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歷代志下第十章拾穗

 

【代下十1「羅波安往示劍去,因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劍,要立他作王。」

   〔暫編註解〕「示劍」:羅波安選擇在這遠離耶京的地方登基,為要表示大衛家不僅有猶大支派支持,更獲其餘支派擁護,以達到政治上團結的目的。另見王上12:1注。

         羅波安示劍去。第十章記錄耶羅波安的反叛。相應記錄在王上12:1-19。兩處只有少數次要差異。

         示劍。關於羅波安選擇示劍作為他加冕地點的原因,見王上12:1注釋。

         10:1  羅波安為甚麼選擇在示劍登基?以色列人立王,通常在首都耶路撒冷舉行。但是羅波安看到北方的支派可能叛變,他為了控制全境,所以往耶路撒冷以北約31公里的示劍,選擇在那裡被膏立。示劍是約書亞臨死以前,召聚以色列領袖與神立約的地方(參書24:1)。

         10:1-15  人往往寧願聽信順耳的讒言;我對於身旁人的意見,究竟用甚麼準則去決定採納與否?聽信讒言必招大禍。羅波安坐失良機,無法統治一個太平統一的王國,是因為他不聽父親所羅門時代的老臣勸諫,寧可聽同輩人的謀略。他尋求建議,犯了兩個錯誤:(1)對於比他更明暸情勢之人的獻策,他未有慎重地考慮;(2)他沒有求神賜智慧,使他能分辨這兩個建議中哪一個更好。人很容易聽從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人的意見,因為他們的感受常與我們的一樣。但是這些人的見地可能有限,當留心聽比我們老練的人所言,他們的意見很值得參考,因為他們比我們見多識廣,更能通透全局。

         本章敘述猶大國從以色列的多數支派中分裂出來。由於北國(以色列)一開始就背棄神,所以歷代志編者沒有提到耶羅波安作王的事(王上一二20)。參看列王紀上第十二章的腳註。

       本書開始記述分裂後的王國,比《列王紀》的篇幅短,極少涉及北國以色列;所用材料也非全來自《列王紀》,獨立的史料頗多。

         作者雖略去北國,但凡是北國與南國接觸的史事仍加保留。讀本章至13章及28章,可知北國在作者心目中仍為以色列的一部分,不過已經離棄了神,是必須悔改、更新的一部分。作者關心北國的百姓,譴責北國的君王。

         10:1-12:16  羅波安事蹟:本書指出羅波安雖然是國家分裂的導火線,但整件事為神准許(10:15),也是由於北國百姓背叛大衛家的緣故(10:19)。參王上11:29-40對這件事的解釋。

         本章至十二16記接續所羅門為王的羅波安,幾全部採用了《王上》1214章的材料,並添上自己的資料:1,羅波安的失敗導致王國分裂(十1∼十一4);2,聽從神的話,鞏固南國猶大(十一523);3,因驕傲招來災禍(十二11);4,因謙卑而得善終(十二1216)。

         以色列王國的分裂在所羅門王時代已種下禍根。羅波安若肯舒解民困,分裂的苦難本或可避免;但他變本加厲,以致一發不可收拾(1316節)。本書作者寫南國猶大史時,雖未圖為羅波安脫罪,但已將分裂的責任部分歸諸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看十三67)。

         10:1-36:23  猶大列王的統治:10章起記載王國分裂成南北二國,但作者只記載南國的君王(除10-13章與28章有提及北國外),目的見本書簡介主題特色部分。

 

【代下十1 示劍】選擇示劍作為高峰會議的場地暗示兩件事實:(一)羅波安在政治地位上比大衛弱;撒母耳記下五1記載各支派的首領來到大衛的首都希伯侖,承認他的王權。(二)此地位於與前王國時代之領袖約書亞(書二十四)息息相關,並在祭儀上作為耶路撒冷競爭對手(見:王上十二25的注釋)之地區的心臟;在這裡舉行會議使羅波安進一步陷於不利處境。羅波安離開自己的權力中心前來此地,其實是冒了很大的險。會議地點的選擇,已經為他在談判之時缺乏洞察能力和政治手腕下了伏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2「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先前躲避所羅門王,逃往埃及,住在那裡;他聽見這事,就從埃及回來。」

  「耶羅波安」這裡沒有交代他的身分和他躲避所羅門王的原因(參王上十一2640), 大概是假設當時的讀者對他的事蹟早已熟悉。

    「他聽見 ...... 回來」比較王上十二23,此處然指出耶羅波安早有預謀,想率眾反叛。——《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歷代志》作者以前沒有提到耶羅波安逃往埃及(見王上11:26-40)。可能因這個原因,他沒有像《列王紀》作者那樣說耶羅波安“就住在埃及”。

         10:2-3  耶羅波安為甚麼會逃到埃及去?耶羅波安為甚麼會在埃及?因為亞希雅先知曾預言:以色列國將要分裂,耶羅波安要在北國為王。所羅門聽到這話想要殺他,所以他被迫逃往埃及(參王上11:26-40)。

 

【代下十3「以色列人打發人去請他,他就和以色列眾人來見羅波安,對他說:」

   〔暫編註解〕有人認為這是指把他從以法蓮請來,而不是從埃及請來的(見第2節),因為他已經回國(見第2節,見王上12:3注釋)。他被請到示劍。各支派在那裡聚集要立羅波安為國王。

 

【代下十4「“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做苦工,現在求你使我們做的苦工負的重軛輕鬆些,我們就事奉你。”」

   〔暫編註解〕百姓的抱怨是有正當理由的,因為所羅門龐大的公共工程項目給他們造成沉重的稅務負擔,和不受歡迎的輪班勞役(王上5:13 14)。這種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出於公平和審慎,新國王需要對面前的問題加以考慮。

 

【代下十4 所羅門嚴厲的徭役制度】波斯王古列所舉敵手巴比倫王拿波尼度的罪狀之一,是「強逼」百姓「服苦」。同樣,以色列長老亦要求羅波安的政府削減苦役。美索不達米亞典籍也有新王宣告默沙隆mesharum)法令,解放一個階級之奴隸,或減輕一城或一區的賦稅的先例。各支派的不滿是有根據的,若不妥協,就不能維持王國的統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5「羅波安對他們說:“第三日再來見我吧!”民就去了。」

 

【代下十6「羅波安之父所羅門在世的日子,有侍立在他面前的老年人,羅波安王和他們商議,說:“你們給我出個什麼主意,我好回復這民。” 」

 

【代下十68 老年人】王室或政府的「新人」、「舊人」(即最近升級為王的顧問,和已經服務多年的人)之間,似乎有分裂的跡象。「老年人」代表所羅門年間已經在職的人。他們若非王親(王同父異母的兄弟,或堂兄弟、表兄弟等,如:撒下十三3之約拿達),就是政府的官員。新人大抵是羅波安自己的堂兄弟或同父異母兄弟,年齡與他相若。蘇美史詩《吉加墨斯與阿卡》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場面。吉加墨斯諮詢意見時也是先問老年人(他們反對作亂),再問城中的年輕人(這些人組成軍隊,贊成叛亂)。在此得採納的也是年輕人的意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7「老年人對他說:“王若恩待這民,使他們喜悅,用好話回復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

  「恩待」、「使他們喜悅」王上十二7則作「服事」、「如僕人」。此處強調了王的尊嚴。——《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仁慈是執政的最好法則。無論在家庭、學校、商店、還是在田間,仁慈會溫暖人心,並使人多交朋友。如果羅波安善待百姓,向他們顯示他作為國王只是為了服侍他們,關心他們的福利,他就會贏得他們的心,並挽救他的王國。

 

【代下十8「王卻不用老年人給他出的主意,就和那些與他一同長大、在他面前侍立的少年人商議,」

   〔暫編註解〕智慧是隨著年齡和經驗而增長的。年輕人需要老年人的指導。如果他們藐視老年人合理的勸導,就是自取痛苦和災難。

 

【代下十9「說:“這民對我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求你使我們輕鬆些’;你們給我出個什麼主意,我好回復他們。” 」

 

【代下十10「那同他長大的少年人說:“這民對王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求你使我們輕鬆些’;王要對他們如此說:‘我的小拇指比我父親的腰還粗;」

  「少年人」可指年約四十的人(見王上十二8注)。——《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羅波安青年謀士們的主意不是出於仁慈或智慧。他們所建議的答覆措辭嚴厲而無情,只能引發出報復和背叛。

 

【代下十11「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暫編註解〕蠍子。這些尾部帶刺的昆蟲會造成嚴重的疼痛,在這裡似乎比喻帶有鋒利金屬的鞭子,特別疼痛和殘忍。羅波安等於告訴他的百姓,他會比他的父親更加嚴厲地對待他們。千百年來,一直有人認為執政靠的是武力,而不是仁慈和憐憫,百姓只有靠殘暴才能制服。但是歷史的結論總是與之相反。

 

【代下十11 鞭和蠍子】鞭被用來驅策奴隸、牲口,或作為酷刑工具已經有悠久的歷史。部分學者認為蠍子是鞭的一種,鞭梢附有金屬或玻璃的碎片(羅馬人稱之為「蠍子」)。然而至今為止,挖掘、浮雕,或羅馬時代以前的文獻,都沒有這種鞭子的佐證。但是一個亞喀得文的字眼總目將銅蠍與奴隸的銅鐐並列,因此,亞喀得文的學者暫時把它鑒定為笞端的金屬倒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12「耶羅波安和眾百姓遵著羅波安王所說“你們第三日再來見我”的那話,第三日他們果然來了。 」

 

【代下十13「羅波安王用嚴厲的話回復他們,不用老年人所出的主意,」

   〔暫編註解〕國王沒有體諒百姓的感受,沒有表現基督的精神,說話像一個專橫的東方獨裁者。他本想顯示權威,結果卻暴露了自己的懦弱和愚昧。粗暴的言語會導致粗暴的行為,而出於仁慈之心的仁慈言語則會導致順服,合作和安寧。

 

【代下十14「照著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對他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

   〔暫編註解〕10:14  羅波安竟說出這樣的話,你想他從父親所得的影響是──這對作父親的可真是大提醒……羅波安從他父親所羅門身上,一定看到一幅作首領的不平衡的畫面;他顯然只看到治國的艱難,卻沒有看到守成的機會。他只留意父親嚴厲的統治,自己就定意對百姓更加嚴厲。你與兒女談到自己的責任時,一定不要只說埋怨不滿的話,要多說喜樂的話;否則,你會令子女對你所做的工作,並你所服事的人產生反感。

 

【代下十15「王不肯依從百姓;這事乃出於神,為要應驗耶和華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

   〔暫編註解〕「這事乃出於神」:有關亞希雅的預言,見王上11:29-39

       本書未記先知亞希雅撕裂新衣,預言將從所羅門王手中奪回十個支派給予耶羅波安的事(王上十一30以後)。可能當日民間均知此事,毋須重提。

         見代下11:4注釋。

 

【代下十16「以色列眾民見王不依從他們,就對王說:“我們與大衛有什麼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大衛家啊,自己顧自己吧!”於是,以色列眾人都回自己家裡去了。」

   〔暫編註解〕以色列王國自此分裂為二。跟隨耶羅波安的十個支派,在北方立國,仍名為“以色列國”,以以法蓮為首。擁護大衛王朝的只有兩個支派(猶大和西緬)加上一部分便雅憫,名為“猶大國”。《歷代志》的歷史是以猶大國王室正統的記載為主。猶大國在羅波安之後共有十九個王,都是大衛的後裔。

         王國分裂以後,“以色列人”一名多指北方以色列國(有時也用“以法蓮”一名代替)。

       不依從。聰明的君主會傾聽百姓的聲音。羅波安即位以後的第一件事應該是瞭解他百姓的需要,努力糾正過去的錯誤。但他不聽勸導,就等於自邀悖逆。他要為隨後的背叛負責。

         耶西的兒子。不多年以前,大衛還是民族的英雄。現在由於他後代的愚蠢,他的名字在以色列受到厭棄。北方的支派決定擺脫南方而獨立。

         自己顧自己罷。這些支派實際上是在說:“大衛啊!你現在只管你本族的事吧。我們要自己管自己了。”說出這些大逆不道的話說明他們決心已定。大衛的家族從此只能統治國家的一部分,主要是大衛的本族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大多數支派將選擇自己的統治者而獨立。

         10:16-19  羅波安貪權,幾乎失去一切;在不可貪之處,我是否可以放手?羅波安想以鐵腕統治來掌握全國,結果幾乎失去所有的。他的動機出於貪慾和權力,又操之過急,遂使國家分裂。其實他何需更多的金錢和權力,因為他已經承受了世上最富足的王國;他也不需要對國民控制更嚴,因為他已經是君王。他的要求不是出於屬靈的明辨,而是出於自私。凡堅持要得到一切的人,常常損失慘重,甚至落到一無所獲的下場。

         10:16-19  以色列國分裂了──這是以色列國分裂的開始。原本太平而統一的王國一分為二:十個支派隨從耶羅波安,自稱為以色列國,或稱北國;猶大和便雅憫這兩個支派則繼續對大衛的後裔效忠,接受羅波安的統治,他們自稱為猶大國,或稱南國。

 

【代下十16 以色列和猶大不穩定的聯邦】北方支派在示巴之亂時已經響起過這個號召呼聲(見:撒下二十1的注釋)。以為以色列十二支派視統一為自然或當然的趨向,是很容易有的誤解。實質上他們是十二個獨立的部族單位,具有很多使他們分裂的因素。大衛和所羅門年間的統一,不但發生在富強的年代,更是高度的技巧和極大的努力的結果。然而將這些政治實體聯結為一的因素只有一代的年日,以色列和一般的酋長國(如:掃羅在以色列支派中組織的國家)一樣,仍然過度依賴領袖本人的魅力。酋長國和帝國都有些微不和便土崩瓦解的傾向。如今北方眾支派一旦瞭解猶大支派和大衛家無意與他們妥協,容許他們擴張自治,減輕賦稅,統一的代價和南北雙方觀點的歧異,便成為了分裂的導火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17「惟獨住在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羅波安仍作他們的王。」

   〔暫編註解〕羅波安屬猶大支派。所以當其他支派背叛他時,猶大支派依然忠於他。在對待全體以色列人的沉重賦稅和勞役上,不知所羅門有沒有照顧自己的支派。如果有,他們就更會支持他了。

 

【代下十18「羅波安王差遣掌管服苦之人的哈多蘭往以色列人那裡去,以色列人就用石頭打死他。羅波安王急忙上車,逃回耶路撒冷去了。」

   〔暫編註解〕哈多蘭又名亞多蘭(王上十二18),為大衛王朝舊臣,主管人力的徵調和分配。此時奉王命往北國行使權力,遭遇抵抗,為人打死。羅波安知統一無望,自示劍逃回耶城,分裂已成定局。

       “哈多蘭”即亞多蘭。參看列王紀上十二章18節的腳註。

         羅波安差哈多蘭往北方以色列人那裡去,是要鎮壓這次叛變。

 

【代下十18 用石頭打死】有關石刑作為處死方式,可參看:申命記十三10的注釋。哈多蘭之死就像革命或暴亂的第一響炮。掌管公共工程者(包括負責巨石的搬運工作)竟然死于亂石底下,幾乎可說是因果報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19「這樣,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直到今日。」

   〔暫編註解〕作者沒有提及耶羅波安被立作以色列眾人的王一事,因他只記錄大衛的王朝。

 

【思想問題(第10章)】

 1 參閱其他有關經文 (王上11-12),  看看羅波安和耶羅波安二人的背景和稟賦。你認為他們見面時是處於怎樣的狀況和心態?

 2 羅波安與人商議後,所做的決定導致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你認為羅波安是否做了錯誤的決定?那麽,15節說「這事乃出於神」又作何解?神如何讓人有自由意志而又完成 的旨意呢?神的計畫中是否允許惡人的計謀?

 3 羅波安面對以色列會眾的請求 (3-4),  以及兩批謀士所提供的相反建議,所作的決定如何反映他的價值觀及對長者的評價?這對你有何監戒?

 4 羅波安身為所羅門之子,承繼了先王的財富與版圖,身旁有謀士,原先也有全部百姓的支援 (1), 但因一次錯誤,全盤改觀。神賜給你什麽優越的條件?你有否善用?

 ──《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