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撒母耳记下第八章拾穗

 

【撒下八11此后大卫攻打非利士人,把他们治服,从他们手下夺取了京城的权柄(原文作母城的嚼环)。」

   〔暂编注解〕“京城”当指非利士人的京城,很可能是迦特(代上十八1)。

         「大卫攻打」:并不一定表示大卫亲自出征(参21:17);他亲自率兵的战役见21:15-22; 23:8-39

         「京城的权柄」:原文为「母城的嚼环」;指首都。

         按代上18:1的记载,指迦特及附属村庄。迦特在当时非利士的五个首邑(书13:3)中占重要地位,因这城的首领在非利士众领袖中居首。

         攻打非利士人。大卫在宝座上坚立后,享受了一段和平时期,那段时期被用来组织建立他的王国。四围列国了解以色列的实力,就忍住没有来攻击,而大卫自己也满足于处理国内的事务。然而,他终于决定征服他的敌人使他们顺服,好使他们在机会来临时不再能发动进攻。非利士人被击败了,成了进贡国,并且他们的部分领土也成了以色列的属地。

         母城的嚼环。这个名称的意思难解。有人解释它是“母城的嚼环,”“嚼环”可能是用在权柄的意义上。根据对观段落,大卫“从非利士人手下夺取了迦特和属迦特的村庄”(代上18:1)。因而可能指的是母城迦特,非利士的大都市。这个重要地点现在附属于以色列了。它被大卫提及表示非利士人彻底臣服于以色列了。

         ●「治服」:「制服」、「压低」。

         ●「京城的权柄」:「母城的缰辔」或「前臂的缰绳」意思是「统治中心或权力所在」,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地名,但目前找不到这个地名的存在,比较可能是非利士属于城邦联盟,大卫用武力加入这个联盟取得「统治中心」的地位。 代上 18:1 是说「从他们手下夺取了迦特和属迦特的村庄」。「迦特」就是非利士五大城之一。

         ◎非利士人被击败,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大卫的前一任以色列王扫罗,就是死在非利士人手中,而且当时非利士人已经占据以色列中部,将以色列切割成两块。大卫能将非利士人彻底降伏,算是达成相当重要的里程碑。非利士人由士师时代参孙时就与以色列人为敌,被大卫击败后,仅偶尔能够干扰以色列人,希西家是旧约记载与非利士人有战争的最后一位以色列王 王下 18:8 。非利士人最后是被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完全击败俘虏。

         8:1-14此段提及非利士、摩押、琐巴、亚兰、哈马、亚玛力、以东等外族被大卫征服或降伏于大卫。不过不一定是大卫亲自带兵,也可能是大卫的将领的战功。

         1-18  大卫的文治武功:本章只是这方面的撮要,较详尽的记载见第9章以后。

         本章综述大卫作王建都之后建国的一些活动,包括南征北讨,扩张国土。1518节是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设立与人选的任命。

         本章记载大卫国度在神祝福下的扩展。“京城的权柄”。直译作:母城的嚼环。可能指迦特(代上一八1),那是被大卫征服和控制的主要的非利士人城市。

 

【撒下八2「又攻打摩押人,使他们躺卧在地上,用绳量一量,量二绳的杀了,量一绳的存留。摩押人就归服大卫,给他进贡。」

   〔暂编注解〕摩押人乃亚伯拉罕侄儿罗得之后,住在死海的东面。大卫逃亡期间,他的父母曾避难摩押地(撒上二十二3)。

         《代上》十八2记同一事,但未提用绳量摩押人以定存弃的事。这种做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年少的(身材矮短)存留,年纪大的(身材高大)杀掉;二是叫所有的人躺下,三个人中杀掉两个。这可能是古代杀俘虏的一种风俗。

         本节可解作:大卫放过年轻的摩押人(他们的高度相等于一条用来量度的“绳”),却把成人(高度等于两条绳)处死了。又可解作:每三行就有一行士兵的性命得以存留。

         克服摩押:摩押曾有恩于大卫(见撒上22:3-4),是次攻打摩押的原因经文没有交代。

         「用绳量 ...... 存留」:将躺卧在地的人杀了三分之二。

         攻打摩押人。大卫先前与摩押享有友好关系,当他逃避扫罗时,摩押人曾为他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庇护所(撒上22:3 4)。大卫对摩押的态度发生改变的起因并不确知。有一个犹太传统说法大意是摩押人证明没有忠于对他们的信托,杀害了大卫的父母。对此并没有查证。还有可能是在大卫与非利士人的战争中,摩押人有某种背信弃义的罪行,因而成了大卫下一个决定攻打的目标。

         没必要像某些人假定的那样,认为这里错把亚扪说成了摩押。摩押在米沙领导下的背叛(王下1:13:4-27)证明这个国家确实曾处在以色列的统治之下。除了这一记录之外,没有任何征服摩押的记录。然而,沉默的证据本身并不足以证明摩押从大卫时代到亚哈死时一直处于臣服状态。在那些年间可能还有其它的叛乱与再次征服。

         把他们推倒在地上。字面意义是“使他们躺卧在地上。”似乎是大卫强迫摩押人躺在地上,然后用绳把他们量为三部分,三分之二被处死了,三分之一存留下来。对观段落(代上18:2)没有提到这个。关于这种严厉待遇的原因并没有给出。或许关于这场战事的起因的信息会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要量他们。

         ●「摩押」:此民族人在圣经中的来源是 10:34-38 记载罗得与大女儿乱伦生下来的后代。出埃及时摩押和亚扪人还设法咒诅以色列人 23:4  22:1-23:17 。此民族是属于以色列人眼中「不洁净」的民族。字义是「他父亲的」。摩押在旧约历史中也常常予以色列人有冲突,该民族位于死海东边的地区。大卫是摩押人的亲戚(祖母是路得),摩押王也照顾过大卫的父母 撒上 22:3-4

         ●「量二绳的杀了,量一绳的存留」:实际执行的状况不明,一般认为是杀掉三分之二的战俘,或者是身高高的战士被杀,一般身高的战士就存活。由于大卫跟摩押人的特殊关系,比较可能是采用后者的作法。

 

【撒下八2进贡」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若征服他国,或是延伸霸权于其事务之上,所导致的结果是臣服的国家需要缴纳贡物。贡品可以是贵金属(照重量计算,或作为饰物或器皿)、农产(收成中可观的一部分),或人力。这种经济外流当然不受欢迎,所以往往成为叛乱或战争的理由。有关这习例的经外史料十分广泛。例如亚述君王的年表,通常都列出了所收贡品的总目:撒缦以色三世(主前859-824年)的黑色棱柱碑文,记载了耶户进贡给亚述的银、金、铅、硬木;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4-727年)则从大马色、撒玛利亚、推罗等地的藩属,收到了象皮、象牙、细麻衣服之类的奢侈品。──《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3「琐巴王利合的儿子哈大底谢往大河去,要夺回他的国权。大卫就攻打他,」

   〔暂编注解〕琐巴是以色列北疆大马色以北的一个亚兰人帝国,此时琐巴正预备向米所波大米扩张国土,却为大卫击败,给了亚述人兴起的机会。亚述后来成为以色列人的强敌。

         “哈大底谢”义为“哈大是帮助者”。哈大是迦南人的飓风之神。

         “琐巴”。大马色以北的一个亚兰人(叙利亚人)王国。

         「琐巴」:在大马色以北的一亚兰小国。按10:6的记载,琐巴因说明亚扪人出击以色列,结果与以色列交恶。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哈大底谢。有时拼写为“哈大利谢”(代上18:3 5 7 10;等等)。“哈大底谢”显然是更为正确的拼写,因为哈大底(Hadad)是一个重要的亚兰神的名字。这个神的名号也出现在便哈达(Benhadad)的名字里(王上20:1 2;王下8:7)。

         琐巴。亚拉姆人的一个小王国,在幼发拉底河西边,大马士革东北,哈马南部约50英里。这个国家在扫罗、大卫和所罗门的日子很兴旺(见撒上14:47;代上18:3;代下8:3)。在亚述统治时期,这个地区成了一个省,名字是Subutu

         在幼发拉底河[大河]这节经文使人想到大卫统治疆域的广阔范围。以色列严格意义上的边界并没有延伸到幼发拉底河,但是那个地域的国家已经承认大卫是他们的最高君主了。

         ●「琐巴」:字义是「哨站」,位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哈马之间。

         ●「利合」:字义是「宽阔的地方」。

         ●「哈大底谢」:字义是「哈大是有相助的」,「哈大」是亚兰人的神。

         ●「往大河去」:可能是「哈大底谢」或「大卫」往大河去。不过根据当时代亚述的文献,应该是哈大底谢积极向亚述扩张领土,也就是「往大河去」的是「哈大底谢」。

         ●「大河」:指的应该是「幼发拉底河」。

 

【撒下八3「琐巴王利合的儿子哈大底谢往大河去,要夺回他的国权。大卫就攻打他,」

哈大底谢」哈大底谢被形容为利合的儿子,可能表示他和重镇伯利合有关(见十6)。与大卫同时代的亚述王亚述拉比二世(Ashurrabi II)报称亚兰方面形势极为动荡,亚兰王试图向亚述扩张领土。他没有提及这个亚兰王的名字,但此人最有可能就是哈大底谢。这名字并不新奇,因为主前九世纪时对抗亚述的亚兰王,也是这个名字(亚述文献称之为阿达德伊德里〔Adad-Idri〕)。──《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3琐巴」这个举足轻重的亚兰王国是在前利巴嫩山脉一带,贝卡谷北部(奥朗底河南部),往东延伸到荷姆斯(Homs)平原。主前八至七世纪的新亚述记录曾提及此地。──《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大河」本节所指的地区,最有可能是幼发拉底河(和合本:「伯拉大河」)邻近埃玛尔的弯曲之处。按照历代志上十八章,这场战事发生在奥朗底河畔的哈马。和合本「国权」一词希伯来原文作「手」,这字在其他地方又可以是指大卫在此竖立的石柱或纪念碑,上面刻有王室碑文(撒上十五12;撒下十八18)。第13节描述大卫造了一「名」(和合本:「得了大名」),这是希伯来文中纪念碑的别称。埃及法老杜得模斯三世(主前十五世纪)曾经夸耀他们在幼发拉底河所竖立的石柱。──《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4「擒拿了他的马兵一千七百,步兵二万;将拉战车的马砍断蹄筋,但留下一百辆车的马。」

   〔暂编注解〕“砍断蹄筋”是使马失去作战能力。当日作战主要为步兵,但亚兰人已用战车和马兵作战。大卫只留下小部分的马,似乎还未大量使用战车。

         《代上》十八4记同一事时说,大卫夺了琐巴王的战车一千,马兵七千,步兵二万。但此处只说“马兵一千七百”。其间出入颇大,应属抄写的错误。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作“战车一千,马兵七千”,与《代上》的所记一致。

         “七百”。显然是抄写的错误。这里士兵人数应作七千(比较七十士译本及代上一八4)“砍断蹄筋”。即把马的后腿筋砍断,使马匹不能再参与军事的活动。

         「马兵一千七百」:代上18:4作「马兵七千」。

         「将拉战车的马砍断蹄筋」:巴勒斯坦主要为山地,战车难派用场。

         一千战车。希伯来原文中并没有“战车”这个词,原文的意思是“一千七百马兵”。然而,对观经文(代上18:4)却有“战车一千”,暗示应该象钦定本中一样把“战车”补充到记述中。

         七百马兵。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解释为“七千马兵”,这是代上18:4中的数目。

         砍断蹄筋。即,割断踝腱使成残废。这个程序是砍断战马后腿的蹄筋从而使它们不适合用于战争(见书11:6-9)。

         留下它们[一百辆车的马]大卫这么做是不是错了,我们并没有被告知。他可能感到需要许多马用来作为迅速交通的手段。然而这些马的引入可能成了所罗门多增马匹的契机(王上4:2610:26 28 29),直接违反了申17:16

         ●「马兵一千七百」: 代上 18:4 、七十士译本、死海古卷都作「战车一千、马兵七千」。

         ●「砍断蹄筋」:「割断小腿韧带」,这样会让战马残废。大卫这样等于放弃大量作战资源,一般认为可能以色列地形不适合马车作战,一方面可能这些马被当成宗教上的「当灭之物」 11:6-9 来处理。

 

【撒下八4战车」叙利亚这时代的战车设计,与主前九世纪亚述浮雕之中描绘的相同。这些战车以双马负轭拖拉,旁边另有一至二只套了挽具的马。载客的小平台安装在后轴之上,车轮木制有辐。乘车者一人负责驾驶,一人则配有弓箭枪矛。二人站于车上,护栏只高及大腿中部。

    砍断马的蹄筋,马不能像今日一样可以用鎗予以人道毁灭。以色列人用不着马,也无从照顾牠们。他们当然不愿敌方继续使用这些马匹。砍断蹄筋是在跗关节处切断后跗腱(相等于人类脚跟的跟腱)。──《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4与哈大底谢之战,大卫据获多少马兵?究竟是一千七百(撒下八4)抑或七千(代上十八4)?】

     在哈玛附近,大卫与琐巴王哈大底谢对阵,大卫战胜,捕获很多俘虏。撒母耳记下八4列出俘掳的数目:「马兵一千七百,步兵二万。」但历代志下十八4却记载那次战争俘掳的数目是:「战车一千,马兵七千,步兵二万。」因为上述两段经文都是记载同一件事,所以俘掳的数目应该相同。撒母耳记下或历代志上,两者之中必定有其一在抄传上起了错误。

         奇里与德里兹(Keil and DelitzschSamuelp.360)对这个问题令人有满意的解释:文士抄写撒母耳记下八4时,粗心地忽略了「战车」(rekeb)这个字。至于第二个数字七千(parasim「骑兵」),应该由文士所根据的原稿的七千减为七百,因为当一个人已写下一千这个数目时,他不会在记载同一个数目时却写成为七千。漏掉战车(rekeb),可能是一个较早期的文士的错误,但到了后来,将七百误抄成七千,却可能是一个后期的文士依据那段已讹误的经文抄写时,产生连锁反应所致。但极有可能的是,历代志上的这段经文是正确的,故应将撒母耳记下的经文修改,使之与历代志上和谐。──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撒下八5「大马色的亚兰人来帮助琐巴王哈大底谢,大卫就杀了亚兰人二万二千。」

   〔暂编注解〕亚兰即今之叙利亚,以大马色为京都。

         “亚兰人”。即叙利亚人。叙利亚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是从希腊文化的时期(主前33263年)开始。叙利亚在旧约称为亚兰,当地的人民称为亚兰人。

         琐巴的友邦大马色赶来救援。

         大马士革的亚兰人。有许多亚兰人或亚拉姆人的群体,但是这些大马士革人是最强大最著名的(见王上20;王下16:5-12;等等)。

 

【撒下八5「大马色的亚兰人来帮助琐巴王哈大底谢,大卫就杀了亚兰人二万二千。」

  大马色」大马色建于绿洲之上,绿洲水源来自巴拉达河(Barada River),前利巴嫩山脉山麓在其西面,叙利亚沙漠在其东面伸展。它首先出现于主前十五世纪杜得模斯三世的地名总目之中,亚马拿文献亦有提及它的名字,但不是重要角色。这城要等到主前九至八世纪与亚述发生冲突时,才崭露头角。此地不断有人居住,因此没有什么挖掘的机会,当然也不能为圣经时代提供启发性的资料。──《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5大马色的亚兰人】亚兰人于主前十一世纪入侵黎凡特(Levant,即地中海东部沿岸诸国及岛屿)。按照楔形文字之文学中其他的案例,亚兰一名可能原本是这个地区的名字(参旧巴比伦时代之西帕尔安南坦),后来才用来形容当地的居民。现有的证据显示在主前第二千年纪整段时期之内,亚兰人都是在幼发拉底河上游一带居往,首先是以村民和游牧民族的身分,后来成为政治联盟的国家。本段经文没有提及大马色王,显示大马色这时仍未成为本区强权。──《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6「于是大卫在大马色的亚兰地设立防营,亚兰人就归服他,给他进贡。大卫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

   〔暂编注解〕“防营”为在附属国中设立的驻防军兵营(撒上十5;十三3)。

         「设立防营」:即派军驻守。大马色在当时为重要城市,是穿过叙利亚沙漠贸易路线的终站。

         保护大卫[使他得胜]请比较14节和撒下7:9。大卫过的是一种危险的生活,常常与他的仇敌冲突。神保护的眷顾成了大卫许多诗篇的主题(见诗1834;及其它)。

         ●「大马色」:字义是「安静的粗麻纺织者」,当时应该是哈大底谢的附庸都市(所以圣经没有提及「亚兰王」)。

         ●「防营」:「柱子」、「要塞」。

         ●「归服他」:「成为大卫的仆人」。

         ●「使他得胜」:原文有「拯救他」、「使他获胜」的意思。

         ◎圣经对大卫战争的评论:「耶和华都使他得胜」或「耶和华拯救他」,就说明大卫并非真正是战无不克的军事天才,他也可能被打败,甚至战死,但是神动手帮助他,使他获胜。我们如果在顺境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己根本就是「会失败的凡人」,而「神使我们得胜」吗?还是我们自认自己是天才,本来就应该成功的?

 

【撒下八7「他夺了哈大底谢臣仆所拿的金盾牌,带到耶路撒冷。」

   〔暂编注解〕金盾牌。可能是镀金的盾牌。这种盾牌可能主要用于展示的目的而不是在实际战斗中提供保护。所罗门也做了金盾牌,陈列在他著名的“黎巴嫩林宫”里(王上10:17)。关于“盾牌”,希腊文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解释为“手镯。”

         ●「金盾牌」:这个「盾牌」,应该是外来语,指的是一种礼仪用的「弓匣」,用来装箭的「箭筒」,是由臣仆背负,给王使用的战具,后期的波斯壁画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器具。

 

【撒下八7「他夺了哈大底谢臣仆所拿的金盾牌,带到耶路撒冷。」

「金盾牌」这个希伯来字眼的意思久已湮没,现代学者相信这是借自亚兰文的术语,意指弓匣。礼仪用的弓匣亦在后期波斯浮雕中出现。──《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8「大卫王又从属哈大底谢的比他和比罗他城中夺取了许多的铜。」

   〔暂编注解〕比他和比罗他又名“提巴”和“均”。大卫从此二城取得的铜,为所罗门王用来建造圣殿(代上十八8)。

         “比他”即历代志上十八章8节的提巴。

         「比他」、「比罗他」:与代上18:8提及的城名有出入,地点不详。

         从比他和比罗他城。比他,在亚拉姆琐巴,不知名。比罗他可能是Bereitan,在巴贝克南约8英里(13公里)。

         黄铜。黄铜实际上是由铜与锌制成的一种合金。“黄铜”这个词在圣经中通常用来指青铜,一种铜与锡的合金。这些金属在古代东方是常用金属。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叙利亚发现了许多由这些金属制成的对象。大卫为将来的圣殿保存了这些青铜(11节)。所罗门用这些从亚兰夺取的青铜制造了圣殿的“铜海、铜柱和一切的铜器”(代上18:8)。

         ●「比他」:字义是「安全」。

         ●「比罗他」:字义是「柏树丛」。

         ●「比他和比罗他」: 代上 18:8 作「提巴」、「均」。

         ●「铜」:「青铜」。 代上 18:8 记载后来所罗门用这些铜制造圣殿的铜器。

 

【撒下八8「大卫王又从属哈大底谢的比他和比罗他城中夺取了许多的铜。」

比他、比罗他」亚马拿文献中提到荷姆斯南面有一个名叫图比库(Tubiku)的城市,可能就是本节的提巴(NIV;和合本:「比他」,参:代上十八8)。埃及的行程表中亦有提及此地。比罗他是贝卡谷中,巴力伯克(Baalbek)南面的贝雷坦(Bereitan)。历代志上十八8的名单提到均(又名库努〔Kunu〕),这是巴力伯克的古名(大马色以北差不多五十哩)。──《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9「哈马王陀以听见大卫杀败哈大底谢的全军,」

   〔暂编注解〕哈马在大马色北约160公里,位于奥伦提斯河(Orontes)中游,是个小王国。

         “哈马”是位于大马色以北约一百英里(160公里)的另一个亚兰城邦。

         「哈马」:赫人王国的首都,位于琐巴以北,双方常有争战。

         哈马。一个临近奥仑特斯河边的王国。它向所罗门进贡(王上4:24;代下8:3 4),重新获得独立后又被耶罗波安二世收归以色列了(王下14:28),最终被亚述所灭(王下19:13;赛37:13)。

         ●「哈马」:字义是「堡垒」。是北叙利亚Orontes谷里的主要城市。位于大马士革北方190公里。

         ●「陀以」:字义是「流荡」。 代上 18:9 作「陀乌」。

 

【撒下八9「哈马王陀以听见大卫杀败哈大底谢的全军,」

哈马王陀以」哈马王陀以控制琐巴以北的地区,琐巴王国的影响受以色列所抑制,显然令他十分高兴。哈马(Hamath)除了是奥朗底河畔一个城市(现称哈玛〔Hama〕,约在大马士革以北130哩)的名称以外,在新亚述记录中还是国名。陀以只有在圣经中出现,但这名字在胡利语中颇为常见,显出哈马这时仍未成为亚兰城邦之一。──《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10「就打发他儿子约兰去见大卫王,问他的安,为他祝福,因为他杀败了哈大底谢。原来陀以与哈大底谢常常争战。约兰带了金银铜的器皿来,」

   〔暂编注解〕“约兰”又名“哈多兰”(代上十八10)。

         「打发他儿子约兰」:派儿子出使,表示尊敬对方、很有诚意。

         「约兰」于代上18:10原名哈多兰 易作以色列名字可能是归顺大卫后的事。

         约兰。对陀以来说,任命他儿子负责代表团表明他对大卫高度尊敬。

         约兰带了器皿来。带这种礼物来,在东方一般被认为相当于进贡。大卫的统治大大增强了以色列在西亚广大地区的影响力。

         ●「约兰」:字义是「耶和华是被称颂的」。这是一个以色列名字。此人在 代上 18:10 作「哈多兰」,是「哈大神是被称颂的」之意,约兰应该是为了来以色列当使者,所以取了一个以色列名。派王子出使,可能是表示尊重,也可能表示臣服(因为使者可能被当人质)。

         ◎此处约兰来「问安」、「祝福」、「送礼」,又改了一个以色列名字。虽然没有明说,但应该有一种臣服的意味在内。

 

【撒下八10~11将贵重金属分别为圣献给主】分别为圣献给耶和华的意思,是捐献给殿库,使之成为受祭司经管,不入王库的产业。礼仪用的兵器、祭仪用的法器等特选器皿当会得到保存,大部分较小的器皿则会融为金块。──《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11「大卫王将这些器皿,和他治服各国所得来的金银都分别为圣,献给耶和华。」

   〔暂编注解〕分别为圣献给。大卫没有把这些礼物为自己使用,而是把它们献给了耶和华。大卫有要看到建造圣殿的伟大心愿,并且虽然他本人未蒙允许执行建殿的任务,他还是尽可能为建殿预作安排。

         ●「分别为圣献给耶和华」:意义是使这些财物成为受祭司经管,不入王库的产业。

         代上 22:14  29:2-5 记载大卫为神预备的贵金属数量是「金子十万他连得,银子一百万他连得,铜和铁多得无法可称」。可以想见大卫真的是把大量的战利品都献给神。我们是否也愿意奉献大量的财物给神?大卫应该真正看出战争的胜利并非来自自己的能力,而是来自神的保守,所以他愿意把战利品都献给神。

 

【撒下八12「就是从亚兰、摩押、亚扪、非利士、亚玛力人所得来的,以及从琐巴王利合的儿子哈大底谢所掠之物。」

   〔暂编注解〕从亚兰。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亚兰文译本、以及几份希伯来文手稿都是“以东”。在代上18:11中给出的关于这些国家另外的名单也是“以东”而不是“亚兰”。这两个国家实际上都被大卫征服了。亚兰('aram)和以东('edom)这两个名称在希伯来辅音中只有一个字母不同。亚兰这个词有一个r的地方以东这个词有一个d。这两个字看起来非常相似以致它们常被混淆。例如,哈大底谢(撒下8:10)在撒下10:16 19中被写成了哈大利谢。

         亚扪。因为撒下第10章讲到在大卫统治的早期与亚扪的友好关系显然破裂之后的纠纷,所以有些注释者推断本节经文列出了大卫在他作王期间所奉献的掠物所来自的全部国家名单,包括在撒下第10章的战争中所攻击的那些国家。

         亚玛力人。这是在大卫作王后第一次提到与亚玛力人的战争。扫罗曾获得过一次对亚玛力人的伟大胜利(撒上15),后来大卫在作逃亡者时,击败了亚玛力人的某些团伙(撒上30)。

 

【撒下八12大卫的控制范围】大卫王国包括外约但,至少南达亚嫩河。以东领土主要集中在死海西南的地区。大卫以这地区的两条主要商道为攻打对象。──《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13「大卫在盐谷击杀了亚兰(或作以东。见诗篇60篇诗题)一万八千人回来,就得了大名。」

   〔暂编注解〕“盐谷”:一般认为指死海以南的亚拉巴旷野。“亚兰”在北疆,现在作战在极南端。故“亚兰人”当为“以东人”之误(代上十八12;诗60篇的诗题)。希伯来文“以东”和“亚兰”两字在写法上的分别只是一个字母dr的不同,很易误抄。此次战役为大卫的将军亚比筛所指挥(代上十八12),《诗篇》60篇的诗题说是约押,可能约押为元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卫把功劳记在约押名下。

         “亚兰”。大概是一个抄写上的错误,那是指以东而不是亚兰(比较代上一八12;诗六○,标题)。

         「盐谷」:位于死海南部,近别是巴。

         「亚兰」:应为「以东」,盐谷属于他的势力范围。

         亚兰。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亚兰文译本、以及几份希伯来文手稿都是“以东”。代上18:12的对观经文也是“以东”(关于这两个名称可能的混淆,见撒下8:12的注释)。从这次击杀发生在“盐谷”的事实可以显然看出来意思指的是以东,因为盐谷是在以东(王下14:7;诗60,标题;另见撒下8:14的注释,那里显然是结局)。

         一万八千人。约押的兄弟亚比筛被提名作为大卫的将领杀了这18 000人(代上18:12)。约押本人在同一地点杀了12 000以东人(诗60,标题)。还有一个关于约押的战役记录说他“将以东的男丁尽都剪除”了(王上11:15 16)。

         ●「亚兰」:跟后文的「以东」有点文意冲突,而 代上 18:12 说「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在盐谷击杀了以东一万八千人」、诗 60:1 说「约押转回,在盐谷攻击以东,杀了一万二千人」。叙利亚译本、七十士译本都是作「以东」。由于「亚兰」与「以东」的原文相近,所以可能是文士误抄。实况应该是大卫的将帅在死海附近打败以东。

 

【撒下八13盐谷」别是巴和死海中间的米珥干河是一个可能的地点,但支持这一点的不过是这地的名称而已。──《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13大卫在盐谷到底杀了亚兰抑以东一万八千人?】

答:按本节记载:「大卫在盐谷击杀了亚兰一万八千人回来,就得了大名。」在亚兰下有小字:「或作以东,见诗篇六十篇诗题」。另有二处记载:「亚兰人就来到以拉他。」(王下十六6)「从海外亚兰那边,有大军来攻击你。」(代下廿2)在以上三处亚兰一词之下,都有小字:「亚兰原文作以东」。亚兰就是现今的叙利亚,英文本译为Syria,其原文是Aram,位于犹大国之北部,而盐谷是在南部,就是今日之死海区域。大卫怎能在盐谷击杀亚兰人呢?故七十士译本译之为以东较为合理。亚兰在原文音是Aram,以东原文音是Adom,古代的希伯来文没有元音符号,有时很容易读错,为了忠于原文抄本,故多照译,不过加上小字注明,此外还有记载:「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在盐谷杀了以东一万八千人。」(代上十八12)由此更足以证明杀了以东人,确无错误。――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撒下八14「又在以东全地设立防营,以东人就都归服大卫。大卫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

   〔暂编注解〕「设立防营」:见6节注。

         在以东设立防营。由大卫的军队在盐谷获得的对以东的伟大胜利(撒下8:13;代上18:12),随之而来的就是在那里设立防营,大卫先前也以同样的方式在亚兰设立了防营(撒下8:6)。

 

【撒下八14「又在以东全地设立防营,以东人就都归服大卫。大卫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

设立防营」在藩属和所攻取的地方设立防营,容许宗主国扩张补给路线,监视活动,维持控制。防营有粮食和兵器的储备,驻军足能平乱,以及应付一切违犯条约的行为。他们亦同样可以收取贡物,控制行商的活动。──《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15「大卫作以色列众人的王,又向众民秉公行义。」

   〔暂编注解〕以色列人要求耶和华为他们立王的时候,撒母耳订下了一国之君应守的准则(撒上十25),其中一定包括了“秉公行义”的施政原则。

         ●「秉公行义」:「施行公平公义」。

 

【撒下八16「洗鲁雅的儿子约押作元帅;亚希律的儿子约沙法作史官;」

   〔暂编注解〕此处所记政府重要职位的设立和人选的任命,其时间当在大卫建国之初。

         「史官」:不独记录国家发生的大事,且负责草拟及管理官方的文件。

         作元帅。在列出了大卫所战胜的仇敌清单之后,撒母耳记的作者简短概述了管理国家的主要官员(16-18节),历代志的作者也是如此(代上18:15-17)。同样的官员名单在撒下20:23-26中又足足给出了。关于约押上升到这个职位见代上11:6

         史官。显然是一位重要的官员,一种高级官员。他不仅记录国务,特别是记录王的信息,而且是王的顾问。大卫的史官约沙法在所罗门作王的早期仍担任着同样的公职(王上4:3)。

         ●「史官」:负责管理政府的档案和档,也兼有传令官、的新闻秘书的功能。任何人晋见王都须先得到这个官员的批准。

 

【撒下八16~18行政官员和组织排名当先的是约押,反映军队统帅在政府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是黎凡特的惯例。史官负责管理政府的档案和档,可以视作传令官,甚至今日的新闻秘书。任何人晋见王都须先得他的批准,且兼任司礼官。书记掌理外交公文,在某些方面可与今日的国务卿(外交部长)相比。有人提出这是仿效埃及政府的模式,但仿效对象是迦南政府,也是有根据的说法。──《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17「亚希突的儿子撒督和亚比亚他的儿子亚希米勒作祭司长;西莱雅作书记;」

   〔暂编注解〕“亚比亚他的儿子亚希米勒”或为当日抄写之误,二名应对调,因《撒上》二十二20说亚比亚他为亚希米勒之子。这位亚比亚他当然可以有一子,以祖父亚希米勒之名命名,但《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从未说过与撒督同为祭司的人是亚希米勒,一直都说是亚比亚他(十五29 35;十七15;十九11;二十25;王上一78 19;二27 35;四4),可证此处乃误抄。亚比亚他是亚伦之子以他玛的后裔(代上二十四3),以利出自此系。

         撒督是从以利亚撒和非尼哈一系而来的祭司(参看民二十五1013;代上六8)。圣经首次在此提到他和他的家族。他此时和以利的后裔亚比亚他一同作祭司。到所罗门王时代,撒督成为正式祭司,代替亚比亚他(王上二35;代上二十九22),应验了神藉撒母耳向以利家说的预言(撒上二3135注)。

         西莱雅又名“示法”(二十25)及“沙威沙”(代上十八16)。

         “撒督”是亚伦儿子以利亚撒的后裔(代上六48)。撒督的祭司家系最终取代亚比亚他的家系,而撒母耳早已预言亚比亚他的家系会结束(撒上三1014)。参看列王纪上二章2627节和以西结书四十章46节的脚注。

         「西莱雅」:作书记的,于20:25为示法,王上4:3为示沙,代上18:16为沙威沙,大概是同一人有不同的简称,或是手抄之误。

         撒督。这里撒督和亚希米勒都被列为祭司,显然是大祭司,因为这名单是由国家的最高官员组成的。撒督在大卫作王的早期历史中就已经出现了,那时他与亚比亚他一同被提名,与将约柜带到耶路撒冷有关(代上15:11)。在大卫作王期间,这两个人再三地被作为同事提名,显然是不相上下的。

         关于大卫为什么遵循有两个祭司的奇怪程序,已经有三个理由被提出来了:(1)这两位祭司代表亚伦的儿子以利亚撒和以他玛各自传下来的家系(见代上24:1-6,那里提到了撒督和亚比亚他的儿子亚希米勒)。(2)在犹大和以色列争战了许久之后,为了使他们再团结到一起,大卫可能希望通过使两个家系分任大祭司巩固国家宗教情绪的统一。亚比亚他的祭司世家因为帮助过大卫几乎已被扫罗灭绝了(撒上22:9-20),而由撒督代表的这一支至少直到大卫成为全以色列的王的时候仍是忠于扫罗的(代上12:23-28)。(3)对耶和华的国民敬拜还没有集中,因为约柜虽在耶路撒冷,而帐幕却在基遍,在挪伯大屠杀后它被移到那里了;因此需要两个大祭司,并且撒督特别被提到是在基遍侍奉(代上16:39 40)。关于撒督的来历以及他在职的伙伴,见接下来关于亚希米勒的部分。

         亚希米勒。他不仅在这里而且在代上18:16(拼写为“亚比米勒”)的对观段落以及在后来的场合代上24:6中都被提到是亚比亚他的儿子。但是大卫的联合大祭司(见上面的“撒督”词条)在他的一生中都被重复称为“撒督和亚比亚他”,甚至在所罗门作王的早期也是如此。所以本节和历代志中的经文提到撒督和亚希米勒已经引起了关于“抄写错误”和“名称混淆”的推测,尤其是因为亚希米勒被称为亚比亚他的儿子,而亚比亚他是亚希米勒的儿子。

         但是没必要假定有任何错误。批评家并不总是考虑到这个事实:他们假想的困难很可能是由于缺乏完全的信息引起的,与由古代作者或其抄写员的错误一样容易引起困难。零散地提到祭司家族的几代人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叙述。例如,让我们设想一个外国人,不熟悉美国的历史,在读一本关于美国政治的书。当提到克利夫兰是在本杰明·哈里斯之后的总统,同时别的段落又说他是在哈里斯之前的总统时,就会感到困惑不解。然而要是他读过那个时期的全部历史,他就会发现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书记。显然是一种高级职位,比得上国务卿(见王下12:1018:3719:2)。

         ●「亚希突」:字义是「我的兄弟是美善的」。

         ●「撒督」:字义是「公义」,是属于亚伦的儿以利雅撒家族 亚伦的第十代子孙。

         ●「亚比亚他」:字义是「我父真伟大」,是属于「以利」的后裔。

         ●「亚希米勒」:字义是「我兄弟是王」或「王的兄弟」。

         ●「亚比亚他的儿子亚希米勒」:可能是文士抄写错误,因为 15:29 25王上 1:7-8 都说与撒督一同作大祭司的是「亚比亚他」,而 撒上 22:20 说「亚希米勒有一个儿子,名叫亚比亚他」。因此可能正确的内容是「和亚希米勒的儿子亚比亚他作祭司长」。

         ●「西莱雅」:字义是「耶和华是统治者」。 撒下 20:25 作「示法」,而代上 18:16 作「沙威沙」。「示法」和「沙威沙」并非以列名字,可能是「西莱雅」的别名。

         ●「书记」:负责管理外交公文,在某些方面大概等同于今日的外交部长职务。

 

【撒下八17大祭司二人】亚比亚他来自以利一系,以利是从这时代开始就担任大祭司(见:撒上一3的注释)。圣经后来指出撒督是亚伦长子以利亚撒的后代(代上六8)。权力转移在士师时代如何发生并无资料。撒督一脉素来在犹大保有大祭司的权益亦非没有可能,但这不过是臆测而已。祭司互相竞争在古代近东并不罕见,但通常牵涉不同神祇的祭司。──《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18「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统辖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大卫的众子都作领袖。」

   〔暂编注解〕“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大卫的雇佣军团。比拿雅在所罗门作王时,被立为元帅,取代约押(王上二35)。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来自地中海的革哩底岛,前者为革哩底的土著,与后者同属爱琴海的「海上民族」。此海上民族的人民有沦为流寇,入侵地中海东岸,即圣经中的非利士人;有充当雇佣兵,作大卫的近身侍卫。

         「领袖」:可译作「祭司」。王室履行祭司职分的事例,参6:14 18

         比拿雅。在所罗门的加冕礼上,从前是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首领的比拿雅,取代约押作了元帅(王上4:4)。

         领袖。来自希伯来文kohen,字面意义是:“祭司。”这里指的可能是某种政治职位。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解释为:“宫庭王子。”

         ●「耶何耶大」:字义是「耶和华知晓」。

         ●「比拿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建造」。是大卫的护卫长 23:20-23

         ●「基利提」:此处的居民也是非利士的一族,来自克里特岛(这个名字的意义就是克里特岛)。

         ●「比利提人」:字义是「仆从」,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大卫由非利士雇来的佣兵,这个字的发音与「非利士」也有相当的关联。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这两类人不是一般军人,而是「以家臣身分服务大卫的雇佣兵」。 王上 1:36-38

         ●众子都作「领袖」:原文字义是「祭司」。  代上 18:17 作「领袖」。这个「祭司」可能是使用了其他国家「祭司」作为「王室顾问」的意义。因为由圣经其他地方的记载看不出大卫的儿子们与撒督、亚比亚他的职务有混杂的地方。

 

【撒下八18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这些人不是正规军人,而是以家臣身分服务大卫的雇佣兵。基利提人按考证是来自克里特岛的移民。非利士人据信也是来自爱琴海这个区域,与他们有密切关系。比利提人只在这一类经文中出现,与基利提人有关。──《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撒下八18众子作「领袖」】希伯来文作「祭司」,但问题并没有表面看来严重。利未人虽然蒙派专职负责圣所的一切事务(见:利十10;民十八1-7的注释),却没有经文禁止非利未人担任其他的祭司事工。(见:出二十八1注释)。然而随着时代的进展,与圣所无关的祭司职务渐遭淘汰(见:王下二十三8)。后西乃时代的经文显示在家庭中有执行祭司事务的迹象(士六24-26,十三19;撒上二十29),并且在古代近东的文化背景中,长子通常有责任执行祭拜祖先的责任(见:民三1的注释)。扫罗曾经因为参与祭司职务受责,但理由可能不过是违犯规定他和撒母耳各有所司的国法(撒上十25)而已(见:撒上十三8-13的注释)。大卫的祭司权利可能与在耶路撒冷的传统角色有关。诗篇一一○4等经文,反映了这种王族祭司传统的存在。大卫在安置约柜仪式的参与,可能亦与此有关(上文六14)。──《旧约圣背景注释──撒母耳记下》

 

【思想问题(第 8章)】

 1 8章显示大卫得到耶和华的祝福,出征无往不利。他有否因此而起骄傲之心?你曾否因你的成就而归荣耀给神呢?

 2 大卫作王时,向众民秉公行义(8:15);他的子孙耶稣基督更被称为「圣洁公义者」(徒2:14)。你是否遵循他们的榜样施行公义?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蔡哲民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