚落而陷入與耶弗他的衝突之中。
以法蓮逃亡的人。我們不知道嘲弄他們的所有細節,似乎是強烈的嫉妒,在約旦河東的瑪拿西人和其餘的瑪拿西人,以及他們的近親住在巴勒斯坦西部的以法蓮人之間產生了,並且矛盾衝突一觸即發。河東的瑪拿西人曾冷落他們的宗族和親戚,並把他們扔在拈鬮之地,他們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遊牧的流便和迦得支派當中,與他們混居。因為宗族的這一分裂,以法蓮人就嘲笑他們。稱他們為逃亡的人,即住在西部的部族、親戚的殘渣和低下的階層。
【士十二4】「於是耶弗他招聚基列人,與以法蓮人爭戰。基列人擊殺以法蓮人,是因他們說:“你們基列人在以法蓮、瑪拿西中間,不過是以法蓮逃亡的人。”」
以法蓮人除了事後發難外,更惡意詆毀基列人。——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十二5】「基列人把守約旦河的渡口,不容以法蓮人過去。以法蓮逃走的人若說:“容我過去。”基列人就問他說:“你是以法蓮人不是?”他若說:“不是。”」
〔暫編註解〕顯然以法蓮人不敵基列人,企圖從約但河渡口逃返河西屬地。把守渡口是古代戰略的要著,用以截斷敵軍退路。
約旦河的渡口。以法蓮人只有經過這個渡口越過約旦河才能迅速地回到他們自己的地。
以法蓮逃走的人。在希伯來原文中,這句話與前面以法蓮人嘲笑基列人的話“以法蓮逃亡的人”是完全一樣的,現在以法蓮人成了逃亡的人。
你是以法蓮人不是?。有大量的商貿運輸來往於約旦河渡口。對來往人員詢問是為區別逃走的人和過往旅行者和商人。那些不久前還對自己的支派引以為豪的人,此時為了保全性命就竭力否認與以法蓮支派有任何關係。
5~6 基列人封鎖約但河的渡口,採取語言的測試來篩選出以法蓮人。以法蓮人把“示播列”讀成“西播列”。
【士十二5】「基列人把守約旦河的渡口,不容以法蓮人過去。以法蓮逃走的人若說:“容我過去。”基列人就問他說:“你是以法蓮人不是?”他若說:“不是。”」
顯然以法蓮人不敵基列人,企圖從約但河渡口逃返河西屬地。把守渡口是古代戰略的要著,用以截斷敵軍退路。——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十二6】「就對他說:“你說示播列。”以法蓮人因為咬不真字音,便說西播列。基列人就將他拿住,殺在約旦河的渡口。那時以法蓮人被殺的,有四萬二千人。」
〔暫編註解〕“示播列”和“西播列”都是“河水氾濫”的意思(詩六十九2;賽二十七12)。“示”的發音是sh,“西”的發音是s。以法蓮人發音把“示”的音咬成“西”,就像有些人“四”“十”不分一樣,基列人一聽便知道是以法蓮人(比較太二十六73)。
「示播列」:意思是洪水或谷穗,以法蓮人咬音不准,將sh音讀作s音,即把「示」讀作「西」。此事顯示當時各支派間發音上已有差異。
示播列。這可能是隨意編造的一個名詞,因為這個字的前面字母為“示”shin. 約旦河東的希伯來人其它發音都沒問題,唯獨詞首字母是sh的,如“示播列”他們的發音為“示”音,而迦南的希伯來人發這個音較柔和,他們發“西”的音,如“西播列”。這是經過若干年所形成的不同方言之一。
【士十二6】「就對他說:“你說示播列。”以法蓮人因為咬不真字音,便說西播列。基列人就將他拿住,殺在約旦河的渡口。那時以法蓮人被殺的,有四萬二千人。」
「示播列」意思是洪水或穀穗,以法蓮人咬音不准,將sh音讀作s音,即把「示」讀作「西」。此事顯示當時各支派間發音上已有差異。——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十二6 古希伯來語發音方面的歧異】古代近東的閃族語言之間,部分子音的發音略有不同。其中一個歧異之處是希伯來語的子音
sh 綜合了烏加列語(類似迦南語)sh 和 th 兩個子音。如是者希伯來語的「三」字
shalosh,在烏加列語是 thalath,在亞蘭語則是 talat。最重要的一點是亞捫語也有這個 th 的子音變化,以法蓮人和基列人發音不同也是因此之故。與其說是方言有別,不如說是地區性的變化。要不加練習就咬准母語所無的子音,對任何人都是極困難的事。倫斯堡(G.
Rendsburg)對當時情況的重構,最能符合語言和上文下理的細節。以法蓮人平常將「示播列」讀作
shibboleth,基列人則和亞捫人一樣,將這字讀作
thibboleth。基列人遇到懷疑是以法蓮人的人之時,逼使他們說
thibboleth,然而以法蓮人只能說出 sibboleth。「示播列」一字可以有「穗」或「急流」兩個意思。照當時情形後者較為合理。──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士十二7】「耶弗他作以色列的士師六年。基列人耶弗他死了,葬在基列的一座城裡。」
〔暫編註解〕六年。耶弗他是所有士師中治理時間最短的一位士師。也許是他捲入了與其他以色列支派的爭戰的緣故。
【士十二8】「耶弗他以後,有伯利恒人以比贊作以色列的士師。」
〔暫編註解〕伯利恒是屬西布倫支派的一個城(書十九15),不是猶大的伯利恒。以比贊和以倫(11節)都是西布倫他,他們的影響力在以色列東北地區。
“伯利恆”。不是基督出生的伯利恆城,而是米吉多以北的一個城(書一九15)。
此伯利恒有別於猶大境的伯利恒,可能是在西布倫境之西北,米吉多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以比贊。我們不知道這個名字的意思。該名在聖經中僅此一處出現。
伯利恒。它有可能就是猶大的伯利恒,也可能是西布倫支派的伯利恒,在拿撒勒東北七英里(11.2公里)的地方(見書19:15,16)。
以比贊在這裡與另外兩個士師以倫和押頓一起提到。在士10:1-5中講到的陀拉和睚珥是一組沒有記錄治理事蹟的士師,只給了關於他們的最簡短的資料:名字,居住地,統治多長時期,埋葬地點。三個士師(睚珥,以比贊和押頓)的例子中,附加了他們兒女的數量和擁有的財富。
【士十二8】「耶弗他以後,有伯利恒人以比贊作以色列的士師。」
此伯利恒有別於猶大境的伯利恒,可能是在西布倫境之西北,米吉多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十二9】「他有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女兒都嫁出去了。他給眾子從外鄉娶了三十個媳婦。他作以色列的士師七年。
〔暫編註解〕以比贊有眾多兒女,顯示他有財富及地位。
都嫁出去了。以比贊有一個明確的方針,就是通過聯姻的方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將三十個女兒嫁給其他支派的三十個男子,也從其他支派為兒子娶三十個媳婦回來。所記載的這個信息資料顯示,以比贊是一個影響力廣泛的偉人。另外,他活著看到他六十個兒女的嫁娶,這說明儘管他治理以色列僅七年時間,但他卻健康而又長壽。或許他是通過以聯姻方式與其他支派建立友好關係的政策,使得他在人生的最後七年得到了士師的地位。很明顯,在他治理期間是和平安寧的時期。
【士十二9】「他有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女兒都嫁出去了。他給眾子從外鄉娶了三十個媳婦。他作以色列的士師七年。
以比贊有眾多兒女,顯示他有財富及地位。——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十二9 政治性婚姻】古代統治者的妻子兒女,通常都是他政治聯盟的代表。想要與這統治者結盟或受他保護的村鎮、城邦、部落、國家,都會將首領家族的女兒嫁給宗主或他兒子,來締結條約。這是藩屬效忠的表示,因為王朝的延續如今對他有了切身的關係。兒子眾多表示家族強盛,人丁旺盛就能保證家系不會斷絕。對統治者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政府的關鍵性職位,通常都是由戚族把持。因此在理論上,大家庭才能保證王朝的延續。第9節顯示這是一個龐大的政治聯盟網路。──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士十二10】「以比贊死了,葬在伯利恒。」
【士十二11】「以比贊之後,有西布倫人以倫作以色列的士師十年。」
〔暫編註解〕以倫。該名意思是“一棵篤蓐香樹”。東方人常以樹名來起名。在創46:14和民26:26 此名作為西布倫一個家族的名字出現。
11-12 以倫作士師:他與以比贊先後在西布倫作士師。
【士十二12】「西布倫人以倫死了,葬在西布倫地的亞雅侖。」
〔暫編註解〕「亞雅侖」:字根與「以倫」同,可能這下葬之地與士師本人同名,位於臨門附近(參書19:13)。
【士十二12】「西布倫人以倫死了,葬在西布倫地的亞雅侖。」
「亞雅侖」字根與「以倫」同,可能這下葬之地與士師本人同名,位於臨門附近(參書十九13)。——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十二13】「以倫之後,有比拉頓人希列的兒子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
〔暫編註解〕比拉頓在以法蓮支派境內。大衛王的一位軍官比拿雅也是比拉頓人(撒下二十三30;代上十一31;二十七14)。押頓的兒孫甚多,又各有驢,當屬有勢力地位的人(參八30;十4注)。
「比拉頓」:在瑪拿西境內,近南面邊界。
押頓。字面意思是“僕人”。
希列。表示“讚美”之意。這是首次出現此名,該名後來在猶太人中非常有名。在聖經中只有這裡出現。後來的希列是一個猶太人學派的領袖,被認為是在基督前早一點的時期,最偉大的猶太拉比。
比拉頓人。據十五節記載,比拉頓在以法蓮地,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押頓屬於以法蓮支派。在代上8:23中,一個叫押頓的是便雅憫支派的人,但因為這個名字非常普遍,所以成為士師的這個押頓一定是以法蓮人(見代上27:14)。通常認為比拉頓城鎮在示劍南部,現在的Far`athā
以西七英里(11.2公里)的地方。
13-15 押頓作士師:他是財富、地位兼備的一位。
【士十二13】「以倫之後,有比拉頓人希列的兒子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
「比拉頓」在瑪拿西境內,近南面邊界。——無名《士師記簡介》
【士十二14】「他有四十個兒子,三十個孫子,騎著七十匹驢駒。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八年。」
〔暫編註解〕“七十匹驢駒”。這是地位與富裕的像徵(比較一○4)。
四十個兒子。這裡只提到家庭中的男性成員,但毫無疑問,押頓也有許多女兒。他家庭的巨大規模通過他的財富和高位再一次得到應證。同時也證實了在有能力供養眾多妻妾的家庭中,一夫多妻制的普遍性。
孫子。有些翻譯為“侄子”是從出自古代英語對孫子的叫法,現在已棄用。故此譯為“孫子”更準確。
【士十二15】「比拉頓人希列的兒子押頓死了,葬在以法蓮地的比拉頓,在亞瑪力人的山地。」
〔暫編註解〕“亞瑪力人的山地”有幾個解釋:1,亞瑪力人中有一部分已和其他異族遷到以色列的境內居住。2,有些譯本作“在沙拉賓地的以法蓮山地”(看書十九42),亞瑪力人一度曾住在以法蓮(參五14)。3,或屬抄寫錯誤。此語的背景不詳。
亞瑪力人的山地。亞瑪力人的家在猶大南方的南地,然而,這個地名表明他們曾一度向北進發侵入到以法蓮這一地區,使得這一地區就以他們的名來稱謂。或許他們在那裡已被擊敗,或許他們當中少量的人早期被允許住在那個地區。
【思想問題(第12章)】
1 耶弗他(12:1-2)在戰爭完結、獻上女兒之後又要處理什麽問題?面對接踵而來的難關,他有否氣餒?教會領袖可從中學到什麽功課?
2 以法蓮人不肯幫助基列人抗外敵,但事後又想邀功,將不參戰的責任推卸給耶弗他,這種無賴作風是否今人的寫照?他們的慘敗給你什麽警惕?
3 耶弗他先前儘量尋求與外敵和平共處的方法,避免爆發戰爭,殃及無辜。基列人用發音來辨別以法蓮人,是否可以減低戰爭所造成的損害?
4 試比較耶弗他和基甸對待外敵與以法蓮人的手法。
──《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蔡哲民等《士師記查經資料》․《SDA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