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第十九章拾穗
【王上十九1】「亞哈將以利亞一切所行的和他用刀殺眾先知的事,都告訴耶洗別。」
〔暫編註解〕告訴耶洗別。以利亞憑藉神的大能所做的真是一個令人驚奇的故事。但這並不能觸動耶洗別的心靈,也不能使她產生悔改的願望。聽見真理而不悔改只能使人的心靈更加剛硬。
●「耶洗別」:字義是「頌揚巴力」或「我願嫁巴力」。
19:1-8 以利亞求死:迦密山上的勝利並沒有改變耶洗別的惡行,反觸怒了她,於是她發誓追殺以利亞。先知在失望之余向神求死,神給他飲食,使他得力上了何烈山。
【王上十九1-3】這可能是頗長一段時間之後,以致迦密山大勝的局勢被扭轉過來。耶洗別對神所彰顯的絕對權能毫無懼色,她也並非歷史上第一個實行宗教逼迫的人(參:埃及的Ikhnaton
對 Amun 從者之逼迫)。王后差使者去見以利亞,因為她不敢親自面對面地指責他,她起了重誓,說願神明重重的降罰與我(2節);可能是指巴力
Shemayim 或是指諸巴力285。有的版本〔LXX(L)〕加上「只要你是以利亞(「耶和華是我的神」),我就是耶洗別(「巴力在那裡?」)」。以利亞逃至猶大最南端的城市,這顯示寫作日期必定早於主前七二二年,因為在此日期以後不再有與猶大相對的以色列。LXX
及敘利亞版本讀為以利亞很懼怕,MT(及 NIV 邊註)則讀為「見」,二者子音相同,母音不同,因此都有可能是正確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2】「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
〔暫編註解〕“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即像以利亞所殺的巴力先知那樣。
你的性命。神的僕人為王忠心服務,但他高尚的行為只給自己換來了死亡的威脅。在這個世界,義人奉神的名所做的忠心服務並不能得到公正的回報。生活中最大的悲劇之一就是,為正義事業付出最多辛苦的人往往也是那些遭遇最多痛苦的人。這其中的原由也許不能總被理解,但我們的安慰是,無罪的耶穌所受的痛苦比世上任何一個蒙召的兒女都要大,僕人不能大過他們的主。
●像「那些人」:指的應該是 18:40 被殺的巴力先知。
◎ 19:1 顯示耶洗別並非不知道迦密山上發生的事情,但她還是決心要對抗以利亞和神。這也顯示如果亞哈不是贊同,就是無法管束耶洗別。
◎有些人討論起這件事情離迦密山上的神蹟過多久的時間?由19:2 看來,應該不會經過多久的時間。
【王上十九2 耶洗別要殺害以利亞,單是因信仰的分歧嗎?】
耶洗別聽到她的眾先知被殺,非常震怒,因為他們會講她愛聽的話,奉承她未來滿有權勢與光榮。他們的工作是把君王與王后神化,幫助他們的國度長存。耶洗別發怒的原因還由於她的支持者被除滅,有損她的虛榮與權威。她在這一班先知身上所花的金錢也付諸東流。
殺死耶洗別眾先知的以利亞,一直是她肋旁的刺,因為他常常預言她的敗亡命運。她無法阻止先知的行動,所以一心想殺死他。因只要有神的先知在她身旁,她就不能隨心所欲地作惡。──《靈修版聖經注釋》
【王上十九3】「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裡。」
〔暫編註解〕以利亞逃避耶洗別的追殺,朝南逃往猶大最南端的別是巴。
雖然耶洗別的諸神已經顯出他們的無能,但她威嚇要殺害以利亞的話,仍然使以利亞逃命到七十英里(113公里)以外的“別是巴”去。
「見這光景」:有古卷作「害怕」。
「別是巴」:位於猶大國的南部,離迦密山約一六○公里(一百英里)。
起來逃命。在完全勝過巴力的眾先知並展現了如此偉大的勇氣之後,神的先知應該已能面對任何信心的考驗了。一個人也許會假設,以利亞明顯有神的恩惠與他同在,他決不會失去勇氣。但是現在他正被那經常伴隨著顯著勝利而來的反作用折磨著。他希望迦密山上的光輝勝利能打破耶洗別在王身上的蠱惑和魔力。但當他被告知王后堅決反對這改革的呼籲時,先知承受不住了。他對這冷酷無情、堅決復仇的惡後沒有絲毫準備。他一心只想逃避這個惡毒殘忍之仇敵的魔爪,而沒有考慮他逃命的結果。
以利亞拋棄了他崗位上的責任,他做錯了。他的工作還沒有結束,戰鬥只是剛剛開始。如果他勇敢地站立,並派遣一人去見王后,告訴她,那使他勝過巴力眾先知的神決不會丟棄自己,他就會發現天使已準備好要保護他的性命了。神的刑罰必以顯著的方式降在耶洗別身上,人們會得到廣泛而深刻的印象,一場偉大的改革必將席捲以色列全地。但他為自己的性命逃跑就使自己落入仇敵的手中。逃往別是巴使他在迦密山的勝利暗淡無光了。
別是巴。這座城在猶大支派的南部邊境上,距離耶斯列有95英里(152千米)。它屬於南方的猶大王國,但現在南北兩國的關係如此緊密,以利亞在那裡也是不安全的。
●「見」這光景:馬索拉經文是「見」,七十士譯本、敘利亞一本、武加大譯本和某些希伯來文抄本作「害怕」。
●「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原文是「他(以利亞)看見就起來,去(躲)他的命」。
●「別是巴」:是迦南地最南端的城市,以撒曾經在此築壇26:23
25 ,字義是「七倍盟誓之井」。此處已經遠離北國以色列,到南國猶大了。別是巴距離迦密山大約160公里。
●「將僕人留在那裡」:意思是「讓僕人安頓在別是巴」,因為接下來得要經歷長途曠野跋涉才能到西奈山。
◎很多人認為以利亞是因為「害怕」才決定要逃離,不過看後面以利亞與神的對話,除了害怕以外,恐怕也有很深的失望與無力感。畢竟,完美的神蹟也沒辦法改變通國的異教信仰,亞哈還是放任耶洗別來恐嚇他,那以色列還能怎樣呢?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以利亞不相信神也能用神蹟式的方式阻擋耶洗別的追殺,保護他的生命?不過以利亞大概覺得神在迦密山上那個幾近完美的神蹟對以色列人與亞哈都無效了,即使又多幾個神蹟,又能夠怎樣保護他脫離整個國家的追殺?
【王上十九3 別是巴】別是巴是全地最南之處,遺址位於尼革北部的是巴遺址(現代別是巴東面三哩)。其名字源自在此開掘來為本區人畜供應食水的水井(見:創二十六23~33)。考古證據顯示從王國時代到波斯時代,都有人在此定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4】「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羅騰”,小樹名,松類。下同);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
〔暫編註解〕“羅騰樹“為生長沙漠中的一種松柏屬小樹,大的有3公尺高,可以遮蔭。西奈山和死海等地區常見。
亞哈王的反應令以利亞十分失望。他沒有悔悟,而是更倒向耶洗別(1節),這位踽踽獨行的先知,現在受到以殺耶和華先知聞名的耶洗別的直接威脅,前功盡棄,痛不欲生。
“羅騰樹”。一種生長於沙漠的灌木,有時會長到十英尺(3米)高。“羅騰樹”。一種生長於沙漠的灌木,有時會長到十英尺(3米)高。
「罷了」:即「我受夠了」的意思(參撒下24:16)。
一日的路程。以利亞沒有在猶大停留,他的恐懼驅使他繼續前行,直到他向南走了一天的路程,到了曠野才敢停下休息。直到現在以利亞似乎是星夜兼程,晝夜不停,恐懼的力量使他疲於奔命。當他在一棵羅騰樹下休息時他已筋疲力盡了。
求死。此時,先知的心情失落到了極點。在迦密山光榮的勝利中他被高舉到了天上,現在當他回想起不久之前發生的事時他的意志大大消沉了。他只想一心求死。他現在的痛苦源於精神過分緊張之後的反作用。當一個人被高舉到光榮和勝利境地,隨之而來的是極大的屬靈奮興,但當他的心被每日生活中的試探所帶來的失望和消沉壓倒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應該牢記,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居住在頂峰。人生的道路有時會降到穀底,艱難和失望都是不可避免的現實。當我們站在世界之顛時就很容易愉快和勇敢,但當精神失落,整個世界似乎都決意在和一個人作對,想做到以上兩點就很困難了。這時人需要握住神的手,不給懷疑和絕望留有餘地。失落時仰望,再攀高峰。
●「羅騰樹」:在這地區常見的灌木,高度從1.5到3公尺。在這個曠野地區,這種植物是比較常見而能夠提供樹蔭的灌木。
●「罷了」:原文是「足夠了」。
●「我的列祖」:指的可能是摩西、撒母耳等以前的先知。尤其是摩西, 民 11:11-15 也有類似的懇求。
【王上十九4】求神「取我的性命」通常會得到神的正面回答。但神會在祂自己的時間、用祂自己的方法將祂的僕人帶回祂的身邊(王下二11)。求死,權不在我們,我們只能求生。──《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4 羅騰樹】金雀花(retama
raetam)在這地區十分常見,高度從五至十呎不等。在這個乾旱荒涼的地帶,它是惟一能夠提供樹蔭的灌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5】「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
〔暫編註解〕拍他。以利亞正睡覺時有人輕輕地拍他並有一個悅耳的聲音向他問候。這是一位神差遣的天使,帶來了生命和希望的信息。首先天使帶來的食物滿足了他身體上的需要並有助於恢復他精神上的勇氣。很奇妙,食物能使一個人失落的精神恢復並重新帶回丟掉的力量和勇氣。在神對待這疲乏無力的先知的簡單方法中蘊涵著神聖的智慧。
◎ 19:5-6 中看得出以利亞真的是累了,所以忍不住了。有時候我們也會讓身體的疲憊勝過自己,連心靈都軟弱了。我們是否也適當的照顧我們自己的身心靈呢?神也體貼人的軟弱,所以沒有直接責備以利亞的求死,反倒預備了食物與飲料給以利亞,並容讓以利亞睡覺。
【王上十九5】「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
在此同時,神特別的供應可以提醒以利亞,祂在基立溪及撒勒法的作為(十七2-16)。這位(特定的)天使或使者(mal#~a{k[)在此乃是耶和華的使者之簡寫(7節;參:創十六7)。羅騰樹(4節,希伯來文為 ro{t[em;Retama
raetam Forssk. Webb)在靠近西乃山及其北的地方十分普遍,可長至高達三公尺。──《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6】「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
〔暫編註解〕“炭火燒的餅“是一種扁圓形的薄餅,在炭中燒熱的石頭上烤制。神對祂僕人的安慰是烤熱的餅與涼的水,給以利亞心靈和身體的力量,去到神當年與以色列民立約的山上,使我們想起復活的基督對辛苦了一夜的門徒的供應(約二十一9)。
●「炭火燒的餅」:炙熱的石塊烤的餅。
【王上十九7】「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
〔暫編註解〕關於“耶和華的使者”的身分,參看創世記十六章9節的腳註。
第二次。此刻以利亞最需要的是食物和休息,神的恩典再次將這些供應給他。是神派來的天使親自給他預備了飲食。
甚遠。前方的旅程要比原路返回長得多了。但神不會勉強先知,也不會命令他折返自己的腳步。這條道路是以利亞的,不是耶和華的,但神的天使沒有離棄他,而是在他所行的道路上幫助他。食物的供應幫助他恢復勇氣並使他有力量行走前方艱苦的旅程。儘管以利亞犯了錯誤,神並沒有丟棄他,而是想方設法幫助他找回信心,使他能夠繼續英勇地為神做工。
●「你當走的路甚遠」:原文是「路離你甚遠」。
◎「路離你甚遠」:指的是往「何烈山」的路嗎?如果按照距離來看,當然由別是巴到西奈山有一點距離,不過更可能是指以利亞還必須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也就是求死不准)。
【王上十九8】「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 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暫編註解〕何烈山即西奈山,在今西奈半島南端,距別是巴南三百七十餘公里,以利亞靠神的供應走了四十晝夜,到達此聖山。
往“何烈山”(西乃山;參看出三1的腳註)的路程走了“四十晝夜”,因為以利亞當時十分沮喪,有時會徘徊遊蕩,有時會藏匿起來。
「何烈山」:位置不詳,大概位於西乃半島的南部。
到了……何烈山。他穿行在以色列人曾經停留四十年的曠野。這段行程並不很長,但極其艱苦。全程大概200英里(328千米),但他不需要太著急。他現在已經安全了,可以悠閒地一邊向神的聖山前進一邊思考問題。摩西曾在那裡與神交通,現在以利亞也要去那裡和神做特殊的交通了。
●「四十晝夜」:是十分長的時間,可能暗示以利亞分享了摩西的經歷 出 24:18 34:28 申 9:8-10 。耶穌在曠野也有類似的經歷 太 4:2
14 。
●「何烈」山:字義是「沙漠」,應該是西奈山的另一個名字。距離別是巴三百七十公里左右。
◎由底下的經文可以看見以利亞走到何烈山,不是神的旨意,而是以利亞的選擇。因此很可以想像以利亞此時是把自己和摩西聯想在一起。但是摩西轟轟烈烈的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迦南(至少差點進入迦南),但以利亞落到一個人走到曠野的景況。
【王上十九8】「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 神的山,就是何烈山。」
何烈山(=西乃山)位於
Jebel Musa(西乃山以南)、Qudairat 或其北286,被視為是神的山(出三1),乃摩西帶領旅程之起程處(申一2、6、19),在別是巴以南約四百公里處。四十晝夜乃十分長的時間,顯示以利亞乃摩西第二(出二十四18,三十四28;申九8-10),耶穌也有這種經歷(太四2)。──《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8 前往何烈山的旅程】何烈是西乃山的別名。西乃山若如經文所述是在西乃半島的南部(見出十九1~2),以利亞必須再走兩百哩,不難用上四十天的時間。商隊確實是可以每天走十七至二十哩,但以利亞不習慣如此旅行,何況他還是獨自行路。在這種天氣、這種情況之下,一天走五哩並不反常。──《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9】「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
〔暫編註解〕從神的問話可知以利亞非奉差遣來到何烈山。以利亞一定記得摩西在此山四十晝夜從神頒受律法的舊事,他不辭跋涉上山,可能渴望聽神的話語,重新得力,面對日益惡劣的環境。
進了一個洞。摩西在西奈的一個“磐石穴”中得以瞥見神(出33:22),現在以利亞可能也在同一個洞穴中獨自居住。
你在這裡作什麼?。這個問題一定戳到了以利亞心裡的痛處,但他必須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他究竟在這裡做什麼呢?這是他的職責嗎?他現在在做什麼呢?他為什麼不在以色列教導並鼓勵那些新近從巴力轉回的人民呢?以利亞在國內有很多使命要完成,而他現在卻獨自住在異國他鄉。但現在並不是自怨自恨的時候,而是需要努力省察自己的心靈。什麼時候他不能重新戰勝自己,什麼時候他不學會在神裡面得到勇氣並在屬天的道路上承擔屬天的責任,他就不可能返回故國去完成他曾經逃避的任務。他有很多課程需要學習。這個山洞是他的教室,而耶和華,就是他的教師。
●進了一個「洞」:原文有「冠詞」,是「那個洞」的意思。有人認為這就是 出 33:22 神讓摩西見到他榮耀的洞。
●「住」在洞中:「住宿」、「過夜」。
●「你在這裡做甚麼」:這樣的問話暗示耶利米來何烈山並非出自神的命令,而是自己的判斷。神這種問法常常是呼叫一個人來重新評估自己的定位 創 3:9 。
19:9-18 耶和華向以利亞說話:耶和華在何烈山向以利亞顯現,有烈風、地震和火,最後有聲音,派他去膏哈薜、耶戶和以利沙。
【王上十九9】「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
神的顯現以耶和華的話臨到他為開始,這在以利亞的事工中乃是經常的、主要的靈感來源。洞(依據希伯來文)很有可能是神向摩西顯現的「磐石穴中」(AV,出三十三22),而並非只是普通的「山洞地帶」。
神常常用「你在這裡作甚麼?」來呼叫一個人重新評估他或她的地位(參:創三9),暗中包含了責備的意思,同時卻啟發我們畏懼及認罪的回應。──《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10】「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 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暫編註解〕「因為」:或作「但是」。
大發熱心。以利亞心潮難平很難擺脫出來,他很熱誠地為耶和華工作,人們仍舊尋索他的性命。這個世界是仇敵的領土,大多數人都在為仇敵服務。神的兒女必須認識到,在善惡的大爭戰中撒但不可能被完全限制,否則恩典和福氣就不能得到正確的估量,撒但也可以說他沒有得到公正的機會。只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喜好去發展就牢騷滿腹這不是一個聖徒或先知應有的正確態度。
●「大發熱心」:原文是連續的兩個「嫉妒」,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嫉妒」,也是「為....發熱心」的意思。
◎ 19:10 中以利亞的回答是很奇怪的,因為神問他「為何在這裡」,以利亞的回答是「我很努力,但是環境很差,我的下場很慘」。背後的含義就是「我已經做不下去了,要逃避、請辭,所以跑來神跟以色列人立約的山」。
【王上十九10】「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 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以利亞抑鬱的原因包括為以色列的悖逆而憂傷(參十八18)、聖地被褻瀆及耶和華的先知被殺(參十八13),只有以利亞一個人大發熱心。此字(AV 作「妒嫉」、「熱情」,希伯來文作 qa{na{~,意為「熱心地,專心一意地跟隨」)乃用於指神(出二十5)及人的爆炸性熱情(「羨慕」、「嫉妒」,王下十16)。──《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11】「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
〔暫編註解〕耶和華從那裡經過。現在以利亞最需要的是重新見到神力量的顯現和自己的軟弱。在西奈山耶和華曾向摩西顯現,將自己啟示為“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34:6)。同樣是在這裡以利亞要獲得一種關於神新的知識。
烈風。當以利亞走出洞口時,一場暴風掃過山頂,地大震動。一切似乎都在混亂之中,天上閃著火焰,地被搖動好像馬上就要裂開。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先知當時疲憊擾亂的精神。他在這裡需要學習的是,儘管這些力量非常強大,撼人心魄,但它們並不是神之靈的預表,人不能一直處於高亢的奮興之中還能完成神的大工。
◎ 19:11-12 中神用風、地震、火作前導,最後用聲音顯現。 出 33:18-22 中摩西也有類似的經驗。神給予以利亞這個類同於摩西的經驗,應該是表示神認為以利亞的工作與摩西相同重要。
◎此處清晰地表示神不存在於那些震撼的自然界現象中,反倒是「小的微細聲音」是神顯現的表徵。這似乎是要告訴以利亞,除了震撼的迦密山神蹟外,神也用「微聲」來工作,以利亞是否注意神的「微聲工作」呢?
【王上十九11~13 火、風、地震和神顯現的關係】神的顯現是神彰顯其臨在。在古代近東,神的顯現經常和戰爭有關。初民相信戰神用霹靂(閃電和火)、暴風、地震恐嚇敵軍,為自己子民作戰。從蘇美《因南娜的頌詞》,赫人風暴之神的故事,到亞喀得和烏加列神話,神明的描述都是在雷聲中審判仇敵。圖畫中的巴力是手拿一束霹靂。赫人和亞述君王都襲用了雷聲的用語,將自己形容為神明的器皿,雷電般攻打叛盟和攔阻他們擴張帝國的人。以色列的耶和華也被視作戰神,但如今以利亞得以看見祂遠不止此(見:下一條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11~14】自然界的變動,烈風、地震、洪水或暴風常與神的啟示及審判有關,使人憶起西乃山之約、摩西及民眾接受神的差派(出十九9、16,三十四6;申五23-26)。其中每一項都是熟知的審判罪惡的象徵(詩十八7、12;賽十三13,二十九6),但其本身卻無法傳達完整的信息。神常藉著祂對先知說話來傳達清楚的信息,較少藉著自然界現象傳達同樣清楚的信息。「微小的聲音」(AV)乃「溫柔的低語」(參:希伯來文「細微壓抑的聲音」),而非如 NEB 所譯之「低沉的呢喃」;「微小」與「聲音」(「完全靜默的聲音」,NRSV)及「細微」並非不一致。神輕柔的聲音向人的良心說話,照亮人的心,使人甚至國家下定決心,這往往比在西乃山或迦密山上宇宙奇景的轟轟雷聲更加有效。以利亞知道他如同摩西一樣,見神的面後不能存活(出三十三20-22;參:創三十二30),因此他蒙住他的臉孔。──《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12】「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
〔暫編註解〕“微小的聲音“有好些不同的譯法,諸如“輕柔的低語”、“低微而細弱的聲音”、“和風吹拂的聲音”等等,在表達神對人說話不是用眼能見與耳能聞的聲音,只有絕對安靜的心靈才能覺察,才能體認。
本節和前節所記烈風、地震與火都是自然界的大變化,驚心動魄,但聖經說耶和華卻不在其中。這些只是祂所掌管的宇宙中的現象。先知最後聽見神的聲音是在祂說的話裡。人要用心靈去接觸才能聽到神永活的話語。神的話如和風細雨,“潤物細無聲”(杜甫詩)。
(關於烈風、地震與火三事,聖經學者還有許多解釋,綜合說來不外三種:1,神藉這些大自然的現象彰顯祂的威嚴;2,以利亞在這三者中都見不到神,等於告訴他,必須用內心的力量去克敵致果;3,神可以用這些來刑罰祂的百姓,但現在不是時候。)
“微小的聲音”。直譯作:溫柔寂靜的聲音。
「微小的聲音」:或作「在寧靜中的聲音」(參伯4:16)。耶和華並沒有在壯觀的場面下顯現,卻在寧靜中向先知說話。
微小的聲音。在烈風、地震和火焰都歸於平靜之後,神才以微小的聲音說話。這才是最終神選擇向他的僕人顯示自己的方式。
●「微小的聲音」:原文是「小的微細聲音」。
【王上十九12~17 耶和華的計畫】古代近東視神明為活躍於歷史事件之中。君王宣稱是守護神立他們為王,支持他們,帶領他們,賜他們勝利和成就。但值得留意的一點是,神明的干預時常都含有政治宣傳的意味。古代近東的神明沒有可供啟示的計畫,他們雖然活躍於歷史的領域之中,卻沒有表示他們對歷史發展的方向有什麼大計。本段清楚讓以利亞看見耶和華不是性情暴烈的戰士,和古代近東其他神祇一樣隨一時的興致衛王、廢王。祂為歷史別有計劃。祂的戰事不是盛怒之下的流血事件──而是小心盤算過的長遠計畫。一切風火地震過去以後,這計畫便可表明。第12節「微小的聲音」所形容的,不是耶和華說話方式,而是毀壞性喧嚷之後餘音回蕩的靜默。耶和華之帶領的聲音要在完全靜默之下,才能聽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13】「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
〔暫編註解〕以利亞聽到神的聲音,連忙用外衣蒙上面,正象當年摩西一樣,不讓自己看見神的面(出三十三20~22)。
以利亞以外衣遮臉,是因為不敢見神(參出3:6)。
蒙上臉。以利亞在神面前本能地蒙上了臉。他煩躁的精神平靜了下來,他的不忍耐也被制伏了。精神高亢、衝動抱怨的先知變得謙卑順服了,準備聆聽耶和華的話語。“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30:15)。以利亞要看到他為神服務的最大的成果嗎?不是靠使火從天上降下來,也不是靠懲治巴力的先知,而是靠神的靈默默地作工,使罪人剛硬的心柔和順服,這是聖靈潛移默化的工作。
●「用外衣蒙上臉」:與 出 33:20-22 中摩西的經歷有關。
●「有聲音向他說」:原文是「看啊!有聲音向他說」。
【王上十九14】「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 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暫編註解〕大發熱心。這個回答和先前的一樣,但所含的精神卻大不相同,現在先知平靜順服了。他只是在陳述事實,而不再抱有原來那樣的態度。人們想要謀害他,但現在他卻願意繼續和神同工了。現在出去的是一個新的以利亞,不再有烈火和風暴使萬人驚歎仰慕,卻要以一種更加柔和安靜的態度和眾人講話,這裡一點,那裡一點,隨時隨地勸勉人,在人們的心裡和生活之中產生恒久的果效。
◎神問以利亞一樣的問題,以利亞也用一樣的答案回答神,看起來前面的神蹟也沒有影響或改變以利亞。神也沒有責備以利亞,反倒立刻給了以利亞新的工作。這是不是也會讓以利亞事後回想到自己手中行的神蹟也沒有改變以色列人,但以利亞立刻灰心放棄。其實以利亞自己遇到神蹟也是一樣冥頑不靈,但神並不就此放手。
【王上十九15】「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色去。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
〔暫編註解〕神對先知以利亞說的話,顯明祂是宇宙和歷史的主宰。北國以色列就要面臨內外的大患,外有亞蘭來的攻擊,內有外邦信仰的威脅。神的信息是:1,這些災禍是神對以色列的刑罰(參17節)。2,神藉以利亞預告這刑罰,並膏哈薛,以後用耶戶和以利沙來分別施行(15~16節)。3,當前環境看似無望,但神在以色列中留下七千人是未曾拜過巴力的,因此以利亞決非唯一剩下的人(10
18節)。
「從曠野往大馬色去」:原文並無「從」字,此句應作「往大馬色的曠野去」。
「大馬色」:是亞蘭的首府。
實際上以利亞並沒有用油膏以利沙(見本章19)或哈薜(見王下8:13)。此「膏」字或指「分別出來」之意(參利8:12)。神要利亞膏立此三人,是要藉著他們清除亞哈家和巴力的勢力。
回去。這些話告訴我們以利亞擅自從他的崗位上撤下來明顯是做錯了,他的使命還沒有完成,神還有一件事要他去做。
膏。見第16節註釋。
哈薛。見王下8:7
8節註釋。
●「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原文是「去吧,從你(原)路回大馬士革的曠野去」。
●「哈薛」:字義是「看見神的人」。
15~17 神吩咐以利亞去“膏”(即為了毀滅以色列中間的巴力膜拜而作出的任命)“哈薛”作“亞蘭”王(王下八7~15;一○32
33;一三3
22~25),“耶戶”作以色列王(王下九1~3;一○1~36),“以利沙”作以利亞自己的繼任人。
【王上十九15 大馬色的曠野】大馬色的曠野(和合本:「從曠野往大馬色」)是指大馬士革(大馬色)和幼發拉底河谷之間,浩瀚的敘利亞沙漠。肥腴月彎所繞過的,就是這個沙漠。──《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15~16 膏立三個代替者】以利亞的錯誤,在於他自以為是不能取代的,是神最後的惟一希望。耶和華宣佈三個繼承人,是表明祂永不會走投無路。亞蘭王哈薛將會成為神審判以色列的器皿(進一步資料,見王下十32的注釋)。耶戶會成為以色列王,同時將神的審判帶給亞哈家(進一步資料見:王下十章的注釋)。以利沙則會接替以利亞的先知事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15~18】給沮喪先知的新任務。耶和華的命令(說)敦促他恢復行動。大馬色的曠野(昆蘭經文)並非另一處避難的處所,而如同耶穌生平中的加利利一樣,乃是以利亞要去幫助以色列面對亞蘭人的威脅這項任務的跳板。以利亞若想要找到哈薛,可能需要跋涉到以色列以外的地土,一如與他同時代的約拿一樣。耶戶是亞哈的繼任者,他會向亞述稱臣,最終導致以色列的滅亡。然而以利亞及他的繼承人以利沙(「神施行拯救」,王下八7-15)將會執行神的旨意。膏(希伯來文:ma{s%ah])表示指派或授權一個王朝或祭司的繼任者(參:耶穌在施洗約翰之後),但只有此處是用於先知指定繼任者(參:賽六十一1)。這種膏抹的儀式可能有一些是私人性質(如近東古代的加冕儀式),另外有一些可能是公開的,此處便是。──《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16】「又膏甯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你。」
〔暫編註解〕亞伯米何拉位於約但河東。
甯示的孫子。耶戶確實是甯示的孫子,約沙法的兒子(王下9:2
14)。但他通常被認為是甯示的兒子(王下9:20;代下22:7)。(譯注:英文聖經原文是“son,”中文聖經翻譯過來是“孫子”)希伯來文中“兒子”這個詞也可以表示孫子,甚至年代更遠的子孫。
沙法的兒子以利沙。儘管是這樣,但從前的先知沒有記載說他們也以這種字面的意思被膏立。一些祭司(出40:15;民3:3)和國王(撒上9:16;10:1;16:3
13;王下9:3
6;詩89:20)在他們頭次分別出來擔負特殊使命時曾被膏立。一些器具有時也要受膏,像那些和聖所有關的物品(出29:36;30:26;40:9;利8:10
11;民7:1),有時甚至石頭也要受膏(創28:18)。一些人建議說,“膏”在這裡應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去理解,它的意思只是將一些個人或事物為了完成神的工作和服務分別出來,而沒有涉及實際的和外在的用油膏立(見士9:8)。哈薛,耶戶和以利沙都被用來執行神的旨意和計畫,只不過實現的方法不同。亞蘭王哈薛一直欺壓苦害以色列人(王下8:12
29;10:32;13:3
7),這個外邦的國王成了耶和華降罰的工具(參見賽10:5)。以色列國內部因耶戶而大大騷亂震動,耶和華使用他來滅絕亞哈的全家並結束對巴力的崇拜(王下9:24
33;10:1-28)。
●「寧示」:字義是「被拯救的」。
●「孫子」:原文是「兒子」、「後裔」,此處的「孫子」是參照 王下 9:2 的資料翻譯而成。
●「耶戶」:字義是「耶和華是他」。
●「亞伯‧米何拉」:字義是「舞蹈的草原」,在約但河以東的基列雅比東方十公里處。也是基甸擊敗米甸人的地方 士 7:22 。
●「以利沙」:字義是「神是拯救」。
◎事實上以利亞只有選定以利沙作為其繼承人,並沒有實際膏立「哈薛」和「耶戶」。聖經記載耶戶是以利沙膏立的王下 9:1-13 。此處應該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神要以利亞設立哈薛、耶戶與以利沙作為亞哈王朝國際、國內與宗教上的敵人,至於是不是以利亞親手設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王上十九16 亞伯米何拉】亞伯米何拉位於約但河西岸,伯珊以南的某處地方。可能性最高的地點是伯珊南面十一哩,伯珊谷南端的阿布蘇斯遺址。雅比斯河在此從東面注入約但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17】「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
〔暫編註解〕哈薛之刀。這項刑罰要降在以色列頭上,而哈薛和耶戶被揀選來實現之。
被以利沙所殺。以利沙的工作和哈薛、耶戶所做的明顯不是一個範疇。沒有記載說以利沙真拿著刀劍去殺任何一個人。可能他所謂“殺戮”的工作是比喻性象徵性的:“我藉先知砍伐他們,以我口中的話殺戮他們”(何6:5);或像耶利米的工作那樣:“看啊,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耶1:10)。先知所做這些擊打和殺戮的事都隨著神的話,他的話“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來4:12)。以利沙的使命不是肉體的搏殺而是屬靈的爭戰(林後10:3-6);罪是真正的仇敵,要從全地根除的是它的邪惡,而不是人的肉體。
◎ 19:17 應該也是一個象徵的意義,就是神設立哈薛、耶戶與以利沙為他懲罰以色列人的工具,殺滅那些敬拜巴力的背約者。
【王上十九18】「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
〔暫編註解〕“與巴力親嘴”為拜巴力的儀式之一(比較何十三2)。
“親嘴”。崇拜的一部分(何一三2)。
此節首句應作「我在以色列人中將會留下七千人」。
「屈膝」:或指敬拜巴力時跳舞之姿勢(參王上18:21注)。此舞蹈和親嘴乃向巴力祈禱時的儀式。
七千。即使是神的一個先知也不應該去努力計算以色列國中有多少對神忠心的人。以利亞曾經兩次說自己是神在以色列中惟一的先知(第10
14節)。
與巴力親嘴。拜偶像者經常以親吻偶像的手(伯31:26
27)或偶像本身(何13:2)作為他們敬拜儀式的一部分。異教神廟中的偶像也經常被親吻。
●「留下」七千人:「保留」、「維持」。
●「為自己」留下七千人:原文並沒有「為自己」一詞。羅 11:4 引用此段。
◎ 19:18 中神等於是責備以利亞的狂妄,說明至少有七千人沒有敬拜過巴力。我們是不是也會犯了以利亞一樣的問題?過度高舉自己的重要性,沒想到旁邊還是有很多很努力也忠於神的人?
【王上十九18 未曾與巴力親嘴】撒縵以色三世的黑石碑(Black
Stele)描繪以色列王耶戶在亞述王面前以嘴親地。在《埃努瑪埃利什史詩》中,瑪爾杜克敉平叛亂,自顯為眾神之首後,諸神集會親吻其足。這是向王和神表示臣服的常見動作。同樣親吻偶像也包括親吻偶像的腳,作為崇敬、臣服、效忠的表示。在馬里書函中,特爾卡王基布裡大甘(Kibri-Dagan)通知馬里王心利林前往特爾卡親吻大甘(Dagan)神像的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19】「於是,以利亞離開那裡走了,遇見沙法的兒子以利沙耕地,在他前頭有十二對牛,自己趕著第十二對。以利亞到他那裡去,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
〔暫編註解〕“以利沙”一名的意思是“神的拯救”,他要繼續以利亞作先知。耶戶是推翻暗利王朝的人(十六22),神在以利亞之後,藉以利沙和耶戶掃除了以色列地的巴力崇拜(王下九1~3;十1~36)。哈薛是新一代的亞蘭王,後來屢屢攻擊北國(王下十32~33;十三3~7)。
膏耶戶和哈薛的工作在以利沙手中完成(王下八7~15;九1~16)。但聖經上未記膏立的事,就是以利亞膏以利沙為他的繼承人,也未經膏立儀式(19~21節)。“膏”是一種分別出來的儀式,聖經在此用“膏”只表示以利亞負有責任授權此三人,如同神所膏立。
以利亞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表示呼召他作先知。這種“外衣”是先知職分的象徵(王下一8;二8
13;亞十三4)。
“ 以利沙” 的意思是“ 神是拯救”。他在北國的約蘭、耶戶、約哈斯和約阿施任內一直擔任先知的事奉。他負責管理先知學校(王下四38~44;六1~7),而且按照聖經的記載,行了比任何人(除了耶穌基督之外)都要多的神蹟。以利沙在耕地的時候聽到以利亞的呼召,而他即時的回應是宰了一對牛來獻祭(21節)。
以利亞首先找到以利沙,將外衣搭在他身上。這外衣大概代表了先知的職權和能力(參王下2:14)。
耕地。從以利沙趕十二對牛耕地這一事實,可以看出他的家庭相當的富有。這十二對牛不可能只拉著一副犁,以利沙在地裡一定還有僕人,每個人負責一副犁,每副犁有兩頭牛來拉。以利沙是從他的犁頭直接被呼召去從事神先知的使命的。
外衣。這件外衣是用駱駝毛做的,是典型的先知所穿的衣服(見可1:6)。以利亞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就等於是在呼召他。
●「沙法」:字義是「審判的」或「他已判定」。
●「十二對牛」:表示以利沙家境富裕。另外這「十二」對以色列人來說也是一個特殊的數字,因此會被特別記錄下來。
●「將自己的外衣搭在他身上」:目前已經無法確定當時這是不是一種眾所週知的「傳承」表示,不過以利沙很清楚這是一種「呼召」就是。
【王上十九19 先知的外衣】本節所述的外衣,有別於撒母耳記上十五27的外袍。這件獨特的先知外衣很可能是獸皮所造,外表多毛(見:亞十三4),然而不是每件外衣都是如此。古代近東文獻甚少提及先知的衣著,因此難以比較。可能有關的一點是,由這個時代開始,亞述銘刻描繪了幾個身穿獅頭外衣的人。這些人有幾個正在進行儀式活動(舞蹈),並且偕同神明。按照學者的臆測,他們可能是驅邪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上十九20】「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裡,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後我便跟隨你。”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作了什麼呢?”」
〔暫編註解〕“我向你作了甚麼呢?”一語含義不明確,但沒有責備的意思,因為作先知的呼召並不阻止一個人盡他愛家庭的責任。有的譯文作:“你回去吧,我作了甚麼來阻止你呢?”或“你回去吧,應明白我作在你身上的事。”等於告訴他去了應該回來。
以利沙欲與家人告別,以利亞便讓他回家。有學者認為「我向你作了什麽呢?」原文可作「但(要記住)我向你作了什麽」。
離開牛。以利沙迅即做出了反應。儘管他仍在田間手扶犁頭趕牛耕地,但神看出他有資格為正義的事業做一個堅強有力的教師。
與父母親嘴。當以利沙認識到這呼召的重要性後,他只要求在離家之前被允准去親吻他所摯愛的父母,向他們道別。
回去吧。以利沙只是受到試驗,而不是被拒絕。他是要選擇跟從以利亞呢,還是選擇留在家裡呢?他所要做的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親嘴」:「親吻」,應該是告別的禮儀。
●「你回去吧,我向你做了甚麼呢?」:這一段話每個譯本有不一樣的看法,呂振中譯為「你去吧,可要回來;因爲我向你作了甚麼、你總要記得」,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好吧,你回去。我不阻止你」或「去吧,可是要回來,因為剛才我向你做的是很重要的事」。大部份學者認為以利亞並不反對以利沙回去向父母告別。
【王上十九20~21】我向你作了甚麼(以阻止你)呢?(參 NEB)可以解為「回去罷,記住我曾向你作了甚麼。」可能是對任何延遲不跟從的責備(太八21;參:路五11、28)。焚燒木製的軛,而非煮牛軛(如 RSV),表明與過去的生活一刀兩斷。告別的筵席乃為慶祝他成為以利亞之幫手(NIV
作「侍從;AV 作「僕人」」)之新角色。──《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上十九21】「以利沙就離開他回去,宰了一對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吃,隨後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侍他。」
〔暫編註解〕以利沙宰了牛和用木制的軛來煮肉,以示他放下現有工作,跟隨以利亞接受先知呼召的決心。這種“殺牛焚軛”的堅決行動有如我國的“破釜沉舟”。以利沙家庭頗富有。
以利沙回家宰牛設宴,然後跟隨以利亞。
「套牛的器具」:或指犁耙。用它來煮肉是把它當柴燒的意思(參撒下24:22)。
一對牛。以利沙取了一對他所用來耕田的牛,將它們宰殺了,用套牛的軛和耕田的犁點火煮肉,以此表明他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他和從前說再見了,即將要進入到為神服務之中。
服侍他。年邁的先知需要一位元年輕的夥伴和幫助者。這兩個人從今以後就在耶和華的工作上成為一體。這種聯合使我們想到了摩西和約書亞,保羅和西拉。每兩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個性,年輕的一方都安靜謹慎,對他們火熱的年老同工大有幫助。
◎ 19:21 以利沙的行動表示他完全告別自己的本行,因此燒毀耕田的器具,殺掉自己趕的牛,請大家吃牛肉,以利沙跟隨以利亞的行動於是成為一個慶典。
【王上十九21 以利沙的響應】親嘴通常是見面問安,不作辭別之用(NIV
的「說再見」是希伯來原文所無)。父親(或祖父)與兒女親嘴在好幾處地方,都是祝福他們的前奏(創二十七36,三十一28、55,四十八10),本節可能也暗示這一點。偕同祝福的還有慶祝的筵席,宰牛是為此提供食物。因此以利沙可能是要求給他機會領受父母的祝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第十九章)】
1 以利亞往何烈山和他以前往基立溪(17:3)與撒勒法(18:8)之行有什麽明顯分別呢?為什麽他有勇氣在迦密山上面對四百五十個巴力先知,卻被耶洗別的恐嚇弄得灰心喪膽呢?見3-4
10。他從十八章屬靈高峰至靈性的低潮,肉身的疲憊會否是因素之一?參18:31-33
46; 19:3-4上。他的低落給我們什麽監戒?
2 耶和華在未吩咐以利亞工作以先,用了什麽方法使以利亞得著安慰、重振起來呢?參5-14節。你以為足夠的睡眠和飲食有其作用嗎?耶和華兩次的發問、以利亞兩次的回答,以及當中耶和華的顯現,又有什麽作用?這裡讓我們看見神的那些屬性?參詩103:13-14。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麽輔導原則?
3 以利亞是次宗教改革不得要領,是以利亞失職,還是耶洗別的異教敬拜深得民心?抑或還有別的原因呢?參羅1:24
28。神到底有沒有回答以利亞的祈求(4)和困惑(14)?見15-18節。
4 以利沙的家世如何?參19節。當神的呼召臨到時,他怎樣作出反應?你是否也隨時在神指派的崗位上遵行祂的旨意呢?
──《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蔡哲民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