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十五章拾穗
【撒上十五1】「撒母耳对扫罗说:“耶和华差遣我膏你为王,治理他的百姓以色列;所以你当听从耶和华的话。」
〔暂编注解〕“听从”。即存顺服的心去听。
你当听从。字面意义是,“听”,附加的思想是顺从。撒母耳暗示扫罗曾一度听到过对于他在吉甲的具体要求,但是没有顺从。现在他要再受试验,看他是会实现神的愿望还是再次屈服于他自己的心愿。
●「所以」:原文是「现在」。
◎ 15:1 说明扫罗权力的来源是神,因此他应当顺服神的命令。我们是否也清楚我们的权力来源是神,所以我们应当顺服神的命令来行使权力。
1-3 扫罗奉命灭尽亚玛力人:亚玛力人在犹大南部至埃及的沙漠一带过游牧生活。
1-35 扫罗王再次受责:扫罗先前的不法举动(13)已使他的王朝不得长久,这次再度违命,结果连本身的王位也不保。整件事是以色列人与亚玛力人之役为背景,出征前神命令百姓要将亚玛力人灭尽,因他们曾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时趁火打劫(出17:8-16),结下仇怨(申25:17-19)。 一如往常,扫罗并没有完全遵守神的命令(参13:8-10),擅自保全了亚甲王及上好的牲畜并且加以掩饰及卸责 (15
21) , 结果遭神弃绝。
【撒上十五2】「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在路上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怎样抵挡他们,我都没忘。」
〔暂编注解〕“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我都没忘”。直译作:我会因亚玛力所作的而临到(惩罚)他。
我都没忘。字面意义是“我已关注”。亚玛力人是居住在巴勒斯坦和埃及之间的沙漠区域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计似乎主要是通过掠夺袭击邻近部落获得的(见创36:12的注释)。他们曾在邻近西奈山的地区无缘无故地攻击过以色列人(出17:8-16)。在那次战役后,摩西称这个地方为“耶和华尼西”,说:“耶和华必世世代代和亚玛力人争战”。在巴兰的预言中,亚玛力被称为“诸国之首,”意思是他们是第一个与以色列作战的,但是巴兰又说:“他终必毁灭”(民24:20,修订标准本)。
毫无疑问亚玛力人最近曾袭击过犹大南部,邻近别是巴的地方,而这可能就是那个地区的长老们要求立王的一个原因(见撒上8:1-5)。就象约书亚曾蒙指示,要保护基遍人脱离南方五王无缘无故的进攻一样,扫罗也受命去解救以色列人脱离亚玛力人的攻击。在约书亚的日子五王被杀带来了和平。要是扫罗执行了神的计划,以色列人可能就会从那时起享有比他们实际上享有的更长时间的和平。撒上14:48中提到的亚玛力人可能指的就是这次战役,因为49-52显然是插入语。
● 15:2 的背景是 出 17:8-13
民 14:43-45
申 25:17 。
●「我都没忘」:原文是「临到」、「眷顾」、「惩罚」。此处应该是「惩罚」的意思。
●「亚玛力人」:此民族住在犹大南方与埃及之间的沙漠上,习惯游击战。这个民族祖先是以扫 创 36:12
16 。
2~3关于“灭尽”的命令,看《约书亚记》六17注。亚玛力人如何对待以色列人,见《出埃及记》十七8~13;民十四43~45。撒母耳考验扫罗,看他是否真能忠于神的命令。
【撒上十五3】「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不可怜惜他们,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
〔暂编注解〕“灭尽”。直译作:取缔。根据申命记七2~6;一二2
3;二○16~18。取缔就是把城镇、人、牲畜和财产交给耶和华去毁灭。参看约书亚记六章17节的脚注。虽然这做法是严厉的,却是一个公正的惩罚。
「灭尽他们所有的」:原文为「灭尽他们所有的归 」,既然所有的要灭尽献给神,人就不能取出据为己有;扫罗违背这清楚的命令实在难辞其咎。
灭尽。字面意义是,“你[复数]完全地毁灭”。涉及亚玛力人的财产禁令的责任落在军队中众人的身上。但是,动词“击打”在“击打亚玛力人”这个命令中是第二人称单数,意味着将灭绝亚玛力人的责任放在作为以色列王的扫罗个人身上。希伯来词charam,译为“灭”,意思是“禁止”,“奉献”,从而“消除”当一个国家被禁止时,所有属于那个国家的东西都被看作是被咒诅的。百姓应该被杀,牛和其它活物也应被杀,但是金银等物要被带入耶和华的库中(见书6:17-19)。古时类似的风俗存在于近东的其它国家中。
◎这场战争的性质跟耶利哥 书 6:17-20 之战一样,以色列国成为神的审判的代理人。这种战争不像其他战争,战士不会获得物质上的好处。
●「灭尽」:「奉献」、「圣化」、「完全地毁坏」。这个字在整章中出现7次 15:3
8
9
15
18
20 ( 15:9 两次),是本章的关键词。
●「骆驼」:在石器时代的雕刻中就已经出现过骆驼,不过公元前1800-1200年间亚述人的文件很少提及骆驼。有一张人骑着骆驼的图画在伊拉克某处被发现,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000-2900年。资料翻译自http://nabataea.net/camel.html亚玛力人是沙漠的游牧民族,所以使用骆驼当交通工具。
◎ 15:3 中神与撒母耳不知道是不是预知扫罗可能会犯错,所以预先警告扫罗不可以怜惜亚玛力的人民与财物。
◎当然以今日的观点来看,这样灭尽全族的战争是残酷过份的,不过当时这样的作法并不罕见,这样的命令对当时的以色列人具有特殊的意义。神也对恶贯满盈的迦南人下了一样的灭绝令。
【撒上十五4】「于是扫罗招聚百姓在提拉因,数点他们,共有步兵二十万,另有犹大人一万。」
〔暂编注解〕提拉因或在犹大南部的西弗附近,或者就是提炼(书十五24)。不过确实位置不详。本节提到步兵人数时,象以前多次一样,把犹大人的数目另列,似暗示犹大支派在以色列的部族联盟中地位较为独立。
“提拉因”。可能是约书亚记十五章24节所指的提链,这城位于南地,在别是巴以北数英里外。
「提拉因」:犹大南部的一个城(或称「提链」,书15:24)。
「另有犹大人一万」:这里特别提到犹大支派,或许因为亚玛力人最接近他们的境域,这次战争与他们最有关连,所以他们派出这么多人参战。
在提拉因。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地点是书15:24的提炼,在犹大南部边界的一个城镇,接近于亚玛力人的领土,但是它位置并不确定。在反对亚玛力人的战役中,提拉因是基地,就象与亚扪人作战时比色是基地一样(见撒上11:8的注释)。奇怪的是扫罗的军队中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来自犹大,而事实上犹大支派在亚玛力人手下受的苦是最多的。
●「提拉因」:字义是「绵羊」,地点应该在犹大南部。可能就是书 15:24 的提炼。
4~9扫罗照撒母耳的话做了(8节),只是留下了亚玛力人的王亚甲和一部分牛羊。他因此干罪、被弃。
4-9 扫罗将亚玛力人打败:扫罗通知亚玛力人的邻居基尼人离开,因他们一直以来都善待以色列人,跟着扫罗将亚玛力人打败,把所有的杀尽灭绝,却保留了亚甲王、上好牲畜与美物。
【撒上十五4 军队的大小】扫罗在撒母耳记上十三章有士兵三千,大卫攻打亚玛力人只用了四百人。这些经文译作「千」的字眼,应当采取另一个字义,译作「部队」或「分队」。有学者提出每宗族可能各自派兵参战,部队人数没有一定,而是按宗族人丁数目而定。随着历史的发展,部队人数才以一千为标准,但在此以前每队可能少至十人。如此,来自以色列的是二百个部队,十个则来自犹大。士兵人数却不可考。──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十五5】「扫罗到了亚玛力的京城,在谷中设下埋伏。」
〔暂编注解〕“亚玛力的京城”可能为亚玛力人的王所在地,原文无“京”字,应为界于提拉因和加低斯巴尼亚之间的一个城。
「城」:亚玛力人居无定所,「城」大概指当时他们住的地方。
●「京城」:原文仅是「城」而非「京城」。
●在「谷」中:「河谷」、「河床」。
【撒上十五6】「扫罗对基尼人说:“你们离开亚玛力人下去吧!恐怕我将你们和亚玛力人一同杀灭,因为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你们曾恩待他们。”于是基尼人离开亚玛力人去了。」
〔暂编注解〕基尼人为南部游牧民族,历代和以色列人友好(出二16~18;十八9~12;民十29~32)。当年有一部分偕以色列人同入迦南(参二十七10;士一16)。
“基尼人”。过游牧生活的米甸人从古时开始已经支持以色列人(出二16~18;一八9~12;民一○29~32;士一16)。
「基尼人」:属游牧的米甸族,摩西的妻子为基尼人。(参士1:16)
基尼人。摩西的姻亲既是米甸人(民10:29)也是基尼人(士1:16),要么是因为这两个名字指的是同一家族的血统,要么是因为这两个家族已经联合。有些注释者认为基尼人是基纳斯的后代,基纳斯是以扫的孙子,以利法的儿子,但他们的出身并不确定(见创15:19的注释)。基尼人应该区别区于基尼洗人(创15:19)。米甸人因而或许也是基尼人,是亚伯拉罕由他的妻子基土拉而得的子孙(见出2:16的注释)。亚玛力人是以扫的后裔(见创36:12的注释),所以既是基尼人的血亲又是以色列人的血亲。有些基尼人,或米甸人,陪伴以色列人到了应许之地(见民10:29-32的注释)并且在那里接受了一份产业,住在犹大人中间(士1:16)并且远至北方的拿弗他利(士4:10
11)。这里的基尼人指的可能是那些定居在犹大南部之人的后裔,邻近亚玛力人的领土,并且已经与亚玛力人通婚(见撒上27:10)。
●「基尼人」:是游牧民族,这名称意指「金工工人」,与亚玛力人关系密切。但跟以色列人关系良好 出 2:16-18 出 18:9-12
民 10:29-32 。摩西也娶过这一族的女子为妻。 士 1:16
●「恩待」:「善良」、「慈爱」、「忠诚」。
【撒上十五6 基尼人】在圣经之中的基尼人,与以色列有互不侵犯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基尼」是指金工,基尼人是游行的金属匠人。他们通常居于犹大东南边界接近以东的地方。很多基尼人都和摩西有关(士一16,四11)。有人提出他们有礼仪专家的地位。──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十五7】「扫罗击打亚玛力人,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
〔暂编注解〕哈腓拉的确实位置不详,大概位于西奈半岛与亚拉伯地西北之间。书珥在以色列与埃及交界处(看创十六7)。这一带为以实玛利的后代所居(看创二十五18)。
这战役从“哈腓拉”(亚拉伯西北部)向东推进至“书珥”,即埃及的东界附近。
「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大概是传统的术语(参串),哈腓拉在亚拉伯,而书珥则在埃及的东界。
哈腓拉。哈腓拉的位置并不为人所知。有些学者认为它指的是“沙地”;有些认为是“沙丘”。从犹大西南边界的埃及小河(见民34:5的注释)向西到埃及,现在只是一片不毛的荒地。书珥shur这个词的意思是“墙”,据认为是指埃及王修造的防线,沿着他们东方的边界从红海直到地中海,为的是防御亚洲人的入侵(见出2:15;13:20;14:2)。埃及正东的沙漠叫作“书珥的旷野”(见创16:7;25:18;出15:22的注释)。因为亚玛力人当大卫的日子仍旧居住在南方同一地区(撒上30),所以可能“亚玛力的城”(撒上15:5)就是亚甲王的居所,扫罗的军队毁灭了那个地点并将亚玛力人远远分散到书珥的沙漠。这次奇袭亚玛力人可能与他们在扫罗的日子之前和之后对以色列人的袭击没有多少不同(士6:3-5;10:12;撒上30:1-18)。扫罗显然满足于一场不完全的战役。他已经生擒了亚甲,在古时,只要国王被捉拿了似乎他的国土就被认为是被征服了(见书12:7-24)。
●「哈腓拉」:字义是「圆圈」。
●「书珥」:字义是「墙」。位于埃及东边的边界上。
【撒上十五8】「生擒了亚玛力王亚甲,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
〔暂编注解〕扫罗所少的只是亚玛力人中一个民族。大卫时代,亚玛力人仍很强盛(二十七8;三十1
18;撒下一1)。所以,“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是说凡在这次战役中见到的,尽都杀了;但留下了亚甲。
亚甲。意思可能是“燃烧的,”或“强暴的。”虽然不确定,但它可能是亚玛力王的一个称号,与埃及王被称作法老类似。照约瑟夫所说(《古代史》卷6. 5),亚甲族的亚玛力人哈曼是亚甲的第16代子孙(见斯3:1的注释)。
杀尽。即,扫罗进攻的邻近地区的亚玛力人。亚玛力人广泛分散于西奈半岛、内盖夫和阿拉伯半岛北部(见创36:12的注释)。扫罗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击败所有亚玛力人是不可能的。他没有杀灭所有的亚玛力人,这一点从后来大卫进一步与他们作战的事实就可以显然看到(撒上27:8;30:1-20;撒下8:12)。直到希西家的时候他们才最终被灭绝(代上4:42
43)。
●「亚甲」:字义是「我会在万人之上」,可能是名字,也可能是一个头衔(如:「法老」)。
●「杀尽」、「尽都杀了」:「作为当灭之物」、「作为奉献」。
◎此处扫罗除灭的应该只是亚玛力人的一个支族,因为撒上 27:8
30:1
18 记载大卫时,亚玛力人还有相当的势力。
8~9 扫罗放过亚甲,又留下上好的战利品,违反取缔亚玛力人的命令,不听从神借撒母耳所说的话。
【撒上十五9】「扫罗和百姓却怜惜亚甲,也爱惜上好的牛、羊、牛犊、羊羔,并一切美物,不肯灭绝;凡下贱瘦弱的,尽都杀了。」
〔暂编注解〕扫罗和百姓所灭绝的牛羊只是“下贱瘦弱”的,却为自己留下“上好”的。为耶和华而战变质为自私的搜括(比较十五19
26)。
凡下贱瘦弱的。通过毁灭那些无论如何不值得保留的,扫罗和百姓自满地认为他们已经顺从了神命令“灭尽他们所有的”(3节)。但是获胜的以色列人却留下了“一切美物。”
◎ 15:9 这样的举动等于是把下贱瘦弱的献给神,是一种藐视神的行为。
【撒上十五10】「耶和华的话临到撒母耳说:」
〔暂编注解〕10~16本节至16节记述撒母耳责备扫罗。当日立扫罗为王的条件就是要遵行神的命令(参八5注)。既违神旨(11节),只有为神所弃(23节)。这是扫罗作王后第二次犯罪,第一次见十三8~15。
【撒上十五11】「“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因为他转去不跟从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母耳便甚忧愁,终夜哀求耶和华。」
〔暂编注解〕“我后悔了”。并非显示神的本性可以改变(一五29;比较雅一17),而是表达祂看见扫罗犯罪背叛祂而生的悲伤(比较创六6)。
「后悔」:按照神的计划,以色列的君王并不出自便雅悯支派(参创49:8-10) , 但神仍乐于使用扫罗来开拓国境,为王国铺路。
「后悔」在此是指神因扫罗的失职而大感失望。
「撒母耳
...... 哀求耶和华」:撒母耳求神不要废掉扫罗的王位,但显然不得要领。
我后悔了。见创6:6;出32:14;士2:18的注释。许多人发现很难使这句话与撒上15:29和谐,那节经文说:神“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祂迥非世人,决不后悔。”两个动词形式都是nacham,格塞纽将它定义为因别人的不幸“哀悼”或“忧伤”,因此是“怜悯”的意思;也有因自己的行为“后悔”的意思。圣经中没有一处说人为行善后悔—而只是说因行恶后悔。但是神被说成是既为祂行的善后悔也为恶后悔(见耶18:7-10)。“人的后悔指着他心意的改变。神的后悔指着景况和关系的改变”。nacham这个词的翻译应该说出这种意思。
在自由选择的原则之下,神没有把任何一个人造成只能执行神圣旨意的机器。确实,这些旨意最终会被执行(赛46:10),但是蒙召执行这些旨意的个人或国家并不因此就丧失了照做或拒绝神建议的选择权。那起先说“我不去”,但后来改变了心思的,远比那答应去后来又决定不去的好的多(见太21:28-32)。在每种情况中,如果神期望的工具证明是不足取的,神就会对个人的决定感到“忧伤”,但会允许他从事他所选择的路线并让他自食其果。扫罗决定随着他自己的心愿而行,这一点也不会阻碍神永恒的旨意,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机会使神可以在允许扫罗继续为王中证明祂的恒久忍耐。因与果的自然顺序是人类在善恶大斗争中要学习的伟大功课之一。
撒母耳甚忧愁。字面意义是,“它点燃了撒母耳。”当这个动词与“生气”连用时,通常被译为他“怒火中烧。”这是旧约圣经中唯一一处动词charah被译为“忧愁”的地方。译为“撒母耳甚生气”是不正确的,因为进一步的陈述又说撒母耳“终夜哀求耶和华”(见11节)。这位先知是那么失望困惑,以致他全心寻求耶和华要得知这种可叹情形的出路。
●「后悔」:「遗憾」、「悲伤」、「极度忧伤」。参考撒上 15:29 神不后悔,但是会「遗憾」、「悲伤」。
●「甚忧愁」:「发怒」、「燃烧」。
●「哀求」:「哭」、「哀号」、「呼喊」。
◎此处显出撒母耳非常在乎扫罗,以致听到神的话,撒母耳的反应是又伤心又难过。
【根据母耳记上十五11的记载,神因为自己立扫罗作王而后悔了。这节经文是否暗指神不预先知道扫罗有如此差劲的表现,当他拣选扫罗时,神已犯了错误?又或许这节经文只是人类对于神在此事上的感受的阐释?(D*)】
神知道万事,他当然预知基士的儿子扫罗会在统治晚年彻底失败。虽然是这样,神仍认为可以在扫罗统治初期,使用他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她的异教仇敌。事实证明,扫罗攻打亚扪人、亚玛力人和非利士人,足以令以色列十二支派重新获得勇气,并为着自己的国家而骄傲。然而,神预知扫罗的不顺服及反叛,他将完全弃绝扫罗,而施恩予耶西的儿子大卫。事实上,借着雅各临终时的预言,神早已显示了犹大支派将会永远作以色列这立约之国的王。扫罗属便雅悯支派,并非犹大族(大卫却是),由此看来,神拣选了大卫,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无论如何,扫罗不尊重神借着撒母耳而给予他的谕令,将自己的意愿代替了神那已经显明了的旨意,这是令人极感遗憾的事情。因此,神对撒母耳说:「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经文所用的字眼是niham,这词暗示了很深的情感,而且有其他人牵涉入内)。这节经文并非暗示了神对扫罗的期望是错误的,却只显明因着扫罗,并因为他走离顺服的路径而使以色列国失败及受苦,以致神深感苦恼。第二十九节使用相同字眼,陈明神不会改变主意而采取其他计划。反之,他仍会进行原定的计划:「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说谎,也不致后悔,因为神并非世人,决不『后悔』。」无论是撒母耳记上十五章十一或二十九节,无疑都是先知撒母耳在神默示之下所写成的,却不代表出自人类的会错误的阐释。在同一章圣经里的一个字——niham,却拥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希伯来字拥有两个或以上的意思,是常见的。──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撒上十五12】「撒母耳清早起来,迎接扫罗。有人告诉撒母耳说:“扫罗到了迦密,在那里立了纪念碑,又转身下到吉甲。”」
〔暂编注解〕迦密不是山名,而是犹大地南部的城,离希伯仑很近(看二十五2注)。近东一带国家的王都爱立碑志功绩。扫罗打了胜仗,趾高气昂,为自己立了丰功碑,然后回到他被立为王(十一14)、也是首次为神所弃的吉甲(十三8~15)。
“迦密”位于希伯仑以南七英里半(12公里)。“立了记念碑”。纪念他的胜利。
「迦密」:此地位于犹大支派境内,在希伯仑的南面。
「吉甲」:扫罗下到这里,大抵要为是次战役献感恩祭。
迦密。不是以利亚与巴力的众先知会面的迦密山,而是希伯仑南偏东7又1/4英里(11.6公里)的一个城镇,大卫曾在那里遭遇拿巴(撒上25)。
立了一个纪念碑。扫罗在这里为他的胜利“立了一个纪念碑”(修订标准本),然后继续前进到靠近耶利哥的吉甲,可能要挽回他在那儿曾丢过的面子(撒上13:11-16)。
●「迦密」:不是迦密山,而是犹大南部的一座城。字义是「花园地」。位于希伯仑以南11公里。
●「立了记念碑」:原文是「为自己立了记念碑」,意在表彰自己的功绩。对照 11:12-13 ,当时的扫罗得胜后把功劳归给神,很明显的,这几年来,扫罗已经改变了。
●「吉甲」:是扫罗被选立为王的地点。
【撒上十五13】「撒母耳到了扫罗那里,扫罗对他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耶和华的命令我已遵守了。”」
〔暂编注解〕我已遵守了。带着一种极大尊敬的明显表示,扫罗期待地等候着,要接受撒母耳的称赞。象历史进程中的所有人一样,扫罗只不过履行了他所同意的那部分,就乐于相信自己已经执行了委托给他的任务。他已经袭击了以色列的传统敌人,并且把亚甲带了回来作为完成了他的使命的证据。竖立在迦密的胜利纪念碑就是他自满的证据。如同大数的扫罗,基士的儿子扫罗无疑认为他自己选择的行动与遵行神的旨意是和谐一致的。当然,这里只是在两端有相似之处,因为一个是知道神旨意但没有做,而另一个是在无知中做的(提前1:13)。
◎不知道扫罗是装蒜还是真的不知道, 5:13 中扫罗还是认为自己已经完全遵守神的命令。可能他以为打败亚玛力人就是完全遵守神的命令。
13~15 扫罗为自己辩解而归咎于百姓(比较一五20
21)。
【撒上十五14】「撒母耳说:“我耳中听见有羊叫、牛鸣,是从哪里来的呢?”」
〔暂编注解〕有羊叫。虽然扫罗的良心在此刻看上去是清白的,但是羊叫牛鸣的声音却雄辩地说出了扫罗的不顺从和他的良心并不可靠这个事实。有良心被烙铁烙惯了这种事(提前4:2),而不是将它洗净,脱去死行(来9:14)成为无亏的良心(徒24:16)。自从扫罗被膏以来,他曾表现出许多高贵的品格特征,并且撒母耳爱他,几乎和耶稣爱犹大一样。但是所获得的权柄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专制的暴君,不会容忍任何的干涉。在他声称自己顺从的同时,牛群羊群却在大声宣布他的不顺从。
【撒上十五15】「扫罗说:“这是百姓从亚玛力人那里带来的,因为他们爱惜上好的牛羊,要献与耶和华你的 神。其余的,我们都灭尽了。”」
〔暂编注解〕扫罗为自己辩护,把责任推给百姓,又找新借口,说留下上好牛羊是要献给神。撒母耳见亲手所立的王背叛、自大、说谎、毫无悔意,内心难过已极(11节),叫扫罗“住口”(16节)。
扫罗将责任推卸在百姓身上。
「要献与耶和华你的神」:这话表面看来有充分宗教理由,事实上却违背了神的命令,因为献祭的人虽在一些情形下可分享祭肉,但这些掳掠得来的牛羊是要全部归给神的(3), 百姓无权享用。
百姓爱惜上好的。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扫罗试图责备其他人。难道现在百姓不会忠于扫罗对他们的吩咐要灭尽属于亚玛力人的一切象他们先前在击溃非利士人那天曾忠于他禁止他们吃东西的吩咐一样吗(撒上14:24)?对任何一个属扫罗之人的本性和理智来说,扫罗寻求这种借口的保护就是其属灵崩溃的明证。
◎ 15:15 中扫罗的理由是「百姓」是留下牛羊的主谋,但 15:9记载的却是保罗也有份。「你的神」这样的称呼似乎是不自觉表达了扫罗与神的关系是疏远了。再者,在战场上直接杀掉,也算是「献给神」,拿到吉甲来,也是杀掉献给神,有必要保留上好的牛羊吗?
【撒上十五16】「撒母耳对扫罗说:“你住口吧!等我将耶和华昨夜向我所说的话告诉你。”扫罗说:“请讲。”」
【撒上十五17】「撒母耳对扫罗说:“从前你虽然以自己为小,岂不是被立为以色列支派的元首吗?耶和华膏你作以色列的王。」
〔暂编注解〕“以自己为小”:看九21。
以自己为小。17节的希伯来原文的字面意义允许或者译为“虽然[或,那时]你在自己的眼中看为小,岂不是被立为以色列支派的元首吗?”或者译为“虽然现在你在自己眼中看为小,你不是以色列支派的元首吗?”在希伯来原文中动词的含意比表达出来的多,在翻译时需要进行补充说明。假定撒母耳此时指的是过去的经验,钦定本使用的是过去时态,而修订标准本和其它现代译本考虑到撒母耳想到的是扫罗在15节说的话,所以用现在时态这么说他。钦定本理解的是撒母耳在扫罗先前的谦卑和现在的骄傲之间进行了对比,而修订标准本和其它版本却认为这句话是扫罗表达服从百姓的意志(15节)这种假谦卑和他作为领袖的神圣任命之间的对比(17节)。
“耶和华膏你作以色列的王”这种措词显然只是重复前一句话“你岂不是被立为以色列支派的元首吗?”此外,扫罗已经说明了他的行为是基于“百姓”留下了战利品中“上好的”—暗示他没能制止住他们(15节)。根据修订标准本,撒母耳质疑了扫罗逃避责任的借口—“你在自己眼中看为小,”即,不能有效控制你的属下—用的是一个庄严的肯定,断言他是他们的领袖。在17-19(见1-3节)中,撒母耳于是进一步提醒扫罗他在这件事中的个人责任:耶和华已经(1)膏他为王,因而是全以色列的领袖;(2)派遣他与亚玛力人作对;(3)吩咐他将他们灭尽。他为什么没有顺从呢?在我们与天上的神的关系中,顺从问题永远是中心。
根据钦定本,撒母耳此时提醒扫罗他在受膏时说的话(撒上9:21),那时他从卑微的位置被高升为以色列的领袖。神的计划并不是把祂的仆人放在他们不能受试探的地方,祂的计划也不是把他们推入试探之中,当他们在其中屈服时,祂就必须饶恕他们并允许他们继续留在罪中。反之,祂的愿望是这样可以使他们改正,以便他们在与罪恶的斗争中马上得胜。圣灵将基督领入旷野去受撒但的试探(可1:12)。扫罗曾蒙赐予明白的证据证明耶和华爱他,并且会成为他不变的帮助者。他决不能控告明了他的自我主义本性的神未能给他每一行善并克服他的劣根性的机会。神给了他一颗新心的事实(撒上10:9)并不意味着扫罗就不能回到他原来的生活方式中了,要是他愿意这样的话。扫罗愿意高抬自己吗?那么神必使他降卑。
●「以色列支派」:原文是复数型态,意思是「以色列众支派」。
17-19
撒母耳认为扫罗实在是狡辩,他身为国君,没有理由受百姓左右而违背神的命令,对整件事他理应负上全责。
【撒上十五18】「耶和华差遣你,吩咐你说:‘你去击打那些犯罪的亚玛力人,将他们灭绝净尽。’」
〔暂编注解〕●「击打」:意思是「使圣化」、「奉献」、「灭绝」。
【撒上十五19】「你为何没有听从耶和华的命令,急忙掳掠财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呢?”」
〔暂编注解〕“急忙掳掠财物”。即像捕食的鸟一样猛扑向猎物。
●「急忙」:「贪婪急进」、「猛抓猛抢」、「唯恐来不及」。
◎撒母耳直接说出扫罗和以色列人的动机:出战就想要取得物质上的报答,所以看到上好的东西就想要拿回去当战利品。
【撒上十五20】「扫罗对撒母耳说:“我实在听从了耶和华的命令,行了耶和华所差遣我行的路,擒了亚玛力王亚甲来,灭尽了亚玛力人。」
〔暂编注解〕扫罗仍强辩,坚持自己无罪。
我实在听从了。只有一颗乖僻顽梗的心才会试图把不顺从推脱为顺从。通过作这个声明扫罗证明了他已经多么远地偏离了正路。正是当夏娃“见”禁树上的果子“好作食物……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时候,于是“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创3:6)。当一个人相信神所清楚标明为道德毒品的东西是可喜爱的,适合于更丰盛生活的餐桌时,他才会背弃对神的效忠并宣誓对魔鬼效忠。当神说是完全错误的,而人看起来是完全正确的,那时人就可以知道他的脚已经踏在了禁地上,没有任何保护反对那试探者催眠的诱惑。他已经弄瞎了自己属灵的眼睛并刚硬了自己的心(见弗4:30;见出4:21的注释)。
基督警告祂的门徒“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侍奉神”(约16:2)。从早期教会的时候(徒26:9-11;参提前1:13)到现在,对神仆人最严厉的逼迫都是以宗教的名义进行的。在恩典时期结束之前,恶人们会带着对神显然的热心继续各项宗教形式。魔鬼最聪明的计划就是这样,把谬误伪装,好使它冒充真理。在老底嘉的时代那大骗子会施展他最成功的欺骗,为此老底嘉的真实见证者劝勉他们要使用属灵的“眼药”,使他们可以“看见”(启3:18)他们自己的真实状况,以便他们可以分辨真理与谬误,洞悉撒但的诡计并避开它们,使他们可以发现罪并憎恶它,而且使他们可以明白真理并顺从它。否则,象基督时代的犹太人一样,他们就会被发现是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见太15:9)。
擒了亚甲。多么荒谬啊,但却是真实的!扫罗提出他最不顺从的行为作为完全彻底遵守了神通过先知撒母耳所发命令的一个证据。在他属灵瞎眼的状态中,他现在把错误当成正确的了,并且因为对于他个人认为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伟大胜利的事,撒母耳却予以反对,所以扫罗就感到愤愤不平受了委屈。
【撒上十五21】「百姓却在所当灭的物中,取了最好的牛羊,要在吉甲献与耶和华你的 神。”」
〔暂编注解〕所当灭的物中。这一句子全部来自于一个希伯来词cherem,“奉献之物,”“专用之物,”“被咒诅之物”或“专用于毁灭之物”(修订标准本)。Cherem来自动词charam,“禁止普通用途,”“献给神,”“消灭,根除。”亚干认为他个人使用“当灭的物[cherem]”(书7:1
11
13
15;参撒上6:17
18)是适当的,包括被保留下来用作圣所服务(书6:19)的银子和金子(书7:21)。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是“被咒诅的”或“奉献的”意思并不一定是该被毁灭的;而只是应当严格按照神的指示予以处置。与银子金子形成对比,城中所有其它的东西都该被灭尽(书6:21)—然而银子金子也是“被咒诅的”或被保留的,“归与耶和华”(书6:17)。同一个希伯来词cherem,也被用作“奉献”作神圣用途的祭品(见利27:21
28
29;民18:14;等等)。
扫罗所说“当灭的物”或字面意义是“奉献之物”按照这个希伯来词的圣经用法,这样翻译就呈现出一种新的意义。撒母耳曾指示扫罗要“灭尽[charam]”亚玛力人并通过杀死他们灭尽他们所有的。他们不仅仅是“被奉献的”;他们是“被奉献于毁灭的。”扫罗显然考虑他有特权决定应该如何执行神圣的命令。
当扫罗说“百姓”想要留下上好的牛羊牲畜时,他说的无疑是事实。他们未蒙允许将亚玛力人的牛羊取归自己。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用亚玛力人的牲畜代替他们自己用于献祭的牲畜而使自己富足。当这个建议提到扫罗面前时,他完全赞成,并且因而认为有权利照着自己看为合适的解释神的命令。在扫罗这方面,他对牲畜并不感兴趣;因为无疑他有很多牲畜并且有余。但是如果他能带着一个被征服的王回来—与那时的风俗相一致—那么他就能在全以色列人面前呈现他军事威力的切实证据,并且会大大提高他的声望。扫罗无疑计划,在把亚甲当作自己作为一个战士的作战技能炫耀示众之后,再当众执行他的死刑。但是,蒙神的指示,撒母耳通过亲自处死亚甲剥夺了扫罗的炫耀计划。
扫罗可能推论说他在增加其臣民的财富和他自己的名声的同时就是在遵守神关于牲畜和王的命令。他愿意以一种自己选择的方式完成神的旨意。最终,王和牲畜都会被杀;但是同时他和他的百姓都会从中获益。在这里就显出了扫罗品格上的弱点—在假装侍奉神的同时,他实际上首先侍奉的是他自己的利益,最后才是神的利益。无疑正是为这个原因派遣扫罗去与亚玛力人作对的命令是要“奉献”他们和他们所有的财产,神藉以详细说明了他们应该被“奉献”—毁灭。
扫罗在最后这次品格的大考验中失败了。撒母耳曾花了整夜的时间为扫罗向神祈求,希望扫罗被弃的宣判可以撤销,可是当他看到扫罗反叛的证据时,连他都充满了义愤。因为扫罗已经弃绝了耶和华,上天就任他去选择他自己的路线;而撒母耳这方面,“直到死的日子,再没有见扫罗”(35节)。通过服从百姓的愿望,通过把他自己错误的决定归咎于他们,并且通过试图僭取实际上属于神的尊荣,扫罗已经完全丧失了他自己作为君王的资格。
在吉甲。吉甲虽然不是扫罗的居住地,在某些方面似乎却有希伯来君主国之首都的功能。它标志着横越约旦河后以色列人的第一个露营地(书4:19),并且是征服迦南的军事指挥部(书10:15;等等)。分地的实际行动也是在这里执行的(书14:6至17:18)。当这地最初被征服时,约在过了约旦河六或七年后,约柜才从吉甲移到了示罗(书18:1)。那时约书亚住在“以法莲山地的亭拿西拉”(书19:49
50)。
当约柜被非利士人掳走时,在示罗的圣所崇祀就停止了(撒上4:11;诗78:60),示罗城本身也被毁了(见耶26:6
9)。约柜后来被送回来了,先到伯示麦(撒上6:7-15)然后到了基列耶琳(撒上7:1),留在那里直到大卫将它运到耶路撒冷(撒下6:2-12;参书15:9
60)。对神的敬拜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被分散了,尽管撒母耳在各种不同的地点献祭,可能包括吉甲(撒上7:16)。在基列雅比获胜后,撒母耳集合以色列人确认扫罗为王是在吉甲(撒上11:14
15)。集合军队进攻非利士人在密抹的防营也是在这里(撒上13:4)。它还可能是反对亚玛力人之战役的基地,因为扫罗提议回到那里向神献祭似乎暗示了这一点。
【撒上十五22】「撒母耳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
〔暂编注解〕单献祭物却没有顺服的心,这种献祭毫无价值。从撒母耳的话可看出,先知对献祭的要求是听神的话重要过物质。祭牲的“脂油“为最好的部分,要烧在坛上献给神(利三14~16),但仍不及“顺从”宝贵。22~23两节文字为诗歌体,是圣经中常为人引用的金句。
一个听命的以色列人当然不会忽略应献的祭。
耶和华喜悦。被圣灵激励,撒母耳发出了这一意义深刻的真理,在将来的世代中不断回响再回响着(见诗51:16-19;赛1:11;何6:6;弥6:6-8;及其它)。
●「听命」:原文是「看阿!听从」。
●「顺从」:「留心」、「专注」。比「听从」更进一步。
●「脂油」:指「祭物中最好的部份」,此部份用来献给神。利 3:16-17
7 23-25 。
22-23
这两节为诗体,道出顺从神的重要,针对扫罗不听从神,却以献祭敷衍神的错谬。日后先知对宗教礼仪也有相同的观念,强调礼仪与信仰生活一致的重要性,参赛1:11-15; 何6:6;摩5:21-27。
● 15:22-23 节是用诗歌体的方式写成,因此有平行、对偶的句型。
【撒上十五22】「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
神所重看的,并不是我们所作的,乃是我们所服于祂的。这是每一个事奉祂的人必须记得的。
【撒上十五23】「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
〔暂编注解〕神的刑罚已不只是扫罗王位不长久(十三14),而是“厌弃”。神的灵后来离开他(十六14),儿女背离他,部下不服从他(二十二17),一直到他和三子都死在非利士人手下(三十一章)。不过这些刑罚并未立即来到,可能因扫罗已认罪(虽仍带着自义),撒母耳也允偕他回去,暂维其王位。
“行邪术”。占卜。参看申命记十八章10、11节。“顽梗”。傲慢或放肆。
厌弃你。在这里清楚地说出了神与人之间情形改变的原因—“你既厌弃(或译:因为你已经厌弃了)。”当人选择走他自己的路时,神就不得不重新调整条件以应付这种情形。当以色列想要一个王时,神就给他们机会试验这种计划的可使用性。神允许扫罗继续为王的事实显明祂并没有丢弃他。如果扫罗不愿意跟从神,他就只好发展他自己的君主政体的想法而没有神圣忠告的帮助—不是因为神不愿意指导他,而是因为他拒绝接受指导。
●「悖逆」:「不顺服」或「背叛」。
●「行邪术的罪」:见 利 19:26
民 22:7
申 18:9-12 。
●「顽梗」:「侮慢无礼」、「表现强势」。指内心「高傲自大」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态度。
●「厌弃」:「藐视」、「拒绝」、「轻看」。
◎我们的态度如果对神是谦卑的顺服的,神也看重我们,反之神也会轻视、拒绝我们。 撒上 2:30
【撒上十五23 古代近东背景中罪行之对比】和合本译作「悖逆」的字眼,在希伯来语中是与坚持己见有关。这字曾经用来形容以色列人在旷野时的争闹。在此则指扫罗尝试为自己的行动辩解开脱。撒母耳把它和占卜(和合本:「行邪术」)相提并论。占卜者相信借着各样的指标(例如祭牲的脏腑等),能够得知神明的作为和动机,宣称无需神明提供具体资料,便能知道如何取悦他。扫罗亦同样(不顾耶和华具体的命令,反而)坚称自己知道怎样能够取悦神明。他的论点是他有知道怎样能够取悦神的内幕消息──这正是占卜据称能够提供的资料。和合本译作「顽梗」的希伯来语字眼,是用来形容人坚持采取某个行动。撒母耳正确地把它与拜偶像(他特别提到「特拉芬」,见:创三十一19的注释)相比,因为偶像通常是用来操纵神明、强逼神明做事的(见:申四15~18的注释)。将食物和礼物献给神的用意,是要神觉得有应允祈求或赐下福气的必要。撒母耳暗示扫罗计划将一切牛羊献上给神,所做的正是这种行径。扫罗试图用礼物操纵神,就和拜偶像的人没有两样。──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十五24】「扫罗对撒母耳说:“我有罪了,我因惧怕百姓,听从他们的话,就违背了耶和华的命令和你的言语。」
〔暂编注解〕我有罪了。在撒母耳的宣告之前,神就已经拒绝扫罗为王了(23节),扫罗坚决地为自己的行动方针辩护。只有当判决宣布刑罚已知时他才愿意承认背离了神圣的吩咐。扫罗没能表明生命改变伴随着“依着神的意思忧愁”的证据;他的忧愁是“世俗的忧愁”(林后7:9-11)。驱使他做出这种认罪的并不是真诚的愿望要做正确的事,而是害怕丧失他的国度。只有当面对这一前景时他才假装悔改,目的是要尽可能挽救他作国王的职位。人的称赞对他来说比神的赞同有意义的多。
◎扫罗认为自己犯罪的原因是「害怕百姓」,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力来源是百姓的拥护,以致要讨好百姓,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权力来源是神的选召。我们会不会也和扫罗犯了一样的错误?
24-31 扫罗认罪求赦:并恳求撒母耳公开参与敬拜给他留面子。甚至逼切得将撒母耳的衣襟撕断,撒母耳遂以撕断的衣襟为喻,声言扫罗与王位断绝,有更合适的人会代替他作王。「我好敬拜耶和华」:从30节看来,扫罗显然另有目的,对神的敬虔实在不足。
【撒上十五25】「现在求你赦免我的罪,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华。”」
〔暂编注解〕求你赦免我的罪。这一请求与百姓在米斯巴大声呼喊说“我们得罪了耶和华……愿你不住地为我们呼求耶和华我们的神”(撒上7:6-8)的请求是多么不同啊。扫罗得罪了撒母耳还是耶和华呢?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心灵所必需的改变呢,还是在百姓前面丢面子以致丧失王权呢?他将来的行动会清楚地显示他行事的真正原因。
◎「回去」:应该指回到吉甲的祭坛处。
【撒上十五26】「撒母耳对扫罗说:“我不同你回去,因为你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以色列的王。”」
〔暂编注解〕虽然扫罗在多方面都合乎作伟大领袖的资格,但他任性的态度叫他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质。
我不同你回去。撒母耳感到神已经厌弃了扫罗,起先不肯与王一同敬拜。从人的角度说,他愿意与一个这么含糊不赏识神为他所做之事的人没有任何关系。撒母耳的态度只是神的态度的一个反应。如果耶和华不会与扫罗有任何进一步的交往了(见撒上28:6),那么耶和华的代表撒母耳也不能与他有进一步的交往(撒上15:35),免得这种交往会被解释为神意赞同的证据。
【撒上十五27】「撒母耳转身要走,扫罗就扯住他外袍的衣襟,衣襟就撕断了。」
〔暂编注解〕●「衣襟」:衣服的「边」或「角」。
●「扯住....衣襟」:这种举动通常表示恳求和屈服 亚 8:23 。
【撒上十五28】「撒母耳对他说:“如此,今日耶和华使以色列国与你断绝,将这国赐与比你更好的人。」
〔暂编注解〕将这国赐与。大卫的受膏和加冕虽然还在将来,但由神说出来就好像已经完成了一样。扫罗已经无可挽回地亲自丧失了作为国王的资格,并且神关于他的决定是不可撤销的。神的旨意和目的是这国已经给了其他人。扫罗现在借着敬拜已经不可能做什么(30节)帮助改变判决的事了。甚至祈祷也不会改变它了(见耶7:16;11:14;14:11)。固然,扫罗作为国王被弃并不一定暗示他个人的恩典时期已经结束了,也不意味着他作为个人会被神拒绝接受。他仍可以个人地悔改并归正。要是扫罗当时愿意放弃宝座,自此以后去过一种私人的个体生活的话,他可能已经得救了。但是显然他不能使君王的职责与神圣的旨意相和谐。
比你更好的人。就圣经所记,扫罗的错误到现在为止就是在吉甲所犯的错误(撒上13:8-14)。在他的记录中并没有像大卫与拔示巴及赫人乌利亚那样的情况。二人都是大罪人;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当扫罗的罪被指出来时,他证明自己行动的方针是正当的(撒上13:11
12;15:20),而大卫真诚地悔改了他的罪(撒下12:13;诗51)。
●「比你更好的人」:直译是「比你更好的朋友」或「比你更好的同伴」。
【撒上十五29】「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他迥非世人,决不后悔。”」
〔暂编注解〕此处和11
35节都用拟人法,以人的思想和经验来描写神,说神“后悔”(看创六6)。其实所要说明的是神因扫罗之罪内心忧伤难过,祂也有人的性情。但神的旨意决不改变。所以本节说“决不后悔”,有的译文作“决不改变主意”。
“以色列的大能者”。是神独一无二的称谓,强调祂永恒的本质。名号在这里尤其恰当,因为本段强调祂的不变。
「以色列的大能者」:表明神的永恒与可靠,非变幻莫测,正如下半节指出神决不后悔。
「决不后悔」:补充11节「神后悔」的说法,强调神不像人那样受到欲望、情绪左右而改变。 废掉扫罗王位并不是突然改变主意的缘故。
以色列的大能者。对神的这个称号在旧约中只出现过这一次。被译为“大能”的词是nesach,来自动词nasach,“卓越,”“持久。”在此时的背景中使用神的这个称呼是最适当的。Nesach通常被译为“永远,”如在撒下2:26;诗52:5中等等。
后悔。关于神的“后悔”见创6:6;出32:14;士2:18;撒上15:11。
●「大能者」:可能是「荣耀」、「永存」、「力量」。
●「以色列的大能者」:旧约圣经中仅此一处这样称呼神。
【撒上十五30】「扫罗说:“我有罪了,虽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长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举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华你的 神。”」
〔暂编注解〕扫罗看重的不是神的喜悦,而是在人面前因有撒母耳的支持而受到的尊重(比较撒下六5
16)。
扫罗关心他有否失去撒母耳的支持。
我好敬拜。对扫罗来说,敬拜的形式只有在作为获得百姓对他本人的忠诚的手段时才是重要的。他的目的是表示他自己的政策与神的原意一样,为的是使百姓可以相信跟从他就是在遵行神的旨意。宗教就这样被降格去侍奉政治权柄,因为扫罗打算利用神作为达到他自己的目标的一个手段。
◎有学者认为扫罗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所做的事情,可能用心并不邪恶,但却获得了被咒诅的下场。不过我们却认为扫罗几次重要的犯罪,真的都显明他的信仰已经偏离了正轨,不应该仅用「命定的悲剧人物」来看扫罗的遭遇。
30-31
扫罗要在众人面前掩饰神已废除他王位的事,撒母耳与他一同敬拜神是表示他仍然得到撒母耳的支持。撒母耳与他同往,是要执行神的命令,将亚甲王杀掉,而另有可能是在另一位新王未按立前,不宜将扫罗王被废一事公开,否则会影响局势的安定。
【撒上十五31】「于是撒母耳转身跟随扫罗回去,扫罗就敬拜耶和华。」
〔暂编注解〕撒母耳答允偕扫罗回去,可能因他已认罪、答允敬拜耶和华;但也可能是要去贯彻神灭绝亚玛力人的命令,亲手将其王亚甲杀死。撒母耳以后未再见扫罗。
撒母耳转身。撒母耳改变了他的心思可能有两个原因:(1)他想要尽一切可能个别嬴得扫罗。(2)知道他不赞成扫罗可能会导致以色列中一些有不满精神的人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即使王已经厌弃了神的领导为要走他自己的路,但有秩序的政府必须继续存在。
【撒上十五32】「撒母耳说:“要把亚玛力王亚甲带到我这里来。”亚甲就欢欢喜喜地来到他面前,心里说,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
〔暂编注解〕本句原文意思不甚清楚。“欢欢喜喜”也作“恐惧战兢”;“必定过去了”也可译为“就在面前”。
“欢欢喜喜的”。希伯来文的意思不易解,可能指“高兴地”或“戴上脚镣”。“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更可作:痛苦的死亡到来了。
「亚甲就欢欢喜喜 ...... 过去了」:七十士译本则作「亚甲王战战兢兢的来到他面前,心里说:「死亡确实是很苦的!」」。
●「欢欢喜喜地」:原文是「愉悦的」,但是七十士译本作「战战兢兢的」,马索拉经文的原文元音重标之后,也有战兢的意思。
●「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七十士译本作「死亡竟是如此的痛苦」。整段经文的意义可以由亚甲认为自己会死,到认为自己不会死都可能。
【撒上十五33】「撒母耳说:“你既用刀使妇人丧子,这样,你母亲在妇人中也必丧子。”于是,撒母耳在吉甲耶和华面前将亚甲杀死。」
〔暂编注解〕显示亚甲王好战和残忍。
「在吉甲耶和华面前,将亚甲杀死」:将亚甲杀死归神(参3)。
撒母耳杀死亚甲。根据赐给以色列人的民法(出21:23
24),亚甲犯有死罪,撒母耳“在耶和华面前”将他处死,正如以利亚后来在关于亵渎的律法之下(利24:11
16)在迦密山杀死巴力的众先知一样。通过杀死亚甲,撒母耳阻碍了扫罗的目的,扫罗本打算展示这位君王,好作为他自认为聪明领导的见证。
●「杀死」:原文是「砍成碎块」。
【撒上十五34】「撒母耳回了拉玛。扫罗上他所住的基比亚,回自己的家去了。」
〔暂编注解〕「拉玛」:撒母耳居住地方,见7:17注。
【撒上十五35】「撒母耳直到死的日子,再没有见扫罗,但撒母耳为扫罗悲伤,是因耶和华后悔立他为以色列的王。」
〔暂编注解〕撒母耳与扫罗自此没交往(按19:23,他们曾见过面)。
「撒母耳为扫罗悲伤」:撒母耳对扫罗实在有深厚的感情。
撒母耳再没有见扫罗。见26的注释;另见撒上16:14。
撒母耳为扫罗悲伤。撒母耳首先是不愿意给以色列立一个王,一旦国王被立之后,撒母耳不顾王的错误依然保持对他的忠诚。对撒母耳来说,就象对后来的大卫来说一样,扫罗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上24:10)。撒母耳对扫罗所选择之路线的悲伤(撒上15:11)就是撒母耳关怀扫罗的证据。
◎撒母耳真是爱扫罗,虽然扫罗背弃他传达的神命,他也亲自宣布神弃绝扫罗当王,并与扫罗断绝往来,但他还是为扫罗悲伤。
【思想问题(第15章)】
1 试举例说明「听命胜于献祭」(22)这句话。
2 扫罗不灭绝亚甲与上好牛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参9节。试从他对撒母耳的话(13
15
20-21
24-25
30)分析他的个性。你是否同意扫罗注重面子过于他与神的关系?这是否你的弱点?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蔡哲民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