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一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撒上一4~8、10、11、20父母與子女】
子女的信仰是父母信仰的反映。作父母的人不可能期待他們的子女將來比他們本身更好。摩西的雙親出於信心,把摩西藏了起來,四十年後,摩西也出於信心走在他雙親的腳蹤之後——他拒絕被稱為法老女兒的兒子。
今天是主日,這大概是你和家人有更多時間在一起的日子。你怎樣過今天,二十年後你的子女在主日也要這樣度過。請你切勿忽略現在寶貴的機會,因為它將不再回頭。帶你的子女去教會參加主日學,或時常和家人在一起讀經、禱告。在子女對罪開始有意識時,即向他們解說上帝救贖的計畫。你不可能要求別人(主日學老師、牧師、傳道)代替你帶領你的子女到主的跟前,因為那是「你」自己本身的工作,如果你把這樣重要的工作假手於人,則未免遺憾。你要教導子女聖經的真理、人生的意義、基督徒肢體生活的必要性。不要讓你的子女從不信的人處去吸取性愛和道德的知識。你應當搶先教導他們,以免別人引他們入於迷途。教導子女走正確的道路,這是作父母的第一天職。
你為了教導子女是否曾禱求上帝賜你智慧呢?你用多少時間為你子女得救的問題禱告過呢?你確信你真心關懷子女的得救嗎?摩西的信心只是其父母信心的一面鏡子。——M.R.D. ——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撒上一13】「(原來哈拿心中默禱,只動嘴唇,不出聲音,因此以利以為她喝醉了。)」
當哈拿把她的苦情帶到神面前時,她不出聲祈禱。感謝主,人不知道她求甚麼,連以利都誤會了她,但神卻聽見她祈禱。我們心中所望的,有時很難告訴人,但神體察我們的心,同情我們的苦衷,祂會照著我們所求的,七倍賜給我們。
無聲的祈禱在神面前一樣被聽見,蒙悅納。──
吳恩溥《沒藥汁》
【撒上一15「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
哈拿的心充滿著憂苦,這些表露在臉上,顯得十分悲傷。但是當她在神面前傾心吐意,將心中一切苦情倒出來,神的平安就進入她的心。她就可以吃飯,臉上再沒有傷感的表情了。這是多麼好的轉變!多麼大的比較。對她與她的家都是好極了。
承認與祈禱——你是否心靈憂苦而臉上顯得很不愉快?或許仇敵陷害你得很慘;或者你生活中希望不能實現,目的無法達到。甚至主似乎也忘記了你。可憐的受苦者啊,你只有向神傾吐,向祂承認,對祂祈求。神知道一切,你只管告訴祂,當作祂完全不知道這事一樣。你總要在神面前傾吐,祂是你的避難所。在凡事上藉著禱告與祈求,將一切所要的告訴神。
傾吐與吸收——我們的憂苦可以傾倒出來,然後吸收神所傾倒的平安。哭泣從這門出去,歡樂從那門進入,我們將眼淚的杯遞憂患之子,祂還給我們的是福杯,有新約的福分。你曾哭泣與祈禱;就在那裡,你可獻上讚美與感謝的祭。
──邁爾《珍貴的片刻》
一個普通婦人的禱告,只求神“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撒上一:11);但神所賜下的這個兒子,竟成為轉移時代的人,改變了歷史,從“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狀態,進到建國立王。
哈拿是以法蓮人以利加拿的妻子,丈夫愛她,她卻沒有生育;另一個有兒女的妻子,就激動她,不給她好日子過。雖然丈夫愛她,給她物質上豐足,但不能除去不育的羞恥。因為以色列的婦女,有一個願望,就是神所應許的彌賽亞由她而出。因此,他們以不能生育為恥。哈拿在神面前傾吐心意,痛痛哭泣禱告,求神賜她兒子。(撒上一:1-8)
哈拿不是要跟誰爭寵,作生孩子比賽,因為丈夫已經深愛她了。她也不是出於自私,以兒子為投資,造就兒子長大,功成名就,贏得豐厚的收入,可以衣食富足,後半輩子有靠。但她只是愛慕神的應許,所以向神祈求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撒上一:11)這是把兒子許願奉獻,終身作拿細耳人,過最嚴謹的生活,甚至父母親人死了,都不能料理,以免成為不潔。(民六:1-8)這是一個母親最大的犧牲。她不要兒子在世發達,要奉獻給神。
耶和華賜給她一個孩子,起名叫撒母耳,意思是從耶和華求來的。哈拿不是許了願就忘,也不是只口喊感恩三聲;她是照所許的願實行,等孩子斷了奶,就把他送到示羅耶和華殿那裏。這是不容易的。不僅是母子親情難捨,而是因為哈拿不會不知道,以利兩個作祭司的兒子,是惡名昭著,無惡不作;把年幼的兒子送去那裏,誰能保證不會學壞了?哈拿是有見識,負責任的母親。她不是把孩子交給了年邁昏庸的老以利,是交給了神。“我將這孩子歸於耶和華,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撒上一:28)她獻上更多的禱告,托住從神求來的兒子。
今天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敬虔的母親。有這樣善於禱告的母親,才可以孕育出希望,給神家成就復興。── 于中旻《撒母耳記上箋記》
【撒上一27~28】「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
你有沒有注意上面經文裡的兩個短句?對我來說,這兩句實在太寶貴了!現在把它們連在一起讀:「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哈拿在困苦中向神祈求一個兒子,她的請求蒙答應了。還有什麼禱告的得答應能超過這個呢?她所有的祈求都是為要得一個孩子,然而當她得到了她的衷心所願以後,她卻把孩子回獻給那位賞賜者——神。當撒母耳從她的手裡交出獻與神時,聖經告訴我們,他們「於是在那裡敬拜耶和華。」(撒上1∶28)
當所定的日子臨到,我要如同哈拿一樣,把我的撒母耳,就是我一切盼望所集中的,從自己手裡交出獻與神時,我才認識什麼是敬拜神的真義。敬拜緊隨十字架之後,而神在那裡必須成為我們一切中的一切。當我們將自己所寶貴的全獻與神而兩手空空的時候,我們生命的焦點,便從我們本身轉移到神的身上,這就是真實的敬拜。――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撒上一27~28生命是神賜的禮物“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
我八歲時,有個同學去世。葬禮中我看著他,感到他是“安詳地睡在主耶穌的懷中”。這使我得到很大的安慰,同時也讓我不再那麼害怕死亡。
同年,隔壁五歲的小男孩也不幸去世了。那時,我覺得我似乎能體會他父母親的哀傷。他們的心碎了,並且近乎憤恨。很顯然他們認為死亡奪走了那應當屬於他們的寶貝。
當我們所愛的人死時,我們會經歷懷疑,甚至是憤恨的心路歷程,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們不能停留在那裡。與其把生命當作是財產,何不把它看成是神所賜的禮物。
約翰·克萊蒲牧師夫婦的十歲女兒不幸因患上血癌去世。因他們把女兒的生命當作是神所賜的一份最純潔、完美的禮物。如今主把她收回去了,他們就以感恩的心來接受,心裡得著平安。
從聖經撒母耳記上1章27至28節,我們看到哈拿因把她兒子撒母耳當作是神所賜的寶貝禮物,所以她也早已預備好隨時要把這份禮物還給神。
若是我們也能有哈拿這樣的心境來看待生命,那麼,當我們面對死亡的離別時,我們就能夠以感恩來取代憤恨之心情。
主啊!謝謝你賜下生命,
以及你所賜的一切;
當你把我們所愛的人接走時,
求你的恩典幫助我們倚靠你。
生命是神所賜,也必歸回於他。
──《生命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