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一百二十篇拾穗
【詩一百二十1】「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祂就應允我。」
〔暫編註解〕引言:詩人多謝神曾經聽了他的祈禱。
神不僅垂聽祈禱,而且按照祂無窮的智慧予以回答。
120:1-7 這是一篇感恩詩。
1~7仰望救恩的祈禱: 120至134篇是‘登階之詩’
關於其含意有以下幾種見解
但無從確定究竟哪一種正確。①歌唱從巴比倫被擄歸回的以色列得以上耶路撒冷;②朝拜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所唱的詩歌;③唱這首詩歌時當高聲吟頌。這首詩的作者亦不甚清楚
只是因其內容與氣氛與52篇相似
可以視大衛為作者
在這裡
詩人為惡人的圖謀而發出歎息
懇求神施恩助他。這首詩可根據韻律和內容分成三個詩段:①對救恩的懇求(1
2節);②對惡人的審判(3
4節);③為好爭戰的鄰舍而歎息(5-7節)。
「上行之詩」:傳統的解釋是猶太人往聖殿朝聖時所唱的詩,或是利未人離開聖殿的婦女院,登上通到以色列院的臺階時所唱誦的詩。
自本篇至一三四片每篇的題注都有“上行之詩”四字。一般認為這些詩是被擄的猶太人從巴比倫回耶路撒冷時在路上所唱的(拉二1;七9)。也有人解釋,這四個字的原文指登上聖殿的臺階,故又作“登階之詩”,供聖殿儀式用。不過大多數學者都相信,指的是一年三次往耶路撒冷朝聖之行(看出二十三14~17;申十六16;彌四2)途中唱的歌(看八十四5~7)。
這十五篇詩大都以祈禱開始,追憶當年離家在異邦的經歷,然後以在聖殿中讚美神結束,而且各詩都表達對神殿宇的濃厚渴慕。
本篇為一首感恩詩,感謝神垂聽了禱告(1節),然後追述未獲拯救前所遭遇的苦況(5~7節)。詩人求神幫助他(2~4節)。詩中未提朝聖的事,但感恩應是上聖殿還願的原因。
詩一二○ 詩人在這首哀歌裏懇求得拯救(1
2節)、報應(3
4節)和平安(5~7節)。“上行之詩”。詩篇第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篇是一本聖詩集,是朝聖者每年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時使用的。
【詩一百二十1、2】人的話語可以令一個人痛苦(和合:急難),或譯:逼他到「困境」中,這與一百十九篇所發現,神的話可以給人自由,或「寬闊」(如:一百十九45、96),是何等強烈的對比。
這個人沒有回嘴。他在此處記下,當他望向一個更美的方向,便從那裡得著了轟然的回應。──《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二十2】「耶和華阿,求你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
〔暫編註解〕“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都屬於他的仇敵。
「嘴唇 ...... 舌頭」:代表說謊詭詐的惡人。
說謊的嘴唇與詭詐的舌頭: 言語可如實地反映一個人的人格
有時遭來殺戮
有時則帶來撫慰。這一節詩揭露了欲用舌頭喬裝打扮的虛偽面孔。聖經多處強調了舌頭的重要性(34:13;箴13:3;21:23;雅1:26;3:6;彼前2:1;3:10)。
說謊的嘴唇。見詩120篇介紹。關於舌頭的作用,見雅3:5
6。當一個人受到誹謗時,可以從耶穌的話中得到安慰(太5:10-12)。
第2節裡的誹謗者(第2節)很有可能是指掃羅,但也有人認為是指以東人多益(撒上22:22;見撒上26:19注釋)。
2-4 複述當時的禱文。
【詩一百二十3】「詭詐的舌頭阿,要給你甚麼呢?要拿甚麼加給你呢?」
〔暫編註解〕「要給你甚麽」:即「神要怎樣對付你」。
誹謗會使說鄰居壞話的人心裡更加卑鄙和墮落,並給社會帶來誤解和紛爭。
【詩一百二十3、4】簡言之,那答覆為:說謊之人的武器雖會傷人,但將被比謊言更有能力的箭所毀,即神真理的利箭和審判的炭火。──《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二十4】「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
〔暫編註解〕“勇士的利箭”:謊言象刀劍傷人(五十七4;六十四3),所以也以利箭來刑罰他們。
“羅騰木的炭火”:羅騰木是一種耐燒木材,用以製成的木炭,易燃耐燒。詭詐的舌頭象火(箴十六27),所以刑罰也是火。
神的審判要象“羅騰木的炭火”那樣熾熱而持久地燒。
「羅騰木的炭火」:羅騰木是易燃燒的松木,常用以制炭,比喻惡人要受灼熱炭火的懲罰。
描述了口吐惡言者將要受到的可怕刑罰
他們所要受的痛苦
如利箭射中在身體
他們的肉體與靈魂亦會被灼熱的火所消滅(林前6:9
10;約三1:9-11)。
利箭。第4節回答了第3節的問題。利箭顯然指神給誹謗者的報應。
羅騰木(小樹名,松類)。原文是rethamim。據認為指金雀花樹,是多枝少葉的灌木(見伯30:4注釋)。阿拉伯人現在用它來生產優質木炭,可以燒出很旺的火。
【詩一百二十5】「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
〔暫編註解〕米設施中東北部的一個民族(創十2),基達為以實瑪利的後裔(創二十五13),都是強悍難馴的民。詩人生活其中,痛苦非言可喻。
詩人提到“米設”(參看結三八2的腳註)和“基達”(參看賽二一16的腳註),目的是指出他正住在充滿敵意的環境裏。
「米設」、「基達」:代表強悍野蠻的外邦人;詩人在他們當中居住,痛苦萬分。
米設
基達: 指挪亞的孫子和以實瑪利的次子。事實上
以色列未曾住在他們所居住的迦士比海或阿拉伯附近
因此
這一節所談論的兩個民族是好戰的象徵。歸根結底
詩人的苦難似乎源自與戰者同居一處
詩人為此而歎息。從此處
我們可以學會聖徒當如何與人相交
即聖徒當熱愛耶和華也樂於與人和睦(太5:9)。
米設。見創10:2注釋。
基達。見創25:13注釋。米設和基達顯然喻指大衛流亡之地。
5-7 複述當時的苦況。
【詩一百二十5 米設和基達】米設是安那托利亞中部的王國,被亞述王撒珥根二世所征服,又曾經被俄羅斯南部的辛梅裡人侵略。學者相信在辛梅裡戰爭之後,它被裡底亞所併吞。亞述人稱他們為穆什庫(Mushku),希羅多德則稱之為莫斯希(Moschi)。主前八世紀末的穆什庫王名叫米塔(Mita),在希臘文獻中就是能夠點物成金的米達斯(Midas)王。他位於戈爾迪昂的陵墓已經被學者確認挖掘。基達是以實瑪利的次子(創二十五13),也是全盛時期在主前八至四世紀的一個部落的名字。亞述和後期巴比倫的文獻稱之為卡達爾(Qadar)。基達的人名似乎與閃族語的南支有關。這些以阿拉伯半島南部為根據地的部落,亦不時在黎凡特和西乃半島出沒。至少到希臘時代為止,他們是以養殖羊只和行商為業。由於這兩個地方是在以色列的不同方向,在本節中以對偶形式出現大概是代表遙遠的蠻荒地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二十5~7】這裡顯明詩人的特殊處境:他住在外邦人中;由此亦可看出這些譭謗者的動機,因他們看不順眼他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這短短的經文,可作「不能同負一軛」的典型說明,光與暗無法相容,不論存多少好意,若是不能改變對方,或令他們降服,就無法解決問題。新約以此來勸誡基督徒,切勿落入兩種相反的錯誤:其一,不可妥協(林後六14以下:約壹二15以下);另一則為,不可敵視(羅十二14~21)。──《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二十6】「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
〔暫編註解〕可能指掃羅王(見詩120篇2節)。
【詩一百二十7】「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
〔暫編註解〕大衛儘量要與掃羅和他邪惡的謀士們和平相處,所得到的卻是仇恨和敵意。
【思想問題(第120-121篇)】
1 信徒在世上當持什麽態度?參120篇; 約17:15; 太6:13。新約有否鼓勵避世主義?
2 希臘以彼古羅學派認為神對世間事件不聞不問,這神觀和朝聖者的有何不同?參121:2
4-5
8。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材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