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二篇拾穗
【詩二1】「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
對於這個問題,在聖經裏立即給我們答案(詩二2)。世上的政權,他們彼此間的敵意,無論是如何的猛烈和厲害,但他們的內心,卻聯合一致於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抵擋基督的統治。我們從表面上觀察,以為地上的政權,有些是壞的,有些是好的,但聖經卻明確的指出,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政權,它們的背後都被『這世界的王』(約十六11;十四30)所操縱著,因著這『世界之王』的煽動,世上的各種政權便竭力掙扎,想要完全脫離基督律法所加在他們身上的制裁和判決,他們不要仁愛,不要謙卑,不要真理。他們喊著說:『讓我們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詩二3)!
因此,神笑了。全部聖經只在此處題起神笑了。因神已建立祂的君王,在錫安祂的聖山上了。早期的教會對基督的主權和統治權,已經有非常透澈的瞭解。今天我們的處境,是更需記勞這一件明確的事實――基督獨一無二的主權和統治權。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在我們今生的年日中,主就要『用鐵杖來牧列國』(啟二27)。我們的工作喊本分,是要勸告世人,『務要省悟…作聰明人…並要完全信靠祂』(詩二10~12)!――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詩人希奇這些被造的人,反倒背逆他們的神。人類如此違背他們的神,就不如普通的動物了。“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神”(賽一章三節)。——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在東方,國君駕崩、新王繼位之際,屬國多乘機獨立。本詩乃供新王登位或慶周年儀式中頌贊之用。此處所講的外邦圖叛自非指某一定的歷史事件,而是泛指以色列國的生存經常受到外邦的威脅。詩人以一句對偶的問話開始,驚奇於這些國家何以竟敢謀算明知不能實現的事。
“什麼爭鬧”。他們怎能這樣說一個修辭問句。“爭鬧”。聯合在一起。“謀算”。設計圖謀。
外邦為什麼?本詩歌一開始就展現了一派混亂的局面。這裡的“外邦”可能指“列國”,就是以色列周圍拜偶像的民族。路德這樣解釋詩人的疑問:“那些與耶和華和基督為敵的人怎麼能成功?”
爭鬧(ragash)。該詞只出現在這裡(但6:6
11
15有其亞蘭語形式),“混亂”的意思。
萬民。按照希伯來語平行的規則,該詞意為“外邦”。
謀算(hagah,見第2節注釋)。這些罪人在策劃無法實現的事。他們反對神政權的企圖註定會失敗。
1-3 敵人圖謀作反:在中東一帶,每當新王登基時,他的附屬藩國會趁機作反和背叛。這三節就是描寫敵人在新王登基時蠢蠢欲動的情形。
像第一篇,沒有題注,作者與寫作時期不詳,因為指出國家和民族也象個人一樣只有兩條路供選擇,所以有人認為本篇與第一篇都屬全本《詩篇》的引言。本篇其實可以納入“君王詩”,為供新王登基或在登基周年慶典中崇拜儀式之用。從寫作形式看,很可能是新王在臣民前的登位宣告,寫於猶太人被擄前。傳統認為乃大衛所作。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本篇所描寫的是先知所預言的基督,新約屢次引用本詩在耶穌基督身上,祂是那“受膏者”,是偉大的“大衛的子孫”(參徒四26;十三33;來一5;五5;啟二27;十九16)。祂的權柄及於列國,管理全球(8節),而非以色列一國之君。祂是那超越時空的彌賽亞。本篇與八、十六、二十二、四十五、六十九、七十二、八十九、一一〇及一三二諸篇同為描寫彌賽亞之作,常以詩人(通常為大衛)個人經歷來預表基督在世的遭遇,故又稱之為“彌賽亞詩”。
詩二 在這首王者詩篇(因主題是至高的君王而得這稱謂,也見於:詩一八;二○;二一;四五;七二;八九;一○一;一一○;一三二;一四四)裏,大衛(比較徒四25)揭露世上君王背叛耶和華及受膏君王的決心(1~3節),透露耶和華要在錫安山設立君王的旨意(4~6節),告知君王(耶穌基督,7節)要傳達耶和華之聖旨的決心——聖旨在祂得權柄借公義管轄全地的加冕日傳給祂(7~9節),並且勸勉世上的君王要順服聖子,逃避耶和華的忿怒(10~12節)。
【詩二2】「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
他們乃是蓄意反對神,並要敵擋和平之君。反對神的君王,同時也是反對他的選民。
“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當主耶穌受難的時候,有假門徒猶大,有法利賽人,也有猶太教門的領袖一同商議,為要除滅他,他們以為他們的計謀成功了。實在主耶穌乃因他們的罪被釘受刑。猶大因不肯認罪悔改,遂自縊而往那滅亡的道路去了。據歷史的遺傳說,彼拉多不到幾年之後便發了瘋狂病。天天喊著要把他手上的血洗去,因此那些反對神的受膏者,就是定自己的罪。——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君王”與“臣宰”都指敵擋神的人。“臣宰”亦作“統治者“,與“君王”為同義字。“受膏”乃分別為聖的儀式,諸如祭壇(出二十九36)、約櫃、會幕(出三十26)的奉獻,祭司(民三3)、先知(王上十九16)及君王的受封(撒上十1),都用膏抹。這裡的“受膏者”為神所膏立的大衛的君王,神聖不可侵犯(參撒上二十四6
10)。敵擋受膏者等於背叛那膏立他的耶和華神。
“受膏者”在希伯來文作“彌賽亞”,也就是希臘文的“基督”。詩人的話最後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
“他的受膏者”。大衛王朝的君王,最後和最大的君王是耶穌基督。
「受膏者」:指以色列國王。
世上的君王一齊。這句話歸納了詩2:1。“世上的君王”與詩2:6“我的君”作對。“一齊起來”意味著堅決的反抗。
受膏者(mashiach,“彌賽亞”)。Mashiach 有兩次譯為“彌賽亞”(但9:25
26)。按照古代的習慣,祭司或國王在就職的時候,頭上要澆上油(見出28:41;撒上10:1節)。大衛多次提到掃羅“耶和華的受膏者”(撒上24:6
10;26:9等)。本詩的彌賽亞含義,有徒4:25-27為證。另見太26:63;約1:49;徒13:33;羅1:4;西1:18;來1:2-5。
【詩二3】「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
惡人以為遵守耶和華的律法是極不如意的捆綁。其實他們一離棄神的誡命,就立時陷在魔鬼的捆綁下為奴僕了。主耶穌說:”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他是用愛吸引我們,好叫我們有樂意的靈來服侍他。罪人服侍魔鬼、才算是嚴重束縛呢!如果有人覺得服侍基督是痛苦的事,那就是證明他並沒有愛基督的心了。凡愛他的,感覺服侍他為極大的福氣。——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捆綁”與“繩索”都和驅策牛、馬繫在頸和肩上的軛有關,而“軛”則是臣服的象徵。“他們”指神和祂所膏立的王。
他們悖逆神,居然說要掙脫耶和華權威的約束。詩人沒有描寫他們的行動,只是描述悖逆者公然宣佈自己的意圖。
【詩二4】「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
神向惡人發笑,就是證明神有權柄刑罰一切作惡的人,神不能讓惡人長期興旺,尼布甲尼撒雖把聖殿內潔淨的器皿擄到巴比倫,神卻明明看見,故到了時候就叫伯沙撒王看見牆上有手出現,和寫在牆上的字,使他驚惶失措,同夜他就喪失了生命,那就是藐視神的結果。今天有許多人說沒有神,便任意妄為,哪知在不久的時候,那在天上的神要施展他的大能大力,刑罰一切輕蔑他的人。——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那坐在天上的”和“主”都指高天上的神,祂超越地上的諸王。詩人用擬人法描寫神嗤笑這班人。意思是說,他們敵擋的圖謀十分可笑。
“主”。希伯來文是Adonai,意思是至高無上的元首。難怪世人的敵對在他看來是可笑和可憐的。參看創世記十五章2節的腳註。
與各國混亂的場面相對照,耶和華在天上沉著,冷靜而鎮定,嗤笑悖逆者無謂的反抗。至高的天意挫敗人敗壞之心的謀劃,使他們變為愚拙(見撒下15:31)。按照人的想像或描寫,神具有人的特性:祂會“笑”(見詩37:13;59:8等)。《塔木德》說:“律法是用人的言語寫的”。聖經的作者用人的語言來表達神的品性和旨意,使人可以明白。懷愛倫說過,她無法用“迦南的語言”描述天國的榮耀。“笑”的含義在“嗤笑”,“怒”和“烈怒”(詩2:4
5)中得到進一步表達。這些詞都說明神對悖逆的輕蔑。
4-6 耶和華的回應: 因著這些仇敵的愚蠢而發笑,因他們的計謀不會成功。
【詩二5】「那時,他要在怒中責備他們,在烈怒中驚嚇他們,」
神的震怒使人無法承當,他不但向人發笑,還要實際的顯出他的烈怒出來。從前在羅馬帝國曾有卅多個皇帝及他們部下熱心逼迫基督教,他們均有了他們當得的結局。有一位因行兇而變成顛狂,有一位被自己的兒子所殺。一位眼睛瞎了,一位被絞刑勒斃,一位被敵人擄了,死得很慘,一位害了一種怪病,全身奇臭,而永洗不淨,有兩位自殺,有五位被親族所殺,另有五位死得極其淒苦,有八位均在戰場上陣亡,或為敵人所害,這些事都陳明在歷史中,神的忿怒委實可怕。——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神要人知道,祂是掌管宇宙的主,祂干預人類歷史的發展。“怒”是神公義的表達(參七11)。
神表面上的漠視並不會持久。“那時”暗示神終將宣佈祂的旨意。
【詩二6】「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
人雖不承認,但神卻已膏了他的王。撒母耳膏大衛及大衛作了王,中間有一個相當的時候。照樣,我們的“大衛”主耶穌亦已經被膏為王,我們這許多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都該到他那裏去聚集,(參撒上廿二章二節)。因為他已經替我們打敗了敵人“歌利亞”,現在雖然還沒有看見他的權柄展開,但不久神卻要使他立在錫安的山上,為萬主之主,萬王之王。現在雖然被棄,但一切承認他的名的人,將來必要和他一同享受榮耀。——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錫安”在大衛時代指“大衛城”(撒下五7),後來也指聖殿所在的山(一三二13;彌四2),及整個耶路撒冷(參賽十32;耶三14)。此處指耶路撒冷(參四十八1)。
“聖山”為聖殿所在之山(看代下三十三15)。
“說”是神說的話,帶著權柄,句句都要實現。
“立”。就職作君王。“錫安”。耶路撒冷,彌賽亞在千禧年期間執政作王的地方(賽二3)。
說,我已立我的君。代詞“我”這裡是強調詞,與合謀違抗耶和華的“他們”形成對照(詩2:5)。
錫安我的聖山。見詩48:2。錫安是耶路撒冷城南部的山。這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
【詩二6 神立君王】譯作膏或立之字的字根,出現在烏加列某個神話文獻中。在以色列和古代近東其他地方,王位都是神所命定的。亞喀得王撒珥根(約主前2300年)自稱是伊施他爾所立的。蘇美的《君王名單》(於主前2000年之後不久編纂)則指出城鎮是憑神明的命定得著其君主。這種意識形態一直延伸到以色列時代。亞述和巴比倫的君王每年舉行登基節期,慶祝主神作為君王,重溫神明和君王的登基過程。美索不達米亞的君王自視國位得自天命。埃及的賀如司神立王的加冕典禮則包括了分別為聖和淨化的禮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7】「受膏者說:“我要傳聖旨。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
這“受膏者”就是主耶穌,參希伯來一章四,五節又五章五節。
主耶穌是所豫言要坐大衛寶座上神所立的王。到了時候,他要來成就神從起初所命定的聖旨,主耶穌既被神立為王,就說:“我要傳聖旨。”
“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這就是父神與他的愛子談話,耶穌是父懷裏的獨生子。只有他能將父表明出來。耶穌基督降世在人間,就是道成了肉身。他復活升天成了復活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章廿至廿二節;使徒行傳十三章卅三節)。主耶穌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馬八章廿九節)。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借著復活向人證明瞭。主耶穌“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馬一章四節)。——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這節詩在新約頗多引用,指耶穌基督的復活(徒十三33),超越天使的權柄(來一5~6),以及大祭司的職位(來五5)等。
“我的兒子”。合法的大衛君王(撒下七14)。“我今日生你”。加冕之日。新約把這句話解釋為基督的復活(徒一三33
34;羅一4;來一5;五5)。
描寫神要作君王的父親。
「今日」:指登基典禮的日子。
「生你」:是象徵式描寫收養的過程。
我要傳聖旨。受膏者耶穌是“道”,是神的代言者。祂接著發言,解釋神所宣佈祂是聖子身份。祂不是篡權者,而是按照聖父的聖旨擔任彌賽亞的。這條聖旨的意義是:一,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二,祂的統治是包括一切的(詩2:8-9;參結21:27)。
我的兒子。見來1:2
5節;參太14:33;16:16;徒8:37;約壹4:15節。
生你。這句話不能理解為普通的生殖關係。“在基督裡有生命。這生命是原有的,不是外來的,也不是生出來的”。聖經本身提供了最好的解釋。聖經的作者一定蒙啟示準確地應用《舊約》的預言。所有其他的解釋都是人的意見,缺乏明確的
“耶和華說”的依據(見申18:15注釋)。使徒在聖靈的感動下把本節解釋為預言耶穌復活(徒13:30-33)。耶穌以特殊的方式從死裡復活,證明祂是神的兒子(羅1:4)。
7至9節是膏立君王的萬王之王耶和華的宣告,是大衛之約的重申。主權國的君主與屬國的王之間的關係,後者除了稱臣稱僕之外,也稱“臣兒”,主權國的君主有若“父王”。神膏立了祂的君,這君王在受封之日便成為祂的子,享有兒子的權責。
7-9 耶和華頒佈的命令: 已將權柄賜給了王,王要粉碎一切仇敵。
【詩二7 王為神明之子】古代近東的君王通常被視為與神明有父子關係,更經常被視為神明所生。埃及王權尤其強調這一點,因為法老的王權被視為來自神界。具體一點來說,他受孕為太陽神銳之子。在烏加列文學中,庫布林王凱雷特被稱為迦南主神伊勒之子。再者,圖像證據描繪女神亞拿特喂兩個王子吃奶。亞蘭諸王甚至將這稱號加在王號之中(便哈達就是哈達神之子的意思)。在美索不達米亞,自主前第三千年紀中期之吉加墨斯以降,犖犖大者包括古德、漢摩拉比、杜庫提寧努他、亞述巴尼帕等王,自稱有神明血統素來是君王的特權。然而以色列君王作為神的兒子,只是以盟約為根據而已,與血統無關(見:詩八十九26;撒下七14)。──《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7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兒子是誰?】
答:在本章7至9節,乃為宣告聖旨,要立基督為王的權威,建立他的國度,統治宇宙世界。他有掌握全世界的權柄,無論各方、各族、各國、萬民,都要伏在他的權下,被一視同仁。他的國度建立,為要成就神的旨意。在這裡很明白的提到,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這句話可與八九26,27節為對比,可知神是他的父,神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至於「我今日生你」,這句話,若以歷史而言,可能是指大衛登基的那日;但照舊約的豫言應許,在新約中的啟示,已經確實應驗在基督身上了。這裡的「生」字,非指降生,乃指復活(生)說的(徒十三33,羅一4,西一18)。由於基督復活(生)的事實,他被宣稱為「兒子」,在希伯來書一5節與五5節,引用這節經文時,則以道成肉身和基督的祭司職分相聯。神叫他從死裡復活,藉以向世人證明耶穌為神的兒子,且是他的愛子呢(可九9,西一13,14)。――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詩二8】「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
主耶穌的權柄將要統治一切。既是神的後嗣,就必承受一切。主耶穌是那承受產業的,但現在他還是被人所棄的,到了時候,全宇宙都要歸順他,都要服從他聖善寶貝的名下。父所有的應許都賜給兒子了(馬太廿八章十八節,約翰十七章二節)。——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耶和華神是全地的主,祂的兒子也就得到列國和全地為產業(參創四十八4;申二十16;可十二7),全世界歸在這位君王的統治下。
就耶和華和彌賽亞之間的關係而言,聖子的任何要求都會得到滿足。這裡強調了反叛和推翻受膏者政權的任何企圖都將無法實現。聖子身為後嗣有充分的繼承權。所以祂能使我們與祂同為後嗣,分享這一切(見羅8:17注釋)。
【詩二9】「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
父還在向兒子談話,所談的事是神恩典的時期過去以後要產生的,那時候,那位“心裏柔和謙卑”的主耶穌,就要成為嚴厲的審判官,牧者安慰的杖,變成了刑罰的鐵杖。鐵杖和瓦器是決不能相撞的,瓦器一定要被摔碎的。——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鐵杖”為受膏者權力的象徵。“打破”是說擊敗一切敵人,建立公義的政權(參賽十一4),“摔碎”瓦器輕而易舉,破碎的殘片毫無用處;敵擋神的人的下場也是如此。這事將應驗在基督和祂施行的審判上(啟十二5;十九15)。
彌賽亞再次降臨地上的時候,必“打破”和“摔碎”他們(啟二27;一九15)。
「打破」:希臘文譯本作「牧養」或「轄管」。(參啟2:27; 12:5; 19:15)
本節大概以當時埃及之登基儀式為背景。
新王登基時用杖打碎寫上敵人名字之陶器,表示自己對敵國擁有統治權。
鐵杖。象徵王權。彌賽亞的仇敵將被完全征服。
將他們……摔碎。參啟2:27;12:5;19:15。
【詩二9 鐵杖】權杖是王權的代表,鐵則是力量的象徵。早至納梅爾石版(Narmer
palette),埃及統治者已經被描繪成用棒或權杖擊打仇敵的樣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碎陶咒詛文獻(參看下一段注釋)的證據,顯示瓦器是用權杖擊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9 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埃及君王慶祝統治的方法,是將敵人的名字寫在瓦器之上,然後象徵性地把它擊碎。史家稱之為碎陶咒詛文獻。亞述王亦同樣使用擊碎瓦器的象喻,來表示勝過仇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10】「現在,你們君王應當省悟,你們世上的審判官該受管教。」
十節至十二節。就是聖靈;向人間的君王並審判官發出警告。雖是向官長的警告,也是向一切人類發出警告。聖靈現在在這恩典的時期,向世人呼喚,要他們快快省悟。凡現在聽他聲音的人必要蒙父神的愛護。——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審判官”指“掌權決策的人”。
應當省悟。在反叛者面前有兩條道路:要麼繼續背叛,自取滅亡,要麼順服神的旨意,獲得永恆的快樂。詩篇以弟兄的身份與同胞爭論,嚴肅地奉勸反叛的領袖們要屈服。悖逆乃是愚蠢的。
該受管教。直譯是“該受勸告,訓誡”。這裡奉勸領袖們要認識到對耶和華和彌賽亞的責任,並以自己的影響力履行這些職責。
10~12節為神向列國發出的警告,應該投靠耶和華才能免遭滅亡,而敬畏神乃一切智慧的開端。
【詩二11】「當存畏懼侍奉耶和華,又當存戰兢而快樂;」
現在向神“存畏懼”的心,他發烈怒的時候就必不用怕。——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存畏懼”和“存戰兢”指因認識到反叛神旨意的可怕後果而心存謙卑敬畏。“快樂”指敬拜神的喜樂。
【詩二12】「當以嘴親子,恐怕他發怒,你們便在道中滅亡,因為他的怒氣快要發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
希伯來人的風俗親嘴是表示恭敬順從(撒母耳記上十章一節),是表示崇拜(列王紀上十九章十八節),又是表示親愛友好的心情(路加七章卅八節)。聖靈所要的就是要我們與主耶穌和好成為密友,他是引我們到主耶穌面前來的介紹者(約翰十四章十六節廿六節,又十六章十三至十五節)。父神已經把和好的路打開了,現在只等人來向他服從。所以聖靈向人呼喚,要他們快快與子親嘴.這恩典的時候快過去了。他的怒氣快要發作了”,所以當快快與他和好,接受他的救恩。“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那些任意妄為的必在自己的道中滅亡。——包忠傑《詩篇註解》
〔暫編註解〕以嘴親腳表示敬意和臣服。(參七十二9;賽四十九23;路七38)。當年中東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王攜禮物朝拜亞述王西拿基立(主前705~681年),吻腳示敬。“子”指“受膏者”。“他”指耶和華。全節說明:敵對的人必須改變所行的道,才能逃避神公義的刑罰,敬畏侍奉神和祂的受膏者,才能脫禍蒙神福佑(參申六15)。
“以嘴親子”是尊敬和順服的表現。
「以嘴親子」:指「以嘴親祢的腳」,乃是臣服的象徵,有如跪拜叩首。
新約曾用本篇詩描寫耶穌基督(徒4:25;
路9:35; 徒13:33; 來1:5)。因為在祂身上,本篇詩句得到最貼切和最全面的應驗。
以嘴親子。就是尊敬耶和華宣佈為自己兒子的彌賽亞。親嘴是東方人尊敬上司的習慣(見撒上10:1)。詩人勸反叛彌賽亞的人要承認祂是君王並順從祂(見約5:23)。
“以嘴親子”系原文的直譯。但古代和現代均有不同的譯法。七十士譯本譯為“堅守訓誡”。拉丁文武加大譯本也是這樣翻譯的。這種譯法似乎依據猶太人“兒子”的定義。這裡所用的不是希伯來語的ben,而是亞蘭語的bar。在猶太人被擄回歸以後,該詞也指《妥拉》的訓言。“親嘴”(nashaq)還有“連接”的意思(見結3:13,nashaq 譯為“相碰”)。這兩種概念的結合導致七十士譯本的譯法。還有幾個譯本不譯為“親嘴”,而譯為“尊崇”( 美國猶太教出版社莫法德和雷依的譯本)。“尊崇”只是“親嘴”的意譯。
雖然早期教會認為本篇是大衛所作(徒4:25),但批評派的學者通常將它的創作時間定在被擄回歸以後。他們的理由是在本詩中希伯來語的ben和亞蘭語的bar似乎可以交替使用。它們都有“兒子”的意思。這個觀點現在已站不住腳。因為在西元前14世紀的烏加列信函裡,這兩個詞也是交替使用的。這表明無論聖經的哪一卷出現亞蘭語,都不能證明它是以後寫的。
英文RSV版譯為“吻祂的腳”,是基於對原文中某些字母的重新排列。鑒於這裡的原文本來就容易翻譯,與上下文也吻合,RSV版的譯文變動太大,不宜接受。
在道中滅亡。鑒於無限的大愛(約3:16),神的憤怒終將燒毀罪惡,消滅那些拒絕接受彌賽亞的人。但是神的愛心是渴望拯救以色列的(見結18:30
31)。祂不喜歡罪人滅亡(結18:32)。
都是有福的。本詩的結束,是向那些信靠耶和華所立之王的人宣佈福氣。普世人類,不論年齡,住地和國籍,都犯了罪,需要一位元元救主。那些認識到自己的需要,並相信彌賽亞的人是有福的。基督徒負有嚴肅的責任,要勸人們悔改自己的罪,順服神所膏的兒子耶穌的統治。本篇被稱為彌賽亞的佈道詩。
【思想問題(第2
3篇)】
1 試從第2篇思想神的國度為何安穩常存?另參來12:22-29; 啟21:1-7。
2 人可以又戰兢又快樂事奉神(2:11)麽?請舉例。
3 當你在困境或卑微的地步時,什麽是你的盾牌和榮耀?見3:3
5-6。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材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