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三章拾穗
【代下三1】「所羅門就在耶路撒冷、耶和華向他父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大衛所指定的地方預備好了,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
〔暫編註解〕摩利亞山是亞伯拉罕獻獨生子以撒為祭的地方,因神預備公羊替代,所以稱那山為“耶和華以勒”(創二十二14)。此為聖經唯一說明錫安山便是摩利亞山的地方。大衛從耶布斯人阿珥楠購入禾場和附近的地方(代上二十一21~22),作為殿址。今天回教的阿馬爾寺便建在此廢址上。
耶路撒冷城建于群山之上。由於此城及聖殿屢遭破壞,當日情況已難稽考。但知聖殿建于城的東北,所羅門的王宮則在殿的南邊。看《王上》五3注。
“摩利亞”。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點。參看創世記二十二章2節的腳註。
摩利亞山。聖殿的地點確定在當年亞伯拉罕甘心奉獻以撒的摩利亞山上(創22:2
9)。
阿珥楠的禾場。見撒下24:16-25;代上21:14-28。天使向大衛顯現,指示大衛在阿珥楠禾場上築壇獻祭,並且以火來答覆,這一切可能被認定為是神選擇這裡讓以色列獻祭敬拜(代上22:1-5)。
3:1 所羅門選擇建聖殿的地方,有何特別的歷史背景?所羅門在摩利亞山上建造永久的聖殿,代替設在基遍、曾隨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流動式會幕。在這山上神曾阻止亞伯拉罕殺以撒獻祭(參創22:1-18)。這塊地原是禾場,大衛將它買下來築祭壇(參撒下24:15-25;代上21:22-24註釋)。
1-2 建殿地點、時間:作者指出:聖殿雖然是簇新的建築,卻不是座落於寂寂無名的地方,因為聖殿山就是摩利亞山
──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又是大衛獻祭贖罪的禾場。由此可見這是1 停止殺戳的地方;2 獻祭的地方;3 神向人顯現的地方(參創22:11-13
15; 代上21:15
26)。
本章對聖殿建築的描寫若和《王上》比較,可說極其精簡,只記下殿的大小,殿前的大柱,至聖所的兩個基路伯,銅壇、銅海和金燈檯完全未提。《王上》六4~22所記內殿和外殿的結構,卻著力描寫殿內的裝飾和用具(三6~9;四6~9)。
3章 所羅門在建聖殿中耗資龐大,花費的原則是甚麼?今日建教會又該怎樣取捨?所羅門為甚麼把聖殿裝飾得金碧輝煌?雖然沒有人能為神建造一座配得上祂的居所(2:6),這座聖殿卻想要成為世上至尊榮的設計。建造的程序和巧匠所施的工,本身就已經是敬拜的行動。儘管人在簡樸的教堂內也可以與神相遇、向祂禱告,不過想建造美倫美奐的敬拜地方也是無可厚非的。
3:1-5:1 建造聖殿:作者明顯地是以列王紀資料為藍本,但內容稍有不同:1 篇幅比較簡短;2 有關聖殿一些設備的數位則較大(見注),可能作者有意強調聖殿的華麗;3 就文學技巧來說,作者把聖殿描述為新造的會幕。
【代下三1 摩利亞山】提出這地名的用意是將聖殿的場址與獻上以撒的事件相連(見:創二十二2的注釋),即使這關係可能不過是名字相同而已。——《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1 阿珥楠的禾場】有關大衛購下這個場地的討論,可參看:撒母耳記下二十四15~25的注釋。禾場和城門一樣都是在法律上特殊功用的地點:穀物在此分配,訴訟在此解決(見:王上二十二10),神亦可能在此顯現(見:士六36~40)。禾場一般設在城牆以外的高地,以便大風把糠𢒑吹散。初民認為選擇在何處建廟十分重要,往往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進行。他們又相信神祇自己會指定地點。本段沒有描述這種過程,這個具有悠久聖潔傳統的場址已經合用。沒有求問默示,也沒有從神而來的信息指定地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2】「所羅門作王第四年二月初二日開工建造。」
「初二日」有學者認為這是日後文士多抄了上去的。(參王上六1)——《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所羅門作王第四年為主前967年。二月指宗教曆的二月分,等於陽曆四至五月。
“二月”。主前966年四、五月間。
參王上6:1。《歷代志》原文沒有標明月份,但《列王紀》則說明為西弗月(Zif)。被擄回歸以後,這個月份被稱為以珥月,源於巴比倫語Aiaru。《歷代志》也沒有提這是出埃及以後的第480年。按照從秋季到秋季的曆法,所羅門第四年可能是西元前967/66年。故聖殿開工是在西元前966年春天。
【代下三3】「所羅門建築 神殿的根基,乃是這樣:長六十肘,寬二十肘,都按著古時的尺寸。」
〔暫編註解〕“古時的尺寸”:參《以西結書》四十5;四十三13。本書寫作時期,以色列人有兩種“肘”作計算長度的單位。古時的尺寸為被擄前所用,比後來的“肘”約長一掌。
“肘”。有關尺寸的問題,參看列王紀上六章2節的腳註。
「按著古時的尺寸」:以色列人曾同時使用兩種量度系統。作者在此聲明書中所用的是不復使用的量度系統。
六十肘。參王上6:2。
3:3 經文中的量度標準是怎樣的?這裡所說的一肘,等於現代的52公分。以西結在異象之中所見的聖殿,就是用這個尺度。
3-7 聖殿的大小:有關聖殿殿宇的描述,參王上6:2注。
【代下三2 年代小注】所羅門即位不久,建築工程便於主前九六○年代中葉宣告開始。二月初二日時春天雨季剛好結束,年初的節期亦已成過去。該月的初一日大概是月朔的節期,所以到初二日才動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3】「所羅門建築 神殿的根基,乃是這樣:長六十肘,寬二十肘,都按著古時的尺寸。」
「按著古時的尺寸」以色列人曾同時使用兩種量度系統。作者在此聲明書中所用的是不復使用的量度系統。——《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3~4 規模】歷代志對聖殿實際尺寸的描述並不完備,並且其中的數字和列王紀上六2(長六十肘、寬二十肘、高三十肘)也有不同。歷代志略掉主建築物的高度,但在第4節指出殿廊的高度是二十肘(新國際本按照七十士譯本及古敘利亞文譯本;和合本按照希伯來原文作「一百二十肘」)。因此,這尺寸可能是依照地基計算而已。兩處經文在用語方面也有不同,但可以用語言隨時代變遷來解釋。「古時的尺寸」之肘比申命記三11的肘略短。美索不達米亞文獻對廟宇的形容旨在把榮耀歸給建廟的王,反之,聖經則提供足夠資料讓讀者得以想見(但不足以重新興建)其建築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3~4 廊子】殿廊是耶路撒冷聖殿三個部分最外面的一部分。其存在使聖殿設計與泰納特(Tainat)與敘利亞、腓尼基各地之廟宇的模式相仿。這廊子似乎不是聖殿複合建築的基本部分,而是附加的建築。它沒有門戶,和殿內兩室不同。在結構上它和王宮的大院相仿(見:王上七12)。聖殿的主室和至聖所合起來可稱「耶和華的殿」,殿廊則可比對傳統近東建築的大型住所附設之院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4】「殿前的廊子長二十肘,與殿的寬窄一樣,高一百二十肘,裡面貼上精金。」
〔暫編註解〕“高一百二十肘”當為“高二十肘”的誤抄。《王上》六2記有殿本身的高度為30肘,廊子的高度不可能高過正殿四倍。
一肘約等於0.45公尺。
“高一百二十肘”,變成一座高約一百八十至二百零九英尺(55~64米)的高樓。但有人認為那是抄寫上的錯誤,應作“高二十肘”(30~35英尺,或9~10.6米)。
「高一百二十肘」:這顯然是文士抄寫之誤,根據王上6:2,殿高只有三十肘。
二十肘。殿前的廊子和聖殿一樣寬,即二十肘。深度為十肘(王上6:3)。
一百二十肘。據王上6:2節,聖殿的高度是三十肘。《列王紀》裡沒有記廊子的高度,但這裡說是一百二十肘(53.3米)。這樣的建築與古代任何建築都是不同的。廊子如果是20 x 10 x 120肘,那就相當於一個摩天樓的塔。二十肘可能與七十士譯本和亞蘭語的一些文稿是一致的(見王上6:3注釋)。
【代下三5】「大殿的牆都用松木板遮蔽,又貼了精金,上面雕刻棕樹和鏈子;」
〔暫編註解〕“大殿”為聖所,至聖所(8節)在大殿之內。
“大殿”。聖所(相對於至聖所,8節)。
「松木」 : 按王上6:15的記載,松木只用來鋪地板,其他裝飾用的是香柏木。
大殿。聖所,長四十肘(王上6:17)。
松木。可能是柏樹。
貼了精金。殿內的木結構貼上黃金。參王上6:20-22。
【代下三5 棕樹和鏈子的雕刻】在巨型建築來使用棕樹為裝飾主題最明顯的例子,可見于心利林年間(主前十八世紀)馬里王宮的壁畫。棕樹是多產的象徵,所生的棗是整個地區經濟的主要資產和食物來源。鏈子在列王紀上七17只是用來裝飾銅柱的柱頭,歷代志的版本擴大了其應用。埃及廟宇中柱子的棕樹和蓮花所代表的概念,是廟宇作為神祇領域之全地的縮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6】「又用寶石裝飾殿牆,使殿華美。所用的金子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暫編註解〕“巴瓦音”:確切地點不詳,可能在亞拉伯。此詞可以是地名,也可指一種特純的黃金。
“巴瓦音”。地點未能確定,也許是阿拉伯。
「巴瓦音」:這字的意思不詳,一般學者認為是地名(有以為是位於亞拉伯的東北)。但即使在作者的時代,可能已無人知道這地確實位於何方,此字已變成精金的代稱了。
寶石。聖殿用大衛收集的寶石裝飾(代上29:2)。又見王上10:11,敘述希蘭的船隊從俄斐運來了寶石。
巴瓦音。地點不明。有人認為在亞比雅。巴瓦音在聖經中只出現在這裡。
【代下三6 巴瓦音的金子】巴瓦音雖然最有可能是地名,其位置卻不可考。有人提出此地就是葉門以及阿拉伯東北部的理論,但卻沒有遺址與之牽上關係。這字可能是金子純潔程度的標準,字本身則可能來自
parim「公牛犢」或 para「果樹」。但不論字源學上的背景是哪一個,金子的顏色類似血或果子,都可能是這種金子級數特高的原因。——《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7】「又用金子貼殿和殿的棟樑、門檻、牆壁、門扇,牆上雕刻基路伯。」
〔暫編註解〕殿。指聖殿。這是第5節的繼續,描述整個聖殿,包括棟樑、門檻、牆壁、門扇都貼上黃金(見王上6:21
22)。
基路伯。關於牆上的裝飾,見王上6:29。這裡的基路伯是複數。
【代下三7 雕刻基路伯】本節對牆上雕刻的形容,與列王紀上六29對應。這種有翼的活物是神臨在的象徵,亦繡在聖幕內層的幔子和分隔至聖所的幔子上(出二十六1)。阿貢卡克裡默(Agum-kakrime)於主前第二千年紀後期的一個碑文,描述他的捐獻和興建瑪爾杜克、薩爾帕尼通(Sarpanitum)二神神廟的事蹟。這神廟門上的裝飾包括有角的蛇、野牛、狗、蠍子人,和幾個邪魔,保護性的拉赫穆邪魔(lahmu-demon)亦在其中。同時代敘利亞達拉泉的廟宇也有很多人面獅身獸和獅子的雕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8】「又建造至聖所,長二十肘,與殿的寬窄一樣;寬也是二十肘,貼上精金,共用金子六百他連得。」
〔暫編註解〕“六百他連得”。約七十二萬安士(22.5噸或20公噸)。
「六百他連得」:即一萬八千公斤。
與殿的寬窄。至聖所是正方體的。長、寬、高都是二十肘(見王上6:20)。
六百他連得。按一他連得等於75.39磅計算,大有二十二噸(十八公噸)黃金。
8-9 至聖所:這是一間長闊高俱為二十肘的房間(參王上6:20注)。
【代下三8 金子六百他連得】相比之下這麼小的至聖所竟然貼了六百他連得(39
600磅)金子,手筆可能過大了。如此大量的黃金比較可能是打成金箔,包在整個聖殿的內牆之上。有關金子數量的比較,可參看:歷代志上二十二14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9】「金釘重五十舍客勒。樓房都貼上金子。」
〔暫編註解〕七十士譯本和武加大譯本認為每一顆釘重“五十舍客勒”。約二十安士(1.25磅或0.56千克)。
「金釘」:用途不詳。
「五十舍客勒」:約半公斤。
「樓房」:是聖殿的旁屋(參代上28:11)。
五十舍客勒。一舍客勒等於11.4克或大約0.40盎司。所以五十舍客勒約等於0.57公斤。與聖殿的所有釘子相比,這是無足輕重的。這裡可能指每一根金釘的重量。有人據七十士譯本譯為:“釘子的重量是一至五十舍客勒黃金”。釘子可能用把金片釘在木質表面上,重約410公斤。
樓房。見代上28:11注釋。
【代下三9 金釘重五十舍客勒】撇開新國際本的翻譯(和合本同),這句難解經文的意思大概是把金制鑲飾釘在牆上的鐵釘,一共用了五十舍客勒重的金子包裹。五十舍客勒(14.5盎司)若是一口釘子的重量,這釘子就太重了,若是金釘的總重量,釘子的數量就少得不敷應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10】「在至聖所按造像的法子造兩個基路伯,用金子包裹,」
〔暫編註解〕兩個基路伯。見王上6:23-28。
按照像的法子。含義不明。七十士譯本是“用木質的”。據王上6:23,基路伯是用橄欖木製作的(見尼8:15注釋)。
3:10 基路伯是大能的天使。
10-14 䣝嶋篐:基路伯是天使的一種,至聖所內到處都有他們的圖像:1 作為法櫃以上施恩座的支柱(參撒上4:4);2 巨大直立包金的木雕(10-13; 王上6:23-28);3 至聖所門上的圖像(14; 王上6:32)。
【代下三10~13 基路伯雕像】這些獨立的橄欖木雕像充任至聖所保護者和門口守衛之職(參較王上六23~28),和真基路伯在伊甸園的工作一樣(創三24)。古代近東廟宇的建築設計在好幾方面,都令人聯想到這個園子(作為神明的住處或聽政廳)的圖像。由樹木(通常是棕樹)形式之柱子擺列的複合性有翼活物十分普遍,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幼發拉底河上游一帶尤然。和至聖所中遮掩約櫃的基路伯一樣,這兩個包金的基路伯也是神臨在和某種寶座的象徵。古代近東的圖像設計對君王和神祇的描繪,經常在其兩側擺列複合性的有翼活物。迦南風暴之神巴力的像往往塑造他站在公牛之上(有關耶和華「乘坐」基路伯,可參較:詩十八10)。進一步資料可參看:出埃及記二十五18~20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11】「兩個基路伯的翅膀共長二十肘。這基路伯的一個翅膀長五肘,挨著殿這邊的牆;那一個翅膀也長五肘,與那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暫編註解〕兩個基路伯的翅膀總長二十肘。至聖所的寬度是二十肘,兩個基路伯展開翅膀從這一面牆到那一面牆。所以每個基路伯的翅膀是十肘,每一個翅膀為五肘。於是每個基路伯的外翅觸到聖殿的一面外牆,內翅與另一個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代下三12】「那基路伯的一個翅膀長五肘,挨著殿那邊的牆;那一個翅膀也長五肘,與這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暫編註解〕見第11節注釋。
【代下三13】「兩個基路伯張開翅膀,共長二十肘,面向外殿而立。」
〔呂振中譯〕「這兩個基路伯的翅膀張開着、共長二十肘;基路伯是站着的,臉面向內。」
〔暫編註解〕立。基路伯是站著的。每一個高十肘(王上6:26)。
面向外殿。直譯是“朝著聖殿”(見第5-7節)。若是這樣,所羅門聖殿裡的基路伯就不像施恩座上的基路伯那樣面朝下(出25:20),而是像衛兵那樣站立在約櫃的兩邊,面向外殿即聖殿前面,就是朝著東方。
【代下三14】「又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和細麻織幔子,在其上繡出基路伯來。」
「幔子」舊約聖經其他地方從沒有明言聖殿的至聖所前有一幔子把它與聖所分隔開來,王上六31~35反倒記載它有一扇木造包金的門。代下的作者提到幔子,有可能是受了會幕設計的影響(參出廿六31; 卅六35),對王上記載作出補充。——《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幔子。幔子是阻隔聖所與至聖所的。王上6:21沒有提幔子,只提“用金鏈子掛在內殿前門扇”。幔子可能是掛在金鏈子上的。
藍色、紫色、朱紅色。聖殿幔子的顏色。參出26:31。
繡出基路伯。在幔子上繡出天國基路伯的形像(見出26:31)。
【代下三14 幔子】按照列王紀上六31~32的記述,所羅門聖殿的兩個部分以一扇木門分隔。門上刻了基路伯、棕樹、花,並且貼了金子。歷代志指出這幔子如何作為第二層的屏障。新約時代的聖殿也是又有門,又有幔子。將聖潔特區從俗世的不潔中隔離出來,是古代廟宇建築必備的一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15】「在殿前造了兩根柱子,高三十五肘,每柱頂高五肘。」
〔暫編註解〕看《王上》七15~16及注。《王上》記銅柱高18肘,此處則作35肘。或因希伯來文數目字18與35近似,以致誤抄。有的譯文在“兩根柱子”和“高三十五肘”之間加“合共”二字。但兩個“十八肘”合在一道為36肘;不能充分解釋此不符。
「三十五肘」:王上6:15是十八肘,學者對數位的差異提供有下列答案:1 列王紀的才是正確的,歷代志作者往往為了強調聖殿的宏偉而把數目字誇大了(例如:3:8; 4:5);2 作者把柱子的高度(十八肘),柱圍(十二肘)和柱頂的高度(五肘)加在一起:3 本書作者採用了不同的資料。不過,由於聖殿本身才不過高三十肘,要是說屋前豎有兩根高三十五肘的粗銅柱,按理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三十五」可能是抄寫之誤。
兩根柱子。見王上7:15注釋。
柱頂。柱子的頂部。
15-17 銅柱:有關這兩條銅柱的位置,學者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它們只是聖所門口作裝飾用的柱子,有的認為它們是殿屋前兩根獨立的柱子,用途有二:1 在神殿前作紀念;2 標明柱後乃神聖區域,是一般百姓不能進入的地方。
【代下三15~17 獨立的柱子】進一步資料,可參看:列王紀上七15~22的注釋。它在聖殿的位置可與示劍、夏瑣、推羅的廟宇建築參較。——《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16】「又照聖所內鏈子的樣式作鏈子,安在柱頂上;又作一百石榴,安在鏈子上。」
〔暫編註解〕“聖所”。更可作:至聖所。
顯然在每根柱子的上排和下排都有一百個石榴,兩根柱子上共有四百個石榴(代下4:13;王上7:20
42;參耶52:22
23)。
【代下三16 安裝了石榴的鏈子】不論是在古代近東文化之中還是在立約的應許裡,石榴都是豐饒的象徵(申八8)。古代多個浮雕描繪獻祭的君王或祭司使用杖頭有石榴裝飾的權杖。新近出土的一個象牙石榴(大概是這種權杖的頂部),上面用希伯來文刻著「主之聖殿是屬」一語,顯示它為祭司所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17】「將兩根柱子立在殿前,一根在右邊,一根在左邊;右邊的起名叫雅斤,左邊的起名叫波阿斯。」
〔暫編註解〕“雅斤……波阿斯”。關於這兩個名字的意思,參看列王紀上七章21節的腳註。
在殿前。“在殿廊前頭”(王上7:21)。在廊子的兩邊各自著一根柱子,形成聖殿的入口。
雅斤。可能意為“他將建立”。
波阿斯。可能意為“在他[或它]裡面有力量”。
【思想問題(第3
4章)】
1 所羅門將聖殿建在神顯現的地方(3:1);今天當你參與教會敬拜或作個人靈修時,感受到神的同在嗎?你是否渴幕神的顯現,以致願意常常親近神呢?
2 試按照建造聖殿的描述,幻想一上聖殿的結構形像。你若處身在這聖殿中,會有什麽感受?相比之下,你自己的禮拜堂能否有此效果?
3 如果由你設計禮拜堂的裝設,俾能幫助人敬拜神,你會怎樣做?參約4:21-24; 來13:15-16。
4 這兩章內,所羅門手下所建造或製造的每一樣物件有什麽作用和意義?
──《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