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第一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拉一1】「耶和華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
這裡有許多亮光集中在一處。先有耶利米的預言,被擄只有七十年。其次但以理數計年月的日子,知道期限即屆,就禱告神復興的工作。照約西弗所說,這位年老的先知向年青的異族君王指出以賽亞的預言,甚至清楚提及他的名字:「我憑公義興起古列……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以賽亞書四十五章一、十三節)
耶和華是一切屬靈福分的源頭,祂有大能提拔與光照人們,在歷史的環境中興衰。當你要君王、先知、眾民的心改變,只要求告神。但願我們有撒母耳、以利亞、但以理的信心。這些神人激勵我們懇求神,能激動那些不肯聽我們呼籲的人!義人懇切的禱告是大有功效的,在禱告中,你就激動了關鍵,是世人所需要的。
神激動人,人必須順從。當時只有少數的猶太人肯順從神,與首領們從巴比倫出來,神的呼召是要人自動地回應,少數人肯接受。神感動我們,也只有少數人順服。神要我們自己情願,然後有行為表現我們的信心。無論什麼時候,神有感動,我們應立即起來向前。── 邁爾《珍貴的片刻》
【拉一1古列王為何下詔書允許猶民回耶城建造神的殿】我們可能會覺得希奇,為何一個外邦的君王,他並不認識神,會下一道這樣的詔書。我們必須記得,但以理那時仍與古列王在一起,最可能的是他向古列王說過,在兩百五十年前神曾藉先知以賽亞預言關於他的事情。先知以賽亞生活在主前八百年左右,在以賽亞書四十四:28和四十五章的開頭幾節裡,神發出預言,並且題名說到古列:「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我將所有這些賜給他,使他行我的旨意,就是重建我的殿。」當但以理與古列說到這些時,雖然他不認識神,卻必定是很受感動。他承認必定是神將整個帝國賞賜給他;為了表示他對神的尊敬,他頒下詔書允許所有被擄的神的子民歸回,去建造神的家。── 江守道《神說話了──舊約各卷精華》
【拉一1要按聖經明白神的啟示】若所領受的真理與聖經不相符合,這便不是屬於神的。有很多人在這事上犯了錯誤,解釋聖經與上下文毫無關係,隨便把某處的意思解釋便以此為啟示,建立一些錯謬的教訓。例如:摩門教引證以賽亞書四章「在那日七個女人必拉住一個男人說,我們歸到你的名下。」他們就以此證明人可以多妻,這樣的解釋是完全錯誤的。今天有許多人解釋聖經只是按個人的喜好,一時的衝動,隨便引出一些錯誤的道理。為此,我們必須要花時間查聖經,按聖經的教訓,上下文的關係,聖經作者的目的而解釋,這樣才能真正明白聖經的教訓。──
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拉一1須順服神的啟示】神的啟示不但臨到耶利米,也激動了波斯王古列的心,使古列領受神的旨意。一個順服神的人,一個有預備心的人,他能成為一個特別的器血。但可惜許多時候神的旨意臨到人身上,有些人不肯順服,甚至屬神的人也不肯按神旨而行。雖然如此,但神的旨意也不會落空的,因為君王的心都是在神手中(箴廿一1),詩篇七十六篇十節告訴我們:「人的忿怒要成全神的榮美。」人對神旨意的不順服只會使自己受虧損,神仍然要照樣成就。因此我們看見神的旨意不單臨到那些順服他的人,也臨到那些不肯順服的人。因為神的旨意,要按祂所定的計劃臨到世人。──
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拉一1以色列人被擄七十年期滿】神的律例規定,不但有安息日,也有安息年,六年可以耕種,第七年不可耕種,讓地安息,以色列人不聽,在四百九十年中,年年耕種,神的計算不會錯的,他們欠神七十年,神向他們算帳,就被擄到巴比倫去七十年。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千算萬算,不要神來一算」。人太會打算盤,尤其在香港九龍的人,他們千算不夠,還要萬算,希望錢都算進來,買田地產業,結果,當心不要讓神來一算,神一算,要把你所有的都要算光,如果你已經被神算光,你要回頭歸向神,要謹慎,如果這樣,神還有為你留下的福份要賜給你。——趙世光《聖經寶藏(卷四)》
【拉一2神的名在祂子民心中的地位】在被擄的日子中,神不再被稱作天和地的神。他被稱作天上的神,而被排除在地境之外;因為他曾把他的名放在他自己子民之中,而這些子民卻被擄了。在地上不再有他的見證。只有那些靈裡向著神仍然儆醒的人,只有那些愛神過於愛自己的人,他們關心神的利益過於自己的利益,他們的靈才被激動。他們要回去重建神的家,好使神的名能在地上,神的見證能在地上被恢復。── 江守道《神說話了──舊約各卷精華》
【拉一2~4建殿的事起因於但以理的禱告】有關聖殿重建的經文,遠在但以理書中已有記載,(但九章)當但以理讀先知耶利米書時,看見神警告及應許百姓話。他們被擄七十年期滿,神要再施恩與百姓。但以理計算知道七十年的時間已期滿,現今該是神施恩之時了。他得到這個信息後,整個心受感動被信息緊扼著;而覺得非常沉重,以玫無法再做其他的事情,只有把自己一生放神。他知道現今國家處於困危的命運中,是因為自己和百姓的罪,他便代表百姓晝夜伏在神前認罪禱告。
禱告永遠是復興工作的開始,我們不能不為教會的需要禱告,何時看見神感動人真願意花時間禱告,這就是離復興之時不遠了。約翰衛斯理是英國教會的名人,有一次當他傳道時,有一個婦人對他說,她已為英國復興禱告了二十年,現在因看見神藉衛斯理所作的工,便知道神已應允了她禱告。這只是一個婦人的見證,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已為英國的復興而禱告,以致做成了如此奇妙的復興。
聞說神復興了美國亞斯比尼大學。在復興前該大學有許多紛爭,情況有陷於完全分裂的狀態。幸而有四位同學,看見這情形心中非常難過,流淚在神面前禱告。在想不到時,神在那裏做了奇妙的工作;因凓學校的復興,許多教會也得到復興。這是因為有人肯在神面前付代價,今天教會也極需要,這些肯為教會付上禱告代價的人。──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從歷史的進程上,可以看見神的手運行。在最黑暗的長夜裏,神靜默的作無人之工。
猶大人亡國被擄,已經兩代過去了。人民的感情似乎麻木了,忘記了神的應許,只是過著許多個同樣的昨天。在離耶路撒冷遙遠的地方,神卻藉一個外邦人的王,改變了歷史。
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一:1
5)
沒有誰能想得到,神在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以前,就知道他們將來要被擄,並且得以歸回。
神在時間之外,卻定規歷史事件的發生,像巧匠度量長短裁製衣服一樣準確。“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被擄七十年之後,神的話在神定的時間成就。(代下三六:21)
在許多年以前,先知以賽亞預言說:“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又說:“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賽四四:26,四五:1-7)一百七十多年後,古列讀到寫在書卷上的話,動了敬畏的心,神激動他成就神的旨意。
神也激動被擄的以色列人的心:他們已經在那裏落地生根了,只有神的激動,才會使他們甘於犧牲。(拉一:5-6)他們的鄰舍也樂於幫助,而且奉獻,印證神的工作,堅固他們的手。
那感動摩西的神,也感動亞倫來迎接他。感動掃羅的神,也感動亞拿尼亞。感動哥尼流的神,也感動使徒彼得,顯明了神的計畫和工作。(出四:14;徒九:10,一○:5-6
17-23)
被掠聖殿的器皿,有一定的數量,歸還也有一定的數量,不會缺少(拉一:7-11)。
在神的統籌運作之下,所有的各部分,都指向神的旨意,互相效力。這是歷史的軌跡,你也該歸從神。──
于中旻《以斯拉記箋記》
【拉一5】神『激動』古列;祂也『激動』歸回的人『起來……去建造耶和華的殿』(5節)。神的『激動』並非減少必要的順服;它促使人注意,最終還是要由他自己來發動。不論如何,順服!當下,第四節提及那些選擇留在巴比倫的人,言外之意,作者對他們下了價值的判斷。──《每日研經叢書》
【拉一5~11為什麼要神激動他們才願意回歸?】
因為根據波斯的記載,很多猶太人在被擄其間累積不少財富,要回去等於要放棄所有他們現在擁有的。而且他們回耶路撒冷光是路途就至少四個月,路途中環境艱辛險惡就算了,再加上聖城附近是一片荒涼,四周的居民充滿敵意,他們的遷徙需要建立新的社群,這些的種種難處和當時也算艱苦的巴比倫生活來比較,還是留在異地(巴比倫)居住可能比較好。他們安逸到不願意為神犧牲。不過,神在這邊吩咐他們前去,讓他們知道不論建殿有多困難,祂都會與他們同在。
我們是否也是常常握住自己所擁有的,沈溺於一些舒服、安逸和物質的享受?我們需要更多的儆醒,明白神的心意而不是阻礙了神的作為。── 蔡哲民《以斯拉記查經資料》
【拉一6奉獻財物卻不肯過嚴謹生活】今天也有很多基督徒過著這樣的生活。一年前我曾在美一所華僑教會中講道,有一弟兄前來與我交通。經介紹後得知他本是與我同時蒙召,進入神學院受造就的,那時他很熱心很有恩賜。畢業後曾在教會事奉了一年,隨即往外國去,做了十多年生意,很有成就,是當地華僑中有名望的人,他談話中常提及在某某地方捐錢建立教會,某些工作也是由奉獻支援的。我聽了不禁使我驚訝,懷疑他是否為了這個原因,不聽從神的呼召;心裏沒有平安,不肯順服神走奉獻的道路,使想用金錢來彌補不順服神的內心痛苦。多奉獻錢財,多參加聚會這些原是好的,但若指望藉著這些來彌補心中的不順服,不肯對付的罪,擬將功贖罪的,這不是聖經的教訓。那些不肯順服神的人,想藉此法來賄賂自己的良心,不受責備,不至痛苦,如此下去良心就漸漸麻木了。──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
【拉一章 以色列人不肯歸回的原因——不肯過嚴緊的生活】因為猶太人怕嚴緊的生活,所以不肯回去耶路撒冷。可見猶太人的生活是嚴緊的必須按著神旨而行。可能某些事情別人可以作,他們卻不能;有些事別人可以不去作,而他們卻要作,他們的生活是應該與別人不同的。他們不能隨便吃喝,更不可犯罪,要持守神的律法,遵神旨而行。巴比倫人的生活卻相反,他們可以愛宴樂,任意妄行,放縱私慾。猶太人在巴比倫住了七十年,見慣了巴比倫人的生活,便覺得回去守嚴緊的生活實在太苦了。他們經過考慮之後,就決定不肯回去。過聖潔的生活,要討神喜悅的生活,一個蒙福與神有交通生活永遠是一個嚴緊的生活。很多人可能為了這原因,寧可過自由不受約束的生活,而畏懼走順服的道路。但有一件事我們需要注意的,就是不順服神的人,他們心裏永遠不平安;不服神的心,把我們一切的平安都奪去。
這些人選擇了自己歡喜的路,心中沒有平安;但他們又不甘心過著不平安的生活,於是用自的方法來填補心中的不平安。聖經告訴我們,這些不肯回去的猶太人拿金銀來幫助那些回去的人;從字裏行間,看出他們希望做一些事情,滿足神的心。於是捐些錢來幫助他們回去的路費,及建殿的所需。他們希望用這方法,去換取失掉的平安。但是這些身外屬物質的東西,絕不能代替個人內心與神的關係,也不能彌補在神面前的損失!──
鮑會園《以斯拉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