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十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愛和懼怕,都有使人降服的能力。君王可以作羔羊,使人感到可愛;或作威嚴的獅子,使人懼怕。
多數的君王,願意作獅子,顯出統治者的威權,以收震懾的效果。一般人以為這就是敬畏了,其實是把森林原野中的原則,代替人間社會的秩序。
羅波安接續所羅門,作了以色列王。人民擁護耶羅波安作代表,向新王請願,要求減輕勞役負擔。為甚麼他們在所羅門的統治下,不早講出心中的不滿呢?因為所羅門繼承了大衛的遺志,建造聖殿,使人民有正確的敬拜中心;他建立了積貨城和保障,增進國家的安全;他發展經濟建設,加強了大家共同的自尊心;這些都是可以看見的成就,人接受他智慧的領導。為了有價值的目標,人民可以容忍有限度的犧牲。
新王登了位,承受了前王未發的積怨,卻沒有提出高尚的目標。對於人民的請願,他不採納老臣的建議,說出恩待的好話;卻用無知少年玩伴的主意,以嚴厲的話回覆他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蝎子鞭責打你們。”(代下一○:11)
這種恐嚇的大言,顯出了獅子的威猛,很能滿足新王作威作福的高傲心向,滿足舊人的浮誇心性。可惜,以色列眾民卻不給他表現的機會,他們宣布與大衛家斷絕關係,各顧自己,各人回家去了。
羅波安不知省悟,竟加上了另一個錯誤,“差遣掌管服苦之人的哈多蘭往以色列人那裏去”,想用那個以殘酷著名的勞動集中營主管的威望,恫嚇他們就範;哪知收到了相反的效果,以色列人所有的怨恨,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用石頭打死他。永遠的分裂終於造成,無法可治。推究原因,由於愚昧王接受了錯誤的建議,失策,失言,失國。(代下一○:8-19)
經過了近一千年之後,另一位君王臨到了世界。從肉身來說,祂是大衛的後裔;先於大衛存在,本來是至高神的兒子,卻是柔和謙卑;祂愛罪人,為小孩子祝福,能夠屈尊給門徒洗腳,與憂傷的婦女同哭。祂把世人從罪惡的軛下解放出來,要他們甘心順從,負祂輕省的軛,因愛而服事父神,遵行祂的旨意(太一一:28-30),進入祂榮耀的天國。── 于中旻《歷代志下箋記》
【代下十15「這事乃出於神。」】
叛變的事從表面看,似乎是青年君王受別人的愚弄,有了不幸的錯誤而導致的。他與那些青年政客以為用高壓的手段來治理眾民,比較有效,結果,十個支派從來沒有接近大衛的系統,就宣佈脫離,正如亞希雅所預言的,衣服的十塊碎片與另兩塊完全分開。這事細心研究,會知道這事乃是出於神。在外表看,這只是人的愚蠢與衝動,但是我們突然帶到神面前,使我們知道在人的計畫之後,必能實現祂永恆的目的。
在人的觀念錯綜之中,覺察神的目的,這是聖徒的體會原則。在歷史、政治及一切的事情中,我們看出神必有祂的目的。一切都在神的律之中,照祂的計畫,祂要實現出來,在天軍以及地上的居民。我們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那些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祂要照著神權能的旨意,由於人的抉擇,實現祂的工作,所以我們要信靠神的安排,祂必在一切的遭遇之內,成就祂的恩惠。祂甚至以人的怒氣成為頌贊,將撒旦惡毒的工作,實現祂的計畫。
──邁爾《珍貴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