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约伯记第四章拾穗

 

【伯四1「提幔人以利法回答说:」

    朋友们同情的沉默,现在被同情的讲论所打破了。约伯绝望的言语虽然不是对朋友们说的,却要求某种解释。以利法放胆发表一个答复,其态度是老练的,其内容则是不客观的。他尚未责怪约伯任何过错,但在他的言词中,却已有温和的非难语调,如果那不是责备。——《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以利法首先发言,他可能是最年长或者最受尊敬的。
         「回答」:应该翻译为「说话」,因为以利法并不想要回答什么。
         以利法。约伯三位朋友中最有同情心的一位,他首先发言,而其言论是以经验为权威。他大概是年纪最大的(一五10)。

         以利法是第一个回答约伯的朋友。他的论述比其他人更加深刻。可能他是他们中最年纪最大的。他清楚地归纳了当时人们对痛苦与罪恶之关系的看法。以利法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他见地深刻,但缺乏温情和怜悯,未能正确评估约伯的处境。以利法代表那些未能理解神及其对人的旨意,误解深奥真理的诚实人。

         16前言:要约伯想起自己以前曾经帮助过软弱的人,现在自己遭遇祸患怎么就陷入焦躁惊惶之中了?不是应该敬畏神、行事纯正以获得依靠和盼望吗?

         1-6约伯从前怎样教导和扶助人,这种纯正行为神必顾念。

         4:1-5:27  祸患与恶行:首先是以利法发言。在约伯三位朋友中,可能他最年长(参15:10),他的论点是以经验作根据,指出凡事必有因,而约伯祸患的「因」就是恶行。

       45两章是以利法的谈话,深思熟虑,处处流露年长者的智慧和深度。他可能是三人中年纪最大的。他的短处是很少站在受苦的一方设身处地想,言词难免冷酷。他认为恶人难免祸,人受神惩罚必为犯罪的结果。他责备约伯毫不留情。

         以利法的发言分三部分:1,赏善罚恶的原则(四211);2,所得默示和信息(四12∼五7);3,对约伯的劝勉(五827)。

       本章至14章为四人第一回合的对话,发言的次序似依年龄的长幼。

         本章至27章记约伯与三友的对话。他们对发生在天上的事毫无所知,都是根据自己的看法发言。他们本来肯定约伯受苦罪有应得,听过他的独白,十分诧异,打破沉默,一一说话。

 

【伯四2「“人若想与你说话,你就厌烦吗?但谁能忍住不说呢?」

    他很有礼貌地开始。释经学者对于困难的文法问题,众说纷纭,我们不需钻进其中,可以接受和合本与修订标准的译法,因为已够接近一般的观念了149——《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你就厌烦吗?」:也可以译为「你能忍受吗?」,如果是这样翻译,有可能是以利法要为以下的发言致歉。不然就是以利法责备约伯无法听别人的发言。

       「你就厌烦吗」:或译作「你能忍受吗」,表示以利法为自己以下的发言致歉,恐怕约伯厌烦,显示他同情约伯的境况。

       想与你说话。以利法用提问的方式开始讲话。这种方式经常在《约伯记》中出现(见伯8:211:215:218:222:2)。很难确定以利法的提问是抱歉还是温和的讽刺。

       厌烦。该词在第5节译为“昏迷”。

       忍住。以利法目睹约伯的痛苦,听见他的怨言。他觉得不能再保持沉默。他来到这里,关于受苦问题显然抱有先入之见。他现在设法用这种理论解释约伯的困境。他立场坚定,决心不惜代价为自己的见解辩护。

 

【伯四3「你素来教导许多的人,又坚固软弱的手。」

  〔暂编注解〕「教导」:「管教」、「训诫」、「纠正」、「教育」。
         「许多」:「众多」。
         ◎此处以利法责备约伯软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实践他自己以前的教导。这样指责也对,不过约伯目前遭遇的,跟他以前教导的人所遭遇的并不相同,所以不太能直接模拟。

       教导。可能是在道德方面教导人,视痛苦为纠正错误的惩戒。

       软弱的手。直译为“下垂的手”。表示失望和气馁。以利法称赞约伯尽心地帮助同胞。

 

【伯四34以利法以令人喜悦的赞词开始,称赞约伯的名望,尤其是他帮助在困难中人的能力150教导是「教育」的专门术语,在智慧圈中用来指借着操练所作的生活训练。——《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四4「你的言语曾扶助那将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软弱的膝稳固。」

  〔暂编注解〕跌倒的人。或“失足”,“蹒跚”,“摇晃”。

       软弱的膝。或“屈膝”。无法承重之膝。约伯曾帮助了灰心的受苦人。他一定向他们指出了神。他的劝勉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效果。

 

【伯四5「但现在祸患临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便惊惶。」

    这里已经暗暗地提示了约伯不能把他对别人传讲的应用在自己身上。摩法特以身体的姿势来解释「耐不住」(吕译、RSV;和合本:昏迷)与惊惶这两个字(「你垂头丧气」,「你崩溃倒地」),但情绪上的痛苦却是较难被原谅的。彭马文译作「吃惊的」来形容约伯震惊的情形。作者既然没有告诉我们以利法在作这些陈述时是用什么语调的,释经学者们遂找出它们是自以为是的、辛辣的、假冒为善的。我毋宁给予以利法怀疑的权益,发现他的言词并非嘲弄的,而是仁慈地提醒约伯过去的敬虔生活,给他资源去面对现在的危机。——《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昏迷」:「厌烦」、「焦急」、「耐不住」。

       「昏迷」:或译作「厌烦」。

       但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约伯再也不能客观地对待苦难。他需要亲身体验先前的观点。

       昏迷。或者“厌烦”(参伯第2节注释)。

       惊惶。或“气馁”,“惊恐”。以利法发表了一条重要的意见:努力帮助别人忍受痛苦的人,应该树立在考验中坚强的榜样。但不知约伯有没有鼓励过像他那样处境严酷的人。以利法似乎未能理解约伯在几天之内所遭受的痛苦,超过了一般人一生的苦难。按照以利法的推论,苦难就是苦难。丧失一切的约伯,应该以和失去一个孩子的人一样的坚强态度来应付苦难。

 

【伯四6「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 神吗?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纯正吗?」

    敬畏神──健全之敬虔的标准用语(摩法特译作「宗教」,现中作「敬虔」)──是约伯的印记(一189等)151。它必须有的结果──行为152\cs9纯正,这是基于1及二9用来形容约伯的相同字根──使一个敬虔之人的品格成为完整的,它应该赋予约伯以倚靠盼望的基础。以利法绝不是在指控约伯的罪;他是称赞他的信心,试着要使他的灵振奋起来,遂提醒约伯过去一生是建立在这个信仰上:神帮助好人,阻挡坏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以利去指出约伯并非无望,因为他一向行为纯正,他现在所受的是神的管教(参5:17-27)。

       你敬畏。指敬畏神。这句也可译为:“你的信心不是在你敬畏(神)吗?”

       纯正。或“完全”,“正直”。和伯1:1的“完全正直”词根相同。这一行与上一行构成平衡。以利法提到了约伯的两大美德:敬畏神和纯正。难道这些在试炼中还不够用吗?

 

【伯四7「请你追想,无辜的人有谁灭亡?正直的人在何处剪除?」

    以利法的问题暗示出一个普世性的原则,急速促进这个问题的探讨。借着使用极端的字眼灭亡剪除,他暗示说:约伯既是一个义人,就能够指望迅速获得慰藉。他并不是如此天真,甚至假装义人永远不会有苦难。就像他在他的讲论末了将要说的一样(五1726),耶和华拯救义人脱离他们的苦难。——《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无辜」:「干净的」、「无罪的」。
         78这几句话可说是约伯三友对苦难的核心思想:义人不会受苦。种罪孽才收罪孽,苦难乃犯罪的结果。约伯受此大苦,可见罪孽之深。
         79 以利法断言灭亡的是恶人,而不是无辜的人。但事实不一定如此。

         711神是赏善罚恶的神,并且击打恶人时,强而有力。

         7-11节表达的观点是:患难是犯罪的直接惩罚。

 

78 <syncBible ref=4:7-8>好人必亨通,恶人必灭亡,以利法的立论是否正确?】

    以利法所说的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那些犯罪惹事的人最终将受到惩罚是不错的,但清白的好人会免受苦难就不对了。

  圣经中记载和引用的资料都出于神的选择。但有些记载只是叙述人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并不是要人去仿效。圣经中提及的罪恶、失败、邪恶的思想和对神错误的观念都是神圣经话语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要因为它们是圣经中的记载,便去遵循那些错误的例子。圣经给我们教导和学习的榜样,教我们知道哪些是该做及不该做的事情。以利法的言论便是我们要努力避免的,因他只凭个人经验对别人妄下推断。──《灵修版圣经注释》

 

【伯四8「按我所见,耕罪孽、种毒害的人都照样收割。」

     但以利法失之太过了。对一个具有道德意识之人的心灵诉诸一个似乎是毋庸证明的抽象原则,是一回事;把它应用在约伯的特例上,却是另一回事。以利法宣称他从未看见这个规律有例外的:「你所收的,正是你所种的。」就像那个诗人可以如此自信满满地说:「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诗卅七25)以利法应该得到这种反击:「你看得不多!」153这教义不是基于观察到的事实,约伯的例子并不适合它,他的信心现在必须航经一个与事实矛盾的风暴154——《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毒害」:「患难」、「劳苦」。

       「照样收割」:收割他们邪恶的果子。

       得到的结论是约伯在自食其果。

 

【伯四9「 神一出气,他们就灭亡; 神一发怒,他们就消没。」

  〔暂编注解〕以诗歌的手法,把人的特性用在神身上。

 

【伯9 神一出气他们就灭亡在约伯记,神的气息代表沙漠的风,能够摧毁草木(何十三15;赛四十7)。这词通常是指神活力的作为(见:创二7)。──《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四911以利法的论证在实质上所缺少的,他以修词学来补足了。他以一个精心设计的图画来证明他的论点155。攫食的野兽可以暂时不受抑制地惊吓世界,但发怒的轻而易举地就把牠们消灭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四10「狮子的吼叫和猛狮的声音尽都止息,少壮狮子的牙齿也都敲掉。」

  〔暂编注解〕「狮子」:常常用来比拟强暴的恶人。

       10~11 这里的意思是,虽然恶人可能很有力,但他们至终不能昌盛。

       10-11  恶人纵然强壮,但至终必如狮子一样不得善终。

       10和第11节描写了所有五种状态的狮子,从幼崽到无助的老狮子,刻画了狮子家族的毁灭。在一个狮子众多的国家里,这个比喻是很有意思的。在人们的心目中,狮子就是暴力和毁灭。以利法指出,所有的恶人都将毁灭,包括年轻的,年老的,体弱的,强壮的。即使是一群狮子,也要瓦解。以利法可能是喻指约伯的家族。

 

【伯四11「老狮子因绝食而死,母狮之子也都离散。」

  〔暂编注解〕「老狮子」:原文没有「老」字,就是「壮狮」的意思。
         「绝食」:「缺少食物」。
         ◎以利法的逻辑就是「因果报应」、「怎么种就怎么收」。有如 37:25 中的观念。这样的原则本来是没错,不过以利法将之扩张到「没有例外」 4:7-8 ,就出了问题,因为约伯正好是个例外。而且,这样的说法就暗指约伯犯罪,甚至是强暴的恶人,对于约伯来说,更是进一步的伤害。

       「老狮子」:应作「壮狮」(参箴30:30)。

       「绝食」:应作「缺食」。

 

【伯四12「“我暗暗地得了默示,我耳朵也听其细微的声音。」

    以利法怎么知道这些呢?他诉诸于经验。但是他彷佛怀疑他的立场是有弱点的,故以自称对神的奥秘有较直接的认识为据点。他之所以了解恶人的命运,是梦之启示的结果。以利法的经历,不像那些以他们所有敏锐的机能来听神话语的正统先知们,反倒比较像巴兰的经历(民廿四1516)。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默示dabar)。一般译为“话语”。本节也有这样的意思。

         细微的声音shemes),“耳语”。在本卷最生动的段落之一中,以利法讲述了他所认为的神启示。

         1213以利法讲述所见到一个异象,令他“毫毛直立”。他认为梦中所得的神秘经验乃神所启示,因此自己的观点正确。他的论点:天使在造他的主面前尚且不完全,何况人呢!人只是尘土、蛀虫、微不足道,连明天如何都不知道。

         1221自己透过灵异的经验,知道神比人公义、超越。而人是会迅速毁坏消逝的存在。

       1221 以利法试图提出他曾经看见的异象(15 16节)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他问道:“倘若天使都不能信赖,人类又怎信得过呢?”(18 19节)。“被蠹虫所毁坏的人”。或译作:比毒虫更早死的人。“帐棚的绳索”。死亡比作绳索拔出,帐棚便倒塌。

       12-21以利法以个人在梦中所经验的异象道出世人的卑微。

 

【伯四13「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世人沉睡的时候,」

  〔暂编注解〕「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世人沉睡的时候」:直译为「在思念中、夜间的异象里,世人沉睡的时候」。
         「思念」:「分裂」、「矛盾的思想」,也有人翻译为「恶梦」。

       思念。直译是“不平静的思想”,“激动的意念”。夜晚的黑暗为下面的事提供了神秘的气氛。

 

【伯四1314没有必要称以利法为奥秘派,也没有任何必要质疑他,说他的宣称好像是颇有道理时的诚意。沈睡与亚当(创二21)、亚伯拉罕(创十五12)和扫罗(撒上廿六12)的经历一样──全都是神所造成的──听见那些话语,不是在人为的恍惚里,而是在一个梦中。译作思念的这个字,只有出现在这里与约伯记二十2,暗示出在超然事物面前的激动,在第14节则以比较普通的方式来形容这个超然的事物。——《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1315 带来梦境的灵神使人沉睡,好接受异梦的主题贯穿全本圣经。例如神在立约典礼时使亚伯拉罕沉睡(创十五1221)。美索不达米亚的神明亦然。大甘神(相等于圣经的大衮)经常借着异梦,向来到叙利亚西北部之马里和特尔卡崇拜的人说话。这些崇拜者往往在庙宇中留宿,希望能够领受异梦。《吉加墨斯史诗》描述一阵轻柔的西风使人安眠作梦。按照美索不达米亚的思想,札基库(Zaqiqu)是梦之神,他名字是源自代表灵魂的字眼。这灵或轻风穿过门的裂缝,夜间来到人那里。史诗《奥德赛》和《埃利奥特》都反映了相同的观念。──《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四14「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

  〔暂编注解〕百骨。骨骼是人体的框架,在比喻中常与人的内心感情紧密相连(见箴3:812:415:3017:22;伯30:30;诗31:10)。

         打战。指骨头。用于上述相同的比喻。

 

【伯四15「有灵从我面前经过,我身上的毫毛直立。」

     梦中异象的描写,毋宁是激情的,而不是影像的。有明确的形状(四16),却无法辨识。那说话的是另一个存在;然而,由于希伯来文的模棱两可,这个字在希伯来文的意义也可以是「风」(参吕译、现中「微风」;思高「寒风」),我们就不清楚这究竟是「空气中的寒气」(罗利 p.34)(使我身上的毫毛直立),或者是一个有理解能力的幽灵(神自己的灵)使他的头发因着惊骇而耸起156——《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灵」:也有可能是「风」的意义。

       「灵」:或作「风」。

 

【伯四16「那灵停住,我却不能辨其形状;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静默中听见有声音说:」

    这里接着描写这种阴森森的印象──一个看得见但不能辨识的形状,以及一个听得见但却是静默声音。保留这个作梦的气氛会比较好些,这赋予他的报告真实的口气,多于使它变得比较清楚;但却是比较平凡的,说到一个蒙眬可认出的形状,以及跟着发言的静默。(作梦的人能够察觉到听得见的发言,但据他们所知却是没有发出声音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我们不知道这是否真的是启示。以利法显然相信是的。但圣经没有说他有先知的恩赐。

 

【伯四17「‘必死的人岂能比 神公义吗?人岂能比造他的主洁净吗?」

  〔暂编注解〕「比神」:或作「在神面前」;

         「比造他的主」:或作「在造他的面前」。

         整节指人在神面前不能自义,不能称为洁净。

       必死的人`enosh)。 该词一般译为 “人”。 “必死的”是外加的。圣经有许多章节都体现了人类的必死性(提前1:176:16;等)。本节的译法可能源于希腊语七十士译本。

         公义。许多译者译为:“必死的人在神面前能算为公义吗?人在创造主面前能显得洁净吗?这种译法也是对的,可能更符合本节的意思。人不仅不能超越神的公义和洁净,而且根本无法在神眼里视为公义和洁净。

 

【伯四18「主不信靠他的臣仆,并且指他的使者为愚昧;」

  〔暂编注解〕「他的臣仆」、「他的使者」:指「天使」。

       臣仆。显然指天上的生灵。他们与人类不一样(第19节)。他们是无罪的。按他们的标准,他们是完美的。但他们的圣洁无法与神无限的圣洁相比。天国的叛逆史证明,即使是天上的生灵也有可能受到诱惑而反叛神。参启12:3 4

         愚昧。直译为“错误”。

         18-21本段可能是神的默示或以利法对默示的解释。神的天使比人尊贵,尚且得不到神的信任(不能在神面前完全称义),更何况是人。

 

【伯18 指天使犯错彼得后书也提及犯罪天使所受的刑罚。但这信念在旧约却没有清楚的证据(四18NIV:「指祂的使者犯错」)。在乌加列神话中,神明的属下(婢女)经常都不顺服、不可靠。本节译作「犯错」(和合本:「愚昧」)的字眼,全本圣经只在此处出现,因此含义无法肯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四19「何况那住在土房、根基在尘土里被蠹虫所毁坏的人呢?」

  〔暂编注解〕「被蠹虫所毁坏的人」:也可以译为「像蠹虫一样被毁坏的人」。指的是人生命的脆弱。
          蠹虫」:「蛾」、「蛀虫」。

       「被蠹虫所毁坏的人」:如译作「像蠹虫一样被毁坏的人」,意思更贴切,指人生命的脆弱。

       「蠹虫」:蛀虫。

       何况。以利法把人类与天国的生灵进行比较,强调着人的软弱。

       被蠹虫所毁坏。或“像蠹虫”,“比蠹虫更快更容易”。有人解释为:“他们仿佛是蠹虫”。

 

【伯19 土房次经的《所罗门智慧书》九章15节,以及哥林多后书五1;彼得后书一14都尝试过以房屋比喻人身。但灵在其身体中居住的观念也是旧约其他地方没有提及的。土和尘象征人身体的软弱和必死的命运。──《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四20「早晚之间就被毁灭,永归无有,无人理会。」

 

【伯四21「他帐棚的绳索岂不从中抽出来呢?他死,且是无智慧而死。’”」

  〔暂编注解〕「帐棚」:比喻「生命」或「肉身」。
         「帐棚....抽出来」:比喻「死亡」。
         「无智慧」:因为时间短暂,还来不及累积智慧就死亡。
         ◎这个异象对以利法来说一定是印象深刻的,其实对别人来说,也应该是印象深刻的。今天如果谁能直接听到神的声音,岂不是被当成先知,其教训被当成是不会错误的。说起来以利法在异象中听到的也没有错,只是他太高举这个经历,认为这个正确的教训以及其推论可以用在每一个地方:「人不可能比造物者超越、公义,所以人受苦一定是因为犯罪」。以致失去了成长与反省的空间,更把约伯推向更痛苦的深渊。
         ◎神迹不等于信仰、直接默示不代表处处正确、灵恩不代表灵命、恩赐不等于生命成熟、经验不等于真理。这些我们都知道,但人好像很难跳脱经验的冲击与影响。

    人的身体象“帐棚”,只是世间临时的居所,把绳索一抽,帐棚便倒塌,人一停止呼吸也便死寂。“无智能”是说没有价值,无人理会(参20节)。

    以利法要求约伯视自己为一个普通人,人生的道路与他人无异。

    「帐棚的绳索,岂不从中抽出来呢」:喻死亡。(参赛33:20; 38:12

    绳索yether)。“抽出来”是为了出发。故有人译为:“如果他们帐篷的绳索拔出来,他们不会无智慧而死吗?”

    以利法所讲述的启示可以归纳为神的伟大和良善与人的罪恶和脆弱进行对照。但他的话中没有同情,仁慈和理解。约伯需要有人鼓励他在苦难中坚持信靠神。以利法只要提醒约伯所已经明白的道理——信赖神就行了。

 

【思想问题(第3-5章)】

 1 死亡对在痛苦煎熬下的约伯有何意义?见第3章。你对死亡有什么看法?参罗14:7-9。你若处于约伯的环境,会有何反应?

 2 以利法责备约伯的话(4:3-5)对今日从事辅导、牧养工作的基督徒有何提醒?

 3 以利法的言词中,有那些见解是正确的呢?这为什么不能帮助或安慰约伯呢?问题出在那里?

 4 以利法将他的属灵知识当作唯一、完全的知识,并以此判断约伯,这种做法在今日仍可见么?你有否犯这毛病?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蔡哲民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