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第十二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傳十二6符合科學的原理】本書中題及科學的事實,非常準確。我們絕不能將聖經中的話牽強附會的去湊合科學,可是我們不能不希奇遠在人發現某項科學原理之前,神的話中早已有所題及了。例如:十二章六節:‘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這是以詩句來說到人體解剖學:‘銀鏈’指脊椎骨;‘金罐’指盛腦的顱腔;‘瓶子’指肺;‘水輪’指心。(因為‘水輪’在井旁從一個唧筒把水吸入,又從另一根管子把水壓出,這就是心搏與血液迴圈。)——
倪柝聲《聖經提要》
【傳十二9「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這也有意思:教訓要默想。我們教會裡也有默想,我是希望能發生這樣的功效,就是會去想。我覺得中國人是會讀書、會背書、會照單全收的把一個東西收進去,然後一字不改的吐出來。這個說得不好聽,真的叫做消化不良、拉肚子,進去是什麼、出來還是什麼。我們學習一個東西不是會背、會照本宣科,而是會去思想,然後吸收、應用。這其中有個過程就是默想。就是像消化一樣,要怎麼樣去吸收它。這「默想」就是像一個這裡沒有講,但整個聖經或傳道書有講的「知識要實用」、你怎麼樣去用它。我們根基一大堆:愛、信心是什麼、神的屬性、三位一體…,這是有用,但小心不要只留在那裡;留在那裡,再正確也會變質、也會叫人驕傲的;我們要去實踐。什麼叫做愛、怎麼去實踐?三位一體跟我在生活上、跟教會有什麼關係?這是「默想」。「考查」也跟我剛講的有一點相似,就是在生活中去看。我們通常考察什麼?這個公司的主管或部長到其他國家去考察(不要說世俗的那種去玩),考察就是去學習,學習就是來應用。不管是教育、經濟、司法制度,考察了是要去用的;考察了是要想怎麼樣配合的。我們學習、思想怎麼來應用、思想生活中錯了些什麼。「又陳說許多箴言」,這也有個奇妙的應用就是:當我們領受了知識、默想、考察;經過咀嚼、應用,應該我們也有一些從神來的智慧,來傳給別人。你看詩篇不是只是背一背,是應用在你的生活裡面,例如:講到耶和華全能,耶和華創造美麗、耶和華安慰傷心的人、耶和華讓我在四面楚歌的時候怎麼有力量、耶和華怎麼拯救我、耶和華怎麼讓我在黑暗裡面…,這都是神的話寶貴,而越寶貴我們就越應用他;應用他,就越會讓我們領受的東西不是消化不良的怎麼進、怎麼出;也不是那給你的一千兩銀子,原封不動的還給主人。那都不對。你能夠領受了知識、領受了從神來的智慧,經過消化、生活能夠產生許多的箴言。——
康來昌《傳道書》
【傳十二10】「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
智慧的傳道者教師並不以教導知識為足。他仍設法要尋求神的智慧,以可喜悅的言語表達出來。我們要小心得著金蘋果,也謹慎地放在銀網子裡。我們不是只求美好的言詞,卻將崇高與聖潔的思想以有價值的言詞表達出來。君王的言詞需要有適當的表達,聖所的器皿必須講究,不是隨意的,都要用「藍色」。我們是神家中的管家,分給兒女的食物,也要適當。桌子整潔,布也要潔白。
智慧者的言語好似刺棍與釘子,要打入人心,使人負責,也在記憶中釘穩。在每篇講章裡,要針對人心的需要,為引起人的需要,不只取悅於人的耳朵。不要只著重美的言詞,而失去激動人心的力量。
神的真理以最適當的言詞表達,最好的楷模還是來自這位大牧長,祂充滿我們不僅以一切的知識,也將所有的能力使我們表達。那造口的,也將話語放在口中。求祂向你說話,以致你說出來,有祂的語氣與重點,這樣不是你在說話,而是父的靈在你裡面說出話來。──邁爾《珍貴的片刻》
懶惰的藉口,隨處都可以找到。有人就從這節經文:“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一二:12),作為不必多讀書的根據,而去“手倦拋書”了。其實,不想作甚麼事,總不會缺乏理由,但最壞的方法,是從聖經中找依據;因為那不是尊敬神的話,而是褻瀆。
讀書多了,身倦心疲,是自然的事。肚子餓了,吃飯會療飢並產生快感;但不論甚麼都儘吃,吃得多了,反而會產生不快感,還因過飽而不舒服,也可能引起胃腸或更嚴重的疾病。用不著多叮囑,這種經驗會使人知道選擇該吃的,有益的,有節制的吃。同樣的道理,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各樣的書,真是多到無盡無止;因此,以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只能選擇可讀的和需要的書來讀。保羅在羅馬獄中,“被澆奠離世的時候到了”,即將為主殉道,冬寒苦冷,特地囑提摩太:“那件外衣,你來的時候可以帶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提後四:13)。保羅臨刑不忘讀書,但卻有所選擇,以皮卷為“更要緊的”。他以甚麼為首要呢?是聖經神的話。當展開羔羊的皮作成的書卷,上面有用血所寫的生命信息,而使徒保羅就要為這福音而被澆奠獻祭,見證主的道,是何等的美好!
書讀得多,卻也並不一定是好事,不僅使人疲倦,還可能污染毒害人的思想。“讀未見書,如逢故人;讀已見書,如遇良友”;可是,如果讀無益書,也必如交損友。聖經說:“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林前一五:33)。濫讀不該讀的書,正如交了壞朋友,為害一生。讀錯了書的人,所遭的損失,不止是浪費買書的錢和讀書的時間,付出的代價,實在夠大,可是悔已不及。如果有所羅門讀書目錄,該很有意義,當然已不可能知道;但知道那智慧的人還讀書,已夠我們學習。
讀書的時候,是讀者與著者心靈的交談,實在跟跟朋友談話沒有分別;好話或壞話,當然都有接受了存在心裏的可能。雖然,有“心防”的說法,但實行起來並不容易,特別是青年人,惡念種在心田裏,說不定能夠結出多壞的果實。壞書浸淫日久,想不被沾染影響,非常困難。讀書能使人得智慧,智慧人慎選所讀的書。最要緊的,是讀聖經生命之道。──
于中旻《傳道書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