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詩篇第一百三十七篇拾穗

 

【詩一百卅七1「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暫編註解〕“河”為多數,當指幼發拉底、底格裡斯等河及其支流。

         “巴比倫的河”。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迦巴魯河(結一1),及一帶無數的河道。

         我們曾在巴比倫河邊坐下 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這一場面栩栩如生地表現了詩人悲痛的心境。詩人暫時避開俘虜生活中的監視 尋找一處寂靜之地 回顧著在神的慈愛下飽享快樂的往日而揮灑著悲痛之淚。那敬虔地敬拜神的一幕幕美好回憶 如今反而給詩人帶來了無限傷感。

         巴比倫的河。巴比倫被稱為“眾水”之地(耶51:13)。幼發拉底河是主流。它有許多支流。囚虜們經常到這些河岸邊去。

         就哭了。回想聖城,特別是現在已成廢墟的聖殿,他們傷心欲絕,忍不住自己的淚水。在他們看來,沒有什麼地方比得上迦南。這是一塊美地(申8:7-9),在他們心中留下許多珍貴的記憶。

         1-4  詩人同胞的苦況:他們被擄到巴比倫,一想起故鄉便已禁不住要哭了,但俘擄他們的外邦人還要戲笑和折磨他們。

         137:1-9  這是一篇團體的祈禱詩。

         1~9巴比倫被擄之歌: 本詩常被歸為咒詛詩 然而 其整體內容實際上卻屬於悲歎詩。匿名的詩人回顧著當年的俘虜生活 傾訴著無限悲苦悔恨之情。整首詩中對悲痛而淒涼之情感的描述 表明了詩人親身經歷了巴比倫被擄生活(1 2)。據結尾部分對巴比倫的咒詛(8 9)來看 似乎是在巴比倫即將滅亡的俘虜生活末期所寫的。起始部分飽含悲痛的場面與結尾部分強烈的咒詛等極端情結的流露 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靈 以色列的這場悲劇喚起了今日聖徒的警覺。這首詩可分為兩部分:①巴比倫河岸的悲愁(1-6);②對巴比倫的咒詛(7-9)

       這首短詩很難分類,若把重點放在開頭四節,可以稱之為團體求告詩,作者被囚巴比倫或獲釋後,回想當年耶城淪陷(主前587年),自己和同胞被擄情景及異國困苦生活,不覺悲從中來,益增對錫安的熱愛。作者可能為聖殿樂師(2節)。

     詩一三七 在這首被擄之歌中,詩人為了作俘虜之猶太人的苦況而哀哭(14節),表達了他對耶路撒冷的愛慕(5 6節),並咒詛以色列的仇敵(79節)。

 

【詩一百卅七13這一幕是親身經歷之人的感受,寫來生動異常。巴比倫的河包括一系列運河,通過大平原,對住慣猶大地,見慣丘陵山谷之人而言,這景觀十分陌生。至於琴與唱歌的命令,在尼尼微城西拿基立(位於亞述境內)之宮中,找到一幅圖,所畫的情景與此相當類似:三個戰犯在彈琴,旁邊跟著走的是一名武裝士兵。

  苦待我們的人(3節,和合:擄掠我們的),這字只出現過這一次,但很可能是這個意思;此譯法比其他的建議或修改的看法更好。──《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卅七2「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

  〔暫編註解〕琴聲曾給他們帶來快樂和享受。但現在他們遭遇患難,琴聲也沉默了。

       2~3 俘虜他們的巴比倫人羞辱他們,要他們唱“錫安歌”,以色列人卻在痛苦中把“琴”掛在樹上。

     23把琴掛在柳樹上,比喻歡樂的歌止息。詩人為巴比倫人苦待心中悲苦,琴瑟只能奏出悲音(伯三十31)。

         2~4外邦人的譏誚與嘲諷: 令詩人更加痛苦的是來自外邦人的譏誚與嘲諷。他們要求詩人唱詩為他們的宴席助興 原是獻給神的聖潔而嚴肅的讚美如今卻淪為外邦人的玩物。詩人在此處斷然決志 必不從他們而唱詩歌。即使是飽嘗亡國之恨與羞辱 卻依舊燃燒著對耶和華的誠摯渴望與激情的詩人 給我們的信仰帶來嶄新的衝擊。

 

【詩一三七2 柳樹】這種樹(NIV:「楊樹」)是楊柳一類的樹木,最宜在溪河旁邊生長(如:巴比倫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本區是枝幹低垂的幼發拉底楊柳(Euphrates poplar)的原產地。有關琴的資料,可參看三十三篇2節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卅七3「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

  〔暫編註解〕“搶奪我們的”。使我們痛苦的人。

       「搶奪我們的」:或作「折磨我們的」。

     錫安歌。他們的主人嘲笑他們,要他們唱一首聖歌。

 

【詩一百卅七4「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詩一百卅七462節的動作,已經暗示其決心,不願意讓錫安的歌,和其聲望受到嘲笑。第4節的問題:我們怎麼(和合:怎能)……唱耶和華的歌呢?很可能帶出失敗主義的回答,否定了以色列的希望。然而,第56節顯示,這乃是由赤膽忠心者所提出的,周圍的災難只能使他的心意更顯堅定。──《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卅七5「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暫編註解〕「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的右手枯萎(不能彈琴)。

         在這種情形同意唱聖殿之歌,在以色列人看來,似乎是對自己所愛之城的褻瀆。他即使忘記自己最寶貴的財產,也不會忘記以色列的驕傲和榮耀——錫安。

       5-6  祈求的基礎:詩人表示他不會忘記自己的家鄉,就是耶和華所揀選的耶路撒冷。

     56“右手忘記技巧”(每個以色列人必須學一技之長)、“舌頭貼於上膛”是說不彈琴、不唱歌,因為不能忘記神和耶路撒冷,在異邦強顏歡笑。

         5~6又可譯為以下的譯文“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記你 我的右手將會枯乾。我若遺忘你 我若有比你更喜愛的 我的舌頭將貼於上膛”。這是意指若詩人不紀念神 為了取悅外邦人而唱詩或演奏就會受到咒詛。

 

【詩一百卅七6「我若不紀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暫編註解〕“ 不看…… 過於…… ” 。不高舉。

       「我的舌頭貼於上膛」:舌頭貼在上顎,僵硬不會發聲(不能唱歌)。

     舌頭貼。指不會說話。

 

【詩一百卅七7「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啊,求你紀念這仇。」

  〔暫編註解〕以東人為以掃的後裔,在耶城被圍攻的黑暗時刻,以東人幸災樂禍,趁火搶劫(參俄1114節)。詩人求神懲罰以東人和擄掠耶城的巴比倫人。

       有關以東人犯罪得罪以色列人的詳情,參看俄巴底亞書1114節的腳註。

     「直拆到根基」:夷為平地。

         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 B.C.586年左右 南猶大王國因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攻擊而滅亡 其百姓被擄去為奴的一天(王下25:1-21)。詩人祈求神紀念他們所遭遇的患難並為他們報仇。

         以東人對以色列人多次不顧手足之情。他們儘管與雅各的後裔有親屬關係,卻幫助巴比倫人攻擊以色列人(俄10-14章)。先知一再譴責以東人虧待自己的兄弟民族(耶49:7;哀4:21;結25:12-14;珥3:19;摩1:11)。

         7-9  祈求的內容:詩人求神嚴厲懲罰以東人(幫兇)和巴比倫人(禍首)。

 

【詩一三七7 以東人的行為】俄巴底亞書的主題是向以東針對猶大的罪行提出控訴。這個位於死海東面和南面的國家和以色列的傳統關係十分複雜,與兩國的傳統創建者雅各和以掃的關係一般。以東有時是友國盟邦(申二26;王下三9),有時則是致命性的仇敵(民二十1421;摩一1115)。在新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帝國時代(主前734586年),以東淪為藩屬。俄巴底亞和先知非難以東之處,大抵是因為主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毀滅耶路撒冷,擄去其百姓時,這國從旁協助。可惜歷史記載並沒有清楚說明以東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一百卅七79這一段首先令人注意的,是其法庭的背景,由記念這仇一語可以看出,這種語氣「起源於古代以色列的法律用詞中」。第7節將控告以東的證據放在神──審判者──面前(這種咒詛的事實,在俄1014節𥱥述得更完全)。接著,被告變成巴比倫,即最主要的元兇(89節)。雖然這裡只是怨氣的爆發,並不是向法官直接的申告,對於巴比倫所行的惡,也只約略地透露了一些,但從其含義來看,這是繼續第7節,在神的法庭中所說的話。第8節下半的請求,也肯定了這樣的推理,因為報復的原則只適用於法律,絕不是個人的決定(參,如:申十九19以下,及箴二十四29)。第8節的話符合神一般性的承諾:「伸冤在我」,而我們還可以參照耶利米書五十一56,神對巴比倫特別的審判。其實後者似乎是本節(8節)的依據,因為耶利米書中三個主要的字,與一三七8的三個動詞都有關,這不太可能是出於偶然。因此本篇不僅是向當時情況的反應,也是向經文的回應。

    當時發生的事件,由第9節可以看出,那正是你待我們(8c節)之事的反照。「拿……嬰孩摔在磐石上」,是在外邦得勝後常有的作法,很多證據可以證實,巴比倫在攻陷耶路撒冷後,更是毫無自我約束的心態(王下二十五7;哀五1112)。若要問,行這惡的人當得什麼報應?冷靜的答覆應當是「按他們加給別人痛苦的程度來回報」,姑不論實際上應對他們怎麼作,或由誰來執行等問題。至於這類問題,新約的答覆是,至終是神「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並且清楚說明,神的忿怒只會臨到「剛硬不悔改的心」(羅二56)。

我們感覺,倘若這位詩人情緒平穩下來,他或許會說這類的話。可是此處並非如此,這篇詩是他在情緒白熱化時所寫的。對於這樣的經文,我們建議讀者可有以下三種反應。第一,從其中過濾出真正的要點,正如神向約伯和耶利米所行的。第二,去感覺其強度。這樣鮮血淋漓的傷口放在我們面前,不容許我們以平滑的答案回覆殘酷的事實。若企圖將本篇的見證從舊約中刪除,就會傷及它啟示的價值,因從本篇可以透視人的內心,以及為何需要十字架才能完成我們的救恩。第三,我們的回應也是承認,經過十字架之後,我們的呼召是為和好來祈禱,而非求神來審判。

    因此,本詩在聖經中的地位,好像一篇熱血沸騰的抗議,讓人無法忽視或壓抑;它不單抗議某種特殊的殘暴行為,而是抗議所有軟化人類罪惡的看法,無論是在應得的審判方面,或是罪的後遺症方面;而還有一點很重要,它指出:要讓仇恨、苦毒平息,神和人必須付出什麼代價。──《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卅七8「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

  〔暫編註解〕因常將國家比作女子 這裡詩人也描述巴比倫為女子( 47:1)

     8~9 報仇法之嚴厲的條款要求巴比倫人承受他們對待耶路撒冷那樣的痛苦(包括殺孩童)。

 

【詩一百卅七9「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

  〔暫編註解〕巴比倫人殘忍異常,圍城之戰中婦孺難逃被殺命運。詩人祈求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

       在古代戰事中常常會發生如此殘忍的瘋狂舉動。這一節詩是意指耶和華將會祝福使巴比倫嘗到戰爭之悲慘災殃者。

     在古代的戰爭中,經常發生殺害無辜兒童的事。這是最殘暴最可惡的行為(王下8:12;賽13:16;何10:14)。鑒於巴比倫人的這種暴行(見耶51:24),詩人只是指出了生命的定律:“你怎樣行,也必照樣向你行”(俄15節;比較太7:2)。

 

【思想問題(第137篇)】

 詩人在異地流放,想到故國故都,不禁落淚痛哭。你對國家、民族有否理智上的承擔與感情上的投入?

  ──《串珠聖經註釋》

 

【暫編註解材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串珠聖經註釋》․《SDA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