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八十二篇拾穗
【詩八十二1】「神站在有權力者的會中,在諸神中行審判,」
會議(和合:會)的譯法會導致誤解。舊約的確曾用此字,生動地刻劃神與其僕人分享祂的看法,但在這裏的意思,只是指「聚集」而已。這一群乃是來受審判的,而非來提供意見的。
至於這事件的場合,其實應為「不斷的評估」,不過這裏以一次法庭場景作了戲劇化的表達;然而亦有遙望末日之意。審判的過程為申斥與警告,而其判決則尚未執行(參7、8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諸神”也就是負有責任替神公正審判世人的君王和審判官,在天庭的審判大廳中受神的審判。“諸神”也就是負有責任替神公正審判世人的君王和審判官,在天庭的審判大廳中受神的審判。
“諸神”。指人類的統治者與百姓的審判官(也見於第6節;參看五八1和約一○34的腳註)。
站。即參加一個會議。
權力者('El)。“神”(見本注釋卷一171頁)。“有權利者的會”,可以泛指以色列人(見民27:17;31:16;書22:16
17);也可根據上下文特指審判官的會議。神在那裡把司法權授予審判官。
諸神('elohim)。這裡可能指“審判官”,如出21:6;出22:8
9。“審判官”被稱為“'elohim”,是因為他們代表神的權威(見出7:1)。
1-5 控告不公正的使者:詩人好像先知看見異象,描寫神在天庭召開大會,控告那些沒有秉公行事之神的使者,指斥他們沒有為貧弱者伸張正義。另一解釋是將「神」(1
6)解作地上的審判官。
82:1-8 這是一篇帶有先知諭言色彩的詩。
作者仿佛看見神坐在天庭的寶座上(象《約伯記》一6所描寫的),秉公義審判列邦。地上負有保護貧寒孤苦責任的人站在祂面前聽審。由於作者仿先知口氣說話,所以本詩帶有濃厚的神諭色彩。
詩中的“諸神”(1
6節)可指以色列國中不秉公行義的審判官(看撒上八3;賽一16~17等),也可指列國的君王,自以為替天行道,但毫無公義之心。還有人把諸神看為神的使者,忽略了為神伸張正義的責任。總之,這些握有審判權的人現在受到大審判官的斥責。
詩八二 象詩篇第五十八篇一樣,本詩篇也敘述不公義的審判者站在神的審判臺前(1節),因不公之審判而受到指控(2~5節),並聽見神的死刑判決(6
7節)。詩人求神把祂公義的審判延展至全地(8節)。
【詩八十二1 諸神集會審判】在古代近東重要的決策都是在諸神議會中決定。神明在此互相斟酌,交流資料和意見。在烏加列文獻中(《凱雷特史詩》尤然),天上議會圍繞寶座是人所共知的一幕;惟一不同之處,是這迦南故事中的議會是由諸神系統中的神祇組成。此外,主前十世紀比布羅斯的葉希米珥克碑文,和阿齊塔瓦達的卡拉特珀石碑,也提供了其他的例證。在亞喀得文獻的《埃努瑪埃利什》史詩中,眾神之會推舉瑪爾杜克作其元首。這會的成員有五十個神祇,其中七名組成內閣議會。在以色列的信仰系統中,這些神祇被天使或靈──神的眾子或天軍──所取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八十二2】「說:“你們審判不秉公義,徇惡人的情面,要到幾時呢?細拉」
〔暫編註解〕幾時?至高的審判者神對以色列的審判官說話。
徇惡人的情面。在以色列中不允許存在徇情枉法(見利19:15;申1:17;徒10:34)。
【詩八十二2~4】神問:「要到幾時呢?」這是向地位最高的「掌權者」而發的;傳道書五8的觀察與此呼應:地方上的不公現象乃是冰山的一角(是將此處的譬喻倒過來看),「因有一位元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而這裏昇到了「天空掌靈氣的惡魔」。但是第2~4節顯明,那位至高者對這一連串的不公治理厭惡之至;我們不能因地上發生的事,就誤會祂的心意。從洪水的故事以後,聖經啟示我們,神的忍耐是為要成全救恩,而絕不是在寬容罪惡,但是罪卻利用機會任意滋長(參,彼後三9、13、15)。──《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八十二3】「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
〔暫編註解〕伸冤。參賽1:23;耶5:28。
施行公義。不但要傾聽他們的訴說,也要作出公正的裁決。
3~4這兩節說明當權者的首要責任:保護弱者,救助貧困者,不為強者、惡者所欺壓。
【詩八十二4】「當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
〔暫編註解〕救他們脫離。或“把他們奪走”。
【詩八十二5】「你們仍不知道,也不明白,在黑暗中走來走去,地的根基都搖動了。」
大多數註釋家都認為這句話是「岔離主題」之言,在批評這些腐敗的治理者;我卻認為這裏在形容被虐待、受誤導的百姓,他們「因無知識而滅亡」(何四6),因為沒有光,缺乏道德準則,而在暗中摸索(參,賽五十九9以下)。「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作什麼呢?」。──《丁道爾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在黑暗中走來走去”:這些人完全不明白在神的道德秩序中所負的責任,尸位素餐。由這種人來維持公義,社會秩序豈能不崩解(“地的根基都搖動了”)?
「地的根基」:乃指地上的公義法紀 ── 社會應有的基礎。
你們仍不知道。本節似乎是詩人的插話,生動地說明神對不義法官的斥責(見詩53:4;73:22)。
在黑暗中。他們不願認識神,所以不配承擔神所託付執法的職責(見箴2:13;約3:19)。
地的根基。可能指政權道德的基本原則。
搖動。當不義的法官執法的時候,政權道德的基礎產生了動搖。地上的政權本該代表神的政權,卻陷於無政府狀態。
【詩八十二5 地的根基】按照巴比倫對宇宙的認知,大地的根基是在所謂「阿普蘇」之上。這是個如水的原始地區,是極之重要的神祇恩基/伊亞的領域。從自然地理學的角度看,它代表地下水位,在沼澤、水泉浮現出來,又和淡水的宇宙性洋海河流有關。在《埃努瑪埃利什》史詩中,瑪爾杜克的名字之一是阿吉利瑪,即把地奠定在大水之上,建立其上各區者。進一步資料可參看:約伯記三十八4~6的注釋,以及詩篇中「常見的概念」附論中,有關「詩篇中的創世」的討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八十二6】「我曾說:“你們是神,都是至高的兒子;」
〔暫編註解〕這些使者本是天空屬靈界的。
神 ('elohim)。見第1節注釋。關於救主引用本節,見約10:34-38。
6-7 判決不公正的使者:他們要像世人一樣死亡,有如那明亮之星墜落到陰間(賽14:15)。
6~7不問這些人承不承認神,他們既然掌權,治理人民,便應該是神的代表(羅十三1)。這裡的“神”和“至高者的兒子”都指地上執法的人,神交托他們神聖莊嚴的責任,有若至高神下面“神”和“子”的地位。耶穌曾為這裡的“神”的意思作過解釋:“承受神道的人”(約十34~35)。可是地位雖高,要因他們不法,象世人一樣受審判,褫奪他們的權力,取回他們的生命,象那明亮之星(天使)墮落陰間(賽十四15)。
【詩八十二6、7】開頭為強調語:「正是我,我曾說:『你們都是神。』」主耶穌引用這句話,接著說:「……那些承受神道的」(約十35)。與第7節並行來看,就標明瞭一個原則:即使有再高的薦信,在頒賜推薦函的神面前,也不能引為保證;請參神對那原本無所顧忌的以利所說的話:「『我曾應許……』;現在我卻說:『我決不容……』」(撒上二30)。若這種話會臨到地位最高者,卑微者亦可引以為鑑。第7節中的比較語,與世人一樣,似乎已判定這些神為人間法官的看法為錯謬;有人將至高者視為迦南人的用法,而不認為是指聖經的神,如 NEB;這種解釋實在毫無正當理由。至於死刑的懲罰,新約也確認:魔鬼與其使者將來會和背叛的人類有同樣的命運(太二十五41;啟二十10、14、15),即「第二次的死」。──《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八十二7】「然而你們要死,與世人一樣;要撲倒,像王子中的一位。”」
〔暫編註解〕這些腐敗的審判者要“死”,像其它人一樣。
「世人」、「王子」:二者聯在一起表示「人類」。
世人('adam)。見詩8:4注釋;另見創1:26注釋。
王子。高貴的階層。他們雖被稱為'elohim(見1
6節注釋),仍將因悖逆而死亡。
【詩八十二8】「神啊,求你起來審判世界,因為你要得萬邦為業。」
NEB是按德萊維的聲明而譯;他說:「惟一可能的翻譯」,是將最後一個動詞解作「篩選」;因此 NEB譯作:「因為𣿫藉篩選篩掉萬國」。這譯文的意思亦甚可取,不過這動詞的一般含義也說得通,即:視全世界成為神的產業。儘管魔鬼曾宣告(路四6):「我願意(將世界)給誰,就給誰。」而這話仍以各種方式向我們挑逗,但事實上它的權力有限。──《丁道爾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詩人祈求神速速審判這些人,使世人生活在神的完全公正中。
結語:既然神的這些使者如此敗壞,詩人求神親自來審判世界,因全地都屬祂的。
求你起來。參詩3:7。
得萬邦為業。約翰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11:15;參但2:44
45)。
【思想問題(第82
83篇)】
1 神責備祂的使者沒有秉公行義(82:2),今日基督徒應怎樣對待貧寒和孤苦的人呢?
2 面對國破家亡的危機,作者仍以神為重,求神救拔選民、教訓敵人。這禱告給我們什麽榜樣?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材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