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全書綜合拾穗
【總論全書的中心意義】箴言是實際的倫理學,是真人生哲學,根本於“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九10)。因為“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恒久知足,不遭禍患”(十九23)。其中心意義,即把從天上來的智慧,實驗在地上的人生裡;把歷代的箴規;都集中在日常生活裡。雖是特別側重在現世的生活,但其視線,卻常影射到來世的生活。全書綱領即以“神為人生的中心”。——賈玉銘《箴言要義》
【箴言與古代近東文獻的應和】好幾篇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智慧文學都包括了與箴言對應的段落(包括語言上、風格上、內容上的對應之處)。來自埃及的包括了(按時間先後次序):《蒲他霍特普的教訓》(約主前2500年)、《善辯之農夫的故事》(約主前2000年)、《阿曼尼摩比的教誨》(約主前1200年)、《安肖桑基的教誨》(約主前200年)。此外《孟斐斯創世神學》(Memphite
Theology of Creation)(約主前2200年)和《自殺論辯》(約主前2000年)亦有與箴言應和之處。亞述的《阿希卡爾的言詞》(約主前700年)和烏加列的《巴力與亞拿特》和《阿赫特》兩篇史詩(約主前1400年),亦包含了類似的箴言性話語。這些智慧文學著作的相似之處,大部分都可以歸因於智慧話語的普世性,此外,抄襲他人語句、意象、箴言,甚至整個譬喻或故事,也是極之普遍的作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言的應用】古代的箴言和現代的交談一樣,都是用口語方式傳達論點的方法。古今皆然,被視為古代智慧的話,值得人認真思考(見:撒上二十四13)。因此當人引用「省得一文等於賺得一文」的諺語時,他是以個人節儉為智慧。同樣,先知以西結引用「母親怎樣,女兒也怎樣」(結十六)的諺語時,他也是譴責耶路撒冷跟隨「母親」撒瑪利亞走上邪路的行為(參較:耶三6~11;該處經文使用「姊妹」關係,來表達同樣的主題)。以西結更用箴言來表示政策或命運的改變。例如在以西結書十八2~3,先知引用的諺語表面看來只是承認看見別人吃酸東西,自己口中也會覺得酸這個人所共知的事實。然而在以色列,這句諺語卻用來表達團體性責任的法律概念:兒子要為父親的罪負責(見:出二十5)。但如今以西結卻宣稱人受懲罰只會是因為自己的罪,不再會是因為別人的罪。因此,「在以色列中,必不再有用這俗語的因由。」
箴言的效力當然完全在乎引用時的上文下理。是以箴言書的作者指出:「瘸子的腳,空存無用;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也是如此」(箴二十六7)。其他智慧文學也有同樣的說法。例如:《安肖桑基的教誨》警告說:「愚昧人不能分辨教訓和侮辱」;而《阿曼尼摩比的教誨》則指出不當「聽從愚昧人的忠告」,因為他們的說話「如暴風吹過」,沒有實質。因此,箴言不是供人背誦,人人都能理解的句子。其教訓只有睿智的師傅才能分析闡明。它就如學校課程一樣,假定要透過老師,才能成就其目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言是通則性真理】箴言所載的智慧雖然有放諸四海皆准的特色,其中很多的話語都是當時近東文化和集體常識的表現。但必須留意的一點,是「遵守我的命令,就得存活」(箴七2),「耶和華不使義人受饑餓」(箴十3)等話,都不是直接的的應許,也不是普世性的真理。聖經世界的價值觀未必一定能夠原封不動地轉移到現代來。此外,貧窮、需要和渴求等現實,也不一定與公義不足有關,可能不過是經濟問題、心理缺陷,或社會弊病的表現而已。
因此理解現代箴言的準則,亦可應用於古代箴言之上(聖經和經外的都包括在內)。它們並不是絕對真理的表現,而是對於人生境遇的真確觀點。「四月陣雨帶來五月花開」不是應許,也不是保證。惡未必一定有惡報。有時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完全相反的解決辦法,證明了上述現代箴言的特點,亦可見於聖經箴言之中。箴言二十六4忠告人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但下一節聖經卻又鼓勵人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之下,第4節是合宜的方針,在其他的情況下,則應依從第5節。應當依從哪個忠告,往往得視當時的情況而定,智慧人知道應當採取什麼行動。現代的箴言其實也有同樣的「矛盾」傾向。例如:「猶豫者錯失良機」,但要「三思而後行」;或「物以類聚」,但「異性相吸」。──《舊約聖經背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