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第四章拾穗
【拉四1】「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
【拉四1 歸回者的敵人】被擄者回歸時以色列和猶大地都不是沒有人煙的地方。沒有被擄到巴比倫之人的後代,和被亞述遷徙至此之人(王下十七1~6)的後代,都以明確的種族身分存在。作者以斯拉稱他們為「敵人」,顯出歸回者已經和他們發生過衝突(拉三3),而他們提出協助重建聖殿,並不是出自真心。無論如何這些人對於崇拜耶和華,很可能與被擄歸回者有不同的理解(見:王下十七33)。這一點有助於理解所羅巴伯對他們的回答,為什麼如此簡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1~2】“敵人”。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通婚所生的後裔,於主前669年由亞述王“以撒哈頓”遷移到這裏來,應驗以賽亞書七章8節的預言,這預言在主前734年宣告(王下一七24)。亞述人此舉有效地窒礙猶太人的民族精神,並且製造一種混合的宗教。所羅巴伯和耶書亞不接受他們的幫助。──《雷氏研讀本》
【拉四2】「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
【拉四2 以撒哈頓的徙置政策】撒瑪利亞在主前七二二年淪陷以後,亞述王撒珥根二世下令將以色列大部分的人口,遷徙到哈臘和瑪代兩地(見:王下十七6的注釋)。而亞述帝國內部的民族,則被安置來此取代他們(見:王下十七24的注釋)。以撒哈頓在位之時(主前681~669年)大概還有進一步的外遷活動(見:賽七8的注釋),西頓人大概是在主前六七六年的戰役之後被遷至此。這些人的後代被形容為「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但在這麼早的波斯時代,他們還未稱為撒瑪利亞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3】「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
【拉四4】「那地的民,就在猶大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
【拉四4~5】在四至五節所用動詞的時態,如『使……手發𥳾』,『擾亂』,『賄買』,都是慣常性的行動。這說明了敵對行動的本質。凡是神發動新的靈性工作,必有反拒隨之。很有趣的,六節所用『控告』是stina,與『撒但』有密切的關係。這裏不很清楚,這點是否只是語義的關係。不過在歸回的人看來,他們遭遇敵對行動,乃是出於惡者的『火箭』(弗六16)。──《每日研經叢書》
【拉四4~5】四至五節的活動,乃是敵人想以甘言巧語,以為自己與歸回的人,有同一命運,說服歸回的以色列民,放棄他們正在熱心所做的事。第五節更清楚說,他們雇用『謀士』,去破壞他們的『計謀』。那就是說,他們以假意的關心和勸告,想引誘回歸的以色列民,離開神的心意,走向歧途。當第一個詭計被識破(3節),或許改變了策略(從自願協助建造,改為勸告他們不要建造)。──《每日研經叢書》
【拉四5】「從波斯王古列年間,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的時候,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
【拉四5】“賄買謀士”。大概是書珊宮中的公關專家。由於但以理已經逝世,猶太人再沒有人在王宮裏幫助他們對付敵人的詭計。──《雷氏研讀本》
【拉四5 古列至大利烏】波斯王古列一直統治到主前五三○年,當年他在帝國東北部邊界與西古提部落作戰陣亡。繼位的是他兒子剛比西斯。剛比西斯最大的成就是征服埃及。但他在此後不久即遭謀殺,在一連串鬥爭之後大利烏繼位。大利烏爭取到多數波斯貴族的支持,並且娶了古列的女兒。他在主前五二二年登基,耶路撒冷聖殿是在他在位之時竣工的(主前515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5,6,7大利烏、亞哈隨魯、亞達薛西是何等人?有幾位?】
答:1.大利烏--意即約束者,在舊約聖經中提到的有三人:一、是攻取迦勒底國的瑪代王,因迦勒底王伯沙撒被人殺了,他便取了迦勒底國,隨心所願,立一百二十個總督,又立總長三人在他們以上,並在這三人中提升先知但以理,想立他治理通國(但五月30,31 ,六全)。二、是波斯王,在主前五二一年即位,在位卅六年,為善戰之魁首,常帥師親臨大敵,在亞西亞西北、歐洲東南、非洲北部佔據許多國土為屬國。主前四九○年,希臘再複富強,制勝波斯,而使之衰微。在大利烏年間,恩准猶太人重建聖殿,並撥給貢銀作為修殿之經費(拉五至六章)。三、在尼希米記中所說的波斯王大利烏(十二22),不是指以上一、二項所說的王,乃是波斯末王。於主前三三○年,這個王國即被希臘王亞力山大所滅亡。
2.亞哈隨魯--意即大王,乃波斯王亞達薛西(斯一1)。有神學家說,在以斯拉和尼希米二書中所說的亞達薛西,是波斯國的兩個王,非指一個王的名字,其中之一是禁止猶大人建造聖殿的(拉四全);另一位是允准猶大人建造聖殿,重修耶路撒冷城牆的(拉七全,尼二l,五14,十三6)。但是,也有神學家認為二書所記的亞達薛西,實在是指一個王,就是波斯王亞達薛西第一。他為前王薛西的第三個兒子,作王四十三年,即主前四六五至四二四年,有一大臣殺其父,立之為王。此王好戰爭,人稱他綽號為長手,曾廢其後瓦實提,封立以斯帖為王后(斯二16,17)。主前四五八年,即他在位第七年,准許以斯拉率領猶大人回歸故土(拉七1-28,八1)。到了第二十年(主前四四五年),覆命尼希米再回耶路撒冷(尼五14,十三6)。此外,還有亞哈隨魯其名者,系為瑪代族的一人,乃迦勒底王大利烏的父親(但九1)。――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拉四6】「在亞哈隨魯才登基的時候,上本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拉四6】“亞哈隨魯”即薛西一世。參看以斯拉記簡介的“歷史背景”部分。聖經再沒有別處提到這位王,這事件發生於主前486年。──《雷氏研讀本》
【拉四6 亞哈隨魯】大利烏的兒子亞哈隨魯於主前四八六或四八五年登上波斯寶座。初年致力於鎮壓巴比倫和埃及的叛亂。亂平後巴比倫獨自成為一個行省,受波斯政府直接統治。此後,亞哈隨魯秉承父親一意征服希臘的野心,率領龐大軍團強渡希拉海(Hellespont;現稱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從北面入侵希臘,焚雅典城。但他的海軍在薩拉米斯海戰中全軍覆沒,陸軍糧道因而不繼。接而大將馬頓尼烏(Mardonius)主前四七九年在布拉的戰役中陣亡,使他再無勝望。亞哈隨魯以好幾個龐大的建築工程聞名,但他的統治卻於主前四六五年因遇刺而結束。進一步資料,可參看:以斯帖記一1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6~23 年代次序】本書是在以斯拉/尼希米時代寫作的,當時大約是主前四四○年。開首幾章回顧差不多一個世紀以前,發生在主前五三八至五一八年之間的事件。作者在第5節提到反對和耽延時,岔開話題從第一次遭受反對至寫作之時的長久歷史,最後才言歸正傳,回到主前五二○年繼續他的記述。貫徹這個離題段落的共同主題,是被擄歸回耶路撒冷之人的夢想遭到反對。他從大利烏王談到亞哈隨魯王,又再談到亞達薛西王(當時是他在位)。亞哈隨魯在主前四八六或四八五年登基,一上臺便忙於鎮壓巴比倫的叛亂──此事大概觸發了西方各省的起義,葉胡德(猶大)亦可能牽涉在內。無論如何,大規模動盪已足構成理由,擱置耶路撒冷的建築活動。這情形一直延續到到亞達薛西年間(主前465~424年),並且從接二連三指控以色列人不忠的信件看,他們的首領也身受嫌疑。──《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7】「亞達薛西年間,比施蘭、米特利達、他別,和他們的同黨上本奏告波斯王亞達薛西。本章是用亞蘭文字,亞蘭方言。」
【拉四7】“亞達薛西”(主前464~424年)。“他別”。也許就是尼希米記二章19節的多比雅。“亞蘭文”。當時的商業語言,以斯拉記四章8節至六章18節原是用亞蘭文寫成的。參看但以理書二章4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拉四7 亞達薛西】名叫亞達薛西的波斯王共有三位。尼希米記中的最有可能是亞哈隨魯之子亞達薛西一世(主前465~424年)。在聖經以外,現今對他所知極少。希臘史家希羅多德提到他的課稅表,以及他在位時的一些不良經濟政策。希臘諸城邦在薩拉米斯和布拉的二度大捷(主前480~479年)之後,乘勝多方設法削弱波斯在近東的權勢。因此,亞達薛西在位之時,需要忍受兩次的叛亂(見:尼一1的注釋)。但他至終仍能作王四十年之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7 亞蘭方言】亞蘭語和希伯來語在語系上是近親。它在亞述時代已經十分重要(見:代下三十二18的注釋),巴比倫和波斯都以它為外交界的通用語言。波斯的內部檔雖然繼續使用波斯文(往往是譯自亞蘭文),他別(Tabeel)等官員的奏章當會使用亞蘭文書寫。這樣,全國各地的官員便可以有共通的語言,來執行王的事務(參較羅馬帝國使用希臘語,以及現代的外交上使用法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8】「省長利宏、書記伸帥要控告耶路撒冷人,也上本奏告亞達薛西王。」
【拉四9】「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和同黨的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亞法撒人、亞基衛人、巴比倫人、書珊迦人、底亥人、以攔人,」
【拉四9】這分不可小看的名單使他們的信更有權威。──《雷氏研讀本》
【拉四9~10 上奏者的官職】利宏的官銜「司令」(NIV,和合本:「省長」)是個有資格發佈命令或王室敕令的文職官員。作為書記(sapar)的伸帥負責抄錄官方文件,翻譯為亞蘭文或其他語言,並且撰寫課稅記錄。帝國到處,包括伊裡芬丁,都可以找到這種官吏,因為職位較高的官員經常都用得上他們的服務。「審判官和官吏」(NIV,和合本:「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等其他官職則較不明確,大概是指利宏的隨行人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10】「和尊大的亞斯那巴所遷移、安置在撒瑪利亞城,並大河西一帶地方的人等,」
【拉四10】“亞斯那巴”。亞述王亞述巴尼帕(A s h u r b a n i p a l,主前668~626年),他完成了由以撒哈頓開始的百姓遷移行動(1
2節)。“大河”。幼發拉底河。“等”。原文是:及現在。其它地方譯作:“云云”(參看11
17節;七12)。──《雷氏研讀本》
【拉四10 亞斯那巴所遷移的人】亞斯那巴是亞述巴尼帕的亞蘭文名字。聖經再沒有其他經文提到這位亞述王的遷移活動。但每一任的亞述王都打過很多場戰役,有的是鎮壓叛亂,有的則是對付敵國的聯盟(如:賽二十1~4中所提及,發生在主前711年的亞實突之亂)。亞述巴尼帕於主前六四八年攻打叛亂的巴比倫時,很可能牽涉西方各省,導致被株連的以色列人遷離本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11】「上奏亞達薛西王說:“河西的臣民云云:」
【拉四12】「王該知道,從王那裡上到我們這裡的猶大人,已經到耶路撒冷重建這反叛惡劣的城,築立根基,建造城牆。」
【拉四12~16 控訴的性質】本段所指的回歸者可能是古列、大利烏年間來到耶路撒冷的人,不然,就是最近在亞達薛西一世年間回來的。重建這城引起這些官員關注,似乎表示基於以往的經驗,耶路撒冷素來是反叛和騷亂的淵藪,將會再次在全區引發叛亂。但真正的威脅也有可能是叛變了的總督默加比朱斯(Megabyzus;約主前448年),耶路撒冷可能會樂於與他合作。拒絕交稅與叛國同罪(亞述王西拿基立的年表指控希西家的,也是類似的罪名)。他們誇大事態的嚴重性,可能是蓄意引起王的注意,對耶路撒冷人加以留難,要他們在動工建築之前,先向王室請求核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13】「如今王該知道,他們若建造這城,城牆完畢就不再與王進貢,交課,納稅,終久王必受虧損。」
【拉四13~16】留意當中的請求在三方面刺中王的要害:他若不停止猶太人的工程,便要遭受財政上的損失(13節),他的尊榮將要受損(14節),而且會失去該部分的國土(15
16節)。“我們既食禦鹽”。即我們既在朝廷供職。──《雷氏研讀本》
【拉四14】「我們既食御鹽,不忍見王吃虧,因此奏告于王。」
【拉四15】「請王考察先王的實錄,必在其上查知這城是反叛的城,與列王和各省有害;自古以來,其中常有悖逆的事,因此這城曾被拆毀。」
【拉四15】“先王的實錄”。有時會在不同城市的檔案館保存好幾個世紀。也留意第五章17節、第六章1節、以斯帖記二章23節、第六章1、2節。“反叛的城”。不是反叛波斯,而是在主前701年反叛亞述,在主前600和589年反叛巴比倫。──《雷氏研讀本》
【拉四15 先王實錄的性質】這些檔案可能包括年表和編年史。古代近東各國都有記錄王室年表的習慣,現存例證大部分來自主前第二千年紀中葉的赫人諸王,以及主前九至六世紀的亞述和巴比倫。年表亦可以詳述戰役之年表性王室碑文的姿態出現。此外,王室又有編寫年鑒,記載每年發生的大事。考古學家至今仍未發現任何來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年表,但波斯政府大抵也會盡可能搜集亞述和巴比倫的官方檔案。這些檔能夠從歷史的角度,幫助他們瞭解如今所統治的百姓。因此,要求考察的先王實錄,可能包括從前與以色列國和猶大國的關係(特別是撒珥根二世、西拿基立、尼布甲尼撒諸王的年表),以及波斯文書所記的較近期事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16】「我們謹奏王知,這城若再建造,城牆完畢,河西之地王就無分了。”」
【拉四16 河西之地】幼發拉底河(和合本:「伯拉大河」)以西的地區,除了獨自為一行省的巴比倫以外,是個龐大的波斯行省,由總督所治理。總督屬下的官銜包括「帕赫特」(pah]at;見五3的達乃,和合本:「總督」)和帕蒂法拉薩(patifrasa),即王室監察。行省中有一些較小的行政單位,葉胡德(猶大)是其中之一。治理這些單位的,都是王所任命的官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17】「那時王諭覆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和他們的同黨,就是住撒瑪利亞並河西一帶地方的人,說:“願你們平安云云。」
【拉四18】「你們所上的本,已經明讀在我面前。」
【拉四18 譯成何種語言】亞蘭語雖是外交界(公文、條約)的通用語言,波斯王朝的官方語言仍是波斯文。因此,這信讀給亞達薛西之時,文書會將亞蘭文譯成波斯語以方便君王(NIV:「已經在我面前翻譯宣讀」,和合本:「已經明讀在我面前」),以及維持御前會議的莊重性。──《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19】「我已命人考查,得知此城古來果然背叛列王,其中常有反叛悖逆的事。」
【拉四20】「從前耶路撒冷也有大君王統管河西全地,人就給他們進貢,交課,納稅。」
【拉四21】「現在你們要出告示命這些人停工,使這城不得建造,等我降旨。」
【拉四21】王後來撤回這個決定(在主前444年;尼二)。──《雷氏研讀本》
【拉四22】「你們當謹慎,不可遲延,為何容害加重,使王受虧損呢?”」
【拉四23】「亞達薛西王的上諭讀在利宏和書記伸帥,並他們的同黨面前,他們就急忙往耶路撒冷去見猶大人,用勢力強迫他們停工。」
【拉四23「……用勢力強迫他們停工。」】
{命題4}何以敵党造成重建聖殿的事工停頓,而哈該書一章2節卻說事工停頓是猶大人對建殿不關心遲延所致?
〔難題〕以斯拉記四章7-23節記載以色列民開始立聖殿根基,之後猶大和便雅憫的敵黨用盡方法來阻擋聖殿的重建工作。但是,哈該書卻說是猶大民對重建工作不關心。到底是什麼理由使聖殿重建工作延遲停頓?
【解答】
這兩個理由都對。雖然敵人的勢力造成重建聖殿工作的停頓,也是百姓對建殿的工作不關心造成工作遲遲不開始。在古列王時,當時的情勢以色列民受到極強勁的敵對,重建工作受到頑強的反對。一旦大利烏王在主前522年當政,情勢轉為和緩,對重建的工作較為有利。但是以色列民的領袖他們正忙於自己個人的私事,對重建聖殿這麼重大的任務無心過問。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拉四24】「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
【拉四24】建殿的工程停止了,直至主前520年才恢復。在那一年,哈該催促所羅巴伯開始重建聖殿(五1)。本節在年代上跟第5節相連(第6至23節是一個插段,追述遭受敵對的歷史)。──《雷氏研讀本》
【拉四24 大利烏第二年】在描述城牆系統之建築的插曲之後,敘述在此回復到大利烏王年間耶路撒冷聖殿的重建工程。大利烏第二年是主前五二○年或五一九年初。當時剛比西斯過世後的繼位問題已經解決,大利烏有餘暇處理耶路撒冷聖殿等事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拉四章 為何重建聖殿的工程被拖延了?真正原因何在?】
所羅巴伯及約書亞於五三六年領導猶太人重建聖殿,情況非常樂觀。以斯拉記四7-23指出,當時有異族人(利宏及伸師)干擾他們,致使工程受阻。但哈該先知控告當時在耶路撒冷的領袖不熱衷於建殿工程,指摘他們不嘗試再建聖殿(參該一2)。猶太人建殿工程,在古列王統治末期停頓了,而哈該則在五二O年發出他的訊息,離工程停頓有十四年了。
事實上,以斯拉記及哈該書所說的都正確。周圍的異族覺察一個新的猶太人聚居地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便雇請波斯宮廷的謀士遊說王,迫使猶太人停止建殿工作。到了後來,甘拜西於五二四年逝世,高馬他(Gaumata)於五一二年登位,之後就是大利烏一世執掌大權的時代了。大利烏當政期間,較有利於猶太人重建聖殿。但在那時候,耶路撒冷的領導階層都只顧為自己的事情忙碌,沒有熱心為重建聖殿的計劃付上一點力量;尤其是他們正面對一個問題——他們沒有王的允許就重建聖殿,是冒險的行動。
有很多人誤解了以斯拉記所記載一連串事情的先後次序。哈該於五二0指出重建聖殿的挑戰,但利宏和伸師不是當時代的人。請留意他們的書信在四六四年才發出(他們寫信的對象是亞達薛西王,他在四六四至四二四年作王)。利宏伸師寫給王的信,或工給他們的回覆都沒有提及建聖殿,而只有關於建城牆及防禦工事的記載。聖殿已於五一六年(拉六15)建成了。在重建聖殿的過程中,的確受到異族的干擾,而河西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的確達信予大利烏一世,要知道猶太人所宣稱古列王批准他們建殿是否真有其事(拉五3-17)。大利烏一世終於找到以前由古列發出的禦旨,於是禁止達乃等人干擾猶太人的建殿工程,還命令他們盡力供應猶太人建殿所需的費用。
利宏和伸師的反對在數十年後才提出,所針對的是建城牆的工程(雖然這段記述被置於較前的部份)。以斯拉所關心的,顯然是幫助修補已破毀的城牆(拉九9),以及耶路撒冷居民在敬拜耶和華這事上的更新。但因著一些沒有記在聖經裡的原因,以斯拉的努力不完全成功;建城牆的工作,要待尼希米時才完成。──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