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三十三章拾穗
【代下三十三1】「瑪拿西登基的時候年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
〔暫編註解〕瑪拿西作王55年,在《王下》的記述中,他是一個惡王,他的惡行且是耶路撒冷淪陷和人民被擄巴比倫的遠因(二十一10~15)。本章記瑪拿西以所行諸般惡事開始(1~9節),加了一些新資料,記他被亞述人擄往巴比倫後,悔改求告神,獲釋回國,重登王位,敬拜神,去除國中偶像(10~16節)。
這件事說明:不聽神警告的人,災禍會立刻臨到他,甚至被擄異邦;到此地步,若肯悔改,仍可獲神赦免,得到釋放,並蒙神賜福(14節)。瑪拿西的經歷,正是回歸耶城眾人的盼望;他們被擄巴比倫的經驗,可成為生活下去,重建家國的鼓勵。
有人認為瑪拿西在位55年(其中10年與希西家一同統治),時間比猶大諸王為長,是神對他的福佑。長壽雖為神悅納的記號,但本章從未提過這一點。在作者心目中,國家興盛、財富增加、戰爭勝利、家族繁衍等等,才是福分。
1~2 “瑪拿西”。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一章1節的腳註。
1-9 瑪拿西的惡行:本段記載大致與王下21:1-9同,參上述經文注。
33:1-20 瑪拿西事蹟:歷代志作者筆下的瑪拿西與列王紀的不大相同。後者以他為導致猶大亡國的罪魁禍首(王下21:10-15),而在此,他本人終因悔改而獲赦免。本段主要是采自王下21:1-18的資料,只是在解釋上貫徹了因果神學觀念,指出猶大亡國並不能單單歸咎瑪拿西。他的失敗、悔改、蒙赦免的經歷,堪作後人的借鏡。
本章記錄了瑪拿西(第1-20節)和亞們的統治(第21-25節),與王下21章相對應。兩處的順序和內容是相似的,但有幾條區別。《列王紀》包括:一,兩位母后的名字;二,瑪拿西流無辜者的血;三,神警告的話語;四,亞們墓地的細節。《歷代志》多了一些重要內容,包括:一,瑪拿西被擄的記錄;二,他的悔改和回到猶大;三,他的建築工程;四,他努力反對偶像崇拜,恢復敬拜神;五,他統治的記錄保存在“何賽的書上”(第19節)。第11-19節是《歷代志》所獨有的。瑪拿西的統治在猶大歷史上非常重要,因為它經歷了異端崇拜的復興,和對無辜的耶和華敬拜者的嚴厲迫害。
【代下三十三1 年代小注】蒂利將瑪拿西長久的統治鑒定為主前六九六至六四○年,可能包括與父親共同執政的時候。同時代的亞述王是西拿基立、以撒哈頓、亞述巴尼帕。重要的埃及君王是塔哈爾卡和森美忒庫一世。在這段時期中的絕大部分,亞述在西方都有極大的影響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2】「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
〔呂振中譯〕「他行永恆主所看為壞的事,像永恆主從以色列人面前所驅逐的外國人所行厭惡的事一樣。」
【代下三十三3】「重新建築他父希西家所拆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做木偶,且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
「巴力 ...... 木偶」「木偶」即「亞舍拉」,而此處兩字都用複數而非列王紀的單數,作者大概是用此法強調拜偶像的嚴重。——《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這些偶像都是在以色列王亞哈時代就已引進猶大國的(王下二十一3)。
關於星象的膜拜,參看申命記四章19節的腳註。
巴力。這裡是複數形式。而相應的王下21:3則是單數形式(見士2:11注釋)。
【代下三十三4】「在耶和華的殿宇中築壇,耶和華曾指著這殿說:“我的名必永遠在耶路撒冷。”」
〔暫編註解〕參代下7:16。相應的王下21:4是“我必立我的名”。
【代下三十三4~5 殿中的壇】壇在神殿兩院的位置令學者煞費心思。列王紀上六章的聖殿設計只對內院有詳細的描述。因此,這些祭壇在範圍極大的外院中如何安置至今不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5】「他在耶和華殿的兩院中為天上的萬象築壇,」
【代下三十三5 瑪拿西的異教行徑】敬拜天象(日、月、星、星宿)是在聖殿的壇和王宮的屋頂上(見:王下二十三12)進行的。早至主前第二千年紀初期,來自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古代近東文獻已經有天象崇拜的描述。這時候它在美索不達米亞十分普及,來自以色列的印章顯出天象神祇在當地也很流行。星辰被視作神明和世人之間的媒介,能控制世事。亞述君王亦偶爾被描繪為穿戴行星的標誌,行星當然與某些神祇有密切關係(進一步資料,見:王下二十三4的注釋)。這時代的亞述政策是不介入或限制地方性的宗教活動,因此沒有理由相信瑪拿西設立這些崇拜活動是被逼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6】「並在欣嫩子谷使他的兒女經火,又觀兆,用法術,行邪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
〔暫編註解〕“ 欣嫩子谷” 。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三章10節、歷代志下二十八章3節和耶利米書七章31節的腳註。有關這裏各種不同的“巫術”,參看申命記十八章10、11節的腳註。
「他的兒女」:原文為「他的眾子」,見28:3注。
欣嫩子谷。《列王紀》裡沒有提到。見代下28:3注釋。
他的兒女。這些兒童可能作為獻給假神的燔祭。見代下28:3注釋。
巫術。瑪拿西求助於撒但的代理,採用各種法術,邪術和巫術,傳達邪惡勢力的旨意,來指導國家的事務。
33:6 “觀兆”與“用法術”所指為何?觀兆(可譯為“行法術的”)是使用從邪靈所得到的力量。用法術(譯者註:也可譯作“占卜”),是藉著兆頭預測未來。
【代下三十三6 使兒女經火】這種作法的經外證據少如鳳毛麟角。亞述法律文獻將一個有關刑罰的條款形容為:「他要把兒子燒給(月神)辛,把女兒燒給伯勒特塞裡〔Belet-seri〕。」又請參看:歷代志下二十八3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7】「又在神殿內立雕刻的偶像。神曾對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說:“我在以色列各支派中所選擇的耶路撒冷和這殿,必立我的名直到永遠。」
〔暫編註解〕“雕刻的偶像”指亞舍拉女神(王下二十一7)。
據王下21:7,這是一個亞舍拉或木偶(見代下14:3注釋)。猶大墮落到把多產女神的像放到聖殿之中。後來約西亞“從耶和華殿裡將亞舍拉搬到耶路撒冷外汲淪溪邊焚燒”(王下23:6)。
【代下三十三8】「以色列人若謹守遵行我藉摩西所吩咐他們的一切法度、律例、典章,我就不再使他們挪移離開我所賜給他們列祖之地。”」
〔暫編註解〕本節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住在迦南地,是以順從神藉祂僕人摩西所頒佈的律法為條件的(見耶18:7-10)。
【代下三十三9】「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以致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
〔暫編註解〕原來住在迦南的外邦人,因他們的罪惡而在以色列人面前滅亡。但現在自稱為神子民的人,陷入比周圍外邦人更深的罪孽中。
【代下三十三10】「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
〔暫編註解〕乃是“藉祂僕人眾先知”(王下21:10)。又見王下21:11-15,記錄了先知的信息。《列王紀》的作者補充了細節:“瑪拿西……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從這邊直到那邊。”(王下21:16)
【代下三十三11】「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到巴比倫去。」
〔暫編註解〕這個時候的亞述王是亞述巴尼帕,時在主前648年。“鐃鉤”是用來鉤住重要囚犯鼻子的刑具。亞述人把瑪拿西王當作罪犯看待。
瑪拿西被擄往巴比倫的事尚未見聖經以外的記載。亞述人的史料中,記有瑪拿西曾助亞述王亞述巴尼帕進攻埃及。在進貢建材供亞述大興土木的屬國名單中也有他的名字。從本章所記亞述軍對待瑪拿西的嚴峻手法看,他可能涉嫌陰謀叛亂,暗中幫助巴比倫脫離亞述;後來查明無辜,始釋放回國。
這事可能發生在亞述巴尼帕(Ashurbanipal)在位期間(主前648年)。也許瑪拿西參加亞述巴尼帕兄弟的謀反,或被懷疑是這次謀反的同謀。“鐃鈎”。穿在重犯的鼻孔中(王下一九28)。
當時亞述王為亞述巴尼帕(主前六六九至六二六年),瑪拿西大概是因背叛他而遭受亞述軍隊的攻擊。
「巴比倫」:當時只是一小城邦,仍受制於亞述;作者顯然是用此事影射日後國家的被擄。
鉤住瑪拿西。第11-17節記錄了瑪拿西被擄,悔改,回國和改革,是《歷代志》所獨有的。以撒哈頓(西元前681-669年)和亞述巴尼帕(西元前669-627年?)把瑪拿西列入他們西亞屬國的國王中間。
鐃鉤。希伯來語是chochim,有人解釋為把鐃鉤穿透俘虜的鼻孔或面頰,用一根繩子牽拉。亞述人的浮雕畫著用鉤子穿透嘴唇和鼻孔,拉著重要的俘虜走(見賽37:29;參摩4:2)。還有人把chochim
解釋為“洞穴”或“凹進處”。
帶到巴比倫去。巴比倫是亞述帝國的一部分。許多亞述國王帶有巴比倫王的稱號,既統治亞述,也統治巴比倫(見本書卷二61
156
157頁)。所以亞述王可以把猶大國王擄到巴比倫去,而不用帶到尼尼微。把瑪拿西帶到巴比倫的國王,要麼是在整個執政期間統治亞述和巴比倫的以撒哈頓,要麼是亞述巴尼帕。他擁有巴比倫王的稱號時間很短。在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有一位巴比倫王在亞述人的監督之下統治巴比倫。
33:11 一國之君被視為罪犯,是因為他違背了神的心意,故此要謹慎神的警戒與提醒……在公元前652和648年,巴比倫城背叛亞述,叛亂雖然被平定,但是亞述可能懷疑瑪拿西支持叛亂,所以將瑪拿西帶到巴比倫,而不帶到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去受審。
【代下三十三11 瑪拿西和亞述的關係】瑪拿西從父親希西家手中繼承了亞述的一個附庸小國。亞述王以撒哈頓(主前681~668年在位)的年表提到瑪拿西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的一組君王,必須將建築材料運到尼尼微供某個工程所用。以撒哈頓的繼承人亞述巴尼帕也將瑪拿西列作送他禮物的一組君王中之一員。在這兩個文獻之中,瑪拿西都被形容為忠心的藩屬。——《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1 瑪拿西被囚】以撒哈頓死後,亞述分由他兩個兒子統治。亞述巴尼帕分得亞述,即位不久便完全支配了分得巴比倫統治的哥哥沙馬士舒馬烏金。沙馬士舒馬烏金實際上與一般總督無異,到了主前六五二年,顯然厭倦了這個臣服角色的他,在以攔的支持下發動了一個為期五年的血腥內戰。結果在巴比倫被圍兩年之後,沙馬士舒馬烏金在橫掃巴比倫的大火中身亡。史籍記載沙馬士舒馬烏金曾經試圖爭取附庸國的支援,部分學者推測瑪拿西在這場叛亂中大概是巴比倫總督的支持者。值得留意的一點是,亞述人囚禁瑪拿西的地點是巴比倫(或許是與其他叛黨一同目睹叛亂失敗的結果),不是尼尼微。亞述經常將背叛的藩屬擄走一段時期。有證據證明「悔改」(即被亞述所馴服)了的君王,往往能夠釋放回國,恢復原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2】「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
〔暫編註解〕33:12-13 邪惡如瑪拿西都悔悟歸向神。我現在還不尋求神的赦免與拯救嗎?昏君的名單之中,瑪拿西算是惡人之最。他一生盡行惡事,包括敬拜偶像、以他的兒女為祭獻給偶像、污穢聖殿。不過,他後來認識了自己的罪,呼求神赦免,神也垂聽了他的呼求。神既然能赦免瑪拿西,祂就必能赦免任何人。你是否有不堪負荷的犯罪的內疚?你是否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否得赦?你儘可以放心──一生一世都可以相信,人人都能得到神的赦罪之恩。
12-13 瑪拿西悔改,結果得著釋放,重回故土。
【代下三十三12 瑪拿西的祈禱】歷代志經文並沒有記載瑪拿西祈禱的內容。但後世的次經卻包括了一篇優雅的禱文,托稱是他的作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3】「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
〔暫編註解〕他祈禱耶和華。神滿有慈悲和憐憫,願意饒恕那些誠心懇求祂的人。
歸回耶路撒冷。讓瑪拿西復位的是亞述巴尼帕。這就像他對尼哥一世的做法一樣。尼哥一世被擄到亞述,後來被釋放回去,做亞述的附庸。
【代下卅三13~16為何列王紀下沒有提及瑪拿西悔改?】
根據歷代志下三十三13-16,瑪拿西從巴比倫獲釋回國,此後便悔改歸向神(參11節)。在極度絕望中,瑪拿西投向神的恩典,而這位神正是他統治猶大時所憎恨、所侮辱的那一位。瑪拿西悔改,神便應允他的呼求,使他獲釋回國。第十五及十六節指出,瑪拿西除掉他以前立在聖殿裡的偶像,並將耶路撒冷的異教祭壇全數拆毀,丟棄在城牆外面。此後,他依照摩西的律例恢復了聖殿中的敬拜,終其一生,都與耶和華有美好的相交。
但為什麼這位惡王最終悔改的事蹟,列王紀下第二十一章竟沒有提及?這章開首的九節經文,詳盡記載了瑪拿西的惡行,破壞以色列人與神所立的約,他這罪惡的行徑的影響,使國民的靈性一瀉千里。到了十至十五節,作者指出,因為瑪拿西的滔天罪行,神便向他及猶大國發出審判,耶路撒冷及整個國家都被敵人蹂躪。本章結束時(16-18節),概括描述了在瑪拿西統治之下,使耶路撒冷陷於罪裡,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但作者沒有指出瑪拿西逝世之前是否有悔改。
列王紀上二十一章沒有提及這個統治期長的惡王最後悔改了,著實令人有點訝異,因為瑪拿西悔改是一項重要的發展。然而,我們也可以找到解釋理由,就是列王紀作者所重視的,與歷代志有些歧異。列王紀作者所關注的,並非某領導者個人與神的關係,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代表了這個國家,他要帶領國家遵守神盟約中的責任。在瑪拿西統治期間,猶大國民的道德及靈性水平大降,雖然他自己終於悔改歸向神,但也太遲了,影響所及的結果也太微弱。縱使他悔改,但對猶大國的影響可說是微不足道。其子亞捫繼位作猶大王后,國民又回復拜偶像,道德依舊腐敗,國家的情況就像瑪拿西未從被擄之地獲得釋放時一樣。神的咒詛並未從耶路撒冷挪走,主前五八七年這城被摧毀了。
歷代志編者所注重的,是每個領導人自己與神的關係。因此,在列王紀十五9-24,只是大略描述亞撒的政績,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亞撒所犯的一個大錯上,就是他送金銀財物給大馬色王便哈達,要求他自北侵略以色列國,迫使巴沙王放棄在南面邊界修築拉瑪的計劃。亞撒的計劃似乎成功了,巴沙所築的防禦工事後來被亞撒的軍兵破壞了,但亞撒賄賂便哈達,卻引致一連串災難。但歷代志一段平行經文卻有不同的重點,代下十六7-9記載先知哈拿尼指摘亞撒,控訴他倚靠亞蘭王而不祈求神幫助。哈拿尼提醒亞撒,神曾奇妙地救他脫離埃及和古實強大陣容的軍兵,因此,只要亞撒完全仰賴神的恩慈,神必施行拯救。(這件事蹟詳見於代下十四9-15,但列王紀卻隻字不題。)
再將時間推前一點,我們再發現可顯出歷代志與列王紀不同重點的記載。歷代志下十三2-20詳述羅波安之子亞比雅如何戰勝耶羅波安第一。列王紀對這事隻字不題,因為這兩個王帝之間的爭戰,對分裂王國的動盪政局無長遠影響。但對歷代志編者來說,亞比雅得勝一事卻有極大含意;因為這事可顯出,神必拯救那些面對難題,周圍環境又對他不利的人,只要他信靠神,像亞比雅一樣就可以了。根據上述例證,我們可以識別出兩位歷史家選擇材料的不同重點。列王紀上的作者根據某王帝是否忠於神的盟約,而將注意力集中在這王帝統治期間在王國一般的影響。歷代志編者卻對某些可以彰顯偉大信心的特別時刻感興趣,縱使這段事蹟對整個國家沒有長遠的影響。所以,列王紀沒有記載某些在歷代志裡提及的事蹟,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歷代志資料的準確性應受質疑。與這情況相似的是,新約符類福音其中一卷所沒有記載的事情,卻可見於另一卷福音書,我們亦不能說這些資料不真確。──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代下三十三14】「此後,瑪拿西在大衛城外,從谷內基訓西邊直到魚門口,建築城牆,環繞俄斐勒,這牆築得甚高;又在猶大各堅固城內設立勇敢的軍長;」
〔暫編註解〕瑪拿西王經此巨變,幡然悔悟,承認耶和華為獨一真神;神也賜福給他,可以加強耶城防禦力量,充實各防城中兵力。
鞏固防衛:在耶路撒冷的城牆外加築新牆,一方面是為了加強防衛,另一方面,由於人口不住增加,有往外擴展的需要。
修建這樣的城牆可能著:一,瑪拿西可能改變對亞述宗主國的態度,準備反叛;二,作為亞述的附屬國準備防禦埃及。亞述巴尼帕在統治的後期,遭遇許多入侵和反叛,因為亞述已接近沒落。如果瑪拿西對防禦工事的加固是從基訓(耶路撒冷東部)西邊延伸到魚門(在北部),並環繞俄斐勒(在東南山的北部),工程就可能包括城牆的很大部分。烏西雅,約坦和希西家原先在耶路撒冷城牆的不同部位都做過大量的加固工作(代下26:9;27:3;32:5)。
【代下三十三14 耶路撒冷的擴建】瑪拿西擴建耶路撒冷防禦工事的理由可能與乃父希西家不同(見三十二5的注釋)。埃及在森美忒庫一世的領導下興起,可能驅使亞述協助猶大加強防禦設施,後者則迅速成為緩衝國。黑西遺址和亞拉得都可以找到或許是瑪拿西年間建築之防禦工事的遺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5】「並除掉外邦人的神像與耶和華殿中的偶像,又將他在耶和華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築的各壇都拆毀拋在城外;」
〔暫編註解〕似乎指瑪拿西自己放在聖殿裡的亞舍拉(見代下33:7;參王下21:7)。他兒子亞們一定恢復了這個神像(見第22節),因為他的孫子約西雅又把亞舍拉從聖殿搬走,在汲淪溪邊焚燒(王下23:6)。
【代下三十三16】「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暫編註解〕亞哈斯曾挪走銅祭壇(王下16:14),希西家重新潔淨了它(代下29:18)。瑪拿西可能也挪走並玷污了它,致使它年久失修。
【代下三十三17】「百姓卻仍在邱壇上獻祭,只獻給耶和華他們的神。」
〔暫編註解〕雖然“丘壇”用來敬拜耶和華,但這些本土化的禮拜方法,卻違反律法要求人在聖所敬拜神的命令。參看申命記十二章5節的腳註。
邱壇。瑪拿西在執政的早期,就修復了他父親所摧毀的的邱壇(第3節;代下31:1)。
只獻給耶和華他們的神。邱壇不一定是拜偶像的,因為也有在邱壇敬拜耶和華的(見代下17:6注釋)。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時候,神曾命令以色列人搗毀異教的邱壇(民33:52),只在“耶和華從你那一支派中所選擇的地方”
獻祭給神(申12:2)。但是在沒有中心聖所的動盪時代,在本地的祭壇上獻祭是允許的。撒母耳在“祭壇”獻過祭。那顯然不是偶像的祭壇。神指示他在伯利恒獻祭(見撒上9:12;16:2)。允許在邱壇獻祭的危險是以色列人經常利用迦南人的神壇,所以不斷存在拜偶像和效仿異教徒可憎行為的誘惑。
但即使在聖殿的儀式建立以後,邱壇依然存在到希西家的日子(見王下18:4;代下31:1注釋)。百姓雖然沒有拜偶像,卻仍在邱壇上繼續敬拜了神(見對王上3:2
3;王下12:3節的注釋)。希西家除掉了這些邱壇。但他死後,邱壇又被瑪拿西恢復了,先是為了舉行異教的儀式(第3節),後來用來敬拜耶和華。
33:17 要提防在敬拜中滲入了迷信色彩;我是否也常以中國人傳統拜神的態度來敬拜真神?猶大人雖然單單敬拜神,卻用錯誤的方法。神曾經吩咐他們要在祂所指定的地方獻祭(參申12:13-14),好使他們不會改變敬拜的方式,保護他們免受異教習俗的危險影響。可惜,猶大人仍繼續使用邱壇向神獻祭,他們不知道:(1)所採用的習俗是神所反對的;(2)獻祭的地方是神的律法所禁止的。他們將異教的信仰與敬拜神相混合,將異教的神祇和獨一的神混在一起,使人混淆不清。我們必須小心,不要讓世俗的影響弄歪了我們敬拜的正道。
【代下三十三18】「瑪拿西其餘的事和禱告他神的話,並先見奉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警戒他的言語,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暫編註解〕有一卷旁經《瑪拿西禱辭》,據稱是瑪拿西在被擄時的禱告。這是一位匿名作者于西元前三世紀以前所寫,被認為是偽造的。
【代下三十三19】「他的禱告,與神怎樣應允他,他未自卑以前的罪愆過犯,並在何處建築邱壇,設立亞舍拉和雕刻的偶像,都寫在何賽的書上。」
「何賽的書」何賽大概是不見經傳的先知,他的書記錄了瑪拿西的事蹟。——《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三20】「瑪拿西與他列祖同睡,葬在自己的宮院裡。他兒子亞們接續他作王。」
〔暫編註解〕瑪拿西死後沒有葬在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而是“葬在自己的宮院裡”。他一生過多於功,和亞哈斯、烏西雅等同一命運(看二十八27注)。
即“葬在自己宮院烏撒的園內”(王下21:18)。古時常把帶有內院的房屋建在街邊。國王的住宅自然擁有帶圍牆的花園,所以說“園”在宮院“裡”。
【代下三十三21】「亞們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
〔暫編註解〕第21-25節記錄亞們的統治,與王下21:19-26相對應。那裡提到亞們母親米舒利密的名字及其身世。亞們生約西亞的時候只有十六歲(見代下34:1)。
33:21-25 亞們事蹟:亞們只作了王兩年,他行為惡劣,終被弑身亡,見王下21:19-26。
【代下三十三22】「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瑪拿西所行的,祭祀事奉他父瑪拿西所雕刻的偶像,」
〔暫編註解〕這句話似乎表明瑪拿西並沒有毀掉自己所造的偶像,只是把它們擱在一邊,除非《歷代志》的作者所說的亞們崇拜的假神和他父親拜的是一樣的。猶大的歷史是不斷改革和失敗的歷史。每一位國王都走了他先王的老路。
【代下三十三23】「不在耶和華面前像他父瑪拿西自卑。這亞們所犯的罪越犯越大。」
〔暫編註解〕“不在耶和華面前像他父瑪拿西自卑”一句,說明亞們為一惡王。他恢復偶像敬拜,這一片使猶大人陷在罪中的邪魔妖氣,並未因亞們為臣下所殺而消弭。萬木無聲待雨來,大家都在等待一個有魅力的新王來掃蕩妖風。這個王便是約西亞。
《列王紀》的作者沒有提瑪拿西的自卑和悔改,所以不會對父子二人的經歷進行對比。
【代下三十三24】「他的臣僕背叛,在宮裡殺了他。」
〔暫編註解〕亞們似乎是在一場大暴動中被殺死的。有人認為這簡短記錄的事實,反映了宗教改革的團體與反改革團體之間的劇烈鬥爭,而後者暫時處於劣勢。也有人認為謀害亞們是一個反亞述組織所策劃的。在亞述巴尼帕(在拉4:10被稱為“亞斯那巴”)統治期間,撒瑪利亞似乎參予了一次反亞述的叛亂。所受到的懲罰是把反叛地區的居民遷到其他地區。
【代下三十三25】「但國民殺了那些背叛亞們王的人,立他兒子約西亞接續他作王。」
〔暫編註解〕殺了那些背叛亞們王的人。說明百姓一般是反對謀反者的,並說明他們對隸屬於亞述持平靜滿足的態度。
這裡的記錄沒有採用表示國王統治結束的通常說法。關於一般的說法,見王下21:25
26。
【思想問題(第 33章)】
1 瑪拿西登基後,把先王希西家的一切宗教改革完全推翻,百姓由靈性復興而跌進罪惡裡(33:9)。這對今日教會的領袖有什麽警惕呢?
2 神在刑罰瑪拿西以先,作出什麽行動?參33:10。瑪拿西受重罰後,神還給他機會麽?參12-13節。人有否藉口說自己在神面前沒有悔改更新的機會呢?
3 瑪拿西畢竟聰明,曉得在苦難的時候向神自卑,學到神管教他的功課(33:12-14)。基督徒在受神管教、操練時,若不受教,甚至怨天尤人,是否可悲呢?
4 你能否從聖經中找到急難中懇求神卻遭神撇棄的例子?禱告出問題是在於神不聽祈禱抑或是人疏於禱告?
5 你能否找出證據證明瑪拿西的悔改是真誠的?同樣,真正的基督徒必須有什麽表現?參約14:23-24。
6 你從那方面可看到亞們比瑪拿西犯罪更甚呢?聖經描寫亞們行惡,「效法他父瑪拿西所行的」(32:22)。有人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壞榜樣比好榜樣影響更深,你同意麽?這給為人父母或師長的什麽警惕呢?
──《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注釋》․《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