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九章拾穗
【賽九1】「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 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
〔暫編註解〕拿弗他利和西布倫都在以色列的北方,為耶穌時代的加利利地。主前734∼2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入侵巴勒斯坦,西布倫和拿弗他利首當其衝,受害甚巨(王下十五29)。亞述王將以色列劃分為三行省,與本節所講的三個地區吻合:1,多爾(“沿海的路”);2,基列(“約但河外”);3,米吉多(“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末後…得著榮耀”:應驗在耶穌基督的侍奉上(看太四13∼15),祂以迦百農為傳道中心,迦百農靠海,在埃及往大馬士革的大路旁,這條大路叫做“沿海的路”。福音的光遍照全加利利和約但河兩岸,後來福音更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傳開,要傳到地極(徒一8)。
“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受到亞述的束縛和勞役(王下一五29)。但由於基督後來在“加利利”(相同的地理位置)生活和傳道,所以那地將要得榮耀。參看馬太福音四章15、16節。
應許劣勢必扭轉過來,這預言再次帶出「審判與救恩」的主題。
「從前 ...... 被藐視」:主前七三四年,亞述王提革拉 列色首先奪取北國的西布倫與拿弗他利(參王下15:29)。
「末後」:指將來。
「沿海的路」:可指加利利海之西岸,或由大馬色往地中海岸亞柯城的通路。
「約但河外」:在此指河東基列地。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指受外邦影響的加利利地。
幽暗。原文的賽9:1為賽8:23。賽9:1-7與賽8章描寫極端悲慘和黑暗畫面的最後幾節有密切的關係。在以賽亞的日子裡,亞述的軍隊給以色列最北的兩個支派──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帶來悲慘和“黑暗”(賽9:2)。以賽亞意識到這樣的遭遇是屬靈的黑暗所造成的,就以預言的目光,展望那將驅散人心靈黑暗(約1:4-9;8:12;9:5)的“大光”(第2、6、7節)。飽受苦難的地區將會看到榮耀和光明的顯示。這是一幅彌賽亞帶著祂生命和希望的信息降世的畫面。在黑暗籠罩的世界裡,公義的日頭將要升起,其光線有醫治之能(瑪4:2)。
西布倫地。在以賽亞寫下這些話的時候,以色列正處深重的災難之中,特別是北部和東部的邊界地區,因為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侵入了國土,佔領了“基低斯、夏瑣、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全地,將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擄到亞述去了”(王下15:29)。
這沿海的路。古代道路的名稱都是有意義的(見民21:22;申1:2;見民20:17;申2:27注釋)。有人把“這沿海的路”認定為從大馬士革和外約旦,經加利利通往地中海的著名商路(見可2:14注釋)。也有人把這條路認定為沿著海岸向北方通往推羅和西頓的道路。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王下15:29所提到的基低斯在加利利,是一個座逃城(書20:7;21:32)。在所羅門的時代,加利利地區擴展到推羅境內(王上9:11)。“加利利”意為“圓圈”。在新約時代,加利利的疆域比原來更大。她的人口比較複雜,只有少數人猶太人,所以被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這個地區與外部世界相連,是藉著通往北方的大馬士革,幼發拉底河,美索不達米亞,推羅、小亞細亞和歐洲,南方的撒瑪利亞、猶大和埃及的道路。在這個容易接觸世界的地區,耶穌度過了為人類服務的大量時間。
得著榮耀。直譯是“分量更重”,這裡可能指更受重視和尊敬。第2節“黑暗”與“大光”之間的對應,似乎要求第1節也要有“痛苦”和“榮耀”的對應。
1~2很多學者認為這段經文預言耶穌並未從富人、知識份子、學者、宗教人士聚集的猶大耶路撒冷開始工作
而是在遭受藐視與虐待的賤民之地加利利開始動工。對這個觀點
沒有任何異議(路4:16-21;約2:11;4:54)。以賽亞對北國以色列預言審判之前
首先宣告將來的救恩
頗為值得留意。
1~4預言的雙重意義。本書內容可分三個部分: ①控訴墮落的以色列與猶大的罪惡
預言神對他們的歷史性審判 ;②以色列及猶大亡國存留的餘民(remnant)之得救 ;③在永恆根基上建立屬靈以色列的彌賽亞的到來。三種思想在整體內容中並未明確區分
而相互滲透。閱讀時要好好把握文脈。有些預言針對當時
有些預言則到新約時代以至耶穌再來時才得以成就。例如9:1-10:4的內容:9:1-7預言彌賽亞降臨;9:8-10:4宣告對以撒瑪利亞為中心的北國以色列審判。
1~7本節至7節是以賽亞預言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個,因為神應許大衛家的後裔中將有一王帶來拯救,秉公義施政,國基鞏固,直到永遠。
1-7 和平之子使黑暗變為光明:本章首節(希伯來聖經為8:23)緊接8:22, 給在黑暗痛苦中的人帶來一線希望,本段預言新王降生(參7:14-17注),在他公義的統治下,神的子民和平相處,直到永遠。顯然,這預言應驗在耶穌基督及 所建立的國度上。
【賽九1 西布倫與拿弗他利的遭遇】亞述大軍於主前七三三年入侵,西布倫與拿弗他利是受害最深的兩個支派(見:王下十五29;提格拉毘列色的銘文也是佐證)。他們的領土主要是後來規畫為亞述馬吉都省(Magiddu)的那些地方(參下一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1 三個地區】亞述於主前七三三年西進,懲罰北國以色列參與反亞述的戰爭,下場之一就是領土縮減。除了以法蓮山區,都納入亞述版圖,規畫為三個行政區,在亞述文獻裡被稱為「杜魯」、「馬吉都」、「革拉薩」。以賽亞所提的三個地區,就是這三個行政區。外邦人的加利利是馬吉都省(亦作「米吉多」;自耶斯列穀以北到利坦尼河);海的路是杜魯省(亦作「多珥」;從約帕到海法的海岸平原);沿著約但河是革拉薩省(亦作「基列」;自死海到加利利湖的外約但)。從最近在多珥的考古挖掘來看,當時的亞述色彩極其濃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2】「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暫編註解〕死蔭之地: 經文提到的地區及加利利地區
在以賽亞及耶穌時代都是被藐視的地方
居民都是無知、淺薄
在宗教上被排斥的人(太4:12-16)。
突然有大光照耀住在濃密黑暗中的加利利居民(見約1:4-9)。先知所想到的是彌賽亞的來臨。這句話應驗於基督開始在加利利公開傳道的時候(見太4:12-16注釋)。從西元前723或722年十個支派被擄的時候起,加利利實際上是處在黑暗之中,受制於外國的勢力,沒有祭司和先知的服務,直到彌賽亞來臨。
2-3 百姓因偏離神,落在困苦無望中,卻獲得神的拯救,歡欣快樂。
【賽九2 盼望與拯救之光】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作品,光理所當然由太陽神沙馬士供給。作品也讚美他制服黑暗,將光明帶給人間。漢摩拉比提到,秉公治國的君王,給蘇美與亞喀得之地帶來光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3】「你使這國民繁多,加增他們的喜樂,他們在你面前歡喜,好像收割的歡喜,像人分擄物那樣的快樂。」
〔暫編註解〕收割的……分擄物: 例舉現實中收割與獲取戰利品的喜樂
使人更易理解看到救恩大光(2節)的屬靈喜樂。
加增他們的喜樂。KJV版為“不加增喜樂”。在二十份希伯來語手稿,以及原文的旁注,亞蘭語文本和塔古姆語裡,均為lo(“他們”),而不是lo'(“不”)。這似乎更適應於上下文。先知描繪了一幅更加光明和快樂的畫面:彌賽亞來到祂的子民中間,給他們帶來平安與喜樂。他們的人數增加(見賽26:15;結36:10
11),快樂也增加了。
收割的歡喜。即收穫季節裡勞動者的歡樂。這是農田裡一年裡最快樂的日子。希伯來人在秋天裡守住棚節。這是一個快樂和感恩的節日(見尼8:17)。他們快樂是因為知道神與他們同在(腓3:1;4:4)。基督來向人類宣佈平安與喜樂(賽61:3;路2:13
14)。
【賽九4】「因為他們所負的重軛和肩頭上的杖,並欺壓他們人的棍,你都已經折斷,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樣。」
〔暫編註解〕“米甸的日子”:士師基甸擊敗米甸人,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轄制,事見《士師記》七22∼25。先知預言亞述人的軍隊要敗亡,那加在以色列身上的重軛會除去(看十26∼27)。這預言在主前701年應驗(看三十七36∼38)。那“軛”、“杖”和“棍”都成過去。
“米甸的日子”。指基甸得勝米甸人的事蹟(士八24∼27)。
「重軛」、「肩頭上的杖」、「棍」:指耕牛頸上所套上的重軛及驅趕它們的棍,比喻外邦人加諸以色列百姓的奴役。
「在米甸的日子」:士師時代,基甸使以色列人脫離米甸的壓制(士6-8章)。
以色列喜樂的原因。他們從外邦人無法想像的殘忍欺壓中得到自由
被領進榮耀的自由。“重軛”不是單純的現實欺壓
也指罪的轄制
欺壓他們的是黑暗之王。“米甸的日子”指基甸將以色列民救出米甸的日子(士7:19-25)。
他們所負的重軛。基督來,是要打破罪的束縛,解脫人身上罪孽和憂慮的重擔(賽61:1
2;見路4:18
19;太11:28-30注釋)。
米甸的日子。在士師時代,以色列經常受到異族的沉重壓迫,後來藉著一位民族英雄的興起而得到解救。基甸曾以小勝多,取得了光榮的勝利,摧毀了米甸人的勢力,解放了他的同胞(士7:19-25)。
4-5 國家太平,戰爭永遠止息,神的子民不受再奴役之苦,可燒掉戰靴血袍。
【賽九4 米甸的潰敗】米甸人在士師時代中期的迫害,已經是五百年多前的往事,但仍舊是神能夠無視一切艱難,拯救祂子民的最佳例證。這裡所提的一定就是米甸在士師時代的慘敗,因為十章26節有更具體的指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4 軛的意象】先知性的講論常形容統治的擔子為「軛」。在亞馬拿信函,迦南城邦的領袖對法老說,他們願意將自己置於軛下,忠心服事法老。亞喀得智慧文學提到,負神的軛是好事,因為有附帶的好處。在《阿特拉哈西斯史詩》,眾神因為恩裡勒神的擔子過重,群起反抗。亞述銘文形容征服土地是將亞述神的軛加在人身上,又形容背叛是丟棄軛。不消說,先知在此使用的是古代近東地區皆熟悉的意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5】「戰士在亂殺之間所穿戴的盔甲,並那滾在血中的衣服,都必作為可燒的,當作火柴。」
〔暫編註解〕“盔甲”、“滾在血中的衣服”(可能指軍人著的制服)都是戰爭的象徵,現在要被燒毀。先知用此句繪出一幅和平的圖畫。
滾在血中的衣服……當作火柴: 強烈暗示彌賽亞帶來的最終勝利
不再有爭戰。主再來將得以實現(2:4)。
這裡描述戰爭,流血,喧嘩,騷亂,死亡,最後的勝利和戰爭廢墟的燃燒。善惡勢力之間曠日持久的鬥爭在哈米吉多頓大戰中達到了高潮。那是彌賽亞永恆統治的前奏(啟16:14
16;19:11-19;又見詩46:6-9;76:2
3;賽63:1-6;結38:21
22;39:9;珥3:11
16;亞9:9
10;亞14:13)。
【賽九5 戰士的靴子】(和合本:「盔甲」) 譯為「靴子」的字,在舊約聖經僅出現於此處,但是與更普遍的亞喀得文裡涼鞋或鞋子的用字相等。在亞述軍隊裡,不少步兵打赤腳,但是騎士則穿著及膝的軟皮靴,用交叉鞋帶系起來。軍官也有靴子穿。靴子也是從戰亡的人身上最常搶奪的物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5 輥在血中的衣服】在亞述作品中,講到城市與鄉村被敵人的血染紅,或是軍隊穿越敵人的血,是常見的修辭用語。烏加列文學描述女戰神亞拿特將膝蓋陷入衛士的血中,將裙子置於戰士的血裡。亞述的巴爾西浦遺址(Til-Barsip)有些繪畫上畫著亞述人身著紅色軍裝,一些經典文獻也形容該時期的軍人穿紅色或紫色的袍子。亞述作品雖然沒有衣服輥在血中的形容,有一處卻提到用武器蘸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6】「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暫編註解〕有的學者認為此處所說的嬰孩指的是猶大國中興之王希西家(代下二十九∼三十一章),或約西亞(代下三十四章)。但從6
7兩節來看,講的是未來的拯救,時間比此二王為遠。因此所預言的乃彌賽亞的降生,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祂有四個榮銜,每個榮銜中包括兩個因素:1,“奇妙”、策士”應作“奇妙的策士”。“策士”有“設計者”的意思。指出這位新生王治理政事、領袖全民的能力,祂有一個永遠的大計畫要執行(看二,十一章;彌四章)。祂奇妙,因為這個大計畫執行時可令全人類大感希奇(參二十五1)。這個計畫載在本書十一章和二十四至二十七章中。2,“全能的神”亦作“神的戰士”,這位王賦有超乎萬人之上指揮作戰的力量和謀略,他是神在地上的代表(四十9;約二十28)。3,“永在的父”是說這位王永遠存在,厚愛並看顧一切的人。4,“和平的君”指這位要來的彌賽亞能把平安賜給一切有罪但肯悔改接受祂的人,祂的治理可使社會和個人都樂享幸福和安定。聖經中,耶穌基督除了這四個稱號之外,還有:1,永在的全能者(啟一8);2,生命的糧(約六35);3,好牧人(約十14);4,榮耀的主(林前二8);5;大衛的子孫(太九27);6;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啟十七14);7;羔羊(啟十三8)。
彌賽亞將要生為嬰孩和作為神的禮物,來到統治世人(路一31∼33)。祂的完美被描述為:奇妙、策士。更可作:奇妙的策士。“奇妙”通常指“超乎自然、神奇的”(比較士一三18),因此,這片語指彌賽亞是那超自然的策士。祂第一次降臨的時候,為世人帶來永生之道;第二次來臨的時候,將要以完全的智慧統治世人(賽一一2)。“全能的神”。這用語是指申命記十章17節、以賽亞書十章21節和耶利米書三十二章18節當中的耶和華(參看創二4的腳註),並且預言彌賽亞最終要得勝邪惡。“永在的父”。直譯作:永恆的父;即彌賽亞永遠是祂子民的父親,引導他們,關懷和供應他們的需要。“和平的君”。祂要帶來絕對的和平:完整、繁榮和寧靜。現在我們可以個別地認識祂的平安(弗二13∼18);有一天,全世界也都要經歷這種平安(賽二4)。
「奇妙、策士」:按句子結構應作「奇妙的策士」,與其餘三個名稱平行。
「全能的神」:把王喻為神(參詩45:6),因他代表神在地上統治,有神賦予的能力。
「永在的父」:這位君王永遠不變地愛護百姓。
「和平」:不獨指戰事停息,更表示百姓和諧共處,萬物欣欣向榮。
全地的君王、肩負使命的彌賽亞之名稱:①父、神
意味其神性權柄;②奇妙策士
指作為統治者的能力;③和平的君
意味作為統治者的德行與仁愛。
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以賽亞用一個有關偉大和平之君的醒目預言,結束他對將來和平時代的描寫。靠著人的努力,和平永遠不可能在這個世界裡實現。以賽亞所描寫地上將來的國王,將憑著公義和聖潔執政。以賽亞所作的描述,不可能屬於地上的任何統治者。
在宇宙中只有一位完全符合這裡的描述。那就是基督。聖經裡沒有其他地方,能像這裡描述人類的救主和將來的君王那樣,表現了如此崇高的意念,美麗的詞語和強烈的情感。以賽亞在寫這些話的時候,確已見過有關神榮耀的異像。和其他《舊約》作家一樣,有神按手在他身上,有天使在指導著他的筆。詩110篇描寫基督為將來的王,“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詩2篇描寫祂用鐵杖打摔列國。詩45篇描寫祂威嚴地乘車前進。
政權。基督將要統治整個天地(見但2:44
45;太25:31;28:18;路1:32
33;林前15:25
參照詩110:1;腓2:10;啟11:15)。
奇妙、策士。即“奇妙的策士”(見賽11:2
3;25:1;28:29)。這個名字體現了智慧、仁慈和體諒。這個名字會引起宇宙天地一切受造者的快樂,崇敬和讚美(見腓2:9-11;啟5:12
13)。
全能的神。聖子耶穌和聖父都是神。祂與聖父從亙古就是合而為一的(見詩90:2;箴8:22-30;彌5:2;約1:1;14:9
11)。
永在的父。正如聖父是永在的,基督也是永在的。以賽亞稱基督為父。因為從特殊的意義上來說,祂是全人類的父親,是人類的世界的創造主(約1:3;弗3:9;西1:16;來1:2;參照創1:26)。沒有什麼其他的詞能比“父”更加充分地表達耶穌對祂兒女的關愛了。基督執政的時候,對祂的子民將如同一位父親(賽22:21
22;參啟3:7)。
和平的君。見亞9:9
10;弗2:14。和平只能隨公義而來(賽32:17
18)。耶穌是公義之君(耶23:5
6;33:15
16)。祂把自己的義分賜給人。祂降臨世界帶來和平(路2:14;約14:27;另見腓4:7)。
6-7 神賜給子民一位新王,他出於大衛家,擁有權能、智慧,且愛護百姓,令國家永遠太平。
【假如基督是三位一體神中的聖子,在以賽亞書九6,他為何被稱「永在的父」?】
以賽亞書九6預言那將要來的救贖主,就是同時擁有神性及人性的耶穌基督。經文指出「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英文用王子)」。一般來說,希伯來原文都被翻譯成上述的樣子。然而,譯文所用的字眼頗需要商確,因為讀作'abi'ad的希伯來文,按字義應譯作「永恆之父」(意即永恆由他而生)。誠然,在形容性的語句中,'ad'及olam常用以代表構成物,但這種用法不合本段經文的上文下理。這節經文的前半部強調基督作為聖子的身份,即暗指他的道成肉身。由此看來,下半截卻強調他在三位一體神裡頭的父性,是於理不合的。基於此,我們需按字面理解這句經文的意義——他就是'ad之父(父意即創始者),而'ad的含意是「永恆」,這個字一般都與'olam)(解作「代」、「永恆」)連在一起,在聖經裡最低限度已出現十九次之多。 'ad通常指在時間上持續至無窮盡的將來,因此通常是暗指「永恆」,而這個意思正與'olam相同。換言之,'ad與'olam,差不多可被視為同義詞,並可互換而無損文意。
據上文看來,將'bi'ad(意即「永恆之父」)視為「永恆的創始者」,但含意並非無始無終的永恆(若然,這經文就是指父神本身),卻是指在時間上始自創世之時,以迄其終結。換句話說,對基督的這個稱謂——這世界的創造者,是將世界視為在時間上的連續統一體;至於這稱謂的完備含義,則見於約翰福音一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賽九6 王位後繼有人的預兆】在古代近東地區,王室繼承人出生是件大事。埃及神話中的法老誕生就是個例子。哈蘇雪的出生被當作亞孟神下達的諭旨,宣告她所要成就的豐功偉業。她的名字由天所賜,受到神的保護與賜福。即使這段神話出自哈蘇雪的計謀,藉此宣稱自己的王位合法,但是這種宣告用在出生儀式並沒有不妥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6 王位名與古代近東的稱號問題】古時國王登基,取一個王位名是很普遍的情況。撒珥根的意思是「合法的王」,恐怕不是當王的人剛好有的原名。其他則是稱號,藉此將某些特質或成就歸諸于王。埃及的登基儀式,有一悠久莊嚴的傳統,就是賜給法老五個稱號,表達埃及人相信法老也是神。不過,烏加列王尼柯梅帕(Niqmepa;主前第二千年紀中葉)的稱號更複雜,其中包括了「公義之主」、「皇室主人」、「保護與建造的王」等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6 古代近東的字句名】古代近東的名字通常在敘述某件事,就是說名字本身就是個自立的句子。很多是關乎神祇。譬如從
Ashurbanipal(亞述巴尼帕)、Nebuchadnezzar(尼布甲尼撒)、Ramese(蘭塞),都可發現神的名字在裡面(斜體部分)。即使對聖經認識粗淺的人,也會注意到以色列人的名字有很多以
iah 或是 el 收尾,或是以 Jeho 或
El 起頭。這些都代表以色列的神。而這種名字稱為「神義名」,肯定神的屬性、宣告神的特質,或是祈求神的祝福。有關本節的稱號,一種解釋是該稱號反映出神的重要特質:神聖戰士是天外的籌畫者,是時間的主宰,是和平的君王(請注意,不是所有的名字都用「是」的這種結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6 古代近東的複合名】八章\cs161節的「瑪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是個複合名,裡面有兩句對稱的敘述。因為九章6節給孩子的是一個名字,而不是多個名字,令我們不由得認為這也是一個長又複雜的「神義名」。這種複合名在古代近東並不常見,所以以賽亞沒有當作平常的情況。亞述使用複合名,可見於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替在卡拉(Calah)建造的宮殿與城門起名字。他把城門命名為「正義之門賜給四方統帥正確判斷,令群山與海洋稱臣,容人類來到他們的主子面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7】「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暫編註解〕彌賽亞“在大衛的寶座上”作永遠的統治,要等到基督再來的時候才能實現。
用詩的語言描述堅固神子民國度的基本方法:公平與公義
動機是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耶和華的熱心”也可表達為“神的激情”
可以感覺到神的愛何等熾熱、強烈。
祂的政權。但以理曾預言基督的國度將粉碎地上的列國,“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2:44;參啟11:15)。天使加百列宣告“祂的國也沒有窮盡”(路1:33)。
大衛的寶座。大衛是基督的預表。藉著基督,大衛的寶座將永遠堅立(創49:10;撒下7:11-13;詩89:3
4
29
36;132:11
12;耶23:5;33:17;路1:32;見申18:15;代上28:7;太1:1注釋)。
以公平公義。直譯是“藉著公平和公義”(見賽11:4
5;16:5)。
熱心。神為什麼要做這一切呢?祂是受到聖潔熱情的感動,愛心的激勵。祂是愛,不能靜止不動。當祂想到人類迷失在罪中的時候,就開始祂恩典和榮耀的工作。沒有什麼比愛更強大的力量,也沒有什麼比愛能感動人作出更的犧牲或更勇敢的服務。基督包容一切的愛心,促使祂以無私的精神,“公平公義”的服務進行統治。
【賽九7 未來的王帶來理想治權的觀念】在稱為《瑪爾杜克預言》(約主前1100)的作品中,「預言」有個國王會重建神殿與巴比倫。在他治理之下會有改革、穩定、繁榮。因他的蒙神寵愛,天上的門將永遠敞開。神借著這位王治理的結果是和平與正義。「瑪爾杜克預言」或許是國王的宣傳作品,欲將預言內容應用於自己,不過由此看出以賽亞的措詞是描述將來的理想國度頗為人熟知的手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8】「主使一言入於雅各家,落於以色列家。」
〔暫編註解〕神的話滿有能力,一旦向北國發出,必產生果效。
此前
以賽亞以高昂的語氣宣告偉大的彌賽亞救恩的盼望。這段經文則以憤怒之情痛斥腐朽透頂(14節)、驕傲頑梗的北以色列。
使一言入於雅各。上下文(第9-17節)表明,以下的信息是針對“雅各”的,預言了神的懲罰。本節開始了一個新的段落,延續到賽10:4為止,包含了神對以色列的斥責。在榮耀中統治之王的異像結束了。先知把注意力轉到了當前的局勢。時間與前面的章節是一樣的,因為亞蘭的利汛還活著(第11節)。這個信息一定是在利汛死亡的西元前735年和732年之間發出的。
落於以色列家。雅各和以色列在第8節中都有提到。賽9:8到10:4的信息主要針對通常稱為“以法蓮”或“撒瑪利亞”的十個悖逆的支派(賽9:9
21)。本章14節裡的“以色列”幾乎可以肯定是指北方的王國。但第8節的“以色列”是指北方的以色列,雅各是指猶大嗎?若是這樣,神就是通過猶大向以色列傳遞了了這個信息。然而從廣義上說,以賽亞經常用雅各和以色列來代表所有神的選民(見賽10:20-22;27:6;29:23;40:27;41:8
14;43:1
22
28;44:5;46:3;48:1
12;49:6)。在北方王國最終覆滅以後,這兩個詞一般都指猶大。
8-12 驕傲自恃的罪:以法蓮顯然以富足自誇,受挫於敵人後仍自稱要以上乘的材料(石頭、香柏樹)重建家園。
9:8-10:4 以法蓮使神怒氣大發:北國作惡多端,雖被神屢屢責打,仍無悔改之意,故此,神的怒氣大大發作,並不縮回祂的手,繼續施行刑罰。
九8∼一○4 以色列的北方支派即將受到審判,而且那是罪有應得的(8∼12節),是突然的(13∼17節)、殘酷的(18∼21節;留意北國兩個主要的支派“瑪拿西”與“以法蓮”之間的內戰),而且是徹底的(一○1∼4;他們或是被擄,或是被殺,4節)。
【賽九9】「這眾百姓,就是以法蓮和撒瑪利亞的居民,都要知道,他們憑驕傲自大的心說:」
〔暫編註解〕以法蓮和撒瑪利亞的居民: 指北以色列。撒瑪利亞是北國的首都
以法蓮在10個支派中最突出。通常用“耶路撒冷的居民與猶太人”指南猶大(5:3)。
以法蓮。神已經保證,以法蓮和亞蘭進攻猶大的計畫不會取得成功(賽7:4-7)。他們已遭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以色列的比加仍決心繼續進攻猶大。
驕傲自大的心。比加傲慢地拒絕了以賽亞所傳的警告,堅決實施他進攻亞哈斯的計畫。
【賽九10】「“磚牆塌了,我們卻要鑿石頭建築;桑樹砍了,我們卻要換香柏樹。”」
〔暫編註解〕有學者認為本節是指主前七三三年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攻下北國,大肆蹂躪,並奪去大塊領土。
磚牆塌了……要鑿石頭建築: 磚用泥製成
當時
在巴勒斯坦只有窮人才用磚蓋房子。富人或有權勢的人則用鑿出的石頭建築(摩5:11)。窮人使用桑木
富人或有權勢的人使用香柏木等珍貴材料(代下1:15)。以色列百姓非但對即將來臨的災難豪無畏懼
還大吹大擂必靠自己經營更富裕的生活。這些惡人毫不羞愧地暴露自己的無知
不認識眼不能見之真理與正義的力量。
以賽亞在這裡指比加以前的挫折和他彌補過去損失的計畫(見賽7:1)。就像磚牆倒塌以後,比加要用石頭代替磚塊來重建。“桑樹”已經砍伐(見路17:6;19:4注釋),比加卻要用更加昂貴和耐久的香柏樹來代替(見王上10:27)。他在表現自己的頑梗,和公開蔑視上天的旨意。
【賽九10 由磚頭到鑿好的石頭、由桑樹到香柏樹】曬乾的泥磚是巴勒斯坦普遍的建材,價廉好用,而且也相當堅固。桑樹(NIV:「無花果樹」)也是該區常見的一種樹,生長快速,但是因為性質近似於灌木,質地又軟,因此作樑柱極不理想,然而還是有人用。鑿好的石頭與質地堅硬的進口香柏木作對照,代表了繁榮與長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11】「因此,耶和華要高舉利汛的敵人來攻擊以色列,並要激動以色列的仇敵。」
〔暫編註解〕「利汛的敵人」:利汛為亞蘭王。若按下句「以色列的仇敵」來看,這裡應指「以色列的敵人」(七十士譯本作:錫安的敵人);或許指亞述,即亞蘭與以色列的敵人。
神要派遣利汛的仇敵亞述人來攻擊以色列。見王下15:29關於提革拉-毗列色對比加所採取的措施。
11~12 11節亞蘭王利汛的仇敵攻打以色列
毫不為怪。12節
以色列的同盟國亞蘭與非利士都反戈攻打以色列(王下16:9;17:3)。惡人表面上似乎 像朋友
但只要有利益衝突
便會立刻倒戈相戰。
【賽九12】「東有亞蘭人,西有非利士人;他們張口要吞吃以色列。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他的手仍伸不縮。」
〔暫編註解〕亞蘭人。這一次,亞蘭與以法蓮結盟攻擊猶大(賽7:1
2)。但是神應許使亞蘭人轉而攻擊他們的宿敵以色列。東方國家的同盟是很脆弱的。今天的朋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敵人。亞蘭人將從北面和東面攻擊以色列,非利士人將從南面和西面攻擊他們。希伯來人是以面朝東方來確定方向的(見創29:1;出3:1;民3:23注釋)。所以亞蘭人“在前”,非利士人“在後”。
仍伸不縮。參出7:19;8:5等和賽5:25。該詞用來表示其他的懲罰。神已經懲罰過以色列,但祂的手仍伸不縮,好象還要懲罰這個民族。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佔領了以色列的大片領土,但沒有毀滅她。將來摧毀這個國家的,是將來撒縵以色五世的圍攻。
【賽九12 亞蘭人與非利士人】這兩個群體也是亞述在主前七三四至七三二年間的主要攻擊目標。認為他們與以色列一同被利汛的敵人吞噬,雖然不無可能,但是會很奇怪。因為利汛是亞蘭王,我們很難把這兩族人看作是利汛的敵人。另一可能是指被捕的非利士人與亞蘭人被迫加入亞述軍隊,攻打以色列。有不少證據顯示,提革拉毘列色統治期間常常這麼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13】「這百姓還沒有歸向擊打他們的主,也沒有尋求萬軍之耶和華。」
〔暫編註解〕沒有歸向。神曾降下祂的懲罰,不是為了毀滅,而是為了促使百姓悔改。但他們沒有接受神責備的信息,繼續頑梗作惡,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更加嚴厲的懲罰。
擊打。參賽1:5
6注釋。
13-17神再次擊打以法蓮,領袖和平民無一倖免,因為他們都多行不義。
【賽九14】「因此,耶和華一日之間必從以色列中剪除頭與尾,棕枝與蘆葦。」
〔暫編註解〕“頭”“尾”“棕枝”“蘆葦”均指以色列人的領袖。十九15處則指埃及的領袖。
「棕枝」:指領袖。「蘆葦」:指平民。
棕枝與蘆葦: 棕枝象徵尊貴人
蘆葦生長在低濕的草地
象徵低賤的庶民。
從以色列中剪除。由於以色列不悔改,神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懲罰,剪除他們的“頭與尾”(見第13節注釋)。國家將完全毀滅。那些把國家引入歧途的人受到了特別的懲罰(見第16節)。
棕枝與蘆葦。雄偉的“棕枝”是可能指國家的貴族和官長。“蘆葦”可能指假謙卑(賽58:5),或根據賽9:14
15,指假先知。
14~16頭與尾: 是動物控制方向的重要器官。以色列的長老與先知將百姓引到虛妄之路。在任何社會
領袖的墮落都問題重大。因此
領袖的清廉與公正是衡量一個社會的尺度<耶22:1-7
領袖的責任>。
【賽九14 棕枝與蘆葦】經文不是指棕枝被砍的日期,而是指樹幹頂頭生出來的棕櫚葉狀的枝子。由於頭尾不分,兩端皆朝一個方向發展。棕枝與蘆葦都是隨著風向彎曲的植物,不能自行往哪方向擺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15】「長老和尊貴人就是頭,以謊言教人的先知就是尾。」
〔暫編註解〕長老。見賽3:2
3。在國家的主要領袖中有首領,法官,民政和軍事長官。對這種人的懲罰將特別嚴厲。
以謊言教人的。國家中最可惡的階層是那些負有屬靈領導責任,卻把百姓引到錯謬和愚昧道路上的人。以賽亞在斥責的信息中沒有放過他們(賽28:7;29:9
10)。
【賽九16】「因為引導這百姓的,使他們走錯了路;被引導的都必敗亡。」
〔暫編註解〕國家一定要有領袖。但領袖有時會引人走錯路。許多國家遭受厄運,就是因為其領袖領錯了路。想要做領導,就要認真考慮作為領導的重大責任。國家的命運取決於他的引導和他所樹立的榜樣。以色列的失敗是因為她的領導人把百姓領到了錯路之上。
【賽九17】「所以,主必不喜悅他們的少年人,也不憐恤他們的孤兒寡婦。因為各人是褻瀆的、是行惡的,並且各人的口都說愚妄的話。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他的手仍伸不縮。」
〔暫編註解〕褻瀆: 含有“百姓舉止放縱無禮”之意
指百姓與領袖一起拜偶像
一同變為污穢無善行之人(詩14:3)。一直以來
孤兒寡婦倍受欺壓
卻一直蒙受神絕對的憐恤(出22:22;申10:18;14:29)。但是他們也轉去拜偶像
將要承受神公義的震怒。這意味著不再有配得神憐憫的百姓。如此悖逆的以色列
與連十個義人都沒有的受到審判的所多瑪及蛾摩拉全然相同(創18:32)。
不喜悅。死海古卷1QIsa 是“不憐憫”,似乎更符合上下文。
褻瀆的。見太6:2;7:5;23:3
13。以色列敗亡的時候,百姓已完全把自己交給了罪惡。他們雖自稱信奉宗教,卻公開依戀罪孽。所有的階層都被捲入,所以不論老幼都要接受懲罰。當罪惡越過了一定的界限時,公義就要求降下刑罰。
【賽九18】「邪惡像火焚燒,燒滅荊棘和蒺藜,在稠密的樹林中著起來,就成為煙柱,旋轉上騰。」
〔暫編註解〕百姓的惡行蔓延,如同星火燎原。
以賽亞將邪惡比作吞滅荊棘、蒺藜
燃燒整個樹林的烈火
以及防礙公義之光照耀世界的煙柱。星星之火氣勢逐漸加強
兇猛地吞食一切。最終
烈火所發的熱氣與上騰的煙柱籠罩整個天空。漫延在猶大的惡行
最終也以這種方式覆蓋猶大全城
妨礙神聖潔旨意的正確傳達。表明猶大百姓驕傲頑梗
並不接受這預言就是神的話語。
這裡形象地描述了犯罪的最後結果。罪惡只會傷害人,不會醫治人。邪惡象火焚燒,留下灰燼和荒蕪。它不會修理或建造。荊棘和蒺藜,只會產生破壞,象徵百姓中所氾濫的罪孽(見賽5:6;7:23-25;10:17;27:4;32:13)。國土如果長滿荊棘和蒺藜,就會排擠森林中的好樹。罪惡也會如火焚燒自己。罪惡會遭到懲罰的。事實上它的懲罰是自惹的(見賽33:11
12;耶21:14;珥1:19
20;來6:8)。如此,土地就會得到潔淨,好讓青翠的新樹茁壯成長(見彼後3:10-13)。
18-21以法蓮經過上述的戰亂後仍不徹悟,繼續沈迷於罪惡中,所以,神就讓國家內哄,邁向滅亡。
【賽九19】「因萬軍之耶和華的烈怒,地都燒遍;百姓成為火柴,無人憐愛弟兄。」
〔暫編註解〕「因萬軍之耶和華 ...... 火柴」:形容神的忿怒如火般燃點在百姓身上。
18節指惡人的罪行像煙柱一樣繚繞在全地。19節描述神的火從天而降
燒盡腐朽、彌漫著濃煙的惡臭之地。
地都燒遍。見第1、2節注釋。先知看見了混亂的場面。人們茫然不知所措,全地充滿黑暗。憤怒,悲痛,仇恨,邪惡,殘暴和冤屈,撕扯著人的心,燃起他們的仇恨,使他們與鄰居為敵。罪惡的最終結果就是這樣:“人都要用刀劍殺害弟兄”(結38:21),“各人彼此揪住,舉手攻擊”(亞14:13)。
【賽九20】「有人右邊搶奪,仍受饑餓;左邊吞吃,仍不飽足。各人吃自己膀臂上的肉。」
〔暫編註解〕「各人吃 ...... 的肉」:七十士譯本及猶太經典他勒目作:「各人吞吃鄰舍的肉」,整節形容以色列內哄的情景。
這是貪婪和腐敗的最後結果。自私最終要耗盡自己。不關心鄰居福利的人,實際上是在危害自己的最高利益。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果不讓鄰居也得到幸福,人就不可能完全幸福和興旺。靠壓榨同胞發財的人,是在自取敗亡。當各國彼此攻擊,追求自私的利益時,他們正在犯下最大的蠢行,因為他們是在毀滅自己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正如過去人們因貪欲和糾紛自相殘殺,國家相互摧毀,如今的世界也正在製造自己的毀滅。
20~21暗示北國的內亂。吞吃己肉的可怕情景暗示
以被比作國家雙臂的兩大勢力——以法蓮與瑪拿西為中心
分成兩派進行自我毀滅。以賽亞預言他們在共同的敵人猶大面前暫時結盟
必不能遂己意。
【賽九20 吃人肉】我們不確定,這節經文是否指吃人肉。不過,主前七世紀的亞述條約,吃人肉是一定加上去的咒詛。如果發生嚴重的饑荒(一如《阿特拉哈西斯史詩》所敘述),或是圍城(一如亞述巴尼帕在主前650年圍困巴比倫),食物短缺之際,會發生這種情急之餘的下下策。亞述條約預測的就是這種情況。圍城戰術在古時很普遍,因此吃人肉可能不是什麼希奇的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九21】「瑪拿西吞吃(或作“攻擊”。下同)以法蓮,以法蓮吞吃瑪拿西,又一同攻擊猶大。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他的手仍伸不縮。」
〔暫編註解〕以色列發生內戰是神的刑罰。以法蓮和瑪拿西是北國的兩個最大的支派。
「瑪拿西 ...... 瑪拿西」:有人認為是指耶羅波安二世之後,層出不窮的弑君篡位情況,尤指瑪拿西人比加弑以色列王比加轄一事(見王下15:25)。
「一同攻擊猶大」:比加王與亞蘭王利汛攻打猶大,強逼他加入抗亞述聯盟。
瑪拿西吞吃(或作:攻擊;下同)以法蓮。這兩個支派是弟兄,有著共同的利益。但當以法蓮和瑪拿西相互為敵的時候,他們就必然同歸於盡。而當這兩個支派聯合起來攻擊他們的兄弟猶大時,就註定他們的末日來到了。沒有一個國家像以賽亞時代的北方王國那樣,長期經歷這麼多的罪惡,貪欲和流血。
仍伸不縮。下一章繼續本章的思路,進一步列舉神伸手要懲罰的罪惡。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