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第四章拾穗
【斯四1】「末底改知道所作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痛哀号。」
〔暂编注解〕「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是古时表示极度哀伤,备受屈辱的举动。
撕裂衣服。撕裂衣服表示悲伤,沮丧,恐怖或愤恨。圣经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创37:34;44:13;书7:6;士11:35;撒下1:11等)。犹太人和波斯人都会明白末底改这样做的意思。
穿麻衣,蒙灰尘。也是表示非常伤心。圣经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见创37:34;王上20:32;赛37:2;但9:3;拿3:6;等)。末底改看到谕旨以后,马上明白其缘由和动机。他的第一个反应自然是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但王宫不是表达个人悲伤的地方。而且可以肯定,末底改不是独自在悲伤和惊慌。在书珊城和其他省份里,这个倒霉的民族肯定极为悲伤。大家心中似乎都没有奢望从谕旨下逃脱。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这一切事」:从末底改不仅拥有谕令抄本( 4:8 ),而且也知道哈曼和王密谈并愿意捐钱给王库的银子数目( 4:7 )看来,他在宫廷中有一定的地位。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极度哀痛时旧约其他时代也有类似的举动( 创 37:34 , 撒下 1:11 , 但 9:1-3 )。而其他中东国家也有这种习俗 赛 15:1-3
结 27:23-33。据Herodotus史书上的记载,薛西时代的波斯帝国在败给撒拉米(Salamis)之后,书珊城也有撕裂衣服这种哀痛的举动。因此末底改的举动不但符合犹太人的传统也正合当时当地的习俗。
本章的重心人物末底改,不像各省各处的犹太人,在民族面临消灭之际,只是禁食哀号,而是行动。他知道无一人能逃脱被杀的命运,包括王后以斯帖在内,必须不惜牺牲来拯救全民。他相信以斯帖为后是神的预备,他深信神还有“别处”的解救方法,绝处可以逢生(13∼14节)。全章未提神,但处处表露了对神的坚信。有这信心才能激发行动,负起神交托的责任。以斯帖毅然决定冒死见王(16节)。
【斯四1】“麻衣”。参看创世记三十七章34节的脚注。──《雷氏研读本》
【斯四1 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贯穿新旧约时代,头蒙泥土、灰尘、炉灰都是哀悼的典型表示。美索不达米亚和迦南也有此习例。很多哀悼礼仪都是活人与死者认同。头蒙灰尘象征埋葬和腐朽是很容易理解的。本节的所谓「麻衣」是用山羊或骆驼毛织造,很是粗糙不适,并且往往只是一条腰巾。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哀悼仪式,则包括撕裂衣服、哭泣、哀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四2】「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
〔暂编注解〕末底改显然不想隐瞒自己的悲伤。他来到王宫,是想把谕旨告诉以斯帖。
「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在王面前不可以出现任何标示伤痛的事物。 (参考
尼 2:1-2 ) 所以在朝门(御门)口是他最能接近以斯帖的地方。
【斯四2】“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参看尼希米记二章2节的脚注。──《雷氏研读本》
【斯四2 不可进朝门的限制】希罗多德将朝门形容为社会制度下之受害人站立哭号,求王伸冤之处。照理当有法例防止申诉者涌入王宫,但古代史料皆没有这种法律的记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四3】「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暂编注解〕各省各处。说明犹太人此时散布在波斯帝国各地。
甚多。或“大多数”。
4:1-3 4:15
16 提到的两次禁食与 2:18 3:15 两次亚哈随鲁王所举办的筵席成为强烈对比。筵席是以斯帖记反复出现的主题。
本章多处提到禁食,通常禁食都会同时祷告,但本章卷却刻意没有提及祷告,也没有神的名字,有可能是因为当时中东和波斯王国有很多神,他们一般会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神的名字,用以控制祭拜这些神的人民。犹太人的独特之处就是他们的名字就有尊崇耶和华的意思,因为他们是神的选民,所以他们的故事就是神的故事。
当末底改得知消灭犹太人的诏书颁布时,他大可以惊慌失措沮丧,也可以自私自利地只想办法救自己,或单纯的等待神的介入。但是末底改却没有这样做!他相信神将他放在目前的岗位上有祂美好的安排与旨意,因此他义不容辞。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关头时,我们是否也能临危不乱为他所用、为祂做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神的器皿?
【斯四4】「王后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来把这事告诉以斯帖,她甚是忧愁,就送衣服给末底改穿,要他脱下麻衣,他却不受。」
〔暂编注解〕末底改穿麻衣不可进朝门,以斯帖送衣服给他更换,大概希望他可以入宫面告始末。他不接受,信息可以循其他途径传达,麻衣乃为灭民的悲哀而穿,一天民族未获救,一天不能脱下。
末底改不肯脱去麻衣,显示这不是他个人的事,乃是全族的灾难。
宫女。除了宫女之外,东方的王后还有许多侍侯的太监。他们为她走差,帮助她同外界联络。以斯帖在忧伤之余,关心她的养父,送衣服给他,让他换掉麻衣。以斯帖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末底改进宫。
他却不受。末底改穿麻衣不是因为没有好衣服。他觉得没有必要直接去见以斯帖。可能他认为在这种情形下见她并不合适。
「甚是忧愁」:表达以斯帖对于末底改哀伤的行为感到非常惊慌,但是从她送给末底改平常穿的衣服之反应看来,似乎她对于谕令并不知情,也因此末底改不接受衣,期望以斯帖了解他的忧伤并非个人的事情,也因此引起以斯帖的追问。
「送衣服给末底改穿」:以斯帖可能不知道末底改为何要穿麻衣。
【斯四5】「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个太监,名叫哈他革召来,吩咐他去见末底改,要知道这是什么事,是什么缘故。」
〔暂编注解〕哈他革。国王派这个太监长侍候王后,一方面服侍她,一方面监视她的举动。戒备和疑心是君主的通病。
「哈他革」:是波斯文「善良」的意思。可能是个犹太人或者是对皇后非常忠心的太监,因为末底改在
4:8 明白说到以斯帖也是犹太人的事实,而且他要哈他革将王上的谕令抄本带回宫去,身为太监的他也忠心的将相关资讯带给以斯帖。
5∼8末底改和以斯帖间的通信由太监哈他革递传。口信之外,还有抄下的王诏。以斯帖本来不可泄漏的犹太人身分,现在为了全族,得站在犹太人的立场向王说话了。
【斯四6】「于是,哈他革出到朝门前的宽阔处见末底改。」
〔暂编注解〕末底改不肯进宫,以斯帖又不能离开宫殿,所以按东方的惯例利用中间人。
「宽阔处」:相当于广场,百姓为了某种目的在此聚集,参 代下 29:4 拉 10:9
尼 8:16 。
【斯四7】「末底改将自己所遇的事,并哈曼为灭绝犹大人,应许捐入王库的银数,都告诉了他。」
〔暂编注解〕银数。见斯3:9注释。圣经中没有说明末底改是怎么知道哈曼为了补偿消灭犹太人导致国王收入的损失而给薛西斯银钱的事。即使亚哈随鲁收了这笔钱,也不大可能在谕旨写出来(见斯3:11注释)。
「捐入王库的银数」:末底改能够知道这个信息,表示他消息灵通或官位颇高。
【斯四7】末底改连这些内情也清楚知道,可见他在朝中的地位并不低微。──《雷氏研读本》
【斯四8】「又将所抄写传遍书珊城要灭绝犹大人的旨意交给哈他革,要给以斯帖看,又要给她说明,并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
〔暂编注解〕以斯帖的宫女和太监肯定知道她对末底改的关心(见斯2:10-22)也许还知道她的国籍(见斯3:4)。为了说明自己拒绝跪拜哈曼的理由,末底改被迫透露了自己的国籍(斯3:4)。现在以斯帖也得这么做了(见斯2:10)。她必须到王面前为她的本族求情。但她如果把犹太人作为自己的本族提出来,她就成了哈曼谕旨的对象,别无选择。不管怎样,她个人的命运已不可避免地与她的同胞连在一起了,完全取决于亚哈隋鲁对于她的态度。她才当了四年多时间的王后。她的行为和举止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王对她的看法。一切取决于她过去四年的生活所作的无声见证,取决于她现在的机智,耐心和良好的判断力。
「本族」:自己的族人。
【斯四8】“为本族的人”。如今哈他革知道以斯帖是一个犹太人。──《雷氏研读本》
【斯四9】「哈他革回来,将末底改的话告诉以斯帖。」
〔暂编注解〕由哈他革居间传话,一方面是因为末底改穿麻衣不可进朝门 4:2 ,一方面是因为以斯帖深居宫闱,在女院中与外界隔绝。
【斯四10】「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见末底改说:」
【斯四11】「“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暂编注解〕史家希罗多德证实,未经宣召或批准,任何人不得见王,否则治死,除非王愿免他死罪。以斯帖为后已五年,三十日未见王,可见已非很得宠,故无把握王一定会见她。
以斯帖整整一个月未蒙王召见,显示她未得王之宠爱。
一个定例。这样的定例并非完全出于武断,因为常常有伪装的朋友,或表面上无害的陌生人怀着谋杀的动机接近国王。这个也许是保护国王的一个措施,使他避开伤害和麻烦的求见者,并在执行王法中不受干扰。
没有蒙召。国王现在似乎忘却了她。她可能要过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才被召见。看来她最近不会有什么好的机会。
「已经三十日了」:以斯帖当王后已经5年,这时有三十天没有见王,恐怕并不是非常受宠爱。
希罗多德的著作也证明 4:11 的记载,人不可以擅自去见波斯王,否则会被处死。
【斯四11 见王面的限制】见王面的限制是宫廷运作寻常而不可或缺的措施。希罗多德表示波斯的统治者也不例外。但有关死刑和金杖等细节,他却没有提及。很多解经家都奇怪以斯帖为什么不循正当途径求见,甚至稍加等待,看看会否被召(还有好几个月才到限期)。但哈曼如果是身任哈札拉帕蒂什一职的话(见三1的注释),以斯帖找他安排觐见事宜,整个计划便会受到危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四11 以斯帖无法觐见】一般想法或会以为以斯帖身为王后兼正室,应该有很多机会传话给王,但事实却未必如此。王后不常与王同寝,也不一同用膳。她有自己的住处。她有时虽会蒙召到听政室,却不能随意出入。──《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四12】「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末底改。」
〔暂编注解〕「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原文是复数,指「许多人」,不单是「哈他革」。
【斯四13】「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
〔暂编注解〕她的地位无法帮她摆脱哈曼的怒气。在宫廷中至少已有一些人知道她的国籍(见第8节注释)。那些向哈曼举报末底改的人,也会举报以斯帖的。只要有一个犹太人活着,哈曼就不会安心,特别是像以斯帖这样贴近国王,受他宠爱的人。
【斯四13】末底改向以斯帖施压,指出她无论去见王与否,都会有被杀的危险。──《雷氏研读本》
【斯四14】「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暂编注解〕看四1注。“焉知…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有了高位,责任随之;得神恩典,毋忘见证。
末底改指出以斯帖为后乃是神的安排,好在这生死存亡关头拯救犹太人得免于难。若以斯帖失责,没有趁机行事的话,神会用其他方法去救犹太人,却要惩罚以斯帖及其父家。
「别处」:不是指别人或别国而是指神。
末底改坚信神恩典的承诺,确知哈曼的阴谋会受到挫败。他尽管不知道细节,但相信拯救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临到。
你父家。如果以斯帖只想救自己的命,就会丧命(见太10:39)。不想死的偏偏会死;只有愿意放弃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末底改说到以斯帖父家的灭亡,暗示她是父亲的独女。她堂兄末底改收养她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以斯帖有哥哥或姐姐,末底改就不需要收养她。末底改似乎是以斯帖的唯一活着的近亲。
得了王后的位分。末底改看出了天意的运作。天国的代表面临着勇气,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最大挑战。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也一样迫切和真实。
以斯帖意识到如果不坚持信赖神,她的工作就会失败,所以需要同胞的祈祷。她将要做的事情既是为了他们的性命,也是为了她自己的性命。民族的存亡维系在一个年轻女子的勇气,机智和牺牲精神上。
以斯帖回复末底改她和王当下没有很亲密的关系,要见王有很大的困难,但末底改不接受这个答案!首先他跟以斯帖说,当同族被灭时她休想在宫中置身事外就算她个人可以获救也救不了她的家人;而且,他相信如果她拒绝介入,神必用其他方式使犹太人获得解救。末底改强调问题不在于以斯帖她自己是否获救,而是他要以斯帖明白神使她得到目前的地位为的是要拯救祂的百姓。
末底改提醒以斯帖,不要把自己的特殊身分当成偶然,当成是自己的特权。而要思考神在自己身上的托付。我们是否也这样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身分?信望爱站的发起同工们就是因为这节经文的鼓励而建立网站,我们是否也想过自己在某些层面是神预备的以斯帖王后?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神的名字,但是却很容易让人看到有一位神在这事件的背后。以斯帖之所以成为皇后,看起来是因为瓦实提的失宠;颁发屠杀犹太人的谕旨,看起来是因为末底改未向哈曼跪拜;但是并不是只是单纯这样的因果造成以斯帖记的故事,以斯帖记看起来许多的巧合并没有办法用自然的解释说的过去,彷佛在背后一直在强调:其中有神的作为。并且透过「外邦人取决于掣签」来对比「犹太人有神的预备和痕迹处处可寻」。
【斯四14】末底改深信神总会拯救犹太民族,无论是否透过以斯帖。──《雷氏研读本》
【斯四15】「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
〔暂编注解〕末底改的话看似先知的预言,也有一些夸饰的感觉,但是这段话使以斯帖内心挣扎不已,这里并没有提及以斯帖花了多少时间来作决定,但从后续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她并没有只自扫门前雪或独善其身,而且从她的选择可以看出神的介入,使得祂的自民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
【斯四16】「“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暂编注解〕以斯帖要求的禁食,与犹太人为哀痛已作的禁食(3节)不同,这是为了恳求神的帮助而举行(参拉八21∼23)。住在书珊城的犹太人数目大概不少,后来力足杀掉压迫他们的人达三百,可资左证(九15)。
普通禁食只是自早到晚,这里要求夜以继日一共三天,特别长也分外严格。禁食之期可能正值逾越节(三12说传王旨是一月十三日,故次日即为逾越节)。大难当前,不得不尔。犹太人为求生存,在饮食规例、生活习惯上诸多让步,甚至隐瞒犹太身分;现在生命本身面临灭亡,以斯帖虽为弱质女子,也决违例,以一死救自己的民族。
这次“禁食”无疑是为了专心祈祷,这事显出以斯帖倚靠神的心。
「三昼三夜」:是约数,因为在第三天以斯帖便去见王了。(5:1; 参撒上30:11-12; 拿1:17)
为我禁食。以斯帖觉得需要知道她的同胞有没有与她分担由她负主要责任的重担。
三昼。有人认为以斯帖不是指这么长时间不吃不喝。也许是第一天的晚上到第三天的早晨,不超过36个小时(见斯5:1注释)。
我和我的宫女也要。禁食会使她头脑清晰,好明白神的旨意,知道怎样聪明地配合。
我若死。以斯帖的意思是“如果我为了救我的同胞而死,我将欣然赴命。我有责任尝试一下。不管结果怎样,我都要尽力”。
「禁食」:通常用于表示「为罪悲恸」。在摩西五经里面并没有「禁食」这个字,而是用「克苦己心」( 利 16:29-31
23:27-32 、民 29:7 )这个字,通常与赎罪日有关,并在其后的旧约经文里常与禁食一起出现( 拉 8:21
斯 4:3
16 )。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在被掳时代禁食逐渐成为犹太人表示懊悔认罪的惯例。这里没有提到祷告,不过这里的禁食应该就是为了要祷告。
「禁食三昼三夜」:禁食通常只一天,如赎罪日的禁食( 利 16:29-31 ),或一些特殊事故而自愿进行的禁食( 撒下 1:11-12 ),也大多只有一天.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这事十分严重,需要额外力量。
「不吃不喝」:一般的禁食并不禁止喝水,这里是特殊的要求不喝水。表明了以斯帖的恐惧慎重。
以斯帖决定至个人生死于度外而冒死进谏前的榜样让我们看到她是有勇气且计划周详的人: 1.计算代价—她知道自己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分清先后—她知道犹太民族的存活远比她个人的生存重要。3.做好准备—她寻求支持,除了自己禁食祈祷,也要求同胞一起禁食祷告。4.身体力行—她决定后没有拖延时间,决定三天后义无反顾地去作。
以斯帖其实也可以选择见死不救,或单是祷告,或静观其变。有时我们如此,我们相信神的应许,也听到神明确的引导和呼召,但却只愿置身事外。若是有该做的事情,我们应当采取行动参与神的计划,而不是等着别人去实践祂的旨意。当然,我们也不是都照自己的意思而行,而是要避免「坐等不动以为是倚靠神」或「一切靠自己而不听神的声音」两种极端,让神的计划和人的参与两者相辅相成。
以斯帖愿意牺牲自己优渥的地位去拚死见王求情,真是令人动容。
这里只字不提祷告或神或其他跟宗教有关的词汇,是一种修辞技巧,强调在整个故事中,神是主动者,主权在于神,不是人光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什么。
我们清楚知道神在我们身上的旨意以后,是否也愿意采取行动呢?
当环境把我们困住,而我们却缺乏勇气与信心来面对和改变时,是否也可以学习以斯帖一样,请弟兄姐妹一起禁食代祷呢?
【斯四16】这次“禁食”无疑是为了专心祈祷,这事显出以斯帖倚靠神的心。──《雷氏研读本》
【斯四16「……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
{命题3}以斯帖如此违例,不是违反了神命令人该当顺服有权柄的令谕吗?
〔难题〕罗马书十三章1节里提到,即使异教政权也是神所命定的,而且彼得也提到「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彼前二 13 ; 多三1 )。在此(斯四16)却记载「我违例」。以斯帖如此行,不正是违背了神的旨令去见王吗?
【解答】
有时我们必须违背人的政府(human
government),尤其当我们被迫去犯罪时。譬如:如果政府禁止我们向神祷告(但六章),或要求我们敬拜偶像(但三章)或是被要求去杀害无辜的婴孩(参见本书出埃及记一章15-21节)我们就必须要违抗这些命令。在以斯帖这个例子,并没有任何法令强迫她去犯罪。但是,她也没有违抗任何法令,因为当时的法令允许任何人虽不蒙召仍可来觐见王,只是她要冒被治死的险(斯四11)以斯帖明知这条法令,并知道她有被治死的可能,她仍冒险去行为的是要解救她同胞的生命。在此并没有违抗法令的问题,因为并无任何法令强迫她去杀人或犯罪。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斯四16 禁食】旧约中宗教性的禁食通常与向神恳求有关。其原则是所求之事重要到一个地步,恳求者集中精神于属灵景况上,肉身需要则退居幕后。如此,禁食是为使人净化,在神面前谦卑而设的(诗六十九10)。──《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四17】「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思想问题(第4章)】
1 末底改因坚守原则使整个民族濒临灭种的地步,他有否后悔和屈服?参5:9。当时犹太人的禁食、哀哭有何宗教意义?见1
16节。
2 在末底改和其他的人禁食后,神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脱险呢?参5:1-3。他们一方面迫切祈祷,另一方面则用办法去尝试解决,这给我们什么提示呢?
3 末底改相信神会救犹太人脱离险境么?那么他为何要求以斯帖冒生命危险出头援救呢?参13-14节这番话对你有何提示呢?你的「王后位分」是什么?
4 以斯帖从入宫被封为王后至今大概也未知自己可发挥什么作用,然而她若不把握机会,王后的身分有意义么?试想在你处身的环境,你有否把握机会去事奉神和服事人呢?
5 以斯帖在王宫中生活,奢华舒适的环境有否损害她的信仰?服事她的宫女受到她什么影响呢?参16节。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参考书目: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蔡哲民《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