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三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
貳、逐節詳解
【代下三1】「所羅門就在耶路撒冷、耶和華向他父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大衛所指定的地方預備好了,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
〔呂振中譯〕「所羅門就在耶路撒冷、永恆主向他父親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他所豫備在「在大衛地方、」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禾場上的、開始建造永恆主的殿。」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2】「所羅門作王第四年二月初二日開工建造。」
〔呂振中譯〕「他開始建造、是在他執掌國政第四年、二月二日。」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3】「所羅門建築 神殿的根基,乃是這樣:長六十肘,寬二十肘,都按著古時的尺寸。」
〔呂振中譯〕「所羅門建造上帝的殿所下的根基是六十肘、按先前的尺度,寬二十肘。」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4】「殿前的廊子長二十肘,與殿的寬窄一樣,高一百二十肘,裡面貼上精金。」
〔呂振中譯〕「殿前的廊子長二十肘,和殿的寬度相度;廊子寬十肘;高二十肘〔傳統:高一百二十肘〕;裏面包着淨金。」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5】「大殿的牆都用松木板遮蔽,又貼了精金,上面雕刻棕樹和鏈子;」
〔呂振中譯〕「大殿的墻他用松木板蓋上,又蓋上純金,上面刻着棕樹和鍊子。」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6】「又用寶石裝飾殿牆,使殿華美。所用的金子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呂振中譯〕「他又用寶石鑲殿墻,使殿華美;所用的金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7】「又用金子貼殿和殿的棟樑、門檻、牆壁、門扇,牆上雕刻基路伯。」
〔呂振中譯〕「他把這殿──棟梁、門檻、墻壁、門扇、都蓋上金子;墻上都刻着基路伯。」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8】「又建造至聖所,長二十肘,與殿的寬窄一樣;寬也是二十肘,貼上精金,共用金子六百他連得。」
〔呂振中譯〕「他又造了至聖所,長二十肘、和殿的寬度相等;至聖所的寬度也是二十肘:都蓋上純金;共用了六百擔。」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9】「金釘重五十舍客勒。樓房都貼上金子。」
〔呂振中譯〕「每五十舍客勒金子、就用了一舍客勒釘子。房頂屋子也用金子蓋上。」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10】「在至聖所按造像的法子造兩個基路伯,用金子包裹,」
〔呂振中譯〕「他造了兩個基路伯在至聖所內、是造像的細工;〔傳統加:他們〕用金子包它。」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11】「兩個基路伯的翅膀共長二十肘。這基路伯的一個翅膀長五肘,挨著殿這邊的牆;那一個翅膀也長五肘,與那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呂振中譯〕「兩個基路伯的翅膀共長二十肘:這一個基路伯的一個翅膀長五肘,挨着殿這邊的墻;那另一個翅膀也長五肘;和那另一個基路伯的翅膀相挨着。」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12】「那基路伯的一個翅膀長五肘,挨著殿那邊的牆;那一個翅膀也長五肘,與這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呂振中譯〕「那基路伯的一個翅膀長五肘,挨着殿那邊的墻;那一個翅膀也長五肘,和這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13】「兩個基路伯張開翅膀,共長二十肘,面向外殿而立。」
〔呂振中譯〕「這兩個基路伯的翅膀張開着、共長二十肘;基路伯是站着的,臉面向內。」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14】「又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和細麻織幔子,在其上繡出基路伯來。」
〔呂振中譯〕「他又用紫藍色、紫紅色、大紅色線和細麻製作帷帳,上面繡着基路伯。」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15】「在殿前造了兩根柱子,高三十五肘,每柱頂高五肘。」
〔呂振中譯〕「他造了兩根柱子在殿的前面,高〔原文:長〕三十五肘;每根柱子上頭的柱頂、高五肘。」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16】「又照聖所內鏈子的樣式作鏈子,安在柱頂上;又作一百石榴,安在鏈子上。」
〔呂振中譯〕「他又作了鍊子如同項鍊〔傳統:在儘內殿〕安在柱子上頭;又作了石榴一百個,安在鍊子上。」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代下三17】「將兩根柱子立在殿前,一根在右邊,一根在左邊;右邊的起名叫雅斤,左邊的起名叫波阿斯。」
〔呂振中譯〕「他把這兩根柱子立在殿堂前面,一根在南邊〔即:右邊〕,一根在北邊〔即:左邊〕;他給南邊的起名叫雅斤,那北邊的名叫波阿斯。」
〔原文字義〕「
〔文意註解〕「
〔話中之光〕(一)
叁、靈訓要義
【】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歷代志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歷代志下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