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列王纪下第三章拾穗

 

【王下三1「犹大王约沙法十八年,亚哈的儿子约兰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

   〔暂编注解〕“约兰”双重登基日期的出现(比较一17),证实犹大有约沙法的共同摄政。约兰从主前852841年执政。

         十八年。见王下1:17节的注释。既然亚哈谢是在约沙法十七年(王上22:51)接续他父亲亚哈作王的,那么亚哈的死一定是发生在约沙法第十七年。亚哈是在与亚兰人的战斗中死去的(王上22:34-37),在这场战斗中约沙法的性命也受到了威胁(王上22:29-33)。

         「犹大王约沙法十八年,亚哈的儿子约兰在撒马利亚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与 1:17 「他兄弟约兰接续他作王,正在犹大王约沙法的儿子约兰第二年」的记载似乎有冲突,不过很可能这是约沙法跟约兰共同治理的结果。

         3:1-3  约兰作以色列王:以色列王约兰登基于主前八五二年。当时犹大王约沙法已作王十八年(1   但根据王下1:17之记载,此时已是约沙法的儿子约兰作犹大王之第二年。在列王纪的记载中,此类时间上的冲突有不少例子。原因是犹大王经常与继位的儿子一同作王。主前八五三年犹大王约沙法还未去世,他儿子约兰已登位,因此约沙法第十八年相等于约兰第二年(参王下8:16)。

         3:1-27此处缺乏其他王朝的「...死了....接续他作王,其他事迹....」这种结语,这算是列王记的少数例外。

 

【王下1 年代小注第一章17节已经提及过约兰继位。按照该节圣经,他是在约沙法之子约兰第二年登基;本节则作约沙法十八年。因此蒂利相信约沙法和儿子有一段共同执政的时期,他认为该年是主前八五二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一17;三1亚哈的兄子约兰于何时开始作王?】

     根据列王纪上一17的记载,亚哈的幼子约兰开始作以色列王时,正值犹大王约兰(约沙法之子)的第三年。(以色列王亚哈的儿子,与犹大王约沙法的儿子有相同的名字,实在令人觉得很混淆。但明显可见的,就是他们的联盟条约和交情,竟然对他们给儿子起名时也有影响!)但根据列王纪下三1的记载,亚哈的儿子约兰,是在「犹大王约沙法第十八年」时登基。两段经文的记载似乎有矛盾。但不协调之所以会产生,是基于下列原因;约沙法与亚哈联盟,上基列的拉末与亚兰人战争,亚哈希望从亚兰人手中夺回此城(我们知道这项行动结果失败了)。在此之前,约沙法采取预防措施,为确保儿子约兰可以安坐犹大王位,便命儿子与自己共同摄政。

在基列的拉末一役中,亚哈受了严重的箭伤(王上二十二34-35),后来死了。至于约沙法自己也差点丧命,因此,他预先使约兰摄政,也是颇有理由的。犹大王约兰于主前八五三年开始摄政,而他的父亲约沙法存活至五年之后,即八四八年。因此,约兰(犹大王约沙法之子)作王第二年即八五一至八五O年。其父亲于八六九至八六八年正式作王(约沙法之父亚撒于这年逝世),于是,约沙法第十八年即是八五一至八五0年。因为以色列的约兰(亚哈之子)于八五0年开始作王,所以,列王纪下一17及三1的记载均属正确:约沙法王之子约兰第二年,即约沙法王第十八年。

在此要指出,当父亲尚未逝世,委任太子作摄政王,在犹大王朝中共有六次之多:(1)亚撒死于八六九年,但其子约沙法于八七二年已开始作摄政王(共同摄政期有三至四年);(2)约沙法于八四八年驾崩,其子于八五三年作摄政王;(3)亚玛谢死于七六七年,其子乌西雅于七九0年作摄政王(可能是以色列王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将亚玛谢掳往撒玛利亚之时);(4)乌西雅死于七三九年,其子约坦于七五一年作摄政王(那时候,乌西雅患上大麻疯);(5)约坦死于七三六或七三五年,其子亚哈斯于七四三年作摄政王;(6)亚哈斯死于七二五年,其子希西家于七二八年作摄政王。在严格的司法观点看来,由五九七年开始,约雅斤才是真正的犹大王,而希西家只不过是摄政工罢了(以西结通常以约雅斤的年份来定他说预言的日期)。假如我们谨记这项原则,分裂王国里某些似乎是有冲突的日子年期,都会完全清楚明白了。──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王下三1-3若犹大的约兰王与他的父亲共同执政,则第十八年的年代与一章17节便没有矛盾;他约由主前八五二至八四一年作王十二年。有关以色列王的记载公式通常会包括他的首都,因此这里也记载了在撒玛利亚,但七十士译本却省略未记,并将第1-3节置于列王纪下一18以后。约兰的不像亚哈王(王上十六30-34)或是在他任内一直健在的(九30)王后耶洗别(王上十八4,十九1-2,二十一7-15)所行的。巴力的柱像(「神石」,NIV)乃是竖立的石碑(MT mas]s]e{b[a^,可能与在靠近夏琐、ZenjirliPanammu)及叙利亚(Melqart 巴力的 Barhadad 石碑)之祭坛出土的巴力像碑文或浮雕相似305。这种石像仍留有一个在圣殿中(王下十26-27),可能是耶洗别这个帮不了忙的母亲所立(王上十六32-33)。这些石像不一定与丰饶的象征有关(见:王上十四23)。──《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三2「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但不至像他父母所行的,因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

   〔暂编注解〕暗利王朝所作的恶事,包括继续拜耶罗波安所立的金牛犊,把西顿国的巴力和亚斯他录引进以色列。约兰作王后虽然把巴力的柱像从撒玛利亚除掉,并未禁绝敬拜巴力;要到耶户推翻暗利王朝,才杀尽国中巴力的先知和祭司,灭了巴力的崇拜(十1928)。

         母亲耶洗别在他整个任内都活(九30)。

         「父母」:即亚哈和耶洗别。后者在约兰作王期间仍未去世。

         不至像他父。约兰的父亲亚哈是以色列国中最邪恶的君王之一。关于他所犯下的某些罪行见王上16:30-33节。约兰的兄弟亚哈谢同样犯有这些罪行,因为他敬拜巴力(王下1:16 17)耶和华就让他死了。约兰作王的时候,由于以利亚和以利沙的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虽然对约兰的评价远远没有到公义施政的程度,但也没有说他像他的父亲。

         除掉。亚哈曾在撒玛利亚城中修建崇拜巴力的庙宇,并在其中为巴力筑坛(王上16:32)。他很可能还在其中为巴力设立木偶和柱像,现在被约兰除掉。

         巴力的「柱像」:「柱子」,原文是单数型态,表示这是用来代表神明的石柱。

 

【王下2 巴力的柱像神庙和庙宇经常将立石安置在摆设偶像的壁龛中。这些石块上有时刻着神明的浮雕,但大部分都是空白一片。以色列很多地方的挖掘,如:但、基色、阿拉得,都找到了这种石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3「然而,他贴近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总不离开。」

   〔暂编注解〕“耶罗波安……的那罪”。参看列王纪上十二章2633节。

         ◎「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就是用牛犊上面的神来代表耶和华神,以北国的圣所代替耶路撒冷的圣殿来敬拜耶和华。 王上 12:26-31

 

【王下三4「摩押王米沙牧养许多羊,每年将十万羊羔的毛和十万公绵羊的毛给以色列王进贡。」

   〔暂编注解〕牧养(直译为:牧羊人)。摩押的位置正处于约旦河谷和死海的东边。这片区域山川滋润,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品富饶,大体来说非常适于畜牧业的发展。甚至今天它还以其牛群羊群而闻名。在那古老的时代,摩押王和现在的阿拉伯酋长可有一比,他们的财富都是以其牛羊的数量被人估定的。

         给以色列王进贡。旧约记载摩押在其国王米沙的时代向以色列进贡之事和摩押石刻(石碑)(石头)(Moabite Stone)所记载的相一致。那个记载讲述了摩押被暗利和亚哈欺压了很多年以及后来米沙成功反抗的故事。显示在摩押石刻上的碑铭的翻译见本章结束后的补充注释。以货物代替钱币的进贡方式在当时的东方很普遍。亚述人纳贡就经常接受家畜,马匹,羊群以及其它货物。约沙法也从阿拉伯人手中接受公绵羊七千七百只,公山羊七千七百只(代下17:11)。

         「摩押王米沙」:摩押曾被大卫打败统治 撒下 8:2 1868年有人发现米沙石碑记载亚哈谢作王第二年,米沙起来背叛,以色列王派兵去平乱失败,摩押就脱离以色列独立。「米沙」字义是「解救释放」,此段经文所记载事件,发生时间应该在米沙石碑之后。米沙石碑记载的,应该是米沙打败亚哈谢的战事。

         「牧养许多羊」:原文是「经营畜牧业的人」。此字只出现在此处和 1:1

         4~5 于1868年发现的摩押石铭刻描述米沙这次背叛,拒绝继续进贡。

         3:4-27  摩押王背叛,三王联军进攻:摩押王臣服以色列(4),是以色列王暗利的功劳(参王上16:23注)。但亚哈死后摩押便停止进贡(5),于是约兰联同犹大及以东合攻摩押(6-8)。以色列与犹大的联盟,始自暗利作王的时候。(参王上16:29-34注)

 

【王下4 摩押王米沙米沙以其碑文(摩押石碑)著名。碑文详述摩押从前受以色列所控制,并且颂扬米沙解放他们的功绩。这个四呎高的石碑一八六八年发现于亚嫩河北岸底本的遗址。碑文纪念神殿落成,指名述及暗利,又提到他的儿子(亚哈,也有可能是他孙儿约兰),但未书其名。内容说到摩押国神基抹曾经藉以色列惩罚自己的地,但如今则带来胜利。下一节圣经提到米沙成功地摆脱以色列的控制(亚哈谢年间?),故此摩押石碑的事件发生在本段记载的事件之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4-5原来臣服的米沙背叛了以色列王,米沙需要以色列「繁殖羊」(no{qe{dNEB)的技术,以致可以年年或「定期地」(NEB,此动词为表示反复的,而不一定是指一次进贡)供应无数的(十万)羊羔及公绵羊。他在亚哈死后背叛(见一1),使得以色列及犹大连手与他对抗。约兰重新恢复与犹大订立的平等条约,得到约沙法的首肯,意即他愿意与他一同出征。──《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三5「亚哈死后,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

   〔暂编注解〕看一1注。暗利要米沙每年进贡的牛羊等数额甚大。据米沙石碑所记,此时已拒不纳贡。

         摩押王背叛。亚哈去世,亚哈谢处于病中,这对摩押来说是一个反抗的好机会。这次反抗有多么成功可以从摩押石刻上得到判断,摩押不但重新收回主权而且还攻取了以色列的城镇并杀了很多以色列人。因此米沙说到他攻取以色列的尼波时将城攻占并杀了其中所有的人,男人,男孩(?),女人,少女(?),并女仆一共七千人,我将他们都献给亚什他基抹

 

【王下三6「那时约兰王出撒玛利亚,数点以色列众人。」

   〔暂编注解〕那时。这里指的很可能是他刚刚开始作王的时候,在摩押反叛之后不久。

         数点(直译为:计算)。这里翻译为数点更好一些。约兰定意要使摩押再次归附。

 

【王下68 战略米沙在亚嫩河北岸的米底巴平原设防,因此联军不容易从北面攻打摩押。结果他们南行经耶路撒冷、希伯仑、亚拉得,再绕过死海南端(穿越以东旷野),从意料不到的方向进攻摩押。从撒玛利亚行军到亚拉得约有八十五哩,从那里采取较直接的路线,则再有五十哩才到达吉珥哈列设。──《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7「前行的时候,差人去见犹大王约沙法,说:“摩押王背叛我,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吗?”他说:“我肯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与你的民一样,我的马与你的马一样。”」

   〔暂编注解〕北国控管摩押地已有一段时期。出兵平其背叛而又不受北方亚兰人的牵制,最好是绕过死海(9节),从南面攻其不备。这样须经南国犹大地,约兰王因此约犹大王约沙法一同出兵。约沙法见摩押人崛起,终必成犹大国大患,乐得连手,忘了当年与亚哈王联盟攻打亚兰人曾受过先知的警告(代下十九13)。

         差人去见犹大王约沙法。两国间的紧密联盟依然存在。这时距约沙法陪同亚哈一起去攻击基列拉末很可能仅仅过去一年。约兰显然很期待在与摩押人的战斗中获得像他父亲与亚兰人征战时同样的帮助。

         我肯上去。当初约沙法同意和亚哈一起去攻打亚兰人的时候他被先知耶户谴责,因为他帮助恶人爱那恨恶耶和华的人(代下19:2)。但是现在他又一次同意了类似的要求,和约兰一起去攻打摩押人。约沙法愿意和约兰同去的原因并没有给出,但也许是因为他被某些事情打动,比如说,约兰不像他父亲亚哈那样行恶并且除掉巴力的柱像。这两个国家很可能仍然保持着它们先前的盟约,因为即使在亚哈死后,约沙法和亚哈谢他们曾在以旬迦别建造船只想共同从事国际贸易(代下20:35-37)。之后约沙法的孙子亚哈谢还帮助约兰在另一场战争中攻击亚兰人(代下22:5)。

         3:7 显示约兰一面出兵,一面派人向犹大王请求派兵。可见整个战事并非经过长期规划的,也可能因此导致后来的缺水事件。

         3:7 中约沙法对约兰请求的回答,跟 王上 22:4 中回答亚哈的一样。

 

【王下三8「约兰说:“我们从哪条路上去呢?”回答说:“从以东旷野的路上去。”」

   〔暂编注解〕「以东旷野的路」:位于犹大死海南部。以色列和犹大的联军当时绕道从摩押南部进攻。

         哪条路?。这个问题似乎是由约兰提出的。有两条路线可供他们选择前去攻打摩押人。一条是渡过约旦河从北边攻击他们,这是比较直接的办法。但摩押的北部边界由于经常遭受外敌攻击所以派有重兵防守。另外,如果联军从北边发起攻击,那么他们的后翼将不可避免地暴露在亚兰人的打击范围之内。第二条路线是从南边绕过死海的南部尖角穿行以东地进军。这是一条较长并且更加困难的路线,但却可以在摩押防守薄弱的部位发起攻击。还可以拉拢当时和犹大结盟(第9节)的以东,毕竟一个盟友总强过一个潜在的敌人。

         ……旷野。很显然这是约沙法给约兰的答案。他所建议的这条路线是从犹大下去直到死海的南端,在那里他们可以穿过以东地干旱的沙漠区域。

         「从以东旷野的路」:由撒玛利亚行军绕行以东需要走250公里才能到达吉珥哈列设。

 

【王下三8-9他们的计划是避免经过亚扪人境界,亦即避过摩押新近重建的防御工事,绕道从背后攻击摩押。另有解经家认为他们是由东南方进攻摩押,这两条路线均需要经过犹大及以东,当时以东王(melek「王」)乃约沙法的藩属。他们为了要「上去」(攻打,NIV、现中,8节)摩押高原而选择经以东沙漠,通过 Arad 及死海南端的沙漠,由琐珥何罗念直抵首都吉珥哈列设(赛十五5;耶四十八5)。在主前八五三年后米沙似乎看准了以色列受到亚述箝制的时机而背叛。──《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三9「于是,以色列王和犹大王,并以东王,都一同去绕行七日的路程,军队和所带的牲畜没有水喝。」

   〔暂编注解〕「以东王」:大概是指以东人的领袖,因当时以东臣服犹大,并没有独立的君主(见王上22:47), 直至约沙法的儿子约兰作犹大王后,以东才背叛犹大(见王下8:20)。

         并以东王。这事之前不久,那时以东没有王(王上22:47),约沙法经过以东地到亚喀巴湾的以旬迦别(王上22:48),这在那时曾是他的出海港口,就像曾经属于所罗门一样(王上9:26)。因此现在的以东很可能是犹大的附属国,它的王也是约沙法指定的。

         绕行。这是指他们采取了一种迂回进军的方式。很明显在这样一个荒凉艰险的环境中他们不可能取直线到达他们的目的地,只好迂回前进,在曲折中寻找当时最适宜通行的道路。

         七日的路程。没有信息指示说这七天的行程是从何地开始的。从耶路撒冷出发,向南到希伯仑,沿途选择水源丰富的路线到达摩押的边境至少要有161千米。但是行军途中的困难也是很大的,天气状况对他们不利,前进的速度必定非常缓慢。在这种状况下最好的计划也会泡汤。因为地形的原因他们不得不曲折前行,人数也是个很大的负担,庞大的军队更加重了他们的苦恼和艰难。

         没有水。即使是处于最好的条件下水在这些南部沙漠区域中也是非常稀少的。毫无疑问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能保证水源供应的路线。但即便平时人们期待正常流淌的溪流在这干旱的地区都有可能枯竭。

         牲畜。他们带的牲畜一作食物二作驮兽(第17节)。一支军队刀锋所向的地方如果有大量的牲畜,比如说摩押,自身就不会增加负担携带很多牲畜当作食物。但作为驮载辎重还是必要的。

         ◎一般认为以色列王与犹大王想要避开摩押北面防守严密的堡垒,所以想要由南部进军。而此时以东受犹大控制,因此就变成三王一同进军摩押。不过有学者认为此时以东并没有独立的君王统治,「以东王」应该是指「以东人的领袖」。

         「以色列王」: 3:9-8:6 都以「以色列王」称呼约兰王,因为此时代的犹大王也叫「约兰」(约西亚之后的犹大王),未免错乱,故作者用「以色列王」称呼之。

         9-20联军所行的路程艰苦,缺乏水源,他们求问以利沙,以利沙教他们挖沟贮水,并预言神会赐水及使他们得胜。

 

【王下三10「以色列王说:“哀哉!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

   〔暂编注解〕不敬神的约兰因其困境而埋怨神。

         耶和华招聚。现在三王的军队发现他们处于危险之中了,约兰想要将责任推在耶和华身上。这件事是他自己的主意,和神毫无相关。但既已开始又发现自己处于很大的险境之中约兰竟要神为他和盟友的错误负责。

         交在摩押人的手里。军队在干热的旷野中经历了长时间的行军疲惫不堪,他们到达了一处安营的地点期待能找到饮用的水,但他们发现水源的供应断绝了。长途跋涉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了,这一群人现在既灰心孤独又感到绝望。在他们前面就是摩押的军队,这时可能已经得到警报,正以逸待劳准备给他们迎头一击。对于约兰,情形显得非常绝望,他正准备对耶和华大发牢骚,埋怨神将他们三国的军队招聚到一起是要将其交在摩押人的手中。真正相信神的人决不会给怀疑和绝望留有余地,但是约兰还没有学会这一课,他并不知道信心的含义是什么,他还不认识神。不信在这困难的时刻丝毫没有作用,不能给痛苦带来安慰,也不能给灰心的加强力量。

         3:10 似乎是约兰王转述某位先知的预言,因为原文是「哀哉!雅威招聚这三个王,是要把他们交在摩押的手里」。

 

【王下三10-12约兰可能曾经求问过他自己的先知。但是在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性格的相异之处尽显无遗。约兰丧胆,约沙法却仰望神,他忆起在基列的拉末的经历(王上二十二7-20),要从神那里求确据。古代战争时有藉神谕在不同阶段求问(「咨询」)神旨的惯例(11节)。有些解经家认为以利沙仍代表以利亚行事,因以利亚曾经写信给约沙法之子约兰(代下二十一12-15)。当然在此以利沙被描述为年老先知以利亚的仆人。为主人倒水以供应沐浴净身所需,此为仆人的工作。这次二王到先知那里去见他,而非召他晋见他们(参:王上二十二9)。约沙法支持以利沙,视他为真的先知,亦即大而无畏地传讲神话语的人(12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三11「约沙法说:“这里不是有耶和华的先知吗?我们可以托他求问耶和华。”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回答说:“这里有沙法的儿子以利沙,就是从前服侍以利亚的(原文作“倒水在以利亚手上的”)。”

   〔暂编注解〕犹大、以东和以色列三王在沙漠中绕行,到了无水的绝望境地。以色列王等死(10 13节);犹大王想到求问神,并且是亲自去见以利沙,相信先知那里必有神的启示(12节);多少可以看出两国领袖在信仰上的不同处。

         「服事」:原作「倒水在手上」,代表仆人对主人的服事。

         约沙法说。约兰的眼睛往下看,而约沙法却向上定睛仰望。以色列王只看到自己和自己的软弱,而犹大王却指望耶和华和他的力量,他知道他的神有力量。约兰从神身上找错,因为自己想象中的绝望和灾难而埋怨神。约沙法却能在目前的困难之外看到希望并能在神那里得到安慰。

         先知。约沙法认识到此时此地他们遭遇的情况就人来说已经无能为力了。在这极端危险的时候非常需要一位先知的声音。只有一位神圣的使者才可以提供好的建议,指点他们走出死亡的幽谷。

         我们可以……求问。每个人都有祷告和针对个人之事求问耶和华的权利,但神会选择将答案晓谕给人们的方式。神以他的智慧和权能选择通过先知向他的百姓说话,给他们带去希望的亮光和生命的信息。对于听从这些信息的人就有一条光明和喜乐的路为他们而敞开;而对于拒绝的人,只有黑暗,失败和绝望。

         以色列王的一个臣子。这位大臣的职位高低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确实知道正是他在这危急的时刻讲明了到哪里可以找到最需要的人。地位如何在这样的时候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现在需要一位先知,而这个臣子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他。在耶和华的工作中经常会有卑微的个人作出一些建议最终带来了伟大的胜利。不论人属世的地位多么卑微,只要他肯将自己顺服于神圣的命令之下,神就会通过他作工。

         这里有……以利沙。此处似乎是说以利沙就在附近。很明显约兰并不知道先知在哪里。但他的仆人知道。对于耶和华来说没有什么难事,也不存在所谓的危机。神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他的仆人就在附近可以在这关键时刻为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亮光。

         服侍(直译为:倒水)。这个有趣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以利沙过去服侍老先知时他的本分之一。以利沙做好了交托给他的卑微工作,现在耶和华就将更重要的责任交付与他。

         倒水在某人的手上这个习俗作为服侍的一种象征在如今的近东地区依然存在。《圣经》里记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非常缺水的,不可以浪费。在游牧民族的帐篷里或没有自来水的乡村,餐前,仆人都要在主人和宾客面前放置一个盆。他们拿着一块肥皂,举手在盆的上方,这时一道涓细的水流从他们手中一个带嘴的罐或一个类似茶壶的金属容器中流出。他们吃饭时不用勺或叉,就是以这种方式洗手的。做这种倒水工作的人通常都是仆人,而地位高贵之人是不会做的。

         ◎照说以利沙应该是住在北国,此时军队在南方,可以想象以利沙应该是很关心这次的出兵,主动跟随军队的行动,才可能说找就找得到以利沙。有些学者认为找先知的事情是发生在撒马利亚,不过很难想象带兵的国王会由以东山地跑回撒马利亚。因此比较能接受的是以利沙跟着军队到了以东。

         「倒水在以利亚手上」:这应该已经是当时的成语,表示「师事以利亚」、「把以利亚当老师事奉」。

 

【王下三12「约沙法说:“他必有耶和华的话。”于是,以色列王和约沙法,并以东王,都下去见他。」

   〔暂编注解〕耶和华的话。以利沙先知的工作和北方以色列国的联系好像要比和犹大的多,但是犹大国王知道以利沙是神的先知并且知道他是奉耶和华的名说话的。国家或民族的界限在神的工作中是微不足道的。耶和华的话和以利沙同在,对于以色列,犹大,以东以及一切愿意听从的人都是有益的。

         下去见他。三王亲自去见以利沙而没有命先知来见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先知比三王要远为重要。他们前去求问他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一位真先知才能给出有帮助的建议。

         ◎「下去见他」:相较于亚哈谢派兵把以利亚带来 1:9-15 ,这三王态度谦虚很多。

 

【王下三13「以利沙对以色列王说:“我与你何干?去问你父亲的先知和你母亲的先知吧!”以色列王对他说:“不要这样说,耶和华招聚我们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里。”」

   〔暂编注解〕以利沙完全看不起巴力的先知。这句语带讽刺的话,是说亚哈和耶洗别所畜养的假先知只知媚世,不敢说真话。

         这里所提到的先知是敬奉巴力和亚舍拉的假先知。(见王上18:19

         以利沙……说。约兰外表的谦卑并没有给他免去必要的谴责。王的确在国中实施了一些改革的举措,但仍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第2节)。刚才他还表现出对耶和华不满的评价,要神为那因人的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危险局面承担责任(见第10节)。

         去问你……的先知吧。这是指巴力和亚舍拉的先知。在以利亚的时代曾有四百五十个巴力的先知和四百个亚舍拉的先知,后面这一伙人从王后耶洗别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王上18:19)。当亚哈为收复基列拉末和亚兰开战前他曾咨询自己那四百个御用的先知,这一群人也奉主(耶和华)名说话(王上22:6 11),但他们却与犹大王所认可之耶和华的真先知(王上22:7 8)相去甚远。尽管约兰也曾致力于宗教方面的改革,比如除掉他父亲所造巴力的柱像(王下3:2),但他与完全接受崇拜耶和华以及了解神的真正性质和旨意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以利沙公开地责备他对真神神缺乏信心并以一种低下的动机指责抱怨耶和华(第10节)。

         「我与你何干」:跟 2:4 耶稣对其母亲说「我与你有甚么相干」一样,是一个惯用语,确实的意义要看上下文而定。意思大约是「我跟你有何瓜葛?」或者是「让我自己作决定」。

         ◎「你父亲的先知和你母亲的先知」:指亚哈和耶洗别的先知(可能包含假耶和华先知与巴力先知)。

         「不要这样说」:跟我们说「不要这样说嘛!」是一样的意义,有点「再帮我一次吧!」的意思。

 

【王下13 父亲、母亲的先知约兰的父母亚哈和耶洗别,是事奉巴力和亚舍拉先知的支持者。可圈可点的是约兰没有否认这些先知和他们事奉的神明,只是回答说这是耶和华发动的战事,要祂来处理。这可能表示这位北国的君王可能曾经求问耶和华,并且得到有利于军事行动的答复。但也有可能这联盟得以实现,是因为约沙法曾为自己的参与求问耶和华之故(见:代下十八47)。无论神的指示如何临到,约兰如今的诠释却是耶和华蓄意导致他们灭亡。──《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14「以利沙说:“我指着所侍奉永生的万军耶和华起誓,我若不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顾你。」

   〔暂编注解〕万军耶和华。这是一个从撒母耳时代开始用于耶和华的术语(撒上1:3 114:415:2;等等)。以利沙和以利亚所做的(王上)一样,称自己为耶和华的仆人或使者,站在他的面前,奉他的名说话。

         约沙法的情面。犹大王是神的一位仆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王上22:43)。因为约沙法忠心服侍耶和华现在主也眷顾他,并且他的情面为作先知的以利沙所公开承认。

         必不理你。这是一个尖锐但却适时而且必要的谴责。这与神的荣誉密切相关。以色列的一个恶王竟敢将因为自己愚蠢所带来的灾难归责于耶和华身上。如果约沙法和亚哈家同流合污那么以利沙将断然拒绝帮助以色列王。恶人因为在他们其中之耶和华忠心仆人的情面享受了很多福气,但这一事实却极少得到他们的承认。

         「理」你:「承担」、「忍受」、「担当」。

         「顾」你:「看」。

 

【王下三14「以利沙说:“我指着所侍奉永生的万军耶和华起誓,我若不看犹大王约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顾你。」

以利沙的话与以利亚的话十分相似(王上十七1)。「看……的情面」(RSVREB;或作「尊敬」)乃译自一句成语「偏爱」(直译为「抬头」)。──《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三15「现在你们给我找一个弹琴的来。”弹琴的时候,耶和华的灵(原文作“手”)就降在以利沙身上。」

   〔暂编注解〕先知很重视音乐(撒上十5;代上二十五13),弦琴奏起,可以驱除尘嚣和杂念,集中精神听神说话。

         “弹琴的”。弹奏弦乐的人,被召来平静以利沙烦乱的心绪(13 14节),好使他能听见神向他说话。

         「弹琴」:古时先知若要被神的灵感动,可借助于音乐。(参串15

         一个弹琴的。历代以来在世界各地音乐都以其安抚精神和提高思想的功效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再没有比适宜的音乐更为有效的手段能将人的思想(灵魂)从属世的事情里提拔到天上的氛围之中。它能给思想赋予活力,扫除忧郁,还能激发勇气,制伏(服)焦躁的情绪,能给人带来一种平安,喜乐和充满希望的氛围。

         降在以利沙身上。神的百姓并不了解音乐真正的价值。它能帮助他们除去疲劳,赶走恶天使的搅扰,将他们的思想从忧虑、愤怒、苦毒和恐惧之中提拔出来。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中多唱圣诗歌可以使神的儿女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和神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然而,切不可认为先知通常都会将音乐作为他们开始预言工作的序曲。在扫罗的时候,那一班先知随身带着各种乐器(撒上10:5),这一事实只不过说明音乐在先知时期很受重视,就像神其它时代的儿女一样,这些先知经常使用音乐来将思想提拔到更高尚的题旨上。耶稣也认可诗歌的价值。

         「弹琴的」:「弹奏弦乐器的人」。

         ◎我们不知道以利沙为何要找弹琴的人来,因为在其他的状况下以利沙并不需要依靠琴师说预言、行神迹。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为了舒缓约兰等三王的情绪,而非为了以利沙的预言,这样的推测也不无可能。

         耶和华的「灵」:原文是「手」,引申为「力量」、「权势」。

 

【王下三15以利亚要求一位弹琴的(希伯来文「弹丝弦乐器者」),亦即弹奏小型七弦琴的乐师(撒上十六15),这并非表示以利沙是比以利亚差劲的、精神恍惚的僧侣。耶和华的手(希伯来文「手、能力」)借着音乐降在人身上,进行安慰或控制的工作(如撒上十六1623的扫罗)。──《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15 弹琴的这字译作「乐师」更佳,因为经文没有说明乐器。它最可能是大卫为扫罗弹奏的手竖琴。特别是在这个较早的年代,先知通常使用各样的办法,预备领受预言性的默示。马里文献记载神殿中有一批人专门起乩,领受预言信息。在驱使人进入昏睡(超脱)状态方面,音乐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相信这种状态能使人易于领受神明的信息。手竖琴的结构通常是共鸣箱顶设有两支竖臂,弦线在乐器上部以横杆相连。迦南人的米吉多城发现了好几个这种竖琴的样本。──《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16「他便说:“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在这谷中满处挖沟。’」

   〔暂编注解〕“这谷”指死海以南的亚拉巴,东边是摩押地的高原,西边是犹大地的丘陵。

         在这谷中满处挖沟。神经常选择通过人作为媒介来进行工作,让他们为自己做一定的事情。挖沟的命令是信心的试验,如果听从这命令就表示他们愿意顺服神圣的旨意。

         神的能力可以使泉水从沙漠中流出并让旷野开花像一朵玫瑰。类似的,当神的灵被允许进入人的心中之时,曾经荒芜的生命就会因爱的努力而结实累累了。然而,人有自己的义务为接受神的圣灵进入预备道路。

         「这谷中」:显出以利沙出现在三王军队驻扎的山谷中。

         挖「沟」:「坑洞」、「水道」。

         「在这谷中满处挖沟」:原文是「使这个谷沟渠沟渠」,用连续两个「沟渠」加强语气,表示「挖满水道」的意思。

 

【王下三17「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虽不见风,不见雨,这谷必满了水,使你们和牲畜有水喝。’」

   〔暂编注解〕「风」:来自西面地中海,吹入内陆时会带来雨水。但三王联军当时驻营于山地的东面斜坡,那地通常不会有雨水。

         你们虽不见风。神为什么以如此不同寻常的方法行事其原因也许永远也不得明了。神可以很容易地带来一场暴风雨降下所需要的水。但是他没有选择那种方法。如果神那样做也许摩押人就会知道那边充满的是雨水而不会认为是人的血,如此一来,就没有办法用这种方法战胜他们了。

 

【王下17 水的供应】军队可能是在撒烈干河河谷一带。撒烈和其他干河一样,都是按季节排下高地的溢流。故此在低地无雨之时,干河也会突然满水。干河一涌而来的河水转瞬流尽,挖沟是蓄留河水的办法。知道高地下雨,大水将临的人,还有底波拉(见:士四1416)。──《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17-19这里的预言必须听者辛苦工作才能生效,也必须有不可见的能力才能有神迹式的供应,他们应在干涸的河床(可能是 Hesa 小河;Zered 河)上挖掘许多壕沟(希伯来文「壕沟、壕沟」)以保存决泻的洪水(阿拉伯文为sayl),此洪水乃来自远不可见的摩押山区之降雨。这种灌溉方法在阿拉伯中部及南部至今仍然通用。──《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三18「在耶和华眼中这还算为小事,他也必将摩押人交在你们手中。」

   〔暂编注解〕小事。在人看来不可能的事于神眼中都是微不足道的。有水供应在以色列人看来已是一件很大的神迹,但神所行的更远,他使水的供应有双重的目的,不但要拯救他们的性命还要借此打败他们的敌人。

         你们手中。在约兰看来神好像要将以色列交在摩押人的手中了,因此他胆大妄为地表达了这种思想(见第10节)。但现在看来事实恰恰相反,神要将摩押人交在他们手中。

         ◎神出手帮助三王军队的背后理由,除了因为约沙法王之外,很可能也是因为约兰王的先知说三王要被摩押人打败,因此神要使三王大胜,让以色列王更是知道他的先知不是真先知。因此整个预言的高潮是 3:18-19 ,三王联军不会交在摩押人手中,反倒要打破摩押的各样坚固城邑。

 

【王下三19「你们必攻破一切坚城美邑,砍伐各种佳树,塞住一切水泉,用石头糟踏一切美田。”」

   〔暂编注解〕「美邑」:原指最佳或最主要的城邑。

         一切坚城。摩押坚固的城池不能抵挡以色列的军队倒要在他们面前倾覆。

         砍伐。以色列人在这件事情进程中所做的有时被认为与申20:19 20节的命令相违背。但是摩西征服迦南攻城时所发不许砍伐树木的原因可能是以色列人要吃其上的果子。食物短缺是主要原因,而非出于怜悯,以色列人要占领那地,如果他们把所有的果树都砍倒了,那么他们伤害的只有自己。

         塞住一切水泉。填埋水井在古代东方的战争中是一件很普遍的做法。以撒的时候非利士人就将亚伯拉罕所挖的水井用土塞住(创26:15-18)。

         用石头。这是指他们将很多石头扔在田地里使其不再适合耕种。

         「坚城美邑」:「要塞城市与美好的城市」。

         ◎一般认为 3:19 的政策,是因为以色列联军深入敌境,为了怕摩押人由后面截断联军的后路,因此用这种坚壁清野的方式,让摩押人即使要由后面追击联军,也无法获得足够的给养,以致3:25 中记载,由摩押首都首都往外看就只看到一片石头。

 

【王下三20「次日早晨,约在献祭的时候,有水从以东而来,遍地就满了水。」

   〔暂编注解〕从以东群山流下来的雨水流进以色列人所挖的沟,为士兵供应食水,同时使摩押人以为以色列人已经互相击杀(23节)。

         在献祭的时候。这里只提到了一天当中的时间,就是每天献燔祭的时候。见王上18:29 36,那里的时刻也是由所引用的圣殿服侍的时间标志的。早祭可能是在一天的黎明就是日出时献上(见利16:4节的注释)

         从以东。经上没有记载水是如何从以东地流过来的,但它却说明了水决不是从地下涌出来的。

         「约在献祭的时候」:大约早上九点。

         ◎「有水从以东而来」:一般认为这是发生在撒烈溪谷,这地区常常有类似山洪暴发的状况,西面的山区下雨,雨水向东流向溪谷。

 

【王下三21「摩押众人听见这三王上来要与他们争战,凡能顶盔贯甲的,无论老少,尽都聚集站在边界上。」

   〔暂编注解〕摩押众人听见。这里作者又回到了战场上的叙述,解释了摩押人在一听到三王大军压境后是如何聚集备战的。

         凡能……,尽都。这是指从老到少所有能参加战斗的男性人口。一般来说,凡是能拿刀的都被征召来了。

         3:21 显示摩押人集结完成正好晚了一天,以色列联军已经获得饮水补给。

         21-27  摩押人大败:日出时积在壕沟中的水在日光的反映下呈现一片红色,摩押人以为敌军自相残杀,于是乘势进攻,在没有防备之下结果大败。

 

【王下三22「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来,看见对面水红如血,就说:」

   〔暂编注解〕“水红如血”。由于泥土的颜色,或由于清晨的阳光,又或者两个都是使水变红的原因。

         3:23-24 显示摩押人以为以色列联军内哄,因此一心只想抢先进入军营抢掠财物,于是乱了阵型。而此时维持良好战斗阵型的以色列联军攻出,当然就顺利打败摩押人全军。

 

【王下三22「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来,看见对面水红如血,就说:」

红如血(希伯来文 ~@dummi^m)并非只是以东一字的双关语,因为 Hesa 小河中的红石反映在水中可能被敌军视为是一种流血的凶兆,因此误导了摩押人。希伯来人联军歼灭全军(25节;参19节),直杀到摩押南面的首都吉珥哈列设或摩押的基珥(赛十五1),亦即现代跨越王道的 Kerak,位于死海东面十七公里,亚嫩河南面二十公里处(参:耶四十八3136)。──《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22 水红如血在炎热空蒙的旭日底下,沙岩水道中的水被误认为血,是不难想象的事──尤其是摩押人没理由相信河床上到处都是装满了水的坑。但他们如果真的以为眼前所见的是血,尸体又在哪里呢?摩押人若是存着劫掠的心冲锋出来的话,所见的比较有可能是看来空置的阵营。因此他们是将水的出现视作兆头,以为敌军内哄,互相击杀,逃兵流散。实际上,美索不达米亚一个观兆系列文献指出河水如果带血,内部不和会导致军队自我为敌,兄弟阋墙。亚述对战争的描绘又包括血流成河的场面。──《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23「“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击杀,俱都灭亡。摩押人哪,我们现在去抢夺财物吧!”」

   〔暂编注解〕必是三王互相击杀,俱都灭亡。巴勒斯坦各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并非总是牢不可破,他们的联盟也不会持续太久。各族之间的联盟经常破裂转而互相攻打。考虑到犹大、以色列和以东之间互相嫉妒的关系,对于摩押来说,这前来犯境的三王很有可能掉转矛头互相攻打。

         摩押人啊,我们现在去抢夺财物吧。摩押人相信他们的敌人已经互相攻击尽数毁灭了,因此他们一头冲出来急切地想抢劫财物。他们不再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成为一群疯狂混乱的匪徒,头脑中只有一个意念,就是把死人身上的衣服和财物剥光抢光。

 

【王下三24「摩押人到了以色列营,以色列人就起来攻打他们,以致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以色列人往前追杀摩押人,直杀入摩押的境内,」

   〔暂编注解〕追杀摩押人。由于没有战斗准备摩押人很容易地成为了他们敌人的掳物。三王联军没有遇到或只遇到一点点抵抗就向前大举推进了,整个摩押地敞开在他们面前。

 

【王下三25「拆毁摩押的城邑。各人抛石填满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种佳树,只剩下吉珥哈列设的石墙,甩石的兵在四围攻打那城。」

   〔暂编注解〕吉珥哈列设是摩押人的首邑(赛十六7 11;耶四十八31),义为“坚固城”,位于自北往南去红海大路上。三王彻底摧毁所经各地,只剩下首邑,攻下是旦夕间事。

         “砍伐各种佳树”。名副其实的焦土战术,通常是不允许的(申二○19)。“吉珥哈列设”。摩押南部的主要城市。

         「吉珥哈列设」:是摩押的京城。

         「只剩下 ...... 石墙」:意即只有京城没有被攻陷,那里的石头依然原封不动。

         拆毁摩押的城邑。这里的记载描述了摩押人彻底而羞耻的失败。甚至连防御坚固的城邑在胜利的入侵者面前都不能保全。

         各人抛石。在预备土地进行耕种之前必须首先将其中的石头清除干净。现在这些石头又被侵略者重新扔回了田里,这使得那些单个的土地所有者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地清理干净。

         吉珥-哈列设。这个地方据信就是赛16:11节记载的吉珥-哈列设(Kir-haresh)和耶48:31 36节中的吉珥-哈列设(Kir-heres),可能也是摩押的亚珥(赛15:1)。它现在的名字叫el-Kerak。这座城是摩押著名的要塞,坐落在死海南部正东边的一处战略高地上,扼守着前往红海的贸易通道。它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崖顶部,四壁都是狭长的深谷,周围完全被耸立的高山环抱。事实上这处要塞被认为是不可能攻破的。十字军东征时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十字军成员曾费很大的力气将其攻下(十字军战士曾英勇地将其攻取)。这座要塞是古代同一种类中现存最大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甩石的兵在四围攻打那城。很明显联军的甩石兵们在城四围的山坡上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可以发起进攻,向城内抛掷石头。

         「吉珥哈列设」:字义是「陶器碎片的墙」,是摩押的首都。

         只剩下吉珥哈列设的「石墙」:原文是「石头」。

         「甩石的兵」:原文是「操纵甩石机的人」,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

         「只剩下吉珥哈列设的石墙」:可能可以译为「只剩下石头,吉珥哈列设......」。意思是首都吉珥哈列设之外只剩下一堆石头,而首都还被甩石的兵围攻。

 

【王下25 摩押的待遇破坏生态环境的目的,是要在经济上造成长期的破坏。水泉和农田的石头终有一日能够清除,但要重建有生产能力的农业经济却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水泉有时会改道到另一个较不合用的出口,田地所受的损坏可能严重到生产力大为降低的地步。砍伐树木对于生态平衡更有严重的影响。除了树荫和木材的损失以外,表土侵蚀更能扩大林木丧失对环境构成的不良影响,加速田地荒废的问题。有些果树(如:枣椰树)需二十年的培植才开始多产。摧毁农业基础是侵略军采取的典型战术,目的是折磨被征服者,以及促使他们迅速投降。亚述的记录和浮雕对于所采取的惩戒性手段记载得尤其详尽。这些手段包括了砍伐树木、破坏牧原,和毁坏供灌溉用的水道系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25 吉珥哈列设这是摩押南区首都的名字,又称吉珥摩押(和合本:「摩押的基珥」;赛十五1)。学者考证为现代的凯拉克,位于亚嫩河以南十七哩,王道之上。考古学家未有在当地进行挖掘,但表层勘测显示有少许铁器时代遗迹。──《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26「摩押王见阵势甚大,难以对敌,就率领七百拿刀的兵,要冲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

   〔暂编注解〕以东王的军队可能是三王中比较弱的一环,摩押王打算将之击溃,冲出一条逃生之路。

         摩押王带兵直往以东王那里,可能是企图从这个较弱的阵地冲出重围,也可能是因摩押与以东之间一向怨仇很深(参摩2:1)。有学者认为这里的「以东」应作「亚兰」(此二字于原文非常相似),当时摩押王正欲逃往亚兰王那里去求救。

         甚大。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坚固的堡垒中米沙发现自己的周围还是战斗不断。

         要冲过阵。米沙想借一支突击队在以东王驻守的阵地上打开一个缺口突围,但没有成功。

         「冲过阵」:「突围」、「劈开」的意思。

         「以东王」:原文是「以东王」,重要的译本也都是「以东王」,少数古译本翻译成「亚兰王」。

         26~27 摩押王希望扭转厄运,便向摩押人的神基抹献上至大的祭——他的儿子(申一二31)。以色列人恐怕士气激昂的摩押军队起来反攻,于是便撤退了。

 

【王下三26「摩押王见阵势甚大,难以对敌,就率领七百拿刀的兵,要冲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

此处的希伯来文甚是艰深难明。摩押王企图杀出重围,要冲过阵去到RSV 作「对立的」)以东王那里去,可能是想要拣选敌军中最弱的一环。有些解经家将此处的以东~dm)读成亚兰(~rm),但并无经文证据可以支持(除了 Old Latin),因为这里并未涉及那个遥处北方的国家。──《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三27「便将那应当接续他作王的长子,在城上献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或作“招人痛恨”),于是三王离开摩押王,各回本国去了。」

   〔暂编注解〕摩押王相信遭三王攻击是基抹发怒所致,献长子为祭,以取悦其神(参十六3)。

         “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原文无“耶和华的”字样。“大怒”有“恶心”、“惊愕”之意,可以解作以色列人见此情景,既惊愕又恶心;目的虽未全达,仍决定班师回国。

         摩押王按当时敬拜的习俗(参申12:31),把长子献给他们的神基抹(见王上11:7)为祭。

         摩押王以为是次失败是基抹的忿怒所致,所以要讨好他,希望藉此使基抹的怒气转移到敌人身上。

         「以色列人 ...... 大怒」:原文并无「耶和华的」。意思大概是:此事激发起摩押人的公愤,三王怕他们士气高昂,来势凶猛,所以决定退兵。

         献为燔祭。这个嗣子明显是当作祭物献给异教的神明了,米沙无疑是想借此来取悦自己本国的神基抹(见第5节的注释)。通过这样的献祭米沙希望能得到基抹的眷顾援助他反击敌人。拿活人献祭是巴勒斯坦众多宗教中可憎之事其中的一种。

         在城上。摩押王看到漫山遍野的敌人希望借此来使他们感到害怕。很明显,摩押人希望通过这一他们认为哪怕基抹都无法推辞的献祭来使他们迷信的敌人战兢恐惧。

         大怒。希伯来文qeseph。尽管不是全部,但一般来说经常用于描述神的作为(民1:5318:5;书9:2022:20;代上27:24;代下19:1024:18;等等),但是这里却不能如此理解,因为在以色列这方面并未发现什么特别的罪恶。同时,qeseph以及和它相关的动词qasaph也被用来表示人的愤怒(创40:2;出16:20;撒上29:4;王下 5:11;斯1:12 18)。这里也没有说出以色列遭反对之事实的真相,至于他们是以何种方式遭到的反对也没有给出任何细节。最终的解围,到底是因为抵抗者这边力量的增加,还是以色列人被那极端的献祭所震撼,抑或是他们感到了其它什么方面的愤怒,这一切我们都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了。metamelos在英文LXX版中作,悔恨。

         三王离开。围困者放弃了将城攻取的努力,把它留给了摩押王和他的人民,同时他们返回了自己的国家,没有完全实现他们的作战目标,但还是得到了一场可观的胜利。

         ◎三王合攻之下以东王的军力比较薄弱,所以摩押王想要由以东方向突围,不过还是不成功。后来只有用摩押的基抹信仰中的仪式,把太子献为人祭。

         「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这个原文是「成为、怨恨、大的、在....之上、以色列」,而「成为、怨恨、大的」都是阳性单数,动词「成为」还是第三人称阳性单数。因此就不知道到底谁怨恨以色列了。那个「怨恨」没有「恐惧」的意思,只有「暴怒」、「愤怒」的意思。

         ◎由于列王纪记载太精简,我们没有办法明确的知道谁气谁,只知道三王就退兵了。有几个可能的解释: A.摩押人气以色列人:即使摩押王不杀长子,他们本来就气。因此不可能导致退兵。B.神气以色列人:本来只是要「镇压」摩押,现在弄得要歼灭摩押全国。可以想象摩押王可能已经求和,以色列人还不肯,所以摩押王不杀长子也没办法了(反正要死,不如当祭物死,可能还有一点机会)。于是神就对他们的赶尽杀绝愤怒。C.以东王气以色列人:摩押王可能在面对以东的城墙上献人祭,以东王可能觉得自己被咒诅,很不高兴,因此气以色列人。不过以东王是犹大附庸,生气就能退兵吗? D.以色列人气以色列人:如果「气」不是「恐惧」,自己为什么会气自己呢?犹大王气以色列人?也不大可能,主要是想不到什么理由犹大王会为这种事情愤怒,搞不好还觉得有这种恶风俗的国家应该将之灭尽。因此比较可能是「神气以色列人」。

         ◎摩押到底有没有再次臣服于以色列? 13:20 记载有摩押人成群侵犯以色列,因此可能摩押虽然元气大伤,但是从此就脱离以色列控制。

 

【王下三27公开地在首都的城墙上将王子献作燔祭乃极为罕见之举(士十一3139),目的是要平息国神基抹之怒,因为基抹「对他的地土发怒」(摩押碑文5),借着使他们一败涂地来发泄他的不悦。后来以色列人遭遇大怒可能是指摩押人愤怒的反应,导致以色列人撤军返回(此为约瑟夫之解释,《犹太古史》ix.3.2);也可能是指神因联军促使这恶行发生而向联军发怒(如和合所译);更有可能的是以色列人感到厌恶及恐怖而撤军。──《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27 以孩童为祭北非洲(迦太基)和萨丁尼亚的腓尼基遗址,都挖掘到以孩童为祭的考古证据。亚述时代(主前八至七世纪)的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也都奉行这个习俗。几处经文都记载了把孩童以牺牲的形式奉献给神明的作法,其目的有时是丰饶(弥六67),有时是作战胜利(士十一3040),如本节。然而圣经的律法却是从不容许以此作为祭物,献给耶和华的(申十八10)。某个主前八世纪的腓尼基碑文,记述基利家人与敌军交锋之前,向摩洛献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三27摩押王何以献长子为燔祭?

答:当摩押人Moab(意父亲的后裔)与以色列人争战败退逃跑,被追杀入境的时候,摩押王米沙Mesha(意拯救),见阵势甚大,难以敌对,就要率领刀兵卫过阵去。到以东王那里,却是不能,(王下三2426)。「便将那应当接续他作王的长子,在城上献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华的大怒。(小字或作招人痛恨)。于是三王离开摩押王,各回本国去了」,(王下三27)。这种以人献作燔祭,极为野蛮残忍,属于外邦人的风俗,(王下十六3),乃是献给摩押人的偶像基抹。(参一〇二题)。其目的是在求得基抹得拯救,表示王自己的决心,而仇恨拜神者。据犹太人解经家言,以此被献为燔祭的人,乃是战争时敌方军力最弱被掳之以东王的儿子。其时以色列人半属异教徒,视以人为祭乃属常事,所以遭遇神的大怒,也是招人痛恨。因为军心不一,三王(以色列、犹大、以东王)只得各归本国去了。──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思想问题(第三章)】

 1 试比较约沙法和亚哈谢(参1)对耶和华和先知的态度。试将你对神的态度和这两位君王作一比较。

 2 耶和华施行神迹,供应水源给以色列人时,为什么他们仍「不见风、不见雨」(见17)?这现象对神的应许和工作有何提示?

 3 以色列王认为摩押难以制服,故邀犹大王与以东王同往参战,结果神以自然现象使摩押人轻敌、大败。在你以往日子中,有否经历神出乎意料的帮助,使你的难题迎刃而解?你有否为此谢恩?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蔡哲民等《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