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七十篇例證與靈感集錦
【詩七十1】舊約中,但以理的祈禱,求主速速垂聽,不要遲延,天使長加百列就奉命迅速飛來,幫助解決問題,所以父神有時行事十分迅速。
曾有一位新英格蘭城的青年傳道,往非洲傳福音,過了些日子,他家鄉的牧師在一天晚上為他在深夜時醒來,覺得青年傳道在危險中,禱告的重擔壓在他的心頭,於是起來急切禱告幾個鐘頭。
正當那時,非洲中部森林中發生這麼一件事:
那青年傳道者和一個土人出去打獵,他們正在追趕兩頭雄獅和一隻母獅,那傳道者先擊斃了一隻,並傷了另一隻,餘下一隻母獅好像是逃走了,其實是躲在森林裡。當這位傳道正要上前用槍擊斃那隻受傷的雄獅時,槍沒有響,那兇猛的母獅從密林中如風似的躍過來,把他摔在地上,立時他的牙齒咬入了他的膀臂,爪子就猛力地撕他的肩膊。他喊土人開槍,可是不能,因為他在獅子之間。正在危急萬分時,土人向空響了一槍,母獅受驚向上一望,他就從爪中乘勢混進了一個淺溝底裡,獅子既不能再跳到他的身上,轉身逃進林中去了。這滿身是血的傳道者,被扶到房舍裡,過了六個禮拜才恢復健康。
這可怖的消息傳到他本鄉為他代禱的牧師耳中,感謝神在危難危急中,神如何驚醒他,藉著他的代禱,神迅速奇妙地拯救。這青年傳道者是誰?就是李文斯敦。
然而,倘若神遲延了,他也是為著愛主信徒的好處。
據說,德國出產瓷器的名城Dresten的瓷器總是燒三次過後,其上的金色和紅色才會更加美麗和牢固。人生也適用同樣原則,試煉一次、二次、三次地臨到我們;感謝主,靠著他的恩典,這美麗的顏色會永久存留在我們身上。——林政傑《詩篇的講章》
【詩七十2~4】曾有一富商,人稱他張老頭。有一天,他外出收賬,途中經過一個小樹林,見有一人上吊,懸在樹上,他隨即跑去解救,未幾青年人漸漸蘇醒起來。張老頭便問他說:「你是個年輕人,有甚麼想不開,要上吊自殺呢?」青年人說:「先生!因為身負債務,無力償還,債主逼債,實在走投無路,無可奈何?只有求死。」張老頭聽了,心想救人要救到底,於是問他:「你欠人家多少錢?」他說:「共卅元。」張老頭便從錢袋裡取出五十元給他,說:「我給你五十元,其中卅元拿去還債,剩下的廿元留作維持生活,不要再尋短見了。」這時,青年人看見張老頭的錢袋裡,還有很多的錢,反而紅了眼,良心一橫,用一塊石頭將張老頭擊昏在地,把錢袋拿走。
張老頭遇此倒媚不幸之事,回到家裡療養了三個多月。有一天,心裡覺得煩悶,到城裡逛逛,一進城門看見一家新開的茶館,便進去品茶休息,突然看見害他的青年人在櫃檯,便問茶僮:「你這茶館何時開的?」茶僮說:「至今還不到一個月。」張老頭心想那就沒錯了,口中唸著:「沒有天理!沒有天理!」這時外面烏雲密佈,雷電交加,那個青年人到外面收東西,結果被雷擊死在地。張老頭才大聲說:「有神!有神!報應!報應!」
中國歷史中,唐太宗是個仁慈而愛百姓的皇帝,貞觀六年,他把三百名囚犯釋放回家,約定日期再回來接受死刑。有人說,恐怕他們到了時候,不再回來,勸他不要這樣做,唐太宗笑笑不作聲。那些囚犯很高興都回家去了,到了第二年約定的日子,囚犯們果然回到監裡等死。這時唐太宗笑著說:「這些人以守信為榮譽,不怕回來送死。一個人能徹底悔改,就算是個好人。」於是他就把三百囚犯都釋放了,使他們恢復自由。
聖經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林政傑《詩篇的講章》
【詩七十5】「神啊,求你速速到我這裡來。」
求你速速到我這裡來!我們脆弱的忍耐常不能持久,我們以為神永遠不來了。我們多日等待你,但是一點形跡都沒有,你的車輛太慢嗎?拉撒路快要死了,再過幾個小時,生命就飄忽而去;我們的糧食快盡,水也缺少,仇敵卻在壕溝中安全;世人都在嘲笑我們,你卻不從山坡下來搭救我們,你所說的五旬節在哪裡?你再來的應許在哪裡呢?
但是神必速速來到。在每時刻的翅翼上飛翔,比光從那邊到這邊的速度還快,正在途中了。遲延不是否認,只是要完全神旨意所必需的。「我必快來!」十九個世紀過去了,這話更加真實。
我們不求仇敵的毀滅,只盼望他們得救。我們盼待神被尊大,靈魂得救。神的國建立起來,地上就有平安與福分,為此我們願望神快速降臨。神啊,求你不要遲延。敵人正在誇耀,我們也心中失望而懼怕。人都滅亡了,求你速速來到。
你的神決不會逾時,到四更天你就來了。受教不會太快,得救不會太遲。要相信祂必不缺席。祂一直與你相近,以無限的疼愛,彎身照顧你。你只要等候祂,祂必以無盡的智慧及時搭救。──邁爾《珍貴的片刻》
真正的禱告,是從急迫需要的心裏傾吐出來的。雖然沒有華美的詞藻,也不曾刻意安排,並且也不冗長,但不會缺乏真誠,也不失效果。
“困苦”和“窮乏”,不是甚麼值得羨慕的經驗。但聖經中多次提到(詩九:18,四○:17,八六:1),也常說到神眷顧這樣的人(詩一二:5)。這是指物質上的缺乏,但表示完全仰望,倚靠神的人(太五:3;路六:20)。先知耶利米奉神的命向君王傳的信息,更說:“為困苦和窮乏人伸冤”,是認識神的真正意義和必然表現(耶二二:16)。
貧窮本身不是品德;但感覺自己無倚無靠,對神單純的仰望,是蒙恩的條件。馬利亞的“尊主頌”說:神“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一:53)主耶穌在祂本鄉第一篇講道中,向人宣告彌賽亞的事工,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四:18)。
困苦窮乏的人,是沒有錢財,不能幫助別人的人;所以也缺乏朋友,因為世界的情形,是人都想自己的好處,如果不能夠從你身上得甚麼好處,他會想:“這樣的朋友有甚麼用!”就離開你而去。所以貧窮的人,很少朋友。不幸,在教會中,也不免這樣的事;因此雅各以為那是犯罪得罪神的,該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13)。不過,這不是第一世紀獨有的事件。
眷顧貧窮,自然是好事。所羅門王向神祈求,使他能有智慧,按公義審判,“必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詩七二:4)。這真是王者的仁慈。
同情窮乏人,固然是好;按公正審判貧窮人,固然是好;大衛卻說:“但我是困苦窮乏的”(詩七○:5)。他不是要推卻幫助別人的責任,像世人一樣裝窮。他是向神祈禱,承認自己的貧窮,看自己是一無所有的。以一國之尊的王,能有這樣的存念,多麼難得!
我們沒有大衛的王位,尊榮;恐怕也難達到他一半的屬靈程度,但更缺乏這樣的自我認知。聖經說:“神揀選了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8-29)又說:“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加六:3)求主使我們認識自己,才可蒙恩。──
于中旻《詩篇箋記》
【詩七十5信心等候】軍隊未出發前,必須等候統帥部清清楚楚的命令,軍需品的充足供應,以及戰略技術的明顯指示。我們稱為基督精兵,豈可不靜待傾聽最高統帥主基督,就憑已意進行?不論人生何事,我們都當學習多多等候主,確實深知他的同在,仰望他、倚靠他、等候他的指示與領導。上主是滿有恩惠、慈愛、智慧,等候他的必不致羞愧。陽光怎樣使弱者康健,萬軍的耶和華,公義的太陽也必賜等候他者的剛強喜樂!
因此,信心等候還要加上忍耐,忍耐是基督徒內在生命性情的見證。忍耐是聖靈所結生命的果子(加五22、23);是有上主生命,肯追求進深,常住在主裡,是積極帶有屬靈能力的美好見證。
蘇格拉底是希臘大哲學家,系西洋哲學之祖。有一天他和一位老朋友沙提亞在雅典城裡散步,忽然有位青年出現,走到他的身邊,舉棍打他一下。沙提亞看見了,立刻回頭要找那個青年算帳。但是蘇格拉底拉住沙提亞,不要他去報復。
沙提亞覺得奇怪,說:「難道你怕他麼?」蘇格拉底說:「不,絕不是怕他。」沙提亞又問:「那麼人家打你,你都不還手嗎?」這時,蘇格拉底笑著說:「老朋友!你糊塗了,難道一頭驢子踢你一腳,你也還牠一腳嗎?」他的朋友點點頭,就不再說什麼了。
這是忍耐到家,學像耶穌,別急難急診,唯忍耐相待之。——林政傑《詩篇的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