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以赛亚书第二十一章拾穗

 

【赛二十一1「论海旁旷野的默示:有仇敌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好像南方的旋风,猛然扫过。」

  〔暂编注解〕“海旁旷野“:把巴比伦城所在的大平原。

       “海旁旷野”。即巴比伦所在的平原。

     「海旁旷野」:巴比伦的边界南伸至亚拉伯旷野(沙漠),境内散布湖沼,另有幼发拉底河流过,地势平坦,国土犹如海旁的浅滩(耶51:42-43)。下半节大抵指玛代军队(2)汹涌而至,如巴勒斯坦南部的沙漠地带有烈风吹过一般。

         海旁旷野:指巴比伦帝国。米所波大米(现今伊拉克)的古代都城巴比伦 如同要塞 被山峦、沙漠重重围绕 被两条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许多水沟环绕 好比漂浮在大海中的岛屿。因地理特点 巴比伦人生活奢侈淫逸 拜偶像之风尤为严重。他们服侍的主要神明有太阳神、月神等。巴比伦纠集周边势力逐渐强大 在中近东地区政治、文化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3)。他们对以色列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南犹大被掳至巴比伦(B.C.586-516)。圣经描绘巴比伦为宗教、道德性罪恶及骄傲的仇敌的象征(7:4)。考虑到犹太人的宗教信念及巴比伦统治者对犹太人的残酷惩罚 这点很容易理解。初期教会也继承了对巴比伦的此番评价 认为巴比伦象征魔鬼的领域 充满诸多亵渎神和崇拜偶像的行为(17:5)

         论……默示。见赛13:1注释。

         海旁旷野。虽然没有提这个严肃的信息所指国家的名字,但显然是指巴比伦(见第29节;参第4节)。七十士译本里没有“海”。以赛亚似乎把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作海洋。有人把这个词译为“沙漠”。

         有仇敌从旷野KJV版为“来”。“它”不知是指“默示”,还是应译为“他”,即入侵巴比伦的以拦玛代人(见第2节)。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因为第2节要以拦人和玛代人“上去”。如果这样,这次侵犯就被比作来自南方的一阵旋风(希伯来语是negeb;见创12:9注释)。以拦-玛代就是以赛亚所指的可怕之地。

         1-10  巴比伦倾覆的可怕异象。

         1~10巴比伦的灭亡原因。第八个对外邦的预言 对象是巴比伦。与第一个对外邦的预言(13:1-14 23)相同。神为责备犹大背弃所立之约 使用巴比伦作为工具。此时 它却成为被审判的对象。由此可以领悟深刻教训。圣经明确指出 巴比伦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废弃公义(47:5-8)。这第八个预言前半部论及巴比伦灭亡时的可怕情形(1-5)及侵略军的威容(6-9);后半部记录对犹太人的安慰(10)

         1-17  将受审判的三个民族 ── 巴比伦(1-10)、以东(11-12)、亚拉伯(13-17)。

 

【赛二十一1 海旁的沙漠】NIV)此处的希伯来文像和合本译作「海旁的旷野」,或是「沼泽地」都更恰当,因为这两种译法都符合美索不达米亚的南方状况,因为靠近波斯湾的地区,都是湿地与泥泞地。这里的重点在于主前七○三年亚述攻占巴比伦,并驱逐其领袖默罗达巴拉但。希西家宫廷里的反亚述阵营指望巴比伦能够反抗亚述成功,让外围的省分如犹大有机会独立。但是亚述在西拿基立手下重振雄风,这股盼望就破灭了。祸哉神谕正反应出这种失望之情。──《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2「令人凄惨的异象已默示于我。诡诈的行诡诈,毁灭的行毁灭。以拦哪,你要上去!玛代啊,你要围困!主说:“我使一切叹息止住。”」

  〔暂编注解〕“以拦“:在底格里斯河流城下游东北。以拦人为亚述、巴比伦的世仇,后来与波斯连手征服巴比伦(主前539年),解除各国所受压迫(“叹息止住”)。

       “以拦”。波斯。

     「诡诈的 ...... 行毁灭」:意指行诡诈、好毁灭的巴比伦遭受敌人同样对待。

         「以拦」:当时为波斯的属地,在此大抵代表波斯与玛代联盟取替巴比伦,成为一大帝国。

         「使一切叹息止住」:巴比伦灭亡,先前受她辖制的国家得免奴役之苦。

         位于巴比伦东南部 是挪亚之子闪的长子以拦后裔所建立的国家 曾统辖过庞大领土 北到玛代底峦地带 南疆包括波斯湾附近。波斯王古列远征巴比伦 此地沦为波斯附属国。所以 此处以赛亚提及的以拦代表波斯。对希伯来人而言 波斯是生疏的名字 以拦却耳熟能详(14:1) 如同用首都之名指称国家。玛代位于以拦东北部、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波斯王古列自即位(B.C.558)就与玛代争霸 终于在B.C.550统一玛代。玛代与以拦一样代表波斯(Persia)。这两国被波斯吞噬是必然的 因以拦与玛代是波斯攻占巴比伦的前沿阵地 是重要的战略地带。可以用“波斯啊”概括以赛亚的呼声“以拦哪……玛代啊”。古代近东帝国史与整个圣经时代 从旧约以色列王朝至主后约翰记录启示录的时期 都有深切关联。圣经一直在证明神在掌管、展开一切的历史。

         先知的眼前出现一幅凄惨的画面:一股强盗势力正在从事诡诈,暴力和破坏。这就是巴比伦(见赛14:4 6),“诡诈的行诡诈”。本节呼吁以拦和玛代去阻止它,结束它所造成的悲伤和叹息。

         2-5  先知在异象中见巴比伦被毁灭的惨况。

 

【赛二十一2 以拦与玛代的角色】9节虽然清楚说到受攻击的城市是巴比伦,但以拦与玛代在这些事件所扮演的角色则不甚明确。主前七二○年默罗达巴拉但在巴比伦建立自己的地位之际,这两个来自底格里斯河东边的伊朗民族都曾出过力。撒珥根二世推翻了默罗达巴拉但,他在主前七一○年逃到以拦。先知在此有可能呼吁以拦与玛代再次帮助默罗达巴拉但抵抗他们的共同敌人亚述。然而当时局势混乱,抢劫背叛不绝,早期的联盟势力很可能因而有所变动。无论如何,主前六八○年以后,以拦在东区政治舞台已经不是要角,这可能是因为玛代坐大,或是亚述施压所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3「所以我满腰疼痛,痛苦将我抓住,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我疼痛甚至不能听,我惊惶甚至不能看。」

  〔暂编注解〕先知面前的毁灭场面非常恐怖,以致他茫然不知所措。

       34 再次留意以赛亚对战争之可怕的敏感(比较一五57)。

     34以赛亚有同身受地感到战争来临时的痛苦与恐怖。

         3-4先知只是看见异象,但已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巴比伦灭亡之苦。

 

【赛二十一4「我心慌张,惊恐威吓我。我所羡慕的黄昏变为我的战兢。」

  〔暂编注解〕「我所羡慕的      ...... 战兢」:连宁静清爽的黄昏也变为可怕的时刻,因巴比伦沦亡的异象使先知无法安静默想。

       我心慌张。即“我的心思非常恐慌”。

     我所羡慕的黄昏。以赛亚在这个“凄惨的异象” (第2节)中所见到的,是伯沙撒和巴比伦人在那个狂筵夜晚的恐惧(见第5节)。

 

【赛二十一5「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又吃又喝。首领啊,你们起来,用油抹盾牌。」

  〔暂编注解〕此即《但以理书》五章所记巴比伦亡国时的情形。

       但以理书第五章详述巴比伦末后的日子。“用油抹盾牌”。用油抹皮质的盾牌以防它干裂,这是为战争做准备。

     巴比伦正在安逸无虑时突然被敌人毁灭(参但5章)。

         「首领阿 ...... 抹盾牌」:这是守望者的呼号,叫人速起备战迎敌。

         「用油抹盾牌」:见撒下1:21注。

         他们摆设筵席。见但5:1-4;耶51:39。狂宴的那一夜,玛代和波斯的军队攻陷巴比伦。

         派人守望。希伯来语是saphoh hassaphith,直译是“排列座位”,即宴会时坐的毯子或椅子。

 

【赛二十一5 摆设筵席,铺张地毡】(「铺张地毡」一词,和合本译作「派人守望」)这里明显描述宴会情景,其实暗指巴比伦毫无警觉,他们将要沦陷。这句话也有可能指为战争准备(一如乌加列史诗中的亚拿特,备好座椅与桌子,让她的战士可以坐下,观赏她如何屠杀敌人),或是描绘巴比伦的抵抗,或是被围攻前各地的情形。──《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5 用油抹盾牌】这种准备打仗的行动可能是要让皮革更有弹性,不易破碎(撒下一21)。古典文学(阿里斯多芬尼斯的《阿查尼安》[Archarnians] 与弗吉尔的《伊尼亚德》[Aeneid])则主张涂了油的盾牌更有弹性,能回挡敌人的袭击。擦得油亮的盾牌也可以扰乱敌军的视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6「主对我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的,使他将所看见的述说。”」

  〔暂编注解〕「你去设立守望的」:先知以第三人称(「他」)叙述自己守望的工作(见7-8)。

       设立守望的:不是让以赛亚为巴比伦设立守望者 乃是假设将要发生的事已展现在眼前。

         以赛亚先看到以拦-玛代军队的前进(第2节),再看到巴比伦人的筵席(第45节),现在看到侵略军进入城内(第6-9节)。先知似乎列身于巴比伦陷落前城墙的守望者中间,并以这样的身份报导所见所闻。

     6-10神属咐先知以守望者的身分留意异象,然后述说出来。

 

【赛二十一7「他看见军队,就是骑马的一对一对的来,又看见驴队、骆驼队,就要侧耳细听。」

  〔暂编注解〕神预告异象的内容。

       「骑马的一对一对的来」:玛代的军队以整齐的步伐向着巴比伦(参9)进发。

     「驴队,骆驼队」:以驴、骆驼代步的军队,或载运食粮等物资的队伍。也可能是假冒商队,使敌人毫无防备的军队。

         骑马的一对一对。以赛亚看见了进攻的敌人。

 

【赛二十一7 第八世纪的马车队】亚述把马车队分成五十个中队,是他们出征的作战主力。每一车队有二至四人:一人驾车、其他的人则为射手或持盾牌。早期(亚述纳瑟帕)则在车旁附加一匹马,以备有马受伤,或是马车出问题的时候,队员可以骑马逃走。从亚述浮雕中的马车可以看出,一开始亚述的马车是中型车轮,有六条轮辐,车前有一根车辕拉着两匹马。后来撒缦以色三世统治时期,车型变得更重,车轮变成八条轮辐。西拿基立又加了一个马队,用来拉这些重型马车。──《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7 主前第八世纪的骑兵】我们对于主前第八世纪如何利用骑兵的信息主要得自亚述浮雕,上面刻画着在马车不能发挥功用的山区或树林地区,古代近东军队派遣骑兵出动。有些骑兵拿着弓,有些拿着长矛。这些军力作为震撼部队,与马车队一起攻击敌方大军,分散对方的军力,让亚述的步兵可以乘虚而入(见:王上二十21)。骑兵也会在战场上传讯,向就近的堡垒或城市报告战况(见:王上二十20,便哈达在骑兵掩护下逃脱)。马骑射手常常是成双出战,一人拉弓,一人持盾保护战友(见:王下九25)。──《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8「他像狮子吼叫,说:“主啊,我白日常站在望楼上,整夜立在我守望所。”」

  〔暂编注解〕异象迟迟不出现,先知等得不耐烦,如狮子吼叫般向神投诉。

     狮子。希伯来语是'aryeh。死海古卷1Qisahr'hha'roeh,“观望者”)。故译为“观忘者喊叫”。死海古卷与上下文更加吻合。

 

【赛二十一9「看哪,有一队军兵骑着马一对一对地来。他就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

  〔暂编注解〕巴比伦帝国终于在主前539年亡于波斯玛代人之手。

       “巴比伦倾倒了”。虽然巴比伦帝国在主前539年被击败,但作为敌对神之代表的巴比伦,要到大灾难时期结束时才最终被毁灭(启一四8;一八2)。

     异象的出现及其意义。

         「他就说」的「他」可能是指主或异象中的这队军兵。

         巴比伦倾倒了:巴比伦帝国于B.C.612攻破亚述之都尼尼微 迎来全盛期。B.C.539被波斯王古列及玛代王大利乌的联军毁灭。

         他就说。守望者仍在说话。他不是在回答他人的提问。按照希伯来语的惯用法,一个人可以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表达对一种局面和所观察到现象的反应(见太11:25;太17:4 17;见伯3:2注释)。

         巴比伦倾倒了。这是先知所叙述之场面的高潮(见第6节注释)。它的神像被打碎在地。这些神像保护不了那骄傲的首都(耶50:251:17 18 47 52;参赛47:13-15)。参耶51:8;启14:818:2

 

【赛二十一9 巴比伦倾倒】撒珥根二世于主前七○五年驾崩,默罗达巴拉但又自封为巴比伦领袖,意味着亚述帝国又面临一连串的叛变(安那托利亚省分的奎 [Que]、塔堡 [Tabal]、希喇库 [Hilakku])。西拿基立的年表讲到他是如何有计划地制服了所有的叛乱地区。他先对付巴比伦与以拦,因为他们就在亚述帝国核心地带。战争首先在基什爆发,后来因默罗达巴拉但逃离巴比伦而蔓延到美索不达米亚南方的湿地。不过这位巴比伦领袖还是掌控了南方部分领土,让西拿基立在安抚迦勒底人时,碰到不少麻烦。不过巴比伦终于在主前六八九年沦陷,城墙被攻破,亚述大军屠城,彻底摧毁了防御系统、神殿、民房。他们甚至挖运河,把幼发拉底河的水引来,冲走城内的地基或是砖头建筑。──《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9 粉碎的神像】西拿基立的年表里面一五一十描述了主前六八九年如何取下巴比伦。在毁灭的疯狂行动中,亚述军人根本无视于敌人的神祇,将巴比伦的神像捶成碎片。不过他们抢救了两尊亚述神明阿达德与色拉(Shala)的雕像,那是早在四百八十年前被巴比伦王玛尔杜克─拿丁─阿合(Marduk-Nadin-Ahe)掠夺来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0「我被打的禾稼,我场上的谷啊,我从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那里所听见的,都告诉你们了。」

  〔暂编注解〕先知对同胞述说异象。

       「我被打的禾稼 ...... 谷」:称呼长期被外邦(包括巴比伦)压逼、备受羞辱的以色列民。

     对以赛亚时代的犹太人而言 巴比伦曾攻陷强大的亚述,统治南米所波大米 却在倾刻间遭到毁灭 简直像是毫无根据的谣言。以赛亚告诫犹大百姓 巴比伦的倾倒是神的计划 犹大要转向神。“被打的禾稼”、“场上的谷”皆指选民 他们是“场上的麦子” 将进神的谷仓(3:12)

         我被打的禾稼。直译是:“我被打的禾稼,我打谷场的儿子。”圣经常常用收割来比喻惩罚的时候(见赛41:15;耶51:33;摩1:3;弥4:13;哈3:12;太13:39;启14:14-20)。

 

【赛二十一11「论度玛的默示:有人声从西珥呼问我说:“守望的啊,夜里如何?守望的啊,夜里如何?”」

  〔暂编注解〕“度玛”:义为“沉默”,是亚拉伯沙漠上的一块绿洲,指以东而说(创二十五14)。“西珥”:也是指以东。

       “度玛”。以东。“西珥”。以东地。

         「夜里如何」:询问者逼切而重复地问黑夜还有多长。

         「夜」象征灾难、痛苦;以东人显然落在困境中,希望早日脱离。

         守望的啊 夜里如何:可解释为“神的仆人啊 这漆黑阴暗的时代何时结束 希望之晨何时来到?”以赛亚重复两遍 听起来更加凄惨哀伤。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失丧的灵魂向天发出同样呼求 神的仆人应该听到这个呻吟。

         论度玛的默示。见赛13:1注释。度玛在七十士译本里是以东。度玛是以实玛利的儿子之一(创25:14;代上1:30)。由于预言中提到西珥,有人认为度玛位于以东境内。但没有一个以东城市叫度玛。也有人认为度玛代表以东。在阿拉伯沙漠,以东的东面确有一个度玛,可能与以实玛利人有关系。

         守望的。见第6节注释。

         夜里如何?可能指 “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一些以东人不住急切地向先知打听消息。他们在黑暗和危险的时辰急于想知道早晨何时来到,好解除他们的忧虑和恐惧。

     11    提及以东境内的西珥山,所以「度玛」(意思是寂静)显然指以东。

         11-12  以东遭难:本段预言以东处于艰难的日子,不过未到尽头,仍存生机。

         11~12督促以东悔改。第九个对外邦的预言 对象是以扫的后裔以东。以东位于死海南部 与犹大邻邦。警告方式为以东地西珥有人声呼唤以赛亚 内容如同谜语般难解。对此预言 有两种解释:①以东也像当年的犹大 一直受亚述、巴比伦逼迫 以东人问以赛亚自己将来如何 以赛亚预言“早晨将到 黑夜也必再来” 即虽有短暂平安 但必再受煎熬;②寻找先知的声音是万人的呻吟 他们的灵性因罪恶世界倍受痛苦 以赛亚对此预言“完全悔改罪恶之前 如同昼夜周而复始 黑暗时代始终盘踞在那里”。

 

【赛二十一11 度玛】这是沙特阿拉伯中北部的绿洲城镇,靠近西尔翰干河(Wadi Sirhan)的南端。他们与该区贝督因族的基达联邦有渊源(创二十五13),所以名字与以东相关。或是该希伯来字 duma 与「沉默」一字音似,因此这里以双关语的方式表达与以东的关联。──《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1 西珥】以东的这部分领土从外约但高原的林区一直延及亚拉巴干河(Wadi al-'Arabah),或许也包括了彼特拉(见:士五4)。这个名称出现于十四世纪的埃及文献,其中列出了「西珥游牧民族」的人民与城市。──《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1 主前第八世纪的以东】在主前第八世纪,以东一直为着独立奋争。犹大有心往以东扩张,因此削弱了以东的国力:在主前第八世纪初,亚玛谢(主前801787)发动攻击(王下十四7),继承人乌西雅则重建了位于亚喀巴海湾的以拉他(王下十四22)。以东的弱势更见于对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主前809782)进贡一事。叙利亚─以法莲战争在主前七三○年代使得犹大动荡不安,以东则趁机重新夺下以拉他(王下十六6)。但是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于主前七三二年逼使以东成为藩属国,作为亚述帝国从大马色到亚喀巴湾的贸易路线「王道」的连接点。从亚述的贡品清单可以看出,主前第八世纪以东一直臣服于亚述,绝少援助其他巴勒斯坦叛乱的藩属国。──《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2「守望的说:“早晨将到,黑夜也来。你们若要问就可以问,可以回头再来。”」

  〔暂编注解〕“早晨将到,黑夜也来”指外族压迫者一个过去,一个又起来。

       以色列之祝福的“早晨”将要来到,而以东之审判的“黑夜”也要降临(比较俄19节)。

     「早晨将到,黑夜也来」:可有两个解释:1 即使早晨来到,很快便会有黑夜,同样以东人只是短期内脱离困境;2 虽然是早晨,四周仍是黑夜一般,以东人也要继续在困境中度日。

         「可以回头再来」:似乎暗示以东的遭遇或会有转机,要看他的人民是否悔改。以东日后的下场可参34:5-17及俄巴底亚书。有人认为以东遭难一事,是因亚述攻打亚拉伯而殃及池鱼(参16:13-14注)。

         回头再来:出去闯荡的人重新回到出发点 回到真正的生命之道、真理之道(6:1-3)

         早晨将到。守望者的回答是含蓄而不祥的。他没有明确地答复,只是说早晨虽然会来到,以后还会有黑夜。前面没有什么光明或希望。未来的时光是黑暗,阴沉而不定的。以东这块不幸的土地将在今后的历史中遭到一系列征服者的践踏,最后沦为完全荒凉的状态。今日锡安城墙上的神守望者应该准备好回答现在是长夜什么时候,永恒之日的黎明何时来到的问题。

         你们若要问。人们自然急于想知道守望者含蓄回答的意义。他没有给他们明确的答复。他们依然不明就里。他们有权利再问,但不保证第二次会得到比第一次更详细的答案。

 

【赛二十一13「论阿拉伯的默示:底但结伴的客旅啊,你们必在阿拉伯的树林中住宿。」

  〔暂编注解〕“底但”:指当地一些以经商为业的民族(结二十七15)。

       “底但”。一个亚拉伯人的部落(结二七15)。

     「底但」:与14节的「提玛」都是绿洲。

         「结伴的客旅」:指主要与推罗贸易的商队。他们出外经商时遇上敌人,不能走平常的路线,要逃经树林地区,在那里露宿。

         底但结伴的客旅啊:底但人是阿拉伯半岛上从事贸易行业的代表 他们利用陆路与远在西北的推罗也建立了贸易关系。主要出口产品有象牙、乌木、高贵的毯子(27:15 20)。阿拉伯通过贸易积累财富 开始心存骄傲 沦为审判对象 亚述被神选择作为审判的工具。其实 亚述自B.C.700 为了确保通向阿拉伯的贸易通道 开始攻打阿拉伯。横跨沙漠的商队为了躲避亚述的袭击 常隐藏在树林中。

         见赛13:1注释。这又是一个含蓄的预言。底但的商队要在阿拉伯沙漠的树林中过夜。据耶49:7 8,底但人居住在度玛以南的提玛附近,位于以东的东南端。底但是著名的贸易中心(结27:15 20)。在耶25:23 24中,底但和提玛与“阿拉伯的诸王”和“住旷野杂族人民”并列。耶利米和以西结都曾发布有关底但厄运的信息(耶49:8;结25:13)。底但现被确认为赫贾兹以北的埃利拉绿洲。

         13-17本段大概与11-12节一样,以亚述的攻击为背景。

         13~17对阿拉伯的预言。第十个对外邦的预言 对象是以实马里的后裔阿拉伯。并非指整个阿拉伯半岛 乃指西北阿拉伯 位于以东与巴比伦之间的沙漠地带。在所罗门统治之前 以色列几乎与他们没有缔结任何关系 自所罗门统治起 在商业方面与他们缔结了非常紧密的关系(王上10:14 15)。而且 他们成了阻挡好战的东方民族入侵以色列的保护墙,以色列也依靠他们。从这个角度 犹大与阿拉伯的关系好比埃及与犹大的关系(19:1-20:6)。因此 预言强烈暗示惟有耶和华值得信靠(33:21;52:8;119:42;14:1)

 

【赛二十一13 亚拉伯】亚拉伯是不同的贝督因部族据为己有的领土所组成,虽然名义上属于亚述帝国,其实亚述从来没有管到这个地区。阿拉伯各部族居住在南地(Negev)的南部与阿拉伯半岛中北部之间。据此,我们可以把本节的亚拉伯译为「荒地」,与二十一章1节的「沼泽地」相呼应。有些阿拉伯族群从事商旅贸易,把乳香与没药,奴隶与染料运送到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献记载了一些袭击事件,可见他们在贸易路线有时作强盗。阿拉伯人出现于撒缦以色三世对付主前八三五年夸夸之役,与他对抗的联盟这些记载里,并且持续出现于亚述文献中,一直到主前第七世纪末,亚述巴尼帕在位期间。撒珥根二世的年表也记道,有些阿拉伯人在主前七二二年撒玛利亚灭亡以后,被迫重新立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3 底但】底但各部族以库瑞巴(Khuraybah,现今的乌拉)为活动基地。考古学家在附近的库拉干河谷地挖掘出一个相当周密的卫星村镇地区,扮演商旅角色,与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来往。主前第七世纪当中,他们可能受以东影响,并且受制于亚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4「提玛地的居民拿水来,送给口渴的,拿饼来迎接逃避的。」

  〔暂编注解〕“提玛”:也是亚拉伯旷野上的绿洲。

       “提玛”。亚拉伯西北部的绿洲。

     呼吁提玛人给逃难的底但人救援。

         提玛地。在创25:13-15和代上1:29 30中,提玛和度玛都是以实玛利的儿子。提玛位于阿拉伯的沙漠,在度玛西南偏南约264.5公里,西乃半岛顶端以东约480公里处。

         拿水来。直译是:“给你拿水来。”指底但人的困境(第13节),他们因为没有粮食,只好逃离敌人。现在要求他们的邻居提玛人同情他们饥饿的困境。

 

【赛二十一14 提玛】根据亚述与亚兰碑文,提玛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绿洲城市泰玛(Tayma),位于北阿拉伯沙漠的西疆,是从南阿拉伯到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东阿拉伯的三个主要商业路线「香料之路」(incense road)的交会口。在主前第一千年纪当中,提玛的财富一直为窜起的美索不达米亚帝国所觊觎。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把该城列在主前七三四年进贡的城市名单里。提玛与底但在主前第六、七世纪都是该区的都会中心。迦勒底国王拿波尼度把提玛作为他的行政中心有十年之久(主前553543年),企图掌控香料贸易。──《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5「因为他们逃避刀剑和出了鞘的刀,并上了弦的弓与刀兵的重灾。」

 

【赛二十一16「主对我这样说:“一年之内,照雇工的年数,基达的一切荣耀必归于无有;」

  〔暂编注解〕“基达”:一个亚拉伯民族。“一年之内”:强调亚拉伯人受审判的时候迫于眉睫。

       “基达”。一个强大的亚拉伯部落。

     「基达」:在圣经中是亚拉伯部族的统称。基达的浩劫已定,他们的一切繁荣必烟消云散。

         「一年」:有死海古卷作「三年」。

         「照雇工的年数」:参16:13-14注。

         基达的一切荣耀:基达”是以实玛利十二子中的第二子(25:13;代上1:29)。与从事贸易的底但人不同 基达人在阿拉伯本土从事游牧业 拥有强大的势力(2:10)。以赛亚预言基达人所拥有的一切荣耀必在一年之内归于无有。圣经并未记载此后发生的事。据西拿基立年代记 此预言得以成就。远征埃及的西拿基立自称(B.C.701)为“阿拉伯人与亚述人的王” 声称自己的军队由阿拉伯人与亚述人组成。

         一年。死海古卷1QIsa为“三年”。

     雇工的年数。见赛16:14注释。雇工作工不会超过讲定的期限。意思是基达的毁灭不会推迟。一年之内,所定的惩罚定会降临。

         基达。在《创世记》中,基达和度玛与提玛一样,都是以实玛利的一个支派(创25:13-15)。但在其他地方,基达是泛指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族(诗120:5;歌1:5;参赛42:1160:7;耶2:10)。以赛亚宣布,在一年之内将有一场大规模的惩罚临到北阿拉伯的所有沙漠地带。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宣布他严惩了阿拉伯的女王珊希(Samsi),杀死她的1 100个百姓,夺走她的20 000匹骆驼和30 000头牛。撒珥根也宣称阿拉伯女王手中收到了金砂,象牙,马和骆驼等贡物,并征服了其他不纳贡的阿拉伯部落。但我们不知道所指惩罚的准确年代。

 

【赛二十一16 基达】亚述与新巴比伦文献都提到这个阿拉伯部族,称之为 Qidr 或是 Qadr。基达在创世记二十五13与以实玛利有关联,他们的职业是牧羊或是商旅,直到希罗时代。本节提到他们与提玛,可能是指拿波尼度于主前五五三年征服该地区。在巴比伦的经济文献里,基达与提玛的关联很明显。──《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赛二十一17「弓箭手所余剩的,就是基达人的勇士,必然稀少,因为这是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说的。”」

  〔暂编注解〕「弓箭手」:显然基达人善于用弓箭。

     余剩的。希伯来语是she'ar。见赛10:20 21 2211:11 1614:2216:1417:3。当撒珥根征服了遥远的阿拉伯部落塔穆德人,伊巴迪迪人,玛西玛努人和亥阿帕人的时候,他宣布把剩下的人迁居到撒玛利亚。

 

【暂编注解数据源】

《启导本圣经注释》《雷氏研读本》《串珠圣经注释》《圣经精读本──箴言注解》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