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賽亞書第十九章拾穗

 

【賽十九1「論埃及的默示:看哪,耶和華乘駕快雲,臨到埃及。埃及的偶像在他面前戰兢;埃及人的心在裡面消化。」

  〔暫編註解〕「耶和華乘駕快雲」:比喻神將迅速施行審判。

         論埃及的默示。這是本章的標題。關於”默示”,見賽13:1注釋。本章可以視為第18章的繼續,因為當時古實(努比亞)和埃及是統一的;埃及受一連串古實的國王所統治(見賽18:1注釋)。但本章的畫面與前一章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裡說神“乘駕快雲”,給那個不幸的土地帶來懲罰。按比喻中的語言來說,甚至連埃及的諸神也要在天上的神面前戰兢。

         1~4更加信靠神。以賽亞預言埃及將出現政治、宗教的混亂,即因內亂及暴君的登場,導致社會動盪不安,百姓陷入迷信。B.C.725左右 從以色列王何西阿抵抗亞述時開始 埃及發生激烈的內亂 專制王權分為兩個王朝 爭奪位於首都的亞捫大祭司職務。根據這些事實可以推測 以賽亞可能是在B.C.725前宣告了對埃及的預言。在現代社會 一國處於亂世 亦會出現類似的症候群。聖徒當更加節制 信靠神伸張正義與公義(13:12-14;帖後2:1-3)

         1~7埃及滅亡的教訓。描繪埃及的急速衰敗。埃及受到審判 背後隱藏著深遠的屬靈意義。歷史上 每逢猶太人遭遇患難 埃及就是他們投靠的藏身處(12:14;42:1 2;14:12;王上11:40;2:13-15)。一些猶太人內心深處信靠眼所能見的埃及偶像與繁榮 多於眼所不能見的神。神要除去損害自己百姓信仰的埃及影響 以示警告。以賽亞描繪埃及:①政治的衰敗(1-4);②經濟的沒落(5-10);③精神的退步(11-15);④亞述的入侵 使民族性完全被毀滅(3:8)

       1-15  埃及受罰:神要審判埃及,顯明祂的主權,使祂的百姓知道倚賴埃及是何等愚蠢的事。埃及遭受的禍亂針有:宗教破產(1 3)、內哄(2)、暴政(4)、 自然界的災禍(5-10) 、 朝中決策者昏庸無能、通國上下一無所成(11-15)。

         19:1~20:6對埃及的預言。第七個對外邦的預言 主要對象是埃及 也包括亞述與古實。以賽亞在B.C.725之前宣告埃及的毀滅 B.C.633被亞斯那巴成就。此預言不是僅僅宣告外邦人一時或永遠的滅亡;也論及日後他們將與以色列一起悔改歸回、事奉神,即預言連外邦人都參加的普世福音時代(19:18-25)。一切預言都超越人的能力 然而“外邦也將得救”的預言遠遠超越人所有想像與推理 再次證明聖經的權威與真實性。此預言結構:①猶大拜偶像、心存驕傲 信靠眼所能見的多過依靠神 但其羡慕物件埃及卻沒落(19:1-17);②埃及、亞述(攻陷埃及卻被其他勢力所滅)與以色列恢復友好關係 一起敬拜神的場面(19:18-25);③重回現實 埃及衰敗的氣息漸趨濃厚(19:1-17) 在亞述入侵時達到高潮。埃及被攻陷 埃及人與古實人被擄去(20:1-6)。本書預言未按時間順序排列 各預言也具雙重性 但以賽亞具體列舉外邦人悔改與世界和平時代必將到來的前景 再次證明新舊約聖經完美的統一(彼前2:9 10;21:1-7)

 

【賽十九1 主前第八世紀的埃及】埃及在主前第八世紀一直是個分裂的國家。示桑克的後繼人在泰尼斯的政權並沒有受到底比斯的王朝與三角洲的國王首領認可。主前七四五年以後,亞述帝國在提格拉毘列色三世帶領下擴張版圖,威脅到埃及,因此導致了古實王皮安齊與沙巴卡的興起。他們統一埃及全地的雄心因為薩伊斯為首,結合了北方的省分,停頓了二十年。薩伊斯之所以能反抗成功,是因為與非利士與黎凡特其他地區的貿易增多所致。亞述邊境省分(非利士、以色列、外約但)可能是尋求薩伊斯國王特夫納克特(Tefnakhte)援助來反抗亞述。主前七一二年,蘇丹國王沙巴克終於征服了下埃及,整個國家再次成為第二十五王朝的單一政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 以雲彩為戰車】神乘雲彩戰車以雷霆萬鈞之姿穿越天空,是聖經中常見的意象(詩六十八4,一○四3;耶四13)。形容神在風暴中顯現,也見於提到烏加列神祇巴力的文獻。在《阿赫特史詩》,或是巴力與亞拿特的輪回故事,都稱巴力是「乘駕雲彩的」。巴力的特性就是對風暴發號施令、發出閃電,或是以神聖戰士的身分沖向戰場;這些甚至記載於埃及的亞馬拿檔。雅巍身為創造主、豐饒之神、神聖戰士這些特質,與早期文獻裡提到的神明特質有很多相同之處。雅巍採用古代近東其他神祇的稱號或具備的能力,是為了對以色列人顯明,祂是獨一的屬天能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 偶像戰兢】此處同時提到神明/偶像與埃及百姓都因著雅巍掌管整個大自然、受造物、萬國萬邦,而為之震懾。以擬人化的手法形容偶像「戰兢」,與《吉加墨斯史詩》以及《阿特拉哈西斯史詩》異曲同工。這些作品提到美索不達米亞的眾神集體造出洪水,卻被水力的兇猛嚇到,像是一群躲在牆後的膽小鬼一樣畏畏縮縮。雅巍浩浩蕩蕩地進入埃及,可與下列經文對照:詩篇九十六45譏諷偶像,以及以賽亞書對那些「滿了偶像」卻沒有真正屬天能力的國家所持的看法(賽二8,十1011,三十一7)。──《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2「我必激動埃及人,攻擊埃及人,弟兄攻擊弟兄,鄰舍攻擊鄰舍,這城攻擊那城,這國攻擊那國。」

  〔暫編註解〕埃及會經歷內戰。

       本節可能指埃及人推翻古實王朝的統治後,國家分裂的情況。

     本節準確地描寫了經常導致埃及人失敗的那種災禍。如果埃及人團結一致,就沒有一個古代的民族可以打敗他們。他們在南面受到尼羅河的保護;在西面和東面受沙漠的保護;在北面是大海。他們的天然屏障是非常理想的。只有埃及人自己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他們內部的動亂和紛爭造成了他們的衰弱和毀滅。埃及人經常彼此為敵。各地的首領紛紛起來,要攫取對同胞的最高控制權,結果至少是無政府狀態和混亂,有時還被外敵所征服。後來埃及的首領們雇用了外國人來防禦他們的同胞,結果希臘人開始對埃及的事務產生重大的影響。最後到了西元前525年,波斯的岡比西斯王進軍埃及,被加冕為第二十七王朝的首任法老。埃及輝煌和獨立的日子就此告終。

 

【賽十九3「埃及人的心神必在裡面耗盡。我必敗壞他們的謀略。他們必求問偶像和念咒的、交鬼的、行巫術的。」

  〔暫編註解〕埃及人的智慧、謀略、偶像、邪術都不能使他們脫離困境。

     神藉著敗壞埃及人的謀略而使他們降卑。他們向自己的偶像尋求引導和智慧,結果更加混亂和愚蠢了,從而加速了國家的滅亡。

 

【賽十九3 求問偶像與死者】以賽亞按照他在八章19節形容埃及法術的類似筆觸,嘲諷埃及倚靠偶像與靈媒,一點用處也沒有(不過請參:撒上二十八711)。關於古代埃及的祭司與職業法師如何使用法術的資料相當多。他們採用草藥、吟誦、禮儀、放血等方式來治病、驅魔、咒詛敵國與他們的首領,並企圖影響神明的決定。有些法術經文是用來讓亡靈加速受審過程,早早進入極樂來生。埃及人也認為可以為了各種事去求問神明。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打聽消息的《亡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4「我必將埃及人交在殘忍主的手中,強暴王必轄制他們。這是主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暫編註解〕“殘忍主”和“強暴王”指亞述王。主前671年,亞述王以撒哈頓攻陷了埃及。

       “殘忍主”。即亞述的以撒哈頓,他在主前671年征服埃及。

     埃及必受暴君轄制。有學者認為本節預言後來統一國家的森美忒庫法老王(主前六六三至六○九年)、以苛刻手段對待百姓。

         殘忍主。不一定指某一個統治者,因為殘忍的統治者太多了。所以這可能是指亞述民族,而不是某一個國王;後來則是指巴比倫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或英國人統治埃及不幸的國土。埃及人在榮耀和驕傲中完全不理神的勸導。現在神讓他們落在了暴君手下。

 

【賽十九4 埃及的命運】對埃及本土統治者的即時威脅是衣索匹亞國王沙巴卡。他的努比亞王國於主前七一六年終於征服了埃及的三角洲地帶,剛好符合這段時期。以賽亞也可能是指亞述。主前七二○年,三角洲的諸王已經加入由迦薩發起的非利士反抗亞述和撒珥根二世的行動。亞述想要征服埃及,將其納入版圖也是想當然耳的。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和撒珥根二世與沿著西乃與非利士交界的阿拉伯部族締約,幫亞述看守埃及。兩國之間一直劍拔弩張,到主前六六三年亞述巴尼帕終於長驅直入尼羅河穀,攻取了底比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5「海中的水必絕盡,河也消沒乾涸。」

  〔暫編註解〕「海」:埃及人對尼羅河的稱呼。

         。這裡可能指尼羅河(見賽18:2注釋)。埃及的生存有賴於尼羅河。每當尼羅河的水位太低而無法流入灌溉的管道時,經濟的危機就發生了(見創41:34注釋)。尼羅河的低水位會使整個灌溉系統完全乾涸。

       5-10天然的災禍使尼羅河乾涸,以致靠賴此河的主要經濟備受打擊,民不聊生。

     510 旱災會為埃及帶來經濟上的災難。“國柱”(10節)。或作:織布者。

         5~10尼羅河乾涸。尼羅河是埃及的經濟命脈 無異於他們的生命。埃及農夫的收成取決於尼羅河沿岸的肥沃土地與悠然水流;漁夫靠流量豐富的尼羅河捕魚維持生計。對埃及百姓而言 尼羅河乾涸實在是致命的重擊。而且 對他們而言 尼羅河並不是一般的河 乃是他們民族的神賜予的禮物。因此 尼羅河因耶和華遭受如此咒詛 對他們來說是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巨大衝擊<4:9 尼羅河>

 

【賽十九57 埃及對尼羅河的倚賴】一如美索不達米亞任何流域,埃及的農業與商業完全倚賴尼羅河水系。他們很幸運,因為尼羅河是穩定、容易治理的河流,並定時氾濫(時間由文士小心記載,保存在官方記錄)。如果尼羅河不氾濫,就會歉收,工業也會受損(特別是麻布業)。尼羅河的沿岸可以鑿成運河或是灌溉水道,以擴張耕地,或是輕量運輸。另外,尼羅河的規律氾濫給埃及田地帶來肥沃的沖積土,確保作物豐收,減少施肥或是輪耕的次數。交通也主要靠尼羅河上下來回。河上不斷有大量的船隻載著穀物或其他原料、製品、建築石頭來往。皇家信差、官員,以及很多廟宇的祭司航行尼羅河,探察監管田地,或是收稅。其實,埃及幅員遼闊,正因為軍隊能夠借著水路從王國這一端迅速抵達另一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6「江河要變臭。埃及的河水都必減少枯乾;葦子和蘆荻都必衰殘。」

  〔暫編註解〕「葦子和蘆荻都必衰殘」:原先盛長於尼羅河畔的植物,也因河流乾涸而枯萎。

       葦子和蘆荻都必衰殘: 葦子和蘆荻是埃及的特產。極度的乾旱 導致埃及河水與蘆荻一同枯乾。

     江河要變臭。可能指尼羅河三角洲水系和灌溉的管道。

         埃及的河水yeor)。見創41:1注釋。

 

【賽十九7「靠尼羅河旁的草田,並沿尼羅河所種的田都必枯乾。莊稼被風吹去,歸於無有。」

  〔暫編註解〕尼羅河締造了埃及(見創41:34注釋)。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禮物”。如果尼羅河的水位降低,沿岸的作物就會枯萎(第6節),河旁的莊稼將會凋殘,灌溉的管道將會乾涸。

 

【賽十九8「打魚的必哀哭,在尼羅河一切釣魚的必悲傷,在水上撒網的必都衰弱。」

  〔暫編註解〕埃及漁業(民11:5; 29:4)大受打擊。

       打魚的。捕魚是埃及的重要行業之一。水位的降低會使魚資源受到限制。埃及人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食物來源。

     。希伯來語是chakkah(“魚鉤”)。

 

【賽十九9「用梳好的麻造物的和織白布的都必羞愧。」

  〔暫編註解〕紡織亞麻及棉紗的輕工業也大受影響。麻布是祭司穿的衣料,棉布(「白布」)則是平民的衣料。

       白布: 指潔白的布。

     梳好的麻。亞麻布也是埃及的一個重要行業。這是亞麻布業破產的畫面,可能喻指所有的產業。

         白布。可能指“白棉布”(見斯1:6注釋)。參“紫色”一詞,指“紫色布”(見斯1:6注釋;參徒16:14)。

 

【賽十九9 布工業】埃及因為氣候濕熱,因此必須穿淺色布料。新石器時代即已開始種植的亞,就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方法之一。亞能作食品(種子與油),纖維也可以織成布。埃及人在十月底種亞,種得很扎實(能長高,同時防範分枝),於四五月分長到三呎高的時候收割。這些田地很容易受冰雹破壞(出九2325)。幼苗連根拔出來,可以製成細布;較老的用來作繩子或腰帶。首先將莖幹泡在不流通的水槽裡泡爛,然後曬乾,再把纖維分開(書二6)。把乾燥的莖幹搗碎,抽取纖維紡線,長的用來作布,短的留著作燈芯(一31)。布有不同等級,最好的留給法老、貴族、祭司。任何破壞制的行動,都會引起連鎖效應,波及無數在田裡或在工廠的工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0「國柱必被打碎,所有傭工的,心必愁煩。」

  〔暫編註解〕全國上下無不受影響。

       國柱。該詞在詩11:3中譯為“根基”。如果理解為“根基”,那就是指埃及生活和產業的“根基”被打碎了,也可能指“那些充當國家柱石的人將被打碎”(英RSV版)。所有階層的人都將遭受嚴重的乾旱。嚴厲的懲罰將落在全民身上。

     所有傭工的,心必愁煩。英KJV版譯為“所有挖管道的人”。依據的是《塔古姆》和拉丁文武加大譯本。中文則是按原文直譯的。

 

【賽十九11「瑣安的首領極其愚昧;法老大有智慧的謀士所籌畫的成為愚謀。你們怎敢對法老說:“我是智慧人的子孫,我是古王的後裔?”」

  〔暫編註解〕「瑣安」、「挪弗」(13):是尼羅河三角洲的要城,前者曾為首都,另出了兩個朝代的法老王,而後者即古代首都孟斐斯。

       「智慧人的子孫 ...... 後裔」:按一些古籍的描述,埃及祭司以智慧稱著,而不少法老王出自祭司派系;這裡提到的智者兼有智慧的傳統和王室的血統,但他們對神的旨意卻一竅不通(12)。

         希臘人稱瑣安為塔尼斯。該城比希伯倫遲建七年(民13:22)。它位於尼羅河三角洲,在尼羅河的一條東部支流旁邊。該城在西元前第十三世紀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首都。以賽亞的時代過去一個世紀以後,先知以西結宣佈了對該城的嚴厲懲罰(結30:14)。

     1114 埃及那些國際知名的智慧人也不能避免災難,因為耶和華會使他們思想混亂(14節)。“瑣安”(13節)或泰尼斯(Tanis)是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的重要城市。“挪弗”即孟斐斯。

         11-15  國家的首領謀士也變得無能,不能領導國家。

         11~15瑣安的首領…… 挪弗的首領: 瑣安、挪弗和慢毗斯同為埃及三大名城 這些城的首領最受法老寵信 是埃及的實權者。以賽亞栩栩如生地描繪他們的威容、智慧與滿腹經倫 在神的審判前只不過是雕蟲小技。惡人今生在地上的驕傲與無恥 日後在神的審判台前得到的將是羞辱(13:5;21:8)

 

【賽十九11 瑣安的首領】法老宮廷或是祭司當中階級最高的是埃及貴族成員代表。與瑣安相關的貴族位於上三角洲,離地中海南岸二十九哩。他們自認為是埃及古代貴族的直系後代,然而他們處理危機的無能為力顯出這些世家沒什麼實質重要。瑣安在第二十一王朝開始之際(主前1176931年)成為埃及首都,那時以色列的君主制度也開始成形。這裡的根據可能是追憶耶路撒冷與瑣安的官方來往,因為埃及首都在主前八七三年遷至薩伊斯與拿帕塔。──《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1 古代君王的後裔】埃及的歷史悠久沒有中斷,所以官員面臨危機或凶兆之際,會吟誦古時的禱文與咒語(一如咒駡作品裡所發現的內容)。他們或是會參考先前的行政記錄,以及模範官員留下的指示。世世代代記載於蒲草紙上的文化回憶,具有極高的權威,而早年的官員後代也以智慧的繼承人而自傲(包括主前二十五世紀《蒲他霍特普的教訓》,以及主前二十二世紀《梅裡卡雷的教誨》)。但是這麼做也會阻礙別出心裁、有創意的決策。以賽亞譏笑這些人以智慧為傲,卻不知道如何處理當下的危機 (比較四十三89)。──《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2「你的智慧人在哪裡呢?萬軍之耶和華向埃及所定的旨意,他們可以知道,可以告訴你吧!」

  〔暫編註解〕他們: 以下經文應譯為“你去叫法老的大臣 那些自鳴得意的謀士 察明神的旨意 並說給你聽”。

     當法老的拜偶像的顧問們出謀獻策為埃及規劃大事的時候,以賽亞傳達了神要使埃及降卑的旨意。如果埃及所謂的智慧人真有智慧,就會設法弄清神的旨意,勸說這個民族追隨祂的道(見賽47:13-15)。

 

【賽十九13「瑣安的首領都變為愚昧,挪弗的首領都受了迷惑;當埃及支派房角石的,使埃及人走錯了路。」

  〔暫編註解〕“瑣安”和“挪弗”是埃及重要城邑。

       「房角石」:指身負重任的領導者。

     當……房角石的: 隱喻 強調瑣安和挪弗首領在埃及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賽亞為強調他們對埃及百姓的重要性 使用“房角石”這個輔助概念 原文指“最重要的支撐物”或“支柱” 字面意思為“放在建築物一角的奠基石”。詩人曾歌頌公義之門基督為“匠人所棄的石頭 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118:22) 耶穌被長老和法利賽人排斥時 也引用了這句話(21:42-44;4:11;彼前2:7)。埃及的房角石——瑣安與挪弗的首領 只能將埃及百姓引向滅亡。而基督徒的房角石耶穌基督卻將信他的人引向救恩。

         挪弗。或孟斐斯。見耶46:19和結30:13,神宣佈了對埃及首都及其偶像的懲罰。這是下埃及的主要王城之一,也是亞述軍隊入侵埃及時的第一個主要攻擊目標。

 

【賽十九13 挪弗的首領】主前七一五年以前,埃及的三角洲地帶至少由四個互相競爭的法老分治,分成泰尼斯地區(三角洲東區)、萊昂托坡利斯地區(三角洲中區)、薩伊斯地區(三角洲西區)。還有很多自稱獨立,繼承埃及古代王朝的小國。這裡提到挪弗(亦即孟斐斯)是要把埃及的分歧混亂與古時的首都牽涉在一起,突顯古時的輝煌,與現今群龍無首的諷刺成對比。直到努比亞二十五王朝,沙巴卡竄起,才統合埃及成為單一政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4「耶和華使乖謬的靈攙入埃及中間,首領使埃及一切所作的都有差錯,好像醉酒之人嘔吐的時候東倒西歪一樣。」

  〔暫編註解〕耶和華……攙入: 用文學表現形式表明神把不潔之物,即貪婪、情欲、奸詐攙入他們的心思意念中 使其不能照己意行事。這句話容易引起誤會 使人以為神毫無根據地偏愛某些人 或使某些人走上罪惡之路。請查考相關經文(4:21;撒上16:14;19:9;5:16;1:14),以明白聖經的真正含義。閱讀聖經不可斷章取義、固執己見 否則容易錯誤地理解。

     乖謬的靈。直譯是“動搖的心態”,即搖擺不定,沒有智慧。所有的真智慧都來自神。埃及的領袖們變成了愚蠢的人,處於完全的混亂之中。他們的乖僻和混亂不是來自神的,而是因為他們拒絕行祂的道。他們搖晃不定就像醉漢一樣,看上去既討厭又可憐。

 

【賽十九15「埃及中無論是頭與尾,棕枝與蘆葦,所作之工都不成就。」

  〔暫編註解〕「棕枝與蘆葦」:見賽9:14注。

     頭與尾。即所有階層的人,包括驕傲的領袖和卑微的窮人。他們在混亂和苦惱之中一事無成。

 

【賽十九15 棕枝與蘆葦】此處的對比隱喻,請參看九章14節注釋。埃及領袖已經昏庸到首尾不分,或是誰有能力(搖棕枝的物件),誰像蘆葦一樣軟弱,在勇者面前低頭(五十八5)也搞不清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6「到那日,埃及人必像婦人一樣,他們必因萬軍之耶和華在埃及以上所掄的手戰兢懼怕。」

  〔暫編註解〕耶和華……所掄的手: 栩栩如生地表達了神介入歷史中的工作。聖徒當敏銳地覺察神動工的手。

         這是一幅恐怖,沮喪,軟弱和驚慌的畫面。埃及的勇氣消失了。百姓膽怯得像女人一樣。

     16-17   經過上文埃及所提及的災禍,埃及不再如以前一般高傲自負,開始轉向神,對神和祂的子民充滿畏懼。

       1625 “到那日”,將來耶和華降臨的日子,埃及也會敬畏耶和華(16 17節),敬拜耶和華(1822節),與亞述和以色列和平共處(2325節),分享千禧年的祝福。

     1625這裡預言在彌賽亞時代,埃及人來朝拜耶和華,埃及、亞述、以色列這幾個原本互相敵對的國家,能夠和平共存。

         16-25  預言埃及人歸向主:神雖擊打埃及,懲罰她的崇邪與惡行,但至終要施行拯救,叫她回轉。本段可分五小段,每一小段都以「當那日」開始(16 18-19 23-24),強調將來一個特別時期的來臨。這五段逐步道出埃及人的回轉、信奉耶和華,而最後更刻劃出國家之間再無戰事、和平共存的情景。

 

【賽十九17「猶大地必使埃及驚恐。向誰提起猶大地,誰就懼怕。這是因萬軍之耶和華向埃及所定的旨意。」

  〔暫編註解〕猶大是古代東方最弱小的國家之一,而埃及則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當神懲罰埃及的時候,她的自信心就沒有了。埃及拒絕了神的勸告,結果她的百姓在那些原來尊敬和服侍他們的人面前恐懼戰兢。惡人終將承認是神伸手懲治他們的罪惡。

 

【賽十九18「當那日,埃及地必有五城的人說迦南的方言,又指著萬軍之耶和華起誓。有一城,必稱為滅亡城。」

  〔暫編註解〕“迦南的方言”:指希伯來話,可以指有許多埃及人轉向敬拜耶和華,也可以指猶太人居住在埃及城邑。耶路撒冷陷敵後,許多猶太人逃亡埃及(耶四十四1)。“滅亡城”:有抄本作“太陽城”,因希伯來文“滅亡”與“太陽“二字幾乎一樣。可能是指埃及的希裡坡裡城(Heliopolis,拜太陽神的中心,後為巴比倫王所毀(耶四十三1213)。

       “五城”代表埃及全地。“滅亡城”。可能指紇流坡利(Heliopolis),這城從前是敬奉太陽神的,但有一天它要敬拜那獨一的真神。

     埃及的一些城市開始轉向神,敬拜祂。

         「五城」:大抵指首批歸向神的城市。

         「迦南的方言」:在此指在以色列人敬拜神的言語。

         「滅亡城」:原文字根近似「太陽城」,即埃及崇拜太陽的中心希裡坡裡城。先知大概採用雙關語,暗示這異教中心將被毀滅(參耶43:13),成為敬拜耶和華神的地方。

         五城: 爭論焦點是要按照字面數位理解 還是象徵性地理解。關於“滅亡城”,古代抄本的字面意思有兩種:毀滅之城與太陽之城。以賽亞要表明 原本侍奉太陽神的應受咒詛的城也將因神的恩典得救。

         當那日。就是當埃及認識到違抗神旨意的愚蠢和無益時(第17節)。參賽2:11 174:226:129:1852:6;珥3:18;亞2:119:1612:813:114:4 9;瑪3:17類似的話。眾先知似乎專門用“當那日”來指神向各國顯示祂自己並建立彌賽亞國度之時。本章第18-25節是一個有條件的預言,說明按照神原來向世界佈道的計畫,埃及人將承認真神,像希伯來人那樣事奉祂(見第25節)。

         五城。要麼是特指五個沒有注明地名的城市(有人認為是赫裡奧波利斯,萊奧尼托波利斯,埃利潘蒂尼,達夫尼和孟斐斯),要麼只是一個大約數。在長期拒絕神恩典信息的異教的埃及人中間,將許多人歸向神,學習神子民的“方言”和道路。番3:8-10也展示了相似的畫面(又見亞14:16-19)。

         起誓。即發誓忠於神,承認祂是真神。

         滅亡城。希伯來語是`ir haheres。有十五份希伯來語文稿,死海古卷1Qisa,七十士譯本的辛馬庫版,武加大譯本和阿拉伯語聖經均為`ir hacheres或其對應詞“太陽城”。埃及城市赫裡奧波利斯的含義是“太陽城”。赫裡奧波利斯是創41:45 50所提到安城的希臘語名稱,靠近尼羅河東岸,在孟斐斯(即挪弗;見賽19:13)以北19英里(挪弗;見賽19:13),蘇伊士灣北端的偏向西處。耶利米(耶43:13)稱該城市為伯示麥,希伯來語意為“太陽之殿”。這個城市是太陽崇拜的中心。如果`ir hacheres 是正確的話,以賽亞是在說明在“指著萬軍之耶和華起誓”的“五城”中,有一個是過去埃及太陽崇拜的中心“太陽城”。

         18~25關於世界和平的預言。若不從屬靈角度看 對外邦的預言看似帶有消極的民族主義色彩。其實 這段預言與以猶大、埃及、亞述為代表的世界萬國的未來相關 帶有積極的國際主義色彩。18-22節預言猶大的宗教文化影響力將會波及埃及 ;23-25節預言猶大將會成為亞述與埃及親和的媒介。預言神的祝福將會臨到此三國 也是地上萬國。如同19:1-20:6注釋所言 這是日後外邦人也會聽到新約福音的驚人預言。尤其要留意在列強如火如荼角逐時發出此和平宣言。因為 福音指向的是個人與社會的拯救。以賽亞宣告的彌賽亞預言最多 在關於外邦人得救的預言中 他也留下了最強有力的暗示(2:2)

 

【賽十九18 五座城】我們無從以任何歷史記載指認這些城市。耶利米書四十一1確實提到四座以色列人居住的城市(密奪、答比匿、挪弗、巴忒羅),不過與本節可能毫無瓜葛。自所羅門以降,的確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居留(從商或外交)的證據(伊裡芬丁、萊昂托坡利斯)。但是這節經文最重要的一點是雅巍在埃及也受到敬拜,甚至有可能在那些與埃及神祇相關的城市中也受人敬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8 迦南的方言】通常一個外國族群在其他國家居住,應該要學習該國語言,家鄉話只有跟自己人才用,否則很難作生意或是從事外交活動。因此在埃及操以色列的希伯來文或是亞蘭文並不常見。此處很可能指的是學習雅巍學者的著作或是向雅巍獻上的禱告。本節與第1921節一樣,指的是埃及人歸信雅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8 滅亡城】這個詞的意思不明確。各抄本的看法不一致,有的認為原始經文是 heres(毀滅),有的認為是 h]eres(太陽)。七十士譯本又加上另一種譯法:'ir has]s]edeq(正義城)。如果「太陽城」是原意,有可能是指希流坡利斯,太陽神銳之城。如果是指講希伯來文的城市,那麼一場宗教革命就迫在眉睫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九19「當那日,在埃及地中必有為耶和華築的一座壇;在埃及的邊界上必有為耶和華立的一根柱。」

  〔暫編註解〕預言埃及人會敬拜耶和華。

       「在埃及的邊界上 ...... 一根柱」:這根柱是記號(20),表示埃及地屬於神(參創28:13 18)。

         後來在埃及建造了兩座希伯來聖殿。一座在埃利潘蒂尼,建於西元前525年之前,毀於西元前410年。另一座在尼羅河三角洲靠近孟斐斯的萊奧尼托波利斯,約於西元前150年應奧尼阿斯(Onias)對托勒密六世和克婁巴特拉的請求而建造的。但本節不大可能是指這兩座聖殿。第18-25節的預言是有嚴格條件的(見第18節注釋)。埃及人一直沒有發誓效忠真神(第18節),作祂的子民(第25節)。這段預言從未應驗,部分原因是以色列沒有忠實履行所交托她的神聖使命。如果以色列人有忠心,就會有來自所有國家的人,包括埃及人歸向神(見亞14:16-19)。敬拜真神的中心代替崇拜異教之神的中心。先知預見到世界歸向神和事奉祂的時候。但由於以色列的失敗,這個有條件的預言未能實現。然而到了更新的地球上,各國得救的人將會敬拜神(賽11:9;賽45:22 23;但7:27)。

     19-22  埃及人只敬拜耶和華,向祂起誓許願。

 

【賽十九20「這都要在埃及地為萬軍之耶和華作記號和證據。埃及人因為受人的欺壓哀求耶和華,他就差遣一位救主作護衛者,拯救他們。」

  〔暫編註解〕耶和華必垂聽埃及人的祈求。

       「差遣一位救主」:可指神的拯救,或預言基督的救贖。

     差遣一位救主。繼續敘述有條件的預言(見第18節注釋)。

         護衛者。希伯來語是rab,派生出rabbi,意為“我偉大的一位”。死海古卷1QIsa 中是yrd,可能源於radah(“管轄”)或yarad(“降臨”)。如果按前者,就譯為“他將管轄和拯救他們”;按後者是“他將降臨和拯救他們”。後者更加合適。

 

【賽十九21「耶和華必被埃及人所認識,在那日埃及人必認識耶和華,也要獻祭物和供物敬拜他,並向耶和華許願還願。」

  〔暫編註解〕必被……所認識: 在此可以看到啟示的法則 :我們能夠認識神 是因為神使我們認識他 而不是靠著人的努力或方法。認識聖經也是如此 聖靈的光照使人領會聖經的話語。

     “在那日”(第18節),福音的福氣不是以色列所獨享的。

 

【賽十九22「耶和華必擊打埃及,又擊打又醫治,埃及人就歸向耶和華。他必應允他們的禱告,醫治他們。」

  〔暫編註解〕“擊打”。因為在千禧年國度裏的不順服。參看撒迦利亞書十四章1819節。他們若悔改,神便要“醫治”他們。

       神要管教埃及人,如管教以色列人一般。

     以賽亞給埃及的信息,是以懲罰和厄運的預言開始的(第1-17節)。但耶和華是仁慈的神。祂擊打是為了醫治。神懲罰的目的不是毀滅,而是為了復興,對埃及和猶大都一樣。

 

【賽十九23「當那日,必有從埃及通亞述去的大道,亞述人要進入埃及,埃及人也進入亞述,埃及人要與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

  〔暫編註解〕將來亞述不會威脅埃及,二個和平共處,因他們都敬拜耶和華。

       「大道」:大抵象徵邦交。

     從埃及通亞述。以賽亞預見了埃及和亞述敬拜神的日子(見第18節注釋)。各國人民和平相處,情同手足,快樂地服侍神。這個預言將在地球更新的時候應驗,那時大家都會承認祂,“從最小的到至大的”(耶31:34;參賽11:1635:8)。

         敬拜。就是“崇拜”。

 

【賽十九24「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

  〔暫編註解〕24-25   以色列作為神子民的獨特地位與外邦亞述和埃及共享,因他們都蒙神賜福。這暗示普世都蒙受救恩之福。

 

【賽十九25「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福了!”」

  〔暫編註解〕……我的百姓 ……我手的工作 ……我的產業: 對猶太人以外的外邦人 神使用所有格“我的” 這在舊約時代是劃時代的事件。這明確顯示 神揀選以色列作選民是展開救贖的方法 不是目的。從外邦人的角度確認了所有人皆可與神建立關係。以賽亞在民族遭遇危難之際 始終貫徹最堅定的愛國路線 但他發出此番預言 表明真正的信仰與愛國並不相悖 愛國心不受閉鎖的國粹主義限制。

     以色列人認為只有自己是神的子民。他們忘記了祂是全地的主宰,希望各國都得救。以賽亞在這裡向以色列人指出了他們的機會和職責。異教的亞述和埃及認識神的時候將會來到。何西阿見過類似的異像(何1:10)。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