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二十章例证与灵感集锦
【箴二十1】酒是当时以色列人的普遍饮料,但作者指出酒潜存的危机,因为醉酒使人失去理智,甚至造成破坏。这是酒所隐含的危险。从这方面看来,任何可以叫人失去理智的事物,都可视作酒的同类,不论财迷心窍,利禄熏心,或任何一样习惯、嗜好,只要足以影响我们生活行止的,我们都当谨慎,绝不可忽视的。——《新旧约辅读》
【箴二十4工作生活──懒惰的危机】作工之时最容易有的软弱就是偷懒,但凡没有好好把握时机,明日复明日的拖延工作的都在此列。人生有许多机遇,失去以后是不会回来的。当你年轻时,为甚么不好好把握读书的机会呢?俗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神给你传福音的机会时,若不把握,时机是会失去的,所以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
神重用的仆人葛培理牧师,一生劳碌为主作工,他也有某方面的遗憾。记得他曾在自传中提到一则憾事:就是一九六三年的某一天,他在华府的一个早餐祈祷会上见到当时的总统肯尼迪,之前肯尼迪请教他许多关于主再来的事,并相约他早餐后一道回白宫详谈。惜当时葛培理因感冒发热而推却了总统的邀约……谁料几个月之后,肯尼迪总统便在美国南部遇刺身亡,这件事常令葛培理耿耿于怀:若那时能够把握机会,或许已领了肯尼迪信耶稣,但可惜他自己没有把握到这良机。——张慕皑《箴言查经信息》
【箴二十9】旧约中犯罪者需要求助于祭司(参利四章至五章),不能用自己的方法宣称为义;新约的教训也一样,人必须靠主耶稣的宝血始得救赎,因此自称为义是被否定的。另一方面,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充满罪的权势,信徒也会有软弱的时候,但神是我们赦罪的源头,而且是极其可靠的。只要承认自己的罪,必得神赦罪的恩典(参约壹一9)。——《新旧约辅读》
【箴二十10】两样的法码,两样的升斗,都为神所憎恶。奸商市侩,为着贪不义之财,大秤入,小秤出,大斗入,小斗出,这种行为要受神的咒诅。
其实这原则也适用于人与人交往之间。有人用自己的钱很吝啬,花别人的钱或公款,便十分慷慨;有人责己也宽,责人则严;有人用双重标准,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另一套。没有公平,一切都是私字出头。就是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搞不好,社会混乱,国际一塌糊涂。不要忘记,这是一个被咒诅的时代,因为这时代失去了公道和正义。── 吴恩溥《没药汁》
【箴二十12】听觉与视觉是人接收讯息的重要器官,缺一则为不健全,也会对事物产生不完全的观感。但这两个重要的器官却非「自有」的,乃是神所造的,这是十分重要的观念,因为感观若不以神为其主人,那么其接收系统必生故障,也不能有效产生正确的影像。——《新旧约辅读》
【箴二十14对别人要欣赏】人世像汽车轮胎一样,需要时而「充气」,时而勉励。当前,香港教师队伍中的种种苦衷,作为家长与学生,不能给老师一些鼓励和欣赏吗?以此减轻他们的压力。有时轻轻一句欣赏的话,却改变了对方的生命,所以切勿吝啬你的鼓励话语。
当今世上首屈一指的摄影名家Edward Steichen,说到当他十岁第一次学摄影时,一口气拍下了五十张照片。不料,父亲一看,紧锁眉头,只挑出其中一张,认为是拍得好的,其他的全部被淘汰。这时,他母亲却大力赞赏他,认为这一张好的程度已足以盖过那其余的四十多张。就是母亲的欣赏,大大鼓励了他,令他坚持不懈直至成为世界一流的摄影师。欣赏要从我们身边的人开始,对妻子、丈夫、儿女、同事、上司……,都要常表欣赏和鼓励。——张慕皑《箴言查经信息》
【箴二十17诚真可靠】在任何决定上,都当真诚可靠。因人已习惯欺瞒行骗,更引以为傲,自以为聪明。不擅欺诈的人,当他第一次行骗时,心中充满罪咎感,遂以种种理由砌词辩护;或心存侥幸,盼不被人察觉;或言人皆如是,只要多作善事,便可补偿。
人不断说谎时,却又要维护自己,免遭揭发,实属不易。英国某位出色的律师,一次要上庭为一位巴士司机申辩。事缘巴士遇上交通意外,青年人手部受伤,他便控告司机不小心驾驶。律师盘问青年人时,要求出示手部受伤的情况,年青人勉为其难,痛苦万状尽其所能地始可把手伸到肩膊的位置。后来律师再要求他展示手部未受伤前的活动情况。他就敏捷地、高高地举起手来。由此可见,维持谎言实在不易,总有机会被人揭发。反之诚实无伪,就来得轻易。一次,小朋友上庭接受盘问,他说得头头是道,叫人诧异。原来他父亲教导他在律师面前说真话,就用不着惧怕。——张慕皑《箴言查经信息》
【箴二十17】不诚实的人就以自己的诡诈为快乐。文说某富妇有一怪僻,就是以偷窃为乐,她喜欢到百货商店窃物。所以她的丈夫对百货公司的人说:「请留心夫人的行动,如有偷窃任何物品,只好记账,一切照付。」今日这样的人实在不少,他们以自己的诡诈为乐,以欺骗为荣。正如箴言说:「偷来的水是甜的,暗吃的饼是好的」(箴九17);「以虚谎而得的食物,人觉甘甜」(箴二十17)。今天,不诚实的人就是如此。──张有光《末世的信息》
【箴二十18】神所创造的世界,是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在我们的生命中,筹算目标与计划,是成功的有效助力。同样,我们在信仰生活中,也当有不断成长的方向、步骤,倘若我们没有竭力上进的心,一年、十年过去后,我们可能也是信仰中的庸庸之辈呢!——《新旧约辅读》
【箴二十18集思广益】人藉筹算,计划终致成功,「筹算」也可指别人的劝勉。面对国家大事,诸如打仗,亦应寻求「智谋」的引导,不应独断独行,骄傲自恃。当我们肯集思广益,虚心向人请教时,就算出了乱子,也有其他人愿与我们一起承担。
些人不想征询别人意见,是因惧怕别人反对自己的看法。有个青年人就是因为有这心态,愚昧的变卖楼房,跟人合伙做生意,结果被骗去所有积蓄。受骗后遂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官员指他应在未合伙做生意前,先向他们调查对方的底蕴。年青人反驳说:其实他明知此举未必获得赞同,故不欲多言。有些人不征询他人意见,是怕突显自己的软弱、无能。但是在今天复杂的世代里,连政府部门、大机构也都聘请顾问,提供咨询、协助解决问题。人若不肯寻求别人帮助,才是软弱无知的表现。——张慕皑《箴言查经信息》
【箴二十19忠实待人】来传舌就是将别人的秘密、弱点四处张扬,是出卖朋友的行为。当日的传舌要挨家逐户的叩门散播。今天,透过先进的资讯科技,闲言闲语瞬间便可流传于世界各地,传舌更为方便,情况更为严重。
在美国North
Dakota一个美好的家庭,每天黄昏时分,妻子和一双儿女在门前等候丈夫回家,然后共晋晚餐,温馨和谐的生活备受邻居们的欣赏。但是有一天的黄昏,丈夫回到家门前,不见妻儿在等待和欢迎,他大声呼喊也没有响应,当他走到地牢,眼前是妻子和儿女上吊死亡的可怕景象。经调查发现妻子自杀的原因,是因听到丈夫有婚外情的谣言,她不能接受这样的打击,没有查明真相便与子女同归于尽,这行为是何等的不智。调查亦发现谣言是虚构、无中生有的。一句谣言夺去了三条性命,真是非常可怕。箴言18:21所言:「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已明确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美国小镇一家旅馆有位年青经理,因将自己的房间让给一对老人家,使他们不致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无处住宿。他的忠心善良终于几年后获得回报,应聘出任一所誉为全美国最好、座落于纽约市的Waldorf Astoria大酒店经理。这酒店的老板是谁?他就是William Waldorf Astor,昔日受过年青经理善待的老人家。这位年青人George C.Boldt在小事上忠心,结果成了一家大酒店的经理。一个对公司、对雇客忠心的职员,才能成大器,雇主也必定赏识这样的员工,求主帮助我们对人要忠实和关心。——张慕皑《箴言查经信息》
【箴二十20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有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圣经告诉我们,就是最残疾的、弱智的、丑陋的,他们也拥有神的形像,一个有神形像的人是应当被尊重的。生命在神手中,没有人可以讨厌自己,生命是神所创造,有主的爱同在的。若要学会尊重别人,圣经教导我们先要看别人比自己强、更要爱人如己,爱神而又爱人的一定会尊重人,所以尊重别人代表了对神和对人的爱。在这个互相践踏的世界,最需要的就是神的爱,教会和基督徒的见证,便是从爱发出对人的忠诚与尊重,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见证。
1991年11月1日在美国发生一宗轰动全球的新闻,一名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爱荷华大学取了博士学位后,便枪杀了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长、一位同学。被杀的副校长Anne Cleary出生于上海,父母是宣教士,她热心爱主、备受尊崇的基督徒,她对中国留学生特别关怀,很多人因她的过世而伤心流泪。在她的安息礼拜中,她三名兄弟联署写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信,信中提到:「我们刚刚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姊姊一生中最光辉时失去了她,我们深深以她为荣,她有很大的影响力,受到每一位接触她的人的尊敬和热爱。……我们与各亲友一同承担悲伤,也分享姊姊在世时所留下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在悲伤与回忆中相聚一起时,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祷告。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是极为悲痛和震惊的。姊姊生前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悲痛时写这封信,为要分担你们的忧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祷告、彼此相爱。在这个痛苦时刻,……我们一起承担悲伤,
就能一起从中得着安慰和支持。」这封信感动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其中有人目睹
世间上竟有如此的爱而相信了基督,这爱令人难以置信,教人热泪盈眶。——张慕皑《箴言查经信息》
【箴二十21】「暴发户」常是富贵冲昏了头脑的人,与那些以克勤劳苦赚得财富的,有不同的结果。尤以那些因承受丰富家财而不事生产的后人,未经艰苦磨炼,结果反为钱财所累。神可以将丰富的百物赏给我们,但祂更乐意看见我们从辛勤中经验收获的喜乐。——《新旧约辅读》
【箴二十22】报复表面上并无不妥,且与旧约中论报复与惩治的条例相似(参申十九21)。但这里所拦阻的是以「恶」报恶,意思是我们断不应以行恶作报复,因为审判不在我们,而是神作为审判者。弟兄姊妹,我们所受的是爱的命令,实在高于报复之上,愿意我们均将赏善罚恶的主权呈献于主手中,由祂报应。——《新旧约辅读》
【箴二十24】这里的问题相信是每一个人都会思索过的;我们会后悔说:「早知如此,悔不当初。」但这里所指明的,乃是人在有限的知识当中,难以完全明了神在我们生命中的带领,我们当说的是愿神的旨意成亲,也要以信心、行动作出响应,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多经历神在我们生命中的带领。——《新旧约辅读》
【箴二十24塞翁失马】"敬畏祢投靠祢的人,祢为他们所积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惠,是何等大呢!”(诗卅一:19)
一九四八年二月九日,上海新闻报登载一则新闻说:有一位宁波籍的张老太太,本来已购就江亚轮的船票,因过于慌忙,误乘了与江亚轮并泊的茂利轮,搬运工人随后把行李也搬上茂利轮来,船开行时,才知道这船并非开往宁波,乃是开往浙东海门的,她懊丧万分,经茂利船员再三劝慰,并准她补买来回票折返上海。茂利轮开船时间较迟,当它经过铜沙洋面时,发现江亚轮已遭爆炸沉没,乘客罹难情形,惨不忍睹。茂利轮拯救了若干遇难者直接送往舟山,这位误乘别船而得免遇难的张老太大,是基督徒,她又惊又喜,高声唱赞美诗,感谢神。她在海门登陆,就近取道去宁波。
"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箴廿:24) ──《为甚么要用比喻》
【箴二十25 人向神许愿应注意甚么?对此圣经一贯的教导是甚么?】
将某事物视为圣物,就是将它分别为圣,当作祭物献给神的意思。这一节箴言指出,人冒失地许愿之后才思考是不对的。神看重人的许愿,也规定人必须还愿(参申二十三21∼23)。我们许多时为讨神喜悦而向祂许愿,这原本是好的。但是主耶稣说,人宁可不向神许愿,因为祂知道人难守诺言(参太五33∼37)。如果你仍然觉得许愿是重要的话,就一定要弄清楚你不守诺言的后果。(士十一章记载,耶弗他冒失地许愿,要把他回家时最先看见的献为燔祭,结果他回家时,最先看见的是他的女儿。)人不许愿强过许愿以后反悔。真要许愿的话,就要先计算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许愿及还愿(关于圣经中草率许愿的人物,请参撒上十四章的附表。)──《灵修版圣经注释》
【箴二十27】「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
看一列未燃的烛光,在银色的烛座,弄得十分美观。这些都是表征人的心灵有好的动机,受过高深的教育,适合从事高尚的工作,但是他们没有光,对他们自己与别人都是困惑的。但是在别人,既无权势,也无特殊的机会,反而在当代发光,这光甚至在他们离去之后仍旧燃烧着。其实那只是一枝普通的蜡烛,只是点燃着。神的火光燃在他的心灵之中。
但是注意一件事,蜡烛在燃着神的光,它本身在消耗着,这徐缓燃烧的过程,必然在消耗着,我们的主曾论施浸约翰说:「他是点着的明灯。」在发光之前,先有燃烧的事。我们先该受苦,才可服事。你若知道这事,实在看见痛苦的目的。主啊,我呼求你,我向你恳求!我们若知道,我们一定骄傲而轻松地背负痛苦了。你若不付血汗的代价,不要想祝福人们。烛光点燃的时候,蜡油就溶化而流下来。
主啊,我决不灰心,在我嘴唇印上祭坛的记号,求你使我兴起,好似五旬节的经验,就在今天!──迈尔《珍贵的片刻》
静夜不寐,心幕上涌现起许多的往事,有些似乎是长久遗忘的,却像沉在海底的泥沙,又随着潮水翻起,翻起。
谁能说:“我洁净了我的心,我脱净了我的罪”?
两样的法码,两样的升斗,都为耶和华所憎恶。
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直,
都显明他的本性。
能听的耳能看的眼,都是耶和华所造的。
(箴二○:9-12)
人生下来就带着堕落的原罪,随着年纪的成熟,社会化的过程,带给人更多的罪恶的技巧,会使用诡诈;不过最大的问题,是用双重标准,来衡量自己和别人,对人是一个法码,对自己是另外一个法码。结果,总是自己有余,而别人对我有亏欠。圣经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罗一三:8)既然他以为别人对他有亏欠,就没有不可作的事。
在孩提的时候,良心的光辉,还常从云翳后面放射出来。渐渐的,私欲掩蔽了良知,违背本性,滥用神的恩赐;耳朵听邪恶的话,眼睛看邪僻的事,往错谬中直奔。
但神造了上面夜穹的星空,人内心的良知,在万籁俱寂,静夜不寐的时候,还是向人发光,叫人思省自己的过恶:
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
鉴察人的心腹。(箴二○:27)
灯能照亮暗中的隐情。世人的标准,罪只是犯罪失败,被人捉住了才是罪;如果犯罪不曾暴露在光中,或是掩盖得法,辩护有方,那就是成功。但在神面前不是这样。有些事情,是从来没有人知道的,耶和华的灯仍然鉴察;不但恶行是罪,当行善而不行也是罪,恶言是罪,无声的恶念也是罪。圣经告诉我们说:“凡事受了责备,就被光显明出来;因为一切能显明的,就是光。所以主说:‘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弗五:13-14)
灯里面有油才可发光。灯只不过是一个器具,空而无油,全不能发光。圣灵是油;祂“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一六:8)圣灵光照人的内心,使人知道自己的败坏,认罪悔改,得着永远的新生命;并且光照洁净信徒的心,引导人行义路,度过长夜,进入主永远光明的国。── 于中旻《箴言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