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三章拾穗
【赛三1】 「主万军之耶和华从耶路撒冷和犹大除掉众人所倚靠的,所仗赖的,就是所倚靠的粮,所仗赖的水,」
〔暂编注解〕“除掉众人所倚靠的、仗赖的”。借尼布甲尼撒(参看王下二四15
16)。
原文无「就是」一词。
「粮」、「水」:为日常基本需要,或许比喻领袖们。
从耶路撒冷和犹大。耶路撒冷和犹大代表自称为神子民的人。在以赛亚的时代,他们远离了神,却又在口头上高谈宗教。现在世界上的局势也差不多。在这末后的日子里,需要对以嘴唇敬拜神,心却远离祂的人发出同样的信息。见太15:7-9注释。
所依靠的,所仗赖的。神将要剥夺犹大的两个主要生活来源:粮和水。参利26:26;诗105:16;结4:16;5:16;14:13。以赛亚在这里无疑指饥荒,但根据上下文似乎也用饥荒来比喻缺乏有能力的领袖。国家缺乏领袖,就像身体缺乏粮食一样。失去了政治精英,政权的责任就落在软弱的人肩上。其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民族的衰落(见第2-5节)。
1~2降在耶路撒冷与犹大的刑罚。3:1-12论及以色列与犹大的混乱
3:13-4:1谈到神对犹大各阶层的审判。
1~3领袖的责任。以赛亚回到现实
列举十一类以色列的领袖
其中包括占卜、妙行法术、雕刻偶像的工匠。社会领袖必须担负社会典范的责任
只有拥有真正的领袖
民众才能得享幸福。
1-3神除掉百姓所恃赖的人,包括保卫国家安全者及维持社会秩序者。
1-15 社会濒于瓦解。
本章预言犹大全地将有饥荒,百姓所倚恃的领袖要一一失去。社会贫困,秩序荡然。“耶路撒冷败落,犹大倾倒”,都是因为他们“与耶和华反对”(8节)。神的刑罚不只临到有钱有势的恶人,也临到狂傲富贵的女子(18~23节)。这里有一张贵妇穿戴的衣服和首饰的单子。这些“行走挺项,卖弄眼目”的锡安女子,要变成寡妇,沦落到赤露下体的地步(17
25节)。
3:1-4:1
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女士遭祸:神要夺去百姓所倚恃的领袖,使他们陷入困境,整个社会一片混乱,呈现无政府状态。妖艳骄侈的京城女子则失去丈夫,沦落至羞愧的地步。
【赛三1 被困的实情】围城战争的目的是孤立城市,全面封锁,逼使人投降。敌军绕城扎营,因此不能收割食物,也没有人能带食物进来。城内的人只能靠着储粮过活。如果城市的水源是城外的井或水泉,围城时间会很短,因为水槽很快就会没有水。耶路撒冷在城内有供水处(见:代下三十二3注释)。围困的支持通常端赖领袖。克服围城困境的「资源」在于能干的领袖,如何鼓舞士气,同时分配粮食得当。──《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2】「除掉勇士和战士、审判官和先知、占卜的和长老、」
〔暂编注解〕「占卜的」:以占卜求神谕本为律法禁止,但犹大国中却多有这些人。
第2和3节列举了国家的领导阶层。没有这样的领导,国家就无法长期生存。但是这样的人将会从犹大除掉,结果就是民族的衰弱和瓦解。神没有说祂是故意除去该国这样的人。祂只是让人注意因果的定律。祂允许以色列按照自己意愿选择领导,进行统治。
2~3 虽然被禁止(申一八10~14),但百姓仍倚赖那些观兆的人(“占卜的”)和魔法师(“行法术的”)。甚至这些人也要被除掉。
【赛三2~3 领导阶层】此处的领袖列单相当完备,囊括了军事、宗族领袖,圣职人员(正规与非正规的),以及政治顾问。──《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3】「五十夫长和尊贵人、谋士和有巧艺的,以及妙行法术的。」
〔暂编注解〕「行法术的」:从事这类活动的人也为神所禁止。
本节继续列举将从犹大除去的有能力的领袖──军队和民政的官员,以及国家的强大和繁荣所需要的一切人才。尼布甲尼撒掳到巴比伦去的,就是这样的人(见王下24:14;参耶24:1;但1:3
4)。
【赛三4】「主说:“我必使孩童作他们的首领,使婴孩辖管他们。」
〔暂编注解〕“孩童”、“婴孩”作领袖,指年轻、无能的君王。年幼的玛拿西、优柔寡断的约雅斤和西底家都是例子。
“孩童”。生理上不成熟(玛拿西执政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政治能力上也不成熟(如约雅敬、约雅斤、西底家)。
「孩童」、「婴孩」:指年轻、无知、善变的人。
使孩童作他们的首领: 象征性地表明神将他们遗弃在混乱、不安定的状态中。使婴孩辖管他们: 以赛亚使用逐渐强化的手法
暗示犹大将渐渐陷入不幸的统治之下。希伯来语“婴孩”意指“新生婴儿”。
国家的领导责任落在了只有儿童般头脑的人手里。缺乏能力的人被挑选统治国家。有能力的领袖严重缺乏。结果形势每况愈下。“婴孩,”也就是变化无常,缺乏清晰头脑,不能理智行事的人,将作出决定控制国家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厄运必然速速临到。
4-7神除去一切能干、可倚赖的领袖,引起严重的后果:国家由无知、无经验的人作首领,于是秩序一片混乱。这情景与当时犹大国繁安定的现况成强烈的对比,益发显出预言的可怕。
【赛三5】「百姓要彼此欺压,各人受邻舍的欺压;少年人必侮慢老年人,卑贱人必侮慢尊贵人。」
〔暂编注解〕要彼此欺压。受智慧能干的领袖所统治的国家,是不会允许不公正和欺压之事的。国家的领袖如果坚决维护平等和公正,就会防止造成文明毁灭的种种弊端。当一个国家的公民不断受到邻居欺压的时候,他们的信心和繁荣就会严重受损。无论哪里如果发生不公平,欺骗,暴力和压迫,国家就走上了衰落的道路;清算的日子就定会来到。这在所有的时代都是真实的。以赛亚时代的犹大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腐败为动乱和毁灭铺设了道路。
少年人必侮慢老年人。年轻无知的人将蔑视长者的劝告。十诫规定,人对同胞的第一条义务就是要尊重父母(出20:12;参利19:32)。圣经所预言末日的危机,包括儿女“违背父母”,“任意妄为,自高自大”,“不爱良善”(提后3:1-4)。
5~6历史证明这样的混乱是统治者缺乏真正权威、正统性、伦理性的必然结果。我们注意到
人为克服这种混乱的局面
继续寻求人间领袖而不是信靠神
这是人本主义思考方式。
【赛三5 老人的地位】在以色列社会,最年长的男性是一家之主,他在小区内即代表家庭,为家庭作主。所以,家中长者多受社会尊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6】「“人在父家拉住弟兄,说:‘你有衣服,可以作我们的官长,这败落的事归在你手下吧!’」
〔暂编注解〕国家陷入穷困的地步,以致衣服成为身分的象征,拥有者被选作领袖。
「这败落
...... 手下吧」:国家已败落,新领袖的责任是使国复兴。
你有衣服: 更准确的译法是“你有袍子”。以赛亚藉此辛辣地讽刺领袖的标准降到极点。
你有衣服。人们将试图把领导权交给有财产的人,没有考虑到物质的富足不一定代表拥有管理能力这一事实。
这败落的事归在你手下吧。说明这个国家已经满目疮痍,与繁荣的时代相去甚远。
【赛三6 领袖的衣袍】这里的衣服是指连穷人也有的基本衣着,是必需品,所以在律法里禁止用人的衣服作抵押,隔夜不还(见:出二十二26~27注释)。这段经文的意思可能是指情况非常恶劣,很多人连衣服也没有了(因此,有衣服的人更有地位),不过也可能意指王的衣服。同时代的亚述文学里提到,王的衣服在某些礼仪中居重要角色,特别是王位交替仪式。如果有凶兆,显示王的生命有危险,就会指定替身君王,穿上王袍,代表坐上王位,承受凶兆的恶果。此处并没有王位交替仪式的意思,但是衣服的确有个重要的功能。──《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7】「那时他必扬声说:‘我不作医治你们的人,因我家中没有粮食,也没有衣服,你们不可立我作百姓的官长。’”」
〔暂编注解〕管理国家不是一件荣誉的事。
在安定的日子,高位为人垂涎,现在情况恶劣,一般人都不敢居高位。
「不作医治你们的人」:国运一蹶不振,要复兴国家也不知从何入手。
那时: 指“当人邀请他做克服困境的领袖时”
在此含有“毫不耽延或无须深思熟虑、立刻”之意。以轻蔑的方式
断然拒绝统治者的职务
表明形势混乱到极点。没有人敢挺身而出
治理乱世、统治百姓。
这是应邀收拾残局(第6节)的弟兄所作的答复。他拒绝了请求,不肯充当 “医治”的人。包扎他人的伤口不是他的事。如果需要做复兴工作的话,就让别人来做吧。不管有没有资格,他都拒绝了领导的责任。
【赛三8】「耶路撒冷败落,犹大倾倒;因为他们的舌头和行为与耶和华反对,惹了他荣光的眼目。」
〔暂编注解〕耶路撒冷……倾倒: 此预言之后150年
犹大被攻陷(B.C.586)。然而
以赛亚使用完成时
表明犹大的灭亡已既成事实。先于以赛亚50年左右
阿摩司在B.C.800左右
也曾说到“以色列民跌倒”(摩5:2)。如此,使用完成时来表达将来要成就的事
是为了强调预言必定成就。因为……惹了他荣光的眼目: “惹”的字面意思是“触犯圣洁之物”
指“犯下荣耀之眼厌弃的事”。犹大灭亡的最终原因在于他们违背了神的旨意。
耶路撒冷败落。至西拿基立入侵的时候,犹大王国已到了毁灭的边缘。国王希西家不得不向亚述王交纳沉重的赋税(见赛2:7注释)。虽然西拿基立没有攻入耶路撒冷,但国家的其余部分已落入他的手中。
他们的舌头和行为。以赛亚在这里阐述了民族蒙羞,以致国家完全毁灭的原因,就是百姓离弃了神,结果祂不能再祝福保护他们。自称为神子民的人在言语和行为上悖逆祂。
惹了祂荣光的眼目。就是“在祂面前悖逆”(见第9节)。神有恒久的忍耐和仁慈,长时间地推迟对罪人的惩罚。但虽已长久拖延,清算的时候终必来到。
8-9 国家衰弱是因百姓犯罪所致。
【赛三9】「他们的面色证明自己的不正;他们述说自己的罪恶,并不隐瞒,好像所多玛一样。他们有祸了,因为作恶自害。」
〔暂编注解〕「面色」:指反映内心的外表,或徇私的做法。
他们的面色证明。直译是“他们的表情”,即“他们的偏心”(见徒10:34)。这些恶人没有是非观念,随心所欲,不在乎公义,只在乎私利。在上天眼中,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作出对他们不利的见证。
自己的罪恶,并不隐瞒,好象所多玛一样。所多玛人是公然犯罪的。这个城市以邪恶著称。百姓以他们的恶名为乐。他们不需要假冒为善,而是在世人面前公开作恶。这等罪人公然悖逆神,不想掩盖事实。到了这个阶段,罪恶不再披上美德的伪装。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犯罪作恶,没有任何的羞耻感。以色列的城市放荡无度,就像那些平原的城市一样,已经恶贯满盈,必将遭到毁灭。
作恶自害。罪恶为自己播撒了毁灭的种子。罪人的恶行招惹了不幸的苦杯,吞噬他的灵魂,毁坏他的身体。作恶的人所收获的绝不是利益,而是伤害。
【赛三10】「你们要论义人说,他必享福乐,因为要吃自己行为所结的果子。」
〔暂编注解〕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义人播撒良种,必然有好收成。人需要学习的重大教训就是他们种什么,收的也是什么。父母或老师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让青年人觉得播撒罪恶可以收获良善。无情的命运已经向罪人发出了咒诅。任何人都不可对锡安的罪人说,他们将会一帆风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神已经发出了咒诅。只有离弃罪恶行善的人,才能得到上天的祝福。
10~11这段经文与箴言表现形式相似
虽简短却暗藏深刻的教训。以赛亚向因罪孽陷入困境的犹大百姓
表明义人与恶人的结局
强调新统治者并不能解决困境
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恢复公义(彼后1:5
6)。
10-11
以义人得福、恶人受祸的因果道理,呼吁百姓悔改归正。
【赛三11】「恶人有祸了,他必遭灾难,因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报应。」
〔暂编注解〕恶人有祸了!这不是神武断的命令,而是事实的阐述。播撒罪恶的肯定会收获灾难。当人们播撒罪恶的时候,他们和周围的世界必然受其祸害。以色列因罪孽而毁了自己。必须让这个事实在所有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好使百姓离开罪恶,国家得到拯救。没有什么公民比传义道的人更加爱国,更值得称道的了。以赛亚自始至终都向他的同胞坚持这一点。他没有完全失败。以色列所发起的改革,主要是由于他的传道,从而使国家的厄运没有很快地临到。
受报应。近代发现的死海古卷1QIsa为“将会受报应。”
【赛三12】「至于我的百姓,孩童欺压他们,妇女辖管他们。我的百姓啊,引导你的使你走错,并毁坏你所行的道路。」
〔暂编注解〕在古代近东社会,妇女很少出外工作,更无机会担任领袖。妇女当政不受重视。《七十士译本》和亚兰文《他尔根译本》都将“妇女”译为“剥削者”,有的译本将“孩童”译为“高利贷者”,可见本节不是说真有孩童或妇女当政,而是5节所说的人欺压人的事出现社会上。这些领袖治理则无能如孩童、妇女,但剥削百姓则胆大妄为。
以孩童、妇女比喻领袖,指出他们的无能和脆弱。
「妇女」于70士译本作「勒索者」,形容领袖卑劣的行为。
孩童欺压他们。有人认为这是指当时犹大国王的年龄。这不大可能。因为以色列那时的国王在开始执政时不特别年幼。约坦登基时是25岁(王下15:33),亚哈斯是20岁(王下16:2),希西家是25岁(王下18:2)。亚撒利雅(乌西雅)虽然登基时只有16岁(王下15:2),但以赛亚显然是在他的晚年才开始工作的(见赛6:1)。玛拿西登基时是12岁(王下21:1)。约西亚登基时只有8岁(王下22:1)。由于以赛亚时代的国王并不很年青,他们所任命的官员也不大可能很小。所以本节是指当时的统治者只具有儿童的智力和能力。无论在王位上,在家庭中,还是在其他地方,都缺乏有经验的领导。特别是亚哈斯的时代。他登基时以赛亚蒙召还没有几年。在他之后是义王希西家。
妇女管辖他们。再次暗示这个国家被没有任何领导能力人所统治。虽然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孩童”和“妇女”,但第16-24节所描述傲慢放荡的“锡安的女子”肯定会通过领袖们对国家事务施加间接的影响。这样的妇女不是在帮助丈夫,而是在妨碍他们。她们没有教导儿女行走义路,却引导他们走犯罪的道路。
引导你的。领袖的地位负有重大的职责。因为无论他走到哪里,百姓都会跟随。领袖们走错了路,整个国家就会陷入歧途。在以赛亚的时代,民政和宗教领袖们把自称为神子民的人带到犯罪和毁灭的道路上。如今的世界处在种种邪恶的影响之下,肯定会把人引到犯罪的道路上,其结局是永远的厄运。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正确的领导。
12-15斥责当时国中领袖误导百姓和压制他们,宣告神要审判这些领袖。
【赛三13】「耶和华起来辩论,站着审判众民。」
〔暂编注解〕起来辩论: 被译为“雅威进入法庭”。神开始审判社会各阶层
将这段经文与今日现实联系
能得到更深刻的教训。
当罪恶越过神所预定的界限时,祂就会起来审判。不再有代求了。惩罚将开始实施。神劝祂的子民在为时太晚之前悔改转离罪恶。
13~15领袖的罪行。以赛亚最先指出领袖滥用特权的丑陋面目。并不是只有物理性的暴行才是暴行
滥用特权、欺压弱者
更是恶劣的暴行。搓磨……脸: 强烈表达对此罪的愤怒。
【赛三14】「耶和华必审问他民中的长老和首领,说:“吃尽葡萄园果子的就是你们;向贫穷人所夺的都在你们家中。”」
〔暂编注解〕长老和首领。他们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却是“瞎眼领路的” (太15:14)。百姓向他们寻求指导和智慧,他们却把百姓领到罪恶和愚昧的道路上。
吃尽葡萄园果子。葡萄园代表以色列民族(赛5:7;见赛1:1
8
27;2:1
3;3:1
8
16;4:3
4)。民政和宗教领袖们是葡萄园的看守人。他们没有看顾好葡萄圆,反而吃尽里面的果子。他们只是关心自己,根本不顾他们所统治之百姓的福利。
向贫穷人所夺的。国中的穷人受到统治阶级的欺诈。百姓贫穷的根源在于有权有势者的贪婪。
【赛三15】「主万军之耶和华说:“你们为何压制我的百姓,搓磨贫穷人的脸呢?”」
〔暂编注解〕“搓磨”:用磨石磨谷来比喻贪婪的领袖压榨百姓。
「搓磨」:在磨中压榨。
以色列人是神的子民。贫穷不幸的人和富人一样,都是神的儿女,受到天国君王的重视。神注意到每一件不公正的行为,并要每一个压迫者对自己的罪行负责。软弱贫穷的人有权向每一个自称是神仆人的人请求帮助。欺压穷人,就是违犯了天国的基本原则。神绝不悦纳那些靠剥削穷人致富,然后又用不义之财向祂献祭,以安抚自己良心的人。
【赛三16】「耶和华又说:“因为锡安的女子狂傲,行走挺项,卖弄眼目,俏步徐行,脚下叮当。」
〔暂编注解〕「卖弄眼目
...... 玎 」:以吸引男士的注意。
道德沦丧之辈。借不知羞愧的女子揭露百姓的罪。如同忘记羞耻、丧失纯洁与德行的妇人一样
如实暴露离弃神之人的丑陋(32:9-14)。
挺项: 狂傲、卖弄眼目
指拜偶像。尤其是他们的罪不仅藏在隐密处
甚至公然显露。证明他们的良心已经麻痹(提前4:2)。
锡安的女子。以赛亚在讨论了以色列的首领和长老以后,把话题转向了他们同样堕落的妻女。在圣经中,这是对堕落女子最详细的斥责。本段描写以赛亚时代的女子虚荣,自负,傲慢,自私自利,不在乎神,不关心周围人的需求。彼得所描述理想的女基督徒(彼前3:1-5)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傲慢是“锡安的女子”的显著特点,而“长久温柔安静的心”则是神希望在女子生命中所看到反映出来的特色。
行走。为了吸引男人的注意,锡安的女子模仿娼妓的姿态,伸出脖子,暗送秋波,妞妞怩怩,招摇过市,惹人注目,为引人上钩(见箴7:6-21)。
玎铛。在有些东方国家里,人们的脚踝上拴着小银铃,走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镯子既戴在手上,也戴在脚上。姑娘在街上走路时,这些也发出叮当的声响。“锡安的女子”随从了周围堕落国家的习俗。
16~26 那些试图利用奢侈服饰来引诱别人丈夫的妖艳女子,不久便要变成穷乏(比较彼前三3
4)。
三16至四1警告妇女勿过分注意外面的装饰,忘记了内里应有的美德。女子戴上脚钏、足链,走动时玎珰声响,步子短促,可增体态之美,目的在吸引异性。
3:16-4:1
骄奢女子的下场:这些上流女子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她们穿着华衣、修饰自己,乃因她们骄傲自大、只顾自己,甚至间接压制别人(参摩4:1) ,
破坏了约民之间应有的责任。
【赛三16 脚饰】脚镯一般是铜作的圆环。该希伯来字亦指绑骆驼的铁物。有些挖掘出土的铁器时代坟墓,手镯与脚镯还附在身体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17】「所以主必使锡安的女子头长秃疮;耶和华又使她们赤露下体。”」
〔暂编注解〕“赤露下体”亦作“剃光前额”,都是羞辱的表示。
不为自己的罪羞愧
却公然暴露
这是公开的羞耻。妇人的下体原不是恶的
只有被摭掩、保持纯洁时才显得珍贵。下体被暴露意味内在罪的裸露。
这些女子将患上各种疾病,落入残暴的侵略者手中,被剥去贵重的衣服。
【赛三17 秃头、长疮】「长疮」的译法并不确定。另一可能就是像和合本所译,无非是「秃头」的另一种说法。很多译法是指整个头被剃,但是希伯来文特别指的是前额。在美索不达米亚,头发剃去一半,是公开羞辱的惩戒方法。特定的发型也用来标示奴隶的身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18】「到那日,主必除掉她们华美的脚钏、发网、月牙圈、」
〔暂编注解〕“月牙圈”为一种半月形的项饰,为拜月神的遗风。
“到那日”。耶和华的日子。参看第第二章12节的脚注。“月牙圈”。弯月形状的饰物。
「发网」:用作发饰。
「月牙圈」:颈项的装饰。
华美的。就是“美丽的。”
脚钏(`akasim)。词根是`akas(“摇动镯子”,“叮当声”)。`akas 在第16节译为“玎铛”。
发网(shebisim)。可能是金银所制的,戴在头的上方,两耳之间。
月牙圈(saharonim)。可能是新月状的垂饰,如项链。古代东方穿戴的许多项链,是用金银或宝石制作的。
18~23犹大拜偶像。所论及的二十种饰物
有十七种是米所波大米女神所配戴的饰物。表明当时的犹大妇人如同现代女性一样追逐流行
热衷于追从外邦风俗。从属灵角度而言
暗示现代人疯狂追求偶像。以赛亚先知如此细微地罗列饰物
是为了将他们的奢侈与贪婪公布于众
使其不得辩白。
【赛三18~23 古时精品】「发网」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是太阳形状的饰品,「月牙圈」顾名思义则与月亮有关。此处有很多名词都有不同的解释。例如,「香盒」(20节)一词的翻译,揣测成分极高。考古学家虽然发现香水瓶,但是不可能当作珠宝佩戴。有人建议是一种护身符,与下个用词匹配。有关古时珠宝的信息有几个来源。一些文学作品提及佩戴不同的首饰。有些文献(例如:马里信件)列有礼品或贡品的清单。里面提到的一些首饰,可以在浮雕或图画,或是考古挖掘物里找到。但是这里有不少用词找不到实际对象是什么。──《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三19】「耳环、手镯、蒙脸的帕子、」
〔暂编注解〕「蒙脸」:指蒙着眼部以下地方;以色列女子没有蒙脸的习惯,所以这帕子或指长至背后的头巾。
耳环(netiphoth)。耳朵上悬挂的垂饰。
手镯。手镯一贯是东方人所喜爱。这些手镯往往大而俗丽,有时要戴好几个。
蒙脸的帕子(re`aloth)。面纱。即披纱或长而飘逸的面纱。
【赛三20】「华冠、足链、华带、香盒、符囊、」
〔暂编注解〕“符囊”为装有符咒的小装饰品。
华冠(pe'erim)。指各种“头饰”,可能包括冠冕,缎带,帽子,或装饰贵重的簪子。参出39:28,pe'erim 译为祭司的“冠冕”(见结44:18)。
足链(se`adoth)。“镯子”。既可戴在手上,也可戴在脚上。东方女人既打扮手,也打扮脚。
华带(qishshurim)。“饰带”。用于头部或胸部。这是东方的高级饰品,主要为新娘所穿戴。参耶2:32,qishshurim 译为“美衣”。
香盒。可能是装香料的盒子或瓶子。
符囊(lechashim)。“吉祥物”或“护身符”,里面可能装有符咒,好给穿戴者带来吉利。
【赛三20~21符囊、鼻环为何物?有什么用处?】
答:1. 符囊--文理本译为祛邪之录,如中国道家所用之符咒称为符录。这里所说的符囊,似指一种放置护符的小袋。按照原意,护符系古人误视为驱邪避害之灵物,或系于颈项上,或佩戴在身上,其原料是以金铸、石琢,或羊角等制成,无一定样式。在圣经中间无护符的字样,不过为异邦人所崇尚的虚妄之物,是神所禁用的。
2.鼻环--在亚洲西部的人民,有穿环于鼻部,以作装饰品,或以为美观,或以此物为辟邪之用。这种饰物是金银所制成的,镶以珊瑚和宝石等(21,结十六12);另有铜铁之环,亦为用于牛猪之鼻部,以便牵使驭服。箴言说到把金环戴在猪鼻上,以喻妇女美貌而无见识,或喻事物之不相称(十一22)。这鼻环也是旧约时代订婚时之一种聘礼(创廿四47)。在本章中论到耶路撒冷娇艳妇女,他们的衣服和装饰,就有二十一种(三18-23),其中很多都是异邦女神伊施他尔lshtar
Or Astarte所穿戴的,因此到了耶和华的日子,主必除那些华美的装饰,使她们遭受灾祸(16-24)。――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赛三21】「戒指、鼻环、」
〔暂编注解〕戒指(tabba`oth)。戴在手指或耳朵上。也是“打印的戒指”(见创41:42;出35:22;民31:50;斯8:8)。
鼻环。现在和古时一样,鼻环是东方常见的首饰。
【赛三22】「吉服、外套、云肩、荷包、」
〔暂编注解〕“云肩”为一种披风。
“云肩”。头巾。
吉服。“正装”或“礼服”。参亚3:4“华美的衣服”。只在正式场合穿戴,而且在开始日常普通活动之前要脱下。
外套。或“外袍”。
云肩(mitpachoth)。披在外套外面的大“披肩”。参得3:15,mitpachoth 指路得所穿的外衣。近代发现的死海古卷1QIsa省略了“云肩”。
荷包(charitim)。可能指“钱包”或“手提包”(见王下5:23)。
【赛三23】「手镜、细麻衣、裹头巾、蒙身的帕子。」
〔暂编注解〕“手镜”。精密打磨的金属镜子。
「手镜」:用途不明,可能指丝绸或透明纱做成的衣服。
手镜(gilyonim)。词根是galah(“揭开”,“显示”)。无法确定Gilyonim 是指“透明的衣服”(如七十士译本所译),还是指“镜子”(如武加大译本等所译)。透明的衣服在古埃及很普遍,可能为背道的犹大女子所穿戴。磨光的金属镜子在古代东方也很常见(见出38:8注释)。鉴于这里所列的都是衣饰,gilyonim 很可能是指服装上的对象,或服装的一个部分。
细麻衣。在古代东方非常贵重,可与上等的丝绸或最薄的薄纱媲美。
裹头巾。最后一样服饰,面纱就披在其上。
【赛三24】「必有臭烂代替馨香,绳子代替腰带,光秃代替美发,麻衣系腰代替华服,烙伤代替美容。」
〔暂编注解〕被掳的刑罚临到这些狂傲的女子时,她们将象被俘的人一样给绳子系住,如牲畜被牵走,身体加上烙印(“烙伤代替美容”)。
当耶京受战火蹂躏时,这些妇女也会遭殃。
「绳子」:大抵指捆绑战俘的绳子。
「麻衣」:丧服。
借神审判犹大之时将有的境况讽刺往日的华丽
馨香: 意味如意人生的快乐;臭烂: 使人联想经历诸般羞辱之人的丑陋模样;腰带: 作为饰物意指生命的丰盛;绳子: 暗示极度的穷乏;光秃代替美发: 光秃象征羞辱
美发象征荣耀(歌4:1)
羞辱将会代替荣耀;麻衣系腰代替华服: 麻衣指丧服
华服指礼服(创37:34;撒下21:10)
悲愁将会代替喜乐;烙伤代替美容: 暗示美貌决不是值得夸耀的事。“烙伤”含“烧灼”之意
意指脸颊被野蛮的仇敌烙伤。
馨香。即“香料”,可能来自香油。
臭烂。许多生活奢侈的人将被剥夺地上的财富,掳到异国他乡去。亚述人是十分残酷的主人。西拿基立声称在公元前701年把200
150名犹大掳到亚述去。他特别提到俘虏中王室的女儿,王家的妻妾和男女乐师。在那些剥夺了财产,蒙羞受辱掳到亚述的人中间,无疑就有许多在以赛亚发出严厉斥责时炫耀自己华丽服饰的“耶路撒冷的女儿”。不再有馨香之气。只有肮脏,瘟疫和死尸的恶臭。
绳子代替腰带。代替精美刺绣围腰的是破布。绳子代替了腰带。
美发(miqsheh)。“梳理精美的头发”。 奴隶的短发代替了梳理精致的美发。
华服(pethigil)。他们不再穿优质考究的衣袍,而是用麻布片遮腰。
烙伤代替美容。这句译文是以马所拉文本“ki-tachath yophi”为依据的。七十士译本和武加大译本省略了这一句。但卢西安修订的七十士译本意译为“ki-tachath yophi”(“这一切给你代替装饰”),使本节的最后一个分句成为整节的总结,而不是灾祸的最后一个项目。希伯来词ki 源于动词kawah(“燃烧”,“烧焦”,“打上烙印”)。ki 如此理解十分可疑,且尚无其他例证。现代译者和注释者依据英KJV版的推测,认为耶路撒冷的女人要用烙铁被打上奴隶的烙印,就像牛被打上烙印一样(见摩法特译本)。近代发现的死海古卷1QIsa,抄录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25年,比最早的马所拉文本《以赛亚书》还要早一千年,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文字为“ki-tachath yophi
bosheth ”(“羞愧代替美容”)。bosheth 意为“羞愧”(见撒下2:8注释)。Ki则仍为连词,意为“因此”,“因为”,引出本节的结语。参赛5:7和51:3。本节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实例,证明近代发现的《以赛亚书》抄本对恢复希伯来语原意的价值。
24~26余民所要遭遇之事。罗列神施行审判时将会出现的各种境况
暗示将来犹大被巴比伦所掳时
犹大的余民将要面对的悲惨处境。
【赛三25】「你的男丁必倒在刀下;你的勇士必死在阵上。」
〔暂编注解〕刀。在即将临到的惩罚中,犹大人要倒在侵略军的刀下。不知在以赛亚的时代有多少犹大人死在亚述人的手下。既然西拿基立在公元前701年入侵时带走的男女俘虏超过200
000人,那么很可能他的这场第一次战役里杀死的人就更多了(见王下18:13注释)。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拿基立常常夸大其词。
你的勇士。西拿基立提到希西家的精兵败在他手中。许多勇士无疑阵亡了。还有许多人被掳到遥远的亚述。
25-26 针对耶京的预言:城中男子战死沙场,国家兵力骤减,剩下城门独自悲伤。
【赛三26】「锡安(原文作“她”)的城门必悲伤、哀号;她必荒凉坐在地上。」
〔暂编注解〕过去熙来攘往,人声鼎沸的城门,到那日会变得荒凉。城门如有感情,会象人一样孤单坐在地上,哭泣哀号。
城门: 是都城的出入口
与城共命运
常用作象征荣辱(诗24:7)。“城门哀号”形象地表现出城邑将迎来极度悲哀的命运。
本节把耶路撒冷描绘为一个饱经沧桑的女子,坐在满目疮痍的荒土上,为她所遭遇的极大恐怖而痛哭。古代以色列的经历记录下来,是“为教训我们”(罗15:4),“警戒我们”(林前10:11),使我们不犯同样的错误(林前10:1-10),并认识到神对于祂现代子民的光荣旨意(见来3:7
8
12-15;4:1-3
11
14
15)。
【思想问题(第2-5章)】
1 试细心列出这几章所描述的罪行,并比较现今社会的情况。教会应否充任先知去指斥这些罪?
2 5章葡萄园的比喻,对现今不冷不热的信徒和教会有什么警告?你自己又如何?
──《串珠圣经注释》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串珠圣经注释》․《圣经精读本──箴言注解》․《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