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第十七章拾穗
【代下十七1】「亚撒的儿子约沙法接续他作王,奋勇自强,防备以色列人,」
〔暂编注解〕“奋勇自强”:看一1注。
「防备以色列人」:监于先王亚撒治下南国受北国威胁(16:1),约沙法须加强北界的防御。
亚撒的儿子约沙法。第17-20章记录约沙法和他的统治。《列王纪》关于他的记录比较简单(见王上22:41-50)。本章是《历代志》所特有的。
防备以色列人。亚撒贿赂亚兰人对付以色列人的愚蠢做法,给他的儿子留下了麻烦。所以约沙法一登基,就被迫采取措施防备北方的邻居。这些都发生在他执政的早期,是在他与亚哈结盟以前(代下18:1)。
1-19 约沙法的善政:约沙法对外加强防守,对内则积极除去偶像,并把神的律法教导百姓,于是神使犹大强盛起来。
17:1-20:37
约沙法事迹:约沙法的事迹在列王纪只片段地出现于以色列王亚哈与约兰的记载中(王上22:1-8
41-50; 王下3:4-27), 但本段则相当详尽地记录他的事迹,指出约沙法如何依靠神而使国家得享太平(17:3
6; 19:3; 20:32),可惜因为与北国结盟而招致神的不悦(19:2; 20:37)。
本章至二十一3记犹大王约沙法,所占篇幅甚多,相形之下,《王上》的记事便十分简短,只有十五24约沙法接续亚撒作王一句话,和二十二41∼50一段讲他和北国连手夺回基列拉末的事,而且以色列王总是主角。本书不同。在《王上》的材料之外,添了不少新史料,令约沙法成为本书所记诸王中一个伟大的王,备受推崇(参二十一12;二十二9).
约沙法在位25年(主前872∼848年),其中有三年(主前872∼869年)与父亲亚撒一同主政。作者记约沙法,不像记述亚撒,全无严格纪年,不是一字不提时间(十九4),便是用“过了几年”(十八2),或“此后”(二十1)等来概括,只有十七7用“他作王第三年”比较具体。另外一个特色,是在强调神对善恶赏罚公平且迅速,并预见到人犯罪后若悔改,可以避免或至少减轻刑罚。
【代下十七2】「安置军兵在犹大一切坚固城里,又安置防兵在犹大地和他父亚撒所得以法莲的城邑中。」
〔暂编注解〕约沙法遵行诫命,效法大卫“初行”的道,因而蒙福是本章的主题。在此可以看见所罗门的影子:大兴土木(12∼13节),邻国畏惧(10节),外族纳贡称臣(11节),军力强大(2
14∼19节),富于赀财(5节),大有智慧教导百姓(7∼9节)。
“以法莲的城邑”:看十五8注。这些城邑在亚玛谢作犹大王时为北国夺回,耶京都几乎不保(王下十四11∼14)。
「亚撒所得以法莲的城邑」:见15:8。
参代下15:8。
【代下十七2 以法莲的设防城】历代志下十五8已经提及过亚撒将控制范围往北延伸到以法莲山地。约沙法为这些圣经不具其名的城市设防,是这政策很自然的下一步。部署当地的军队数字,圣经也没有记载。后期的拉吉书函显示这一类前哨基地定期有书信来往,并以烽火作为预先警报系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下十七3】「耶和华与约沙法同在;因为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不寻求巴力,」
〔暂编注解〕“他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有的译本作“他在作王的早期行他祖大卫的道”,或“他效法他父亲(指亚撒)初行的道”。因为《历代志》所记的大卫一生完美无缺,说他早年与晚年均行在正道上。其实这正是作者委婉道出大卫仍有人的软弱与失败的写作技巧,《和合本》译文甚为传神(看《代上》<参考资料>及本书一1注)。
“巴力”(复数)。被改造去适应各种地方风俗的巴力。参看士师记二章13节的脚注。
「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某些古卷略去「大卫」一名;由于本书作者对大卫一生有很好的评价,「他祖」大抵不是指大卫,而是指亚撒。约沙法仿效的是亚撒初期敬畏神的表现,见下句。
「巴力」:在此是迦南人偶像的统称。
与约沙法同在。人心最大的满足和喜乐乃是知道有神与自己同在。由于神的同在和祝福,物质和精神的福气降临约沙法和犹大民族。
初行的道。大卫和约沙法初行的道都胜过他们以后的岁月。大卫在同拔示巴通奸并谋害她的丈夫以前(撒下11章),生活上曾发挥向善的影响。亚撒在后来的人生中,也没有表现他当初对神的信靠和对于正义原则的忠诚(见代下16:2-10)。
不寻求巴力。在约沙法统治期间,北方王国盛行巴力崇拜。他同亚哈和耶洗别是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以利亚大声斥责北方王国流行的可怕背道的时侯(见王上16-22)。《历代志》只有一次提到这位先知(代下21:12-15)。巴力是迦南本地的男性生殖之神。巴力崇拜十分普遍,所以这里专门赞扬约沙法没有追随这种陋习。
【代下十七4】「只寻求他父亲的神,遵行他的诫命,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为。」
〔暂编注解〕有的解经家认为“父亲”指先祖,因犹太人习惯称一族之长为“父”。例如《约翰福音》八53“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祖宗”的原文为“父亲”。此处的父亲紧接上文而来,当指亚撒王,不是“先祖”。
这时许多人心中的问题是,究竟是耶和华会占上风,还是巴力占上风(见王上1821)。约沙法坚决效忠于神,与以色列的国王形成鲜明的对照。
【代下十七5】「所以耶和华坚定他的国,犹大众人给他进贡;约沙法大有尊荣资财。」
「犹大众人给他进贡」指百姓爱戴约沙法,送礼物给他。——《串珠圣经注释》
【代下十七6】「他高兴遵行耶和华的道,并且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和木偶。」
〔暂编注解〕约沙法像他父亲一样,除去国中邱坛,但到后来,邱坛一样未能完全废去(二十33;看十四3注)。作者在二十33写下他的解释:“百姓也没有立定心意归向他们列祖的神”,约沙法可以有除去邱坛的决心,但不保证他和他的百姓永远“立定心意”归向神。这正是读本书的人应学的功课。信徒应保持高度警惕,求神保守在祂面前长保忠心。
“木偶”:亚舍拉女神像。
约沙法像他父亲亚撒一样,试图把“丘坛”除掉,做得却不彻底(王上二二43)。参看第十四章5节的脚注。
「从犹大除掉一切邱坛」:可惜这种革新不能持久,参20:33。
「木偶」:见王上14:23注。
他高兴。该词通常是贬义的(见申8:14;代下26:16;结28:2
17),但在这里是褒义的。约沙法因神和祂的道而高兴。这个国王从与神的交往中获得满足和喜乐。他觉得神悦纳他,就大胆实施进一步的改革,鼓励他的百姓遵行神的道。他人生的伟大目标是高举神,而不是抬举自己。
除掉一切邱坛。他继续他父亲所开始的改革工作(代下14:3
5)。约沙法不但没有寻求巴力,而且还除掉他们的崇拜中心。但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敬拜耶和华的邱坛(见王上3:2
4;代上16:39;代下1:3),他可能准许保留下来(王上22:43)。
【代下十七7】「他作王第三年,就差遣臣子便亥伊勒、俄巴底、撒迦利雅、拿坦业、米该亚往犹大各城去教训百姓。」
〔暂编注解〕国王派遣臣子到全国各地教导百姓。他们自己可能不直接教导,而是通过利未人和祭司。
7∼9约沙法废除偶像的努力,从他教导百姓认识神的话可以看出。他所进行的是一场灵性和道德上的战斗,要胜利必须百姓从心里彻底改变。他负起了这个教导的责任。“耶和华的律法书”指摩西五经。派去执行教导工作的是祭司和利未人。认识律法,有了灵性复兴的基础,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政治革新(十九4∼11)。
17:7-9 神的话语在我传福音和事奉中占了甚么位置,我是否醒觉到那正是我最重要的武器?犹大的百姓对圣经全然无知,从来不花时间聆听研究神的律法,也不晓得它能改变人心。而约沙法深知要百姓过合乎正道的生活,头一步就是明白神的道,所以他在全国推行宗教教育计划。在亚撒时代,犹大国的宗教败落,现在约沙法将之扭转过来,让神在百姓心中居首位,使他们有奉献的心志和使命感。由于他的改革,犹大人开始信从神。现在的教会与基督教学校也需要扎实的宗教教育计划,借着教会学校、教会、查经班、个人与家庭灵修,使人受良好的圣经教育,过合乎神旨意的生活,乃是不可少的事。
【代下十七8】「同着他们有利未人示玛雅、尼探雅、西巴第雅、亚撒黑、示米拉末、约拿单、亚多尼雅、多比雅、驼巴多尼雅,又有祭司以利沙玛、约兰同着他们。」
【代下十七9】「他们带着耶和华的律法书,走遍犹大各城教训百姓。」
〔暂编注解〕律法书。摩西已经赐下重要的教训,若加以留意,就会给国家带来重大利益。约沙法知道自己国家的兴旺在于顺从神的命令。所以他竭尽全力让百姓熟悉神的要求,以便放弃罪恶,完全行在神的道上。
走遍犹大各城。约沙法的措施不是敷衍了事的。祭司们奉命走遍全国,教训百姓神的律法和公义的道。国王为百姓所付出的努力导致全国性的属灵兴奋。他成为犹大第一个伟大的国王改革家。
【代下十七10】「耶和华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不敢与约沙法争战。」
〔暂编注解〕这与神的旨意是一致的。神不喜欢战争,祂希望祂的子民永享和平。
【代下十七11】「有些非利士人与约沙法送礼物,纳贡银。阿拉伯人也送他公绵羊七千七百只,公山羊七千七百只。」
「贡银」指大量银子。
「亚拉伯人」大概指古实附近的民族(廿一16);亚撒王克服古实人时,可能也制服了这些人(参十四9∼15)。——《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与约沙法送礼物。可能是向犹大纳贡(见撒下8:2)。
送他公绵羊。一些生活在犹大东面阿拉伯沙漠北部的部落成为约沙法的进贡者。他们以实物纳贡。参摩押王米沙献给同时代的以色列王亚哈大量的实物贡品(王下3:4)。
【代下十七11 亚拉伯人】旧约中之亚拉伯人的住处是叙利亚沙漠的边缘,并且延伸到尼革和阿拉伯半岛。他们大约是于这个年代,在亚述的王室碑文中出现(例如:在夸夸一役中,他们被列为盟邦之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下十七12】「约沙法日渐强大,在犹大建造营寨和积货城。」
〔暂编注解〕「营寨」;即堡垒。
日渐强大。由于约沙法忠实地遵行了耶和华的道,神就与他同在,使他越来越强大和成功。
营寨。即要塞。
12~13 “营寨……工程”。更可作:堡垒……备用品(供应品)。
【代下十七12 建筑工程】这些建筑大部分都是军事工程,为要提供戍防基地、军需中心、边防前哨,以防守进入国家的通道。考古学家在死海旁边的约但河谷发现了一列堡垒,可能就与约沙法之治有关。军需中心的作用是囤积粮食和其他必需品,以备围城或饥荒之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下十七13】「他在犹大城邑中有许多工程,又在耶路撒冷有战士,就是大能的勇士。」
「在耶路撒冷有战士」即驻守京城的军队。——《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神赐给约沙法平安,并 “使犹大四围的列国都甚恐惧”(见第10节)。但这些福气并没有使约沙法放松戒备。
【代下十七14】「他们的数目,按着宗族,记在下面:犹大族的,千夫长押拿为首率领大能的勇士三十万;」
〔暂编注解〕按着宗族。按照家族进行统计,同一家族的人站在一起战斗。
千夫长押拿。可能是司令官。押拿是第一个提到的,率领一支大部队,也许是最大的部队(见下文“三十万”)。
三十万。前两个数字:三十万和二十八万,与亚撒时代犹大和便雅悯的兵力相同(代下14:8),总数是五十八万。如果加上亚玛斯雅率领的二十万,以利雅大率领的二十万,约萨拔率领的十八万,共五十八万,那合在一起就是一百一十六万了,还不包括“在犹大全地坚固城所安置的”(第19节)。有人估计,拥有如此规模的军队意味着犹大和便雅悯的人口密度为每平英里一千五百人到两千人之间,远远超过现代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由于后三个数字的总数与前两个数字的总数相同,前两个指挥官有可能是全军的统帅,而另外三位可能是下属单位的指挥官。这个总数也许指可以征兵的男性人口。但如此庞大的军队同时召来保卫耶路撒冷,似乎是不可能的。
“千”'eleph 字不一定是指实数(见对出12:37节的注释)。例如,'eleph 在士6:15译为“家”。'eleph 有时指少于一千的数字。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确定该词所指的数量。
对于某些希伯来数字的翻译,也存在着疑点(见斯9:16注释)。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这些部队究竟有多少人。
14-18京城的军队合共一百一十六万,数目庞大,可能夸大了(参14:8)。军队以支派划分:1 犹大有三队,以押拿为主,约哈难和亚玛斯雅为副;2 便雅悯有两队,以利雅大为首,约萨拔为副。
14∼19据此处所记,犹大国军队人数此时已达1,160
000人,为亚撒时代的一倍(十四8)。参看十四9注中关于数字的说明。
14∼19 这庞大的数目(1
160
000万人)可能是能出去打仗的人,而不是实际征召入伍的人。
【代下十七14∼19 约沙法的军队】约沙法征召之军队的大小,刚好是他父亲亚撒军队的双倍,有一百余万人(见:代下十四7)。有关军队大小的讨论,可参看十三章2∼20节的注释。军队班次照宗族分列也是仿照其他兵团的模式(代上二十七1)。撇开巨大的数字不谈,部队编列的风格显出这是根据某种的编制形式。其细心报告亦反映了军阶和组织,是有规定之步骤程序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下十七15】「其次是,千夫长约哈难率领大能的勇士二十八万;」
【代下十七16】「其次是,细基利的儿子亚玛斯雅(他为耶和华牺牲自己)率领大能的勇士二十万。」
〔暂编注解〕「为耶和华牺牲自己」:意思不清楚,大抵指他甘愿事奉耶和华。
牺牲自己。参士5:9。可能指在危机时刻采取某种特别勇敢的行动,或指为某项事业奉献终生。
【代下十七17】「便雅悯族,是大能的勇士以利雅大率领,拿弓箭和盾牌的二十万;」
〔吕振中译〕「属便雅悯的是有力气英勇的人以利雅大;跟随他的有能拉弓能拿盾牌的二十万;」
【代下十七18】「其次是,约萨拔率领预备打仗的十八万。」
〔暂编注解〕指受过训练并配有装备的人,不一定指常备军(见第14节注释)。
【代下十七19】「这都是伺候王的,还有王在犹大全地坚固城所安置的不在其内。」
〔暂编注解〕没有列出这些城市中部队的数量,但要防守全国各地的要塞,肯定需要大量士兵。
【思想问题(第17章)】
1 面对北国的威胁,约沙法奋勇自强,派兵驻防坚固城。另一方面,他又寻求神,遵行神的道,二者有无冲突?这对我们有何提示?
2 17:7-9记载约沙法在犹大国推行全国性的「读经运动」,他动员了那些人?对国家有什么好处?你以为你的教会是否需耍推行全教会的读经运动,藉此复兴弟兄姊妹的灵命?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