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斯帖記第一章拾穗

 

【斯一1亞哈隨魯作王,從印度直到古實,統管一百二十七省。

的各個民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暫編註解〕亞哈隨魯大概即歷史上的薛西斯一世(主前四八五至四六五年),史載他是一殘暴、衝動和耽於色欲的王,這個性與本書對他的記載吻合。他統治的版圖極廣──東至印度西北之印度河,西至北蘇丹(古實)。

         「省」:與拉4:10的「大河西」省區屬不同體系,這裡的「省」範圍較窄,可能是按種族居地劃分。

         亞哈隨魯。希伯來語是'Achashwerosh,譯自波斯語Khshayârshâ。在一些巴比倫石板上拼寫為Achshiyarshu。在厄勒番丁島紙薩草紙文稿上的輔音字母拼為Chshy'rsh Chshyrsh。含義不明。希臘語把Khshayârshâ 譯成Xerxes,在拉丁語裡成了Assuerus。故薛西斯和亞哈隨魯是同一個人。一個是來自希臘語的波斯名字,另一個名字來自希伯來語和拉丁語。

         《以斯帖記》的作者似乎還知道亞哈隨魯之外的其他的當政者。《以斯帖記》的亞哈隨魯不應與但9:1的亞哈隨魯混淆,此人是半個世紀之前的人。至於拉4:6的亞哈隋魯,見拉4章的補充注釋。

     本章提供全書故事發展背景,波斯王亞哈隨魯是當日世上最大帝國的君王,權力與財富堪稱無匹,但也是虛榮心極大、喜怒無常,且非常剛愎狂傲的一個人。在無人敢拂其意的形勢下,王后瓦實提卻敢於抗命,因而貶入冷宮。這就為本書主角以斯帖的出現鋪平道路。瓦實提以不順服而遭貶,以斯帖以順服而入主後宮,成為君王信任得以挽救其民族命運的女子。

         波斯為古代西亞四大帝國(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中版圖最大的一個,東達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南迄尼羅河上游(“從印度直到古實”)。不過這些疆域的取得,早在古列王(主前538529年)及其繼位的甘比西斯王、大利烏一世時代已完成。據希臘史家希羅多德說,波斯共有2021個大行省,《但以理書》六1記有120個省,此處127個省當包括象猶大、撒瑪利亞這些大行省中的小省在內。

 

【斯一1“印度”。印度河流經的地帶,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古實”。今天的蘇丹北部。──《雷氏研讀本》

 

【斯1 亞哈隨魯】聖經在希伯來原文稱為亞哈隨魯的君王,在希臘史書中名叫薛西(Xerxes);於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年統治波斯。他的父親是大利烏大帝,母親是古列的女兒阿托薩(Atossa)。他從父親手上繼承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然于在位時雖多次嘗試,卻始終無法擴張版圖。他徹底改變了古列和大利烏年間容忍其他宗教的一貫政策。他所信奉的和父親一樣是祆教,但他卻比較敏感地認為宗教是叛亂的因由。按照歷史的記載,他拆毀了不少的廟宇,作為對民族主義的遏制。不能攻取新的土地也造成了前所未見的經濟張力。與希臘的戰事不但不能提供掠物貢品或擴張貿易的機會,反而對國家經濟造成消耗。現存與亞哈隨魯有關的碑銘共有二十多個,最重要者稱為戴瓦碑文(Daiva Inscription)。進一步資料,可參看:以斯拉記四6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1 統管一百二十七省】行省是波斯最主要之行政區域單位,其數目介乎二十與三十一個之間。因此經文所述的不是行省,而是較小的行政區域,或組成帝國

 

【斯一122以斯帖簡介】舊約有兩卷書都以女子的名字為書名,就是路得記和以斯帖記,她們當中一個是外邦女子,一個是猶大女子;一個是貧窮的,一個是尊貴的;一個從外邦到猶大,一個從猶大到外邦。相同的是她們二人都蒙神所器重而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

  本書未提到神的名,亦無祭祀及律法上的話語;但神的手卻顯然掌管一切,表現出祂的權能與護衛。本書以故事為題材,記述猶大民族在波斯統治下之片暇史實;表面看來神對叛逆的百姓似乎掩面不顧,卻原來在暗中保護,默然愛之。

  書中主要事實:亞哈隨魯王登基。皇后瓦實提被廢。以斯帖被立為後。哈曼陰謀設計殺害末底改及猶大族人。以斯帖與末底改智拯王命,勇救同胞。猶太人殺戮哈曼與諸敵。守普珥節。

  第一章歷述亞哈隨魯王大擺筵席,歡宴一百二十七省的官員一百八十天,約半年之久;為書珊城的大小人民設筵七日。後因王后瓦實提違命不允到王前而被廢,這樣以斯帖才有機會被選入宮為後。

  以斯帖不過是一個弱質的女子,但神用她作大事。聖經記載這歷史,不是歸功給末底改,或是以斯帖,乃是為榮耀神。閱讀本書,叫人知道神不但用人的聰明智慧,甚至連人的糊塗、愚昧、錯誤,也在神所掌管和使用之列,以成就祂的旨意,只要我們謙卑,神必用我們來成全祂的計劃。──《新舊約輔讀》

 

【斯一2亞哈隨魯王在書珊城的宮登基;

  〔暫編註解〕書珊城為波斯王的 ,位於波斯灣以北240公里,原為以攔的首邑。其他三個王都為亞馬他、巴比倫和波斯巴厘(看拉六2注)。“書珊城的宮”指衛禁森嚴的王城與王宮,乃王的居所,與三15及八15的“書珊城”有別,其關係有若我國明、清時的紫禁城與北京城。

         “登基”亦作“君臨”。

         「書珊城」:位於波斯西南,離波斯灣約二百四十公里(一百五十英里);本為以攔國首都,波斯時代為三個國都之一。

         波斯國王每年部分時間住在伊克巴塔納,有時去波斯波立和巴比倫,而書珊城當時是政府的首都(見但8:2;斯9:12)。

         書珊城位於以攔省(見但8:2),約離目前波斯灣海岸線以北161公里,離巴比倫以東322公里多。它在《以斯帖記》之前曾經是以攔的首都。位於底格裡斯河谷的東岸。這個河谷地勢上升,連與伊朗山脈。在4.8平方公里多的大廢墟中,可以看到寬敞的宮殿遺址。那裡曾發生《以斯帖記》中的許多動人故事。這座宮殿是薛西斯的前任大利烏希斯塔斯普在以攔城堡的遺址上興建的。見本章5 6節注釋。

 

【斯一2“書珊”。波斯帝國一個主要的首府,也是波斯王過冬的宮殿,位於波斯灣以北一百五十英里(241公里)(比較尼一1)。──《雷氏研讀本》

 

【斯2 書珊城的宮】占地十英畝的王宮位於遺址北端的高地,稱為阿帕達納之處。王宮是大利烏王所建,他好幾位繼承人都曾使用這地方。考古學家在王宮的挖掘找到不少的設施,其中包括波斯王的聽政廳。宮殿是個正方形的建築物,邊長超過三百五十呎,各有七十二根石柱,高度估計在六十五至八十呎之間。位於巴比倫東面約二百二十五哩的大書珊城,是建築在三座山頭上,俯瞰肖爾河。長久以來它一直是古以攔的首都。菱形的遺址周邊長約二又四分之一哩,占地幾達二百五十英畝。此外,城東山谷對面,又有一個占地二十英畝的商人特區。書珊只限于冬季作為波斯首都。夏季氣溫高達華氏一百四十度(60℃),因此朝廷遷往埃克拜坦那(Ecbatana)。──《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3在位第三年,為他一切首領、臣僕設擺筵席,有波斯和瑪代的權貴,就是各省的貴胄與首領,在他面前。

  〔暫編註解〕“在位第三年”即主前483年。亞哈隨魯登基後首二年,迭勝埃及和巴比倫。這次持續七天的大筵席可能是慶祝勝利,同時為進攻希臘一雪前王失敗之恥作好準備。

         瑪代人與波斯人互有血緣,二族聯兵進攻巴比倫後,原先瑪代人取得領導地位,後由波斯古列王奪得霸權,建立波斯帝國。此處波斯排首,因為王國為波斯族統治。

         「就是」:原文無此含意,為「和合本」所加上。

         「權貴」:或許指軍事領袖。有學者認為亞哈隨魯王歡宴群臣,是要在出征希臘前與他們商討戰略。

         第三年。約始於西元前483414日開始,到西元前48242日為止。“筵席”可能持續了六個月,始於該年春天。那時雨季已經結束,出門旅行較為容易舒適。

         筵席。原義為“酒席”。亞哈隨魯一二年後將離開書珊遠征希臘(見《以斯帖記》序言),這次召集全國各地的首領,總督及軍事將領,可能是為了規劃預期取得輝煌成功的征戰。希羅多德(vii.8)記錄薛西斯曾召集這樣的會議。他可能在六個月內相繼召集不同的官員。每次都是與國王討論他們在戰爭中的特殊責任。如果不是政治和軍事要事,不可能把大帝國的所有要員都召集過來。

         首領。即“官員”。

         臣僕。即他的“侍臣”。

         權貴。希伯來語chayil,意為“[全]軍”(出14:4)、“軍兵”(出19:9)、“勇敢的[人]”(撒上16:18)等。亞哈隨魯設宴目的之一是規劃出征希臘,當然會邀請他的主要軍事長官。

         波斯和瑪代。詞序與《但以理書》相反(但5:286:8 12 158:20),並一再出現在《以斯帖記》的敘述中(斯1:3 14 18 19),說明那時波斯已取代瑪代成了聯合帝國的主體(見但7:58:3)。在斯10:2節裡用了原先的詞序,可能是因為按照“歷史”瑪代國王在先。

         貴胄。是源于波斯語的希伯來語。意為“主要[人物]”。

         首領。即管理被征服領土的省長或總督。歷史證實,在災難性的出征希臘之前,書珊曾召集過一次大會,有總督們在場。

         31 2 為期六個月之久(在主前4 8 2年),亞哈隨魯王展覽其宮廷的華麗,期間他可能準備向國中的軍事和民事領袖提出攻打希臘的方案(這次進攻在主前480年實行)。展覽即將結束的時候,他舉行一連七天的飲宴(3 5節;不過喝酒與否是隨意的,8節),王后為婦女賓客另外設擺筵席(9節)。到了宴會的最後一天,醉酒的波斯王傳召王后來到,大概想她在賓客面前作淫蕩的表演,王后卻不遵命。

 

【斯一3“波斯……的權貴”。即波斯的軍事將領。──《雷氏研讀本》

 

【斯3 年代小注】亞哈隨魯於主前四八六年十一月,在父親駕崩後即位。因此他在位第三年就是主前四八三年三月至四八二年三月。這段時期最轟動的事件是巴比倫兩度生亂。主前四八四年規模較小,四八二年八月的則比較嚴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3 被邀請的官員】君王主辦極盡鋪張的盛宴是很常見的事。亞述王亞述巴尼帕一度宣稱大宴十日款客七萬。賓客名單詳列的人來自亞述各地,又有外國顯要、首都(卡拉)的百姓,以及王宮的眷屬。波斯筵席曾有款待一萬五千賓客的記錄。以斯帖記的賓客包括瑪代和波斯的貴族、政府中的大臣、高級軍官,可能還有各省的總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4他把他榮耀之國的豐富和他美好威嚴的尊貴給他們看了許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暫編註解〕他榮耀之國的豐富。薛西斯生性愛炫耀。他率大軍遠征希臘時一路招搖過市。對於波斯的龐大財富,現代各國作家們均有論述。波斯宮殿的榮華包括包金的城牆,大理石的柱子,奢華的懸掛物,一棵金色梧桐樹和樹藤。書珊城的出土文物證明《以斯帖記》的作者非常熟悉波斯的宮殿及宮廷習慣和規則,因為他的描述與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完全吻合。學者們據此確信只有親自瞭解王宮,或認識這樣身份的人,才能為這個故事描述出如此準確的背景。

         一百八十日。同一批人不可能招待這麼久。各省的首領們不可能同時都離開各自的省份,外出這麼長時間。亞哈隨魯可能在六個月的“筵席”裡輪流招待不同批次的客人。

 

【斯4 給他們看了一百八十日】5節所述的是另一個專為王宮幹部而設的筵席。住在王宮的只有君王的家眷和政府官員,但本節的用語顯示在王宮中服務的較低級官吏也在被邀請之列。這個為期六個月的藏品展示包括了兩個宴會。以色列也有炫耀御用寶藏的例證(賽三十九2)。──《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5這日子滿了,又為所有住書珊城的大小人民,在禦園的院子裡設擺筵席七日。

  〔暫編註解〕「大小人民」:可能指不同官階的人。

         筵席。亞哈隨魯可能是為了保證在他長期遠征希臘期間,首都的臣民對他的忠誠。若是這樣,這就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政治舉措。筵席當然只請男人,因為王后瓦實提另為女人設宴(第9節)。

         御園。薛西斯宮殿的廢墟保存得非常良好,所以我們能作出部分的描述。末底改坐過的宮門,以斯帖擅自進入的宮庭,以及宮殿的一些其他部位已經確定。

         宮殿的邊長約300碼。正門朝南。

         宮殿東北部是寬敞的王座大殿。這個高大的建築,邊長330英尺,要經過一大段階梯才能到達。中央部位的平頂由三十六根有溝槽的、柱頂雕刻的細長石柱支撐著。柱子有六行,每行六根。建築的正面可能是敞開的,後側和兩邊的牆可能是由磚砌成,以瓷釉雕帶貼面。在王座大殿的裝飾上大量使用金、銀、寶石。希臘作者們講到這個庭院中的金色梧桐樹和樹藤。王宮西北面據認為是“禦園”。《以斯帖記》中的許多事件都是在這裡或附近發生的。

 

【斯5 禦園的院子】這院子與「比坦」(bitanNIV:「宮」;和合本之「禦園的院子」原文直譯是「王的比坦的園子的內院」)相連,這是一個專有名詞,源自亞喀得語的「比坦努」(bitanu),指王宮複合建築中的某個獨立建築物。以撒哈頓的王宮複合建築中的比坦努長一百五十呎,寬五十呎。學者相信它是君王專用的涼亭式帳篷。這建築物經常是建於隱蔽的園子中央,園中種植了果樹和遮蔭樹,又有水道、池子、小徑──比較近似公園。植物園中往往種有很多珍奇的樹木和花草。古列大帝的首都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就挖掘到這樣一個園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6有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用細麻繩、紫色繩從銀環內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銀的床榻擺在紅、白、黃、黑玉石鋪的石地上。

  〔暫編註解〕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直譯是“白色的棉布和紫羅蘭色的[布料]”。“綠色”來自梵文“棉”。“帳子”是外加的。這些“帳子”,或者遮蓬,很可能是用白色和紫羅蘭色的棉布做的。

         細麻繩、紫色繩。需要牢固的“繩子”,支撐遮蓬從有柱子的中央大殿延伸到60英尺長的鑲嵌鋪設的庭院。

         白玉石柱。書珊城的石柱是深蘭色石灰石做的。希伯來語shesh(白玉)可能指這種石灰石,或者條紋大理石,而不是普通大理石。

         石地。“紅、白、黃、黑”在希伯來語中不是指顏色,而是指鑲嵌著石地的不同石頭和其他材料。在石地上和石柱上使用了深蘭石灰石。

 

【斯6 園子的裝飾】設宴的主要地點是涼亭外面排列了柱子的大型院子,地上鋪了馬賽克鑲嵌畫。馬賽克鑲嵌畫在古典時代十分流行。所用的石塊不是人工染色的,而是在什麼地方找到不同顏色的石塊,就從那裡進口,使鑲嵌畫可以有各種顏色。最早期的鑲嵌畫地面是用各種顏色的卵石,拼砌幾何圖案。要等到後期這些石塊才切割成立方體(方格化),並且用來拼砌圖畫。古代近東所發現的鑲嵌畫,沒有一個早於主前八世紀(位於小亞細亞的戈爾迪昂),但鑲嵌工藝早至主前第三千年紀已有存在的證據(出現於吾珥的王纛)。好幾個形容園子裝飾的字眼的意義都已隱晦難明,但盛宴的豪奢程度卻是無可置疑的。所用的是最優等的布匹,最昂貴的染料(見:民四6的注釋)。盛酒器皿的種類之多(但沒有 NIV 所譯的無柄高腳酒杯),亦反映了典型波斯的優雅作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6 白玉石】新國際本作「大理石」,有些譯本把譯作「阿拉巴斯特」(alabaster;和合本有時作「漢白玉」)。大理石必須從希臘進口,但在波斯時代引進到腓尼基之前,它並沒有在當地出現的證據。大理石制的柱頭(柱子頂部裝飾性的部分)卻要到主後第一、第二世紀才有在近東出現的考古證據。近東的阿拉巴斯特是類似碳酸鈣的大理石(中文稱為「條紋大理岩」),與歐洲產的阿拉巴斯特不同,後者是石膏的一種(中文稱為「雪花石膏」)。聖經時代古代近東全區都用這種材料製造上等的器皿和建築物的石柱。西拿基立的「無比宮殿」主要是用白色的石灰岩,雖然條紋大理岩也是可以供他使用的建材之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7用金器皿賜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顯王的厚意。

  〔暫編註解〕金器皿。勝利的希臘人在帕拉提亞附近的波斯帳篷裡,發現了很的多金制的杯子。

         各有不同。這個細節必須親眼所見,或來自筵席目擊者的描述。

         御酒。來自皇家的酒窖。

 

【斯78 飲酒的禮節】這種歡慶宴會的禮節據稱是君王飲酒時,所有人都要同飲。反之,本段容許賓客不遵守這準則,不必依照王的榜樣,王每次舉杯時都不得不陪同舉杯。此外,還有「免費酒吧」服務,讓他們隨意喝酒。這時代的出土文物包括了一些製作精美的金杯。其中一個著名例證,製成有翼獅子的形狀,其軀體後部展開成高腳酒杯的樣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8喝酒有例,不准勉強人,因王吩咐宮裡的一切臣宰,讓人各隨己意。

  〔暫編註解〕國王下令,各人飲酒自量,不要爭競酒量。

         喝酒有「例」:「規定」、「慣例」,不過這裡應該是引申成「國王的命令」,否則就不能隨意喝酒了。

 

【斯一9王后瓦實提在亞哈隨魯王的宮內,也為婦女設擺筵席。

  〔暫編註解〕王后瓦實提被黜,為主前483年的事。她很可能就是歷史上的著名波斯王后亞默斯提絲。她的兒子亞達薛西繼承王位後,她東山復起,影響朝政。

         希臘人所記載薛西斯唯一的妻子是阿米斯特裡(Amestris)。薛西斯登基前達到婚齡時就已娶她。希羅多德和帖西亞(Ctesias)說到她冷酷放蕩。但這不能證明阿米斯特裡和瓦實提是同一個人。這個王后可能像以斯帖一樣(見斯2:7)不止有一個名字。

 

【斯9 瓦實提】希羅多德和同時代的波斯記錄,都沒有提到瓦實提其人。只知她的名字是典型的波斯人名,但卻沒有進一步的資料。按照希羅多德的記載,亞哈隨魯的妻子名叫阿默斯特裡,她是亞哈隨魯繼承人亞達薛西(主前四八三年生)的母親。特西亞斯(Ctesias)敘述她在亞達薛西年間以太后身分,所做的幾件殘忍行徑,又記載她死於主前四二四年。部分學者相信瓦實提和阿默斯特裡是同一個波斯人名,分別用希伯來語和希臘語音譯出來的結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9 為婦女設擺筵席】波斯王后擁有相當的產業,並且得到充足的供養,是已知的史實。但另一方面,卻沒有史料記錄女子不與男子同宴,或專為一個性別而設的筵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9 亞哈隨魯王的內宮】亞哈隨魯奉行一夫一妻的政策,但沒有取銷禁宮。他雖然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位妻子,禁宮中卻有超過三百六十名妃嬪。他有不少有案可稽的曖昧關係,很多宮廷秘辛都由此而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10第七日,亞哈隨魯王飲酒,心中快樂,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個太監米戶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亞拔他、西達、甲迦,

  〔暫編註解〕亞哈隨魯為人狂傲且虛榮,向全國權貴展示了他的財富180天(4節),酒酣耳熱之際,又要在宴會最後一天炫耀後宮佳麗,因為王后瓦實提“容貌甚美”。王后不從,王權與女性尊嚴起了衝突(12節)。

         只有太監他們有權直接到女人住處。這些太監名字的含義不明。太監往往是被閹割在波斯市場上出售的外國奴隸。波斯人視數字七為神聖的。

         10-22  王后瓦實提被廢:作者沒有交代王后違命的原因。

 

【斯10 七個太監】太監在政府服務中,扮演多個很受重視的不同角色。其需求很大,因此波斯所收納的貢品也包括了男童,去勢後受訓擔任公職。這些人沒有家室,因此能集中全副精神在工作上。監管王禁宮的工作往往由他們負責,因為他們受過閹割,不會對禁宮中的女子構成危險,也不會和她們生下被誤為王裔的子女。涉入叛亂陰謀的可能性也比較低,因為他們沒有後代能夠繼承大位。在波斯時代之前,亞述、烏拉爾圖、瑪代都有擔任公職的太監。本節所列的人名,有四個出現於以攔檔之中,可見確實是當代常用的人名。按照希羅多德,亞哈隨魯的首席太監名叫黑爾莫蒂穆斯(Hermotimus)。希羅多德將亞哈隨魯身邊的臣子形容為阿諛奉承的寄生蟲,在王的面前只會說他們認為王會喜歡聽的好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11請王后瓦實提頭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為她容貌甚美。

  〔暫編註解〕「冠冕」:通常是一條藍白色的裹頭巾,上面配有寶石飾帶。

         亞哈隨魯炫耀了自己王國的財富和榮耀之後,想到了美麗的王后。他想以她的美色作為最高的炫耀。

 

【斯11 從印度直到古實】波斯的版圖從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谷開始,經近東延伸到北非洲,埃及、呂彼亞、古實(今蘇丹)皆其屬地。其領土在西北面包括了色雷斯(Thrace)、西古提人的地,整個小亞細亞,並往東橫跨亞美尼亞、烏拉爾圖、巴克特裡亞(Bactria)。──《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11 展示美貌不必以為王要瓦實提做的,是無禮或不道德的行為(這是初期猶太教詮釋的假設)。在某些東方社會中,禁宮是受嚴格隔離,法律禁止外人直視王室女子的臉面。這時代的波斯女子必須乘坐密閉的車輛出入,以免暴露於一般人的目光底下。當時的情況如果真是如此──約瑟夫亦持這看法──亞哈隨魯就是要求瓦實提做一些有失身分或侮辱她王室尊嚴的舉動。把她暴露在王宮所有人面前,對她來說是遠比不在貴官面前下跪更大的侮辱,但在禮節上的違犯卻大致相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12王后瓦實提卻不肯遵太監所傳的王命而來,所以王甚發怒,心如火燒。

  〔暫編註解〕王后拒絕的理由不明。有人認為亞哈隨魯炫耀瓦實提的美貌有失唐突,但上下文並沒有提供他這方面意圖的線索。猶太人的他爾根經認為她拒絕出面是因為她不肯炫示。約瑟夫將她的拒絕誤認為是波斯的習慣,即不許已婚女性與陌生人交往。其他古老的猶太作家提出各種假想或荒謬的解釋,不值一提。

         亞哈隨魯特別要瓦實提戴上王后的冠冕(第11節),說明他不但把她看作美女,也是國家的第一夫人。據斯5:4節的描寫,波斯女性在有陌生人的筵席上出面其實是有風度的表現。迦勒底人的妻妾同樣也出席她們丈夫的酒宴(但5:2)。尼2:1-記載亞哈隨魯的兒子和繼任者亞達薛西一世的王后陪伴他飲酒。好幾位希臘作家證實波斯女性出席酒宴的事。亞哈隨魯的同時代人希羅多德說到阿米斯特裡(見第9節注釋)出席國王生日的宴會(ix.110)。所以當時波斯的習慣不可能排斥女性。在男人飲酒的時候召喚瓦實提出面沒有什麼不妥(見7:7)。

         在亞哈隨魯宴請男人的同時,瓦實提也為書珊女人舉辦一個宴會,這說明她配合他的策略,旨在提高民眾對國王的忠誠。聖經沒有提供任何線索,說明瓦實提拒絕服從國王指令的理由。

         甚發怒,心如火燒。見創4:5注釋。

 

12 <syncBible ref=1:12>抗拒王命的後果,難道瓦實提不曉得嗎?】

    瓦實提抗拒王命,不想在男性官員前露面,讓他們欣賞,這可能是由於波斯習俗不許婦女在男性群體中露面。她心中必有矛盾:到底要隨從波斯習俗,抑或聽從王命?最後她選擇了違抗半醉的王夫,希望他遲些會省悟。有說法謂瓦實提當時已懷有亞達薛西(生於西元前483年),因而不想在公眾場合露面。

  不論原因如何,她違反了聖旨,頓使亞哈隨魯王感到難堪,因為所頒佈的命令不能朝令夕改(參8:8注釋)。此外,他正想出征希臘,邀請境內所有的高官雲集宮中,藉此炫耀財富和權力;倘若連妻子都不順服他,對他的權威是極大的蔑視,而且亞哈隨魯王亦習慣要風得風,因此勃然大怒。──《靈修版聖經注釋》

 

【斯一13“ 達時務〔或知道時勢〕的明哲人”。即占星家。他們也認識摩西的律法(比較拉七14)。──《雷氏研讀本》

 

【斯一1314那時,在王左右常見王面、國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瑪代的七個大臣,就是甲示拿、示達、押瑪他、他施斯、米力、瑪西拿、米母干,都是達時務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規,辦事必先詢問知例明法的人。王問他們說:

  〔暫編註解〕看《以斯拉記》七14注。這七個大臣是王的私人顧問,可以隨時覲見王。在宴會中,他們的席位通常安排在王的左右。不過從七人中的首領米母幹答覆王的話,一片奉承諂媚,可見這些“達時務的明哲人”不外為星相家與術士之流(參但二27;五15)。

         「達時務的明哲人」:指通曉天象的術士或熟悉律法的專家。

         常見王面。這些人最重要的特權是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自由參見國王。

         七個大臣。以斯拉曾把七個特殊的謀士與波斯的君王同列(見拉7:14)。他們可能組成國王的內閣。希羅多德說到波斯有七個望族,其首腦有特殊的權利。

         達時務。他們有知識、有經驗、熟知先例。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知道如何處理為當。

         明哲人。即國王的顧問。亞哈隨魯儘管心裡生氣,還是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大庭廣眾面前,用粗暴恐嚇的言辭發洩自己的怒氣是不合適的。他沒有匆匆下令,而是認真考慮下一步措施。亞哈隨魯似乎很聽謀士的話(見斯3:8-108:1-89:12-14),現在請與“明哲人”商量如何處置瓦實提。

         王的常規。與國王相關的任何事項,他都先向有學識的人徵求意見,再作決定。作者在這裡所提到的可能是波斯君主的慣例,而不是亞哈隨魯個人的做法。

 

【斯1314 詢問知例明法的人】希羅多德記載波斯王有一個法官團,由終身任命的法官組成。波斯王倚靠他們詮譯法律。色諾芬亦同樣證實了這個法官團,是由七位主要顧問組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15“王后瓦實提不遵太監所傳的王命,照例應當怎樣辦理呢?”

  〔暫編註解〕國王不想表現出報復心強。而且波斯的統治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受到限制的(見斯1:198:8;比較但6:8-16)。國王似乎在說,我們不要感情用事,只考慮照章辦事。既然王后在宮廷中公開違抗國王,那麼按照正當的法律程式,應對她如何處理?這句話體現了瑪代波斯政府所標榜的其法律不可更改性。

 

【斯一16米母幹在王和眾首領面前回答說:“王后瓦實提這事不但得罪王,並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暫編註解〕米母幹的發言代表七位謀士。他的回答說明波斯法律中沒有對這種案例的懲處,沒有涉及這一類的案件,沒有先例可循。

         不但得罪王。米母幹代表七位謀士把這個問題從國王個人的恩怨,提升到國家事務的高度上,使國王免受報復之嫌,並為處理這類案件提供通例。

 

【斯一1619眾謀臣把事件擴大為全國的危機,認為這事會威脅男性的優越地位!──《雷氏研讀本》

 

【斯一17因為王后這事必傳到眾婦人的耳中,說亞哈隨魯王吩咐王后瓦實提到王面前,她卻不來。她們就藐視自己的丈夫。

  〔暫編註解〕米母幹在這裡說瓦實提藐視亞哈隨魯。不清楚他指的是瓦實提不聽王命的動機,還是僅指該行為本身。

     1719此處描寫帶有諷刺大臣意味。這批“知例明法”的人不可揣摩君王心意,提出連販夫走卒也能想到的建議。尤其可笑的是要國王降旨寫在例中,通告全國,永不更改。

 

【斯一18今日波斯和瑪代的眾夫人聽見王后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樣行,從此必大開藐視和忿怒之端。

  〔暫編註解〕眾夫人。希伯來語是saroth,複數為sarah,(公主。見創17:15注釋)。她們將會對丈夫說不禮貌的話。作者這裡先提波斯再提瑪代(見第3節注釋)。

         大開藐視和忿怒之端。即妻子的藐視和丈夫的憤怒。

 

【斯一19王若以為美,就降旨寫在波斯和瑪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實提再到王面前,將她王后的位分賜給比她還好的人。

  〔暫編註解〕這種使愛妻蒙羞的事情通常是在後宮裡秘密處理的,避免引起大家的注意。米母干認為,既然瓦實提公然抗命,就當公開處理。

         寫。針對個人的諭旨一般不會放到國家的法典當中,但有時暫時性的諭旨會受入法典,強調其不可更改性(但6:8 9)。

         不准瓦實提再到王面前。瓦實提不是被趕出王宮,而是離開國王的面前。同時她還失去王后的崇高身份。這是最大的羞辱。美貌保不了她(見對12節注釋)。

         並沒有提到瓦實提有被行刑或是監禁,因此她的兒子亞達薛西作王時,可能是很有權勢的王太后,直到425年才逝世。以斯帖據說沒有孩子。

 

【斯一19“永不更改”。波斯人的法律是不能變更的(八8;但六8)。──《雷氏研讀本》

 

【斯19 波斯和瑪代人的例】「波斯和瑪代人的例永不更改」的概念,除了但以理書和以斯帖記的記載以外,史料中再沒有其他的例證。但至少可以上溯到漢摩拉比時代(主前十八世紀)的一個傳統,是法官在作出判決之後,便不能修改。據此來看,本節所指的可能不是法律,而是裁決。希臘史料的記載互不相合。希羅多德表示波斯王有很大的自由改變主意,狄奧多羅斯則記錄了一個大利烏三世(Darius III)無法收回成命的案例。臣子的地位低於君王,當然無權推翻波斯王的法令,而王本人亦會覺得重新考慮既定的法令是很沒有面子的一回事。換言之,王室的行為準則排除了君王撤回命令的可能。──《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19 瓦實提所受的刑罰】瓦實提被判處的懲罰不是死刑或離婚,只是在內宮中降級,以致不可能再在亞哈隨魯的朝廷中有任何正式地位而已。此舉的實際功效,是廢除她一切的權力和威信,使她無望複得王的寵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20所降的旨意傳遍通國(國度本來廣大),所有的婦人,無論丈夫貴賤都必尊敬他。”

  〔暫編註解〕在當時,丈夫本來就是一家之主,立法重新宣告這個「理所當然」的事,恐怕是反而貽笑大方了。這個法律就在一群喝得半醉不醒的男人中決議了,也顯出其荒唐之處。更可笑的是 2:1 說薛西王居然後悔....

 

【斯20 旨意傳遍通國】波斯帝國素以通訊系統著稱──二千多年後美國西部的快馬郵遞(Pony Express),亦與之相似。按照希羅多德的描述,這系統在每隔一日路程之處設有驛站,站中備有一人一馬。他提到無論雪、雨、炎熱、黑夜,都不能阻止這些人完成工作。

「希羅多德」希羅多德是主前五世紀的希臘史家。《歷史》(Histories,或作《波希戰爭史》,主前445年)是他最有名的著作,書中詳細報導波斯與希臘之間戰事,如馬拉松、塞莫皮萊(Thermopylae)、薩拉米斯等戰役。作為當代人物,他為這個時代的希臘和波斯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不少寶貴資料。他雖以易於輕信謠言而遭受非難,其著作對於歷史事件的報告和地方(如:巴比倫城)的描述,依然有極高的價值。希羅多德的著作更以引人入勝而備受推崇。其記載有時雖然互相矛盾,他仍被視作史實、地方、習俗的重要記錄者。以斯帖記無數段落都可與希羅多德所記述的資料互作參較。其結果有時是澄清書中的記載,有時則使之更加混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斯一21王和眾首領都以米母干的話為美,王就照這話去行。

  〔暫編註解〕國王與瓦實提不是離婚,而是分居。採取這個行動的原因向各省通告,不容誤解。亞哈隨魯處理這件事的考慮說明瓦實提可能是一個波斯要人的女兒,而國王要繼續得到他的支持,也可能她是某個省長的女兒。

 

【斯一22發詔書,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說本地的方言。

  〔暫編註解〕本節下半節可譯為“在各地用本地的方言宣佈:丈夫應為一家之主”。這個詔書一定曾在當時民間引為笑談。

         波斯王朝除了相當尊重所屬各地的宗教信仰,准許重建廟宇,照自己風俗敬拜之外(拉一2注),也重視各地的語言,不象希臘的亞歷山大帝,每征服一地便把希臘語文帶到那裡。波斯王發詔書是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波斯國土雖廣,王朝能延續逾二百年,懂得利用各地文字使上情下達,當為一個重要因素。(據歷史考證,波斯人在商業上採用當時流通的亞蘭文,又容許希臘文流通。)

         當時主要通用的語言為亞蘭語,其他常用的不下廿餘種。

         「各說本地的方言」:有譯作「說他喜歡說的話」。

         除了發詔書之外,薛西斯還附了一封信,目的是保護帝國免遭米母幹所指出的危險(見18節)。

 

【斯一22王嚴肅地下令(這命令怎可能堅持執行呢!)每個男人都要管轄自己的家,而且在家中要說丈夫的(不是妻子的)本地方言(本節下半部的意思)。──《雷氏研讀本》

 

【思想問題(第1章)】

 1 昔日社會男權至上,女子地位低微,從這角度看瓦實提王后拒絕王命這舉動(12),你認為她所受的處分合理麽?參1:9; 2:1。聖經教導妻子要順服丈夫,丈夫要作妻子的頭,這教訓是否支持男權至上的觀念?參弗5:22-33

 2 若說本書的記載是下文事情發展的伏筆,你同意麽?瓦實提若沒有違抗王命以致後位遭廢的話,你想以色列人日後能獲拯救麽?參4:13-14

 3 眾首領認為:若不處罰瓦實提王后,全國婦女就會起而藐視丈夫。他們的顧慮是否過分?今天,居上位者或群眾的偶像如何左右世人的心態和舉止?這對教會領袖有何警惕?

  ──《串珠聖經注釋》

 

暫編註解參考書目: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註釋》․蔡哲民《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