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十三章拾穗
【赛十三1】「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论巴比伦。」
「默示」或“负担”。这里指“启示”或“严肃的信息”。
〔暂编注解〕「默示」:于13-23章常出现,指神谕。
默示: 先知对百姓宣告有关末日的严肃信息时
常用此词(鸿1:1;哈1:1;亚9:1;玛1:1)。
默示。或“负担”。这里指“启示”或“严肃的信息”。 以赛亚经常用这个词表示传给各国的信息(见赛15:1;17:1;19:1;21:1;22:1;23:1)。这个“默示”要延续到赛14:28(见赛14:1注释)。传达的时间是公元前716或715年(见赛14:28注释)。在发布了关于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系列的信息之后,以赛亚现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民族。这个部分包括赛13-23章。但主要不是为了其中所提到的民族,而且为了神的子民以色列人,好让他们了解神是如何对待周围民族的。以赛亚从巴比伦开始,轮流讨论了摩押,亚兰,古实和推罗等民族。在先祖时代,巴比伦曾是东方的强大势力。但到了以赛亚以前约800年,巴比伦进入了一段衰落期,而埃及,亚述和赫人的帝国则在近东事务中占了优势。
虽然在以赛亚的时代,巴比伦只是亚述的一个属国,但她正开始恢复她失去的势力,在下一个世纪里要重新成为西亚的强国。在公元前729或728年,亚述的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成为巴比伦的国王,以普鲁的名义进行统治。公元前709年,撒珥根成为巴比伦国王。在撒珥根和西拿基立统治的时候,巴比伦的米罗达巴拉但对亚述的势力构成严重的威胁。他多次被逐出巴比伦,但又卷土重来。米罗达巴拉但与希西家结盟,帮助他抵抗亚述。西拿基立被巴比伦的一再叛乱所激怒,于公元前689年,摧毁了巴比伦城。在那个世纪的晚些时候,巴比伦城又重建了。
1-16 耶和华可怕的日子:首节声明这是有关巴比伦的默示,然而2-16节却只字不提巴比伦,5
11节更指出审判要临到全世界,可见当耶和华审判的日子临到时,不独神的子民要受罚(2:10-22),列国也不能逃脱。
13:1~18掌管宇宙与历史的神。13至23章
预言及审判的对象大有变化。之前
对象是神的百姓犹大与以色列
此后
对象是周围外邦国家。以赛亚的宣告与预言强烈暗示神不仅是以色列的神
更是宇宙与历史的主宰。古代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神明
与国家共兴衰。人们普遍认为一国的神明比其他国家的神明有能力
那国便会胜过其他国家。然而
神借着对列邦的预言表明:惩罚以色列是出于他的公义
按着罪惩罚外邦列国也是出于他的公义。预言将来的事件并日后必成就预言
是对顽梗悖逆之徒敲响的警钟。以赛亚强调自己所发的预言来自神
一再提醒自己并不是从狭隘的民族立场发出预言。对外邦列国的预言亦非按时间顺序记录。在一个个预言中
更清楚地看到神介入历史
折断邪恶势力、施行公义的作为。
13:1~23】对巴比伦的预言。以赛亚的预言对象是巴比伦。B.C.3000左右
巴比伦位于底格拉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小城邑
经历过诸多变化。B.C.1600左右
曾受赫特族支配
B.C.689受亚述王西拿基立的统治。B.C.612
拿布波拉撒王与玛代结成联盟
攻占亚述首都尼尼微
开始具备新巴比伦帝国的面貌。在变化过程中
作为以色列的邻邦
巴比伦总是站在欺压以色列的前端(王下24:1-17;代下36:5-10)。当时巴比伦并不强大
以赛亚预言巴比伦日后将会折磨以色列
进一步证明了预言的真实性。
13∼14章是关乎巴比伦的预言,这些话在预言发出之后大约200年应验。
13:1-14:23
预言巴比伦受审判。
13-20章所提及的列国先后为以色列人的仇敌 , 其余数章再论巴比伦、犹大,也涉及其他国家。以赛亚的焦点由选民转向外邦,预言列国的衰亡,表明世界历史是在神的掌管下。
13:1-23:18
关乎列国的预言。
13∼23章都是讲论外邦国家的预言,主题为神的主权。这些国家都是曾经迫害以色列人的,但他们会受到报应。
从这里1节开始的段落(直到第二十三章)主要谈论曾逼迫犹大的外邦列国,并指出神对普世的治权。
【赛十三1 以赛亚时代的巴比伦】以赛亚作先知的时候(主前第八世纪下半叶),新亚述帝国在撒珥根派(包括撒珥根二世与西拿基立)的统治下,是世界前所未见的强大政治网络,横跨近东,有段时间埃及也在其内。在这段时期,巴比伦与其迦勒底统治者,就像其他国家一样,受制于亚述。然而,他们也像伊朗西部的玛代人,不时借着叛乱,或是唆使亚述的同盟国来挑衅亚述的一统大业。最令亚述头痛的是默罗达巴拉但(Merodach-Baladan),至少有两次推翻了亚述在巴比伦的首领。主前六八九年,西拿基立终于洗劫巴比伦,自封为巴比伦王。主前六六○年不久,亚述帝国已经开始瓦解,于是巴比伦与玛代联合,给亚述的末代皇帝亚述巴尼帕更大的压力。他于六二七年驾崩,代表了亚述世界强权的终结,以及尼布甲尼撒与新巴比伦帝国的兴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2】「应当在净光的山竖立大旗,向群众扬声招手,使他们进入贵胄的门。」
〔暂编注解〕「净光的山」:远远可见、无遮蔽的高地。
「贵胄之门」:原文为众数,大概指多个城邑。
净光的山: 指没有树木的荒山。山上没有树木
所以在远处亦能看到所立之旗。这是神为抵挡巴比伦召集军兵的方法,也常用扬声或招手的方法。这些隐喻暗示天兵的威容。
竖立大旗。神要发出毁灭巴比伦的信号。祂引导着各国的事务。一个又一个势力要相继关注这个骄傲而邪恶的城市,直到她完全的毁灭。山上树起的旗帜是显而易见的。神关于巴比伦厄运的信号也是如此。招手表示忿怒和迫近的惩罚(见赛10:32注释)。
净光的山。或“光秃秃的山”。
2-3 万军之耶和华招集祂的军队。
【赛十三3】「我吩咐我所挑出来的人,我招呼我的勇士,就是那矜夸高傲之辈,为要成就我怒中所定的。」
〔暂编注解〕「挑出来的人」:原文为「分别为圣的人」,这里天概指负有神使命、有禁例要守的军人(参申23:9-14; 撒下11:10-11)。
「就是那
...... 之辈」:原文为「以我的骄傲为乐的人」。
我所挑出来的人。指那些挑出来执行特殊任务的人。亚述人(赛10:5),巴比伦人(耶25:9;哈1:6),和后来是玛代人和波斯人(赛13:17;赛45:1-4;参但5:30
31),都曾被挑选出来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就是那矜夸高傲之辈。亚述(见赛10:7-14)和巴比伦(见但4:30;5:20-28)骄傲地行使上天国所给予他们的权力。
3∼5 “我所挑出来的人”。玛代(或波斯,17节),神任命他们在主前539年推翻巴比伦(但五30
31)。他们从“远方”来,位于巴比伦以东约三百五十英里(563公里)。
3∼5预言巴比伦在主前539年亡于玛代人(十三17;但五30∼31)。玛代是中亚一大古国,位于今天里海西南面。玛代曾和巴比伦联军,于主前612年攻陷尼尼微城,亡亚述国。但在主前539年,玛代又和波斯联合,倾覆巴比伦。
3~5我所挑出来的人: 蒙神呼召审判巴比伦的军兵
指玛代、波斯人。他们来自位于巴比伦东南方约560km的远方(5节)。4节记载仿佛听到敌人聚集哄嚷的声音。这样的哄嚷声当时或许不会使骄傲的巴比伦感到恐惧
然而
在预言成就的时刻
必令他们胆颤心惊。
【赛十三4】「山间有多人的声音,好像是大国人民。有许多国的民聚集哄嚷的声音,这是万军之耶和华点齐军队,预备打仗。」
〔暂编注解〕多人的声音。直译是“骚乱的声音”。
山间。本章原文是诗体的。以赛亚这里的“山间”用的是本义,不大可能是象征意义,因为这不是象征性的预言。
点齐军队,预备打仗。参耶50:9
10
14
29-31;结38:14-16;珥3:1
2
9-17;番3:8;亚14:2
3;启16:13
14;17:14
17;19:11-21节。军队的集结是为了与巴比伦交战。要记住本章是“论巴比伦”的默示(第1节),如实地预言了巴比伦的败落和毁灭。但新约的作家用属世巴比伦的败落比喻那奥秘之巴比伦的败落(见启14:8;17:16;18:4;19:2)。所以这里所描写属世巴比伦的败落也可被视为描写那奥秘之巴比伦的败落,因为圣经已把其中的细节运用在奥秘之巴比伦的败落上。关于某些预言的双重应验,见申18:15注释。
预备打仗。就是“准备投入战斗”。
4-5
汇合成军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万族,是神审判的工具。
【赛十三5】「他们从远方来,从天边来,就是耶和华并他恼恨的兵器,要毁灭这全地。」
〔暂编注解〕“天边”指玛代国在很远的地方。
兵器。即神惩罚巴比伦的手段。参见降在埃及的瘟疫和神向各国以及在世界末日时所发的“忿怒”(见出7:19-12:30;赛26:20;34:2-8;鸿1:5-7;启14:10;15:1)。
【赛十三6】「你们要哀号,因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这日来到,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
〔暂编注解〕“耶和华的日子”。审判的时刻,这里是审判巴比伦,而最终要在大灾难的日子里(比较10节与启六12
13)审判全世界(11节)。关于末世的巴比伦,参看启示录十七章5节的脚注。
耶和华的日子。这个短语在各个《旧约》先知的作品中至少出现了20次,总是涉及神对某个城市或国家,而不是个人进行惩罚的时候(不是在个体),或最后对整个世界的居民进行惩罚的时候。而“人的日子”在圣经里则是指“拯救的日子”(赛49:8;林后6:2),“悦纳的时候”(诗69:13;赛49:8),以及个人或民族的考验期依然延续的时候(见诗95:7
8
来4:7)。
反之,从历史上说,“耶和华的日子”是指一座城市或民族的考验期已经结束,或指全人类命运最终永远确定的时候。在“拯救的日子”,民族和个人可以运用神所赐的权利自由选择善恶,但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时,将以神的旨意为至高,不再受制于人类意志的运用。
针对犹大的“耶和华的日子”就是如此(见赛2:12;珥1:15;2:1;番1:7)。当不再允许她继续堕落的时候,神的惩罚就临到了(见结12:21-28)。北方的以色列王国(摩5:18),埃及(结30:3),以东(俄15)和其他古代国家(见但5:22-31)都是这样。在“耶和华的日子”落到一个城市或一个民族的惩罚,和在宽容时期结束时临到整个世界的惩罚是相似的。例如在太24章中,基督对“耶和华的日子”临到耶路撒冷和犹太民族的描述,在许多方面是与全世界在基督“降临和世界的末了”(太24:3;路21:20;参太24:30)时所发生的事相似的。因此,“耶和华的日子”临到任何城市或民族时所实施的原则,也适合于“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全世界的时候;而且《旧约》的预言对某一个古代城市或民族在“耶和华的日子”时命运的描述,在原则上同样也适合于世界末日“耶和华的大日”(番1:14)。鉴于《新约》的作家用巴比伦的厄运比喻属灵巴比伦的命运(见赛13:4注释),把“耶和华的日子”用于基督回到地球实施审判的时候(林前5:5;林后1:14;帖前5:2;彼后3:10),赛13章所描述临到巴比伦的“耶和华的日子”,在许多方面也是对末时“耶和华的大日”的描写。
好像毁灭从全能者来到。圣经从来没有说“耶和华的日子”是人们得救的又一次机会。“耶和华的日子”毫无例外是惩罚,毁灭与黑暗的日子(见珥1:15;2:1,2;摩5:18-20等)。
6-8耶和华审判的日子临到,人落在惊恐与无边的痛苦中。
6~9耶和华的日子: 暗示神直接介入历史的日子。在这日
罪恶与矛盾将被除去
余民将得救。旧约多从政治角度思考“这一日”。新约升华为“末世论”(帖前5:2;彼后3:10)。这一日并不是指无条件地拯救以色列、审判外邦人的日子。事实上那些真正属灵的以色列才能得救
其他人将受审判。“耶和华的日子”也预表末世恶人受审判之日。
【赛十三7】「所以人手都必软弱;人心都必消化。」
〔暂编注解〕软弱。直译是“放松”,“下垂”。这种手势表示灰心,沮丧和无奈,有时如本节是指绝望。人们在绝望或恐惧的时候,会无奈地垂下双手(见来12:12)。
【赛十三8】「他们必惊惶悲痛,愁苦必将他们抓住。他们疼痛,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彼此惊奇相看,脸如火焰。」
〔暂编注解〕「脸如火焰」:可能指羞惭的样子。
产难的妇人。这个比喻经常用来描写极端的痛苦(见诗48:6;耶4:31;6:24;13:21;49:24;50:43)。
如火焰。当人们恐惧地彼此对望时,眼神里会闪现出极端惊惶的火焰。
【赛十三9】「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必有残忍、忿恨、烈怒,使这地荒凉,从其中除灭罪人。」
〔暂编注解〕耶和华的日子。见第6节注释。
使这地荒凉。罪的结局不是生命和繁荣,而是荒凉,毁灭和死亡。罪恶使一度繁荣的亚述和巴比伦等国荒凉,摧毁了地上许多最大的城市,全世界最后也会因罪恶而荒凉。这个预言本来是描写属世巴比伦的衰落,也被新约圣经的作家用来描写基督的第二次来临时奥秘之巴比伦的荒废(见第4节注释)。
除灭罪人。除灭罪人并不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是神独断的行为。神爱罪人,并且设法拯救他们(结18:23
31
32;彼后3:9)。但是最后除灭罪人的乃是罪。走犯罪道路的人最终会变得败坏,残忍和丧失理性。他们为消灭周围的人所采取的办法,最终将使大家同归于尽。“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创9:6)。“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参启13:10)。历史证明了这些话的真实性。巴比伦拿起刀剑,结果被刀剑所灭。赫人,亚述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也是这样。有朝一日,这项原则将决定罪恶世界的命运。
9-12神的忿怒是针对罪恶而发;在祂施行审判的日子,天象也受影响,地上一片荒凉,人口稀少。
【赛十三10】「天上的众星群宿都不发光,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
〔暂编注解〕超自然的黑暗,是天体扣留了他们的亮光。圣经常描写这种现象伴随着大而可畏的"耶和华的日子”(珥2:10
11;13:15
16;摩8:9;另见太24:29;可13:24
25;路21:25;启6:12
13)。
10~16巴比伦的灭绝。描绘巴比伦败落后所遭受的残忍的掠夺
勾勒出雄伟的审判场面。除描绘一般的杀戮、掠夺、强奸场景
还用比喻描绘星宿落地、地将摇撼
表明人彻底被离弃
神的普遍恩典也将消失。尤其连婴孩都完全被灭绝,表明民族的灭亡、巴比伦的全然灭绝。
【赛十三10 众星群宿】根据美索不达米亚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星宿是大神玛尔杜克在天上的议会,在那里负责看管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帮助他管理宇宙。因为当时认为天体的移动是地上发生事情的兆头,因此常常观星,并且作记录(如《埃努玛、亚奴、恩里勒》所搜集的),后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也用在个人占星的方法。如此,日子的凶吉都可以询问法师或占星师来决定。美索不达米亚的星宿有动物模样,比如山羊(天琴座)、蛇(长蛇座);也有物体形状,比如箭头(天狼星)、推车(大熊座);也有人物,比如亚奴(猎户座)。最受喜爱的星座是昴宿星团,甚至见于巴勒斯坦与叙利亚的封印上。新亚述帝国的文献也保存了星宿图。──《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10 众星、太阳、月亮变黑】当以赛亚宣告在「耶和华的日子」整个天空与星球都失去光芒,他是说耶和华的荣耀将掩盖其他所谓的神明的光芒(对照诗篇一○四19∼22的措词,该处形容耶和华主掌太阳与月亮)。亚述与埃及都崇拜太阳神(分别称为沙马士与亚孟),尊为他们的主要神明,巴比伦则特别敬奉月神辛。因此以赛亚的预言特别针对这些神明以及这些狂妄的国家。这种黑暗的凶兆,一如代尔阿拉碑文所述,通常是要预告大灾难的来临,不过以赛亚的讯息却是得胜的讯息:那些「微小的光」将因着耶和华的荣美光灿而消失。──《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11】「我必因邪恶刑罚世界,因罪孽刑罚恶人,使骄傲人的狂妄止息,制伏强暴人的狂傲。」
〔暂编注解〕公义要求惩罚罪恶。神是公义的,绝不纵容姑息人的罪恶。罪人需要明白,清算他们罪行的日子必然会来到(见传8:11)。
【赛十三12】「我必使人比精金还少,使人比俄斐纯金更少。」
〔暂编注解〕男性的人口将会大幅度的减少。关于“俄斐”,参看历代志下二十章35至37节的脚注。
「俄斐」:见伯28:16注。
比精金还少。或“更贵重”。惩罚恶人会导致地上人口减少,留下一片荒凉的废墟(第9节)。只有剩余的义人才会逃脱这场大毁灭。他们人数很少,像“俄斐纯金”那样贵重。
【赛十三12 俄斐的金子】耶和华介入,洁净人类,将以俄斐的纯金为标准。俄斐的地点至今不详,不过有人主张在阿拉伯与东非一带(津巴布韦或索马里)(王上九28)。卡西尔遗址(Tell Qasile)出土的主前第八世纪碑文,提到俄斐的金子,更证明了俄斐已经是「纯净」的同义字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13】「我万军之耶和华在忿恨中发烈怒的日子,必使天震动,使地摇撼,离其本位。」
〔暂编注解〕「使地摇撼,离其本位」:古人以为地有柱支撑,安卧水面;地若脱离下面的基柱,便会摇撼。
天震动。第13、14节对属世巴比伦毁灭的描写是象征性的。第19-22节则对此作更加具体的描写。而第13、14节对世界末日的描写则是真实的(见来12:26;启6:14)。大震动将标志着地球历史的结束(见启6:14;16:18
21)。神的声音“使天震动,使地摇憾”(参赛2:21)。
在忿恨中发烈怒。这是针对属世巴比伦的(见第19节;见第4节注释)。关于那奥秘的巴比伦和世界的末日,这里所描述的场面乃涉及最后第七灾的事件。那时“神也想起巴比伦大城来,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递给她”(启16:19)。
13-16在神的忿怒下,人不能躲避刑罚。
【赛十三13 天地震动】以赛亚的措词,与乌加列的巴力史诗里形容「风暴神」显灵相似。神圣战士以自然界的变动、强风、几近撕裂大地的轰响,表明自己的威力。类似的例子见于撒母耳记下二十二8∼16,大卫的赞美诗歌 (见该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14】「人必像被追赶的鹿,像无人收聚的羊,各归回本族,各逃到本土。」
〔暂编注解〕以「被追赶的鹿」」比喻人逃走时速度之快,以「无人收聚的羊」比喻无人指引、得不到保护之苦。人虽然尝试逃回自己的家园,但都被追上了(15)。
见第4节注释。到了末日,各国的恶人将像没有牧人的羊那样逃散。正如受了惊恐的动物会去寻找过去的避难所,恶人也要寻找躲避神最后忿怒的地方,却找不到。
【赛十三15】「凡被仇敌追上的,必被刺死;凡被捉住的,必被刀杀。」
〔暂编注解〕先知继续生动地描写巴比伦的毁灭。《新约》作家把这些话语用于基督的第二次降临(见第4节注释)。巴比伦人在敌人面前逃跑。
15-16
显然神藉人间的战争、杀掠来施行审判。
【赛十三16】「他们的婴孩,必在他们眼前摔碎;他们的房屋,必被抢夺;他们的妻子,必被玷污。」
〔暂编注解〕屠杀孩童可消灭他们的人力资源,排除将来背叛的可能。
【赛十三17】「我必激动玛代人来攻击他们。玛代人不注重银子,也不喜爱金子。」
〔暂编注解〕“玛代人”。有些人认为这里是指主前539年巴比伦的陷落。另外有人却认为那是亚述人在主前689年掠夺巴比伦。又有些人认为这里是指主前612至609年,那时玛代人与巴比伦一起打败亚述(“他们”)。
「他们」:指巴比伦(见19)。
「不注重银子 ...... 金子」:玛代人好战,不善经营,就算金银也不能改变他们要攻击别人的心。
玛代人。在以赛亚的时代,亚述是巴比伦的主要敌人。例如在公元前689年,西拿基立的军队完全摧毁了巴比伦城。而当时的玛代王国是比较弱小的。本节预言玛代将在巴比伦的毁灭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巴比伦在公元前539年落入居鲁士手中时,玛代人是与波斯人合作促成其灭亡的。在最后一次战役中,玛代人大流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5:31)。以赛亚还预言了居鲁士在征伐巴比伦时所起的作用(赛44:27
28;赛45:1-3)。但巴比伦的最后毁灭是在几个世纪之后(见第19节注释)。
银子。本节描述玛代人的主要兴趣不在战利品。他们要得到巴比伦本身,主要不是为了她的财富。他们所追求的是权力。他们来不是要掠夺,而是要征服。
13:17~20
17、18节记载急于复仇的玛代人将成为攻陷巴比伦的先锋
他们并非只为经济而掠夺、攻打巴比伦;19-22节预言结局
废墟一片孤寂
确定巴比伦的灭亡。此预言约180年后成就(B.C.539)。令人惊奇的是,当时玛代只是尚未打好统一王国基础的小国
以赛亚就预言它将攻陷列国的荣耀——巴比伦。玛代是古代印欧民族
可能是创10:2雅弗之子玛代的后裔。当时玛代与正在崛起的波斯合并
攻打巴比伦
摧毁巴比伦帝国
建立波斯帝国。
17-22 巴比伦被玛代倾覆:本段预言巴比伦帝国衰亡,王宫竟成鸟兽之所。他受罚倾覆的原因见14:4-7。玛代是波斯西北的民族 , 早期与巴比伦结盟,于主前六一二年联合攻下亚述首都尼尼微城,除灭了亚述帝国。后波斯崛起,波斯王古列取替了玛代王朝,建立玛代波斯帝国,并于主前五三九年灭了巴比伦。
【赛十三17 玛代人】玛代部族与国王的记载,于主前九世纪末开始出现于亚述文献,特别与购买马匹与控制穿越扎格罗斯山脉(Zagros Mountains)的通商路线相关。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与撒珥根二世都攻打过玛代好几次,抽取贡品,并且迁移其部分人口(王下十七6)。玛代人居住于伊朗西部,定都于埃克拜坦那。以拦这个伊朗王国统治南部。直到主前七世纪,古阿萨勒斯王联合尼布甲尼撒,以及巴比伦的迦勒底人攻打而毁灭了尼尼微(主前612年),他们才成为统一的民族。最后,古列二世的阿契美尼德帝国于主前五五○年(帖一3),征服同化了玛代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17 对金银没兴趣】从西拿基立的亚述年表可以看见,一座城若被围攻,可以高价挽救自己的下场(王下十八13∼16)。不过,玛代人向来以勇猛闻名,战事一旦开始,绝不为贿赂收买所动(见:番一18)。──《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18】「他们必用弓击碎少年人,不怜悯妇人所生的,眼也不顾惜孩子。」
〔暂编注解〕这种残忍的做法是要使巴比伦绝后、无复国希望。
【赛十三19】「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必像 神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暂编注解〕巴比伦帝国曾经称霸世界,显赫的王朝终于湮没。十三17∼22的预言,都实际应验了。历史家斯特拉波(Strabo)在主前一世纪写他所见到的巴比伦,是块“完全荒芜之地”,连在沙漠以游牧为生的亚拉伯人,也踪迹罕到。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巴比伦城仍然没有重建。
列国的荣耀。直到以赛亚时代的一个世纪以后,巴比伦在迦勒底人王朝的统治下,才达到了鼎盛,其辉煌和美丽,为全世界所公认。
所多玛。见创19:24注释。目睹巴比伦达到鼎盛的耶利米,也预言了她将像所多玛和蛾摩拉那样毁灭(耶50:40)。巴比伦的毁灭是彻底的,永远不再重建(耶51:64)。在世界末日,那奥秘的巴比伦也要遭遇这样的命运(启18:21)。以赛亚在世时,巴比伦城曾遭到西拿基立的完全摧毁(见第17节注释),但她不久就被西拿基立的儿子以撒哈顿所重建。后来当尼布甲尼撒成为巴比伦国王的时候,他把巴比伦建成古代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玛代人和波斯人于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伦以后,没有摧毁该城,而是以她为首都。半个世纪之后,这个城市发生叛乱,薛西斯就部分地摧毁了它。从那时起,她就一直没有完全恢复,且丧失了其昔日的辉煌。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1年占领了巴比伦之后,就把这个部分毁损的城市作为他的首都之一。所以这段预言的应验是在以赛亚去世的几百年以后。
直到塞琉古一世(公元前312-280年)统治亚历山大帝国东部的时候(见但7:6注释)巴比伦才失去它的重要地位。大约在公元前305年,塞琉古一世在巴比伦以北约54公里的底格里斯河边,即俄庇斯的遗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首都,命名为塞琉西亚。新城市的物资和部分人口均来自巴比伦,从而使巴比伦永久失去了其都市地位。但巴比伦继续作为重要城市存在了二个世纪之久。到了公元前20年或稍后斯特拉博的时代,该城的大部份地区已是一片荒凉(斯特拉博xvi.1.5)。至图拉真(公元98-117年)在位时,它已完全荒芜。
19∼22 巴比伦的衰落是分阶段的。到主前20年左右,斯特拉波(Strabo)形容那是一次“极大的荒凉”。即使是沙漠的流浪者(“亚拉伯人”)也要避开那地方,因为它成为了厄运的记号。
【赛十三19 推翻巴比伦】以赛亚在世期间,亚述虽然是以色列的祸源,并且被认为是「神怒气的杖」(赛十5),但神确保审判有朝一日也会临到亚述(十四25)。所以迦勒底王朝的默罗达巴拉但在位不久即被消灭,只是「耶和华的日子」宏伟的开始的一瞥,令人看见最终会引进一个新纪元。迦勒底的比特雅金部族,原先居住于巴比伦的南部,在主前七二二年主掌整个巴比伦。首先是撒珥根二世,再来是西拿基立,皆曾来袭,但是直到主前六八九年,西拿基立摧毁其城市与主要建筑,一连串的叛乱与镇压,才终告结束。城市的废墟使得迦勒底国破家亡有一个世纪之久,毁灭的景象与回忆堪与所多玛、蛾摩拉相比。不过由玛代人的参与可知,巴比伦下场的预言,最后是在主前五三九年玛代与波斯制服了该城以后实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20】「其内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阿拉伯人也不在那里支搭帐棚,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卧在那里。」
〔暂编注解〕「亚拉伯人
...... 帐棚」:昔日亚拉伯人为游牧民族;先知以夸张语法预言巴比伦彻底荒废,连游牧民族也不愿暂时居留。
必永无人烟。巴比伦最终毁灭以后,它成为一座弃城。以赛亚过后一个世纪里,耶利米发出了类似的预言(耶51:37)。
阿拉伯人。泛指出没于巴勒斯坦东边沙漠的贝多因游牧部落。
支搭帐蓬。自从古代的巴比伦荒芜以后(见第19节注释),就一直无人居住。过去的游客有时报告说,附近的贝多因人出于迷信的恐惧,都避开巴比伦的废墟。这在过去可能是真实的。但现在贝多因人所给的理由只是古代的废墟不适合人类居住。在过去几千年中,“阿拉伯人”没有“在那里支搭帐蓬”。
但即使在古代巴比伦的位置上有贝多因人居住,也不足以否定以赛亚的预言。先知所讲述的,主要不是巴比伦坚不可摧的城墙和庄严气派的宫殿,而是她的异教信仰,文化和军事力量。他把该城描写为废墟,是强调当时骄傲的帝国将从地上消失。多世纪的历史证明了以赛亚预言的准确性。因为那个远古的文明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墟。又见结26:14注释。
【赛十三20 巴比伦的命运】此处描述的凄绝荒芜,是照着苏美人哀悼吾珥(约主前2000年)的挽歌形式。另一类似的例子是埃及的降祸神谕《奈费尔蒂的异象》,形容旧王国的结束,使得人民茫然无从、运河干旱,给小亚细亚地区与沙漠游牧部族侵袭的机会。巴比伦最后不是灭在敌军手里,而是因着幼发拉底河渐渐改道逐渐衰弱,使这座传奇性的城市沦落为孤立废弃的荒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十三21】「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那里,咆哮的兽满了房屋;鸵鸟住在那里,野山羊在那里跳舞。」
〔暂编注解〕“野山羊”:这里描写外邦,外邦神话中有一种半人、半羊的怪兽。
旷野的走兽。古巴比伦无人居住之后,其遗址成为野生动物的居所。住在城里的,不再是俊男靓女,而是野兽。
咆哮的兽('ochim)。该词只出现在本节,含义不定。'ochim 据推测是模仿该兽的叫声。有人认为是指猫头鹰;也有人将'ochim 译为“尖叫者”。
鸵鸟。希伯来语是benoth ya`anah。
野山羊。希伯来语是se`irim,是sa`ir 的复数,直译是“多毛的”或“有粗毛的”。因为山羊的毛非常多,故“多毛的”用来指“山羊”。地名西珥(创32:3)也来自该词。sa'ir 后来还指传说中山羊形状的魔鬼,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以赛亚在本节是指魔鬼。赛13:21
22所提到的其他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sa'ir 在本节只是指野山羊。
【赛十三21野山羊为何物?】
答:野山羊Wild Goat这种动物常匿于高山及巨石中(伯卅九1;诗一○四18),隐基底为其常居之所(撒上廿四1;2)。祂与欧洲野山羊同类,惟色较浅,角细而曲,又多皱纹。在埃及、亚拉伯、波斯、摩押、及犹太近死海之旷野均产之。此物名称在英文圣经译作Satyrs(Isaiah13:21;34:14)
意思乃是森林的神。据传说为罗马人之林神,随从酒神。耳长且锐,鼻扁而短,且有山羊尾形,其性似兽而好色。先知预言巴比伦受恶报而被毁,此种怪物必踊跃于巴比伦及以东荒凉之地,而为人所妄拜者。(利十七7;代下十一15)。——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赛十三22】「豺狼必在她宫中呼号,野狗必在他华美殿内吼叫。巴比伦受罚的时候临近,她的日子必不长久。」
〔暂编注解〕豺狼('iyyim)。从古代宫殿的废墟中传来的,不是巴比伦欢宴的音乐声,而是上述各种野兽的哀鸣。
野狗(tannim)。由于tannim 和tannin的混淆,也有译为“大鱼”(见诗74:13注释)的。
临近。巴比伦城在公元前689年遭到西拿基立的完全摧毁。那是以赛亚在世的时候(见第17、19注释)。但这不是她的最后结局,因为该城将要重建。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串珠圣经注释》․《圣经精读本──箴言注解》․《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