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诗篇第八十一篇例证与灵感集锦

 

【诗八十一15拿破仑的军队爬越亚平宁山的时候,大家都灰心,不能再爬上去。据说,那时一个领袖下令说:「唱法文荣耀颂。」于是他们就齐声同唱。他们这样一赞美,就从新得力,竟成功地爬过山。当你有了十字架时,只管仰望主,高唱荣耀颂罢!赞美能把我们带到天上去!记住,你的生命是一个歌唱的生命,这世界是神给你预备的大演奏台。

泰国人的过年,或换年头,就是「泼水节」,「泼」为发音,「水」为富有象征。这个节日泼的水是非常神圣、清洁的,又称为爱的水,泰语叫「南蜜得达」。

清明节一过,各地就开始做过泼水节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做「毫闷」和「黄米饭」等应节食品。

泼水节开始一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幼,端着供品,包括「毫闷」等食品、钱币轧成的花、蜡烛及香帛去寺庙。到了正午,人们提着泡有鲜花的清水,先用水洗尘。然后,就正式开始泼水了。泼水现有文泼与武泼之分:文泼,用鲜花或树枝蘸清水向对方背上或肩头,轻轻洒水,然后双手合十,互相祝福;武泼,大多是青年男女,一桶整盆的水,从头浇下来,并互相追逐地泼。

泼水节里,白天打架欢天喜地互相泼水,直到晚上那节日的气息和快乐的笑声,还在夜空飘荡。

英国前首相格莱斯东说:「任何人做事,若与神一同开始,就是开始了平安亨通。」与神一同开始新年,这是好的开端;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赞美再赞美。——林政杰《诗篇的讲章》

 

【诗八十一6祂负了我的责任】"神说:我使你的肩得脱重担,你的手放下筐子。’”(诗八十一:6)

  有一个小孩子在楼下哭,他的父亲在楼上听见他的哭声,赶快跑下来,看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他两手抱一只小凳子,想搬上楼去,因为凳子重,他的力气不够,所以哭起来。父亲便伸开双手,一下子把孩子连凳子同抱上楼去。
  我们也常遇到难处,好象这孩子搬不动一只凳子一样,似乎是担当不起的,但在天父看来,不但这凳了是轻而易举,连小孩一起抱上楼也不是难事。我们的天父不但背负我们一切的重担,连我们的全人祂也保抱。
  今天最奇怪的,就是多少信徒只将重担卸给主,不肯将自己交托在祂手里,其实把我们的全人交托给祂、是最为安全的事。我你应当学习诗人的祷告:无倚无靠的人,把自己交托祢。”(诗十:14) ──《为甚么要用比喻》

【诗八十一610】范仲淹的生平佚事:

范仲淹小时去相命,问相命先生说我能不能当宰相,相命先生说你命中没这个命,但他却能改造命运,出将入相,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宰相。

范仲淹找到一块地要建房子,却听人说那是一块好地理,子孙会富贵不断,他就想兴其自己一家富贵,不如把它改建成学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富贵。

他有一次因为正直得罪了一个已经去世的大官,这位大官就趁着范仲淹儿子生病时三番两次在梦中化为厉鬼来威胁他,说如果不听从我,就要夺你儿子的命,范仲淹却丝毫不为所动,笑着回答:生死有命,结果儿子不但病好了,还官拜大学士。

他临死之前,听人说某地如果葬人会绝子绝孙,他就要儿子把他葬在那里,结果不但没有绝子绝孙,中国人都说富不过三代,他的子孙却富贵八百年不断。

看了这些有趣故事,不禁思想耶和华神是创造宇宙主宰,只有全心全意敬虔听神的话,唯顺从他带领。——林政杰《诗篇的讲章》

 

【诗八十一7】「你在急难中呼求,我就搭救你。我在雷的隐秘处应允你。」

出埃及的经验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是少有的。以色列人在砖窑及积货城建筑,他们向神哀求,痛苦流涕,无限凄惨。他们站在红海的狂涛中,埃及追兵节节迫近,他们更急切地求助,就在那里,将呼求上达于神。民族是在危难之中,他们只有全新祈求。在苦难的日子应该呼求神,神必应允。

神的回应常在雷的隐秘处。在云层中,神的声音好似雷轰,响彻红海的狂潮上。有数首诗歌都以雷声来描述当夜走过红海的情形。以色列人前进好似滚动的雷声。天上的炮声震动外族认的心灵,但对以色列人来说,这也是父神向祂的孩子——与祂立约的百姓传达信息。

神应允我们的祷告也好似在空中震动的巨雷,在公义中显示那可畏的事,祂正答复我们。耶稣求父荣耀祂的名,答案来了:「我已经……我还要……」祂明白,但对旁观的人只像雷声。在雷声中孩童听到天父的声音,在火焰的神秘情形中,读到父的字迹。在西乃山下,百姓在雷轰之中战抖。摩西在雷声中与父神交往。在爱中没有惧怕,完全的爱除去惧怕。──迈尔《珍贵的片刻》

 

诗八十一8甚愿你肯】「以色列啊,甚愿你肯。」

  赐福的意愿

  “我的民哪,你当听,我要劝戒你。以色列啊,甚愿你肯听从我。”(诗八一:8)这是慈爱的父亲对悖逆儿女的劝告,几乎是恳求,愿意人蒙恩:“你当听”,“甚愿你肯”!(诗八一:8 13,在KJV中更有“O”!)是何等的慈爱!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以后,忘记神的恩典,与外邦人混杂,拜他们的偶像。在需要雨水,盼望丰收的时候,就崇拜巴力;在强敌压境的时候,他们就崇拜一位刚勇的王,或派外交使节,去向外国乞援求救,找亚述,埃及强国,靠人的手段解决(何五:13,一四:3)。虽然他们仍有各样的节期,宗教仪式,却失去了敬虔的实际。他们的心远离神,不冷不热,需要复兴。

  蒙福的途径

  神的恩典和慈爱,都是真实的,肯定的,祂愿意赐给人;但问题在于人一方面,不适于蒙恩的条件。谁不想蒙恩?但想是一回事,还要“肯”才可以,就是乐意接受神所定的条件。
  1. 听从。全知的神清楚知道人所行的路会引到甚么结局,但人自以为是,偏不要听。要蒙恩,必须先听神的话而遵行。
  2. 悔改。神是忌邪的神,所以必须悔改:“在你当中不可有别的神;外邦的神你也不可下拜。”(诗八一:9)凡一切代替神,占神地位的东西,有形无形的偶像,都要除去。
  3. 呼求。神是丰富的神,也是慷慨的神,愿意向寻求祂的人施恩:“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诗八一:10)要凭信心求,不要以为神窄心吝手,要敢祈求。

  得福的应许

  神应许真正寻求,听从祂的人,必然得着丰盛的恩典。
  一.靠主得胜。“我便速速治服他们的仇敌,反手攻击他们的敌人。”(14节)
  二.工作果效。“恨耶和华的人必来投降,但祂的百姓必永久长存。”(15节)使人悔改归正,结出长存的果子。
  三.丰盛满足。“祂也必拿上好的麦子给他们吃,又拿从盘石出的蜂蜜,叫他们饱足。”(16节)不用过浪子贫穷饥饿的生活。

  当有的警戒

  违背神不肯悔改,神“任凭”(12节;罗一:24 26 28)是非常可怕的事。蒙恩关键问题是人“肯”。愿我们思想。── 于中旻《诗篇笺记》

 

【诗八十一10君王的慷慨】亚力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 of Macedonia 356-323 B.C.)同一位哲学家交好(据说,是他的老师希腊名哲学家亚理斯多德 Aristoteles 384-322 B.C.)。他授命管理府库的大臣,无论那哲学家要多少财物,都要照给他。
   有一天,那管库大臣来见王,说是哲学家向他支取一个数额,他以为是大得不合理。王说:“他要得数额大,是因为他看伟大的王,足能够慷慨付给。”即下令照他所要的给他。亚理斯多德用来作科学研究,包括采集标本的费用。

  远比亚力山大和所有君王更伟大的神应许说:“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诗八一:10── 于中旻《喻道集锦》

 

【诗八十一10;一2】「……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

圣经实在是一部极其丰富的宝藏,它却是向那反对的人封闭着,但对那寻求真理的人却是敞开着。请你去发掘、去支取,只要你肯负代价到他里面去找,挖掘都必可满载而归。

所以我们应当专必去研读它,要以渴慕珍宝 的心去寻找它,要借着祷告去寻找它,就必可发现出我们所需要的各式真理,并可借此使我们的生命脉改变、生活改变、心灵明朗,从而将基督彰显出来。

圣经是真理的宝库,圣经必须熟才能发现真理。

但寻求真理必须要得有一个谦卑的灵及一个正确的心,才能得着正确的真理,并且正确的发挥真理。

否则所读出的真理,叫人听见虽然道理对,但灵里的劲都不大对,其滋味也会不正常,仅唑把真理当作道理而已,并不能造成人的灵命,反而使人越从得真理(其实是道理)越叫人自高骄傲起来,这就失去了真理本身的价值。这样读或讲的道,就不能起到正当的作用,反而要败坏人,这是因为灵与心都错了。

必须得以谦卑的心、正确的灵,去寻求才能得着生命真实益处。—— 李慕圣《晨光》

 

【诗八十一1116敬虔守节,顺从神的话,必定使以色列得享美福,要行道。

一九八九年七月廿日报章缤纷刊载:「他们这一家敬畏神:赵小兰所受的家庭教育。」赵小兰她是华裔在美国政府职位最高的人,是白宫学者,花旗银行或哈佛大学的经历,颇受布什总统重视提拔,其成就,归就于其家庭虔诚敬畏神的生活。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是美国航运财经界的名人,不论多么忙,家庭教育与子女的沟通是不能忽略。提到他们是基督徒,每个星期天,他们一定全家去做礼拜,午餐后的点心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大伙高谈阔论,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新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并征询父母的意见。因此,家是一个「共荣圈」,使每个成员都有向心力。无怪乎布什总统在白宫接见赵锡成博士一家时,强调:「将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与西方社会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并值得一提的是「全家敬畏神」。——林政杰《诗篇的讲章》

 

【诗八十一16『盘石』叫我们想到我们信仰根基的稳固,想到信仰生命的坚韧与挺拔;『蜂蜜』则使我们想到神美好的应许,想到人与神同在的甘甜等等。神作为我们的盘石,是我们生命甘甜的源头。

         不但如此,『盘石』与『蜂蜜』相联的异象也是十字架的异象。钉十字架的基督是我们的盘石,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工作,给我们带来救恩的甘甜。申卅二13『从盘石中咂蜜』意味着我们必须过一个付代价的门徒生活,舍己背起十字架跟从耶稣。原来,十字架的道路才是一条可以使我们『从盘石中咂蜜』的路。──《生命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