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下第十四章拾穗
【王下十四1】「以色列王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第二年,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登基。」
〔暂编注解〕约阿施第二年。现在经文又回到了犹大历史的叙述上,因为犹大王亚玛谢登基的时间晚于以色列王约阿施(Jehoash)登基的时间(见王下13:10节的注释)。
在亚述势力衰弱之时,以色列的耶罗波安二世把远至“哈马口”的亚兰国纳入进贡国。以色列财富的增加及骄傲受到先知的责备,最后导致亚述国的报复。
注解:此时,犹大的亚玛谢和亚撒利亚(乌西雅)向南向东扩张,征服以东,亚扪,摩押,非利士人,阿拉伯人,并米乌尼人。但亚玛谢把以东人的诸神引入国中;乌西雅的心高气傲导致他的死亡。
●「亚玛谢」:字义是「耶和华是强有力的」。
14:1-7 亚玛谢作犹大王:亚玛谢并没有专心遵行神的律法,除了没有拆毁邱坛外,还在击败以东人之后敬拜他们的神像(见代下25:14
20), 这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
【王下十四1-2】若在此加入亚玛谢与其子亚撒利雅于主前约七九一年开始共同执政的二十四年(21节;参十五1-2)更合乎此处的年代。亚撒利雅共作王五十二年,因此二十四年的共同执政不算过分。有些解经家企图将二十九年读为「九年」,但却与第17节不合。一如犹大君王惯有的记录,他母亲的名字约耶但(Jehoaddin,MT K#t[i^b 及希腊文)也被记录在此(见:导论Ⅵ A 「前言公式」第7段 a.)。有些版本及约瑟夫(《犹太古史》ix.9.1)则按历代志下二十五1读为Jehoaddan「Yah(u) 大为喜悦」(NIV 边注)。──《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2】「他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五岁,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十九年。他母亲名叫约耶但,是耶路撒冷人。」
〔暂编注解〕亚玛谢作王29年应包括与他儿子亚撒利雅共同执政的24年在内。亚撒利雅在亚玛谢为以色列王约阿施打败被擒后(13节),便被立为王(21节)。
●「约耶但」:字义是「耶和华欣喜」。
◎「作王二十九年」:事实上亚玛谢与亚撒利雅于公元前约791年开始共同执政约24年。一般认为亚玛谢被约阿施擒获之后,亚撒利雅就被立为王与亚玛谢共同执政。
【王下十四3】「亚玛谢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卫,乃效法他父约阿施一切所行的,」
〔暂编注解〕“不如他祖大卫”。参看历代志下二十五章14至16节。
不如……大卫。“心不专诚”(代下25:2)。亚玛谢突出的罪行就是敬拜他在以东人那里掳来的神像,并且威胁那个因他背叛神的罪而责备他之先知的性命(代下25:14-16)。
◎「不如他祖大卫」: 代下 25:14-16 有相关的记载。亚玛谢将以东掳回的神像立为自己的神。
◎「效法他父约阿施一切所行的」:可能是暗示亚玛谢和约阿施一样晚节不保。
【王下十四3】「亚玛谢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但不如他祖大卫,乃效法他父约阿施一切所行的,」
虽然对他的评价是行……为正,但不如(MT raq,「只是」)一词,使人忆及大卫(「除了赫人乌利亚那件事」,王上十五5),历代志下二十五14-16也提醒我们亚玛谢并没有真正自异教崇拜之风中脱离出来。他对神的忠心无法与他前任的亚撒及约沙法相比(王上十五11、14,二十二43)。──《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4】「只是邱坛还没有废去,百姓仍在那里献祭烧香。」
〔暂编注解〕即使这些“丘坛”是用来敬拜耶和华,也必须被拆毁(申一二2∼7)。
没有废去。犹大人一直在邱坛上崇拜,直到它们被希西家废去(王下18:4)。
●「邱坛」:原文是「高处」、「高地」、「山脊」。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仿效当地的习惯,在山冈的高处建立祭坛敬拜神。
●「献祭烧香」:原文是「屠宰祭物,焚烧祭物」。
◎一般认为此时这些邱坛还是用来敬拜神,不过到了后来有些邱坛就变质为敬拜巴力等其他神的地方。
【王下十四5】「国一坚定,就把杀他父王的臣仆杀了,」
〔暂编注解〕“杀他父王的臣仆”。参看十二章20节。
坚定。很明显,犹大王约阿施被人谋杀后(王下12:20
21),国家曾一度处于混乱不安的局面之中,在这个时期,新王要巩固和维持自己的统治,无疑要经历很多的困难。但当这些麻烦过去,王权得以在全国建立,他就可以腾出手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置那些谋害他父亲的凶手了。
●「国一坚定」:原文是「国家在他手中稳定」。
●「杀他父王的臣仆」:指的是 12:21 所记「示米押的儿子约撒甲和朔默的儿子约萨拔」等人。
◎显然犹大国中政治也是相当险恶,杀约阿施的臣仆还可以在朝廷中拥有权位,新王一时还不敢报仇,非得等到自己掌握实权才能动手。
【王下十四5-6】显然亚玛谢如同所罗门一样必须力求控制大局(参:王上二46,该处之动词为「坚定」,此处则为「强大」)。他最终处死了暗杀他父之人(王下十二20),这是近东风俗,王所有的藩属及臣仆都必须起誓参与执行(如:以撒哈顿之属国条约,主前672年,Ⅱ302-315)。亚述人的风俗是整个家族都受到牵连。然而,以色列的律法却更为人道,禁止人因父亲的罪(单数,申二十四16)处死儿子。这里提及的摩西律法书并非后来申命记传统的添加,而是必须对这种异于当时风俗的行为提出的解释。跟随神的律法而行的人应当是与众不同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6】「却没有治死杀王之人的儿子,是照摩西律法书上耶和华所吩咐的说:“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各人要为本身的罪而死。”」
〔暂编注解〕这做法是按照申命记二十四章16节的律法。这也显示申命记并不如某些圣经批判学者所称,是后期才写成的。
杀王之人的儿子。这里提到的一点表明,在那个时候,子女因父母犯有这样的罪而被处死的情形还是很普遍的。
摩西律法。见申24:16节。
● 14:6 记载亚玛谢没有杀戮杀其父亲的人之子,是吻合申 24:16 的律法要求,虽然周遭的国家通常会将整个家族除灭。
◎ 14:6 的记载也推翻了某些学者认为申命记是犹大王约西亚时代为了振兴信仰创作出来的文件 22:8 。此时摩西在申命记中的命令,应该是众所周知的。
【王下十四7】「亚玛谢在盐谷杀了以东人一万,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约帖,直到今日。」
〔暂编注解〕“盐谷”:死海南边的平原。“西拉”:以东的首都,在死海南约80公里,其名有“石城”的意思。
犹大王亚玛谢有意重新取得以东的控制权。约兰作王时,就曾出兵平定以东人的叛变,大败而归;以东脱离犹大独立(八21注)。亚玛谢为达此目的,甚至打算从北国招兵助阵,为神人所责。他后来得神帮助,在盐谷大胜以东人,陷其京城,夺回其地的控制权(代下25章)..
“盐谷”。位于死海以南的地带。“西拉”。彼得拉。亚玛谢从以东夺回先前失落在约兰手下某些土地的控制权(八20∼22)。
「盐谷」:正确位置不详,大概在死海南部与别是巴之间。
「西拉」:可能是指以东之首都彼得拉,离死海南部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亦可能是位于死海之南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的波斯拉附近。
亚玛谢……杀了以东人。这里只简单提到了亚玛谢和以东人的战争,而这段历史在代下25:5-13节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根据《历代志下》的记载,亚玛谢不仅在战斗中杀了10
000人,他还将10
000个俘虏从山崖上推下去摔死了。
盐谷。这个谷的位置不详。有两个可能的地方:(1)死海南端的一片区域;(2)别是巴东边的Wadi el-Milh(盐)。
西拉。字面上是,“岩石。”这很可能就是死海南边81.6千米著名的佩特拉地。“佩特拉”(Petra)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岩石。”那时以东人的都城可能就在这个地方。
●「盐谷」:大卫在此也击败以东人 代上 18:12
撒下 8:13 。此处一般认为是死海正南方的亚拉巴峡谷。
●「西拉」:字义是「盘石」。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佩特拉」,不过近来认为埃西拉(es-Sela')可能更是此处的西拉。
●「约帖」:字义是「神的赐福」。
◎以东于约兰王时背叛犹大国 8:20-22 。
◎ 代下 25:5-16 记载比较详细的以东之役纪录。亚玛谢本来希望依靠以色列佣兵帮忙战争,但是他信神,就放弃高价请来的佣兵,依靠自己的军队打败以东。打败以东之后,反倒自高自傲,忘记神的恩典,自己立神像来敬拜。又自认自己比以色列强大,要追讨以色列佣兵劫掠犹大的仇恨,向以色列王宣战,导致自己的败亡。
【王下十四7】「亚玛谢在盐谷杀了以东人一万,又攻取了西拉,改名叫约帖,直到今日。」
此处记载犹大如何重得在约兰治下所失丧的以东治权(八20-22),但未提供历代志下二十五12的细节,该处暗示一万人被杀,那是一整个军团(参:王下十三7)。
「盐谷」位于北部的亚拉巴,在死海以南,是长年争战之处。大卫在此击败以东(撒下八13;代上十八12;诗六十篇首标题)。西拉(「石头」)并非距死海以南八十公里的以东首都彼特拉,可能是位于 Buseirah 西北、俯视王道的 Sil` 349。将掳获之地改名为约帖,表示对其有控制权。这种情况在以色列极为少见,例如迦南人拉亿于被占领后被改名为但(士十八29),基纳被改名为挪巴(民三十二42)。──《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8】「那时,亚玛谢差遣使者去见耶户的孙子、约哈斯的儿子以色列王约阿施,说:“你来,我们二人相见于战场。”」
〔暂编注解〕“我们二人相见”。即亚玛谢向约阿施发出挑战。
差遣使者。《历代志下》的记载更详细地解释了这场迫近之战争的潜在原因。亚玛谢除了自己数量庞大的军队之外,“又用银子一百他连得,从以色列招募了十万大能的勇士”(代下25:6)。但一个先知警告王说,如果以色列的军兵与你同去,耶和华就不与你同在了,因此,亚玛谢将他们打发了回去。结果那些被打发回家的以色列军兵恼恨受到这样的对待,就攻击并掳掠了犹大许多的城邑(代下25:7-10
13)。亚玛谢从以东回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再加上他恼怒以色列人蹂躏犹大各城,就决定与他们作战。
二人相见。这是一封战书,犹大王的措辞好像是要与以色列王作个人的决斗。
●「那时」:指亚玛谢胜过以东人之后。
14:8-14
约阿施败亚玛谢:亚玛谢向以色列发出挑战,可能与他招募以色列兵进攻以东一事有关(见代下25:5-13)。以色列王约阿施以寓言劝告亚玛谢,不要自相残杀,两国必须团结才能应付外敌。但亚玛谢不理会他的劝告,结果被以色列人打败。
【王下十四8】「那时,亚玛谢差遣使者去见耶户的孙子、约哈斯的儿子以色列王约阿施,说:“你来,我们二人相见于战场。”」
你来,与我面对面相见(NIV),并非仅是个人见面的邀请。「面对面」的确包括这个意义在内,通常被用来作为与神相遇的挑战(创三十二30;出三十三11;申五4及林前十三12),NEB 则将之口语化翻译为「开会的提议」(REB 作「对质」)。有解经家将此解释为提议立约,借着联姻结盟以确立此约,这个解释乃以后面的寓言为基础。这种解释会将犹大带回约兰及亚哈谢的情况(八27),因此不大可能。更好的解释是宣战的挑战,因为在冲突开始出现时往往会有这种的辱骂(撒上十七4及下)。──《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9】「以色列王约阿施差遣使者去见犹大王亚玛谢说:“黎巴嫩的蒺藜差遣使者去见黎巴嫩的香柏树,说:将你的女儿给我儿子为妻。后来黎巴嫩有一个野兽经过,把蒺藜践踏了。」
〔暂编注解〕以色列王见亚玛谢战胜以东后,心高气傲,要和他较个高下,用寓言来奚落他,以挫其锐气。他把自己比作香柏树,对方只是棵无足轻重的小荆草,不堪一击。
「蒺藜」:代表犹大。
「香柏树」:代表以色列。
「野兽」:代表敌军,可能指亚兰或亚述。
蒺藜。以色列王在他回复的信息中表示了对犹大王的蔑视。亚玛谢不是战胜以东人了吗,约阿施还曾战胜过更加强大的亚兰人呢!他回信的意思是,像自己这样一位尊贵的君主,如果接受亚玛谢那样卑贱之人的挑战简直就是一种侮辱。香柏树是巴勒斯坦地区最高大,最强壮,最华丽威严的一种乔木。而蒺藜却是一种低矮,无用,被人轻视,遭人践踏的小灌木。
将你的女儿给。约沙法曾与亚哈结盟。这种盟约又靠亚哈的女儿亚她利雅与约沙法的儿子约兰的婚姻来订立(王上22:44;王下8:18
26;代下18:1)。这两个皇族又给他们的后代取彼此相同的名字,进一步来表示友谊,犹大的约兰和亚哈谢,以色列的亚哈谢和约兰。现在亚玛谢所挑战的以色列王,就与自己的父亲有相同的名字──约阿施,这显示出两国之间持续不断的友谊关系。对于亚玛谢来说,他完全有可能提议用自己儿子和约阿施女儿的婚姻来订立两国之间正式的合作关系。如果是这样,约阿施现在就是在嘲笑亚玛谢的提议。
●「蒺藜」:「荆棘」。
9~10 约阿施尝试用以下的比喻来掩盖亚玛谢的气焰:有一棵蒺藜意欲使自己与香柏树看齐,直至一只野兽无意中践踏了他,阻止他那充满野心的计划。同样地,亚玛谢应留在家里,满足于他小小的战利品。
◎ 14:9-10 以色列王是说自己强大有如香柏树,犹大王有如地上低矮的荆棘。荆棘口气好像可以跟香柏树平起平坐,事实上根本不堪一击。
【王下十四9】这是个寓言(亦即并非建基于事实故事,与比喻及象征相近),出现于许多古代文学文献当中,通常以动物、树木、植物为比喻,一如此处的用法一样。有些解经家视此为城市之间的纠纷。主前十三世纪拉斯珊拉的一封信便是箴言谜语形式写成的,是迦基米施及乌加列王之间的通信350,其形式可与约坦的寓言(士九8-15)相比。其他的例子包括以赛亚书十15;以西结书十七3-8;十九章1-9。约阿施视自己为强壮的香柏树,视亚玛谢为脆弱易折的小蒺藜。──《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10】「你打败了以东人就心高气傲,你以此为荣耀,在家里安居就罢了,为何要惹祸,使自己和犹大国一同败亡呢?”」
〔暂编注解〕心高气傲。约阿施在这里想到了亚玛谢战胜以东人,但他提醒犹大王要考虑现实问题。而亚玛谢认为自己不靠以色列的帮助也战胜了以东人,他想,自己可以很容易地使以色列王低头。
为何要惹祸?。人的祸患经常都是自找的。犹大现在没有理由与以色列开战的。约阿施没有接受挑战,这一点他做的很好,并且他还警告亚玛谢不要给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寻找麻烦。
●为何要「惹祸」:「激发自己与仇敌对抗」、「发动战争」。
【王下十四10】「你打败了以东人就心高气傲,你以此为荣耀,在家里安居就罢了,为何要惹祸,使自己和犹大国一同败亡呢?”」
大胜以东「冲昏了你的头」(NEB)。因你的胜利而夸口,但别把我牵连进去,这解释较你以胜利为荣耀更生动。从约阿施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个寓言的意义为警告他若「参与斗争」(希伯来文为 ga{ra^,参:「自找麻烦」)将会「惹祸」(NEB),殃及犹大王及人民。──《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11】「亚玛谢却不肯听这话。于是以色列王约阿施上来,在犹大的伯示麦与犹大王亚玛谢相见于战场。」
〔暂编注解〕犹大的伯示麦在耶路撒冷西(王上四9)。
「犹大的伯示麦」:与属拿弗他利支派(北国)之伯示麦(书19:38; 士1:33)不同。
不肯听。亚玛谢心里毛躁,结果,他的理智就丧失了。他的表现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拒绝听从那个他一心想与其较量一番之人正确的建议。
伯示麦。这是耶路撒冷西南偏西24千米处的一座城邑。约阿施没有等待对方的攻击,而是向南派出了他的部队。很明显,他们是想从西边借穿过梭烈谷的古道靠近耶路撒冷。今天从雅法(古时的约帕)到耶路撒冷的铁路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线。伯示麦的遗址,也就是今天的Tell er-Rumeileh,在1928-1933年被挖掘出来。
●「伯示麦」:字义是「太阳之家」,位于耶路撒冷西方24公里。
【王下十四11】「亚玛谢却不肯听这话。于是以色列王约阿施上来,在犹大的伯示麦与犹大王亚玛谢相见于战场。」
「犹大的伯示麦」与属拿弗他利支派(北国)之伯示麦(书十九38; 士一33)不同。——《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的伯示麦(Tell
er-Rumeilah)位于耶路撒冷以西约三十二公里处(王上四9),在靠近但边界(书十五10;撒上六9)的犹大境内,并非拿弗他利境内的伯示麦。伯示麦(毁坏程度为IIc)可能便是在此时被约阿施劫掠。──《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12】「犹大人败在以色列人面前,各自逃回家里去了。」
〔暂编注解〕犹大人败。战争的结果正像约阿施所预料的,亚玛谢自取其辱,犹大也因为它国王的愚蠢付上了沉重的代价。
【王下十四13】「以色列王约阿施在伯示麦擒住亚哈谢的孙子、约阿施的儿子犹大王亚玛谢,就来到耶路撒冷,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从以法莲门直到角门共四百肘;」
〔暂编注解〕以法莲门在耶城北,角门在耶城西,以色列王所拆毁的只是城墙一小部分,后来在亚撒利雅(乌西雅)作王时修复。
「以法莲门」:位于北面之城墙。
「角门」:则在北墙西面的末端。
「四百肘」:约一八二公尺(二百码)。
擒住……亚玛谢。古代战争士气很重要,国王和元帅经常会和他们的军队一起冲锋陷阵。以色列王亚哈和犹大王约西亚都战死沙场(王上22:34-37;王下23:29),约沙法也险些在战场上丢了性命(王上22:32
33)。
以法莲门。这里所拆毁的城墙是指耶路撒冷北城墙西段和西城墙北段的大部分,等于是在城的西北角打开了一个很大的豁口。很明显,以色列这样做是为了使犹大的都城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这部分城墙的拆毁对于犹大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耻辱。
四百肘。超过600英尺。
●「以法莲门」:位于耶路撒冷北面。
●「角门」:位于耶路撒冷西北角。与以法莲门距离大约180公尺。
●「四百肘」:约180公尺。
【王下十四13~14耶路撒冷受侵犯】本段经文并未告知王于何处被擒、为时多久。可能他的儿子便是在此时被任命为代理执政(21节)。
耶路撒冷在此时的地形如何不详,但以法莲门应当在北墙(尼十二39),相当于现代的大马士革(示剑)门,角门位于西北一百八十哩破口处以外(耶三十一38;亚十四10)。经文并未记明此时自圣殿中被劫掠之物为何,但自从哈薛(王下十二17-18)及更早期的示撒(王上十四25-26)的掠夺之后,应当已经所剩无几了。
人质(14节;希伯来文b#ne{ hata`@rubo^t[{ 只在这里及历代志下二十五24的平行经文中出现)应当并非指要求战争赔偿的抵押(此在旧约时代极为少见),而应当是将高级臣仆掳去以保证南国将来的行为不越轨。若被掳作人质者包括圣殿人员在内,则可能其中有些圣殿歌手被掳到北国,他们盼望回到神的殿中,因此写作了诸如诗篇四十二至四十三篇的诗篇。──《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14】「又将耶和华殿里与王宫府库里所有的金银和器皿都拿了去,并带人去为质,就回撒玛利亚去了。」
〔暂编注解〕以色列王约阿施(主前799∼784年)带了一批人质回撒玛利亚,犹大王亚玛谢可能在其内(13节)。《代下》记其事时,认为是亚玛谢“寻求以东的神”的刑罚(二十五20),以致被擒,成为人质。约阿施掠去金银不会太多,因亚兰王攻打耶城时,犹大王约阿施(主前835∼797年,与以色列的约阿施同名,但非一人),已把圣殿和王宫“所有的金子”都给了他(王下十二18)。以色列王约阿施带走人质,以要挟更多贡物。约阿施死后(主前782年),亚玛谢还活了15年(17节);后来回耶路撒冷作王,不久为人所杀(主前787年,20节)。
金银。这件事发生在约阿施将圣殿中的财宝送给哈薛使他从耶路撒冷退兵(王下12:18)之后不多的几年。而现在,从那时其积累的财富再次落入敌人之手。
带人去为质。将人带走为质在古代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而这些人质都是从国家里那些显赫的公民中挑选的。胜利者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证被征服者的顺从。不仅亚玛谢的骄傲被降服了,就连整个犹大国也因为他卤莽地挑战约阿施而深受痛苦。
◎事实上犹大王约阿施最后一年 王下 12:17-18 ,据此时大约五、六年前,亚兰王哈薛才刚刚掳掠了耶路撒冷的金银。另外,以色列人掳掠圣殿的金银,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毕竟以色列人应该也是敬拜神的,但他们居然好像一个没有关系的外国人掳掠圣殿,看来耶和华信仰在以色列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形式了。
◎综观北国以色列的状况,事实上除了亚哈王朝比较严重去拜巴力,以巴力为国神之外,其他的王基本上还是敬拜耶和华,只是他们都用耶罗波安的策略,以金牛犊上的神来取代圣殿敬拜。怎么几代之后,以色列王对于耶路撒冷的圣殿,已经好像外国人对待圣殿一样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耶罗波安信仰」,到底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力呢?
◎「带人去为质」:许多学者认为亚玛谢也被掳去为人质,因此亚撒利雅即位为王,但是以色列王约阿施死后,又把亚玛谢释放回犹大,于是亚玛谢与亚撒利雅共同执政24年之久。
【王下十四15】「约阿施其余所行的事和他的勇力,并与犹大王亚玛谢争战的事,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暂编注解〕其余的事。第15
16节打断了关于亚玛谢统治的叙述,而这一脉络在第18节又重新接上。这两节记述了约阿施统治的结局,然而,这种程序化的结束语在王下13:12
13节就已经给出了。一些人认为这种描述的重复暗示着耶罗波安二世和他父亲约阿施的联合执政。
【王下十四16】「约阿施与他列祖同睡,葬在撒玛利亚以色列诸王的坟地里。他儿子耶罗波安接续他作王。」
【王下十四17】「以色列王约哈斯的儿子约阿施死后,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又活了十五年。」
〔暂编注解〕十五年。关于这个细节的记载《列王纪》中只有这里一处。
◎ 王下 13:12-13 也纪录类似的约阿施王朝结语。此处引用约阿施王朝结语,大概是要表明「约阿施死后亚玛谢又活了十五年」,但是亚玛谢活十五年的篇幅远小于约阿施死的篇幅,显示亚玛谢存活是没有意义的。
14:17-22
亚玛谢被弑,他儿子亚撒利雅继位:亚玛谢被叛徒杀死,可能是因为他的战败使他失去民心。
【王下十四18】「亚玛谢其余的事,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
【王下十四19】「耶路撒冷有人背叛亚玛谢,他就逃到拉吉,叛党却打发人到拉吉将他杀了。」
〔暂编注解〕拉吉是犹大国的重要设防城(代下十一9),在耶路撒冷西南40公里。希西家与亚述王西拿基立作战的记述中,屡次提到此城(十八13∼17)。
“ 拉吉” 。在耶路撒冷西南面二十五英里(40公里)。
「拉吉」:距耶路撒冷约四十公里(二十五英里)。
背叛。很明显,亚玛谢在犹大国非常不受欢迎。他对约阿施无理的挑衅,战争的失败,被掳走的人质,耶路撒冷城墙被拆毁的羞辱,圣殿和王宫财宝的损失,所有这些集中起来都使得百姓对他们的王极其憎恨。
拉吉。这座城一般被认为是现在的Tell ed-Duweir,位于耶路撒冷西南43.2千米处。
●「背叛」亚玛谢:「同谋背叛」、「阴谋背叛」。
●「拉吉」:字义是「难以攻克的」,现代的Tell ed-Duweir,位于耶路撒冷西南55公里处。
【王下十四20】「人就用马将他的尸首驮到耶路撒冷,葬在大卫城他列祖的坟地里。」
〔暂编注解〕用马。拉吉和耶路撒冷之间由一条兵车古道连接,这条道路从拉吉出发,向东到犹大中部山地,再向北通到耶路撒冷。弥迦在他对拉吉所说的预言中提到了战车(弥1:13)。
【王下十四21】「犹大众民立亚玛谢的儿子亚撒利雅(又名“乌西雅”)接续他父作王,那时他年十六岁。」
〔暂编注解〕亚玛谢的儿子继他作王,名叫亚撒利雅,又名乌西雅,前者的意思是“耶和华已帮助”,后者是“耶和华是我的力量”,在意思上密切相连,当时或同为人所用。
亚撒利雅接续父亲作王的事,极可能发生在亚玛谢被掳作人质期间,故作王时期与其父有许多年的重迭(看十四2注)。
“亚撒利雅”。历代志下二十六章1节和以赛亚书一章1节的乌西雅。
亚撒利雅在父亲亚玛谢未死之前,已与父亲一同执政达二十五年之久。
「十六岁」:是指主前七九一年亚玛谢初作摄政王时之年龄。
众民。这里暗示犹大全国都卷入了这场立王的活动之中。当一国之君去世而他的儿子登上王位时,不用说,全体人民都会涉及进来。亚撒利雅可能从他的父亲被俘就开始执政了,关于这一点,请见代下25:27;26:1节的注释。
●「亚撒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帮助」。
◎一般认为亚撒利雅十六岁作王时,是亚玛谢死前24年,被以色列王打败掳去撒马利亚时,而非亚玛谢去世时的年纪。
◎有人猜测亚撒利雅也参与叛变的事情,因为没有记载亚撒利雅有惩罚叛党的行动。
【王下十四21-22】亚玛谢的儿子亚撒利雅的被立可能是指较早时,当他仍然被囚之时,「犹大众民已经立……亚撒利雅……作王,那时他年十六岁」。若译成「已经」,这个「回顾」可以将这段经文与十五章1节所载有关他更加完全的故事相连。这个选立显然是基于民意的拣选(参:王下十一14)。以拉他在亚喀巴湾西南,在 Tell el-Khaleifeh 发现的一块印,上刻有「属于约坦」,证明这块地属于犹大353。那是一个有防御工事的古代港口,对当时的犹大极端重要,一如其对现代的以色列同样的重要。由在伯特利发现的一块南阿拉伯印,可知此地与南阿拉伯保持贸易的关系354。犹大对以拉他港的控制很快地便于约主前七三○年丧失于亚兰人之手,亚兰人后来将之拱手让给与他们联盟的以东人手下(十六6)。──《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22】「亚玛谢与他列祖同睡之后,亚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仍归犹大,又重新修理。」
〔暂编注解〕以拉他位于阿卡巴湾,靠近以旬迦别。所罗门曾用此城发展他的船队。因属阿卡巴湾区的重要港口,一向为外国垂涎。亚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不久,又先后为叙利亚及亚述占夺(十六6∼9)。此城为今天阿卡巴市所在地。
“以拉他”。位于亚卡巴湾上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以拉他」:又名「以禄」(代下26:2),有学者认为这里是指以禄附近的以旬迦别(见王上9:26)。无论如何,此地带是通往红的重海要海港,在约兰时曾被以东夺去(王下8:22),现亚撒利雅把它收回。
以拉他。这座城在以东地(王上9:26)的阿卡巴湾上,靠近以旬迦别(申2:8)。它很可能是在大卫征服以东人的时候归以色列所有的(撒下8:14)。所罗门利用过它的港口设施(王上9:26;代下8:17
18)。犹大可能是在以东人背叛约兰的时候失去以拉他的(王下8:20-22)。
●「以拉他」:字义是「高耸的树丛」,位于红海伸向东北的海湾内的一个港口,是以色列临红海唯一的出海口。王上 9:26 和合本翻译为「以禄」,事实上原文与此处相同。以拉他在约兰时期大概被以东夺去王下 8:20-22 。
◎亚玛谢王一生的主要正面贡献,就是报其父亲的仇,打败以东。自从他打败以东,却迎回以东神像之后,就没有什么正面的记载,不要说败给以色列王,连重要的港口「以拉他」也是死后才由其儿子收回。
【王下十四23】「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十五年,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在撒玛利亚登基,作王四十一年。」
〔原文字义〕「迦特希弗」如阱一般的酒醡。
〔暂编注解〕「四十一年」:包括了耶罗波安与父亲约阿施一同执政的十二年。耶罗波安的北国君王中执政最长的一个。
耶罗波安。他与北国以色列的第一个王同名(王上12:20)。现代的学者通常称他为耶罗波安二世,用以区别第一个耶罗波安。耶罗波安二世的名字可能就是根据北方以色列王国创建者的名字取的。他的父亲给他取这样一个名字也许是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成为第二个开创者,带领国家进入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耶罗波安二世是以色列最辉煌、任期最久(约公元前793到753年)、最富强的君王。阿摩司与何西阿就是这个时代的北国先知。
14:23-27
耶罗波安作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与同期的犹大王亚撒利雅是能干和长寿的君王,他们执政期间是以色列自从大卫所罗门之后最兴盛的时期(有关这时代的政治背景,参阿摩司书「写作背景」)。此时耶罗波安收复亚兰人所夺去的国土(参王下10:32-33)。
【王下十四23】「犹大王约阿施的儿子亚玛谢十五年,以色列王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在撒玛利亚登基,作王四十一年。」
若耶罗波安二世与约阿施曾经共同执政,则亚玛谢十五年与第1、17节及十五章1节没有冲突。这里所记载的是他独自作王的开始,包括共同执政共计四十一年,约由主前七九三年至七五三年。──《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23 年代小注】按照蒂利的时序,耶罗波安二世在主前七八二年即位。在此以前(主前七九三年起),他可能与父王约阿施共政了十一年,也计算在他在位年数之内。这时以色列不受亚述和亚兰的威胁,使他们有一段可以繁荣和扩张的安全时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四24】「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不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一切罪。」
〔暂编注解〕恶。这是一个对北方王国统治者普遍的评价。在以色列一长串国王的名单中,没有一个人被评价说,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耶罗波安是耶户王朝的君主,但他所行的却和他祖耶户所推翻的暗利、亚哈王朝所行的一样。
◎「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就是用牛犊上面的神来代表耶和华神,以北国的圣所代替耶路撒冷的圣殿来敬拜耶和华。 王上 12:26-31
【王下十四25】「他收回以色列边界之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藉他仆人迦特希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先知约拿所说的。」
〔暂编注解〕北国耶罗波安第二和南国亚撒利雅在位期间,是以色列人自大卫、所罗门以来最强盛的时期。耶罗波安把北疆扩展到哈马口(所罗门王时代也用此词来描写最北的边界),又收复了大马色和哈马(28节)。既取得这些土地,过去为亚兰王哈薛夺去的约但河东的土地当然也已收复。以色列人有了这一大片土地后,已成地中海东疆最大、势力最强的一个国家。
哈马口即往哈马的关口之意。亚拉巴海即死海。迦特希弗在西布伦境内(书十九13),靠近耶稣的故乡拿撒勒城。
亚米太的儿子约拿就是《约拿书》所记的先知约拿。他往尼尼微传讲神的信息,正是亚述帝国内部积弱的时候。
“哈马口”。参看列王纪上八章65节的脚注。“亚拉巴海”。死海。
「哈马口」:见王上8:65注。
「亚拉巴海」:即死海。哈马口与死海分别代表以色列北面与南面的边界。
边界。耶罗波安恢复了起初的疆域。
哈马口。这个地名被用来标志以色列国疆界的最北端(见民34:8节的注释;另见书13:5;士3:3;王上8:65;摩6:14)。以西结也将哈马作为国家的最北端(结47:16;48:1)。所罗门统治时国家在疆域上达到了这个地方(代下8:3
4)。
亚拉巴海。即,死海(见民34:12;申3:17;书3:16)。耶户(王下10:32
33)和约哈斯(王下13:3
25)作王的时候以色列失去了约旦河东的领土,后来约阿施收复了其中的一部分(王下13:25)。
约拿。这就是那个奉差遣去尼尼微的先知(拿1:1
2)。约拿一生的工作要比《约拿书》中所记载的更为宽广。这里我们看到约拿是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期间进行工作的,由此可以确定记载在《约拿书》中之事件的准确时间。
根据这部注释中暂时使用的纪年方法,耶罗波安二世作王期间亚述的统治者是亚达得-尼拉里三世,主前810-782年;撒缦以色四世,主前782-772年;亚叔尔-但三世,主前772-754年;以及亚叔尔-尼拉里五世,主前754-746年。
迦特希弗。这是西布伦境内的一个地方(书19:13),位于拿撒勒东北方向4.4千米处。那里还有一处据说是约拿的坟墓,但未经证实。这个地方在现代阿拉伯语中的名字是Khirbet
ez-Zurra`。
●「哈马口」:「哈马」是「堡垒」的意思,「哈马口」是「哈马关口」的意思,位于以色列理想国土的北界。
●「亚拉巴海」:就是「死海」。 申 3:17
●「迦特希弗」人:字义是「矿区的榨酒机」,位于西布伦的边境上,拿撒勒东北5公里处。
●「亚米太」的儿子:字义是「我的真理」。
●「约拿」:字义是「鸽子」,就是约拿书的作者。
◎此处没有提及先知约拿到底说了什么,不过至少可以成为约拿书的作者的确存在的旁证。
【王下十四25】新收回的地区包括曾属亚兰/大马色的哈马口,为以色列与哈马王国之间的北界,亦即在 Lebanese Beqa` 山谷的 Lebo(Labweh),介于利巴嫩及背利巴嫩山脉之间。就历史而言,这是以色列最理想的北界(民十三21),一如大卫及所罗门时代的国境一样(王上八65)。南界乃是亚拉巴海(河),若这里便是「柳树河」(`@rabim,赛十五7,RSV)或盐谷(见:7节),则耶罗波安控制了摩押地及整条王道358。阿摩司书六13-14印证这方面的成就。──《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25 收复故土】耶罗波安的扩张使以色列回复到所罗门在位时的版图。帝国的北角是哈马口(今名莱布韦;埃卜拉文献称之为埃玛图〔Ematu〕,亚述史料称之为拉布乌〔Lab'u〕),即大马色北面四十五哩,今日黎巴嫩贝卡谷北部,奥朗底河发源地之一的地方。这是哈马地的南界,因此也是迦南地的北界,和帝国的北界。埃及王杜得模斯三世的城市名单(主前十五世纪),和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年表(主前八世纪)都曾经提及这城。亚拉巴海(或作亚拉巴干河,参:摩六14)就是死海,是王国的南界。──《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四26】「因为耶和华看见以色列人甚是艰苦,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没有了,也无人帮助以色列人。」
〔暂编注解〕「都没有了」:或作「也不例外」。
看见以色列人甚是艰苦。神掌握着熬炼人心、除去罪恶的火候,绝不会让它超过必要的时间。如果他的儿女受教于轻微的惩戒,接下来就不会再有严厉的刑罚。相反,如果他们不顾神温和的责备,硬着颈项一直拒绝悔改,那火一样的试炼就会一次强过一次地临到他们身上。这就是以色列人的情形。较小的责罚不足以使其完成任何长久的改革,国家陷入持续的背道,整个民族迅速滑向彻底毁灭的深渊。以色列国势在耶罗波安时稍缓的情形告诉我们,即使一个叛逆的国家到了它的末期,神还是愿意拯救他们的。虽然还有一点点的时间,但神圣忍耐的界限几乎已经达到,末期正在加速到来。
先知们在这个时期发出了很多预言。在危难和需要的时候神总是提供特别的神圣指导。这期间说预言的先知除了约拿,还有何西阿和阿摩司。这些预言书中的信息为那个时代提供了额外的亮光。
无论困住的、自由的。我们还未明了这个短语的确切意义。它的意思好像是指,困难非常的普遍,落到了各阶层之人的身上(见申32:36;王上14:10;王下9:8)。其中的两个意思可能是反义词,“被监禁的人和被释放的人,”或“被捆锁的人和松绑的人。”
●「甚是艰苦」:「悲惨、患难」很严重。
●「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没有了」:这是一种修辞法,表示以色列人全面的几乎被灭绝。
【王下十四26-27】以色列人历经亚兰人(十32-33,十三3-7)、摩押人(十三20)及亚扪人(摩一13)的逼迫,现在神给他们一段恩典时期,是要给他们悔改的机会。见:十三章23节。然而他们却继续不断地叛道,以致引向最终的审判(摩四2,六14),「以色列人用她缓刑的时间自掘坟墓,编织将要吊死她的绳索」361。──《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27】「耶和华并没有说要将以色列的名从天下涂抹,乃藉约阿施的儿子耶罗波安拯救他们。」
〔暂编注解〕并没有说。神并没有发出命令要毁灭以色列。相反,他赐下短暂的繁荣时期,要引导以色列归向自己。如果他们顺从,现在领土的收复就是将来要得之福的预尝。作者好像是想起了申32:36-43节上的话。现在还没有到耶和华“从天下涂抹他的名”(申29:20)的时候。
拯救他们。神并没有因为耶罗波安的罪行(见第24节)而不赐给以色列短暂喘息的机会。那些恶人永远也不会知道究竟神赐给他们多少福分。战场上的胜利并不代表神赞许王和百姓的行为。这些胜利是神出于爱,邀请他的百姓归向他们起初被召的使命。
【王下十四27 前古典预言】在王国时代初期,先知宣讲的主要对象是君王和宫廷,与古代近东其他地方的先知一样。有人称他们为「前古典先知」。但从主前八世纪开始,他们逐渐将焦点集中到百姓身上,成为社会/属灵事务的评论员,这一种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先知,称为「古典先知」和「写作先知」。他们的角色不是预告未来,而是向人解释神的政策和计划。在本段中约拿所扮演的是前古典先知的角色,他在约拿书的角色则比较近似当时发展中的古典先知。有关古代近东预言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申命记十八14∼22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四27 涂抹】「涂抹」一语来自洗净蒲草纸卷,以便再用的典型埃及作法。按照美索不达米亚的信念,在碑文中涂抹祖先名字会触犯神明。同样,耶和华应许不涂抹以色列的名(把它毁灭),反应许施行拯救。──《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四28】「耶罗波安其余的事,凡他所行的和他的勇力,他怎样争战,怎样收回大马色和先前属犹大的哈马归以色列,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
〔暂编注解〕「哈马」:位于亚兰的北部,本不属于犹大,但在大卫作王时哈马曾经在以色列人统治之下。有学者则认为「犹大」于原文可译作「犹地」,指当时叙利亚一个小王国。
凡他所行的。耶罗波安为使他的国家富强所做的甚多,但《圣经》对他的记载却很少。国家的胜利带来的是全民的高傲,当时的先知对此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何5:5;7:10;摩6:13)。
收回大马色和……哈马。这里的记述指出了当时犹大王国北部的边界。大卫将大马色收归以色列所有(撒下8:6),并且后来它继续作为所罗门王国的一部分(王上11:23
24)。哈马也属于所罗门王国(代下8:4)。但我们并不清楚这里究竟指的是哈马城还是哈马地区(见第25节注释)。哈马城在大马色以北120英里处(见大卫和所罗门的国)。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主前745-727)声称他将“原属阿斯瑞奥(Azriau)的哈马十九个地区连同它们的城”都收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个阿斯瑞奥(Azriau)很可能就是犹大王亚撒利雅(Azariah),又名乌西雅,但很多学者对此还有一些争论(见王下16:5节的注释)。
如果这段话是指犹大王亚撒利雅说的,那就标志着在提革拉-毗列色发动战争之前哈马是属于犹大所有的。这似乎暗示着以色列和犹大曾经争夺过北部地区的控制权,而耶罗波安至少一度在南方与他对手的较量中占了上风。稍后犹大一定又重新取得了这里的控制权,因为根据本注释中所采用的纪年方法,提革拉-毗列色是在耶罗波安死后十年的主前743年攻打哈马的。有人认为犹大对这些北方地区的兴趣和亚述人在那里的活动有关。可能犹大王亚撒利雅在对抗亚述侵略的西部联盟中处于领导地位,为了回报他的帮助,那些亚兰北部较小的城邦就承认他的盟主身份,或者,至少亚撒利雅是这样看待自己的。犹大和自己边境以北的城邦关系这么密切,以色列对此当然非常不满并在耶罗波安统治期间的争斗中占了上风。
●「大马色」:字义是「安静的粗麻纺织者」。是亚兰的重要城邑,占领大马色等于宣告挣脱亚兰的压迫。
●「先前属犹大的哈马」:原文仅仅是「犹大的哈马」,所以可能意思真的是「先前属犹大的哈马」(所罗门时曾经统治过哈马王上 8:65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犹迪的哈马」的抄写错误,而「犹迪」是亚兰的城邦名。
【王下十四28】在耶罗波安二世长期统治中的其余的事及凡他所行的包括在得撒的许多建筑,修理城门及地方首长有石头地基的大型王宫建筑。在米吉多有一个可容12
800蒲式耳谷物的极大型储物坑(7哩长 ×11.4哩宽)亦为他所造。撒玛利亚出土的瓷器碎片可能是出于他的年代(而非米拿现时代),其上的碑文显示当时的富强使他们有能力自附近国家进口油及酒,以致他们藉这些及其他物品增加许多税收。──《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四28 大马色、犹大、哈马】大马色和哈马都是有名的亚兰邦国(进一步资料,见:撒下八)。但尧迪(Yaudi,和合本:「犹大」)却不容易考证。尧迪很可能是亚述史料中的姚迪(Iaudi),学者一贯视后者为犹大。亚述当时无能阻止主前约七七三年至七四五年之间,以色列在耶罗波安统治之下的扩张。──《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四29】「耶罗波安与他列祖以色列诸王同睡。他儿子撒迦利雅接续他作王。」
〔暂编注解〕●「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耶罗波安二世并没有特别对神忠心,但是神因为怜恤以色列人,就让耶罗波安二世的领土扩张到大卫、所罗门时期那么大,其实此时南国的亚撒利雅(乌利亚)王也是一个能干而领土颇大的君王。这时期整个南北国统治的土地跟所罗门时代相近,但至少北国的百姓不是特别对神忠心。亦即不能只看土地或国力的大小来判定国家的属灵状况,否则我们很容易觉得耶罗波安二世统治的以色列国,非常蒙神的喜悦呢。这样,我们怎能说人有钱、成功,就表示这个人合乎神的心意呢?
【王下十四29】「耶罗波安与他列祖以色列诸王同睡。他儿子撒迦利雅接续他作王。」
撒迦利雅登基,应验了耶户支派将会有四代的预言(十30)。有关犹大的亚撒利雅之治,请见:十五章8-12节。
以色列及犹大的历史最终的指标始终都是神学性的。因此亚撒利雅(乌西雅)虽然是大卫之后最伟大的犹大王,但是作者却仅用极少的篇幅来记载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这一章涵盖了约五十年的时间,包括了二位犹大王(约主前790-732年)及五位以色列王。──《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十四章)】
1 为什么以色列的王始终未能废去邱坛?在你的生命中有什么东西强夺了神的地位,是你仍未除掉的?
2 你对亚玛谢战胜以东人之后的态度有什么评价?他战胜和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日常待人接物的态度有什么提醒?
3 从13-14章所述耶和华对北国以色列的忍耐及恩慈,你可否体会到神的心肠?见13:2-7
22-25; 14:23-27。这对你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蔡哲民等《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