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第三十四章綱目
【第三十四章、以利戶責約伯自義】
(神不講理嗎?)
分段:1、對眾人的勸告:1-15節
2、對約伯的責備:16-37節
一、對眾人的勸告:1-15節
1、向眾人指明:1-4節,以利戶稱他們為智慧人,有知識的人,表明他們是懂法律的人,應該“選擇為何是,知道為何善。”
2、責約伯自義:5-9節,“約伯曾說”,他說約伯怎麼會像惡人的語氣向神說不虔敬的話呢。
3、神絕對公平:10-15節。“神斷不至行惡,全能者斷不至作孽。”
二、對約伯的責備:16-37節(勸告他三件事)——“你若明理”
1、高舉神的權威:16-30節
①高舉神的公義與大能:16-20節。以利戶說出神的公義與大能:16-17節
見證神對受造者的判斷都一樣:18-19節,世人都有一死:20節(來9:27節)
②高舉神的全智與權柄:21-30節,神所重視人的二件事,就是人的道路與腳步。
2、要約伯向神認罪:31-33節,以利戶勸約伯向神真心認罪悔改,如果有些罪不知道,求神指明(31-32節),又警告他,審判權由神決定(33節),但他不勉強約伯接受,由約伯自己來決定。
3、責約伯說話無知:34-37節
①責約伯說話沒有知識,沒有智慧:35節
②責約伯回答像惡人輕慢神:36-37節
──
徐大年《約伯記提綱》
【罪人所靠的(伯卅四21~24)】
一、躲避主面(創三10;詩一百卅九篇;太十26末句)
二、心存假望(詩十11;伯八13~14)
三、虛偽平安(帖前五3;太廿五44,46)
四、妄信謊言(徒五1~11;王下五25;賽廿八17)
── 丁良才《經題模範》
【以利戶對智慧人解釋(三十四1∼9)】
一、約伯自稱無罪——「我是公義的」(參二十七6)
二、神對約伯不公——「神奪去我的理」(參二十七2)
三、神算約伯說謊——「我雖有理,還算為說謊言的」
四、神不醫治約伯——「我雖無過,還不能醫治」
五、約伯不以神為樂——「人以神為樂,總是無益的」(參九30∼31)
──馬有藻《揭開痛苦的面紗──約伯記詮釋》
【神蠻不講理?(三十四1∼37)】
一、約伯的埋怨(1∼9)
1、神蠻不講理,將致命的創傷加於他這個無辜的人身上
2、人樂於與神來往毫無益處
二、神絕對公平(10∼15)
三、神的治理也公正(16∼20)
四、神的全知保證祂行事公正合理(21∼30)
五、神試驗約伯(31∼37)
——《新舊約輔讀》
【以利戶第二篇言辭:神是絕對公義的神(三十四1∼37)】
一、以利戶對智慧人解釋(1∼9)
1、說話的對象(1∼4)
2、分析約伯的怨詞(5∼9)
二、以利戶反駁約伯(10∼37)
1、闡釋神的屬性(10∼30)(八點闡釋)
2、對約伯的勸告(31∼37)(四句忠言)
──馬有藻《揭開痛苦的面紗──約伯記詮釋》
【以利戶第二篇言辭(三十四1∼37):神是絕對公義的神】
一、向旁觀者的解釋(1∼9)
二、反駁約伯對神誤解(10∼30)
三、力勸約伯認錯(31∼37)
──馬有藻《揭開痛苦的面紗──約伯記詮釋》
【以利戶闡釋神的屬性——指出神的公義(三十四10∼30)】
一、神斷不做惡事(10)
二、神賞善罰惡(11)
三、神絕對公平(12)
四、神有統治萬有之權,不用向誰負責(13)
五、神執掌生死大權(14∼15)
六、神是大能的公義者(16∼20)
七、神是全知的審判官(21∼25)
八、神是絕對的施判者(26∼30)──神在夜間無人知曉時,或在日間公開地向各類惡人施行審判
──馬有藻《揭開痛苦的面紗──約伯記詮釋》
【以利戶對約伯的勸告(三十四31∼37)】
一、惡人不易因受罰悔悟,或謙誠地洗心革面,改過自新(31∼32)
二、神報應惡人隨他心意,非受人控制(33上)
三、約伯你自己決定吧(33下),不管「明理的」、「聽我話的智慧人」(指卅四2的人)如何譏諷你,約伯你自作主吧(34∼35)(約伯你自己定奪如何做吧)
四、願約伯被試驗到底,「因」(al)他的回話象惡人一般(36),也「因」(ki)他不停地在苦境中犯罪(37)
──馬有藻《揭開痛苦的面紗──約伯記詮釋》
【第三十四章綱目】
肆、約伯與以利戶 29:1-37:24
二、以利戶的講論 32:1-37:24
(三)以利戶第二次發言 34:1-34:37
1.以利戶邀請有智慧的人注意聽他的發言,檢驗看看是否是正確的。34:1-4
2.以利戶陳明約伯認為神不公義,人以神為樂是沒有意義的。34:5-9
3.以利戶神不可能作惡,也不可能不公平,他如果要自私,根本不用創造世界。 34:10-15
4.以利戶說明神不但公平公義,還積極的維護人世間的公平公義。34:16-30
5.以利戶呼籲約伯承擔苦難、不要犯罪,遇到苦難不要像惡人一樣的反應。 34:31-37
──
蔡哲民等《約伯記查經資料》
提要:1 以利戶責備約伯說神不公正。10 全能之主不會不公正。31 人類必須在神面前謙卑。34 以利戶責備約伯。──《SDA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