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以賽亞書第二十一章拾穗

 

【賽二十一1「論海旁曠野的默示:有仇敵從曠野,從可怕之地而來,好像南方的旋風,猛然掃過。」

  〔暫編註解〕“海旁曠野“:把巴比倫城所在的大平原。

       “海旁曠野”。即巴比倫所在的平原。

     「海旁曠野」:巴比倫的邊界南伸至亞拉伯曠野(沙漠),境內散佈湖沼,另有幼發拉底河流過,地勢平坦,國土猶如海旁的淺灘(耶51:42-43)。下半節大抵指瑪代軍隊(2)洶湧而至,如巴勒斯坦南部的沙漠地帶有烈風吹過一般。

         海旁曠野: 指巴比倫帝國。米所波大米(現今伊拉克)的古代都城巴比倫 如同要塞 被山巒、沙漠重重圍繞 被兩條河(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和許多水溝環繞 好比漂浮在大海中的島嶼。因地理特點 巴比倫人生活奢侈淫逸 拜偶像之風尤為嚴重。他們服侍的主要神明有太陽神、月神等。巴比倫糾集周邊勢力逐漸強大 在中近東地區政治、文化方面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13)。他們對以色列政治、宗教、文化的影響也非常大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南猶大被擄至巴比倫(B.C.586-516)。聖經描繪巴比倫為宗教、道德性罪惡及驕傲的仇敵的象徵(7:4)。考慮到猶太人的宗教信念及巴比倫統治者對猶太人的殘酷懲罰 這點很容易理解。初期教會也繼承了對巴比倫的此番評價 認為巴比倫象徵魔鬼的領域 充滿諸多褻瀆神和崇拜偶像的行為(17:5)

         論……默示。見賽13:1注釋。

         海旁曠野。雖然沒有提這個嚴肅的信息所指國家的名字,但顯然是指巴比倫(見第29節;參第4節)。七十士譯本裡沒有“海”。以賽亞似乎把漫無邊際的曠野比作海洋。有人把這個詞譯為“沙漠”。

         有仇敵從曠野KJV版為“來”。“它”不知是指“默示”,還是應譯為“他”,即入侵巴比倫的以攔瑪代人(見第2節)。後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因為第2節要以攔人和瑪代人“上去”。如果這樣,這次侵犯就被比作來自南方的一陣旋風(希伯來語是negeb;見創12:9注釋)。以攔-瑪代就是以賽亞所指的可怕之地。

         1-10  巴比倫傾覆的可怕異象。

         1~10巴比倫的滅亡原因。第八個對外邦的預言 對象是巴比倫。與第一個對外邦的預言(13:1-14 23)相同。神為責備猶大背棄所立之約 使用巴比倫作為工具。此時 它卻成為被審判的對象。由此可以領悟深刻教訓。聖經明確指出 巴比倫的滅亡是因為他們廢棄公義(47:5-8)。這第八個預言前半部論及巴比倫滅亡時的可怕情形(1-5)及侵略軍的威容(6-9);後半部記錄對猶太人的安慰(10)

         1-17  將受審判的三個民族 ── 巴比倫(1-10)、以東(11-12)、亞拉伯(13-17)。

 

【賽二十一1 海旁的沙漠】NIV)此處的希伯來文像和合本譯作「海旁的曠野」,或是「沼澤地」都更恰當,因為這兩種譯法都符合美索不達米亞的南方狀況,因為靠近波斯灣的地區,都是濕地與泥濘地。這裡的重點在於主前七○三年亞述攻佔巴比倫,並驅逐其領袖默羅達巴拉但。希西家宮廷裡的反亞述陣營指望巴比倫能夠反抗亞述成功,讓週邊的省分如猶大有機會獨立。但是亞述在西拿基立手下重振雄風,這股盼望就破滅了。禍哉神諭正反應出這種失望之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2「令人淒慘的異象已默示於我。詭詐的行詭詐,毀滅的行毀滅。以攔哪,你要上去!瑪代啊,你要圍困!主說:“我使一切歎息止住。”」

  〔暫編註解〕“以攔“:在底格裡斯河流城下游東北。以攔人為亞述、巴比倫的世仇,後來與波斯聯手征服巴比倫(主前539年),解除各國所受壓迫(“歎息止住”)。

       “以攔”。波斯。

     「詭詐的 ...... 行毀滅」:意指行詭詐、好毀滅的巴比倫遭受敵人同樣對待。

         「以攔」:當時為波斯的屬地,在此大抵代表波斯與瑪代聯盟取替巴比倫,成為一大帝國。

         「使一切歎息止住」:巴比倫滅亡,先前受她轄制的國家得免奴役之苦。

         位於巴比倫東南部 是挪亞之子閃的長子以攔後裔所建立的國家 曾統轄過龐大領土 北到瑪代底巒地帶 南疆包括波斯灣附近。波斯王古列遠征巴比倫 此地淪為波斯附屬國。所以 此處以賽亞提及的以攔代表波斯。對希伯來人而言 波斯是生疏的名字 以攔卻耳熟能詳(14:1) 如同用首都之名指稱國家。瑪代位於以攔東北部、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帶。波斯王古列自即位(B.C.558)就與瑪代爭霸 終於在B.C.550統一瑪代。瑪代與以攔一樣代表波斯(Persia)。這兩國被波斯吞噬是必然的 因以攔與瑪代是波斯攻佔巴比倫的前沿陣地 是重要的戰略地帶。可以用“波斯啊”概括以賽亞的呼聲“以攔哪……瑪代啊”。古代近東帝國史與整個聖經時代 從舊約以色列王朝至主後約翰記錄啟示錄的時期 都有深切關聯。聖經一直在證明神在掌管、展開一切的歷史。

         先知的眼前出現一幅淒慘的畫面:一股強盜勢力正在從事詭詐,暴力和破壞。這就是巴比倫(見賽14:4 6),“詭詐的行詭詐”。本節呼籲以攔和瑪代去阻止它,結束它所造成的悲傷和歎息。

         2-5  先知在異象中見巴比倫被毀滅的慘況。

 

【賽二十一2 以攔與瑪代的角色】9節雖然清楚說到受攻擊的城市是巴比倫,但以攔與瑪代在這些事件所扮演的角色則不甚明確。主前七二○年默羅達巴拉但在巴比倫建立自己的地位之際,這兩個來自底格裡斯河東邊的伊朗民族都曾出過力。撒珥根二世推翻了默羅達巴拉但,他在主前七一○年逃到以攔。先知在此有可能呼籲以攔與瑪代再次幫助默羅達巴拉但抵抗他們的共同敵人亞述。然而當時局勢混亂,搶劫背叛不絕,早期的聯盟勢力很可能因而有所變動。無論如何,主前六八○年以後,以攔在東區政治舞臺已經不是要角,這可能是因為瑪代坐大,或是亞述施壓所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3「所以我滿腰疼痛,痛苦將我抓住,好像產難的婦人一樣;我疼痛甚至不能聽,我驚惶甚至不能看。」

  〔暫編註解〕先知面前的毀滅場面非常恐怖,以致他茫然不知所措。

       34 再次留意以賽亞對戰爭之可怕的敏感(比較一五57)。

     34以賽亞有同身受地感到戰爭來臨時的痛苦與恐怖。

         3-4先知只是看見異象,但已感同身受地體驗到巴比倫滅亡之苦。

 

【賽二十一4「我心慌張,驚恐威嚇我。我所羡慕的黃昏變為我的戰兢。」

  〔暫編註解〕「我所羡慕的      ...... 戰兢」:連寧靜清爽的黃昏也變為可怕的時刻,因巴比倫淪亡的異象使先知無法安靜默想。

       我心慌張。即“我的心思非常恐慌”。

     我所羡慕的黃昏。以賽亞在這個“淒慘的異象” (第2節)中所見到的,是伯沙撒和巴比倫人在那個狂筵夜晚的恐懼(見第5節)。

 

【賽二十一5「他們擺設筵席,派人守望,又吃又喝。首領啊,你們起來,用油抹盾牌。」

  〔暫編註解〕此即《但以理書》五章所記巴比倫亡國時的情形。

       但以理書第五章詳述巴比倫末後的日子。“用油抹盾牌”。用油抹皮質的盾牌以防它乾裂,這是為戰爭做準備。

     巴比倫正在安逸無慮時突然被敵人毀滅(參但5章)。

         「首領阿 ...... 抹盾牌」:這是守望者的呼號,叫人速起備戰迎敵。

         「用油抹盾牌」:見撒下1:21注。

         他們擺設筵席。見但5:1-4;耶51:39。狂宴的那一夜,瑪代和波斯的軍隊攻陷巴比倫。

         派人守望。希伯來語是saphoh hassaphith,直譯是“排列座位”,即宴會時坐的毯子或椅子。

 

【賽二十一5 擺設筵席,鋪張地氈】(「鋪張地氈」一詞,和合本譯作「派人守望」)這裡明顯描述宴會情景,其實暗指巴比倫毫無警覺,他們將要淪陷。這句話也有可能指為戰爭準備(一如烏加列史詩中的亞拿特,備好座椅與桌子,讓她的戰士可以坐下,觀賞她如何屠殺敵人),或是描繪巴比倫的抵抗,或是被圍攻前各地的情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5 用油抹盾牌】這種準備打仗的行動可能是要讓皮革更有彈性,不易破碎(撒下一21)。古典文學(阿裡斯多芬尼斯的《阿查尼安》[Archarnians] 與維吉爾的《伊尼亞德》[Aeneid])則主張塗了油的盾牌更有彈性,能回擋敵人的襲擊。擦得油亮的盾牌也可以擾亂敵軍的視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6「主對我如此說:“你去設立守望的,使他將所看見的述說。”」

  〔暫編註解〕「你去設立守望的」:先知以第三人稱(「他」)敘述自己守望的工作(見7-8)。

       設立守望的: 不是讓以賽亞為巴比倫設立守望者 乃是假設將要發生的事已展現在眼前。

         以賽亞先看到以攔-瑪代軍隊的前進(第2節),再看到巴比倫人的筵席(第45節),現在看到侵略軍進入城內(第6-9節)。先知似乎列身於巴比倫陷落前城牆的守望者中間,並以這樣的身份報導所見所聞。

     6-10神屬咐先知以守望者的身分留意異象,然後述說出來。

 

【賽二十一7「他看見軍隊,就是騎馬的一對一對的來,又看見驢隊、駱駝隊,就要側耳細聽。」

  〔暫編註解〕神預告異象的內容。

       「騎馬的一對一對的來」:瑪代的軍隊以整齊的步伐向著巴比倫(參9)進發。

     「驢隊,駱駝隊」:以驢、駱駝代步的軍隊,或載運食糧等物資的隊伍。也可能是假冒商隊,使敵人毫無防備的軍隊。

         騎馬的一對一對。以賽亞看見了進攻的敵人。

 

【賽二十一7 第八世紀的馬車隊】亞述把馬車隊分成五十個中隊,是他們出征的作戰主力。每一車隊有二至四人:一人駕車、其他的人則為射手或持盾牌。早期(亞述納瑟帕)則在車旁附加一匹馬,以備有馬受傷,或是馬車出問題的時候,隊員可以騎馬逃走。從亞述浮雕中的馬車可以看出,一開始亞述的馬車是中型車輪,有六條輪輻,車前有一根車轅拉著兩匹馬。後來撒縵以色三世統治時期,車型變得更重,車輪變成八條輪輻。西拿基立又加了一個馬隊,用來拉這些重型馬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7 主前第八世紀的騎兵】我們對於主前第八世紀如何利用騎兵的信息主要得自亞述浮雕,上面刻畫著在馬車不能發揮功用的山區或樹林地區,古代近東軍隊派遣騎兵出動。有些騎兵拿著弓,有些拿著長矛。這些軍力作為震撼部隊,與馬車隊一起攻擊敵方大軍,分散對方的軍力,讓亞述的步兵可以乘虛而入(見:王上二十21)。騎兵也會在戰場上傳訊,向就近的堡壘或城市報告戰況(見:王上二十20,便哈達在騎兵掩護下逃脫)。馬騎射手常常是成雙出戰,一人拉弓,一人持盾保護戰友(見:王下九25)。──《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8「他像獅子吼叫,說:“主啊,我白日常站在望樓上,整夜立在我守望所。”」

  〔暫編註解〕異象遲遲不出現,先知等得不耐煩,如獅子吼叫般向神投訴。

     獅子。希伯來語是'aryeh。死海古卷1Qisahr'hha'roeh,“觀望者”)。故譯為“觀忘者喊叫”。死海古卷與上下文更加吻合。

 

【賽二十一9「看哪,有一隊軍兵騎著馬一對一對地來。他就說:“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於地。”」

  〔暫編註解〕巴比倫帝國終於在主前539年亡于波斯瑪代人之手。

       “巴比倫傾倒了”。雖然巴比倫帝國在主前539年被擊敗,但作為敵對神之代表的巴比倫,要到大災難時期結束時才最終被毀滅(啟一四8;一八2)。

     異象的出現及其意義。

         「他就說」的「他」可能是指主或異象中的這隊軍兵。

         巴比倫傾倒了: 巴比倫帝國於B.C.612攻破亞述之都尼尼微 迎來全盛期。B.C.539被波斯王古列及瑪代王大利烏的聯軍毀滅。

         他就說。守望者仍在說話。他不是在回答他人的提問。按照希伯來語的慣用法,一個人可以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來表達對一種局面和所觀察到現象的反應(見太11:25;太17:4 17;見伯3:2注釋)。

         巴比倫傾倒了。這是先知所敘述之場面的高潮(見第6節注釋)。它的神像被打碎在地。這些神像保護不了那驕傲的首都(耶50:251:17 18 47 52;參賽47:13-15)。參耶51:8;啟14:818:2

 

【賽二十一9 巴比倫傾倒】撒珥根二世於主前七○五年駕崩,默羅達巴拉但又自封為巴比倫領袖,意味著亞述帝國又面臨一連串的叛變(安那托利亞省分的奎 [Que]、塔堡 [Tabal]、希喇庫 [Hilakku])。西拿基立的年表講到他是如何有計劃地制服了所有的叛亂地區。他先對付巴比倫與以攔,因為他們就在亞述帝國核心地帶。戰爭首先在基什爆發,後來因默羅達巴拉但逃離巴比倫而蔓延到美索不達米亞南方的濕地。不過這位元巴比倫領袖還是掌控了南方部分領土,讓西拿基立在安撫迦勒底人時,碰到不少麻煩。不過巴比倫終於在主前六八九年淪陷,城牆被攻破,亞述大軍屠城,徹底摧毀了防禦系統、神殿、民房。他們甚至挖運河,把幼發拉底河的水引來,沖走城內的地基或是磚頭建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9 粉碎的神像】西拿基立的年表裡面一五一十描述了主前六八九年如何取下巴比倫。在毀滅的瘋狂行動中,亞述軍人根本無視于敵人的神祇,將巴比倫的神像捶成碎片。不過他們搶救了兩尊亞述神明阿達德與沙拉(Shala)的雕像,那是早在四百八十年前被巴比倫王瑪爾杜克─拿丁─阿合(Marduk-Nadin-Ahe)掠奪來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10「我被打的禾稼,我場上的穀啊,我從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那裡所聽見的,都告訴你們了。」

  〔暫編註解〕先知對同胞述說異象。

       「我被打的禾稼 ...... 穀」:稱呼長期被外邦(包括巴比倫)壓逼、備受羞辱的以色列民。

     對以賽亞時代的猶太人而言 巴比倫曾攻陷強大的亞述,統治南米所波大米 卻在傾刻間遭到毀滅 簡直像是毫無根據的謠言。以賽亞告誡猶大百姓 巴比倫的傾倒是神的計畫 猶大要轉向神。“被打的禾稼”、“場上的穀”皆指選民 他們是“場上的麥子” 將進神的穀倉(3:12)

         我被打的禾稼。直譯是:“我被打的禾稼,我打穀場的兒子。”聖經常常用收割來比喻懲罰的時候(見賽41:15;耶51:33;摩1:3;彌4:13;哈3:12;太13:39;啟14:14-20)。

 

【賽二十一11「論度瑪的默示:有人聲從西珥呼問我說:“守望的啊,夜裡如何?守望的啊,夜裡如何?”」

  〔暫編註解〕“度瑪”:義為“沉默”,是亞拉伯沙漠上的一塊綠洲,指以東而說(創二十五14)。“西珥”:也是指以東。

       “度瑪”。以東。“西珥”。以東地。

         「夜裡如何」:詢問者逼切而重複地問黑夜還有多長。

         「夜」象徵災難、痛苦;以東人顯然落在困境中,希望早日脫離。

         守望的啊 夜裡如何: 可解釋為“神的僕人啊 這漆黑陰暗的時代何時結束 希望之晨何時來到?”以賽亞重複兩遍 聽起來更加淒慘哀傷。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失喪的靈魂向天發出同樣呼求 神的僕人應該聽到這個呻吟。

         論度瑪的默示。見賽13:1注釋。度瑪在七十士譯本裡是以東。度瑪是以實瑪利的兒子之一(創25:14;代上1:30)。由於預言中提到西珥,有人認為度瑪位於以東境內。但沒有一個以東城市叫度瑪。也有人認為度瑪代表以東。在阿拉伯沙漠,以東的東面確有一個度瑪,可能與以實瑪利人有關係。

         守望的。見第6節注釋。

         夜裡如何?可能指 “現在是夜裡什麼時候”?一些以東人不住急切地向先知打聽消息。他們在黑暗和危險的時辰急於想知道早晨何時來到,好解除他們的憂慮和恐懼。

     11    提及以東境內的西珥山,所以「度瑪」(意思是寂靜)顯然指以東。

         11-12  以東遭難:本段預言以東處於艱難的日子,不過未到盡頭,仍存生機。

         11~12督促以東悔改。第九個對外邦的預言 對象是以掃的後裔以東。以東位於死海南部 與猶大鄰邦。警告方式為以東地西珥有人聲呼喚以賽亞 內容如同謎語般難解。對此預言 有兩種解釋:①以東也像當年的猶大 一直受亞述、巴比倫逼迫 以東人問以賽亞自己將來如何 以賽亞預言“早晨將到 黑夜也必再來” 即雖有短暫平安 但必再受煎熬;②尋找先知的聲音是萬人的呻吟 他們的靈性因罪惡世界倍受痛苦 以賽亞對此預言“完全悔改罪惡之前 如同晝夜周而復始 黑暗時代始終盤踞在那裡”。

 

【賽二十一11 度瑪】這是沙烏地阿拉伯中北部的綠洲城鎮,靠近西爾翰幹河(Wadi Sirhan)的南端。他們與該區貝督因族的基達聯邦有淵源(創二十五13),所以名字與以東相關。或是該希伯來字 duma 與「沉默」一字音似,因此這裡以雙關語的方式表達與以東的關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11 西珥】以東的這部分領土從外約但高原的林區一直延及亞拉巴幹河(Wadi al-'Arabah),或許也包括了彼特拉(見:士五4)。這個名稱出現於十四世紀的埃及文獻,其中列出了「西珥遊牧民族」的人民與城市。──《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11 主前第八世紀的以東】在主前第八世紀,以東一直為著獨立奮爭。猶大有心往以東擴張,因此削弱了以東的國力:在主前第八世紀初,亞瑪謝(主前801787)發動攻擊(王下十四7),繼承人烏西雅則重建了位於亞喀巴海灣的以拉他(王下十四22)。以東的弱勢更見於對亞述王阿達德尼拉裡三世(主前809782)進貢一事。敘利亞─以法蓮戰爭在主前七三○年代使得猶大動盪不安,以東則趁機重新奪下以拉他(王下十六6)。但是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於主前七三二年逼使以東成為藩屬國,作為亞述帝國從大馬色到亞喀巴灣的貿易路線「王道」的連接點。從亞述的貢品清單可以看出,主前第八世紀以東一直臣服於亞述,絕少援助其他巴勒斯坦叛亂的藩屬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12「守望的說:“早晨將到,黑夜也來。你們若要問就可以問,可以回頭再來。”」

  〔暫編註解〕“早晨將到,黑夜也來”指外族壓迫者一個過去,一個又起來。

       以色列之祝福的“早晨”將要來到,而以東之審判的“黑夜”也要降臨(比較俄19節)。

     「早晨將到,黑夜也來」:可有兩個解釋:1 即使早晨來到,很快便會有黑夜,同樣以東人只是短期內脫離困境;2 雖然是早晨,四周仍是黑夜一般,以東人也要繼續在困境中度日。

         「可以回頭再來」:似乎暗示以東的遭遇或會有轉機,要看他的人民是否悔改。以東日後的下場可參34:5-17及俄巴底亞書。有人認為以東遭難一事,是因亞述攻打亞拉伯而殃及池魚(參16:13-14注)。

         回頭再來: 出去闖蕩的人重新回到出發點 回到真正的生命之道、真理之道(6:1-3)

         早晨將到。守望者的回答是含蓄而不祥的。他沒有明確地答覆,只是說早晨雖然會來到,以後還會有黑夜。前面沒有什麼光明或希望。未來的時光是黑暗,陰沉而不定的。以東這塊不幸的土地將在今後的歷史中遭到一系列征服者的踐踏,最後淪為完全荒涼的狀態。今日錫安城牆上的神守望者應該準備好回答現在是長夜什麼時候,永恆之日的黎明何時來到的問題。

         你們若要問。人們自然急於想知道守望者含蓄回答的意義。他沒有給他們明確的答覆。他們依然不明就裡。他們有權利再問,但不保證第二次會得到比第一次更詳細的答案。

 

【賽二十一13「論阿拉伯的默示:底但結伴的客旅啊,你們必在阿拉伯的樹林中住宿。」

  〔暫編註解〕“底但”:指當地一些以經商為業的民族(結二十七15)。

       “底但”。一個亞拉伯人的部落(結二七15)。

     「底但」:與14節的「提瑪」都是綠洲。

         「結伴的客旅」:指主要與推羅貿易的商隊。他們出外經商時遇上敵人,不能走平常的路線,要逃經樹林地區,在那裡露宿。

         底但結伴的客旅啊: 底但人是阿拉伯半島上從事貿易行業的代表 他們利用陸路與遠在西北的推羅也建立了貿易關係。主要出口產品有象牙、烏木、高貴的毯子(27:15 20)。阿拉伯通過貿易積累財富 開始心存驕傲 淪為審判物件 亞述被神選擇作為審判的工具。其實 亞述自B.C.700 為了確保通向阿拉伯的貿易通道 開始攻打阿拉伯。橫跨沙漠的商隊為了躲避亞述的襲擊 常隱藏在樹林中。

         見賽13:1注釋。這又是一個含蓄的預言。底但的商隊要在阿拉伯沙漠的樹林中過夜。據耶49:7 8,底但人居住在度瑪以南的提瑪附近,位於以東的東南端。底但是著名的貿易中心(結27:15 20)。在耶25:23 24中,底但和提瑪與“阿拉伯的諸王”和“住曠野雜族人民”並列。耶利米和以西結都曾發佈有關底但厄運的信息(耶49:8;結25:13)。底但現被確認為赫賈茲以北的埃利拉綠洲。

         13-17本段大概與11-12節一樣,以亞述的攻擊為背景。

         13~17對阿拉伯的預言。第十個對外邦的預言 對象是以實馬利的後裔阿拉伯。並非指整個阿拉伯半島 乃指西北阿拉伯 位於以東與巴比倫之間的沙漠地帶。在所羅門統治之前 以色列幾乎與他們沒有締結任何關係 自所羅門統治起 在商業方面與他們締結了非常緊密的關係(王上10:14 15)。而且 他們成了阻擋好戰的東方民族入侵以色列的保護牆,以色列也依靠他們。從這個角度 猶大與阿拉伯的關係好比埃及與猶大的關係(19:1-20:6)。因此 預言強烈暗示惟有耶和華值得信靠(33:21;52:8;119:42;14:1)

 

【賽二十一13 亞拉伯】亞拉伯是不同的貝督因部族據為己有的領土所組成,雖然名義上屬於亞述帝國,其實亞述從來沒有管到這個地區。阿拉伯各部族居住在南地(Negev)的南部與阿拉伯半島中北部之間。據此,我們可以把本節的亞拉伯譯為「荒地」,與二十一章1節的「沼澤地」相呼應。有些阿拉伯族群從事商旅貿易,把乳香與沒藥,奴隸與染料運送到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獻記載了一些襲擊事件,可見他們在貿易路線有時作強盜。阿拉伯人出現于撒縵以色三世對付主前八三五年誇誇之役,與他對抗的聯盟這些記載裡,並且持續出現於亞述文獻中,一直到主前第七世紀末,亞述巴尼帕在位期間。撒珥根二世的年表也記道,有些阿拉伯人在主前七二二年撒瑪利亞滅亡以後,被迫重新立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13 底但】底但各部族以庫瑞巴(Khuraybah,現今的烏拉)為活動基地。考古學家在附近的庫拉幹河谷地挖掘出一個相當周密的衛星村鎮地區,扮演商旅角色,與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來往。主前第七世紀當中,他們可能受以東影響,並且受制於亞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14「提瑪地的居民拿水來,送給口渴的,拿餅來迎接逃避的。」

  〔暫編註解〕“提瑪”:也是亞拉伯曠野上的綠洲。

       “提瑪”。亞拉伯西北部的綠洲。

     呼籲提瑪人給逃難的底但人救援。

         提瑪地。在創25:13-15和代上1:29 30中,提瑪和度瑪都是以實瑪利的兒子。提瑪位於阿拉伯的沙漠,在度瑪西南偏南約264.5公里,西乃半島頂端以東約480公里處。

         拿水來。直譯是:“給你拿水來。”指底但人的困境(第13節),他們因為沒有糧食,只好逃離敵人。現在要求他們的鄰居提瑪人同情他們饑餓的困境。

 

【賽二十一14 提瑪】根據亞述與亞蘭碑文,提瑪長久以來被認為是綠洲城市泰瑪(Tayma),位於北阿拉伯沙漠的西疆,是從南阿拉伯到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東阿拉伯的三個主要商業路線「香料之路」(incense road)的交會口。在主前第一千年紀當中,提瑪的財富一直為竄起的美索不達米亞帝國所覬覦。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把該城列在主前七三四年進貢的城市名單裡。提瑪與底但在主前第六、七世紀都是該區的都會中心。迦勒底國王拿波尼度把提瑪作為他的行政中心有十年之久(主前553543年),企圖掌控香料貿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15「因為他們逃避刀劍和出了鞘的刀,並上了弦的弓與刀兵的重災。」

 

【賽二十一16「主對我這樣說:“一年之內,照雇工的年數,基達的一切榮耀必歸於無有;」

  〔暫編註解〕“基達”:一個亞拉伯民族。“一年之內”:強調亞拉伯人受審判的時候迫於眉睫。

       “基達”。一個強大的亞拉伯部落。

     「基達」:在聖經中是亞拉伯部族的統稱。基達的浩劫已定,他們的一切繁榮必煙消雲散。

         「一年」:有死海古卷作「三年」。

         「照雇工的年數」:參16:13-14注。

         基達的一切榮耀: “基達”是以實瑪利十二子中的第二子(25:13;代上1:29)。與從事貿易的底但人不同 基達人在阿拉伯本土從事遊牧業 擁有強大的勢力(2:10)。以賽亞預言基達人所擁有的一切榮耀必在一年之內歸於無有。聖經並未記載此後發生的事。據西拿基立年代記 此預言得以成就。遠征埃及的西拿基立自稱(B.C.701)為“阿拉伯人與亞述人的王” 聲稱自己的軍隊由阿拉伯人與亞述人組成。

         一年。死海古卷1QIsa為“三年”。

     雇工的年數。見賽16:14注釋。雇工作工不會超過講定的期限。意思是基達的毀滅不會推遲。一年之內,所定的懲罰定會降臨。

         基達。在《創世記》中,基達和度瑪與提瑪一樣,都是以實瑪利的一個支派(創25:13-15)。但在其他地方,基達是泛指阿拉伯沙漠的遊牧民族(詩120:5;歌1:5;參賽42:1160:7;耶2:10)。以賽亞宣佈,在一年之內將有一場大規模的懲罰臨到北阿拉伯的所有沙漠地帶。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宣佈他嚴懲了阿拉伯的女王珊希(Samsi),殺死她的1 100個百姓,奪走她的20 000匹駱駝和30 000頭牛。撒珥根也宣稱阿拉伯女王手中收到了金砂,象牙,馬和駱駝等貢物,並征服了其他不納貢的阿拉伯部落。但我們不知道所指懲罰的準確年代。

 

【賽二十一16 基達】亞述與新巴比倫文獻都提到這個阿拉伯部族,稱之為 Qidr 或是 Qadr。基達在創世記二十五13與以實瑪利有關聯,他們的職業是牧羊或是商旅,直到希羅時代。本節提到他們與提瑪,可能是指拿波尼度於主前五五三年征服該地區。在巴比倫的經濟文獻裡,基達與提瑪的關聯很明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一17「弓箭手所餘剩的,就是基達人的勇士,必然稀少,因為這是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說的。”」

  〔暫編註解〕「弓箭手」:顯然基達人善於用弓箭。

     餘剩的。希伯來語是she'ar。見賽10:20 21 2211:11 1614:2216:1417:3。當撒珥根征服了遙遠的阿拉伯部落塔穆德人,伊巴迪迪人,瑪西瑪努人和亥阿帕人的時候,他宣佈把剩下的人遷居到撒瑪利亞。

 

【暫編註解資料來源】

《啟導本聖經註釋》․《雷氏研讀本》․《串珠聖經註釋》․《聖經精讀本──箴言註解》․《SDA聖經注釋》․