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材料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以赛亚书第一章拾穗

 

【赛一1「当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作犹大王的时候,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

  〔暂编注解〕本节以极精简之笔综述全书写作的时代、作者和主旨,格式与《阿摩司书》、《何西阿书》相似,但没有提到北国的君王。这当然是因为北国的前途已定,注定灭亡,提亦无益,且以赛亚的侍奉主要在南国。

         “亚摩斯”不是先知阿摩司(在原文为同一字,《和合本》译名音同但用字异),其生平不详。犹太传统认为他是犹大国王亚玛谢的兄弟(王下十四12),以赛亚因此为王族之后;但此点殊乏确切证据。也许因为以赛亚与耶城政界人士稔熟,又洞悉决策内情,遂有此推测。以赛亚的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所传信息。他的身世的隐藏不露反令读者更着重神藉他所说的话语。

         本节所记犹大四王,其作王时期始自主前792,终于686,以赛亚侍奉活跃时期应在亚哈斯与希西家时代。因先知在乌西雅王驾崩那年始见异象蒙召;而依历史所载,约坦在乌西雅死后作王只有短短数年。

         “乌西雅”。也称为亚撒利雅,一个从主前791740年执政的好君王(比较六1);“约坦”也是敬虔的君王(主前750736年,包括与乌西雅共同执政的日子);“亚哈斯”,一个邪恶又拜偶像的王,于主前736716年执政;“希西家”(主前716687年)曾进行宗教改革。

         全书标题:作者、写作年分与内容。

         「亚摩斯」:或许是亚玛谢(王下14:1-2)的兄弟, 如此以赛亚便有王室血统。

         犹大四王在位期间与以赛亚先知的事奉期间B.C.740-680相一致。以赛亚向这四位君王乌西雅(亦称为亚撒利雅 B.C.790-751)、约坦(B.C.751-742)、亚哈斯(B.C.742-725)、希西家(B.C.725-697)轮换着统治的犹大宣告预言。默示:意指“启示”或“预言” 指藉梦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包括有形的或视觉上的知觉 但主要指诸如梦、现象、感觉、洞察、想象等浮现于心头的视觉形象(撒上3:1;29:18;1:1)

         当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作犹大王的时候。依照本注释中所采用的年表 乌西雅死于公元前740739年,希西家死于公元前687686年。

         亚摩斯的儿子。亚摩斯在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以赛亚父亲的其他情况不详。不要把亚摩斯(Amoz)与阿摩司(Amos)混淆起来。原文是不一样的。

         以赛亚得默示。这是以赛亚对自己著作的称呼。“默示”在这里指启示本身,而不是指启示的过程。过去先知被称为“先见”(撒上9:9),后来不再使用。但从获得启示,看见常人所看不见之事物的角度而言,先知就是先见。在默示时,先知的目光穿透了阻隔这个世界和灵界的帷幔,看见了神认为适合告诉他的事。神可能显示当前局势的意义,将来的发展趋势,祂对于个人或国家的旨意,经常给予警告,规劝和指教。这一切都记录在以赛亚的“默示”里。在“俄巴底亚得了耶和华的默示”(俄1节)和“那鸿所得的默示”(鸿1:1)中,神向这些先知显示了祂对于以东和尼尼微的旨意。但以赛亚的默示主要涉及犹大和耶路撒冷,但也涉及周围的国家和整个世界。因“以赛亚得默示”,我们有权看到神选择借着祂的先知所告诉我们的事情。

         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见赛2:13:14:35:340:252:162:165:9 19节。以赛亚的信息主要是对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人说的,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许多信息可能是直接以讲道的方式对人讲的。

         1:1-31  导论:选民信仰上的危机。本章论及神对犹大的责备、审判与复兴,勾划出全书的主题 ── 审判与救恩。

         1:1~31拯救的应许与审判的警告。控诉犹大在希西家统治中期横流于世的诸般罪孽 同时预言罪孽招致的后果——神可怕的审判。当时 北国以色列已被亚述所灭(B.C.722-721)。犹大亦受到亚述入侵 许多人被掳去 惟有耶路撒冷像孤岛般存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 以赛亚宣告神对犹大的责备与拯救的信息。本章的结构:作者首先为犹大的悲惨处境发出叹息(2-9);痛斥以色列堕落的信仰(10-17);倾诉神依然应许救恩并督促百姓悔改的慈爱(18-27);警告公义的审判必临到悖逆之辈(28-31)。责备、得救的应许、警告审判亦是本书不断重复的主题。

 

【赛1 年代小注】在六章1节,以赛亚受差遣是乌西雅王驾崩的那一年,约莫是主前七三九年,由此可见,以赛亚的先知事工一直到希西家时代,或至少到主前七○一年,西拿基立攻占耶路撒冷。这是纷扰混乱的半个世纪;新亚述帝国兴起称霸,侵略北国,攻陷撒玛利亚,大举破坏犹大国。以赛亚受差遣,正值亚述的威胁重新高涨(有关亚述在前一世纪的威胁,细节请参:王上二十二1;王下九14注释)。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于主前七四○至七三八年发动西进攻势,主要目标是叙利亚北部的阿尔帕德,结果连带南方的大马色、推罗、西顿、撒玛利亚也要进贡。──《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1 <syncBible ref=1:1>以赛亚作先知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以赛亚出来作犹大先知的时候,原来的以色列国早已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大国。北国对抗神,犯下了大罪,南国也在步北国的后尘。他们歪曲正义,压迫穷人,离弃神而去拜偶像;宁可向异教国家寻求军事援助,也不求助于神。以赛亚来自犹大,但他的信息也是对着北国说的。“以色列”有时候是指两个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赛亚亲眼看见了北国被毁和被掳。他一开始事奉就对北国发出了警告。──《灵修版圣经注释》

 

【赛一2「天哪,要听!地啊,侧耳而听!因为耶和华说:“我养育儿女,将他们养大,他们竟悖逆我。」

  〔暂编注解〕本节开始宣告神对百姓的责备,要天地一同来作证。他们本是神立约的民,现在成了背逆、败坏的儿女(看申三十19)。

         「天哪 ...... 侧耳而听」:法庭上的术语。神是原告,也是法官,要天、地作证,控告选民悖逆和忘恩的罪。

         诗人藉呼天唤地 以磅礴的气势暗示说话者正是神 其对象是整个宇宙。神自称为父母 将以色列描绘成长子 以此确立两者之间的关系 指出以色列的背叛就是对父母之爱的悖逆。在此要留意宇宙之主以天地为仲裁者 责备以色列的罪过。这仲裁权原是神选民的特权 但因着堕落 天地得到这番荣耀 他们则像被告被离弃。

         天哪,要听。见申32:1注释;参弥6:1。以赛亚的第一句话就是指责自称为神子民的人。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完全没有珍惜和利用前所未有的机会,这真是奇怪得无法形容。以赛亚似乎在呼吁天上的居民来观看这个异常的现象,就像约珥所用采用的语气那样(珥1:2 3),要用百姓的滔天罪行,来证明他们的愚钝。

         其他世界的居民熟悉神的律法,也知道这个世界的居民对天国的悖逆。他们明白救恩的计划,也了解以色列作为神的选民所享有的机会。神似乎在呼唤他们来见证这种奇怪现象:祂为祂的子民做了那么多,他们却毫不在乎于祂。在全宇宙面前,神的子民是有罪的。神有对悖逆者所采取的措施是公正的。

         我养育。神与祂子民的关系是父子关系。神为祂的儿女尽到了作父亲的一切责任。神的子民既接受祂慈父般的眷顾,就应承担起与自己的特权相应的作儿子的职责。

         悖逆。他们抛弃了天父的权威,无视祂对他们的要求。

         2-3  斥责犹大如忤逆子。

         24 神的“儿女”背逆耶和华,对祂完全没有感激和归属的心,连“牛”和“驴”都不如。“槽”。饲料槽。

 

【赛2 呼天唤地】其他古代近东文学也记载人召唤神为一重要事件作证。此处耶和华对以色列发出正式的判决,非神格化的宇宙被召唤前来作证。一项赫人条约列出一长串神明为见证之后,还列了群山、河流、海洋、幼发拉底河、天与地、风与云,作为见证。神与以色列人立约(见:申四26注释),天与地被召来作证。所以,此处呼天唤地聆听神历数以色列人违约的罪状,是很合宜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3「牛认识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以色列却不认识;我的民却不留意。”」

  〔暂编注解〕牛、驴都有认识主人的天性。以色列的百姓却违背被造物的本性,既不承认造他们的主,也不明白这样做罪无可赦。“槽”:牲畜饲食的器具。

         「认识」:有亲密的关系,包含忠心和爱心。

         「槽」:饲养牲畜的地方。

         严正地指出以色列不仅失去仲裁者的名誉 言行举止也已沦落到不如牛和驴的地步。

         。家畜都知道是谁每天供应他们粮食。没有理智的牲畜尚且知道从哪里获得食物,对供给者产生一定的依赖。神的子民却没有这样!他们犯下了最愚蠢的忘恩负义之罪,不留意也不感激他们天父的慈爱眷顾。他们的意识甚至不如不会说话的动物。

         以色列却不认识。这里的“以色列”是特指犹大。因他们作为雅各的后裔,继承了神赐给这个民族先祖的应许(见第18节注释)。

 

【赛一4 嗐!犯罪的国民,担着罪孽的百姓;行恶的种类,败坏的儿女!他们离弃耶和华,藐视以色列的圣者,与他生疏,往后退步。」

  〔暂编注解〕“犯罪的”。源于一个意思为“击不中靶子”的动词。以色列是一个达不到神的目标的“国民”。“罪孽”,源于一个意为“折弯或扭曲”的动词。“行恶的”。源于一个意为“有害”的动词。“败坏的”。使腐烂,堕落。耶和华对以色列的控告是很明确的。

         「犯罪的国民 ...... 儿女」:选民作恶,失去与万民「分别」的身分。

         「以色列的圣者」:于本书出现26次,是以赛亚书中重要的神观,意指神与被造物有别,是丰富与荣耀的神,绝不会容忍罪恶,因此行恶的选民必要受惩罚,参63注。

         :一般言语不足以表达犹大百姓的悖逆 以赛亚以感叹词开始描绘其堕落景象。担着罪孽的百姓:  直译为“因罪孽而发沉” 如同诗38:4“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 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 栩栩如生地表现出罪带给人心灵的压力。“以色列的圣者”是对以色列之主、圣洁之神(11:45)的称呼。

         咳!犯罪的国民。神所拣选作为“圣洁的民” 归祂的人(申14:2),变成了犯罪的民族。他们不圣洁的状况,是他们的忘恩负义所造成的(见申8:10-20注释;何2:8 9;罗1:21 22)。他们忘记了是神赐给他们所享受的一切美好事物,竟公开背叛和违抗。消极的遗忘发展成为积极的悖逆。

         行恶的种类。见赛5:4注释。他们原来是“圣洁的种类”(赛6:13),却变坏了,结出无价值的果实。

         他们离弃耶和华。即投靠了另一个主人,就是邪恶之王(见约8:44注释)。

         藐视。神的爱是“不轻易发怒”的(林前13:5;参结18:23 31 32;彼后3:9)。但是以色列抛弃了神的恩惠,藐视了祂的教训,以致祂再也无法容忍了。否则祂就是违背自己的本性,支持他们作恶。

         以色列的圣者。这的以赛亚所爱用的词组,共享了25次。而其他《旧约》作家一共才用了六次。当以赛亚第一次在异像中看见神坐在祂宝座上的时候,他还听到天使的合唱:“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赛6:3)。神的圣洁品性给先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神最重要的乃是圣者,并且渴望像祂。以赛亚今后一生的伟大使命就是向以色列人展示神圣洁的品格,规劝他们放弃罪恶,努力追求过圣洁的生活。

         往后退步。他们不仅没有亲近神,与祂同行,反而疏远祂,远离圣洁的道路。与以赛亚同时代的何西阿,伤心地说“以色列倔强,犹如倔强的母牛”(何4:16)。

         49百姓犯罪受神刑罚可从耶路撒冷以外的城乡大半被劫被毁,荒凉一片,只剩耶城孤立无援看出。这几节所说的当指历代异邦的侵掠,先有亚兰、以东和非利士(代下二十八518),后有亚述王西拿基立在主前701年进军犹大国,掳掠肆虐。在此役中只有耶路撒冷一城得神拯救(王下十八1316),因希西家称臣纳贡得以苟延残喘。到主前605586年间,更受到巴比伦帝国的攻击,终于走上国破家亡之途。

         4-9  叹百姓受罚仍不悔改:从7-8节看来,百姓所受严重的责打,大概是指主前七○一年亚述王西拿基立进攻犹大之役(参代下32; 36章)。

 

【赛4 指控举国集体罪行】《埃拉与伊舜神话》(主前第八世纪巴比伦作品)提到城市理当被毁灭,因为人民背弃了公义与正直,作恶多端、无所不用其极。在古时,知名城市被毁,一般都解释为是被神弃绝的结果。肇因多半是王触犯了罪行,或者根本就是天意。──《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5 你们为什么屡次悖逆,还要受责打吗?你们已经满头疼痛,全心发昏。」

  〔暂编注解〕为什么?或“在何处?”。看到他们遍体鳞伤,父亲不忍再加责罚。虽然仍有必要,但本着怜恤,宁可不责打旧伤未愈的儿子。

         还要受责打么?自称为神子民的人因自己的罪而惹祸上身。他们在罪中陷得越深,招致的苦难就越沉重(见赛5:18)。以赛亚尽量与他们评理,问他们为什么选择如此愚蠢的行径。就像顽固悖逆的儿子因自己的罪行一再挨打,直至体无完肤。

         你们为什么屡次悖逆。或“你们为什么继续悖逆。”以赛亚不是在预言,而是在讲论悖逆的事实。持续的犯罪使他们不断地遭受管教和责打。

         5~6 这图画不是描述一个病人,而是一个受到鞭打的人。“伤痕”。更可作:鞭痕(这词在五三5译作“鞭伤”)。

 

【赛一6「从脚掌到头顶,没有一处完全的,尽是伤口、青肿与新打的伤痕,都没有收口,没有缠裹,也没有用膏滋润。」

  〔暂编注解〕形容病入膏盲的言语 暗示当时犹大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漫延着罪恶。以赛亚使用拟人法 生动地描绘漫延于犹大的罪之严重性。然而即使在这严厉的责备中 仍可感觉到神的深爱浓情。表明神如此严厉的责备 并不是想要灭绝他们 乃是出自拯救他们的慈爱(1-18)

         没有一处完全的。全身都受了伤。以赛亚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任何地方,都看到了犯罪的后果。

         新打的伤痕。就是流血溃烂的伤口。罪恶使人类的疗法失效。它产生大量的溃疡和脓液,无法包扎和用药——在巴勒斯坦通常是涂橄榄油。以色列内外都受了伤,已经病入膏肓。国家处在混乱和危难之中。这个病人即将在恶心的状态中死亡。

 

【赛一7 你们的地土已经荒凉,你们的城邑被火焚毁,你们的田地在你们眼前为外邦人所侵吞。既被外邦人倾覆,就成为荒凉。」

  〔暂编注解〕以赛亚在世的时候,犹大受到以色列、叙利亚、以东、非利士和亚述的攻击,后来被尼布甲尼撒(主前605586年)掳去了。

         以赛亚事工期间 犹大遭到以色列、叙利亚、以东、非利士及亚述的入侵 尤其在B.C.701 西拿基立率领亚述军兵 使整个犹大陷入灭亡的恐怖与羞辱中(王下18:5-18)

         你们的地土已经荒凉。先知对于土地的描述,从比喻(第2-6节)转到了写实。这里展示了亚述人入侵时犹大的真实画面。亚述人以他们一贯的残酷,扫荡了这个国家,烧杀掳掠。许多坚固的城市已被占领,无数村庄遭到毁灭,大片土地沦为荒野。结局不会太远了。

         成为荒凉。库姆兰死海古卷1QIsa为“被荒凉覆盖”。

         7-8  描写劫后满目疮痍的犹大:许多城邑已陷落,唯耶京(锡安城)未被蹂躏。

 

【赛7 大地荒芜】大地的惨状是被袭击的自然后果。入侵的大军常常因为军源不足,当然就要靠他们所占领的地方维生,而用不着的东西就摧毁。不仅谷物被烧,连土地也遭践踏,导致好几季都没有收成。有时,被攻击的民族甚至会不惜烧毁谷物,不容敌人吃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神的审判中常常有土地荒芜这一项。《埃拉与伊舜神话》有一段文字形容埃拉准备如何施行毁灭:城市受创变成旷野;群山、牲畜、作物被毁;人口被消灭;立昏君坐在王位上;放野兽为害;铲平宫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8「仅存锡安城(“城”原文作“女子”),好像葡萄园的草棚,瓜田的茅屋,被围困的城邑。」

  〔暂编注解〕“草棚……茅屋”。临时的棚屋。

         劫后余生的耶京犹如「草棚」、「茅屋」等临时建筑物,远离人居,孤独地立在田园中,只供看守果园的人居住。

         瓜田的茅屋:看守黄瓜地或香瓜地的临时草屋 象征选民荣耀的锡安山竟落到如此悲惨地步 选民已蒙受极度的羞辱。

         锡安城。就是耶路撒冷(见哀2:8 10 13 18;弥4:8 10 13)。锡安原为耶布斯的要塞,大卫的城(撒下5:7;王上8:1;见诗48:2注释),后来泛指整个耶路撒冷。在诗歌里,常把城市及其居民说成女子(见赛47:1;诗45:12;哀2:15)。

         草棚。为看守葡萄园的人或收获季节时家人所居住的小屋。住在这里的人当然与社会隔绝,失去保护。现在耶路撒冷的情况就是如此。

         茅屋。黄瓜之类的植物在东方很普遍。到了夏天,田里往往搭起茅屋,攻看守人居住,防止农作物被窃。

         被围困的城邑。耶路撒冷在西拿基立入侵的时候,受到了亚述军队的包围。除了耶路撒冷以外,犹大全地都被敌人占领了。

 

【赛8 锡安的女子】锡安是耶路撒冷所在的一座山,也代表耶和华征服与统治的宇宙所在,因此与大卫之约,以及神所立定的王权相关。一如和合本所译,锡安的女子就是指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8 对照的用意】农夫在果园里搭一些小茅屋,供看守的人在收成时保护水果。收成结束后,这些茅屋就会被弃置,在光秃秃的田地中任其荒废。这里形容耶路撒冷也一样空旷荒凉,没有什么东西好保护的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9「若不是万军之耶和华给我们稍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

  〔暂编注解〕“余种”:即“余民”。就是指在以色列中存留的敬畏神的人。《罗马书》九29引用这话来指犹太基督徒。“所多玛、蛾摩拉”因犯罪,全城受罚倾毁净尽(创十九章),至今一无所存。在先知书中,常用这两个城作为犯罪者的鉴戒。

         罗马书九章29节引述这节经文,谈到犹太的基督徒。关于“所多玛”的邪恶,参看创世记十三章10节和十八章20节的脚注。

         按理百姓该受惩罚,像所多玛、蛾摩拉那样全然灭绝,然而,仍有百姓存留生还(「余种」),乃是「万军之耶和华」这位全能神的恩典。

         除了仅存的耶路撒冷 整个犹大已荒废 甚至连耶路撒冷 亦几乎像所多玛、蛾摩拉那样遭到完全毁灭。残暴的亚述王西拿基立为何存留耶路撒冷?圣经回答 :“我们不至消灭 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 不至断绝”(3:22) 暗示神必为以色列介入历史。

         万军之耶和华。这是以赛亚在异像中看见神的荣耀时,天使对神的称呼(赛6:3),指出神是天军的统帅。

         余种。犹大全地都落入敌人手中。只有首都耶路撒冷除外,但她很不安全,非常危险。除了这些“余种”以外,犹大民族都将像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遭受厄运。

 

【赛9 对照的用意】创世记第十九章记载的所多玛与蛾摩拉不是被外敌毁灭,但这不是此处对比的用意。经文强调的是神审判的毁灭是全面性的。作者道出此意,接着在下一节马上提到以色列的邪恶也不相上下。一位公正的神想必会对着同等的罪,发出同等的审判。──《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10「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啊,要听耶和华的话!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啊,要侧耳听我们 神的训诲!」

  〔暂编注解〕「所多玛的官长」、「蛾摩拉的百姓」:先知以此称呼耶京的领袖和百姓,表示他们犹如所多玛、蛾摩拉城的人民,一味悖逆行恶。

         以赛亚用所多玛、蛾摩拉区分官长、百姓 并非因他们之间有巨大的差异。只是表明官长、百姓的处境与所多玛、蛾摩拉完全相同。因为比较所多玛与蛾摩拉 一方并不比另一方好(18:22-32)

         “所多玛”在这里寓指犹大,因为他们的情况是相似的。对于一个自称奉神的名进行治理的国家提出这样的指责,实在是可怕。国家的统治者已经远离神,在方针和做法上与地上最邪恶国家的统治者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神向他们发出了一个最严肃的信息,警告他们如果不悔改,全民族将要遭遇的厄运。

         1015 百姓的献祭(1 1节)、守节(13 14节)和祷告(15节)都是虚假的。神不是否定献祭的制度(那是祂自己设立的),而是责备他们虚伪的宗教行为。

         10-17  指责百姓虚有宗教的外表并呼吁回转:这个呈现病态的国家并不缺乏宗教的活动:献祭频繁,节期众多,百姓也举手祈祷。但实际上百姓已失去信仰的精神,内心远离神,手中尽行强暴。因此,先知呼吁百姓要悔改,表里一致。这并不表示宗教礼仪本身是神所不悦的事,参摩5:21-25注。

         1:10~17堕落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以赛亚最先指出犹大的罪不在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方面 乃在于信仰的堕落。没有信仰的悖逆无道者是因其没有根本 然而有些自称信徒的人言行举止也像不信者一样悖逆无道。他们有一种错觉 以为自己必会得救。但形式上认识论上的信仰决不是真信仰 真理告诉我们那种信仰并不能救人。陷入形式主义、律法主义、习惯性惰性(mannerism)里的人会因迟钝的灵性,只是急于祈福 在生活中不实践神的话语 却披着信仰的外衣。

 

【赛一11「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暂编注解〕神所喜悦的是人远离罪恶,遵守祂的命令。靠仪式和献祭而无顺服的心,决得不到神的祝福。

         「肥畜」:经特别饲养、长有很多脂肪,可供献祭用的祭牲。

         犹大在外表上依然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国家。圣殿里奉献大量的祭物,百姓却没有真正的信仰。自称为神子民的人虽然维持着表面的宗教仪式,却忘记了神对于他们的真正要求。他们愿意向神奉献祭物,却不愿奉献自己的内心。他们了解宗教的仪式,却不知道他们需要一位救主,以及公义的意义。以赛亚尽力使人醒悟过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愚昧。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尖锐问题,使他们明白,单靠外表仪式的宗教在神眼中乃是罪恶。多世纪以来,神的代言人努力说明神所要的是顺从,而不是祭祀,是公义而不是仪式(见撒上15:22;诗40:651:16-19;耶6:207:3-1214:12;何6:6;摩5:21-24;弥6:6-8)。

 

【赛11 燔祭】人通常带着请求献祭。古代人多认为献祭是为神明准备食物。如果对神有什么特别请求,为神准备餐食是应当的礼仪。在以色列,献祭虽然也与请求有关,但是「为神准备餐食」的态度在理论上被排除,只不过如以赛亚与其他先知所指,改正的看法并没有生根,以色列人常常陷于混杂异教思想的情况。「喂养神」的看法认为,敬拜者可以满足神明的某些需求,因此会蒙神明恩宠。──《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12「“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

  〔暂编注解〕「践踏」:亵渎之意。

         你们来朝见:以色列所有男丁一年要三次朝见神(23:17) 以使他们对耶和华常存敬畏之心 通过圣会维续与神的相交。然而 以此为目标的聚会却变质 圣会违背神的心意 逐渐变成不以信仰为目的 而偏重人的利益和交流。

         “朝见神”是人们来到圣殿参加重大宗教仪式时所常说的话(诗42:284:7;出34:23)。希伯来人以为自己一来到圣殿,自然就来到了神的面前。圣所的建造确实是为了让神可以居住在他们中间(出25:8)。但并非每个人来到圣殿的人都来到了神的面前。神借着以赛亚宣布祂“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也与心灵痛悔谦卑的人同居”(赛57:15)。

 

【赛12 践踏院宇】古时圣殿是绝对不可冒犯的空间,进出严格监管限制。一般人只有献祭的时候,才能进圣殿,而且只能进到外院。若不是为了圣洁的目的进入神圣空间,就是亵渎的擅自闯入行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13「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

  〔暂编注解〕「月朔」:参民28:11-15及注; 2:11注。

         作罪孽 又守严肃会:圣会是比日常生活更洁净心献给神的神圣时刻 罪恶渗透到此 好比全地之水都在发臭 仅剩的最后一个水源也已被污染(7:6)

         虚浮的供物。献祭如果没有真诚的悔改,就是徒然的(撒上15:22;太5:24;可12:33),也是毫无价值的。

         我所憎恶的。耶和华非但没有悦纳献给祂的馨香,反而很不喜欢。宗教仪式如果缺乏真正的精神,就毫无意义。神说明如果没有顺从,祈祷也是祂所憎恶的(箴28:9)。

         月朔和安息日。这里同时提到两种圣日,就像王下4:23;代下8:13和摩8:5一样。遵守这些圣日是希伯来宗教的重要组成部份。这些圣日是神亲自指定的,也是祂要求以色列遵守的(出23:12-17;利23章;民2829;申16:1-17)。但是在表面上遵守这些宗教仪式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公义,仪式和礼节就失去了意义。神指出,即使是在形式上遵守祂所亲自指定的圣日,如果缺乏顺从,乃是得罪祂的。

         作罪孽。这个分句可译为:“我不能容忍罪孽和严肃的会。”意思是在宗教上严肃事奉,同时在生活上犯罪,那就是得罪神。在以赛亚的时代,希伯来人“长”于宗教仪式,却“短”于公义。许多人严格地遵守仪文律法的正规要求,却公然冒犯神律法的严肃命令。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宗教的嘲弄,被神视为耻辱。

 

【赛13 香品】香是古代与祭物一起献上的珍贵物品。香气会掩盖施行礼仪所造成的异味。香的价格不菲(见:利二1注释),但大家都相信是蒙神喜悦的祭物。──《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13 月朔与安息日】古代以色列采用阴历,每个月的第一天是「新月」(亦即和合本所译的「月朔」),定为节日(每二十九或三十天)。在安息日要停止一切工作(见:摩八5),要献祭(见:民二十八11\cs1615注释)。过月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被掳后(拉三5;尼十33)。从主前第三千年纪的美索不达米亚,直到第一千年纪中期的新巴比伦时期,月朔一直是很重要的节日。──《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13 集会、严肃会、节期】有三大节期,来自各地的朝圣客会在耶路撒冷聚集欢度。另有其他节期,本地人较多。宗教节期让信徒有机会欢庆、一起进餐、彼此见面。但是原先定为赞美、尊崇神的方式,却不蒙神悦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14 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

  〔暂编注解〕“月朔”指每逢月之初一举行的祭祀等仪式(看民二十八1115)。“宣召的大会”包括逾越节,住棚节、五旬节等一年一度的大节期(看利二十三章)。

         有关以色列的各个“节期”,参看利未记第二十三章题为“节期”的图表。

         神正在对一班外表上很虔诚的人说话。他们热中于宗教礼节,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神的悦纳。但神告诉他们,祂十分恼恨他们的行为,不喜欢他们遵守所指定的节日,拒绝他们的敬拜,讨厌他们的伪善。他们不肯行走神的道,实际上就是藐视祂。任何宗教仪式都无法掩盖他们的罪孽。

 

【赛一15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暂编注解〕以色列人的宗教外表和他们的实际行为不相符。他们一方面热心于祷告,一方面又杀害人命。

         「你们的手 ...... 血」:指百姓手行强暴。

         你们举手祷告。希伯来人祈祷的时候,常常向神伸出他们的手(见出9:29 3317:11;王上8:22;拉9:5;伯11:13;诗88:9143:6)。

         我也不听。参诗66:18;雅4:3。祈祷要蒙垂听,就一定要真诚。伪善者的祈祷不会垂听(太6:5;路18:14)。祷告虽然又多又长,也无济于事(太6:7)。手沾鲜血,执意行恶的人,他们的祈祷无法达到施恩座。在以赛亚时代中,希伯来人表面上非常虔诚,经常祈祷,却不肯放弃他们的罪孽。他们的祈祷是来自嘴唇,而不是内心。神说,这样的祈祷祂不要听。

         满了杀人的血。死海古卷1QIsa多了一句:“你的手指充满罪孽”,与前面形成对仗句。

 

【赛15 举手祷告】历代志下六12形容所罗门站着,举起双手、掌心朝天对会众讲话,并且为献殿祷告。美索不达米亚的吟诵祷告,诸如对伊施他尔女神的祷告,祷告者似乎是俯伏在地,也举起双手。赫人的祷告姿势也类似。亚喀得文学则提到一种称为 Shuilla(「举手」)的吟诵。详细资料请参看:列王纪下五11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15 神明不听祷告】对求告者的不耐是古代文学常见的情节。例如,在尼尼微城挖掘出来的亚述巴尼帕图书馆,里面有〈向众神的祷告〉("Prayer to Every God"),提及求告者请求所有的神明赦免所有他想到的罪,然后哀叹自己虽然忏悔,但是没有神明愿意牵起他的手、站在他身边;简言之,没有一位神明听他的祷告。《吾珥被毁悼词》这部作品则从神的角度来写,讲到亚奴神与恩里勒神决定不理会呼救的请求,依然会施行毁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16 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

  〔暂编注解〕你们要洗濯。罪恶导致道德的败坏和属灵上的衰落。大卫犯罪以后祈祷说:“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诗51:7)。他认识到罪的污秽,就求神给他一颗清洁的心(第10节)。他的祈祷得到了垂听。每一个罪人都需要道德上的洁净。他们的心中必须清除道德的腐败。神呼吁罪人洗去心中的恶(耶4:14),洁净他们犯罪的手(雅4:8)。祂应许把祂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中(耶31:33),并且洗净人的一切不义(约壹1:9)。以赛亚要求耶路撒冷穿上她华美的衣服。因为时候将到,不洁净的人不能进入那里(赛52:1)。约翰宣布,凡不洁净的,总不得进入圣城(启21:27)。以赛亚竭力让以色列人认识到,“以色列的圣者”神要求祂的子民圣洁。

         要止住作恶。神呼吁祂的子民停止作恶。祂是圣洁的,所以他们也要圣洁。每一个神儿女的生活中必须清除罪恶。天国纯洁的气氛中将不存在罪恶。所有进入天国的人都必须穿戴公义的衣袍。

         1617比较《雅各书》一27.真实的敬虔不是单单严守宗教上的仪式规条(一1015),而是要表现出怜悯慈爱。朝见神单在外表上把手上的血洗净是不够的,必须有整个生命的改变。先知告诫当政者秉公平治理,照顾无依无靠的人。

         1:16~17  16节强调与神的关系;17节强调在人际关系中恢复实质性公义。希伯来文“辨屈”是法庭用语 意为“为某人辩护、为保护其权利提供帮助” 体现了圣经中高尚的保护人权与社会公义思想。

 

【赛1617 信仰的伦理层面】秉行公义是任何神祇对信众的基本要求。此处所发的是格式化的命令,表示这些是任何文明社会理当承担的责任。建立公义、保护弱者,是一个君王英明与否的标记。以色列与其他国家,这方面惟一的差异在于这些责任与灵性生活有何关联。在古代近东地区,神明有责任维系正义,其中有个很实际的原因:受压制的人会一直不厌其烦地向神吵着得解脱。而且,他们相信公义是宇宙的经纬,其法则在众神的守卫之下。以色列人的世界观不同。他们相信公义是神的内在属性,而不只是供神使唤的工具。美索不达米亚人有信仰上的责任去取悦神,主要是借着礼仪与不破坏文明来达成。以色列人的信仰责任是要学像神,借着伦理行为与个人的圣洁达成。美索不达米亚人会认为洗濯是实质的礼仪行动。以色列人知道,这是指灵性上的悔改与更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17「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暂编注解〕“给孤儿伸冤”。即给孤儿带来正义。

         「寻求公平」:指下半节所列举的责任,即履行与神立约的要求(参申10:12-19)。

         学习行善。事奉神的人“要恶恶好善”(摩5:15)。基督徒单单忍住不作恶是不够的。虔诚乃是积极的原则。培养公义是抵制罪恶最可靠的保障。一个人不论他以前倾向于什么,都必须下决心不仅停止作恶,而且尽心竭力为善。为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天上来的坚定宗旨和援助。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品格完美的基督徒。他必须慢慢耐心地学习行神的道。借着好学,勤奋,忍耐,坚持,毅力和操练,他们就能养成公义的生活习惯。每一个行善的人都经历过漫长艰辛学习行善的过程。只有当公义的道成为人的习惯时,他才算真正学会了行善。

         公平。就是“正义”。

         解救受欺压的。或“纠正错误”。许多以色列人遭受同胞的压迫。爱神的人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压迫者要受到抵制。受压迫者要得解救。

         给孤儿伸冤。喜爱公平的人将出面援助孤儿,以保证正义的伸张。

         为寡妇辨屈。贫穷不幸,遭受压迫的人,非常需要救助。自称为神子民的领袖们,正在损害这些不幸阶层的利益,以增加自己的财富。这种局面需要纠正。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会表现在努力纠正冤屈和建立公平世界上。任何宗教如果不致力于解决今生的问题,使人与上天的原则和谐,就不配称为宗教。单有显赫的礼仪,却不顾及孤儿寡母需要的宗教是毫无意义的。详见雅1:27注释。

 

【赛一18「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暂编注解〕“朱红”和“丹颜”同为耀目和不易褪的颜色。

         「彼此辩论」:就关于神对百姓的控诉。

         「朱红」:指血红色。

         你们来。神在这里邀请人与祂自由坦率地讨论他们的问题。祂不是一个无情的法官或专横的暴君,而是一位慈父和良友。人类的利益就是祂的利益。人类的好处就是祂的好处。祂的一切劝告都是为了人的益处。祂希望人们明白和相信这一点。天地的主宰竟亲切地邀请人与祂“辩论,”,神的奇妙的大爱和良善,没有比这表现得更加感人了。神是通情达理的。祂希望人知道放弃罪恶,走在公义的道路,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人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明白顺从的益处和悖逆的灾祸。

         你们的罪虽。连罪大恶极的人也可以从这个应许找到安慰和希望。神在这里向我们保证,无论我们过去的罪孽有多么深重,都有可能恢复到纯全和圣洁的状态。这个应许不仅涉及罪的后果,也涉及罪本身。罪恶可以从人生中杜绝和完全消失。在神的帮助之下,罪人可以完全克服他的一切烦恼(见约壹1:9注释)。

         18-20  两个选择:蒙赦或受罚。

         1820先知促民作选择,一方面是无尽的恩典,无论罪多重,即令象“朱红”、“丹颜”那样深,染上了永远褪不掉,神都能洗净,变成如雪如羊毛般洁白。犯罪的人只要肯回头、悔改,仍可成为神的子民,重享幸福生活(“必吃地上的美物”)。否则,只有为外地,例如亚述大军,所吞噬(“必被刀剑吞灭”)。

         呼吁神的子民内心归向神,是先知们一贯的信息(二十九13;撒上十五22)。本章的责备是根据《申命记》二十八∼二十九章的原则,如果神的子民顺从神,便享大福;如不顺从,便要受责打。

         18~20呼唤他们辩论。18节出现两种极端对比的色彩 在圣经中朱红色象征血、罪恶 白色象征纯洁。在希伯来文“辩论”是法庭用语 指通过辩论决定审判。神此番呼唤具有两种意义 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①神所喜悦的不是盲目信从 乃是基于真理的忠诚(18:23-32;4:1-17);②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被告 乃是为了恢复他们。此番呼唤同时体现神的公义与慈爱。

 

【赛18 对照的用意】这里提到的染料是最耐久、最醒目的染料,会留下明显、永久的斑渍。在旧约或是古代近东文学,找不到红色是罪的象征,但白色的确象征纯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19「你们若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

  〔暂编注解〕你们若甘心听从。以赛亚在这里说明顺从的结果。快乐和幸福的人生是顺从神律法的自然结果,因为神不能祝福那些不尽心竭力的人。天国的快乐不是神随意赐给跟随祂之人的礼物,而是服从祂要求的自然果实。神把公义的道路摆在人面前。因为这道路是正确的,且伴随着各种的福气。

         必吃地上的美物。这个应许既适合今生,也适合来生。顺从的庄稼不但在天国收获,也在地上收获(见太19:29注释)。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以前,摩西向他们宣布了他们若行在神的道上将要享受的福气(申28:1-13)。以赛亚指出,这些福气尚未实现,因以色列人没有顺从神的命令。神现在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悔改,行在公义的道路上,这些福气仍可以属于他们。

 

【赛一20「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灭。”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暂编注解〕若不听从。神不是凭着专横的命令制裁罪人。人只收获他自己所播撒的结果。正如公义的生活伴随着福气,灾祸也伴随着犯罪。人如果违犯神的诫命,其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死亡。这只是因果报应的自然法则。当以色列转离神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走上毁灭的道路。摩西在以色列进入应许之地以前就已说明了这个真理(申28:15-68)。当人们悖逆神,拒绝顺从祂的律法时,就是自取灭亡。每一个人手中都完全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只有他自己可以决定将来是快乐还是不幸。以赛亚向神的子民所展示的伟大真理,乃是罪恶最终会带来自己的毁灭。罪孽永远不可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基础。从真实的意义上来说,罪人是自食其果。

         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神已经预言了罪恶不可避免的结果,但这绝不是出于专横的命令。神并不喜欢恶人死亡(结18:233132;结33:11),但知道犯罪不可避免的结果,祂已准确地警告人不顺从的后果(见何13:914:1;罗6:21 23;雅1:15;彼后3:9)。

 

【赛一21「可叹忠信的城变为妓女。从前充满了公平,公义居在其中,现今却有凶手居住。」

  〔暂编注解〕「忠信」:意指敬虔与德行。

         「变为妓女」:指生活上充满不义,偏离约的要求,犹如妻子不忠于丈夫。

         「凶手居住」:指京城暴行猖獗。

         妓女:以赛亚用“妓女”形容犹大百姓离开神的正直 悖逆行恶。以妓女比喻离弃神的圣洁之爱 使人产生共鸣。

         变为妓女。锡安曾经是忠实的城市,却不再贞洁了。她本是耶和华真实的妻子,却背叛了祂,与别人相好。她变成了一个妓女。何西阿(何2章),耶利米(耶2:20 21)和以西结(结16章)也使用了同样的比喻。以色列的历史证明人可能堕落到何等的深度。曾经纯洁正直,蒙神拣选和眷爱的以色列,远离了神和公义的道路。以色列原来是忠诚顺从,圣洁正直的,现在却变得腐败罪恶,成为悖逆神可怕后果的惊人例子。

         现今却有凶手居住。公义离开了。腐败和堕落乘虚而入。圣徒的城市变成了凶手和罪犯的城市。何西阿描绘了一幅相似的画面:“强盗成群,怎样埋伏杀人。祭司结党,也照样在示剑的路上杀戮” (何6:9)。路上的旅客和城里寄居的人遭到了凌辱谋杀。这些事发生在一个百姓自命为圣洁的,热心于宗教信仰的地方。

         21-23  哀叹锡安居民对神不忠、对人不义。

         2128“忠信之城”指耶路撒冷,《七十士译本》在“忠信之城”后加有“锡安”二字,在此代表整个犹大国。犹大本应忠于神,现在敬拜偶像的外邦神,成了灵性上人尽可夫的妓女。耶城原与公平、公义不可分,现在却容纳凶手居住。本来象纯银、美酒的锡安城,如今已一文不值,淡而无味。为官的贪污到极点,社会已无公道与怜悯。只有把他们去除(25节),耶城才能恢复昔日光荣(26节)。先知似已预见到犹太人被掳后的回归。

         21-31  神要施行审判及使锡安复兴。

 

【赛一22「你的银子变为渣滓;你的酒用水搀兑。」

  〔暂编注解〕银子……酒:以赛亚用“银子”与“酒”比喻高官显贵 然而银子与酒未能尽其本分。纯正的银子变成渣滓 酒被稀释。它们已失去真正的价值。比喻世上虽然有形式上的正义与关爱 却没有真正的友爱。

         以赛亚用两个合适的比喻把今昔进行了对比。百姓的品格从宝贵的银子变成无用的渣滓。公义和圣洁的纯酒被冲淡了。耶稣也用类似的比喻说到失味的盐(太5:13)。

 

【赛22 银子与渣滓】在古代,银子经过一种称为「灰吹法」的冶炼过程,淬取、检验。熔炼过程初步是将银子从含银量不到百分之一的铅矿里淬取出来。铅放在可以渗透的材料,例如骨灰或是陶土作成的容器里,然后用风箱把空气打到溶解的铅上,产生铅氧化物(「铅黄」)。有些氧化物会被骨灰吸收,有些可以从表面刮去。照理说,银子则会留在容器里。只不过,这种提炼过程有许多问题。如果温度过高,或是原料里有其他金属(常见的有铜与锡),灰吹法就会失败。若是这种情况,铅黄刮去后,留下来的不是纯银,而是搀杂了其他金属的银子,所以没有用处。这种无法使用的产品,或许就是此处所译的「渣滓」。经文也有可能指检验过程,亦即将银子与大量的铅一起加热,以便抽取杂质。如果铅的量不够多,不能抽取杂质,银子也就作废了。若是这种结果,银子非但没有炼净,反而比检验前更糟糕。经文可能是指此过程,结果银子成了无用的废物。不过检验过程可以一直重复,最后也有可能成功(见25节)。──《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22 美酒】根据相关的亚喀得用语,此处所提的饮料可能是啤酒,而不是葡萄酒。最常见的啤酒是用大麦芽酿制的,但是也有用小麦,甚至用枣椰酿制的啤酒。至于葡萄酒种类就更多,而且价值不等。亚述巴尼帕图书馆有段记载,列出十种上好的酒(伊扎拉的纯酒公认是上上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23「你的官长居心悖逆,与盗贼作伴,各都喜爱贿赂,追求赃私。他们不为孤儿伸冤,寡妇的案件也不得呈到他们面前。」

  〔暂编注解〕锡安本像银子般精纯、美酒般香醇,现今却变得像含有杂质的银矿、淡而无味的薄酒。

         你的官长。何西阿宣称“他们的首领都是悖逆的”(何9:15)。以色列的官长们顽固地悖逆神。首领们犯下了各样的罪行(赛3:129:16;弥3:11)。

         与盗贼作伴。以色列官长的职责本来是执法,却在暗地里与违法的人同流合污。拦路抢劫的盗贼没有受到官员的惩处。因为这些官员是与他们分赃的。

         各都喜爱贿赂。弥迦说“君王徇情面,审判官要贿赂”(弥7:3)。贿赂成风。以色列的官长做任何事情都指望得报酬。

         他们不为孤儿伸冤。法官对孤儿和寡妇的案情装聋作哑,因为他们无法像压迫他们的人那样提供酬谢。法官可以轻而易举地无限期拖延穷人案件的开审(见路18:2-5)。

 

【赛23 法庭上的孤儿与寡妇】以色列的法律传统有一重点,就是为被列为弱势与穷人的群体设定规条。这些人包括寡妇、孤儿,与寄居的外人(见:出二十二22;申十1819,二十四1721)。早在主前第三千年纪中叶,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档,也关心有需要的人,并且提到保障权益,以及维系法庭的公正。根据吾珥南模法典,与汉摩拉比法典的前言,作王的清楚知道,保障穷人、寡妇、孤儿,是「贤君」应有的职责。埃及作品《善辩之农夫的故事》,原告首先称法官为「孤儿之父、寡妇之夫」。由此可见,照顾弱势群体是古代近东地区共有的关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24「因此,主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大能者说:“哎!我要向我的对头雪恨,向我的敌人报仇。」

  〔暂编注解〕「我的对头」、「我的敌人」:指偏离神的百姓。

         雪恨:从反面表明 虽然此时神的心境并不舒畅 但为了成就大爱 他在忍耐中等候(5:13)

         以色列的大能者。赛49:2660:16对神采用了类似的称呼。以色列的法官对穷人不感兴趣,因为从他们身上法官得不到酬谢。但穷人的案件已经呈到了天国的主宰和全地的审判者面前。压迫穷人的人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与全天庭的权能作对。神借着以赛亚传达了信息:“与你相争的我必与他相争”(赛49:25)。

         我的对头雪恨。义人的仇敌就是神的敌人。神反对各种不公正和压迫的事。那些乘人之危的人,是在与神作对。因此,以色列的领袖们很快就使自己处在神不得不处置他们的地位上。

         向我的敌人报仇。神惩罚犯罪的人,不是为了报复。祂的目的乃是拯救,而不是毁灭,但是犯罪需要惩罚。虽然神的宗旨是尽可能从罪孽中拯救罪人,但坚持犯罪的人需要明白,时候将到,他们将面对全地的审判者。祂发誓绝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34:7;民14:18)。

         24-27  神要审判及炼净锡安,然后复兴它。

         1:24~31必要来临的审判。圣经中罕见的对恶人的警告。有时神以失去悖逆之子的父母之心,有时神以失去恋人的心情劝勉他们悔改。然而 这并不是因神懦弱 而是因他的慈爱先于公义。但如经文所示 自甘堕落、失去承受神大爱的人 必受神公义的审判。同样 耶稣因慈爱背负十字架 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日后他将以审判主的身份再来。

 

【赛一25「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炼尽你的渣滓,除净你的杂质。」

  〔暂编注解〕我必反手:象征神主权的介入 显明他的医治与恩典 有时表明可怕的审判(59:1;2:15;119:173;16:18)22节的“渣滓”与“水”主要指个人的堕落 此节的“渣滓”与“杂质”主要指社会的腐败 尤其参看26 可指腐朽的社会领袖。

         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全地的审判者也是人类的救主。以色列的罪一定会受到惩罚。但悔改的人必然得救。神在发出惩罚的警告时,总是提供拯救的应许。耶路撒冷必须受到惩罚,但也一定会得救。虽然原来忠实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妓女(第21节),但仍能成为一座圣洁的城市,即“新”耶路撒冷,“就如新妇壮饰整齐,等候丈夫”(启21:2;参赛62:4)。神“反手”加在祂的子民身上,要救赎和复兴他们。

         渣滓。就是氧化铅(见赛1:22;参玛3:2 3)。只要以色列愿意为祂这么做,神就会除去他们所累积的罪孽沉渣。苦难的火焰将除去渣滓。只有圣洁品性的纯金会保留下来(伯23:10)。

         杂质。所有品格上的不良特性都将清除。只有纯金保存下来。

 

【赛一26「我也必复还你的审判官,像起初一样;复还你的谋士,像起先一般。然后,你必称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邑。”」

  〔暂编注解〕这些预言将要在千禧年国度里应验。

         显然神在炼净 百姓的过程中,要除去腐败的领袖(见23)。

         「像起初一样」、「像起先一般」:指大卫时代锡安城的理想情况(参撒下8:15)。

         我也必复还:审判官”与“谋士”指犹大领袖。一个社会是否追求良善 很大程度上受其领袖影响。因此 神宣告首先当更新领袖的心意。在神面前 领袖不仅要为自己的人格负责 也要为所产生的影响负责(3:1)

         复还你的审判官。先知展望到有朝一日,将重新出现像撒母耳,大卫和所罗门这样忠信的审判官。在理想的统治者领导之下,以色列将成为理想的国家。

         忠信之邑。只有到一千年结束,新耶路撒冷从天降下的时候(启21:1 2),耶路撒冷才称得上是“忠信之邑”。这个城市将由大卫的子孙耶稣治理,“施行公平和公义”。这个理想的城市,和她公义的国王一样,将被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33:15 16;参结48:35)。

 

【赛26 审判官/谋士】因为这段经文与社会及法律制度的公正相关,此处的审判官是司法人员,而非士师时代拯救人民的人物(译按:「审判官」与「士师」在英文皆为 judge)。与其对应的称呼的「谋士」一词也是左证,因为谋士从没有用来形容士师。谋士的职责是协助君王订立政策、推行政策。法官的职责是协助君王制定、推行法律,此处的矛头是指向国家政策与司法体系。──《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27「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

  〔暂编注解〕锡安因着神的公平和公义得以复兴,愿意悔改归正的人得蒙救赎。

         必因公平得蒙救赎:救赎”包含被“搭救”的意思。如以赛亚所记载,圣经明确指出神救赎的标准与目的就是公义。这与一些宗教的特权阶级承诺的非伦理性祈福不同 体现出渴望参与救赎的人所当持有的态度。

         因公平得蒙救赎。公正的审判者会通过公平的判决救赎和恢复锡安山。依据祂公义的法令,罪恶之城的渣滓将会彻底清除。

         其中归正的人。锡安“归正的人”是指那些认识自己的罪而悔改的人。只有他们会得救,成为公义。锡安山将成为圣洁的城市,由圣洁的神所统治,住着圣洁的居民(见赛4:2-4),基督的义将是拯救的手段和目标。耶稣是公义的,所以一切住在圣城里的人也要是公义的,因为他们将要像祂(约壹3:2)。耶稣的义要栽培和分赐给一切跟随祂的人。拯救意味着祂把公义栽培在他们心中,赎他们所犯下的罪,也意味着祂把公义分赐给他们,帮助他们过离罪的生活。人就是这样完全恢复到他们原先被造时的神形象(创1:27)。

 

【赛一28「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灭。」

  〔暂编注解〕败亡。背叛神犯罪作恶的人必将灭亡。悖逆上天就是与耶和华挑战较量,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所警告的厄运肯定会落在他们身上。

         必致消灭。惟有神是生命的泉源。离了祂,人就无法生存。放弃神,罪人唯一的命运就是生命的结束。所有抛弃神的人所得到的将是永死,而不是永生。“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犯罪的,他必死亡”(结18:4)。“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帖后1:9)。“恶人却要灭亡。耶和华的仇敌,要像羊羔的脂油(或作像草地的华美)。他们要消灭,要如烟消灭。”(诗37:20)“万军之耶和华说,……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玛4:1)。“他们就归于无有”(俄16节)。;“还有片时,恶人要归于无有。你就细察他的住处,也要归于无有”(诗37:10)。

         28-31  顽梗悖逆的人必全然灭亡。

 

【赛一29「那等人必因你们所喜爱的橡树抱愧,你们必因所选择的园子蒙羞。」

  〔暂编注解〕“橡树……园子”。可能指与偶像膜拜和邪淫之异端膜拜有关的橡树林和园子。

         「橡树」:迦南人以此作偶像膜拜。

         「园子」:拜偶像的地方。以色列百姓效法外邦人拜偶像。

         所喜爱的橡树……所选择的园子:当时犹太人在四季常青的橡树底下及特别的园子立偶像,聚集膜拜(王下17:10)。人离弃神的旨意 追求自己的安全与名誉 认为某些存在可以帮助自己。从属灵的角度看 这一切皆是偶像。如今 撒但依然疯狂地给人提供诸般偶像。

         橡树'elim)。可能是一种笃耨香树。

         园子。参赛65:366:17。这些园子可能是树木周围开垦的。

         2931先知清楚指出,一切拜偶像的必受刑罚。拜偶像的人喜欢献祭和宣淫的地方(“橡树”和“园子”),本希望生命兴旺,谁知偶像无力照顾自己,枯干萎谢,拜的人亦随之灭亡。自恃无恐的恶人好像易燃的“麻瓤”(麻屑,亦作“火绒”),他们作的恶事有如火星,二者一触即燃,自取灭亡。

 

【赛29 神圣的橡树与花园】(参现中)古代近东的花园是种满果树、绿荫参天的公园,作为户外神龛,或是神庙周围的优美环境。神木在当时民间信仰很重要。一般人都以为石头与树木是神明落脚处。迦南宗教则以树木为丰饶的象征(见:申十二2;耶三9;何四13),但是考古与文学上没有留下什么资料,更清楚界定圣木的角色。考古学家在铜器时代晚期的基提翁一地,挖掘到一座神庙,上面刻有六十棵树洼的圣木丛。──《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一30「因为你们必如叶子枯干的橡树,好像无水浇灌的园子。」

  〔暂编注解〕拜偶像的人没有像树木那样生长茂盛,却像它们因缺水而枯干,这是极大的讽刺。

         橡树。人和他们所崇拜的自然界物体一样,也会灭亡的。

         好像无水。无水的花园是不可能茂盛的。与神在一起乃是活水的泉源(诗36:9)。撇弃祂乃是撇弃活水的源泉(耶2:13)。就像一个无水的花园会变成一片荒地,以色列离开了神,就会退化成为一片旷野。以色列因抛弃了生命之源神,而注定了自己的厄运。

         30~31有权势的……无人扑灭:以赛亚指出 那些拜偶像的人 暂时像树汁丰盛的树木或水源充足的园子般富饶强盛 但终究归于虚妄。

 

【赛一31「有权势的必如麻瓤,他的工作好像火星,都要一同焚毁,无人扑灭。」

  〔暂编注解〕“麻瓤”。火绒盒,引线。

         自以为强盛的恶人作茧自缚,结局如火烧灭绝。

         「麻瓤」:易燃的麻丝屑。

         如麻瓤。指纺纱用的亚麻,大麻或黄麻的落屑,是极易燃烧的。自以为强壮的人将在那吞没恶人,不可扑灭的大火中烧尽。

         他的工作。恶人和他们的工程都将在末日的烈火中烧净(彼后3:7 10)。

 

【思想问题(第1章)】

 1 以赛亚书以审判的信息开始,指斥选民不认识神。今天信徒和教会又有什么罪会被神审判?

 2 1:10-17这段经文对今日教会信徒的敬拜有什么提醒和启示?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串珠圣经注释》《圣经精读本──箴言注解》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