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六章拾穗
【传六1】「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
〔暂编注解〕重压在人身上。有文本为“人间所常见”。所罗门陈述他的亲眼所见。
1-2 有人拥有神所赐的财富和尊荣(参代下1:11-12),却没有神所赐享受丰盛的能力,结果得不到满足。
1~9 所罗门阐明财富的虚空;它至终不能使人得满足。
1-12 昌盛或顺境不一定是好的:人表面上的幸福不一定正确地代表他的实况。
6:1-8:15 正确地检讨人生表面的现象:作者以人生的幸福、苦难、报应为题,揭露世事的真相,从而洞悉神的计划,并劝导人有适当的响应。
【传六1】「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祸患重压在人身上,」
传道者提出另一种人类的痛苦,是他观察到的。日光之下再一次界定出这是受限制的观点。最后一句按字面是「……并在人身上很重大(或「多」)」。它与八6雷同,因此 Moffatt 所译重压在人身上(与好几个现代翻译相同),较在人间常见(AV)为佳。GNB 所译严重的不公义强解了希伯来文。——《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2】「就是人蒙 神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 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
〔暂编注解〕神赐他。神是宇宙的创造主。世界上的一切美物都出于祂。
资财,丰富,尊荣。大卫承认神是这些福分的源泉(代上29:12)。这里的“尊荣”是指示物质方面的荣华,就像神所赐予所罗门的(王上3:13;代下1:11
12)。
心。就是人自己(见传2:24;4:8)。
吃用。指 “享受”,如赛3:10;耶15:16。
外人。 即“外邦人”(见申14:21;15:3)。强调这个不幸的人没有后代继承他的事业,延续他的名分。蚕亚伯拉罕的经历(创15:2)。
祸患。又译为“忧患”(赛53:3
4),“病患”(耶6:7),“痛苦”(耶10:19)。
2~6财富和地位也是神所赐,不可当作自己的权利;只有愚昧人才以为有权享有(路十二20)。即令儿孙满堂,又享长寿,可是心难满足,死后且无人为他举哀送殡。这样的人生何若不生!“归一个地方去”指死亡。
【传六2】「就是人蒙 神赐他资财、丰富、尊荣,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样都不缺,只是 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来吃用。这是虚空,也是祸患。」
前面已经看过蒙神祝福的人(五18~20),现在要看一个神赐了赀财的人,但文中之意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财富的来源。前面那一个人得着享受的能力(五19),但这一个人却不然,因此他无法得到满足。这个人的苦境也是以概括性的语法描述,让读者自己设想到底是什么夺走了他享受的能力。——《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3】「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暂编注解〕「埋葬」:指隆重的葬礼,包括为死者哀哭(见耶16:4-6)。
一百个儿子。原文无“儿子”二字,但可以推测出来。每一个犹太人都希望有许多儿子。他们把孩子看作从神得到的大福气(创24:60;诗127:3-5)。“一百”寓指 “许多”(创26:12;撒下24:3;箴17:10)。把罗波安家庭的规模(代下11:21)与亚哈家(王下10:1)对比一下。
年日甚多。早死被视为一种咒诅。长寿被视为理想的福气(出20:12;申11:9
21;参诗90:10)。
不得埋葬。这是人所遭遇的最大祸患。无葬身之地是极不光彩的。参大卫对歌利亚的警告(撒上17:46),和约雅敬的经历(耶22:18
19)。和周边的外邦人一样,希伯来人很看重埋葬(见赛14:19
20;耶16:4
5)。
不到期而落的胎。 即死胎(见伯3:16;诗58:8)。虽然死孩子没有享受人间的快乐,但也不会遭受人生的痛苦和失望。
3~5 死产(“不到期而落的胎”)似乎比不满足的生活更优胜。
3-6有人蒙神赐下众多后裔和长寿,竟无人纪念,如未见天日连名字也没有的胎儿一样。
【传六3】「人若生一百个儿子,活许多岁数,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又不得埋葬;据我说,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希伯来文「多」(rab[)可以指「卓越的」,「大有名声的」(参哀一1),因此较好的翻译为「如果一个人活许多岁数,名声也如他的年纪那么大……」。
4来是指其不幸的出生(参一4),虚虚(英:into vanity)可以指「进入这虚空的世界」,但从上下文看,译做「毫无目的」比较好。暗暗(英:darkness)是死者的所在地,与日光之下的范畴成对比(参诗五十八8)。如果以为此处有痛苦的意思,则太过强解原文。名字在希伯来文中不仅是一个称呼而已,还包括人格与特性。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机会发展特性或获得声誉。——《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3 埋葬得体的重要性】美索不达米亚人认为未得正当埋葬的人,注定要成为在地四处飘泊的灵,在人间作祟。圣经描述死于暴力,埋葬不得体之人时所表现的反感,正是间接反映了这种观念。古代大部分民族都认为埋葬得体及时,能够影响死者来生的幸福。请参看:列王纪上十六4的注释。按照《吉加墨斯史诗》,恩基杜从冥界归回时告诉吉加墨斯说,死而不葬的人不能安息,死而没有亲人在世的人只能吃丢在街上之物。一个巴比伦的咒诅描述,埋葬是让死者灵魂与亲人团聚。即使是以色列人,也相信死者是否入土为安,对来生很有影响。因为他们和邻邦一样,将亲人与对他们来生有说明的对象同葬。最常见的陪葬品是陶瓷器皿(装满食物)和珠宝(有避邪作用),有时还加上工具和私人用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六4】「因为虚虚而来,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
〔暂编注解〕「虚虚而来」:指「进入这虚空的世界」,或者译为「毫无目的的来」。
「暗暗」:可能指「死者所在之地」,与活人所在的「日光之下」成对比。
「名字」:不单指「称呼」,在原文中还有「人格」和「特性」的意义。
指死孩子,而不是富人。
虚虚。死孩子到世上毫无意义。
黑暗。死孩子立即处置,不举行葬礼和纪念的仪式。它没有名字,没有记录。活下来的孩子后来可能得到荣誉和名望,但生来就死的孩子绝不会摆脱死亡的沉默和黑暗。
【传六5】「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
〔暂编注解〕没有见过天日。太阳代表人生的一切经历和快乐(见伯3:16;诗58:8)。
享安息。安息是东方人的理想,表现在天堂,佛教的未来极乐世界,和印度教灵魂归宿的概念中。这里讽刺说,死胎要强过经历人生的变迁。
【传六5】「并且没有见过天日,也毫无知觉,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
这一节将第4节正面语气的说法,再以反面语气说一次。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经验过生命(未曾见过天日),或不曾认识这个世界。但是那不满足的富人情况更糟。这孩子至少享有安息;他不须要忍受「日光之下」的生命冲突。有些译本没有提到安息(NASV,Moffatt,NEB;JB「从不知道安息」的译法不太可能,这是将希伯来文标点改变而来)。——《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6】「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
〔暂编注解〕“一个地方”。即坟墓。
再活千年。即两千年。如果一个富人的寿命是玛土撒拉的两倍(见创5:27),但没有享受人生的真正福气,那么长寿会又有什么好处呢?
不享福。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神对于祂每一个儿女的最佳理想,倒不如没有出生的好。人生只有实现最佳的理想才能体现其价值。
一个地方。古代犹太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义人和恶人的,都要去一个地方,就是坟墓(传3:20;见箴15:11注释)。坟墓是一切死人的归属。所罗门说,生来就已死的孩子应该得到庆贺,因为他没有经历人生之悲伤,痛苦和失望就得到了安息。
【传六6】「那人虽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却不享福,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吗?」
第3节的长寿问题再度被提出。如果年岁只是痛苦的延长,又有什么用处?活千年,再活千年是讽刺性的夸大语:若状况不佳,即使有玛土撒拉岁数的两倍,也无法令人满足。下面突然插入一句: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么?将寿命的问题搁置一旁。所有人的目的地都相同,不管到那边要花多久时间。那一个地方是阴间245,死者的所在地。——《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6 众人都归一个地方去】在以色列人的理解中(邻近许多文化都反映了相同的看法),所作的不是天堂地狱,而是生和死的抉择。本节所讲的是人类的命运,因此众人所归的都同是阴间,即死人的居所。有关他们对于来生的信念,可参看:约伯记三13~19的注释,和以赛亚书十四章的附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六7】「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
〔暂编注解〕「心里不知足」:不一定指「口腹不知足」,而是指「心里的渴望不能得到满足」。
口腹。寓指沉溺于声色之乐(诗128:2;箴16:26;传2:24;3:13)。
心里(nephesh)。还出现在第3节和第9节。指人类的精神层面(见伯12:11;箴16:26;赛29:8)。智能人说,人一生劳碌中,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但没有实现最佳的理想。
7-8 人劳碌若只为满足自己的欲念,无论他是贫或富,均不会达到目的。
【传六7】「人的劳碌都为口腹,心里却不知足。」
「口」是指吃用;人做工通常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营生。他的内心渴望成就与满足,但是单调的生活不断循环,他的期望落空了。有些人以为,这里只是指不断维持生存的必要,故将之译为「因此他的口腹永不知足」。但这渴望永不得满足(Berkeley)更能表达原文之意,是正确的译法。单有食物并不能满足我们最深的需要。——《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8】「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
〔暂编注解〕虽然“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即隐瞒他的贫穷和欲望),但智慧人、愚昧人和穷人全都有追求物质的欲望。
「在人面前行」:指「讨人喜悦」。可以参考 王上 2:4 。
「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指「穷人知道怎样讨人喜悦」。
智慧人。Yother(“长处”),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埋头苦干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穷人。与前半句形成对照。意为“穷人比愚昧人更知道在众人面前如何行,但又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贫穷和逆境中学会了怎样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愚昧人只想到自己的欲望,埋头苦干,积累财富。但是穷人和愚昧人都不能得到他们想拥有的一切。
【传六8】「这样看来,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穷人在众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么长处呢?」
注译家们对这一节的意见差异甚大。大部份人视第一个问题为纯属加重语气的说法,但有一些人(亚达斯,根据雷维 Levy 和提罗 Thilo)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此后半段可能是进一步的问题,或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那知所行止的穷人也同样可以拥有。」246还有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问题:「穷人知道如何……对他有什么好处?」247或:「为何穷人要知道如何面对生命呢?」248——《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9】「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暂编注解〕享受现在的美好,比渴望将来的快乐更好。
能够运用我们现有的比争取那没有的更好。
人劳碌工作的原因是为了生活,但内心却无法得到最终的满足,因此只会幻想的智慧人与聪明的穷人,并没有实际的长处。他们眼前并没有真实的资产,只有心里幻想的东西,可惜实际的东西比幻想的好多了。
眼睛所看的。满足于现有的,要胜过得不到所渴望的。愚昧人的眼睛只盯在世俗的目标上。
妄想。指超越自身能力的欲望,往往导致暴行。
【传六9】「眼睛所看的,比心里妄想的倒好。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传道者进一步解释。如果智慧人和想改善生活的穷人有妄想,也不会更加幸福。眼睛是人体用来享受生命、找寻满足的器官之一(参一8,与十一9成对比)。虽然有很多可以看的,但内心的妄想却使人永远得不到安全的满足。——《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10】「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
〔暂编注解〕“起了名”:世界和人都有其特性和限度,人生的基本性质神已预定,无法改变,也跳不出此限制。
神完全知道人是何物,没有人能与祂相争。
「知道何为人」:即「至于人是什么,这也早被知道」。
「起名」:指「研究或命定一事物的特性」。在此是指世界万物的特性都早已经被命定了。
「比自己力大的」:指「神」。
早已起了名。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传1:9节的观点:“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知道何为人。不管怎样,人毕竟是人。希伯来语“人”('adam),指来自尘土('adamah)的人。见创1:26;民24:3注释。最伟大的人也难免一死,注定归回尘土(传12:7)。
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可能是指与神,与赛45:9;罗9:20的说法一致(见伯33:12)。犹太注释者认为是指死亡。
10-11昌盛之所以不能带给人快乐是由于神的定旨──人乃神所创造的,人若离开神便不能从神所赐的物质中得到应有的享受及欢愉。无论人怎样努力抗拒也是无济于事。
10~12 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结局,因为一切都由神来决定。这观念跟宿命论不同,因为宿命论认为神是不存在的,或不理会人的。
【传六10】「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并知道何为人,他也不能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相争。」
「起名」是研究或命定一物的特性(此处意指命定)249。这个世界(先前所有的)和人都有固定的特性。那比自己力大的是神。因此传道者是在强调,要改变生命基本特质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的限制,也不能完全解除这世界的反常现象(参一15)。他可能希望与神辩论(像约伯一样),但神太伟大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六11】「加增虚浮的事既多,这与人有什么益处呢?」
〔暂编注解〕可译为“越多说话,越见虚浮”。人的话语改变不了世界,徒增虚空。
“事”即话。
「加增
...... 既多」:或作「有许多事(或话语),无非是增添虚空而已。」
此节的正确翻译为「因为话语增多,虚空也增多,这对人有甚么益处呢?」(新译本)。
事。用原文的基本义“话语”较好。人们喜欢谈论抱怨,话太多并不能改善局面。人最好还是学会信靠自己的创造主(赛45:11-18;徒17:24-31)。
这与人有什么益处呢?话多和凭空猜测无助于解决人生的问题。
【传六12】「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
〔暂编注解〕由于人的有限,他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对他有益的。
表面上看来是好的并不一定好,「谁知道甚么与他有益呢?」
「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或可翻译为「在虚空、消逝如影的人生,短暂的日子里」(新译本)。
影儿。把人比作转瞬即过的影子,存留片时,然后就消失了(见代上29:15;伯8:9;诗102:11;144:4;参雅4:14)。
什么与他有益。即人生中有佳值的东西。人既然发现不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就该承认向神埋怨和争辩是无意义的。这里的疑问暗示否定的回答。
有什么事。人无法测透未来。他的人生只是永远的过去和永恒的将来之间的一段插曲。今世的事物是短暂的;看不见的事才是永远的,掌握在神手中(见林后4:17
18)。
【传六12】「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什么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他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
传道者曾在前面问道,谁懂得人生命超越死亡的本质呢?(三21希伯来文);现在他问道,谁能指出什么可以真正满足人生命最根本的需要?这件东西必须能应付每一天的需要(日子,英译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days);维持一生之久,不会消逝(一生);能克服地天生的虚空(虚度);并人生的短暂(比作影儿,如八13)。谁知道……?接着是谁能告诉他……?(参三21、22),这两种形态的问题表示双重的疑问。——《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6章)】
传道者为何说富足和顺利者的人生是虚空,是祸患?
凭人表面上的成就和幸福可否评论神计划的优劣?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参考书目: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圣经注释》․《串珠圣经注释》․《SDA圣经注释》․蔡哲民《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