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第一章拾穗
【王上一1】「大衛王年紀老邁,雖用被遮蓋,仍不覺暖。」
〔暫編註解〕“大衛王年紀老邁”:據《撒下》五4∼5所記,大衛此時已屆古稀之年(70歲,參王上二11)。
“大衛王年紀老邁”。約七十歲(撒下五4)。
《列王記》的記敘基本上始於《撒母耳記》的結束。它繼續描述大衛的生平,提供了亞多尼雅起事的背景,引出所羅門的統治。所羅門在大衛去世以前登基,是因為亞多尼雅企圖篡奪王位。當時大衛已年老體衰,行將就木,無法在危機中採取堅決的行動。所以作者一開始就描寫大衛的身體狀況。
大衛已經七十歲了(撒下5:4)。年齡已超過歷史所載的任何一任希伯來國王。他度過了艱難的一生。顛沛流離,痛苦憂傷摧毀了他健壯的體魄。他現在心力交瘁,又可能患上了吞噬體力的疾病。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一個兒子又在篡位鬧事。
作者對事件敘述,表明他十分熟悉內情。只有十分瞭解宮廷生活的人才能有如此生動的描述。他寫作不是為了國王的榮譽和利益,而是為了後世的人。無須指出其中的教訓,因為形象的細節已說明了一切。嚴酷事實的準確描述,說明世界上屢戰屢勝的傲慢君主,甚至是忠於神的人,也免不了要收穫自己所撒種子的果實。
●「年紀老邁」:估計當時大衛約七十歲。 撒下 5:4 王上 2:11
●「被」遮蓋:「外袍」、「衣服」。
1:1-4 大衛王年老的景況:根據撒下5:4,此時大衛王約七十歲。此段特別提到亞比煞,是為以後亞多尼雅因求她為妻而被殺之事(王上2:13-25)鋪路。但有學者認為,根據當時的觀念,一國之君可否繼續掌統治權,要視乎他能否與女子交合;大衛既經不起這個考驗,便引出以下繼承王位的問題。
本書開首十章為所羅門王朝的始末記,共分九大段,兩兩相對,前後呼應,而以建造聖殿為中心。寫作所用結構和《撒下》附錄(21至24章)的手法相同。第一段所羅門繼承王位(一1∼二12)和第九段所羅門王的逝世(十一41∼43)遙遙相對;接上第二段所羅門建國(二13∼46)和第八段所羅門王朝的衰敗(十一14∼40);第三段所羅門的智慧(3章)和第七段所羅門的愚昧(十26∼十一13);第四段所羅門王的政績(4章)和第六段所羅門的理財(九10∼十25);也各相配合,而以五1至九9為中央段,講所羅門王的建殿和建宮以及耶和華與所羅門之約。這種寫作方法在舊約中屢見不鮮。
【王上一2】「所以臣僕對他說:“不如為我主我王尋找一個處女,使她伺候王,奉養王,睡在王的懷中,好叫我主我王得暖。”」
〔暫編註解〕大衛的近身臣僕要找的女子負有雙重責任;侍奉王,作他的護理;睡在他的懷中(有的譯文作“睡在他的身邊”,未能曲盡其義。一般認為年邁體弱的大衛藉與年輕溫暖的女體接觸,可恢復活力,是一種治病之道;希臘文的醫學中記有此法)。
這些臣僕負責國王的生活需求,為了國家而照顧他的健康。約瑟弗斯稱他們為“醫生”(《古代史》第七章14.3)。在醫學知識貧乏的古代,人們相信健康的少女會給麻木衰弱的身體帶來溫暖與活力。中世紀和現代的東方也存在這樣的療法。
●「處女」:原文是「處女女孩」。
◎用年輕人恢復體溫是古代的一種醫學療法。
【王上一2-3】使用年輕人以恢復體溫乃是古代的醫學療法(Galen
Method. Medic. Ⅷ.7;
Josephus
Ant. Ⅷ.19.3)。在此所用的是一個適婚年齡的年輕女孩(處女,RSV譯為"maiden" ),其重點是沒有發生性關係(4節)。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一個有沒有精力執行任務的考驗,考驗王是否需要一位元共同執政的王124,但是並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沒有力量執行任務會令一個王失去其統治的資格(參:亞撒利雅,王下十五5)。──《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3】「於是,在以色列全境尋找美貌的童女,尋得書念的一個童女亞比煞,就帶到王那裡。」
〔暫編註解〕書念為以薩迦境內一村莊(書十九18),位於耶斯列平原之東。童女亞比煞一名的意義不詳。有人說這裡的“書念”童女就是《雅歌》中的書拉密,因原文二字相近;認為所羅門所愛者即為此女。這是望文生義,毫無根據。
書念現名索倫,屬以薩迦支派,位於他泊西南10.4公里處埃斯德賴隆平原的高地上。英文KJV版稱亞比煞為書拉密女,與《雅歌》中的書拉密女來自同一個地方(歌6:13),但沒有證據表明她們是同一個人。
●「書念」:字義是「倍覺安息之地」,位於拿撒勒東南方11公里,他泊山以南八公里處。 王下 4:12-36 中以利沙也在當地使一個人復活。
●「亞比煞」:字義是「我父是個流浪者」。
◎有人認為「亞比煞」就是雅歌中的「書拉密女」,不過這種看法缺乏證據,只是一種穿鑿附會。
3~4 “亞比煞”(從拿撒勒東南面7英里或13公里的書念而來)成為了大衛的妃嬪,並且牽涉在亞多尼雅篡位的陰謀中。參看第二章13至25節的腳註。
【王上一3 書念】書念(今名索倫)位於以薩迦境內(書十九18),拿撒勒東南七哩之處。主前十五世紀杜得模斯三世攻取城市的名單,和主前十四世紀的亞馬拿書函,都提及過這個地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一4】「這童女極其美貌,她奉養王,伺候王,王卻沒有與她親近。」
〔暫編註解〕亞比煞的身分不只是護理,也是王妃,否則大衛的兒子亞多尼雅要求娶她時,所羅門不至發怒,肯定亞多尼雅有奪位之心(看二22注)。一國之君的健康關乎國家前途,本節說大衛沒有與此女親近,說明他年事已高,不再能禦女,是應該決定王位繼承人的時候了。
“王卻沒有與她親近”。即沒有與她發生性關係。
這個被選上的少女不但要為患病的國王提供活力,還要充當侍從與保姆,伺候國王的生活起居。
●「沒有與她親近」:原文是「不認識他」,亦即「沒有與她發生性關係」。
◎這一段除了為後文亞多尼雅被殺預留伏筆之外,也暗示了大衛王此時已經年老,可能也無力主持政務(有學者認為大衛王沒有與亞比煞發生關係,對當時的人來說就是年紀老邁,精力不足的明證),因此需要處理「繼承」問題了。
【王上一5】「那時,哈及的兒子亞多尼雅自尊,說:“我必作王。”就為自己預備車輛、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
〔暫編註解〕亞多尼雅為大衛的第四子,此時年逾三十。押沙龍死後,依慣例他是當然的王位繼承人(看撒下三4)。大衛決定立所羅門為王儲的事似未曾公開宣佈(參一20)。亞多尼雅見父親體力日衰,準備繼位,也是無可厚非的事(看二15)。次子基利押可能早夭。
“亞多尼雅”可能是大衛仍然存活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一個(比較撒下三2∼4;一三28;一八14)。
亞多尼雅的行動是謀取王位的象徵。
亞多尼雅。亞多尼雅是大衛的第四個兒子(撒下3:4;代上3:2)。比他大的暗嫩和押沙龍已死。基利押也可能已死,因為再也沒有他的任何記錄。接下來很可能是亞多尼雅繼承王位。
我必作王。亞多尼雅無疑認為該由他來繼承王位。他目中無人,以年長自居,決定採取步驟牟取王位。他既知道父親的打算,就準備不顧神的安排(代上22:5-9),在必要時用武力來奪取寶座。弟弟所羅門比他更適合擔任以色列國王。但哥哥決心作王,不管會給國家和追隨他的人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當人的思維專注於個人的利益時,起結果總是悲劇性的。
●「哈及」:字義是「歡慶的」,是大衛的妻子。
●「亞多尼雅」:字義是「我主是耶和華」。是大衛的第四個兒子,前面有暗嫩、基利押、押沙龍,但他的哥哥們都已經死了。
●「自尊」:「自高」、「高舉自己」。
◎ 1:5 中亞多尼雅的舉動,與押沙龍做的一樣 撒下 15:1 。大衛的反應也一樣,並沒有任何制止的舉動。這似乎是大衛一貫的問題,沒有糾正家族成員的明顯錯誤。
1:5-10 亞多尼雅圖謀篡位:大衛的王位要由他的後裔繼承(參撒下7:12; 詩132:11)。亞多尼雅是大衛之第四子,他以繼承王位者自居,可能是因為當時他的三個哥哥已經去世(見撒下13:28-29; 18:14)。
【王上一5】「那時,哈及的兒子亞多尼雅自尊,說:“我必作王。”就為自己預備車輛、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
雖然大家都知道大衛屬意於所羅門(10節),但是亞多尼雅卻說我必作王,公開的宣稱他有王位繼承權。他為了贏取民心,為自己建立了陣容浩大的馬車及馬兵隊(若按JB而言是單數),一如押沙龍以前所做的(撒下十五1)。實際上這是個人的軍隊勢力,目的是為了防止所羅門發動軍事政變爭奪王位。在前頭奔走的人是皇室貼身護衛中的一部分(十四27;撒上二十二17)。──《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5~10亞多尼雅謀取王位】亞多尼雅年約三十五歲,排行第四,在基利押、暗嫩、押沙龍死後(撒下三2-4,十三28,十八15),是大衛仍然健在之子中最長的。他因為有長子的身分而自尊(5節,RSV譯為「高舉他自己」;REB譯為「自誇」;希伯來文,過去完成式,"had
been exalting")。這裡提及他母親的名字,根據猶大王位繼承的歷史習俗(參:導論Ⅵ A 「前言公式」第6段),這可能是對他自稱為王的有利因素。──《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6】「他父親素來沒有使他憂悶,說:“你是作什麼呢?”他甚俊美,生在押沙龍之後。」
〔暫編註解〕亞多尼雅生得俊美,舉止極似其兄押沙龍(撒下十五1)。二人行動囂張,都和大衛管教不力,任其驕縱有關。本節“素來沒有使他憂悶“也有”從未干涉他的行動“之意。大衛未盡嚴父的責任,貽害子女匪淺,自身也受其累。大祭司以利和撒母耳都有此失,為人父母者須高度警惕(撒上三13;八1∼3)。
“沒有使他憂悶”。即大衛沒有管教他;亞多尼雅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使他憂悶」:指父親對兒女的管教。
沒有使他憂悶。亞多尼雅是一個被父親寵壞了的兒子。他從小就企望王位,自行其是,不受約束。父輩的溺愛曾毀了許多人的生命。
他甚俊美。亞多尼雅英俊瀟灑,人緣甚好。但外表俊美不是擔任領導最重要的條件。亞多尼雅的天賦造成了他的驕傲和虛妄,自私和野心。他年輕的激情壓制了他的原則。他的衝動泯沒了他的正義感。他只是外表上“俊美”。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心靈的“俊美”要重要得多。
生在押沙龍之後。押沙龍的母親是瑪迦(撒下3:3)。亞多尼雅的母親是哈及(撒下3:4)。
●「使他憂悶」:「使他痛苦」、「傷害他」。
◎「俊美」好像是當時以色列領袖的特徵,掃羅、大衛、押沙龍與亞多尼雅都曾經被形容為「俊美」。
【王上一6】他父親素來沒有使他憂悶或作「使他生氣」(NASB),比「使他不悅」(RSV)更加傳神。作者這句評語(參:第8、10節)暴露出大衛的弱點,他不願意使他的孩子在身體或心靈上受任何的苦(希伯來文,`s]b 意為「使生氣,使情緒沮喪」;現代希伯來文,「管教孩子使他成器」之意)。他疏於管教暗嫩(撒下十三21)及押沙龍(撒下十八5)曾經導致家庭及國家的動盪不安。──《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7】「亞多尼雅與洗魯雅的兒子約押,和祭司亞比亞他商議,二人就順從他,幫助他。」
〔暫編註解〕約押這位軍人勇敢善戰,但嫉妒心也很重,先後用詭計殺死威脅他地位的押尼珥和亞瑪撒,現在又受到大衛護衛長比拿雅的威脅,因為大衛疏遠他,起用比拿雅(二5;撒下二十23;二十三20∼23)。在約押和祭司亞比亞他看來,亞多尼雅是王位當然繼承人,一定可獲全民擁護,登上王位。二人很早便跟隨大衛(撒上二十二20∼22;撒下二13),現在參加叛變,後來都為所羅門王所廢。約押被殺(二34),亞比亞他被黜(二26)。
有了統帥約押的支持,亞多尼雅希望能駕禦軍隊。他還希望通過祭司長亞比亞他而得到祭司階層的支持。約押和亞比亞他與大衛的關係十分密切,曾與他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約押勇敢堅強,但有時鹵莽狂妄,甚至違抗王命。亞比亞他的父親亞希米勒是為大衛而死的。亞比亞他是大衛最堅定的朋友,追隨他四處漂泊,逃避掃羅的追殺(撒上22:20-23),侍奉大衛在希伯侖為王(撒下15:35),在押沙龍叛變的時候曾與他一同逃亡(撒下15:24,29,35,36;17:15;19:11)。他此時變節的原因不詳。也許他不認為亞多尼雅的做法是叛逆。大衛指定所羅門即位可能是心血來潮。長者為王似乎是順理成章的。約押支持亞多尼雅可能是因為不滿國王降他的職(撒下19:13)。
●「約押」:字義是「耶和華是父」,是大衛的軍隊統帥。
●「亞比亞他」:字義是「我父真偉大」,是屬於「以利」的後裔。是亞倫第四子他瑪的後裔。
7~8 “約押”。大衛的外甥,也是他軍隊的元帥(撒下二13)。“亞比亞他”。一個祭司,也是大衛的謀士。參看撒母耳記下八章17節和列王紀上二章26、27節的腳註。
【王上一7-8】亞多尼雅受到大衛外甥約押(撒下二18)的擁護(希伯來文,`zr~ h]r,意指道義上或實質上的「伸出援手」)。約押是軍隊的統帥,與大衛貼身護衛隊及專業軍隊的將領比拿雅為對頭。約押可能是為了大衛以前想用亞瑪撒取代他(撒下十九13)心存不平而想報復。亞比亞他原為大衛顧問之一(撒上二十二20),可能對大祭司撒督心懷嫉妒,撒督來自耶路撒冷,因此可能屬於原來的耶布斯族(撒下八17)126,現在的位置淩駕在他之上。亞多尼雅顯然曾經先與這二人商議(希伯來文意為「他的話到了他們那裡」)之後,才邀請猶大國的臣僕加入。──《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7∼8 軍隊和祭司的擁護】在烏加列史詩《凱雷特》中,王子雅西布(Yassib)辯稱老弱的凱雷特王已經無法負起君王的職務,因此必須遜位給繼承人。大衛之子亦同樣各自謀取有利的地位,來接替年邁父親的王位。他們的作法是向國中手握實權之團體──軍事領袖和祭司社群──尋求支持。缺乏這兩個團體之一的支持,便無法坐穩國位(依次見:王上十六15∼18;王下十一)。朝代沒有更替,所以不必重新請求各支派宗族的支持。拿單和拔示巴力倡攝政(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君主政體中頗為普遍),沒有強行逼使大衛退位,如此便為所羅門賺取了王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一8】「但祭司撒督、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先知拿單、示每、利以,並大衛的勇士,都不順從亞多尼雅。」
〔暫編註解〕在大衛時代,撒督和亞比亞他同任大祭司(撒下八17)。比拿雅本是大衛的雇傭軍“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的統領。所羅門王升他為元帥,代替已死的約押(二35)。“大衛的勇士”看《撒下》二十三章。
大衛宮中顯然已分為兩派,擁亞多尼雅的人紛紛應邀,保皇的人未被邀請,包括所羅門在內。可見亞多尼雅已知他的同父異母弟弟是王位競爭人。
「比拿雅」:是大衛屬下雇傭兵的統帥,負責指揮由外邦人組成的軍隊,包括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見38)。
「利以」:此名字沒有在其他經文提過,有古卷以「他的朋友」代替此字。
撒督。與亞希米勒(見撒下8:17註釋)、亞希米勒死後與亞比亞他(撒下20:25)同為祭司長。在押沙龍叛變的時候,撒督和亞比亞他都忠於大衛。在大衛逃亡的時候,他們一同護送約櫃回耶路撒冷(撒下15:14-29,35)。這兩位祭司之間的關係不清楚,但鑒於撒督曾在基遍的會幕供職(代上16:39),亞比亞他就可能在錫安存有約櫃的聖所供職(見代上16:1;參代下5:2)。
比拿雅。基利提人和比法提人的統領(撒下15:18;20:23;代上18:17)。他們是大衛的衛士(撒下23:20-23),在押沙龍叛變的時候跟隨大衛(撒下15:18)。顧名思義,他們是從基利提和比法提招募過來的。這些部隊不歸約押指揮。約押無疑妒忌比拿雅,視之為對手。
拿單。大衛時代的先知,與國王的關係十分密切,是所羅門信賴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所羅門的另一個名字“耶底底亞”(“耶和華所愛”)就是拿單給起的(撒下12:25)。
●「撒督」:字義是「公義」,是屬於亞倫的第三子以利雅撒家族
亞倫的第十代子孫。
●「耶何耶大」:字義是「耶和華知曉」。
●「比拿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建造」。是大衛的護衛長撒下 23:20-23 。
●「拿單」:字義是「賜予者」。
●「示每」:字義是「著名的」,但是詳細的職位不清楚。
●「利以」:字義是「友善的」,但是詳細的職位不清楚。
●「大衛的勇士」: 撒下 23:8-39 的名單。他們是大衛的軍隊領袖。
【王上一9】「一日,亞多尼雅在隱羅結旁、瑣希列磐石那裡,宰了牛羊、肥犢,請他的諸弟兄,就是王的眾子,並所有作王臣僕的猶大人;」
〔暫編註解〕隱羅結(意思是“羅結之泉”)在耶城之南的欣嫩穀。亞多尼雅大張筵席,牢籠從眾,招攬更多擁護者。這裡特別提到“所有作王臣僕的猶大人”,說明他已取得猶大支派的支持。
“宰了牛羊、肥犢”亦作“以牛羊肥犢為祭獻上”(比較撒上十五7∼12)。
這樣的設宴,有聯結同黨的作用。
「作王臣僕的猶大人」:可能是指在大衛軍隊中猶大籍的士兵。
隱羅結。是耶路撒冷下方的一個深泉,位於汲倫和希農(Hinnom)穀交匯處之外。約瑟弗斯說它在城外國王的花園裡(《古代史》第7章.14.4)。如今稱為“約伯之井”。
宰了牛羊。掃羅在吉甲登基時,百姓曾“獻平安祭”(撒上11:15)。當撒母耳奉命膏大衛為王時,神也指示他獻祭,把耶西和他的眾子請來(撒上16:1-5)。所以押沙龍篡奪王位的時候,他也獻祭(撒下15:12)。亞多尼雅所獻的是平安祭。這是在喜慶和感恩的場合所獻的祭,可以邀請許多人參加。
●「隱羅結」:「漂洗者的泉源」,這是接近耶路撒冷之一處
在猶大和便雅憫的邊界上
為西羅亞池固定的源頭。
●「瑣希列磐石」:字義是「蛇石」。
● 1:9 的舉動與押沙龍在 撒下 15:7-12 中做的一致,目的可能是要取得正式的支持。
◎由 1:9 的名單中可以看出中可以看出亞多尼雅是以「血緣」關係為主要訴求,基本上都是以同支派的猶大人為邀請的標的。
9~10 亞多尼雅擺設宴席,作為繼承王位的序幕,卻沒有邀請“拿單”和“所羅門”。顯然他正計劃殺害他們,因為他們若一同坐席吃喝,亞多尼雅就有責任保護他們。
【王上一9】宰殺動物獻祭宴請賓客之目的可能是為了要取得正式的支持(一如押沙龍在撒下十五7-12所作的一樣),並非是象徵性的登基慶祝儀式。他所揀選的地點是隱羅結旁("Spring of the fuller" 意為「更滿之泉」,現代的 Bir Ayub,是約伯井,位於耶路撒冷東南方的汲淪穀),是便雅憫支派及猶大支派地界交界處(書十五7,十八16),南接猶大,亞多尼雅支持者大部分來自猶大。他在此大擺筵席,可能想避免大衛護衛隊的注意。有些學者認為瑣希列磐石(RSV 譯為「蛇石」)帶有象徵性的重要性,可能這便是尼希米記二13的蛇井(Serpent's Well)。有些人認為這便是
Silwan 附近的
Ez-Zahweikeh,或是通向橄欖山的陡峭山巖127。──《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9 隱羅結】隱羅結泉位於汲淪溪穀的基訓泉的南面,相距只有六百五十碼左右(見一33的注釋),距離大衛的王宮只有半哩。典禮在此舉行的理由,大概是因為這泉座落在便雅憫和猶大屬地的交界(兩支派相信都可以在此取水)。亞多尼雅便可以說他的支持者就是當初擁立大衛的支派聯盟。約押和亞比亞他的支持亦可以作為這傳統因素的代表。瑣希列磐石有時譯作蛇石,大概是指某個形狀特殊,並與某些禮儀傳統有關的岩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一10】「惟獨先知拿單和比拿雅,並勇士,與他的兄弟所羅門,他都沒有請。」
〔暫編註解〕拿單是先知也是大衛的近身顧問。多年前,大衛與拔示巴犯淫亂罪,是他直斥其非,宣告刑罰(撒下十二1∼14);現在是他的及時行動,使亞多尼雅的奪權運動流產,王位照神的心意順利過渡到所羅門手中(參撒下十二24∼25)。
亞多尼雅沒有邀請所羅門赴宴,說明他知道父親要把國家交給所羅門。他決心不讓大衛的計畫得逞。亞多尼雅不邀請所羅門,暴露了自己的意圖,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所羅門」:字義是「平安」,由 撒下 12:15-25 的記載中,看來所羅門是拔示巴第二個小孩。但是撒下 5:14 記載「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是沙母亞、朔罷、拿單、所羅門」。 代上 3:5 記載「大衛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兒子是示米亞、朔罷、拿單、所羅門。這四人是亞米利的女兒拔書亞生的」。所以也可能 撒下 12:24 中省略了所羅門前面的三個兒子的誕生。
【王上一10】「惟獨先知拿單和比拿雅,並勇士,與他的兄弟所羅門,他都沒有請。」
這裡漏掉撒督的名字,還有拿單、比拿雅、所羅門沒有被邀請,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待客之道的傳統使得主人不能採取對客人不利的行動。經文介紹所羅門為他的兄弟,為下面的敘事鋪路,並使人知道他有權要求王位。──《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11】「拿單對所羅門的母親拔示巴說:“哈及的兒子亞多尼雅作王了,你沒有聽見嗎?我們的主大衛卻不知道。」
〔暫編註解〕拿單的舉動符合他身為神先知和國家忠僕的職責。他看到正在策劃的陰謀將阻礙神計畫的實施,就決然毅然地帶頭採取行動挫敗陰謀者。拔示巴十分清楚,如果亞多尼雅的陰謀得逞,她和她的兒子就會付出血的代價。但她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容易接近國王,好採取危機所要求的步驟。拿單極為智慧而謹慎地提出了一套挫敗陰謀的計畫,防止押沙龍的悲劇重演。
◎亞多尼雅的行動應該是相當隱密、迅速的,所以拿單才不能用正常的程序來回報大衛,而必須透過拔示巴來傳話。他的計畫是透過拔示巴與他自己先後傳話的方式來催逼大衛王採取行動。
●「亞多尼雅作王了」:原文動詞時態是「完成式」,不過實際的意義應該是指他們要透過當日的宴席自立為王。
1:11-27 拿單與拔示巴覲王陳訴:先知拿單和所羅門的母親拔示巴設計要阻止亞多尼雅登位,便先後將他的陰謀奏告大衛王。這是因為大衛已應許立所羅門為王(13
17)。大衛的歷史紀錄並沒有記載此事,但所羅門作王乃神給大衛的啟示(見代上22:8-9;
28:5)。
【王上一11-12】亞多尼雅的作為被視為正式稱王(25節,二15)。雖然尚未加冕,也未被指定為繼位太子,然而他卻「儼然如王一樣的舉止」。通常一位篡位者自然便會毀滅其所有的對手及對手之家族(十五29;王下十11,十一1)。──《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11~27拿單及拔示巴之抗衡行動】這個敘事極為生動,並且按照傳統希伯來風格,有許多的重述(例如:19、25節及13、17、30節)。先知拿單可能自覺有責任使得神所應許的大衛王朝得以延續,一如以前撒母耳覺得自己有責任膏立王一樣。他與拔示巴的計畫(11-\cs1614節)符合拔示巴想成為一位有影響力之太后的心願(參二19,十五13;王下十13),也能達到他的願望,提名一位共同執政及王位繼承者(27節)。此計畫乃按照向王申訴時的正常程式,未必是正式的訴訟,其程式包括對王的尊稱(17-18節)、陳情(17-19節)、請求定奪(20-21節)、見證人印證(22-27節)、起誓決定(29-30節)128。──《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12】「現在我可以給你出個主意,好保全你和你兒子所羅門的性命。」
〔暫編註解〕亞多尼雅若成功登上王位,必定把所有意圖繼位的人都殺掉。
◎正常的情況下,亞多尼雅即位後,對王位有威脅的所羅門和拔示巴,以及沒有支持他登上王位的拿單,應該都會被殺。因此拿單和拔示巴用「性命」來形容王位旁落的狀況。
●「保全」:「拯救」、「挽救」。
【王上一13】「你進去見大衛王,對他說:‘我主我王啊,你不曾向婢女起誓說,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嗎?現在亞多尼雅怎麼作了王呢?’」
〔暫編註解〕這是聖經唯一的地方,記載大衛曾起誓立所羅門為王儲。《撒下》十二24∼25雖未提起誓的事,但從給所羅門的名字“耶底底亞”(神所愛的)看,所羅門是神給大衛的兒子,使他的國可以永遠堅立(撒下七12)。
大衛立所羅門為儲的事雖未公開宣佈,但拿單知道,拔示巴也知道。拿單現在提醒拔示巴,後者接著進去提醒大衛(17節)。
【王上一13】「你進去見大衛王,對他說:‘我主我王啊,你不曾向婢女起誓說,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嗎?現在亞多尼雅怎麼作了王呢?’」
這裡所宣稱大衛的誓言(參17、28-30節)可能未必是虛構的,由他寵愛所羅門一事上也可看出端倪(撒下七)。所羅門是拔示巴的次子,「代替」了那出世不久便死了的嬰兒(參:撒下十一2-5,十二15-18、24)。──《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14】「你還與王說話的時候,我也隨後進去,證實你的話。”」
〔暫編註解〕拿單要證實的不是大衛所起的誓。因為他後來進到大衛面前,沒有說到起誓的事。他要證實的是亞多尼雅作王的事(22∼27節)。此事到大衛得拔示巴通知後才知道(18節)。因此,拿單不是想與拔示巴合謀立所羅門為王,而是合力促請大衛儘快公佈立所羅門為王的原有決定,以遏止亞多尼雅的變亂。
【王上一15】「拔示巴進入內室見王,王甚老邁,書念的童女亞比煞正伺候王。」
〔暫編註解〕◎ 1:15 中記載亞比煞見證了大衛親口設立所羅門為王的事情,也許這也是後來所羅門不肯將亞比煞賜給亞多尼雅的理由之一 2:22 。
●「內室」:「寢室」。
【王上一15】「拔示巴進入內室見王,王甚老邁,書念的童女亞比煞正伺候王。」
亞比煞在場,成為見證人。這可能便是所羅門後來不肯將她賜給亞多尼雅的原因(二22)。──《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16】「拔示巴向王屈身下拜。王說:“你要什麼?”」
【王上一17】「她說:“我主啊,你曾向婢女指著耶和華你的 神起誓說:‘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
〔暫編註解〕◎ 1:17 中,大衛對所羅門的誓言並不見於舊約其他地方,不過1:29-30 大衛既然承認,應該是他曾經發過誓,但是聖經沒有記載。
◎ 1:17-21 拔示巴是責備大衛背約,導致她和所羅門生命有危險。語氣比拿單建議的強烈許多。
【王上一17-20】你的婢女(~a{ma^)是正式尊稱中的一部分,然而此詞亦可稱作「妃嬪」(出二十一7,二十三12)。她宣稱大衛曾經指著神的名起誓,這是要提醒大衛這種誓言是不可違背的(參29節;出二十7;利十九12;士十一30、35)。她向大衛施加壓力,提醒他仍然受民擁戴,有權提名一位繼承人。──《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18】「現在亞多尼雅作王了,我主我王卻不知道。」
【王上一19】「他宰了許多牛羊、肥犢,請了王的眾子和祭司亞比亞他,並元帥約押;惟獨王的僕人所羅門,他沒有請。」
【王上一20】「我主我王啊,以色列眾人的眼目都仰望你,等你曉諭他們,在我主我王之後,誰坐你的位。」
【王上一21】「若不然,到我主我王與列祖同睡以後,我和我兒子所羅門必算為罪人了。”」
〔暫編註解〕「算為罪人」:指亞多尼雅一旦登位便會降罪於所羅門和他的母親。
所羅門的母親有進出王宮的自由。她很快就來到身患重病的國王身邊,屈身下拜。大衛馬上意識到一定發生大事了,就詢問細節。大衛對此事一無所知;亞多尼雅從來沒有向父親透露過自己的計畫;拿單也是在陰謀開始實施才知道的。這說明一切都是在極秘密地進行著,也說明亞多尼雅的頭腦很不冷靜。拔示巴首先提醒大衛關於她兒子所羅門將要繼承王位的承諾,然後突然告訴他,儘管有這樣的承諾,亞多尼雅已經登基為王。亞多尼雅是在大衛依然在位的時候篡奪王位的。在這種情況下,全以色列的眼睛都在盯著大衛,看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拔示巴提醒他在危機時刻對國家所負的責任。如果他坐視不管,就要蒙受令她和她兒子遭遇不測的恥辱。
【王上一21】與列祖同睡(RSV、AV;NIV 譯作「與列祖同安息」)之意不僅是「死」,乃是指安詳的死及埋葬,並且「歸於你的列祖/家族/祖先」(一如烏加列及亞喀得文的意思一樣)129。與列祖同睡或是同安息,意為被埋葬在祖墳之中,然而大衛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因此埋葬的地點仍待確定(二10)。若所羅門未被選中,則拿單及拔示巴將會被算為罪人(RSV譯為「冒犯者」),會因為陰謀的罪名而被處死(參12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21 王位競爭對手的待遇】新王得勢時剷除所有王位的競爭對手,在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有極廣泛的先例。這一類的整肅行動,後來更成為對政敵或背叛先王之人作出報復的機會。要明白拔示巴為何擔心自己和兒子所羅門有性命危險,可以參看亞述王西拿基立於主前六八一年被二子所弒的史事。他雖已指定將王位傳給兒子以撒哈頓,內戰依然爆發,軍隊分裂。以撒哈頓最後終於奪取政權,處死謀殺父王的犯人。王位交接時佈滿陰謀在古代近東並不罕見。大衛兒子之間亦曾發生流血的爭執(撒下十三∼十五),大衛駕崩後新王的競爭對手可能會全體遭受整肅。以撒哈頓解決繼承人問題的方法,是要盟友簽署合約,支持他分別立為亞述王和巴比倫王的兒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一22】「拔示巴還與王說話的時候,先知拿單也進來了。」
〔暫編註解〕◎ 1:22 之前有個「看阿!」,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
【王上一22-28】拿單抵達時,拔示巴退避(參28節)。拿單預設大衛沒有通知他就已認可並授權亞多尼雅之作為。他並沒有直接提及任何有關應許所羅門繼承王位的誓言(13、17節),但是卻強調亞多尼雅有軍長(25節,希伯來文是複數;參,Lucian
校訂本的單數,因此 RSV 加上「軍長約押」;NEB 譯為「總司令」)的支持。這反映出拿單如以前一樣的率直敢言(參:撒下十二)。
【王上一23】「有人奏告王說:“先知拿單來了。”拿單進到王前,臉伏於地。」
〔暫編註解〕●「臉伏於地」:原文是「雙鼻碰地」。
【王上一24】「拿單說:“我主我王果然應許亞多尼雅說:‘你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嗎?」
〔暫編註解〕◎ 1:24-27 拿單是用疑問的方式來證實亞多尼雅已經自立為王,並且表明誰是被排擠的一群。其實也是暗示這些忠心的老臣性命都難保了。也因此聖經特別記載拿單用特別謙卑的方式來向大衛致敬。
【王上一25】「他今日下去,宰了許多牛羊、肥犢,請了王的眾子和軍長,並祭司亞比亞他,他們正在亞多尼雅面前吃喝,說:‘願亞多尼雅王萬歲!’」
願王萬歲(AV譯為「神佑吾王」)是一種公開的宣告,是加冕登基儀式中的最高潮(一如巴比倫習俗一樣,參34節;並參:耶戶及約阿施,王下九13,十一12),同時也表示向王效忠(參31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26】「惟獨我,就是你的僕人和祭司撒督,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並王的僕人所羅門,他都沒有請。」
【王上一27】「這事果然出乎我主我王嗎?王卻沒有告訴僕人們,在我主我王之後,誰坐你的位。”」
〔暫編註解〕全節可譯作「難道這事果真是王的旨意麽?難道你還未真正透露那位在你以後要坐王位的是誰麽?」
【王上一28】「大衛王吩咐說:“叫拔示巴來。”拔示巴就進來站在王面前。」
〔暫編註解〕先知拿單晉見大衛的時候(22∼23節),拔示巴可能已退回後宮。此時大衛宣召她(“叫拔示巴來”),把立所羅門為王的事正式告訴她。然後宣召祭司、先知和眾勇士的首領,公佈此決定(32節)。
到了關鍵時刻,拿單走了進來,打斷了王后的話,要作緊急的報告。拔示巴機智地住了口,讓拿單也有機會報告亞多尼雅作王的驚人消息。沒有王的命令,這樣的事肯定是不可以發生的。但大衛怎麼會發出這樣的命令呢?若是這樣,為什麼他沒有告訴他所信任的顧問和朋友呢?每一個問題的言下之意,都是在責備大衛參與了這個針對所羅門,比拿雅和撒督的無理行為。大衛怎麼可以拋棄這麼親密的朋友呢?當然,提出這些問題無非是為了引發國王的斷然否認。還得由國王出面譴責這一無恥的陰謀。這種事情既無國王的旨意,那肯定就是針對國王的了。拿單那似乎受了委屈的態度保證了他計畫的成功。現在國王生氣了,馬上採取行動挫敗陰謀者的計畫。
◎拿單進來見大衛時,拔示巴一定先行退下。
1:28-40 大衛傳位給所羅門:大衛於是起誓允許拔示巴的要求,立她兒子為王,並差人進行登基的各項程式,包括騎騾、受膏、吹角、歡呼等(33-34
38-40)。
【王上一28~40大衛印證所羅門為繼位人】大衛依從拿單及拔示巴所求,指定所羅門為與他共同執政者(參43-44、47-48節),在他病時全權代理(46、53節)。這種作法當時在米索不達米亞及埃及全地已極為通行。──《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29】「王起誓說:“我指著救我性命脫離一切苦難、永生的耶和華起誓。」
【王上一29】「王起誓說:“我指著救我性命脫離一切苦難、永生的耶和華起誓。」
大衛正式的起誓說我指著耶和華起誓,是以大衛親身經歷神的拯救(希伯來文作「救贖我」,參:撒下四9)及神以前的應許為基礎(參13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30】「我既然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向你起誓說:‘你兒子所羅門必接續我作王,坐在我的位上。’我今日就必照這話而行。”」
【王上一31】「於是拔示巴臉伏于地,向王下拜,說:“願我主大衛王萬歲!”」
〔暫編註解〕●「臉伏於地」:原文是「雙鼻碰地」。
【王上一32】「大衛王又吩咐說:“將祭司撒督、先知拿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召來。”他們就都來到王面前。」
〔暫編註解〕撒督,拿單和比拿雅沒有受到亞多尼雅的邀請。現在他們得到了國王的召喚。他們沒有參與亞多尼雅篡奪王位的陰謀。但他們將成為支持王位的關鍵人物。大衛雖然“年紀老邁”,然而這時仿佛重新有了青春的活力。他思維清晰,行動敏捷,簡要地佈置了各人的任務。這種果斷與堅決同他當年在聽到押沙龍叛變的消息時所表現的懦弱和沮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撒下15:14)。那時大衛知道自己已犯下了大罪,正在接受神的懲罰。現在一切都已經過去,他知道神站在他一邊。
【王上一32-33】大衛明智而迅速地採取行動,以致亞多尼雅若再繼續作出任何宣稱均將屬於反叛。他知道在這種危機的時刻需要公眾的支援,因此他明智的安排中包括使用他自己的禦駕。君王通常騎馬或騾,作為其身分的象徵(參:撒下十三29;斯六8-9及在馬裡之發現)。一隻母騾(希伯來經文 pirda^)被選作所羅門的座騎,在基訓陡峭的路上遊行(參25、33節,走下)。省長騎在白色的母驢上面(士五10,十4),彌賽亞也是如此以王及統治者的身分來臨(亞九9;太二十一5)。基訓位於錫安山以東的汲淪穀(現代的 Ain Umm ed-Daraj,被指為就是「梯級之母」,或稱米利暗泉)可能是為了要與亞多尼雅在一公里以外擺宴的隱羅結相對峙。有人認為這是開始作王的潔淨儀式,是這位耶路撒冷第一個君王登基儀式中的一部分,但是此說並無根據。──《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33】「王對他們說:“要帶領你們主的僕人,使我兒子所羅門騎我的騾子,送他下到基訓。」
〔暫編註解〕基訓在耶路撒冷東面,位於錫安山麓,以基訓泉聞名,距亞多尼雅大擺筵席的隱羅結只有半公里,中間隔有小丘;所以眾民歡慶所羅門為王的角聲和呼聲,亞多尼雅和客人都可以聽到(41節)。
大衛要所羅門騎自己御用的騾子去基訓受膏立,是向眾民宣佈他已把王位傳給了所羅門。
我的騾子。百姓自然會認識國王所以專用的坐騎。這是王室特權的標誌。如果所羅門騎上這匹騾子,百姓就知道他已為王。
基訓。舉行典禮的地點選在基訓。這是耶路撒冷古城俄斐勒東南坡的著名水泉,位於大衛城的東面,如今叫作“馬利亞之泉”。耶布斯人曾修築管道引水入城,以致不必冒險到城外取水。後來希西家也開挖管道把基訓的水引到大衛城的西邊(代下32:30),至上池即西羅亞池,並在西羅亞周圍挖掘深井,好在圍城時獲得水源(代下33:14)。所羅門受膏的這個地點在亞多尼雅正舉行加冕宴會的隱羅結上方約半英里多。
●「騾子」:「母騾子」,是驢和馬的雜交種,當時騾子是王家的坐騎,雖然律法禁止雜交 利 19:19 ,不過大衛時代就已經使用騾子 撒下 13:29 。當然,當時的騾子也可能是進口的。
●「基訓」:字義是「爆發」,是靠近耶路撒冷的水泉。距離亞多尼雅擺設宴席的瑣希列磐石僅僅650公尺 。
33~34 “我的騾子”。證明所羅門是大衛揀選來繼承王位的人。“基訓”在汲淪穀上游部分。對於所羅門的繼位,大衛跳過一些事前應有的步驟,而安排加冕禮。這樣,亞多尼雅若要登上王位,就必須推翻所羅門,因為亞多尼雅只進行登基的初始步驟。
【王上一33 王的騾子】在王國時代初期,君王的正當座騎是騾子(見:撒下十八9)。馬里書函記載這習慣的一個先例。該信勸誡心利林王說,用騾不是用馬拖拉的車子比較合乎君王的體統。也有可能以色列要到後期,馬匹的使用才開始普及。這時代的騾子比馬昂貴兩倍至三倍,是進口貨,並且當然不能生育。──《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一33 基訓】這水泉如今名叫西蒂瑪律揚泉('En
Sitti Maryam),位於汲淪溪穀,大衛的耶路撒冷東麓之下(參見:撒下五8的注釋)。亞多尼雅的支持者是傳統的支派組織,所羅門的根據地則似乎是王城耶路撒冷本身。因此作為耶路撒冷水源的基訓泉,是舉行這典禮的適當地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一34】「在那裡,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要膏他作以色列的王。你們也要吹角,說:‘願所羅門王萬歲!’」
〔暫編註解〕「膏」:以油抹在頭上,代表分別為聖,以擔當某項重要職位。在舊約中,被膏立者有君王、祭司和先知等。
膏立的儀式由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主持。他們的職務授予他們這樣的權利。膏立大衛的撒母耳既是祭司又是先知(撒上16:13)。耶戶則是由以利沙所派的一個先知門徒所膏立的(王下9:1-3)。
●吹「角」:「號角」、「公羊的角」。
【王上一34】膏抹是公開授任不可或缺的一個儀式(撒上九16),現在是直接的王位繼承(參:王下十一12),因此由大祭司執行膏抹儀式(39節的動詞為單數),拿單也同時授權支持此舉。先知所膏抹的是那些本不是君王的後裔,卻被神揀選為新立君王的人,例如掃羅(撒上九16)、大衛(撒上十六13)及耶戶(王下九3)。吹角(s%o^pa{r)象徵一個新王朝的開始(39節;王下十一14;撒下十五10)。──《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35】「然後要跟隨他上來,使他坐在我的位上,接續我作王。我已立他作以色列和猶大的君。”」
〔暫編註解〕立他。大衛公開申明他指定繼位者的權利。這符合東方的慣例。如阿利亞特任命克羅依斯,居魯士任命岡比斯,大流士任命薛西斯。希羅多德說,波斯法律規定,國王在出征之前必須指定繼位者。有些羅馬皇帝和伊斯蘭的哈裡發則行使更為絕對的指定繼位者的權利。見王上1:39;2:24註釋。
作以色列和猶大的君。請注意這裡把以色列和猶大區別開來。這種區別可以追溯到最早在各支派中分地的時候(書11:21;18:5)。大衛先是在希伯侖作猶大王(撒下2:4),後來以色列的長老前來擁立他為以色列王(撒下5:1-3)。在押沙龍叛變的時候,以色列和猶大的區別就更加明顯了(撒下15:10,13;18:6,7;19:41-43;20:1,2)。
【王上一35】「然後要跟隨他上來,使他坐在我的位上,接續我作王。我已立他作以色列和猶大的君。”」
所羅門被立為君(NIV
作「統治者」,na{gi^d),此頭銜曾用於具有神賜領袖魅力的掃羅(撒上九16,十1)及大衛(撒下七8)身上。在此可能僅僅一如其通常的意義,指在政府、軍隊或宗教事務中具顯赫地位者。這並非一定是指部族軍事領袖、指定繼位的王子130或是「君」(一如
REB 所譯;參:其作為彌賽亞頭銜之用法,但九25)。──《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36】「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對王說:“阿們!願耶和華我主我王的 神,也這樣命定。」
〔暫編註解〕◎ 1:36-37 比拿雅的話就說明了他自己是衷心擁護所羅門作王。
●「命定」:「說」、「命令」。
【王上一36】「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對王說:“阿們!願耶和華我主我王的 神,也這樣命定。」
比拿雅用阿們(「印證」)二字宣誓軍隊的效忠!赫人軍隊起誓時亦是如此。這是一種法律上的見證及認可(申二十七15-26)。我們不需要將命定修改成為「如此作」(此乃 Gray 的作法)或「立法」(ya~@me{n,Lucian 修訂本如此翻譯)。比大衛更大並非只是針對疆土權勢擴展而發的敬虔願望(參47節);這在基督的治下得到應驗,基督的治權比所羅門的還要大(太十二42)。──《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 36阿門是什麼意思?】
答:阿門Amen這一詞據希伯來人的土語,乃含有堅定的意思。於是當人民領受王的命令時候,說阿門。意思表示遵命,(王上一 36)。人民受警戒的時候,說阿門,意思表示領受(民五 22,申廿七 15—26)。先知哈拿尼雅預言在二年之間,巴比倫王必將耶和華殿中的器皿帶回此地時,先知耶利米說阿門,這就是說誠心所願的意思,(耶廿八 1—3 5 6)。因此基督徒在稱謝、頌贊、祝福、感謝、禱告神完了的時候,也都要說阿門。意思表示實實在在,但願如此,(羅一 25,九 5,林前十四 15 16,加六 18,太六 9—13,林後一 20)。保羅說,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祂也都是實在的,(原文即阿門,林後一 20)。是以主耶穌基督自稱為誠信真實的,為阿門的。(啟三 14)。──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王上一37】「耶和華怎樣與我主我王同在,願他照樣與所羅門同在,使他的國位比我主大衛王的國位更大。”」
〔暫編註解〕◎由這裡看起來,所羅門自己並沒有怎樣積極的追求王位,甚至在危險的時候,還是靠拿單知道消息,母親拔示巴一起到大衛面前爭取而來。或許我們也可以說,這是神給他的王位,而非他自己爭取來的。
【王上一38】「於是祭司撒督、先知拿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都下去使所羅門騎大衛王的騾子,將他送到基訓。」
〔暫編註解〕基利提人、比利提人是大衛的王室警衛軍(撒下八18;十五18;二十7
23;代上十八17)。這些雇傭兵可能是非利士人,由比拿雅統率(撒下二十三22)。
“基訓”位於錫安山以東,而隱羅結(亞多尼雅的所在;一9)在基訓以南。因此,整個地區都充滿敵對雙方的慶典(41節)。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見撒下8:18注。
●「基利提」:此處的居民也是非利士的一族,來自克里特島(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是克里特島)。
●「比利提人」:字義是「僕從」,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大衛由非利士雇來的傭兵,這個字的發音與「非利士」也有相當的關聯。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這兩類人不是一般軍人,而是「以家臣身分服務大衛的僱傭兵」。 王上 1:36-38 而比拿雅正是這個特殊部隊的首領。
【王上一38】「於是祭司撒督、先知拿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都下去使所羅門騎大衛王的騾子,將他送到基訓。」
基利提人及比利提人是大衛貼身護衛中的非利士人(撒下八18),包括克裡特島人以及少數民族群體的人,除非 Pelethites
是 Pelis%ti^ 巴勒斯坦人)的形式之一131。──《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39】「祭司撒督就從帳幕中取了盛膏油的角來,用膏膏所羅門。人就吹角,眾民都說:“願所羅門王萬歲!”」
〔暫編註解〕“帳幕”是大衛臨時建於耶路撒冷城中用來存放約櫃的會幕(撒下六17;七2)。“膏”是把油倒在頭上,將受膏的人分別為聖,擔任神授的聖職。“眾民”指當時在場的領袖和軍隊。當日環境不許可大規模的受膏盛典。《代上》二十九22記有所羅門第二次受膏。
大衛的慎密計畫立即得到有效的執行。新國王接受會幕聖油的膏立,說明他的任職得到了神的認可和祝福,吹角以後,“願所羅門王萬歲”的呼聲表明所羅門已為國王,且得到了百姓的擁護。正式的宣告首先來自大衛所指派的使者(34節),然後百姓齊聲歡呼(40節)。
●「帳幕」中取了:指 撒下 6:16-17 中安放約櫃的帳幕。
◎ 1:34
45 記載的都是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一起「膏」所羅門。不過1:39 卻記載只有祭司撒督來膏抹所羅門。原因是這些神職人員知道體制內即位的君王是由祭司來膏抹,體制外的君王則由先知來膏抹。大衛、掃羅等等就是由先知來膏抹。
【王上一39 膏油在甚麼場合使用?】
聖膏油是用來膏立以色列的君王與大祭司的,也膏抹分別為聖歸於神的器物。盛放膏油的帳幕,可能是大衛搭建的安放約櫃的地方(參撒下六17);而不是摩西在曠野所建造的會幕。因後者仍然留在基遍(詳情請參撒上七1的注釋)。出埃及記卅二章22至23節說明這種聖膏油的制法和用處(膏立君王的詳情,參撒上十1與十六13的注釋)。──《靈修版聖經注釋》
【王上一39-40】盛膏油的角(帶有定冠詞)乃被保存於耶路撒冷暫時存放約櫃的帳幕裡(撒下六17,七2)。膏抹表示授任,並非特定的立約關係。眾民代表參加希伯來人加冕典禮的人民,並非正式組織的群眾(參:王下二十三1-3)。他們熱鬧的慶典包括吹笛或「管樂器」(AV、RSV),有人根據一些手抄本(七十士譯本、敘利亞抄本、他爾根版本)而讀成「跳舞」。聲音震地或作「將地分開」(NRSV、REB)使用當地所熟悉的、與地震有關的回響用詞(參:賽六4,二十九6;亞十四5)。──《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40】「眾民跟隨他上來,且吹笛,大大歡呼,聲音震地。」
〔暫編註解〕“眾民跟隨他上來”:耶城建在山上,所羅門受膏之後回到耶路撒冷,故說“上來”。
「吹笛」:有古卷作「跳舞」。
●吹「笛」:此字可能是「笛子」或「管樂器」。這種場合比較可能是「管樂器」。
【王上一41】「亞多尼雅和所請的眾客筵宴方畢,聽見這聲音。約押聽見角聲,就說:“城中為何有這響聲呢?”」
〔暫編註解〕伴隨著所羅門加冕典禮的,是大批百姓盡情的歡呼。與亞多尼雅在一起的,則是剛要結束宴席的一夥陰謀家。他們一定有幾分掩飾不住的憂慮和恐懼。一方勝利的號角聲意味著另一方大難臨頭了。久經沙場的約押馬上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
◎約押熟悉戰事,對於號角的聲音特別敏感,所以最早注意到。
● 1:41 前半段的意義可能是「亞多尼雅和所有在他那裡請來的(客)人聽見了,就停止吃」或「亞多尼雅和所請的眾客筵宴方畢,聽見這聲音」。
1:41-53 亞多尼雅聞訊恐懼:所羅門被膏立時,亞多尼雅和他的同黨正在隱羅結設宴,此地離基訓不到七百公尺,所以他們可以聽見吹角的聲音。亞多尼雅既知道大衛已立所羅門為王,便畏罪逃命。
【王上一41】「亞多尼雅和所請的眾客筵宴方畢,聽見這聲音。約押聽見角聲,就說:“城中為何有這響聲呢?”」
「筵宴方畢,聽見這聲音」可以譯為「聽見這聲音而結束他們的筵宴」。約押是軍人出身,對於號角聲很敏感,他們所在的基訓也很容易可以聽到角聲132,同時也聽到「城堡中」(qirya^,而非「城中」)有響聲(好像群蜂嗡嗡一樣,ho^ma^
NRSV 及
REB 譯為「騷動」)。──《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42】「他正說話的時候,祭司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來了。亞多尼雅對他說:“進來吧!你是個忠義的人,必是報好信息。”」
〔暫編註解〕「忠義」:原文作「有名望」或「能幹」,但亦可與「誠實」、「公正」有關(參出18:21; 此字在本章52與「行惡」相對)。
約拿單。密謀者的這個兒子無疑留下來充當探子,打聽耶路撒冷和王宮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他過去曾冒著生命的危險為大衛傳遞消息(撒下15:27,36;17:17-21)。
好信息。對於陰謀家來說,這絕非好消息。亞多尼雅也不敢奢望有好消息。他說話的語氣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和他的同夥。
●「亞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在押沙龍叛變時這人也是報信者。撒上 15:36
●「忠義的人」:「有力量的人」、「有財富的人」、「有才能的人」。舊約聖經常常把這兩個字翻譯為「勇士」。 1:42
52的「忠義的人」都是一樣。
【王上一42】當押沙龍叛變(撒下十五36)時,約拿單是大衛親信的信差,逗留在城中。他是一個忠義的人(NIV譯作「可敬的人」,參\cs1652節),亦即「可尊敬的人」(REB),一個有力量的人(~i^s% h]ayil)──在精神、體力及財富上均有力量的人。──《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43】「約拿單對亞多尼雅說:“我們的主大衛王,誠然立所羅門為王了。」
〔暫編註解〕● 1:43 約拿單的報告前面有「不!」、「相反地!」一詞,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表示約拿單自認來報告的是非常壞的消息。
【王上一43-48】此段經文是很好的敘事體裁,重述第33-35a節及38-40節的經文。約拿單的信息很清楚。這個消息絕非(NIV)好消息,「差得遠了」(NEB、REB;希伯來文,~@b]a{l,意為「不,但是」,是強烈的反意字)。他們所聽見的「聲音」或是響聲被解釋為人民對所羅門登基的熱烈響應。全體的宮廷行政人員(王的臣僕)都聚集來恭賀(希伯來文「祝福」)王即位。大衛現在有了一位繼承人。「賜我一人今日坐在」;希臘文版本及敘利亞版本加上「我後裔中」,意為「我子孫中的一人」(RSV)。──《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44】「王差遣祭司撒督、先知拿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都去使所羅門騎王的騾子。」
【王上一45】「祭司撒督和先知拿單在基訓已經膏他作王。眾人都從那裡歡呼著上來,聲音使城震動,這就是你們所聽見的聲音;」
【王上一46】「並且所羅門登了國位。」
〔暫編註解〕事實就是事實,不管陰謀家們是何等的不歡迎。重要的是所羅門,而不是亞多尼雅登上了國位。所羅門被大衛正式指定為繼承人,奉命騎著國王的騾子前往加冕的地點,莊嚴地接受了膏立。有王室的侍衛保護著他,撒督,拿單和比拿雅都站在他的邊,民心也倒向了他。一切都按照大衛的旨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且有神悅納的明顯憑據。整個過程完全公開。背叛者不得不承認所羅門為王。
【王上一47】「王的臣僕也來為我們的主大衛王祝福,說:‘願王的 神使所羅門的名比王的名更尊榮,使他的國位比王的國位更大。’王就在床上屈身下拜。」
〔暫編註解〕大衛離世前能親眼看見立兒子所羅門為王(48節),心裡歡喜,象當年雅各所作的一樣(創四十七31),在床上屈身下拜。
地上的君主不可能萬壽無疆。大衛知道自己即將離世。權杖必須交在另一個人的手中。他不可能不悲傷。但他安靜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床上屈身下拜,謙卑地承認他的繼承人已登上了王位。他不是向新王下拜,而是向神下拜,感謝祂的祝福和眷顧。
【王上一48】「王又說:‘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賜我一人今日坐在我的位上,我也親眼看見了。’”」
【王上一49】「亞多尼雅的眾客聽見這話就都驚懼,起來四散。」
〔暫編註解〕新王既立,亞多尼雅和他的擁護者形勢逆轉,成為叛黨,就都驚懼,作鳥獸散。
那些與亞多尼雅有關的人都被視為同謀者。
約拿單報告了事情的經過。亞多尼雅和眾客聽了驚恐萬狀。亞多尼雅原來的跟隨者們顧不上禮節,就起身逃跑四散。這等於承認了他們所支持之事業的失敗。
◎聽到約拿單的報告,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性命危險,當然是各自逃命離開,希望新王沒有注意到自己。只有亞多尼雅是主謀,無處可逃,只好跑去祭壇處,希望能保命。
【王上一49-53】所羅門的回應。因為沒有人膽敢抗拒一位受膏的君王,因此亞多尼雅以為必定很快會遭報復,他便按傳統的方式抓住祭壇的角以求庇護(50節,參:出二十一12-14;民三十五6)。經文並未說明他在何處尋求庇護,可能是在耶路撒冷的會幕(一如Luciea修訂版)而非在基遍。米吉多、基色、別是巴及但均有有角的祭壇133。角(出二十七2)通常被用來捆綁被獻的祭牲。抓住祭壇的角是求取神的保護,直到其個案受到審判為止。這方法可以避免過度的血仇血報(出二十一13)。中古世紀時教會被稱為「聖所」。
所羅門行使他新任共同執政的君王權柄,亞多尼雅承認此點,稱他為「王」(51節)。所羅門王宣佈一個帶有條件的赦罪令,「首先」(RSV;參:NIV 譯為「今日」;REB
譯為「此時此地」;希伯來聖經意為「如同這日」)在見證人面前起誓,宣佈特赦,條件是亞多尼雅必須行事如忠義的人(52節),REB
譯為「可敬的人」,意為不僅止於「像個正人君子」,而是一個不去「行惡」的人。若果不然,他就會被處死刑(死在刀劍之下,參二24-25)。所羅門的吩咐「你回家去吧」(53節,「家」 RSV 及
REB 譯為「房子」)並非軟禁在家、不准公開露面或放逐的意思(一如撒下十四24的押沙龍),而是表示協議或是非全面的和解(否則會加上「平平安安的」,王下五19)134。──《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一50】「亞多尼雅懼怕所羅門,就起來,去抓住祭壇的角。」
〔暫編註解〕祭壇的四面都裝有角(出二十七2),用祭牲的血抹淨(結四十三20),極其神聖(參摩三14)。被追殺的人可抓住壇角求庇護,以獲公平審訊,來源甚古(看出二十一13∼14;參民三十五章;申四41;十九11)。亞多尼雅失勢,抓壇角尋求神的庇護。
“ 抓住祭壇的角” 。要求得保護,卻沒有必然的保證(出二一14;王上二28∼34)。
「祭壇的角」:祭壇有四個角(見出27:2),祭司行贖罪之禮時要將血抹在壇角的周圍(利16:18)。此壇成了疑犯獲得法律庇護的地方(參出21:13-14; 王上2:28)。亞多尼雅抓住壇角,意思是想逃避所羅門的追殺,結果所羅門暫時饒了他的命。
●「祭壇的角」:祭壇有四個向外突起的角,獻祭時,祭司要把血塗抹在這四個角上。到祭壇逃避殺害的觀念,並沒有出現在舊約聖經之中,不過 出 21:13-14 講論逃城的概念時,隱約把祭壇和逃城的角色重疊。可能就是這樣,所以這時候的人認為祭壇可以庇護人的生命。
【王上一50 抓住祭壇的角】亞多尼雅抓住祭壇的角(見:出二十一13∼14)是要求聖地的庇護。考古學家在別是巴等地挖掘到有角祭壇的例證(見:二28的注釋)。然而只有誤殺人者才有資格得到庇護,亞多尼雅的「罪行」是僭奪君王統治之權。祭壇可能因為與聖潔空間和神明有密切關係(見:出二十七1∼8),可以給面臨刑罰的人,用來宣誓表明無辜(可見於漢摩拉比法典)。──《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一51】「有人告訴所羅門說:“亞多尼雅懼怕所羅門王,現在抓住祭壇的角,說:‘願所羅門王今日向我起誓,必不用刀殺僕人。’”」
〔暫編註解〕祭壇的角(出27:2;30:2;38:2)是灑血的地方(出29:12;利4:7;結43:20)。抓住祭壇的角就是要求得到庇護權。但故意殺人犯是沒有這種權利的(出21:14)。所以大衛死後,約押沒有得到這個權利(王上2:28-31)。亞多尼雅逃到祭壇那裡,就等於承認自己犯下了死罪。他本來可以借著承認所羅門為王,公開宣佈自己犯了錯誤,說自己的篡位是鹵莽草率之舉,從而獲得庇護權。
【王上一52】「所羅門說:“他若作忠義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至落在地上;他若行惡,必要死亡。”」
〔暫編註解〕“忠義的人”指願向所羅門效忠又守信諾的人。所羅門不但未象大衛對待押沙龍那樣放逐他,也沒有禁閉他。“回家去吧”是讓他回到自己家裡,安分守己做個平民。
亞多尼雅承認所羅門是他的王,以表示自己是一個“忠義的人”。
【王上一52∼53 初登王位的所羅門,對亞多尼雅的處理是否有智慧?】
亞多尼雅以為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而喪失性命,所羅門卻只是吩咐他離開,並打發他回家。所羅門既登上王位,就有權柄除去強敵,因為假使亞多尼雅篡位成功的話也會這樣行;但是所羅門心中坦然,知道沒有必要殺死他以壯自己的權勢。饒恕別人的攻擊,有時比施加報復更為高明。人企圖證實自己的權威與能力,常會流露出恐懼與自我懷疑。後來亞多尼雅再次篡奪王位時,所羅門才不得不將他處死(二13∼25)。──《靈修版聖經注釋》
【王上一53】「於是,所羅門王差遣人,使亞多尼雅從壇上下來,他就來向所羅門王下拜。所羅門對他說:“你回家去吧!”」
〔暫編註解〕亞多尼雅的篡位之舉得到了和平的解決。大衛顯示了他的智慧,讓所羅門順理成章地登基就位,而沒有派兵去鎮壓篡位者。所羅門同樣以智慧和仁慈寬恕了亞多尼雅,但他在同時宣佈其條件是今後必須有好行為。如果亞多尼雅表現良好,安分守己,規規矩矩地服從新的國王,就會相安無事。否則他就會有生命的危險。於是亞多尼雅向國王叩拜,承認自己的失敗。
◎所羅門承諾饒亞多尼雅的命,亞多尼雅也承認所羅門的王權。事實上這是有智慧的作法,如果所羅門一味的趕盡殺絕,恐怕立刻引起內戰,因為擁護亞多尼雅的一方,實力也相當堅強。
【思想問題(第一章)】
1 試比較大衛的老年和少壯之時。參2
4節; 撒上17:31-34
49; 23:4-5等。由此看來,人可否以力氣才能自誇?參傳12:1-8。
2 大衛王年紀老邁帶來了什麽隱憂呢?參5
27;
2:25-26。
3 試比較大衛兒子亞多尼雅和所羅門的氣質。參5
3:7; 5:5。亞多尼雅在大衛眾子中年紀比所羅門大(參撒下3:4),更有理由承繼王位,為什麽他反而自招失敗呢?參路14:11。這對我們有什麽提醒呢?
4 按本章記載(6),大衛在處理家庭的事上有什麽過失呢?參箴13:24; 19:18; 29:17。
5 亞多尼雅和所羅門二人的支持者旗鼓相當 (參7-8), 而且亞多尼雅凡事都沒有受到父王大衛的阻攔,為什麽亞多尼雅奪權的陰謀失敗,而拔示巴的計畫卻成功呢?見17
20
30節。這給你什麽教訓?
6 先知拿單的事奉(參11; 撒下7章)對今日事奉神的僕人有什麽教訓?你對神的忠心會否因時勢的改變而動搖?參詩56:4。
7 「膏立」在聖經中有什麽含意呢?參出30:22-33; 撒上24:6。按聖經的記載,不單人物(如君王、祭司、先知)被膏立,物件也有被膏為聖的(參創28:18;
出30:22後; 撒下1:21)。你是否明白後者的作用,並有類似的做法?
8 大衛王在拔示巴的要求下作出了什麽回應呢?這種行動和作者對大衛王的描寫(1:1)有否不同呢?你是否擁有大衛這種堅決果敢、言出必行的氣質?你有否因為老人家體衰力敗而漠視他們以往的貢獻和可嘉的心志呢?
9 所羅門能夠登上王位,主要有那些方面的支持?1:8
39。一套政策之成功,系於上下之間的合作。在教會推動聖工時,你是否留意這一點呢?
10 若你是年老的大衛,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所說的話(36-37)會否使你心酸或難過?根據當時在場的拿單報導,大衛的反應如何?見48節。這與大衛一貫的作風是否吻合?
5 亞多尼雅以什麽條件換取生命呢?52節。所羅門本可殺亞多尼雅,以鞏固國勢,他為何不下手呢?
──《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蔡哲民等《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