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下第十一章拾穗
【王下十一1】「亚哈谢的母亲亚他利雅见她儿子死了,就起来剿灭王室。」
〔暂编注解〕亚他利雅是北国暗利王朝亚哈王之女,犹大王约沙法与亚哈家联姻,娶此女为媳(八18)。这件事不但令南国犹大陷入拜巴力的大罪中(八18注),大卫家几乎遭灭门之祸。
亚他利雅所剿灭的王室,主要为亚哈谢的子女,也就是她自己的孙辈。南国王室所余子孙已很少。亚他利雅的丈夫也就是亚哈谢的父亲约兰接约沙法的王位时,已把他自己的兄弟全杀掉(代下二十一2∼4)。耶户又把王室的亲戚四十二人杀害,其中当不乏约兰已死兄弟的儿子。约兰的众子早年为非利士人杀尽,只剩亚哈谢一人,现在亚哈谢也死了。耶和华神从大卫一脉兴起后裔来拯救全人类的计划(撒上十七11∼16及注),面临严重威胁。
这里接续第九章27节有关亚哈谢的事迹。亚他利雅是亚哈和耶洗别的女儿,也是约兰的妻子。
亚她利雅。以色列王约兰被杀(王下9:24
27)后不久亚哈谢就死于耶户之手。耶户即位的时间早于亚她利雅在犹大登基,尽管中间相隔非常短,也许只有几天或几个星期。为何关于耶户即位(王下9:12
13)的叙述要早于亚她利雅(王下11:1-3),这件事实是否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还不能确定。耶户在导致他作王的那件事中就被描述取得了优势(王下9:1-11),考虑到这个事实,《列王纪下》的作者为了保持叙述的连贯性很自然地就先记述了耶户作王的宣告(见创25:19;27:1;35:29;出16:33
35;18:25节的注释)。如果先介绍亚她利雅会打断记述的连贯性。
王室。亚她利雅似乎是继承了她母亲耶洗别狂躁、嗜血的精神。作为约兰的妻子和亚哈谢的母亲,在这两个王统治期间她可能左右着国家的政策。以色列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给犹大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王下8:18
27)。现在亚她利雅要起来独掌大权了。以色列所有亲属的被杀对她来说是个严重的打击。在犹大方面还未对她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她先出手了。她认为她必须要将大卫的后裔全部除灭。
●「亚她利雅」:字义是「受耶和华的苦」。
●「剿灭王室」:原文是「消灭王国所有的后裔」。
◎犹大王朝此时剩下的王室后裔已经不多,亚哈谢的哥哥们都已经被非利士人和亚拉伯人掳去,如 代下 21:17 记载。亚哈谢的父亲约兰也杀掉自己的兄弟 代下 21:2-4 ,北国的耶户又杀掉42个南国的王室 10:13-14 ,所以剩下的不多。事实上这次大卫的后裔差点被杀光,神对大卫的应许撒下 7:11-16 与弥赛亚的应许差点就落空。
◎作者并不把亚她利雅计算犹大王,所以不用君王的标准模式来纪录她的统治。
11:1-3 亚她利雅在犹大执政:太后亚她利雅原是北国亚哈王的女儿,后来嫁入犹大王室。亚哈谢死后她竟然剿灭自己的子孙,公然夺去犹大的王位。但亚哈谢的幼子约阿施,在姑姐约示巴的安排下,得逃过这场劫难,不然大卫的后裔便告断绝。约示巴是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见代下22:11),因此她可以在圣殿中把一岁大的约阿施收藏起来。
【王下十一2】「但约兰王的女儿、亚哈谢的妹子约示巴,将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从那被杀的王子中偷出来,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卧房里,躲避亚他利雅,免得被杀。」
〔暂编注解〕约示巴或为约兰王与另一妻子所生的女儿,嫁给祭司耶何耶大为妻(4节;代下二十二11)。亚哈谢被杀时年22岁,儿子约阿施此时大约刚满周岁(参3
21节),还须乳母喂养。神预备约示巴和耶何耶大这对夫妇,从要遭杀害的诸王子中救出约阿施,藏在圣殿中。
亚他利雅有意铲除所有想争夺王位的人,但约阿施被藏在“卧房”(一个储存床垫和卧榻的房间)一事,却破坏了她的计划。
约示巴。约示巴可能是亚哈谢同父异母的妹妹。她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代下22:11)。
那被杀的。约阿施并不是从那些被杀之人的尸体中被救出来的,他是从那些注定遭劫的王子中提前被救出来的。
在卧房里。这里指的不是王宫,而是圣殿区域中祭司住的地方。耶何耶大很难将孩子藏在宫中,因为那里的一切都处在太后的耳目监视之下。但在圣殿的范围之内他就拥有更大的控制力了。
●「约示巴」:字义是「耶和华是誓约」。此人是大祭司耶何耶大的妻子 代下 22:11
24:6 ,很可能不是亚她利雅所生(约瑟夫的犹大古史这样记载)。
●「约阿施」:字义是「神的赏赐」。
●「躲避亚她利雅」:直译是「他们把他藏起来躲避亚她利雅」,「藏」字是复数型态,表示这并非是约示巴一个人的意图,而是有一群人合谋要保护约阿施。
【王下十一3】「约阿施和他的乳母藏在耶和华的殿里六年,亚他利雅篡了国位。」
〔暂编注解〕约阿施能在圣殿里藏躲六年,可能是亚他利雅根本不知道亚哈谢还有这个儿子。当日王室子女多住尊贵人家受教养(参十6),约阿施可能为其一。其次,祭司可以把约阿施当作自己的子女,在圣殿的环境中养育。
亚他利雅为恶比耶洗别更胜一筹。她剿灭王室,占夺王位,是南、北朝时唯一的女王,在位六年。但圣经没有照一般记载新王登位方式,说她“作犹大王”,也未说她登位的年龄和作王的年数,只说“亚他利雅纂了国位。”她来自北国王族,并非大卫一脉,但嫁为王后,仍在大卫家谱系内。王位继承人约阿施这时正在圣殿中长大,神应许赐给大卫的“灯光”继续点燃(八19;王上十一36)。
亚她利雅篡了国位。关于亚她利雅统治的记载非常简短。可能是她的所作所为遭人唾弃,因此希伯来记述历史的人没有就她的统治留下太多的详情细节。然而,通过王下12:5-14节和11:18节与代下24:7节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亚她利雅曾努力在全国消灭对耶和华的敬拜而建立独一的巴力崇拜。圣殿中的侍奉似乎已经停止,圣殿本身也疏于维护修理,几近荒凉了。先前圣殿中用于敬拜耶和华的神圣器皿在那个时候,毫无疑问,被巴力的祭司们拿去了。
●「亚她利雅篡了国位」:直译是「亚她利雅统治这国」。
◎可以想象约阿施应该是被藏在圣殿中,祭司的房间内。
【王下十一4】「第七年,耶何耶大打发人叫迦利人(或作“亲兵”)和护卫兵的众百夫长来,领他们进了耶和华的殿,与他们立约,使他们在耶和华殿里起誓,又将王的儿子指给他们看,」
〔暂编注解〕耶何耶大在亚他利雅霸占国位时作大祭司,是推翻她的计划的主持人(代下二十三章),也是圣经记载中唯一娶公主为妻的祭司。因这次对国家和大卫家有功,死后葬在大卫城列王的坟墓里(代下二十四16)。
“迦利人”是从小亚细亚西南的迦利亚请来的雇佣兵,负责王室警卫。据《代下》二十三1所列,五位百夫长都是以色列人。参加立幼子为王的还有利未人和百姓的首领(代下二十三2)。
“耶何耶大”。大祭司(9节)。
「迦利人」:即基列提人(见撒下8:18; 王上1:38),是由非利士人组成的雇佣兵,充任王室近身的侍卫。
第七年。很明显这是指亚她利雅统治的第七年。这里提到的终结她统治的起义发生在“第七年,”后来又提到她下面的一位王约阿施在耶户七年(王下12:1)登基作王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
耶何耶大。大祭司耶何耶大一定是个威严可敬的老人,此时他的年龄大概有一百岁。他一生的年月是一百三十岁。他是在约阿施的统治结束之前去世的(代下24:15
17),而约阿施作王的时间是四十年(王下12:1)。从以前各王统治年限来看,耶何耶大出生的时间不会晚于罗波安作王的早期,而他也很有可能是在所罗门统治时期出生的。他历经百年,见证了自己国家沧桑多变的历史。
众百夫长。这里字面上应作,“迦利人和护卫兵的百夫长。”代下23:1节中提到了这些人中五个人的名字。迦利人可能是外国的士兵,被雇佣在犹大作皇家卫队,类似于基利提人(见撒上30:14;撒下8:18;15:18;20:7
23;王上1:38
44;代上18:17)。使用雇佣兵在古代的东方国家中非常普遍。耶何耶大秘密请来会商的众百夫长好像是皇家卫队的首领们。凭借这一勇敢的举措耶何耶大确保了他计划的成功,因为他使这些军官们站在了自己一边,而这些皇家卫队军官的责任就是保护真正的国王。
王的儿子。耶何耶大将亚哈谢的儿子约阿施指给护卫兵的众百夫长看,这个孩子是犹大合法的君王,也是这些百夫长和他们的下属义不容辞要保护的人。
●「耶何耶大」:字义是「耶和华知晓」。
●「迦利人」:「基利提人」,应该是外籍的护卫兵。撒下 20:23
●「迦利人和护卫兵」:实际上的意义应该是「迦利人,就是护卫兵」。
●「百夫长」: 代下 23:1 记载这五人的名字,都是以色列人。
◎其实约阿施到底是不是先王的后裔,得要见过先王的护卫兵领袖们才容易确定。当然,这些人一定也得相信耶何耶大,不然随便找个七岁小孩子,就算长得有点像以前的国王,恐怕也很难取信于人。
11:4-21
耶何耶大助王子约阿施复位:过了六年,约阿施的姑丈耶何耶大联同他的亲信拥立约阿施为王,把亚她利雅杀了,并着手从事宗教改革,清除犹大家对巴力的敬拜。
【王下十一4~8耶何耶大的计划】耶何耶大得到军队将领(可能是宫廷护卫长)、宫廷护卫兵的信任,与他们立约(NEB「协议」;REB「契约)、起誓。迦利人乃来自小亚细亚西南部的 Caria 的商人,可能便是大卫护卫兵中的基利提人(撒下二十23;Kari^。历代志的记载(代下二十三1)指明众将领之名,以及对利未人及众族长之招聚。耶何耶大的计划是分成五组祭司,包括两组进班一星期后出班的,以及一组进班的,于一个大的安息日节庆时全部聚集在圣殿,王宫的护卫兵(13节)等人便同时可以在幼主出现时保护他。──《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5】「吩咐他们说:“你们当这样行:凡安息日进班的三分之一要看守王宫;」
〔暂编注解〕吩咐他们。耶何耶大吩咐宫廷的护卫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护王。
安息日。有人认为安息日被选作新王登基的日子。另一方面,其实关于安息日的问题可能仅仅意味着,护卫兵这种在安息日的活动分配制度为现实情况下的职责分配提供了一种方便。
王宫。一队人被安排在王宫负责守卫。
●「进班」:「值班」。
5-6「凡安息日 ...... 搁阻闲人」:可译作「你们当中在安息日值班的(三分之一看守王宫,三分之一在苏珥门,三分之一在护卫兵院后面的门),要轮流把守宫殿」。
5~16耶何耶大要在不引起亚他利雅的疑心下,调动兵力。第一步是把警卫部队的头领找来秘商,领见密藏了六年的幼王,并在殿里发誓,共拥幼主。第二步是安排在安息日发动。五班卫队中,有三班在安息日值班,一班守王宫,一班守苏珥门,一班看守护卫兵院的后门。这三班人要轮流来守卫圣殿。另外安息日休班的两班人,取消休班(代下二十三8),来圣殿护卫新王。这样,新王在圣殿里有三班人保卫(平常安息日只有两班人)。这天是安息日,还可能是一个宗教节期,许多敬虔的人都来了耶路撒冷,所以有“国中的众民”参与其事(14节)。此举部署严密,上下齐心,亚他利雅孤立无援,也无力制止,回到王宫时为拥立幼王的军队所杀(16节)。
【王下十一6】「三分之一要在苏珥门;三分之一要在护卫兵院的后门。这样把守王宫,拦阻闲人。」
〔暂编注解〕苏珥门。苏珥门又叫“基址门”(代下23:5)。这个门还没有经过确定,可能是王宫通向圣殿的那个门。
护卫兵院的后门。这个门同样未经证实;这可能是王宫的一个后门。耶何耶大的目标是将王宫全面掌控。他的安排好像是让那些原先就在王宫值班的人仍旧留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样,他们的出现就不会引起人的怀疑。
拦阻。希伯来文massach。这个词只在这里出现过,它的意思隐晦不明。英文LXX版没有翻译这个词。很多犹太评经家将其理解为“没有精神混乱的。”
●「苏珥」门:字义是「转向旁边」。实际的位置并不确定,犹太传统认为是圣殿东门。
●「拦阻闲人」:原文意思不确定
可能是「驱逐」、「护卫」之意,TWOT认为是「轮流」、「交替」。
【王下十一6】「三分之一要在苏珥门;三分之一要在护卫兵院的后门。这样把守王宫,拦阻闲人。」
「苏珥门」可能便是圣殿外院的基址门(代下二十三5;y#so^d[),不需视之为马门(su^s)之误(参16、19节)。他勒目(Erubin 22c)认为这是圣殿的东门,是不洁之人退出的地方。此处经文在圣殿之后加上玛撒,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一个地方的专有名词,但LXX、RSV、NEB 却将之省略,RV 作「成为拦阻」。AV 的「以免被击溃」乃根据一本犹太解经书而来,「被毁灭」也是一样(Rashi)。护卫兵院的后门之址无从稽考,但我们必须记着圣殿和王宫建筑乃毗邻而建,二者之间有许多护卫兵的门。──《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7】「你们安息日所有出班的三分之二要在耶和华的殿里护卫王,」
〔暂编注解〕「出班」:即「休班」。当时有三分之二侍卫原在安息日休班,耶何耶大不许他们下班(见代下23:8),要他们把守圣殿。另外当值的三分之一亦要全部把守圣殿(6 的「王宫」原文仅作「宫」,与「圣殿」同字)。
出班的。平时按正常安排在安息日休息的人。
护卫王。这些平时安息日不在王宫值班的护卫兵都到圣殿去保护年幼的新王。
●「出班」:「没有值班」。
●「三分之二」:原文是「二」,大部分译本翻译为「两队」而非「三分之二」。
◎由上下文中看出来,禁卫军分成几班轮值(有可能总共五队,三队值班,两队休息,总共五个百夫长管理),但是全部被叫过来加班,而且登基仪式应该就在接着的安息日。历代志下的记载中,参与保护约阿施的人,还包括利未人与犹大首领。当然军队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王下十一8】「各人手拿兵器,四围护卫王。凡擅入你们班次的,必当治死。王出入的时候,你们当跟随他。”」
〔暂编注解〕“班次”。队伍(15节也一样)。
「班次」:或作「所管辖的范围」。
治死。任何试图靠近守卫着新王之护卫兵行列的人都要立即处死。在以下即将开展的计划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保护新王的生命安全,因为亚她利雅的同党肯定要使尽一切办法来害死他。
●擅入你们「班次」:「列」、「排」。
●「当跟随」他:「当靠近」。
【王下十一9】「众百夫长就照着祭司耶何耶大一切所吩咐的去行,各带所管安息日进班出班的人来见祭司耶何耶大。」
【王下十一10】「祭司便将耶和华殿里所藏大卫王的枪和盾牌交给百夫长。」
〔暂编注解〕“大卫王的枪和盾牌”:盾牌或为大卫当年从琐巴王那里夺来的金盾牌,后来带到耶路撒冷,献给了神(撒下八7)。“枪“原文为单数,应指大卫自己用的长枪,存在殿里,现在取出来为新王加冕之用。
「枪」:代表王的权柄。
「盾牌」:王进出圣殿时由护卫兵手持着(参王上14:28)。
大卫王的枪和盾牌。在这个时代大卫王的枪和盾牌很可能已被当成了一种纪念物,并且肯定早就不再被使用了。这里暗示出,那一天到圣殿护卫新王的成员来的时候手里是没有拿着武器的。这也是为了避免嫌疑。如果起义是提前定在安息日的(见第5节的注释),很可能这些护卫兵被他们的官长通知安息日来圣殿参加一项特殊的崇拜活动;如果这些人是遵守安息日的,那么他们的到来就不会惹人怀疑。但是,如果他们被告知来圣殿时要带着武器,那他们的秘密马上就曝光了,计划也将受到阻碍。
●「大卫王的枪和盾牌」: 撒下 8:7 记载大卫由哈大底谢臣仆手中夺取金盾牌, 王上 14:25-28记载罗波安制造铜盾牌来替代金盾牌。「枪」是单数,应该是大卫自己的枪。
【王下十一11】「护卫兵手中各拿兵器,在坛和殿那里,从殿右直到殿左,站在王子的四围。」
〔暂编注解〕护卫兵手中各拿兵器。这些人要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大卫那些古老的兵器历经百战,但它们还从来没有担负过像今天这样的任务。保护这个孩子的生命在神给大卫家的应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见王上2:4;8:25)。约阿施现在是唯一有资格登上大卫家宝座的人。
殿右。这是从面朝东站立得出的位置。圣殿的南边为右,北边为左。
在坛那里。燔祭坛正对着圣殿的门廊。新王站的位置就在圣殿的门廊处,在那里可以看到所有在院子中的拥护者。士兵们沿圣殿正面展开,团团将其围住,阻止任何人进入。已有特别的命令发出,“除了祭司和供职的利未人,”不准任何人“进耶和华的殿”(代下23:6)。
【王下十一12】「祭司领王子出来,给他戴上冠冕,将律法书交给他,膏他作王。众人就拍掌说:“愿王万岁!”」
〔暂编注解〕“律法书”。可能是一分摩西律法,其用途是叫王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关于膏立的意思,参看撒母耳记上九章16节的脚注。
「律法书」:指摩西的律法。王要与神立约,遵行 的诫命,国位才能够持久(见申17:20;诗132:12)。
王子。年幼的王子藏在殿中,当护卫兵都已就位,他被领出,站在圣殿门廊的柱旁参加加冕典礼(代下23:13)。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场合,所有与之重要性相关的事情都已准备就绪。利未人已从全国赶来,还有那些“以色列的众族长”(代下23:2)也都到齐了。
律法书。希伯来文ha`eduth,这个术语通常代表十条诫命。“约书”可能才是律法书。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加冕典礼上使用这个约书是表明王要忠诚于耶和华的律法,根据上面的教训规范自己的行为,治理他的百姓。这段经文是英国君主加冕时手上拿一本《圣经》之风俗的基础。
愿王万岁(直译为:神保佑王)。字面上是,“愿王万岁。”这句话在扫罗(撒上10:24),押沙龙(撒下16:16),亚多尼雅(王上1:25),以及所罗门(王上1:39)登基典礼时都曾用到过。“愿王万岁”在眼下这个场合还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奉承之辞。大卫王朝的命运系于这个孩子的安危,他有很多的敌人。如果他死了,大卫家的直系血脉将就此终结。“愿王万岁”这句呼喊同众人迫切热诚的祷告和欣喜的旋律一起升到天上。原来人们都认为大卫的后裔被亚她利雅全部除灭了(王下11:1)。而如今人们看到还有一个王子得以幸存,并且现在登上了大卫王的宝座,于是便有胜利的欢呼响彻全城。
●「律法书」:原文是「见证书」。大概是 申 17:18-20 所记载的「律法书」。
◎此处纪录着犹大王标准的加冕典礼,护卫兵手中的兵器,大概除了当作武器以外,也是一种「礼仪」的元素。
【王下十一12】膏他作王的人包括耶何耶大、众祭司及众民的代表(参:代下二十三11)。有关膏抹,请见:列王纪上一34-39,有关愿王万岁的欢呼,请见:列王纪上一25、列王纪下九13;参:撒母耳记上十24。──《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13】「亚他利雅听见护卫兵和民的声音,就到民那里,进耶和华的殿,」
〔暂编注解〕护卫兵。现在国家有了它合法的君王,护卫兵也要保护他们真正的主人了。经过数年亚哈家后裔的苛刻统治,这些护卫兵以他们的欢呼接受了自己的新王并承担起自己新的职责。他们和百姓的欢呼混合起来,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传到了那遭人恨恶的太后耳中,使她的心中充满了惊慌和惧怕。
到民那里。欢呼和庆祝的中心很明显是在圣殿中,因此亚她利雅来到这里。从经上的暗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人来的。因为皇宫里她的私人侍卫听从耶何耶大的吩咐(第5
6节),在原地驻守,不再听从亚她利雅的命令了。
【王下十一13~16亚他利雅之死】参:历代志下二十三12-15。有解经家认为此段经文源自不同的数据源,因为看来有极大的差异(但见:1、20节)。当亚他利雅出现时,支持登基的众民已与护卫兵(王宫的护卫)一齐欢呼。七岁大的约阿施王(21节)在靠近圣殿入口(代下二十三13;结四十六2),站在柱旁(MT ~ammu^d[),可能是象征约雅斤及波阿斯柱(见:王上七21)。此处需要的是准确的位置,而非如有些解经家将此重读为「在一个台上」(NEB `o{me{d[)或「在他的地方」(`om#d[o^,参:代下三十四31);也不需要将「军长」或「将领」(s*a{ri^m)读为「歌唱之人」(s%a{ri^m,参:代下二十三13)。──《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14】「看见王照例站在柱旁,百夫长和吹号的人侍立在王左右,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亚他利雅就撕裂衣服,喊叫说:“反了!反了!”」
〔暂编注解〕幼王所站的“柱旁“,应为圣殿门口两根叫做波阿斯和雅斤的大铜柱之一(王上七20注),象征神与大卫所立之约,坚固他的王位到永远(参二十三3;代下二十三13)。
柱旁。这是指圣殿门廊上两根巨大铜柱其中一根的旁边(见王上7:15
21)。
百夫长。这是指军队的首领。他们是王身边皇家卫队的军官。
众民。大批民众此时站满了整个圣殿的院子。各地的代表都到场了(代下23:2)。如果那天是安息日,会有极多的百姓从耶路撒冷和周边的乡镇赶来。也许是耶何耶大要为某种特别节期进行准备的声明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百姓来到圣殿。
撕裂衣服。不用细细观察,只消一眼就知大势已去。亚她利雅的卫兵都在保护新王并参加欢乐的庆典。她独自站在那里,为众人所抛弃。她不能再希望什么,也再没有什么可期待的。眼下的情况对她来说已是穷途末路。她现在所面临的和后来的保罗是何等不同啊,保罗身处罗马监狱的黑暗日子,虽被世人厌弃,但耶和华与他同在并加添他的力量(提后4:17)。
●「照例」:「照律例」、「照惯例」、「照规矩」。
●「柱」旁:原文是单数型态,可能指的就是圣殿的两根铜柱雅斤、波阿斯之一。
●「百夫长和吹号的人」:原文是「百夫长(带着)号角」。
●「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原文直译是「国中的众百姓都欢乐吹号」。
●「反了」:「同谋背叛」、「阴谋」。
【王下十一14】「看见王照例站在柱旁,百夫长和吹号的人侍立在王左右,国中的众民欢乐吹号。亚他利雅就撕裂衣服,喊叫说:“反了!反了!”」
国中所有的人民(`am ha{'a{res])曾引起诸多的讨论。这是一个犹大用语,并无明确定义342。这些人有一些司法权柄(王下二十一9;耶三十六),在立王之时代表民众(王下十四21,二十一24)。他们并非全部都是地主或无产阶级(因 NEB 作「一般民众」),也并非圣礼团体(Gray)。他们显然是国中的百姓,包括农夫在内。──《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15】「 祭司耶何耶大吩咐管辖军兵的百夫长说:“将她赶出班外,凡跟随她的,必用刀杀死!”因为祭司说,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
〔暂编注解〕「班」:见8注。
赶出班外。或翻译为,“在队伍中间,”即,“在武装押送下。”亚她利雅可能是被人带到圣殿区域之外处死的,押送之时两边各有一行士兵监视。
●「赶出」班外:「带出去」。
●「班」外:「列」、「排」。
【王下十一15】「 祭司耶何耶大吩咐管辖军兵的百夫长说:“将她赶出班外,凡跟随她的,必用刀杀死!”因为祭司说,不可在耶和华殿里杀她。」
祭司吩咐将亚他利雅赶出去,以免污染神的圣所。从各班军兵中(新译)较 AV 的「无人」或 NEB 的「境外」为更好的翻译。此字(MT s*#de{ro^t,亚喀得文为 sidirtu),乃指有次序的排或行,这是为了要保证没有人可以企图打乱军伍去拯救或跟随亚他利雅。──《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16】「众兵就闪开让她去,她从马路上王宫去,便在那里被杀。」
〔暂编注解〕「闪开让她去」:或作「下手拿住她」。
「马路」:可能是指在圣殿东南的马门(见尼3:28; 耶31:40);或指马匹出入王宫院子的地方。
从马路。耶洗别这个曾经骄傲蛮横的女儿所面临的是一个多么悲惨的下场啊!但她罪该如此。她和她的母亲一样,死的时候被所有的人厌弃,蔑视和恨恶。耶洗别在她自己王宫的庭院里被马践踏,而她的女儿在一条马匹所行的路上走回皇宫,在那里接受可耻的死亡。
●「马路上王宫」:直译是「马的入口的走道进到王宫」。
●在那里「被杀」:实际上就是「被处死」。
◎事实上王宫就在圣殿的隔壁,因此声音很容易传达过去。众人特别等亚她利雅离开圣殿区进入王宫区域时,再将她处死。
【王下十一16】马门(和合:「马路」)位于王宫后面(参:王下二十三11;耶三十一40;尼三28)。在尼尼微出土的一个亚述浮雕便描绘一条通往马棚院子的弯路。──《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17】「耶何耶大使王和民与耶和华立约,作耶和华的民;又使王与民立约。」
〔暂编注解〕新王和民在这里与神立约,重申神当日与摩西所立之约。犹大国民与王室背离耶和华神多年,值新王膏立之际,必须向神重申盟誓。王与百姓之间也立约,规定权利和义务(参撒下五3)。
约。这约的双方,一边是耶和华,一边是王和他的百姓。这是一个古老契约的重新订立,由此百姓要接受耶和华作为他们的神并保证要顺从他的律法。亚她利雅曾经尽力要使巴力成为以色列全地代替耶和华的主,但现在百姓不再承认它。
王与民。这样一个约是极其必要的。人民的权利在最近三个王的统治期间被无情地践踏。国家的君主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丝毫不顾及百姓的权益。现在一个新王即位,开始他的统治,就有一个庄严的誓约以如下名义订立:王要根据公义的原则和耶和华的律法施行统治,而百姓要忠于大卫的家和他们天上的君王──耶和华。
◎ 11:17 立约的内容圣经没有记载,不过可以想象就是全国要全心事奉神。因此接着有消灭巴力崇拜的作为。
【王下十一18】「于是国民都到巴力庙,拆毁了庙,打碎坛和像,又在坛前将巴力的祭司玛坦杀了。祭司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
〔暂编注解〕巴力庙。亚她利雅在自己罪恶的权力之下竟走了这么远,她居然在耶路撒冷城内或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为巴力建了一座庙宇。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取代神圣殿的地位。这座异教的庙宇现在被完全拆毁了。
像。希伯来文salmim。它和10:26节中翻译为“柱像”的不是同一个词。salmim是人照着自己想象中假神的样式制作的像。
派官。很明显,在亚她利雅和她前任的犹大王统治期间神的殿已被忽视甚至破坏了。有人认为亚她利雅也许就是在神圣殿的区域范围之内为巴力建造了庙宇,很可能就在外院。圣殿和其附属建筑的某些部分可能被拆毁,用来为巴力的庙宇提供建筑材料。至少有些“破坏之处”需要大范围的修理(王下12:5-12)。圣殿这样好的建筑如果只是自然风化不会破损的如此之快。根据代下24:7节,“因为那恶妇亚她利雅的众子曾拆毁神的殿,又用耶和华殿中分别为圣的物供奉巴力。”在拆毁巴力庙之后,耶何耶大派遣官员监督耶和华殿中侍奉工作的重建,并保护圣殿不再继续遭到那些前朝政权同情者的破坏(见代下23:19)。
●「像」:「偶像」。
●「玛坦」:字义是「礼物」。
◎由此处的记载看起来,耶路撒冷已经有了巴力庙,很可能是约兰、亚哈谢或亚她利雅统治期间才建立的,因为看起来只有一个庙被毁、巴力祭司被杀,巴力信仰进入犹大应该只是刚刚起步。所以很有可能是亚她利雅统治期间才将巴力信仰引入耶路撒冷。
●「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原文是「设立耶和华殿的官员(复数型态)」。照说圣殿来本来应该有管理和协助的官员,应该是亚她利雅执政期间将之撤除的。耶何耶大将之恢复。
【王下十一18】「于是国民都到巴力庙,拆毁了庙,打碎坛和像,又在坛前将巴力的祭司玛坦杀了。祭司耶何耶大派官看守耶和华的殿,」
立约惟独事奉耶和华,这意味着必须铲除巴力主义、其祭祀处所(祭坛,现中),以及所有代表性的人像或偶像(现中),无疑包括亚斯他录柱像在内。作者视此与撒玛利亚铲除巴力敬拜一事(十17-18)相似。他的评语是他们将偶像「理所当然地」或「完全地」打碎(MT he^t]e{b[,NIV 作打成碎片),可能与他对敬虔君王「行得正」(见:导论Ⅵ A 「前言公式」第7段)的评语有关。玛坦(Mattan)一名可能带有「(巴力的)恩赐」之意,但并非一定如此(耶三十八1),因为玛他拿(Mattaniah)一名意为「耶和华的恩赐」(参:玛他拿,民二十一18)。──《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19】「又率领百夫长和迦利人(或作“亲兵”)与护卫兵,以及国中的众民,请王从耶和华殿下来,由护卫兵的门进入王宫,他就坐了王位。」
〔暂编注解〕「迦利人」:见4节注。
护卫兵的门。这可能是皇宫的正门,它具体的位置不详。
●「护卫兵的门」:原文是「护卫兵的门的走道」,大概是11:6 有三分之一值班护卫兵把守的「护卫兵院的后门」。
【王下十一20】「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众人已将亚他利雅在王宫那里用刀杀了。」
〔暂编注解〕众人将亚她利雅杀了。亚她利雅的死已经被提到过了(第16节)。但这里是她统治叙述的总结部分,因此又一次提到了她的死。经上对她的叙述,无论是其统治还是其灭亡,都不是按照正常的格式进行的。
●「安静」:「平静」、「不受干扰的」。
◎ 11:20 意思是政权转移时,虽然旧统治者亚她利雅被杀,但也没有造成流血政变,众人都服膺新王的领导(虽然新王只有七岁)。显见犹大人还是觉得大卫后裔才是正统的统治者。
【王下十一20】「国民都欢乐,合城都安静。众人已将亚他利雅在王宫那里用刀杀了。」
耶路撒冷城中并无离心分子的扰乱,「合城均无动静」(JB),一切都安静。此节应当是过去完成式(亚他利雅已经被杀了),不需要视此为与第16节的记录不符。──《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一21】「约阿施登基的时候年方七岁。」
〔暂编注解〕七岁。这节又与前面关于约阿施的记述连起来了,关于他统治的完整叙述应该是从第12节开始的。
【思想问题(第十一章)】
1 请阅但11:6
17及注。由此看来,亚她利雅剿灭王室之举,除了因为自己想篡位之外,可能还有什么政治因素?参8:25-27; 10:11
17。
2 你认为约示巴为何违背母后旨意,私藏约阿施?同样,护卫兵和民众为何拥护七岁的约阿施登基,宁愿杀死亚她利雅?是重男轻女,还是有宗教上的原因?参8:19。
3 祭司耶何耶大使王及百姓与耶和华立约,又使王与民立约,这有什么含义?如果国家的领导人敬畏神,遵从神的旨意,对国家有什么影响?
4 对于「政教合一」及「政教分离」,你有什么意见?「政教合一」和「神权统治」两者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分别?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蔡哲民等《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