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二十二篇例證與靈感集錦
【詩二十二6~8】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是世襲制度,每逢皇帝登基,都按例大赦。
據說有一位皇帝很特別,他說必須認自己是真正罪人才能蒙赦免,於是派欽差大臣去各監獄調查,哪些是應當赦免的人。當大臣調查罪行的時候,全部的犯人都為自己喊冤,但其中只有一個犯人老老實實的認罪,因此而得到赦罪,其餘自以為義的犯人,仍然囚禁在獄,得不到赦罪。為了人的自義,主耶穌被遣棄,父神離開了他。因此人的軟弱自義,除非主基督的超越愛的能力,是無法得救的。
傳說非洲最初修築鐵路,一般的人還未見過火車,鐵路修好了,運來了一隻大火車頭,土人莫名其妙,不曉得這大怪物怎樣推得動。他們召集了就是個黑土人,齊心合力,才把車頭推動一步,他們都得意洋洋,自誇氣力大。當機師來了,看見他們這樣用力推,不免好笑。就請他們都走上車廂坐下。黑土人都搖頭說:“「它這樣大的車,再加上我們這些人,怎樣推得動?」那機師不和他們辯論,走上車頭,關了機器,在他們前面風馳電掣地走動起來,嚇得那些黑人大批心驚肉跳。
人的軟弱如蟲,野蠻人用自己的體力如畜牲的能力,是無法得勝的;唯有如文明人使用汽力、電力、原子力,基督徒必需靠著聖靈能力,神力才能得勝有餘。 ——林政傑《詩篇的講章》
在遍地黑暗的時候,在仇敵猖狂得勝的時候,太陽好像不會再出現。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詩二二:1)
“他把自己交託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吧!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吧!”(詩二二:8)
“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詩二二:16)
“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裏衣拈鬮。”(詩二二:18)
詩人為甚麼寫出這樣的詞句,作這樣的悲歌?是在甚麼樣的背景下?而他的仇敵又是誰?
大衛雖然受過許多苦難,雖然他有豐富的情感,活潑的想像力,但他所寫的,無論如何,也遠超出了自己的遭遇,可以肯定的說,是他自己感受以外的。那麼,他是如何寫出的呢?
原來這是大衛被聖靈感動,使他的眼光穿越時間的雲霧蘙蔽,預言到約一千年後的事:從肉身說,是大衛的子孫,神所差來的彌賽亞,就是主耶穌基督,為救贖世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而且祂照字句喊出被天父離棄的哀訴,這痛苦,遠超過肉身的痛苦,是人所不能領會的。
但聖子基督耶穌代替世人的罪,祂自己並沒有罪,父神聽祂的禱告,應允祂,救祂脫離獅子的口,就是不能被死拘禁。因此,祂可以看過痛苦的黑夜,望見清晨的喜樂;祂被挂在十字架上,說出千古未有沉痛的語句之後,祂的口發出“成了”的凱歌,那是得勝的頌讚:“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詩二二:22;來二:12)這是說,主最後預見了復活得勝的喜樂,藉著神所賜的聖靈,使許多人得到新生,是永遠的生命,真是“一粒麥子…落在地裏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一二:24)祂被挂在十架上受了咒詛,成為所有信祂的人的永遠福分。
所以十字架不是悲劇的記號,是神照祂的定旨先見所設立的奇妙救法(徒二:23),神使其變為喜劇:“祂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祂要擔當他們的罪孽。”(賽五三:11)因此“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祂;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的面前敬拜。”(詩二二:27)十字架成了生命樹,結出豐滿的果子。── 于中旻《詩篇箋記》
【詩二十二22~31】一八八九年,印度的巴抵阿拉州藍普爾的地方,一位富裕的地主生了一個孩子,父母是熱心的印度教徒,在這孩子七歲時,便叫他背誦經文,不幸孩子于十四歲時候,母親去世。為了方便起見,父親讓這孩子就讀家附近的長老教會學校,學校每天要念聖經,做完禮拜後才上課,因基督教與印度相差太遠,這孩子開始反抗,用盡惡手段加予搗亂逼迫,甚至把聖經在公眾面前撕破、燒毀。
十六歲時候,刻苦學習印度經與回教可蘭經
這樣的努力也未能得到心靈的得救內心的安寧;於是他就試看能否在他最討厭的聖經裡,找到解救之道。當他打開聖經:「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到安息。」(太十一28)這一段話,深深打動他的心,可是他的根本態度,一點也沒有改變。此後他還是撕破、燒掉聖經,甚至想把基督教完全從印度之地毀滅,但是仍然得不到安寧與滿足。
有一天,他下了一個大決心,也就是他燒掉聖經的第三天——西元一九○四年(民前八年)十二月十八日上午三點,他照常洗澡潔淨身體以後,決心如果得不到平安,一定要自殺,希望於彼世得平安。
「神啊!假如神是活的,請你指示我正確的路,不然的話,我想要自殺。」他等著當五點的火車開過之時,被輾壓而死。
上午四點三○分時,他經驗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秘經驗,正在禱告的時候,在房間裡面出現了大的光輝。他以為是火警,看周圍卻發現並不是火警。他感到很奇怪,再繼續注視,才發現是耶穌基督的形像,以印度話說:「你為什麼要逼迫我,你該曉得我是為你死在十字架的。」此時此刻他馬上跪伏在主腳前,得到一種信仰:這才是耶穌基督,他不是死了,還活著。等他站起來時候,雖然看不見他的形象,可是心裡已得到平安與喜樂。從這時候開始,他把全心全意奉獻作基督的僕人。這人是誰?是希馬拉雅的聖人,孫大信。這是他親自得到主基督的榮耀平安的凱歌。——林政傑《詩篇的講章》
【詩廿二26願心永活「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
千千萬萬的人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但又都一個一個地死了,好像從來沒有過他們的存在一樣,即或認識他們的人在記憶中也很快地淡忘了。後人可能知道他們的事跡,曉得他們的名字,引起一些感想,然而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想。我們給人究竟是什麼樣的感想呢?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這個人死了倒好,活著也沒有什麼用處。另一種卻是,這個人死了很可惜,能一直活下去就好了。
這兩種感想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人活著究竟有沒有意義,對於其他的人來說是有好處或有害處,這要看多數人的評議,而非他所親近之人的感想?為什麼有的人願意他活,有的人卻不願意他活,有的人更願意他永遠活著,這是要看一個人的心如何。一個罪惡、詭詐、污穢、殘忍、自私的心,是沒有人願意他永遠活著的。一個正直、公義、仁慈、良善、謙和的心才願意他永遠活著。人可能判斷錯,或想錯了,神卻不然。如果神認為那個人的心應當永遠活著,那就要真的賜給他永生。我們的心如何,在人,在神的眼中看為應否永遠活著呢?──《每日天糧》
【詩二十二31】「這是祂所行的。」
這句用語就是「成了!」這首詩篇確是十字架的篇章,主在受難時特別背誦的,在結語中,那是得勝的呐喊。
禮儀的律法已經完成了——這在耶穌的品格與工作中已經達成。聖殿的幔子已經裂為兩半,早先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震動的事物早已失去功用,不能震動的才可存留。
先知的預言已經成就了——許多不同的預言已經應驗,好似王既走過那門,門扉必然關閉。祂是君王,卻曾受苦,祂是祭司,也是犧牲者,祂是猶太支派的獅子,也是替罪的羔羊。
父神的囑託已經成全了——彌賽亞必須被剪除,不是為自己,而為人的過犯,將罪除去,與神和好,不致因罪隔絕,而且引進永義,這一切逐項都成全了。
救贖的工作終於作成了——主耶穌是站在罪人中間,替代他們,背負罪惡,卻因自己擺上而除掉罪。於是罪人終於恢復人的地位,到佳美之地。神公義的要求滿足了,慈愛與真理得以相遇。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救贖完成的呼聲得著影響,完全伸冤的呐喊也有了回應(啟示錄二十一章六節)。──邁爾《珍貴的片刻》
【詩二十二31】在安德魯,傑克遜總統當政期間,一個名叫喬治·威爾遜的人,他因為搶劫美國聯邦的郵局而被判處吊刑,但有人為威爾遜代為請願,後來傑克遜總統准予特赦,但是威爾遜卻拒絕接受!
當局十分困惑,逐把這問題轉遞首席法官馬歇爾。他作了如下的結論:「赦免只是一張紙,其價值決定於赦免者的接受,若是被拒絕了,就無法得赦。喬治·威爾遜必須處以絞刑。」——林政傑《詩篇的講章》
【詩二十二篇】七十多年前在某地,有甲乙兩個朋友好多年沒有見面,一天在路上相遇甚高興,就談到家事。甲問乙有幾個兒子,乙說我有幾個兒子不要提,但甲無論如何要問及幾個兒子與做什麼工作?最後乙說:「一個死還未埋,一個埋還未死。」乙說了就想走,甲甚莫名其妙地再問;原來一個兒子是抽鴉片煙,天天臥在床上抽鴉片,所以全家的人都叫他「死了未埋」,還有一個兒子是挖畫碗花色料的礦夫,天天在礦穴底工作,每天可賺錢過生活養家人,所以全家人都叫他「埋了還未死」。世人在神看來,如同這兩個人:一是「死未埋」,一是「埋未死」,試問我們是那一個呢?必與主同埋同死又同復活重生,才是真基督徒。——林政傑《詩篇的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